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寺院遺址
① 河北省石家莊市有哪幾所寺廟
一、隆興寺
a
隆興寺,別名大佛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里街,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公元586年(隋文帝開皇六年)在苑內改建寺院,時稱龍藏寺,唐朝改為龍興寺,清朝改為隆興寺;是中國國內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寺院佔地面積82500平方米,大小殿宇十餘座,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布局的重要實例。
隆興寺核定為中國AAAA級旅遊景區 、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十大名寺之一
地址: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里街
二、開元寺鍾樓
正定鍾樓因坐落在開元寺內,故稱開元寺鍾樓。開元寺,坐落在河北正定古城大十字街以南路西,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原名凈觀寺,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名解慧寺,唐開元年間改額開元寺。寺內現存鍾樓、磚塔和法船殿遺址。
坐北面南的法船殿為寺內正殿,正中塑有法船,船上塑有慈航普渡的神像。正殿西側是磚塔,東側即是鍾樓。這種塔樓對峙的平面布局國內僅此一例。1988年鍾樓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進行落架復原性重修。
地址:河北正定古城大十字街以南路西
三、福慶寺(石家莊市)
福慶寺位於井陘縣南40公里的國家級風景區--蒼岩山風景名勝區內,東鄰鑾駕山,西連朱會嶺,南接天台山,北與鑾台坡隔寺溝河相望。佔地面積246萬平方米,海拔983米。地理坐標東經113°48',北緯38°13'。福慶寺原名興善寺,相傳為觀音菩薩古老道場。山牆上還繪有公主修身得道、濟世救人的彩色壁畫。另有個幽深的石洞,傳說為公主的寢室。1988年蒼岩山風景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地址:福慶寺位於井陘縣南 40 公里的國家級風景區——蒼岩山風景名勝區內
四、臨濟寺(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
臨濟寺,又名臨濟塔院,始建於東魏孝靜帝興和二年(540年)。臨濟寺位於河北省正定縣,臨滹沱河側,因之遂得臨濟之名。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臨濟宗創始人義玄禪師駐錫此寺。臨濟寺是中國佛教禪宗臨濟一派的發祥地,也是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庭。
1983年,國務院確定其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2001年,臨濟寺澄靈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雄寶殿,是本寺第一重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建築。
地址:臨濟寺位於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燕趙南大街臨濟路。
五、虛雲禪林
虛雲禪林原名重勝寺,坐落於石家莊市新華區於底鎮,1992年由柏林禪寺委派僧團進駐,成為柏林禪寺下院,是一所女眾道場。十餘年來,當家師常宏法師領眾修行,弘法利生,虛雲禪林的規模不斷擴大。
1998年慧日樓落成,三樓是佛殿,可容納200餘人共修,這里曾作為河北省佛教協會的講堂,由凈慧老和尚以及柏林禪寺的法師每周日為信眾們講經說法。二樓作為河北省佛教協會的辦公區(河北省佛教協會已於2004年6月遷入新址),一樓設有客堂及寮房。
地址:虛雲禪林坐落於石家莊市新華區於底古鎮,為柏林禪寺下院
參考資料:隆興寺—網路 正定開元寺鍾樓—網路 福慶寺—網路
臨濟寺——網路 虛雲禪林—網路
② 罔極寺的寺院整修
據《凈士聖賢錄》載:「唐沙門慧曰:「游印度歸住罔極,弘凈土宗。」說版明罔極寺昔日曾為凈土宗道場。權開山相師為慧日法師,又名「慈愍三藏」。罔極寺歷史上大規模重修,一為明正統八年(1443年)二為清七初,重修後曾由藏傳喇嘛住持,後又改尼庵。最後一次整修擴建是改革開放後的1992年。
罔極寺後原無巷子,東邊是塔林,西邊有一些空地。解放初,豫、冀、魯等省的外來人在西邊空地搭了一些矮房住了下來,成為廟子巷的第一代居民。1958年,全民大煉鋼鐵,廟子巷的居民在罔極寺塔林空地上修了一座「土煉鋼爐」,後廢棄。接著一些人就開始了瓜分侵佔塔林的行動,首先砌牆把塔林圈圍分割,先佔空地,再拆白塔,私搭亂建。一個好端端的有上千年歷史的塔林就這樣被破壞得盪然無存,形成了一片雜亂無章的棚戶區,想起來真教人萬分痛惜!
