周元遺址
㈠ 陝西十大旅遊景點排行榜 陝西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去旅遊
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華清池、歷史博物館
寶雞:法門寺、周專元遺址、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屬園、炎帝陵
咸陽:漢陽陵、乾陵、咸陽博物館
銅川:葯王山、玉華宮、玉華博物館
延安:黃帝陵、黃河壺口瀑布、寶塔山、楊家嶺
商洛:丹江漂流、天竺山森林公園、鎮安風景區
楊凌:昆蟲博物館、水上運動中心、樓觀台、人工降雨大廳
榆林:紅石峽、鎮北台、白雲山
漢中:漢中博物館、武侯祠、武侯墓、朱䴉自然保護區
㈡ 江蘇宜興的舊址在哪
宜興向有「陶都」之稱,所產陶瓷種類極多,有細陶,精陶,均瓷,青瓷等幾十大類數千個品種。在琳琅滿目的宜興陶器中,最有名的是紫砂陶。
宜興官林被稱為中國電纜城,擁有上百家的電線電纜廠。
紫砂陶的原料含有三氧化二鐵,呈紫紅色,所以稱之為紫砂。紫砂陶主要品種有壺,杯,瓶,鼎,碗,盤,碟,等等,造型豐富多采,尤以紫砂茶壺最為出色。紫砂壺取其泥料本色,樸素,雅緻,賦有民族風格,有深紫,朱紅,淡黃等多種顏色。紫砂壺製作縝密精巧,里外不施釉,在燒結得十分緻密的沙土中間有肉眼看不見的小氣孔,故而透氣性能良好。用紫砂壺泡茶,沒有絲毫的化學變化,茶汁特別清醇。紫砂壺經久耐用,壁內存積的茶銹,名曰「茶山」,如在空壺中注入沸水,也有茶葉清香。 此外,用紫砂鍋蒸燉雞,鴨,肉類,味道鮮美,肉嫩湯醇。
宜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隸屬無錫市,距太湖西64公里,與浙江、安徽兩省接壤,是江蘇省最南邊的一個縣;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產大米、毛竹、茶葉、溪蟹和太湖魚蝦,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古稱荊溪,淵遠流長,文物古跡眾多,境內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麗。
宜興素以陶瓷工藝揚名。從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均為陶中上品。宜興制陶技術精益求精,不斷改進。宜興陶器發明創造於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成熟於晉宋,大放異彩於明清。相傳春秋時代的范蠡與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如今宜興陶業中心鼎蜀鎮,已由過去的家家做坯、處處皆窯的集鎮,變成了擁有二十多家工廠、近兩萬 名工人機械化生產的多品種陶瓷工業基地。
宜興又以茶葉、毛竹生產基地著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三國時代以「國山舜茶」稱雄江南,唐朝以「陽羨唐貢茶」名揚天下。在宜興山區,茶園依山就坡,一望無際,人稱「茶的綠洲」。這里的太華山區,是江蘇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積達18萬畝。翠竹連崗接坡,挺拔茂密,層巒疊翠。山風過處,竹影婆娑,綠浪起伏,有「竹海」美稱。
宜興雅稱「洞天世界」,80多個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態,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跡」暨「海內奇觀」善卷洞與張公洞及絢麗多彩氣勢宏偉的靈谷洞名揚天下。
宜興現已列為太湖中大風景區之一,是對外開放的旅遊勝地,旅遊機構、旅遊設施正在不斷齊全。明天的宜興,將更加燦爛輝煌!
