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地震遺址覌後感
1. 北川、汶川地震觀後感
前幾天去九寨溝游覽,剛出綿陽機場,接機的朋友就迫不急待地告訴我:北川地震遺址現在對外開放了,要不要去看看?雖然那地方並不是什麼風景點,但去看了會讓人心靈震撼,一輩子忘不了。聽他這么一說,頓時撩起了我的興趣,決定推遲去九寨溝,讓朋友立即帶我去看北川地震遺址。
北川地震遺址現在還實行軍管,各種車輛到達接待處後,另行換乘遺址內的車到遺址參觀,每人收車費30元,由遺址紀念館講解員帶領大家參觀。遺址內依舊保留著2年前地震後的真實情景,只是對一些傾倒的樓房進行了支撐,設置了隔離欄、安全網和指示牌,遊客在講解員帶領下在遺址走一圈,耗時1個半小時,再回到下車點返回接待處停車場。
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時,我雖然沒有去現場,但從電視中已看到當時的慘烈場景,心已受到猛烈撞擊,如今時間雖過去了2年,然而當自己的雙腳真正踏上這塊曾遭受大自然摧毀的土地時,見到那一片片殘牆廢墟時,心頭仍然一陣陣抽緊:那搖搖欲倒的住宅樓衛生間里那面反射光亮的鏡子,那扇已由正方型變為圓弧形的塑鋼窗,那幾輛掩埋在大樓下的汽車,那一排掛著已退色遇難者照片的櫥窗......無不讓人唏噓。
此時此刻,讓我感慨萬千:一是感受到大自然的無限強大和人類生命的無比脆弱,那些平時看來很牢固的鋼筋水泥大樓在地動山搖尤如沙雕一般傾刻粉身碎骨,化為一堆沙石,人的肉身凡胎更是輕如薄紙,輕輕一撕就碎了;二是感受到生命的無比可貴和活著的無限美好,人能平平安安活著就是一切的源泉,在死亡面前不管你是百萬富翁還是窮光蛋一律平等,這里的一切告誡人們要珍惜生命,不要把錢看得太重,要極時享受生活的樂趣,不白活一場。
2. 關於北川大地震作文(1500字,參觀之後)
1月20日的中午,在參觀走訪北川中聯水泥有限公司的間隙,通達中國水泥萬里行活動媒體記者們感受了災後重建的北川老縣城.
北川中聯距離北川老縣城僅3公里,沿途地震對道路和房屋造成的危害依然清晰可辨,同時,到處都在大興土木,道路、居民房屋、公共設施等的建設都在熱火朝天的進行中.
車到收費站,就被交警攔停了,據解釋,由於外來憑吊和旅遊的車輛太多,街道狹窄很容易造成擁堵,於是我們不得不換乘了一輛當地的小麵包前往望鄉台,在那裡我們可以看到北川老縣城的全貌,小車司機也兼當了我們的解說.路上的行人不多,街道的兩邊都是臨時搭建的帳篷.
一路上行,由於老縣城的限制開放,任家坪也就成了我們此次北川之行的「盡頭」,這里有個別稱望鄉台,地震後,成為了集中祭拜5·12亡靈的地方.此處位於北川縣新老城之間半山腰,視野開闊,遠望北川,我們只能用目光去憑吊;薄霧中依稀辨得許多傾覆、倒塌的建築物,我們用相機去記錄,去回憶這里曾經的災難.據當地人介紹,新縣城選址它處之後,這里生活的居民比較少,因此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建設.
從望鄉台下來,我們走進了北川中學,這里給筆者留下了最深刻印象.校門上「深刻悼念5·12特大地震遇難同胞」條幅仍在,整個校園如今已經落葉滿地,雜草叢生,但是卻顯得庄嚴而肅穆.盡管災難已經過去,但是當我們身處這里,仍舊讓人心情沉重.