2007年9月,西安市進行棚戶區改造,已經把其中之一的廟子巷棚戶區拆除,塔林遺址現是一片空地,准備蓋高層樓房。塔林的塔雖遭破壞,但居民自己蓋房地基挖得不深,塔林地下遺存仍有許多保留,除過歷代高僧的靈骨外,還有許多陪葬的文物、塔林的塔基、埋入地下的石碑、塔身構件等實物資料。
③ 法門寺地宮遺址的介紹
法門寺地宮遺址是唐法門寺塔基中心建築遺址。法門寺是歷史悠久的佛教名剎,位於扶風縣北10公里的法門鎮。寺院因藏有佛指舍利而在唐代盛行一時。寺院在明代築有13級磚塔,後往歷代重修。
④ 中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寺院是
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里,洛龍區白馬寺鎮內。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
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1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4)無極寺院遺址擴展閱讀:
主要景點:
1、齊雲塔
齊雲塔本稱釋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馬寺塔。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金代重修。齊雲塔在洛陽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也是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金代建築遺存之一。
塔的造型具有唐、宋時期密檐樓閣式塔的特點,並採用了仿木結構做法,對研究金代建築特徵、尤其是中原地區金代磚塔結構特點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
從塔的造型和內部結構來看,該塔都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1961年,國務院公布白馬寺及齊雲塔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清涼台
清涼台原是漢明帝少時讀書乘涼之處,後為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譯經之所,在白馬寺的最後一個大殿毗盧殿就在清涼台內,一組庭院式建築。兩位高僧一直在清涼台修行直到去世,在白馬寺山門內東西兩側分別有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墓,以示紀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馬寺
⑤ 廢棄的寺廟遺址能建房嗎
這個當然可以啊,並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不過若能設法將寺院恢復,那麼勢必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⑥ 佛教的建築分幾種
佛教建築包括寺院、石窟、塔、經幢、石燈等五個部分 。 寺院 為佛寺之通稱,乃安置佛像並供僧尼止住以修行佛道之處所。又稱寺。有各種異稱,如寺剎、僧寺、精舍、道場、佛剎、梵剎、蘭若、叢林、栴檀林、檀林、紺園等。法苑珠林卷三十九更列舉凈住舍、法同舍、出世間舍、金剛凈剎、寂滅道場、清凈無極園、遠離惡處、親近善處等別名。 相當於寺院一語之梵語有viha^ra, sam!gha^ra^ma 等,前者音譯毗訶羅,意譯住處、遊行處;後者音譯僧伽藍、伽藍,意譯眾園。然均可譯作『精舍』,意為精煉修行者之居舍。 另有蘭若,為阿蘭若之簡稱,又作阿煉若、練若,為梵語aran!ya 之音譯,意譯無諍、空閑處,意指遠離村落之安靜而適合修行之場所。亦有稱寺院為『剎』者,剎,系梵語laks!ata^(幡竿)之訛譯,因一般均有於佛堂前立剎之風俗,故稱寺院為剎。 印度最早之寺院,為佛世時設於中印度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及舍衛城之祇園精舍。據大智度論卷三載,中印度之精舍在王舍城者有五處,舍婆提(舍衛城)有二處,波羅奈斯城有一處,毗耶離城有二處,鳩睒彌城有一處。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二五載,迦濕彌羅國有石崖伽藍、戰主迦伽藍。又學僧雲集的華氏城之雞園寺與王舍城之那爛陀寺等皆極其著名,惜少有保存完整者。由古寺院之遺址得知,一般佛寺多於中央設方形佛殿,外圍設僧房,佛殿正面之內陣即安置佛龕。