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勒縣遺址
① 和田的策勒縣有誰了解,環境以及生活條件到底怎麼樣
策勒縣城不大,靠近沙漠風沙有點大,其實除了風沙大點,滿眼看去黃色多點,其他的基礎設施跟內地的一個鎮差不多,沒太大的區別。
② 在新疆有哪些不同歷史時期留下的戰爭遺址,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①左宗棠收復新疆的之前,阿古柏佔領的庫車、和闐、喀什、吐魯番等地②簽訂《伊犁條約版》的伊犁.
【具體權的戰爭遺跡:】
交河故城遺址——公元前2世紀開始,一直是重要堡壘,歷經千年戰爭,直到元末察合台時期毀於戰火
新和縣通古孜巴什古城遺址——唐代軍事戍堡和屯田遺址,8世紀被吐蕃摧毀
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遺址——11世紀,伊斯蘭教的喀喇汗王朝對信仰佛教的於闐國發動「聖戰」後,摧毀的城市、佛寺遺址 望採納,謝謝啦~
③ 和田策勒縣地區的治安怎樣有什麼樣的人文風情
治安挺好的,有一個達賴溝小佛寺,是一個佛教遺址
④ 介紹精絕文化及遺址等
http://ke..com/view/324787.html?wtp=tt
精絕國,最早見於《史記·西域傳》:「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 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
這是活躍在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個小王國 殷實而富庶。 時過四五百年,玄奘取經東歸時看到得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記》:「媲麽川東入沙磧,行二百餘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澤中, 澤地熱濕,難以履涉, 蘆草荒茂,無復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薩旦那以為東境之關防也」。殘缺史料僅記於此,精絕國從歷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歷史學界現在普遍認為尼雅即為古書中的精絕古國。
《自然之友》原文
〖編者按:在上一期的《通訊》中,我們刊登了吳礽(音仍)驤先生寫的《河西考古之餘》一文,從考古的角度談到古代開拓西北的教訓。本期,我們再轉載生態作家沈孝輝先生發表在《北京觀察》2000年5月號上的這篇文章。相隔近30年,他們二人在同一地區,從各自不同的視角進行了實地考察,竟達到了幾乎完全相同的結論。這再次向我們證明:在我國的西北,歷史上由於人類過度開發帶來的生態災難,是一個無法迴避的、慘痛的歷史事實。任何稍有環境生態意識的當代人,都不能對此等閑視之。〗
一
在塔里木盆地旅行,沿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周緣的綠洲——若羌、且末、民豐、於田、策勒、和田、皮山、莎車、麥蓋提,一站站走去,無論你走到哪一個偏僻的角落,都可以聽到民間流傳的有關沙埋曷勞落迦古城的有滋有味的傳說。 1300多年前的唐玄奘聽過;1OO多年前的歐洲探險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聽過;今天,塔里木的子孫也會講給每個客人聽。沙埋古城的確是一個具有超越時空魅力的故事,雖然經不知多少代人的口口相傳和加工改編,因而出現了許多「版本」,但仍具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最初記載的那種警示意味。
傳說古代於闐(音田)國(今和田)的北方有一個安樂富足,但不皈依佛法的城邦,名叫曷勞落迦。某日,街頭突然出現一個裝束奇特、相貌古怪的遊方僧。曷勞落迦的國王得到稟報,居然下令說:任何人都可以對他掘沙揚土驅逐。於是遊方僧不但化不到齋飯,反而到處遭受驅趕,只有一位禮敬佛像的忠厚長者表示關切,私下提供飲食。遊方僧對長者說,由於本城居民揚沙驅趕我,將會受到滅頂之災的懲罰。我走後,上天將會降下一場沙雨將曷勞落迦湮沒,生靈滅絕。你必須及早離開。
仁慈的長者聞訊連忙四齣報信,卻無人相信,反遭譏笑污辱。長者見人們已經無可理喻,只好獨自逃生。遊方僧走後第七天夜半時分,整座城市正在夢鄉,突然,兇猛的的沙雨伴隨著狂風從天而降,傾刻之間埋沒了這個繁榮的城邦。從此,曷勞落迦變成沙山,永遠沉睡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之中。
二
沙雨湮(音淹)沒曷勞落迦的傳說,並非全無根據、僅為弘揚佛法而憑空杜撰。這是塔里木歷史的折射。你只須抹去故事裡的神話色彩,就會發現在這個半睡半醒的傳說之夢中所蘊含的可怕的真實,以及人類破壞環境就必遭天怒和天譴的真諦。事實上,它顯然是根據西域歷史上某個被風沙摧毀的綠洲古城的事件加工而成的。
那麼曷勞落迦究竟是絲路南道上的哪座古城呢?幾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逃離曷勞落迦的長者來到一個叫做媲(音僻,媲美)摩的繁榮的綠洲定居。玄奘從和闐去尼雅(古精絕國)的途中曾經訪問過媲摩,他也可能是馬可·波羅的游記中提到過的「培因」。1901年斯坦因曾根據古籍和當地人所提供的線索,在策勒縣北部的沙漠中發現了媲摩遺址,當地人稱之烏宗塔提,即「遠方的古城」之意。
尼雅(精絕)古城遺址(漢晉至前涼時期)
我們不妨按常理來推測一下:媲摩似應距曷勞落迦不遠,並且兩城屬於同一古老的河流或者是十分臨近的水系,同時曷勞落迦應在媲摩地下遊方向,即更深入沙漠北部的地方。不難查出,符合上述條件的古城現已發現的有三座:喀拉墩、丹丹烏里克和園沙。
有學者認為,曷勞落迦故地應在今於田縣克里雅河下游的大河沿附近,很可能是漢代喀拉墩古城,方位、歷史時期、放棄原因等要素均吻合。
喀拉墩古城已被沙倉掩埋(北朝時期)
喀拉墩是近代起的維吾爾語的名字,意思是「黑沙包」,因古城邊上有兩座高達20米的紅柳沙包而得名。喀拉墩南距於田縣城 190公里。
在古代,克里雅河從腹心穿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注入塔里木河。而喀拉墩正處於接近沙漠中心的位置,但它究竟是於闐王國歷史上的哪座城市,至今尚無定論。