由於時間的緊張,我們只能很快的離開了北川老縣城,以前總是在電視中看到北川的畫面,如今真實的感受更讓我們難以忘懷.雖然地震造成了物質的損毀和生命的離去,但是我們的精神力會更加的強大,我們的民族會更加真誠的凝聚在一起,勇於面對、勇於克服、勇於進取……
逝者安息,生者圖強.在「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紀念日,四川地震災區以不同方式祭奠遇難同胞,感謝全國人民的支援,恢復重建工作也進入新階段,而社會各界對於汶川的關愛和支持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從4月開始,海內外各媒體又一次將目光聚焦這里,他們用紙和筆、影和聲及圖像記錄這里一年來的山河變遷,人世悲歡.我們找到新華社四川分社記者江毅,他向我們講述了一年來令他無數次感動的許多故事……
新北川中學,奠基新一代人的希望
歷史在災難和抗爭中走過了一年,2009年5月12日下午,時針緩慢而沉重地指向了14時28分.北川新縣城所在地永昌鎮,人群默默匯集在一起,短暫的默哀和國歌後,新北川中學落下了奠基的第一鍬土.
「很少有一座城市像北川這樣承受了如此巨大的苦難.2008年的5月12日14時28分,大地震瞬間毀滅了這個美麗的羌族自治縣,15645人遇難,4311人失蹤.戶戶夜聞泣血聲,北川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園.北川成為汶川大地震中,唯一一個需要整體異地重建的縣城.」記者江毅努力回憶,盡量使那些數據能夠更准確無誤.
地震發生後,江毅第一時間接到新華社命令,會同他的同事、新華社四川分社副總編輯叢峰、攝影部主任陳燮、對外部主任馮昌勇以及一位總社來分社的實習生黃堃,受分社領導派遣組成一支「新聞敢死隊」,於5月12日晚連夜奔赴北川羌族自治縣.因此,北川對於江毅來說,意義非凡.「當時我們的社長劉欣欣從省委傳來消息,由於汶川完全成為『孤島』,音訊全無,北川是目前已知受災最重的地方.總社領導命令我們四川分社不惜一切代價,火速趕往北川現場.」
一路上山體垮塌,道路扭曲,民居盪然無存,到處都是一片呼號聲.江毅一行的汽車在夜雨如注中艱難前行.5月13日5時左右,江毅執筆寫下消息稿《新華社記者連夜趕赴地震重災區 距北川縣城10餘公里處垮山遇阻》,這是全世界最早的北川地震極重災區現場報道.江毅說,災情就是命令,作為一名肩負使命的新華社記者,我必須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災難現場,告訴全世界這里發生了什麼.而僅僅幾個小時後,江毅將他們在北川縣城看到的、將永遠銘刻於每一個中國人心田的歷史場景寫進了《與死神搶奪生命——北川縣城搶救被困群眾紀實》,這是向全世界發出的第一篇來自北川地震極重災區的現場特寫.
「我們趕到北川縣時已近拂曉,前面已經無法通車,要進縣城只有步行.就在這里,我看到一個人,他躺在馬路中間.這是在「5·12」大地震中,我看到的第一個遇難者,直到現在,我一閉眼就能想到蓋在這位遇難者臉上的塑料布、藍色牛仔褲和光著的一隻腳.那裡就是在北川中學大門外,當時的校園內擠滿了救援的人,校外圍滿了哭喊的家長.馬路的左邊,一隊學生正走過校門,兩名年輕的女教師走在隊伍的兩端,用沙啞的嗓子招呼著自己的學生;馬路右邊,一隊民兵正往縣城開進,所有人都側頭看著北川中學,那裡,已經是一片廢墟……」
今天,這所中國僑聯援建的新北川中學佔地225畝,能容納5200名學生學習和住宿,按照8級抗震設計.2010年9月1日,北川師生將在新學校開始新的學習生活.
「一周年後的今天,1300多名北川師生靜靜佇立著,有人在輕輕啜泣.這個學校地震前曾經有2800名師生,其中一半永遠也看不到今天這一幕了.」
一樣的雨,不一樣的心情
風聲,雨聲,呼喊聲,彷彿還在耳邊回響,但歷史已經走過了多災多難的2008年.4月底,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一周年紀念,江毅再一次踏上了北川的大地,他說自己雖然步履仍有幾分蹣跚,但已經踏實了許多,穩健了許多,心裡也漸漸充滿生機.
「我站在馬路邊,紅色和綠色躍入眼簾.紅色是磚,雖然那一天也在下雨,路上仍是車來車往,每隔三五分鍾,就會有拉著磚頭、鋼筋等建材的貨車駛過.路兩邊雖然還可以看到幾處沒有清理的垮塌房屋,但一座座新房已經拔地而起,更多的人家,門口堆滿了紅色的磚頭,即使下雨也沒有耽誤他們重建房屋的進度.」
綠色是農田,地震時田裡四處崩落的石頭已被清理得乾乾凈凈,一片片壯實的油菜從道路兩邊鋪開去,給北川大地抹上了一筆濃濃的綠色,不時有肩扛鋤頭的農民三三倆倆地走過,或鋤幾下地,或聊上幾句家常.