建築材料有石、磚、木等三種,建築形式有佛堂、僧房、塔婆之分,而僅塔婆有若干尚保存完整。 據大宋僧史略卷上創造伽藍條所載,我國寺之名稱,源於官方所設以接待四方賓客之鴻臚寺為館;西域僧東來後,多先以鴻臚寺為館,再移住他處,後遂稱僧尼所住之處為寺。 又所謂『院』,原意為周圍有垣,轉稱為周垣或指有迴廊之建築物,或指官舍。至唐代,因敕建大慈恩寺作翻經院,成為佛教建築物稱『院』之濫觴。至唐末,稱佛寺為院者甚多,宋代官立之大寺,亦多稱為院。 我國有僧寺之始,一般均謂溯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造立之白馬寺,然當時果有此事與否,迄今仍無定論。依出三藏記集卷十三康僧會傳所載,孫吳赤烏十年(247),孫權為康僧會造建初寺。以此為中國僧寺之嚆矢,或較可信。其後,繼有武昌之昌樂寺、慧寶寺,金陵之保寧寺,蘇州之通玄寺,揚州之化城寺,四明之德潤寺等。 西晉初年,洛陽一帶造立寺塔者不少,達官顯貴多有舍宅為寺者。譯經三藏竺法護亦於長安青門外營建寺院,精勤行道,教化遠近道俗。又有將佛教建築概稱為浮圖,後漸轉為專指高塔而言。 南北朝時,南朝之建業(南京)有瓦官寺、同泰寺、光宅寺等大寺院。北魏則於興安元年(452),下詔天下郡縣各造浮圖一所,未久,設沙門都統以掌理僧尼事宜。熙平元年(516),在都城洛陽重建永寧寺,景觀極為壯闊。東魏興和四年(552),境內寺剎達三萬余所。其間歷經北魏太武帝於太平真君年間(440~450)及北周武帝於建德三年(574)先後二次之毀佛事件,寺院及僧尼深受殘害。 隋代統一後,振興佛教,建設寺院,天下道場始漸恢復舊觀。如仁壽年間(601~604)下詔諸郡立靈塔一一○所,以供養舍利。唐代造寺之風更盛,建有弘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佛授記寺等大寺院。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6)敕令諸郡建立開元寺、龍興寺。肅宗至德元年(756)造建成都大聖慈寺,設九十六院八千五百所。然於武宗會昌法難時(845),佛寺四千六百所被毀,僧尼二十六萬餘人還俗,其後幸經宣宗加以復興。至五代後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再度下詔毀佛,破壞寺院三千餘所。 自唐中葉至五代,禪宗大盛。至宋代,教寺多改為禪寺。南宋高宗紹興九年(1139),詔令郡縣設置報恩光孝禪寺,以追念徽宗,未久,再就禪院制五山十剎。爾後元明兩代造寺之風亦盛,為利區別,依禪、教、律而分寺為禪、講、教三類。清代兵火不斷,寺塔被毀無數,現存者雖不復從前舊觀,然其數仍不少。 又禪宗稱寺院為叢林、禪林、禪閣等。即集合眾僧使之規律、和合而修道,如林之齊整,故以『林』比喻之。叢林之中,若師家依法系傳法予弟子而任住持者,稱為法門叢林,乃度弟院、徒弟院之意,謂自己度弟子擔任住持之寺院,俗稱子孫叢林。若廣招天下大德高僧為住持,而不由徒弟繼承之寺院,稱為十方叢林,或十方剎。 又依寺之設立者而分類:如由官府建立之寺院,稱為官寺;私人營造者,稱為私寺。若由住寺者區別,則有僧寺、尼寺之分。後世之寺院,除寺號、院號之外,並附加山號,系因初時之寺院多建於山中,故山名與寺名並稱,後對平地所造之寺院,亦附以山號,成為寺院之別稱。另有以年號稱寺名者,如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503)之景明寺,正始四年(507)之正始寺,及唐玄宗時之開元寺。 朝鮮寺院最早建於高句麗小獸林王二年(372)。該年前秦苻堅派遣沙門順道入高句麗弘傳佛法,乃建肖門寺、伊弗蘭寺。百濟枕流王元年(384 ),胡僧摩羅難提至百濟弘法,翌年於漢山創建佛寺。高句麗廣開土王二年(393),在平壤建立九座寺院。新羅昭智王元年(479),建桃李寺。十年,建天泉寺。法興王十四年(527),造大興輪寺,繼而再造大通寺、佛國寺、皇龍寺、實際寺等。 高麗太祖二年(919),興建法王寺、王輪寺塔等十寺,並修復諸荒廢之塔院,又陸續興建大興寺、嵩山寺、廣興寺、彌勒寺、四天王寺等。繼位之光宗、穆宗、顯宗等諸帝皆崇尚佛法,致力於營築佛寺。 至朝鮮太宗二年(1402),明令京師七十寺以外諸寺之田產永遠充作軍資。世宗元年(1419),罷黜五教,僅保全禪、教兩宗,並將寺社全數歸公。成宗元年(1470),禁止喪事、供佛等佛事,諸寺遂趨衰頹。宣祖二十五年(1591),日人豐臣秀吉入侵,若干寺院遭焚毀,勢力再度受挫,難以振起,直至近代始漸復興。 日本寺院最早建立於欽明天皇十三年(552),其時由百濟傳入佛法,蘇我稻目即舍向原地方之屋宅為佛寺,以供奉佛像。或謂始於欽明天皇六年,或宣化天皇三年( 538)。未久,敏達天皇六年(577),百濟工匠來日,在難波營造大別王寺。用明天皇二年(587),造阪田寺、四天王寺。繼有金剛寺、橘寺、百濟大寺、葯師寺等。聖武天皇(724~749)以後,有東大寺、唐招提寺、西大寺等。至平安朝與鐮倉時代,則有延歷寺、金剛峰寺、園城寺、法勝寺、建長寺、圓覺寺等。室町時代,亦就禪寺制定五山十剎。江戶時代,對寺院極優禮,諸寺愈見興隆,迄於今日。