然而,喀拉墩古城歷史上並非不信仰佛教,恰恰相反,城中有漢晉時代的佛殿、魏晉時期的佛寺佛塔,因此不可能是曷勞落迦古城。同樣理由,曷勞落迦也不可能是丹丹烏里克古城,何況它位於克拉墩的西南部,更偏離大漠的腹地。
丹丹烏里克遺址黃沙漫漫
依筆者所見,曷勞落迦更像是近年在喀拉墩西北41公里發現的從未見史書記載的園沙古城。園沙古城因其周圍的圓沙包而得名,城中未發現有佛殿、佛寺、佛塔之類建築。與曷勞落迦的傳說吻合。園沙古城的湮滅確與沙塵暴即環境的惡化有關。然而古城的沙化並非一夜之間形成的,這是一個漸進積累的過程。城中1.2米厚的土層,最底下是淤泥蘆葦,往上漸漸存了細沙,越接近上層沙化越嚴重。考古發現,雖然園沙人蓋房、冶煉、做飯、製造生活用品,樣樣都取自胡楊,但在城周圍12公里的范圍內卻找不到一棵胡楊的殘株。情況是明顯的:過量砍伐林木,破壞了沙漠生態系統,加劇了綠洲生態的惡化。盡管園沙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還是個謎,但沙化不能不是諸多推測中分量最重的一個。畢竟,古城的歷史遺存已經埋在座座沙包之下。
瑪扎塔格古戎堡(漢唐時期戎堡,瑪扎塔格原稱通聖山)
三
沉睡在沙漠中的烏宗塔提(古媲(音僻,媲美)摩遺址)佛塔殘跡
尋找曷勞落迦,對於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而言,可能是一件足以令人熱血沸騰的工作;然而,對於生態學家來說,曷勞落迦究竟何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近百年來,在塔里木盆地的瀚海大漠之中,人們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沙埋古城。我們只須將它們順序排列,就會得出驚人的結論:
樓蘭古城,位於古孔雀河下游,羅布泊干湖盆西岸,東距今尉犁縣縣城32O公里;
伊循遺址(即米蘭古堡),位於古米蘭河下游,距今若羌縣縣城東北80公里;
漢且末古城,位於車爾臣河下游,今且末縣縣城東北 15O公里;
精絕古城(今尼雅遺址),位於尼雅河尾閭,北距今民豐縣縣城150公里;喀拉墩古城、卡拉當格古城、園沙古城,均位於克里雅河下游,分別北距今於田縣縣城 19O、2OO、22O公里;丹丹烏里克遺址距今策勒縣達馬溝鄉北90公里;
瑪利塔格古戎堡,位於和田河中游,北距今和田市2OO公里;
皮山國古城,距今皮山縣城東北17O公里處……
我們只須將上述古城和古遺址標示在地圖上,並用一條虛線將其連接起來,就可以顯示出古絲綢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實是令人震驚的,絲路南道及其連接的古城幾乎全部都葬身於沙漠腹地;而現代絲綢之路——公路干線及其所連接的綠洲城鎮,又幾乎全部遠離古遺址,更貼近昆侖山的山前地帶。
歷史上,樓蘭曾經是東西方陸路交通的樞紐,伊循城也有通衢直達敦煌,而今均已被庫姆塔格沙漠所阻隔,通途變天塹,那「商胡客販,日奔西下」的動人畫面,已被沙丘、戈壁和雅丹風蝕地貌並存的荒涼景觀所取代。沿著從若羌至且末的現代公路,可以見到雪峰與沙山並峙的奇觀,塔克拉瑪干沙漠已經涌過了公路,直撲昆侖山的腳下。從民豐到皮山長達七、八百公里的公路,被步步進逼的沙漠緊緊地擠在了昆侖山山前的洪積扇上。強烈的風蝕沙化,迫使皮山和民豐兩縣縣城二度搬遷,而策勒縣縣城則三次搬遷。古、今絲綢之路竟然平均相距1OO公里之遠。這一鐵的事實,對於自漢代以來沙漠與綠洲的進退形勢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巨大變遷,已令人一目瞭然,無須再作任何闡釋。
樓蘭古城遺址(漢代樓蘭王國,公元5世紀為丁零所破)
四
所有這些曾經在絲綢之路上繁榮過、喧鬧過、驕傲過、閃爍過迷人色彩的西域古城,如今,連同它們創造的絢麗的文化,權力與財富、光榮與夢想,已統統被無情的流沙抹掉,竟然無一倖免!
沙漠是冷酷無情的。然而,人們在感嘆之餘,恰恰忽視了,冷酷無情的現代沙漠的製造者,正是人類自己。
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古綠洲的演變,基本上遵循著不斷從下游向中上游攀升的模式。如兩漢及晉代的古城多建於內陸河的下游尾閭(音驢);隋唐時代的古城,多建於中游;而宋元期間設置的古城,多位於現代綠洲的外圍。也就是說,隨著綠洲不斷從河流下游向上游節節退縮,城鎮隨之節節遷移,而荒漠則節節進逼。迄今一部塔里木的歷史,就是綠洲退縮、沙漠擴張的歷史。
將古代綠洲與現代綠洲作個比較就會發現,古人的生存環境遠比今人優越:那時候河流更長,水更豐沛,森林和草地更茂盛,野生動物更加繁多,土地也更廣闊肥沃。正因為如此,故宜牧、宜農、宜採集和漁獵,成為人類社會早期的伊甸園。由漢至唐,橫貫西域的絲綢之路從興起到繁盛,留下了「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盛況,並在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匯中鑄造出了獨樹一幟的西域文明。
對於塔里木盆地古代綠洲城邦的廢棄,西域文明古國的消逝,學界有過種種推測:如戰爭破壞論、瘟疾流行論、氣候變干論,等等。其實,這些論說都缺乏歷史與科學的根據,對塔里木盆地綠洲的發展變化過程未做全面的了解。因為,只要存在良田沃土,戰爭破壞了人們可以重建家園,瘟疾過去了可以重新使用,談不到廢棄。至於氣候變干論,也站不住腳。我們知道在漫長的地質時期,氣候的變遷曾經對生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在人類短暫的歷史時期,這種變化並不顯著,因為地質時期的變化以百萬年為單位計算,而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至今不過幾千年。
古人曾誇耀的「滄海桑田」的豐功偉績,實則留下更多的卻是林草變桑田,桑田變荒漠的真實故事。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確曾擁有過繁茂的大森林,豐美的大草原和富饒的綠洲,而「一不留神」喪失了它們,只不過是恩格斯所說的「眨眼的瞬間」。所有這些過失,都只能怪人,不可怪天!