北川現在還有4個板房片區:建新、勝利、柳林和擂鼓,目前這里還有1.4萬多人住在板房區.每一個板房社區,廣場是最熱鬧的地方,那裡開滿了超市、通訊、廣告、美容、餐飲等各種門店,路邊還擺著小吃、水果等各種攤點,即使天在下雨,出來買賣東西的人還是不少.
擂鼓鎮勝利村村民韓玉梅,坐在「北川羌族自治縣羌綉製品廠」門店前的一張小凳上,專心地綉著一個香包,腳邊的小籃子里裝滿了紅黃綠各種絲線.這樣一個香包可以為韓玉梅帶來80元左右的收入.
「地震初期的韓玉梅一度陷入絕望之中,丈夫走了,家中的頂樑柱轟然倒塌,而一對雙胞胎女兒正在擂鼓小學讀六年級.韓玉梅那時候接受我的采訪說自己每天晚上都是在眼淚中入睡,除了傷心,還有無力和絕望,家裡沒有了經濟收入,一家老小今後怎麼辦……」
為了給大家找活路,勝利村請來了老師,給村裡的婦女培訓羌綉,和韓玉梅一起的80多個家庭主婦找到了活干.生活雖然仍然很艱難,但她們的心裡已經踏實了不少:「人有希望才能活下去,兩個娃娃就是我最大的希望.現在我有事做,娃娃每周回家我都能拿幾十塊生活費給她們,雖然只能讓她們在學校吃得簡單點,但營養是可以保證的.」說到這里,韓玉梅臉上不覺浮現出淺淺的笑容.
「笑容,這應該是我重訪北川後,感覺出的最大變化.」江毅告訴我們說,「是的,雖然為數不太多,雖然可能只有淺淺一笑,但北川人的臉上,的的確確重新出現了笑容.不僅在韓玉梅的臉上,也在她周圍人的臉上綻放.」
窗外是濟南軍區援建的新擂鼓中學的建築工地,兩只吊臂車在雨中緩緩轉動,不時有拉磚的農用車開來,「嘩啦」一聲倒出紅磚,幾十頂「安全帽」不停地在工地上轉來轉去.擂鼓中學初二一班的陳東趴在板房教室的窗戶上往外看,不時往嘴裡扔一顆零食.
江毅在擂鼓中學「抓住」這個愛熱鬧開小差的孩子.「他叫陳東,趴窗檯看外面的熱鬧,已經成了他課間休息的習慣.這個小傢伙看來已經漸漸從地震的陰影里走了出來,不時嘻嘻哈哈地和同學交換零食.於是,我和他說了幾句話.」
江毅問陳東地震的時候怕不怕,陳東點點頭:「怕.我們都是哭著跑出來的,老師的宿舍樓垮了一層,有老師遇難了.」
「現在呢,有沒有好一點?」
「現在不怕了,好多了.」陳東一指對面的工地,「喏,八級抗震哦.」
在工地前的一塊介紹牌上,江毅看到了擂鼓中學的簡介:新學校佔地108畝,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所有建築都按照8度抗震等級設防,按9度抗震等級進行構造.學生宿舍樓已經在4月13日竣工了,按照工期要求,今年秋季所有學生就能搬進新學校.