希望採納
⑦ 河南省境內有那些古代遺址這些地方在哪個城市
1、殷墟
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科學發掘91年來,考古人員清理過商代墓葬超過2萬座。「婦好墓在單個墓葬中出土隨葬品數量最多,代表了晚商文化的發展水平、思想觀念、活動范圍以及工藝技術水平。
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2、河南仰韶文化遺址
位於河南省澠池縣城北韶山腳下,距縣城9公里。遺物中陶片較多,石器和骨器較少。有長條形單刃的石刀和中部鑽圓孔的石紡輪;有骨鏃、骨鑿和骨針等。
這個遺址出土的彩陶較復雜,多先施白色陶衣,然後著彩。彩繪圖案有米字紋、弦紋、x形紋、方格紋和圓點紋等,與廟底溝的彩繪圖案類似,其時代應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197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賈湖遺址
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其距今約9000―7500年,保護區面積5.5萬平方米,始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初。
是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文化積淀極為豐厚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骨笛賈湖遺址共發掘出30餘支骨笛,還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通過賈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附著物發現: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這一發現也填補了世界酒文化的空缺。
(7)無極寺院遺址擴展閱讀: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共發現十多例契刻符號,分別刻在甲、骨上,專家研究認為這些刻符的筆畫與漢字的筆畫一致,書寫特點也是先橫後豎,先左後右,先上後下,與漢字基本結構相一致。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
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新的佐證,並被認為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領先於素稱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紙草文字,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⑧ 中國最西邊的佛教遺址
1、喀來什莫爾寺遺址:中國最西部的自佛塔。
2、喀什古稱疏勒,是古疏勒國的重要轄地。東漢時,疏勒國強盛,佛教開始傳人並隨之在此有了一定的發展。同時這里也成為佛教東傳的中轉站,廣集有佛教大、小乘經典及印度哲學著作,並影響了龜茲佛教的發展。
莫爾佛塔遺址現有兩座殘存佛塔,東南面的那一座,底如方形托盤,圓柱形腰,上有一蛋糕形圓頂。據史料記載,當年佛教昌隆的疏勒國里,就收藏過釋迦牟尼用過的「佛浴床」、「佛缽」等遺物,如佛僧道安、智猛、鳩摩羅什等都曾在疏勒國頂禮膜拜過。
西北面的另外一座佛塔有如倒置的大斗,底大頂小,底面邊長25米,寬23.6米,頂部邊長14.2米,寬12.5米;塔身殘高7米。塔身正面和兩側留有佛龕遺跡,內中當年有雕塑的小型佛像,現已剝蝕一空。此塔應是寺院的中心建築物,台頂上建有鍾鼓樓或佛殿,現已不可見。
⑨ 寫出9個歷史遺跡或出土文物的名稱和地方。
1、西安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2、安陽司母戊大方鼎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3、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著名的旅遊景點,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避暑山莊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4、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藏文:པོ་ཏ་ལ),坐落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是藏式古建築的傑出代表(據說源於桑珠孜宗堡),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幣50元紙幣背面的風景圖案。