生活在尼雅河畔綠洲中的現代維吾爾族少女。她們是否了解沙埋古城的歷史?她們能否守住今日的綠洲?
五
安迪爾是和田地區的一座偏僻的小鎮。依傍著小鎮悄悄流淌的安迪爾河如一個害羞的小女孩,行進不遠便急匆匆地一頭撲進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懷抱。當地人流傳說,在安迪爾河消失處的沙漠中,步行約一周的路程,有一座曾經相當繁榮的城邦,不知什麼原因和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座人煙斷絕的死城。
我後來了解到,這是一處從漢晉一直延續到唐代的古城遺址。雖然安迪爾古城不可能是曷勞落迦,但是關於它的帶有神秘色彩的民間傳說卻引起了我的興趣:
不知道這座古城究竟受了什麼魔法,只見城門洞開,街市寂然,建築如新,而空無一人。遍地堆放著來自古羅馬、古印度和古中國的奇珍異寶.隨手撿上一兩件拿出去,可供你一生衣食無虞。可是這些珍寶,只能供你在城內玩賞、享用,如果你想永遠據為己有,把它們帶出古城,那巨大堅固的城門就會自動關閉,同時陰雲四合,沙暴驟起,使你無法離開。當你一旦放棄了非分之想,把攫取的寶物放回原處,天空即刻晴朗,城門即刻大開,放你自由出入。
細細品味咀嚼,這真是一個同「沙埋曷勞落迦」一樣寓意深刻的故事,或許就是它的姊妹篇。誠如聖雄甘地所言:「地球可以滿足人類的需求,卻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人對自然的索取不能超過她的給予,不能超出自然的承載力,否則就會招致大自然無情的懲罰。那掩埋在利比亞沙漠中的金字塔、掩埋在內夫得沙漠中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其實也都同掩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曷勞落迦和安迪爾古城一樣,都向後人講述著同一個故事。
米蘭(伊循)古城遺址(唐代漢唐時代)
古代文明終因認為破壞化作沙漠中的片片廢墟,現代文明也會犯同樣的錯誤,而重蹈覆轍「驚人相似的歷史覆轍」。有人稱:「西部蘊藏著無限的商機」, 彷彿那遍地黃沙一夜之間都化作了滿地黃金,有的報紙竟出現了「走,到西部去拾第二桶金!」這樣聳人的標題。這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商業化炒作和輿論誤導。實際上,中國的西部開發任重而道遠。中國西部不同於美國西部。美國開發西部時,那裡是生態完好的處女地;而我國今日的西部開發卻是在前人兩千多年開發基礎上的再開發,而前人留下的又是一片急待治理的破碎山河。西部建設首要的是生態建設。如果不首先改善環境,償還前人的生態欠賬,並在開發的全過程將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那麼,就會像塔里木民間故事中所警示的那樣,西部將「城門關閉」、「沙暴驟起」。那時候,我們的後代會不會再去沙丘下面尋找我們在21世紀留下的當代「曷勞落迦」,並演繹出一段新的「前人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的故事呢?
(圖可能貼不上去)
參考資料:自然之友2000通訊第2期
⑤ 新疆的古遺址都有哪些
克孜爾石窟)克孜爾千佛洞 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約7公里處, 東距庫車城約60公里,北靠明屋達格山,前面有渭干河在山間蜿蜒流過,隔河屹立著雀爾達格山。在綿延數公里的沙石山壁上遍布人工鑿出的石窟。
(蘇巴什古城)蘇巴什遺址也稱昭怙厘大寺.位於庫車縣城東北20公里卻勒塔格山的南麓,目前是一座大型的建築群體遺址。這座寺院早在公元5世紀初便已存在,當時稱為「且厘大清凈」.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於吐魯番市西10公里的雅爾乃孜溝中,為唐代文化遺存,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上三處的圖片網址http://www.zhguwan.com/bbs/dispbbs.asp?boardid=157&id=1350
1906年至1908年,英籍匈牙利人奧雷爾.斯坦因第二次對中亞新疆地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發掘。本人根據斯坦因考察和發掘後出版的《西域考古圖記》、《沙埋和闐廢墟記》、《古代和田》等書為參考,對其第二次西域(新疆)考古調查和挖掘的古代遺址做一綜合,以為喜歡新疆歷史遺跡的人提供簡單的線條。
斯坦因是西域(新疆)考古史上的江洋大盜,他卑劣地利用各種手段對新疆等地的古代遺址進行挖掘、剝取壁畫、搬走佛像經書,凡能拿走的全部席捲一空,實為強盜,但他又是一個專注的西域研究專家,他的研究成果為後人研究西域(新疆)奠定了基礎,後人當辨證地看待斯坦因的考古發掘和研究。
1906年--1908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開始了他的第二次中亞(新疆、敦煌)的考古和研究。
他行進的是一條他自認的新的線路,有別於他的先輩們的足跡:從印度出發,經白沙瓦附近的印度控制區邊境,經斯瓦特帕特汗部族領地進入吉拉德爾,由此穿越興都庫什山的主脈到達阿姆河上游谷地和阿富汗所屬的帕米爾地區,再由帕米爾高原的中國的塔什庫爾干進入喀什噶爾,去了和田綠洲、羅布荒漠、敦煌,再返回吐魯番......