「8度抗震的概念看來在這里已經深入人心.我在這里采訪了一位72歲的席應華大爺,他在工地上負責看守建材,他對學校建築質量有自己的觀察角度:『材料用得實在,修個大門地基都打那麼深,鋪了好幾層,鋼筋用得密密麻麻的.』而另一位來看自己娃娃的家長,39歲的擂鼓鎮平上村村民何中國的語氣更堅定:『8度抗震肯定沒有問題.這工地我曾經打過一段時間工,專業的我說不上來,但我看那材料、那鋼筋,用得都非常扎實.』」
看著這片工地,北川人個個都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們都說:「學校修的這么結實,我在外面打工也放心多了,起碼不用擔心娃娃的安全,呵呵.」
「行走在北川的大地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年前的一場細雨中,我看到了北川的毀滅,我從成片的廢墟中爬過,從成堆的屍體中穿過;一年後,又是一場細雨,卻讓我有了一絲如沐春風般的觸動.雖然這里還留有飽受創傷的痕跡,但傷口正在以肉眼看得見的速度癒合,笑容也重新回到北川人的臉上.連到天邊的綠色農田,譜寫著北川重現生機的優美旋律,連道路上貨車的轟鳴聲、建築工地的嘈雜聲,也和諧地融入進來,成了北川新生曲中強力跳動的音符.」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學校是國家棟梁的搖籃.僅僅從新學校的建設和孩子們期盼的眼神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時光匆匆,大地震已經過去一年,毋庸諱言,家園被毀、親人遇難的巨大創傷仍在隱隱作痛,但災區人民選擇了堅強,為了親人,為了心中溫暖的家,無論條件多麼艱難,無論身軀多麼單薄,他們仍在堅持.
願天堂里四季開滿鮮花
每年的春末夏初,是巴蜀大地最為綠意盎然的季節.春風吹過,又是漫山遍野的青草和隨風搖曳的野花.
從5月10日下午至13日,為方便群眾祭奠親人,已封城的北川老縣城連續開禁4天.5月10日是北川地震遺址開放接受居民祭奠的第一天,氣溫隨著人流的增多逐漸上升.細心的北川民警們在維護秩序的同時,不忘搬來一箱箱礦泉水,免費發給前來祭奠的居民.一個簡單的遞水動作,往往能讓悲傷的眼神、僵硬的面龐多出一絲柔和.
地震一周年之際的北川祭奠,鮮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5月10日13時剛過,前來祭奠的車輛已經從老縣城入口處停到了3公里外的涼風埡羌寨.一束束被捧在手上的黃色和白色的菊花,匯成了河流,靜靜向北川流淌.
望鄉台、北川縣政府、北川汽車站等遺址前已經擺滿了鮮花,前來祭奠親人的居民,甚至前來采訪的媒體記者,都會先在廢墟前獻上一束花.幾個新修建的水泥槽,是方便人們燃放鞭炮、敬獻香燭和紙錢的地方.幾座廢墟的牆上,刷上了巨大的黑底白字的標語:「沉痛悼念『5·12』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提醒著人們地震周年的到來.
與一個月前的清明祭奠相比,今天的北川老縣城不見了警戒線,維持秩序的幹警們散落在各處廢墟前,盡量站在不遮擋視線的地方.很少有人過於靠近廢墟,遺址里隨處都有這樣的標語牌提醒著人們:親人們已經安息,忍心去打擾他們嗎?
這是人世間最最質朴最最純真,也是最最溫暖的愛.汶川地震一周年來臨之際,不離不棄與感恩銘記,是災區群眾心中最真實的情感,而這也恰恰是巨大災難面前一個民族的品質!
綠染大地,災區一切都在涅盤重生:曾要自殺的傷殘者成了心理志願者;痛失所愛的人們開始重組新家庭;被地震摧毀的羌寨村莊,黃泥裹著鋼筋重新站立起來;綿竹年畫、羌綉藝術等文化傳承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止……
一年前,這里山崩地裂,江河斷流;一年後,但見雜花生樹,群鶯飛舞.生生不息的大地,生生不息的生命,生生不息的希望!
生者的幸福,何嘗不是對死者最好的寬慰.