自然地理
宜興市位於北緯31°07』--31°37』-,東經119°31--120°03』。地處江蘇省南端,蘇、寧、杭三角中心。東瀕太湖,東南鄰浙江長興,西南界安徽廣德,西接溧陽,西北毗連金壇,北面與武進相傍,滆湖鑲嵌其間。全市總面積2038.7平方公里。年末耕地99.14萬畝。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丘陵山區,北部為平原區;東部為太湖瀆區,西部為低窪圩區。
龍池山位於宜興城西南35公里的茗嶺鄉境內,為江蘇省森林自然保護區。山海拔488米,年平均氣溫15.7℃,森林覆蓋率達95%,總面積1800多畝。因屬中亞熱帶北緣,常綠寬葉帶生長茂盛,珍稀瀕鋮植物眾多,故有「天然植物王國」和「綠色氧吧」之稱。
以「稀、奇、古、怪」著稱的龍池山自然風景區是蘇南地區獨一無二的風水寶地。「稀」指的是區內眾多的珍稀樹種和植物;「奇」指的是山頂有池,池中有學名蠑螈的小龍;「古」指的是山上有曾聞名於世的江浙八大寺之一的澄光寺;「怪」指的是攝人魂魄、橫空壁光的「白雲寺」和可預報天氣構成荊溪古十景之一的「龍池曉雲」等其他鬼斧神工的神秘巨石。
宜興市境內河流密布、縱橫交叉,灌溉、運輸方便。有河道215條,總長1058公里,總面積19.49萬畝。其中主幹河14條,5公里以上的68條。盪20多個,水域面積73.43畝。有水庫20座,總庫容1.26億立方米。天然水質較好,礦化度為100-200毫克/升,屬很低礦化度水;總礦化度小於1.5毫克當量/升,屬很軟水;酸鹼度值為6.5-7,屬中性水。
宜興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暖濕潤。熱量條件好,年平均氣溫15.7oC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28.3oC。年平均無霜期2401多天,生長期可達250天左右,積溫5418oC,日照較足,7-8月日照時數最多。農作物一年可2-3熟。降水豐沛,全年有雨,年平均雨日136.6天,年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春夏雨水集中。地面水、地下水豐富。
歷史沿革
宜興已有5000多年歷史。古稱荊邑,春秋時屬吳。周元王四年(前472)屬越。周顯五三十六年(前333)屬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 )荊邑司會稽郡,次年改荊邑為陽羨縣。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置義興郡。隋文帝開皇九年( 589 ),廢義興郡,改稱義興縣,屬常州。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改為宜興縣。清雍正四年(1726),分為宜興、荊溪二縣。民國元年荊溪撤消,並入宜興縣。
1949年6月屬常州專區。
1953年1月屬蘇州專區。1956年2月屬鎮江專區。1983年3月起,屬無錫市。
1988年1月,撤銷宜興縣,建立宜興市。
2003年,宜興有21個鎮、1個環保科技工業園,95個居委會,430個行政村;總面積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1萬公頃,山林4萬公頃,總人口1062363人。宜興文臣武將代不絕書。現全市有高級知識分子1369人,宜興籍兩院院士18人,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高級知識分子逾萬,「教授之鄉」美譽馳名中外。
風土人情
文化事業發展日趨繁榮。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2個,全年演出場次230場,觀眾50萬多人次。2004年,通過挖掘藝術資源,搜集生活素材,捕捉創作信息,推出了《小巷大街》、《七彩風流》、《挑總管》、《雙向選擇》、《風卷葵》等各類藝術作品共60餘件,其中大戲1個、電影劇本2個、電視劇本1個、曲藝作品7個、小戲小品劇本30多個、音樂作品20多個。
在重大藝術活動中,小品《雙向選擇》、《挑總管》獲省第二屆小戲小品大賽二等獎、三等獎、同時獲優秀演員獎、演員獎、舞美獎。歌曲《秦淮歌謠》獲「中國群眾創作歌曲大賽」金獎。電影放映單位40個,影劇院座位數為2.15萬座,全年電影觀眾人數達43萬人次。市級圖書館1個,藏書25.26萬冊。廣播電視網路健全、覆蓋率廣。22個鎮(園)全面建成有線網,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100%,全市有線電視用戶25.53萬戶。檔案館向社會開放檔案29421卷,《宜興日報》為周六刊彩色膠印報紙,每期發行量3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