1900年--1901年,斯坦因第一次在我國新疆地區進行考古和發掘,並著有《古代和田》一書。而這次(第二次)考古研究後所著的《西域考古圖記》既是《古代和田》的續集,又是一部巨著。
這部巨著涉及的地域包括了今新疆喀什、和田、阿克蘇、巴音郭楞、吐魯番、哈密和河自走廊等地區,調查和發掘的重要遺址有阿克鐵熱克、喀達里克、麻扎塔格、尼雅、安迪爾遺址、米蘭佛寺、吐蕃城堡、樓蘭古城及附近遺址、焉耆錫克沁明屋及其附近石窟寺和遺址、甘肅西部漢長城和烽燧遺址、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和藏經洞等。在上述其發掘的遺址中,發現的遺物主要有雕塑、繪畫、簡櫝文字(包括漢文、梵文、佉盧文、和田文、龜茲文、吐蕃文、突厥文、粟特文和回鶻文等),織物(絲、毛、麻、棉等)、錢幣、碑刻、佛經殘卷以及大量的陶、木、石、金屬(金、銀、銅、鐵等)、玻璃、料器等生活用品、生產工具、裝飾品和兵器等。
這部巨著研究涉及的范圍有:新疆考古學、河西地區考古學、佛教考古學、建築考古學、古民族文字學、簡櫝文書學、銘刻學、錢幣學和體質人類學等新疆、河西古代歷史學、古文獻學、歷史地理學;新疆、河西古代民族史、古代民族文化史;佛教、摩尼教、景教和襖教;雕塑、繪畫、音樂、舞蹈;地理學、吐魯番敦煌學、古代社會學、絲綢之路史、東西方經濟文化藝術交流史、古代國際關系史、古代服飾史和有關農業、手工業、商業、軍事等諸多領域。
斯坦因盜掘的遺址中的文物如壁畫、塑像等對我國的文物造成了巨大的損害,他自己也在這部著作中直言不諱地描述過,給他不光彩的研究留下了歷史的、真實的記錄,也為後來的中國研究敲響了警鍾。
一、塔什庫爾乾地區
1、克孜庫爾干遺址(即今公主堡遺址)。在今塔什庫爾干縣達布達爾鄉以南10餘公里的山崖上。
公主堡為玄奘西行取經返回時在羯盤陀國(今塔什庫爾干縣地域)聽到的傳說所記載的。公主堡位於卡拉其古峽谷一座海拔約4000米的高峻崎嶇山岡東側,由土坯及夾雜樹枝和灌木層組成,牆壁堅固。斯坦因判斷該遺址建於漢代,但遺址內無任何漢時淘片等物,該地「可能僅僅被用作一處在危急情況下的臨時避難所,而不是一個長久性占據的地方」。斯坦因還在遺址下的山谷緩地發現有墾殖過的田地痕跡。
1972年,新疆考古學家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察,認為該遺址的城牆歷史只有300多年,即為清朝所建。
公主堡因玄奘所記載的塔吉克族祖先關於「漢日子孫」的傳說而成為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斯坦因對公主堡遺址有詳細介紹。
2、阿克塔木遺址。位於塔什庫爾干縣城附近,,由一圈圍牆構成,上部為土坯,下部由粗糙的礫石建成。該遺址修建年代不詳。
3、其其克里克遺址。(即玄奘記載的福舍遺址),位於塔什庫爾干縣北的峽谷中,已為廢墟,為古絲路為過往行人和商旅提供休息和供給的驛站。
二、喀什阿圖什地區
4、可汗沙爾遺址。位於喀什市北,坐落於阿圖什河北岸一座約高20米的黃土墩上,有殘留佛塔。
5、三扇洞遺址(即玉其買爾萬遺址,今稱三仙洞)。位於喀什市北10公里的今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半山腰中,為佛教洞窟,開鑿於東漢時期,為今喀什地區保留最完整的一處佛教遺址。洞窟內繪有大小不等的各種佛像70餘尊及1尊立佛。
三、莎車葉城地區
6、克孜爾加依遺址。位於葉城南部提孜那甫河岸,曾發現有回鶻文寫卷。遺址已不存在。
7、闊依魯克阿塔遺址。在克孜加依遺址北約3公里處,現已不存在。
四、和田地區
8、八喇瑪庫木塔提。塔提,即占據古代遺址的風蝕地。該遺址位於今墨玉縣喀拉喀什鎮南側通往和田市區的沙漠中,有紅陶碎片散布。塔提已不存在。
9、那戛拉哈納土墩遺址。即玄奘記載的「鼓池側伽藍」廢廟遺址,位於和田縣約特干古城遺址附近,已不存在。
10、約特干遺址。位於今和田縣巴格其鎮艾拉曼村田地中,疑為古和闐王國的國都。現僅殘存很短的城牆,出土有各種陶器、銅器、古文書、古錢幣等。
11、熱瓦克佛寺遺址。位於今洛浦縣吉亞鄉北約35公里處的沙漠中,面積約3600平方米,主要由佛塔和寺院組成,四周牆壁內外側至今仍保存大量佛像及壁畫。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遺址,以一組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築為主。
熱瓦克佛寺遺址是我國現保存較好的一座具有典型健陀羅佛教藝術特徵的寺院遺址,建於南北朝時期,距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出土文物除壁畫外,還有五珠錢、佛珠和各種陶器等。
斯坦因對約特乾和熱瓦克遺址有詳細介紹。
12、闊克庫木阿里斯遺址。在熱瓦克佛寺遺址附近,為一佛教寺院遺址,為公元4-7世紀遺存,其木製建築圖案與尼雅遺址建築圖案一致。
13、基內托克瑪克遺址。在熱瓦克佛寺遺址附近,為一佛教寺院遺址,出土有泥塑裝飾物、木雕碎塊等。
14、阿克鐵熱克遺址。為一佛廟遺址,在熱瓦克遺址附近,現已不存在。
15、斯也克遺址。為一佛廟遺址,在阿克鐵熱克遺址西3公里,已不存在。出土有泥塑像、陶片等。
16、喀達里克遺址。為一漢唐時期的寺廟遺址,在今策勒縣達瑪溝鄉境內的沙漠中,出土有壁畫、泥塑飾板殘片、陶質飾物、木浮雕、泥浮雕、梵文及古吐蕃文文書木犢、彩繪木板殘片。斯坦因對喀達里克遺址有詳細介紹。
17、巴拉瓦斯特遺址。在喀達里克遺址附近,為喀達里克遺址系列居民居住區,出土有陶器碎片、絲綢、漢文及婆羅米文木簡等物。