3. 北川地震遺址的網友觀點
九成網友反對 也有觀點呼籲「維持現狀」
北川地震遺址
「地震遺址博物館確實該建,但災區重建本來就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花23億元建一座博物館無異於搞形象工程。」
「地震博物館的建設可能帶來無序的地震災區旅遊,這是對逝者的不尊重,不應將巨大傷痛變成了娛樂的資源。」
「首先說客觀條件上,拿出23億元來修建地震博物館,應該是不算高的。在國家財政比較富裕的情況下,修建一個見證歷史的地震博物館,至少在我看來,是非常必要的。」
「地震博物館能從大地震遺址中挖掘出較高的人文價值,使其與風景融為一體,讓遊人真正得到一次心靈的震撼與洗滌。」
「我要質疑!23億元建一座博物館,意為哪般?如果是一場『形象』工程,會不會讓那些曾經為災區奉獻過力量和愛心的人痛心?」
「在歷史的長河我們應該留點什麼給後人一些重大歷史紀念,難道國家就不能為自己的民族建造一座重大歷史紀念館嗎?」
「應該維持原狀,1995年1月17日,日本關西地區發生了7.3級的阪神大地震,地震震源位於瀨戶內海的淡路島北部。地震後,日本政府指定其為國家天然紀念物,並在此基礎上修建了北淡震災紀念公園。對於這個博物館,維持其原來的面貌告訴後人就可以了,花錢越多其結果就越不真實。」
4. 參觀北川地震遺址區觀感徵文1000
北川地震遺址觀後感
2010年9月1日至4日,我到綿陽市參加了四川省第五屆博士專家論壇會。會中,綿陽市政府組織與會代表參觀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受到重創的北川老縣城和災後重建的北川新縣城。
9月3日,綿陽市,天氣睛朗。一大早,參觀用專車帶著代表前往北川。車剛一開出住地九龍賓館,從車載收音機便傳出播音員親切的歡迎語和對綿陽市災後重建工作成效的介紹。用車載電台同步對參觀者進行情況介紹,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聽到,頓感十分新鮮。「5•12」特大地震中,綿陽是受災最重、傷亡人數最多、重建任務最重的地區。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山東、河北、遼寧、河南,以及內江、南充、達州、資陽等兄弟省市的對口援建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下,經過兩年多艱苦卓絕的努力,災後重建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基本實現了家家有房注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綿陽市納入三年重建規劃項目共7318個、總投資2266.3億元。目前,已開工7235個、開工率98.9%,完工6071個、完工率82.9%。一邊聽著播音員的介紹,一邊行進在遼安大道、山東大道上,一座座災後重建的美麗新家園、新工廠令我目不暇接,使我深感舉國之力的強大!
車臨近山區,天空開始陰沉下來,下起了毛毛小雨,又迅速變成了傾盆大雨。隨著窗外的雨聲,我的心情也漸漸開始變得沉重……「5·12」北川地震災後的慘景在腦海中游離。陰沉的天空、傾盆的大雨,也許是上蒼對「5·12」北川地震的亡靈的追思吧!
由於前不久發生了泥石流,北川老縣城再度被淹,車到北川老縣城「三道拐」便停了下來。站在雨中,遠眺北川縣城廢墟,只見山體滑坡、建築倒塌、街道損壞,整幢整幢的樓房陷入地下,被大自然的威力深深震憾,記憶中的北川秀美景色蹤影全無。據史籍記載,北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夏王朝的創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唐代以前,縣境就建有眾多的大禹廟,每年農歷六月初六大禹誕辰舉行祭祀活動的民間習俗延續至今。縣境至今仍保存著大量有關大禹的歷史遺跡。集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大禹故里風景名勝區已成為華夏子孫訪古探幽的聖地。1991年落成於禹里(原縣城治城)的仿古仿石建築大禹紀念館,已成為人們憑吊大禹功績、緬懷大禹精神的重要場所。2003年國務院批准建立北川羌族自治縣。大禹治水聞名於世。如果大禹在天有靈,不知對地震後的降生之地將作如何感慨。
所幸地震後的北川縣城將作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加以保護。我們參觀的「三道拐」是基本完成的北川城遺址保護區適度開放的部分。據介紹,在北川地震遺址保護區內,將建設山體滑坡破壞景觀區、泥石流景觀遺址區、建築倒塌廢墟景觀區、街道損壞展示景觀區、重大傷亡遺址紀念景觀區、老縣城遺址景觀區、濱河景觀區等,向遊人們展示地震事件形成的不同景觀場景。在祝願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早日建成的同時,我更希望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更多地是作為防災、減災,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科普教育基地。