主體建築分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宮殿高200餘米,外觀13層,內為9層。布達拉宮前辟有布達拉宮廣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廣場。
5、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6、長城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7、戰國水晶杯
戰國水晶杯為戰國晚期水晶器皿,於1990年出土於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現藏於杭州博物館。
戰國水晶杯高15.4cm、口徑7.8cm、底徑5.4cm,整器略帶淡琥珀色,局部可見絮狀包裹體;器身為敞口,平唇,斜直壁,圓底,圈足外撇;光素無紋,造型簡潔。
戰國水晶杯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8、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共有八棵,屬夏代晚期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收藏於四川三星堆博物館。
其中一號大神樹高達3.96米,樹干殘高3.84米。有三層枝葉,每層有三根樹枝,樹枝的花果或上翹,或下垂。三根上翹樹枝的花果上都站立著一隻鳥,鳥共九隻(即太陽神鳥)。
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徵意義。
9、黑漆描金龍紋葯櫃
黑漆描金龍紋葯櫃為明代宮廷御葯房所用葯櫃,原存太醫院御葯局御葯庫。黑漆地,正面及兩側飾描金雙龍戲珠圖案,背面及櫃里飾描金松竹梅蝶紋,四足鑲銅下腳。
高94.5厘米,寬78.8厘米,縱57厘米。木製,髹黑漆描金。櫃為 方角櫃,是「一封書式」。葯櫃正面為雙柱三抹頭結構,抹間攢框裝抽屜3個,用以存儲方劑和葯具。
櫃門2扇,採用格門構造,為兩柱四抹頭的格門,裝有板心和絛環板,門扇內面和櫃身的背面為三抹頭結構,櫃兩側為四抹頭結構,櫃底端均安有牙條。
櫃內兩旁各有長屜10個,中部立軸設有一組八方可旋轉的抽屜80個,屜上寫有葯名,葯屜總共100個,可儲存葯140種。
櫃門外面及兩側描錦地開光雙龍戲珠紋,門內上下兩格描花卉,上為月季山石,下為梅花山茶,各有蝶、蜂飛舞花間。背面上下兩格描松、竹、梅、蝶和茶花圖案。
櫃門拉手處安有面葉、鈕頭、吊環,四足安有銅套腳飾件。上格正中貼近邊抹處,楷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承德避暑山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布達拉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莫高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後母戊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兵馬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黑漆描金龍紋葯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銅神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戰國水晶杯
⑩ 一百多年的寺院遺址算古跡嗎
算的。(古跡,是指先民在歷史、文化、建築、藝術上的具體遺產或遺址版。包含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市權街,考古遺址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跡,涵蓋政治、防禦、宗教、祭祀、居住、生活、娛樂、勞動、社會、經濟、教育等多方面領域,彌補文字、歷史等紀錄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