18、闊克吉格得遺址。在喀達里克遺址附近。已不存在。
19、達拉布贊遺址。位於喀達里克遺址南,為一寺廟遺址,出土有泥塑佛頭像、彩繪板等。
20、麻扎托格拉克遺址。在達瑪溝遺址附近,為唐代遺存。出土有婆羅米文、漢文文書木簡、紡織物等。
21、尼雅遺址。尼雅遺址位於今民豐縣城以北150公里的尼雅河尾閭、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腹地。
尼雅遺址為漢晉精絕國都城,斯坦因曾兩次發掘廢址53處,掘獲佉盧文木簡721件,漢文木簡、木牘數件以及武器、樂器、毛織物、絲織品、傢具、建築物件、工藝品和稷、粟等糧食作物。繼斯坦因之後,美國人亨延頓、日本人橘瑞超等先後涉足此地,此後,斯坦因於1913年和1931年又來過兩次。新疆博物館1959年發掘的東漢夫婦合葬墓出土有2具干屍和一批珍貴文物,其中藍底卉染棉布殘片和棉布褲,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所見的最早棉織物。
尼雅遺址以佛塔為中心,南北延伸25公里,東西5-7公里,附近有眾多房屋遺址、場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園、畜圈、渠系、池塘、陶窯和冶煉遺址等各類遺址70處。經學者考證,尼雅遺址即《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的精絕國故地。斯坦因對尼雅遺址有詳細介紹。
22、比勒爾孔汗遺址。在今民豐縣牙通古孜河尾閭的沙漠中,為古代民豐地居民的居住地,現已被沙漠埋葬。
23、安迪爾古城遺址。傳為唐代西域毗沙都督府所屬的蘭城鎮遺址,位於民豐縣安迪爾農場東南約25公里的沙漠腹地,在安迪爾河下游東南,由佛塔和寺院組成,始建於漢代,於公元11世紀逐漸被廢棄。出土有吐蕃文、婆羅迷文、佉盧文和漢文文書及其他文物。遺址現存環形城址(居址)、佛寺、佛塔、墓地等。唐代中後期隨著安迪爾河流量減小逐漸廢棄。唐玄奘抵達這里時,曾記載這里為「睹貨邏故國」,並稱其為「國久空曠,城皆荒蕪」。斯坦因對安迪爾遺址有詳細介紹。
五、若羌地區
24、瓦石峽古遺址。位於若羌縣西80餘公里的瓦石峽鄉博孜也爾村西南沙丘中,曾被稱作「弩支城」、「凹石峽」,是古樓蘭國的經濟重鎮,殘留冶煉金屬和燒制器皿的土窯,遍地陶片、磚塊和玻璃碎渣,出土有隋、唐、宋時期錢幣、絲織品及元代漢文文書、玻璃器皿等。
瓦石峽古城建城可追溯到公元前77年。漢昭帝時因樓蘭「最在東垂,近漢,當白龍堆,乏水草……又數為吏卒所寇懲艾不便與漢通」,多為「匈奴反間」(《後漢書.西域傳》),於是,漢昭帝令樓蘭王都遷至鄯善(今新疆若羌縣附近),改國名為「鄯善」,並屯田移民,目的是不受匈奴控制,以開辟西進之路。鄯善國形成後的公元5世紀,北魏派將鎮守,唐初,中亞康國首領康艷典在鄯善郡屬地築新城,即「弩支城」,隸屬當時的沙州都督府(府治在今敦煌),粟特人多來此地居住,8世紀,這里和米蘭一同成為吐蕃控制地,元後,這里又成絲路南道人類活動的中心。
斯坦因對瓦石峽遺址有詳細介紹。
25、米蘭古城遺址。
米蘭古城處於羅布泊東南的極小綠洲邊緣,為漢唐屯墾基地,主要由古戍堡、東大寺、西大寺三部分組成。
古戍堡是吐蕃時代的一座軍事堡壘,南北寬56米,東西長70米,呈不規則方形。城垣最高殘存7米多,用黃土、柳枝、麥秸相間夯築而成,牆外積滿流沙。戍堡東北角有一400平方米的大建築物,戍堡南牆有一個高12米的土台,長寬各為20米和12米,土台頂部立木桿,好象是烽燧。戍堡四角有角樓,高度在6-9米間。堡內建築物集中在北部,多已坍塌。古堡東西側排列著眾多的佛塔和規模宏大的寺院遺址。當年法顯、宋雲、惠生、玄奘等著名的高僧在西去天竺或東歸故國的途中都曾在這里拜佛講法。
東大寺高約6米,分上下兩層,四周有高院牆;西大寺則與東大寺相對,外繞基座置走廊。
米蘭古城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建築式樣和藝術風格,是新疆早期佛教的典型。古城出土了大量吐蕃文木簡及兵器、漆皮甲片、糧食及毛、絲織物。古城范圍東西綿延約7公里,南北寬5公里,其間有多處佛寺、佛塔分布,還發現了漢代的水利工程和屯田遺址,這里灌溉渠系縱橫,布局合理,體系完整,屯田規模廣達3000公頃。在吐蕃古戍堡的東南2公里處還發現了漢代居住遺址,遺址中拋散著青、白玉料,陶片遍地。
米蘭古城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建築式樣和藝術風格,是新疆早期佛教的典型。古城出土有大量吐蕃文木簡及兵器、漆皮甲片、糧食及毛、絲織物。在吐蕃古戍堡的東南2公里處還發現了漢代居住遺址,遺址中拋散著青、白玉料,陶片遍地。斯坦因對米蘭遺址有詳細介紹。
26、樓蘭古城遺址。位於若羌縣境內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
歷史上,樓蘭是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樓蘭城是樓蘭王國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至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樓蘭城依山傍水,作為亞洲腹部的交通樞紐,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早在公元前77年,樓蘭地區已是西域農業發達的綠洲。到了唐代,樓蘭幾成邊遠代名詞。