懷著沉重的心情離開「三道拐」返回,一出山區,雨便停了。一到新北川縣城心情頓時好了起來。看到拔地而起的新北川縣城,走進山東省援建的一幢6層的安置房一樓,有122平方米,4室一廳,一廚雙衛,雙陽台。每間都已安裝好了水電氣,鋪好了地板磚,採光很好。客廳陽台和生活陽台,分別正對著戶外的綠化帶。小區內建有專門的雨水收集和污水處理系統。不由得感慨到「好漂亮的房子喲!」
由於已開學,我們只能站在新北川中學大門口觀看。新北川中學很美,採用的外牆都是羌族風格的石塊。看到美麗的新北川中學,我在為原北川中學在地震中遇難的學生祈禱的同時,我更多的是祝願新北川中學的同學們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發奮學習、學有所成、感恩社會、報答祖國和全國人民。
參觀的行程安排很快結束了。但這次綿陽之行,使我對人的創造力和大自然的威力兩種感受十分深刻──
一是從九院的兩彈一星的功勛們的身上,我充分感受了人類巨大無比的創造力。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我國「兩彈一星」功勛於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郭永懷、程開甲、彭桓武等院士專家經過50多年不懈奮斗,實現了原子彈、氫彈、中子彈、核武器小型化、國防高新技術等一系列裡程碑式的跨越發展,為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奠定中國的大國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共和國的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篇章。可以說,中國有今天的國際地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我國「兩彈一星」功勛們功不可沒。
二是從「5·12」北川大地震所造成的災難中,我充分感受了大自然對人類的巨大無比的影響力。歷史將永遠記住,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那短短的三分鍾,中國四川汶川遭遇八級地震,致使六萬余同胞遇難,三十餘萬人受傷,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無數家園瞬成廢墟,無數親人生離死別,無數孩子成為孤兒。災難面前,生之脆弱,哀我同胞。
三是從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巨大成就中,我充分感受了中華民族巨大無比的凝聚力。正如省委書記劉奇葆所講,「5·12」汶川特大地震兩年多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災區人民崛起於危難、堅強奮進,用勤勞的雙手加快建設災後美好新家園,書寫著科學重建科學發展的精彩篇章。目前,納入國家重建總體規劃的29704個項目已開工97%,已完成投資6600億元,占概算總投資的70%。18個對口援建省市已確定援建項目3136個、援建資金751億元,已到位援建資金502億元。如果沒有舉國之力,僅憑四川的財力要重建美好新家園是根本辦不到的。
5. 觀看5.12北川地震遺址後寫一篇關於安全的徵文
在人的一生中有許多的第一次,但又有幾次是令人回味無窮呢?——題記
朋友在人生中有許許多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爬山,第一次露營,第一次下海,第一次釣魚等等。許許多多的第一次中,又有那一次令你回味無窮,記憶深刻呢?這么多的第一次令我回味無窮的就是我第一次做飯。
那一天,我沒事干正好見我媽還沒有煮飯。於是,我便去幫我媽去做飯。我先拿出一個平時媽媽用來洗米的盆,又拿了一個碗從米袋裡取米。心想,我家共有三口人加上我表弟來我家玩一共有四個人,我爸是吃兩碗飯,我,我媽和我表弟各吃一碗。一共是五碗,可我還怕不夠就又加了一碗。開始放水洗米時,我慢慢的發現米越洗越多。這些米怎麼會這么多啊!這樣的話,都夠我們吃上十幾頓了,我想算了不管他三七二十一,大不了這一頓吃多一些。
慌忙之中,我草草了事之後,便溜之大吉逃回了安全地帶自己的房間。雖然這件是失敗了,當我還是從中學到了許多道理,也知道了做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明白了許多女生能做的事我們男生也能做,就向做飯、燒菜等一些家務活。
小荷作文網
第一次真好,細細回想:在你的一生中又有多少個第一次值得你低頭會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呢?朋友啊!請珍惜這些第一次吧,讓他為你的回憶增添許多美麗的色彩。
6. 以參觀北川地震遺址區感觀為主,防震,預防地震減災,環保等某一方面進行科幻文
06908規劃和結構機構將合格機構機構機構將根據國家
自己找去
7. 5.12北川地震遺址觀後感600字到1500字
2008年「5.12」特大地震,讓多少人妻離子散,家
破人亡。而在今天,我來到了汶川大地震遺址,親眼目睹了大地震
對當地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我們先坐著觀光車,來到了漩口中學遺址。一進去,映入眼簾
的就是一塊大石鍾。石鍾下寫的是「5.12」,而石鍾的時間
已經永恆地停在了14時28分04秒。在短短的1分22秒的時
間內,整個龍門山脈斷裂帶綿延300公里,重災區達10萬平方
米,造成4600多萬人不同程度受災,6.9萬多人遇難,1.