遺址發掘有晉代手抄《戰國策》,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一具3000年前的女性木乃伊,衣飾完整,面目清秀,後被稱為「樓蘭美女」。其它文物有漢錦(其上有漢文)、漢五銖錢、貴霜王朝錢幣、唐代錢幣、漢文、佉盧文殘簡等。 斯坦因對樓蘭遺址有詳細介紹。
27、居盧倉遺址。為漢唐後形成的絲綢之路樓蘭道上的給養站。
六、
28、阿拉塔木遺址(即今哈密市廟兒溝白楊溝佛寺遺址)。位於哈密市柳樹泉農場白楊溝村東1公里的白楊河上游,當地維吾爾人稱為「台藏」。為唐代佛教遺址,伊斯蘭教傳入哈密後, 該院逐漸廢棄。
29、拉普喬克遺址。位於今哈密市三堡鄉四堡村白楊溝河中游,有南北兩城,四角有殘存瞭望台,城內有土墩和房屋殘牆。古城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據《後漢書》記載,公元72年,東漢明帝拜竇固為奉東都尉,屯兵涼州,竇固分兵四路北征匈奴戰於天山,呼衍王敗逃,東漢政府在四堡設「宜禾都尉」城。城內有佛寺遺跡。
斯坦因對上述兩遺址有詳細介紹。
七、吐魯番
30、大阿薩古城遺址。在今吐魯番市恰特卡勒鄉南的沙漠中,當地人稱「阿薩協海爾」。根據黃文弼1928年考察,大阿薩古城為唐時駐守官署所在地,北部有晉-唐時期的墓葬群。
古城地當絲綢之路大海道要控,大海道早在兩漢及魏晉南北朝時就已存在,為中原掌控高昌、柳中的一個重要戍堡。大阿薩古城有佛殿遺址,出土有佛教蛋彩壁畫、泥塑坐像殘片、絲織殘片、回鶻文書等。
斯坦因對大阿薩古城有詳細介紹。
31、小阿薩古城遺址。在大阿薩古城附近,當地人又稱克其克阿薩。與大阿薩古稱為同一時代。出土有木雕坐佛等。
32、交河古城。位於吐魯番市以西10公里的雅兒乃孜溝懸崖平台上,地勢險要,四面環水,狀如柳葉、為一河心洲。曾是車師前部王國的國都,系車師人所建,建築年代早於秦漢,距今約2000-2300年。
交河古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好的生土建築城市。古城中有佛教寺院等。
斯坦因對交河古城有詳細介紹。
八、和碩焉耆地區
33、曲惠古城遺址。位於今和碩縣曲惠鄉西北,相傳是漢代危須國故地。遺址僅存夯土築城基,城內建築基址尚存,有一土墩,紅土築,頂部砌土坯,地面散布紅泥陶片,出土開元通寶等古幣。
34、硝爾墩舊城,位於今焉耆縣西北。遺址分內外兩城,外城城牆斷續,城中有夯土所築的高大建築,已殘破,地面上有粗厚紅陶片。估計該遺址為古代耆耆、危須兩國時期的糧倉遺址。中國學者黃文弼認為是危須國的危須城。
35、博格達沙爾遺址。今稱四十里城子古城,位於今焉耆縣城西12公里,是漢代焉耆國都員渠城,也是唐代焉耆都督府治所。古城現存城垣、小城、護城河等,周圍許多防衛建築是用巨型土坯壘砌的堡壘狀建築,內有高台、住房、外有圍牆。博達沁古城經漢、南北朝、隋唐而後衰落。遺址出土的陶器屬北朝和隋唐遺物,銅鏡、包金鐵劍、金帶扣和裝飾品等屬漢代物品,另有唐代錢幣和飾品出土。
36、碩爾楚克遺址。即今錫克沁古城遺址,在焉耆縣七個星鎮境內。為唐代寺院遺址,是當時西域較大的伽藍之一,包括南大寺、北大寺以及離寺院不遠的千佛洞石窟群三部分。南大寺曾發現具有不少犍陀羅風格的泥塑彩繪佛頭,為公元6-7世紀的作品,而北大寺的彩繪佛頭有東方風格,約為公元8-9世紀的塑像,另發現有木製殘片、彩繪木板、浮雕組像菩薩像方磚、泥浮雕、建築構件殘片、彩繪壁畫、漢文、回鶻文等文書殘片等。
斯坦因對此有詳細介紹。
37、霍拉遺址。位於焉耆縣七個星鎮霍拉村南偏東一處山頂、山樑和坡地上,為唐宋遺址,分為南北兩區。南區遺址較多,坡地處有佛塔、大僧寮、禪房、龕式建築等,北區距南區約300多米,山腰處有一座佛塔和一些建築遺跡。1928年,黃文弼發掘有瓷磚、木雕佛像、瓷磚花紋等。
斯坦因對此有詳細介紹。
圖:錫克沁古城出土的文物 圖為轉載 九、庫爾勒輪台地區
38、烏孜干布拉遺址。即玉孜干古城遺址,位於今庫爾勒市西南約10公里的英下鄉玉孜干村附近,現僅存城垣幾段,夯土而築。可能是漢代捷枝城址。無資料可考。
39、央塔克沙爾遺址。位於烏孜干布拉遺址附近,形制也相似,僅有城牆殘留,其他無從考證。
40、沙喀蘭達遺址。位於庫爾勒市西南,僅有城牆殘留,其他無從考證。
41、烏壘古城遺址。即野雲溝遺址,在今輪台縣野雲溝鄉和策大雅鄉之間,為漢代西域都護府烏壘城所在地,是當時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遺址已不存在。在野雲溝鄉附近還有兩處古城遺址,一為一座方形小城池,被水流沖刷過,城垣僅存1米,夯土築,周長約百米,城內散布著青灰色陶片,城東似有一城樓,南有城門。另一為當地人稱的「白土墩」,有城垣、田埂殘跡和一個高約3米的土墩烽隧。黃文弼在此發掘出一些存貯的陶罐,估計是西域都護府設立時期士卒在這里屯守的用物。
九、於田策勒地區
42、喀拉墩古城遺址。位於於田縣城北240公里處的克里雅河下游沙漠腹心,距和田市440公里。古城堡城長方形,邊長60米,現存土城牆高8米。出土有陶片、氈殘片、漢代古錢幣等文物。遺址為漢代-南北朝時期,是當時於闐國境內「小城數十」中的城堡之一。
斯坦因對此有詳細介紹。
43、法哈特伯克亞依拉克遺址。在今策勒縣達瑪溝鄉境內,斯坦因發掘過8處遺址,出土有梵文、婆羅米文經書,寶石封泥泥塑佛像殘片、蛋彩壁畫、希臘風格的凹雕等,疑為公元6世紀宋雲西行所提的「末城」遺址。
44、喀拉央塔克遺址。位於今策勒縣達瑪溝河東岸一片開闊的灌木叢低沙丘地帶。為佛寺遺址,斯坦因考察時已被破壞,但他採集有壁畫及木雕佛像碎片、乾元年間的錢幣等物。
45、瑪依拉遺址。在今策勒縣西的沙漠中,發現有泥塑碎片,斯坦因判斷此遺址為一座寺院,建於唐代,毀壞年代已久。
十、和田地區
46、瓦依斯喀拉木遺址。位於洛浦縣杭桂鄉北的沙漠中,為一古代佛教寺院,但僅剩殘存的台座,保留有白陶浮雕。
47、杭桂塔提遺址。位於洛浦縣杭桂鄉北的沙漠中,為一古代佛教寺院,無殘存。
48、喀拉薩依寺院遺址。位於和田市以北的沙漠中,無建築遺存,但有小塊佛像碎片。現已不存在。
49、瑪亞克里克遺址。位於玉龍喀什河北左岸的灌木叢中,有蛋彩壁畫、灰泥彩繪佛像、錢幣、古代和田養蠶像等,斯坦因疑為唐代以前就已廢棄。
50、奇里古勒烏格勒遺址。在玉龍喀什河北尾閭處沙漠中,當地人稱「契丹烏里克」,即漢人城,地面有大量粗糙的陶片,其他無任何遺留。
51、麻扎塔格古堡遺址。位於墨玉縣境內和田河下游西岸,為古代古堡遺址,分為三重,判定建於不同時期,上部已全塌陷,只殘留牆體。出土有古代文書、錢幣等物。
麻扎塔格古堡當古代龜茲至於闐必經之地,始建於東漢時期,延至唐、宋,為漢唐時期塔里木盆地南北、東西的交通樞紐,為古代和田重要古城之一,廢棄於十一、十二世紀的宗教戰爭。
斯坦因對此有詳細介紹。
52、烏什堡壘。位於今烏什縣通往山口地段,為一巨大天然堡壘。
53、瓊梯木遺址。位於柯坪縣城南沙漠中,泥土夯制建築,有陶片、錢幣等物,廢棄於唐代末期。
54、托庫孜薩來遺址。位於今圖木舒克市附近的托庫孜薩來山南麓。遺址城牆為三重,夯土築成,有寺廟遺址,為漢至北魏的尉頭國、唐據史德城,也稱郁頭州城。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55、阿薩遺址。在今策勒縣努爾鄉喀拉塔什河源頭,發現有毛織物,為一古代人類居住地。
斯坦因第二次對西域(新疆)地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發掘持續近3年,路線是:經今阿富汗瓦罕走廊進入中國,途經塔什庫爾干、喀什、阿圖什、莎車、葉城、皮山、和田、策勒、於田、民豐、且末、若羌(、敦煌、安西、)哈密、吐魯番、和碩、焉耆、庫爾勒、輪台、於田、策勒、和田、墨玉、烏什、柯坪、巴楚、和田、昆侖山北等地。其完成考察後的成果被撰寫成100餘萬字的文字,轟動歐美學界,學術價值極高,可讀性強,為至今研究西域(新疆)歷史遺跡的第一手基礎資料或惟一資料。
歷史上的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匯聚的東西方交流中樞地,歷史文化和宗教民俗極為豐厚,帶有對新疆燦爛文明興趣的人,對斯坦因考察的眾多佛教遺址的研究會有更多收獲。
⑥ 策勒縣的地理環境
策勒縣隸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昆侖山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
策勒縣版地形呈南寬北窄的狹權長形,地勢南高北低,坡降較急。南部為昆侖山區和山口沖積扇,中部為礫石戈壁與沖積平原,北部為沙丘與流動沙漠。
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日照長,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年均氣溫11.9℃,年均降水33毫米。策勒縣有得天獨厚的水土光熱資源,處處吸引人。策勒縣日照長,年平均風速1.9米/秒,春季氣溫回升快,春季平原區各月氣溫在9-21℃之間,冷空氣活動頻繁。
⑦ 策勒縣的風景名勝
老達瑪溝遺址
老達瑪溝遺址位於和田策勒縣城東北25公里處。以老達瑪溝為中心,周圍還有許多其他遺址。該遺址西北四、五公里處有吳六雜提麻扎,西南三公里多有力濟阿特麻扎,東北四、五公里有蘇甫其麻扎,東南四、五公里有喬潘阿特麻扎,正北六、七公里處有卡納沁城,往正東十多公里處還有南北相距三公里的佛塔遺址兩處。因此,老達瑪溝實際上是范圍廣大的古遺址群。 丹丹烏里克遺址
丹丹烏里克遺址位於和田策勒縣達瑪溝鄉北約90公里的沙漠中,知名度很高,具有很強的神秘色彩,是文物工作者及旅遊探險者的嚮往之地,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慕士山
慕士山位於和田境內策勒縣與和田縣交界處,北距策勒縣約65公里,海拔7284米,與周圍高大的團結峰(海拔6644米)等另7座超過6000米的山峰共同組成雄偉的昆侖山中段山脈。介 紹 慕士山峰區幾乎完全被冰層所覆蓋,冰川面積2700多平方公里,冰雪總儲量3500億立方米。強烈的冰蝕作用將山體雕刻成鋒利的角峰和刃脊,使峰體形態更加清晰可觀。山峰北坡依次分布有冰川作用的極高山帶、寒凍作用的高山帶、乾燥半乾燥作用的的高山帶、乾燥剝蝕的中山帶、低山丘陵帶和沖洪積傾斜平原帶。 伊庥木加帕爾特合蘭古墓
伊庥木加帕爾特合蘭古墓位於和田策勒鄉拖萬加依村麻扎阿勒迪,距縣城直距4.5公里,佔地379.5畝,長550米,寬460米,是現存的歷史悠久、規模宏偉、保存比較完整的—處古跡。保存下來的主要有三大建築物:艾提喀美其特寺院、主麻美其特寺院、斯-墓。 阿薩喬克圖如希庫爾干城堡
阿薩喬克圖如希庫爾干城堡位於恰哈河谷旁,相傳建於900年前。遺址長約2公里,寬1公里,古城堡建築在山頂,建築面積長約1500米,底寬15米,頂寬1米,高12米,城牆用卵石泥土建築而成。城堡2公里處築有燎望台一座。阿西喬克吐如希庫爾干城堡位於恰哈鄉阿西村境內。相傳建於1001年,長約200米,石頭結構。1999年兩座城堡被自治區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治沙研究站