8萬人失蹤,36萬多人受傷,1000多萬人流離失所。並且使
漩口中學43名學生、8名教師,2名職工,2名家屬遇難,12
名學生成了孤兒,造成21個單親家庭。看著大地震造成的損失這
么大,我的心早已淚流滿面。
別看漩口中學有這么大的損失,其實映秀小學才是整個映秀鎮
傷亡最慘重的地方。映秀小學是映秀鎮唯一的小學,在這里集中了
整個映秀鎮7-13歲的孩子。可是一場大地震就這樣奪去了這些
孩子們的生命。地震發生後,房屋已經全部倒塌,映秀小學操場上
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成了最顯眼的地標
8. 觀看北川地震遺址,紀念館寫作文
在這個暑假,我們來到了成都。經過商議,我們決定到北川地震遺址一游。
剛剛版一來到地震遺址門口,權我們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道路上到處都是電線桿,一塊塊巨大的石頭橫在眼前,有些房子本來有三層,現在只剩下兩層,有些更是直接被下面的河水沖走。
整個道路上倒數都是裂痕,可以想像,當時的情況有多麼慘烈。走在路上,心中頓時一陣發冷。特別是這里的移動大樓,本就只有22人,這地震一震,就死了14人。而且有些人還是退休的,應該享福的老婆婆老爺爺,也在這場地震中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這里的公安局更是可怕。聽說這所公安局的副局長當時正在外邊上班,聽說這里地震了,飛似地來救他的孩子。可是剛來到學校,就看到的是一片狼藉,當時,他一下子跪倒在地,這時,他又想起了在公安區的人們,他馬上趕到公安局,沖進去救人。可他才拉出來三個人,就被一陣餘震襲擊,一塊板磚剛好砸在他的頭上……
還有北川中學。北川中學本來就是依山而建。地震發生的時候,這座山剛好塌方,一塊塊石頭接二連三地滾落下來,5000多人無一倖免,只剩下一桿迎風招展的國旗。
游完這地震遺址,我只想說:「災雖無情人有情,眾志成城,抗震救災!!」
9. 北川大地震觀後感900字
以下是讀後感寫作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讀後感的寫法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點,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在上一講里說過了,這里就不多講了。其次,寫讀後感,有它一定的規矩,有的書上把它歸納為「引、議、聯、結」,四個字,想公式一樣。對於這些規矩我們不可以不學,考試時只要內容有創意,套用這種公式未嘗不可;但我們也不要受其所限,寫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嘗試在結構上有自己的創意,有自己的個性。但不管怎樣,讀後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這兩個字表達好了,就是好的讀後感。
三、寫讀後感的基本技巧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四、寫讀後感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10. 老北川地震遺址作文1360字
體驗生活
什麼是體驗?又應該怎樣去體驗生活?從小到大,似乎從來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字典里的解釋是這樣的:體驗,就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生活,其中一個意思就是進行各種活動。那麼,體驗生活,應該就是從各種活動中認識事物吧。不但認識事物本身,還從中悟出道理。
小時侯根本不懂體驗這個詞,就更不要說體驗生活了。
只記得在五、六年級的時候,爸爸常對我說,要多回家鄉勞動勞動,嘗試一下農村生活。他還給這種行為美名為「體驗生活」。對於我,那時是非常不願意的,為什麼放暑假不在家裡吹空調而跑去曬太陽呢?可能是黑皮膚顯得健康些吧。現在想起來,那樣的體驗,既體驗農村生活的艱苦,也體驗什麼叫自然。體驗那樣的生活,悠閑自在。
那現在的生活呢?
初三的生活,用緊張兩個字形容最貼切了,這不是我的個人見解,可是大家公認的。從剛踏入初三門檻的那一刻起,老師和家長就不斷給我們灌輸這種思想,要我們凡事都抓緊,綳緊腦袋裡的每一根弦。說什麼初三是你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點諸如此類。
爸爸常常對我說老生常談的話: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辦法,上了初三,這樣的說教,誰都避免不了。
那麼在這樣的生活中,能體驗到什麼呢?不可否認,初三的生活教給我們許多許多,它讓我們吃了苦頭,但成長了不少。平時的生活是乏味的。試卷的多少,已經不能用「像雪花一樣」之類的詞語形容了,而每天三點一線的行程更是讓人變得公式化。大家都成了悟性很高的人,科代表還沒有走到黑板,就知道今天的作業了。
在這裡面,有我們的焦急、恐懼、歡笑、淚水、無奈……
初三生活,我們體驗了當中的苦,更記住了其中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