治沙研究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策勒縣治沙研究站是策勒人文生態旅游園區的第三站,該治沙研究站建於1983年,1993年遷至沙漠邊緣,2001年列入國家林業局荒漠化監測網路,2003年列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2005年成為野外研究站定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策勒縣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 板蘭格草場
板蘭格草場離縣城距離130公里,草場類型冬草場;面積4.5萬畝;海拔高度3500m——3800m,草場基本植被昆侖蒿、針毛、黃芪、羊毛、野蔥等植物所覆蓋,交通便利,沿途旱獺嬉戲,野兔跳躍,氂牛狂奔,雪雞展翅,鷓鴣(呱呱雞)憩息,一望無際的藍天,觸手可及的白雲,繪成一幅雪山美景。 恰哈淚泉
恰哈淚泉地處策勒縣恰哈爾鄉15公里處的策勒河河谷旁,臨河而倚,風景秀麗。泉水清洌甘甜,富含鉀、鈉、鈣、鎂、鋰、鍶等多種有機礦物質,該泉水具有助消化、益氣、軟化血管等功能,長期飲用有利於人體的新陳代謝,能增大人體的肺活量,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三泉匯流水量約0.2立方米/秒,迄今百餘年水量不變。 丹丹烏依里克遺址
丹丹烏依里克遺址位於沙漠腹地,為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現存居址、佛寺、果園、田園等遺跡,曾出土精美的木版畫、壁畫、漢文、梵文、玉闐文文書、1896年1月,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博士發現,並公布於世。1990年英國著名考古學家斯坦因沿斯文·赫定博士的考察路線丹丹烏依里克遺址並進行考察,1999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丹丹烏依里克遺址列為自治區及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⑧ 新疆文物保護單位有哪些
克孜爾千佛洞(拜城縣)
庫木吐喇千佛洞(庫車縣)
高昌故城(吐魯番市)
雅爾湖故城(吐魯番市)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吐魯番市)
蘇公塔(吐魯番市)
樓蘭故城遺址(若羌縣)
北庭故城遺址(吉木薩爾縣)
阿斯塔那古墓群(吐魯番市)
阿巴和加麻札(墓)(喀什市)
尼雅遺址(民豐縣)
蘇巴什佛寺遺址(庫車縣)
伊犁將軍府(霍城縣)
森木塞姆千佛洞(庫車縣)
奴拉賽銅礦遺址(尼勒克縣)
圓沙古城(於田縣)
克孜爾尕哈烽燧(庫車縣)
孔雀河烽燧群(尉犁縣)
羅布泊南古城遺址(若羌縣)
莫爾寺遺址(疏附縣)
托庫孜薩來遺址(圖木舒克市)
米蘭遺址(若羌縣)
安迪爾古城遺址(民豐縣)
石頭城遺址(塔什庫爾干縣)
七個星佛寺遺址(焉耆縣)
熱瓦克佛寺遺址(洛浦縣)
白楊溝佛寺遺址(哈密市)
大河古城(巴里坤縣)
烏拉泊古城(烏魯木齊市)
台藏塔遺址(吐魯番市)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青河縣)
焉不拉克古墓群(哈密市)
察吾乎古墓群(和靜縣)
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阿勒泰市)
扎滾魯克古墓群(且末縣)
山普拉古墓群(洛浦縣)
吐虎魯克·鐵木爾汗麻扎(霍城縣)
昭蘇聖佑廟(昭蘇縣)
艾提尕爾清真寺(喀什市)
克孜爾尕哈石窟(庫車縣)
平定準噶爾勒銘碑(昭蘇縣)
丹丹烏里克遺址(策勒縣)
麻扎塔格戍堡址(墨玉縣)
通古斯巴西城址(新和縣)
樓蘭墓群(若羌縣)
五堡墓群(哈密市)
洋海墓群(鄯善縣)
阿日夏特石人墓(溫泉縣)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疏附縣)
速檀·歪思汗麻扎(伊寧縣)
葉爾羌汗國王陵(莎車縣)
艾比甫·艾潔木麻扎(阿圖什市)
哈密回王墓(哈密市)
靖遠寺(察布查爾縣)
吐峪溝石窟(鄯善縣)
坎爾井地下水利工程(吐魯番市)
塔城紅樓(塔城市)
三區革命政府政治文化活動中心舊址(伊寧市)
⑨ 「丹丹烏里克」的發現是什麼
「丹丹烏里克」作復為佛制教遺址,讓20世紀的考古探險家們牽掛了一個世紀。位於和田東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的這座古城,在20世紀初英國考古探險家斯坦因向外界披露後,立刻引起軒然大波,讓整個國際學術界為之振奮。然而好事多磨,這座遺址再度呈現在世人面前時,已經是20世紀末了,在新疆策勒縣北部約90千米的沙漠中,考古工作者見到了斯坦因所描述的丹丹烏里克遺址。
斯坦因考察和發掘丹丹烏里克遺址的時間是1900年12月。為了盡快說服印度當局以便到新疆去考察,斯坦因向印度當局呈交了一份非常巧妙的申請書。他在申請書中寫道:「眾所周知,和田曾經是古代佛教文化中心。這種文化發祥於印度,具有明顯的印度特色。」他在列舉了當地尋寶人發掘的許多古代文書、錢幣、雕刻、繪畫等文物後,接著寫道,「如果對這些古遺址進行系統地發掘,將會對印度古代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