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半坡遺址的圖片

半坡遺址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1-02-18 06:03:38

① 半坡聚落房屋復原圖和河姆渡聚落房屋想像圖有何突出特點,是什麼因素造成的

半坡遺址位於黃河流域,屬於北方。河姆渡遺址位於長江屬於南方

半坡房子是半地穴式建築,北方寒冷,因地制宜,保暖,防止野生動物攻擊;
河姆渡房子屬於桿欄風格的建築,南汽濕,避免每雨,防止水分,野獸的攻擊。

② 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屬於什麼文化

題目給出的這四幅圖片,反映出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屬於農耕文化,因為圖片包括住房、農作物、陶器和農業生產工具.
故選A.

③ 初一歷史。17.根據圖片,回答問題。 圖A 河姆渡遺址干爛式房屋復原圖。圖B 半坡遺址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

1、有了木製的房子,周圍有圈養的牲畜
2、生產的發展,私有制出現

④ 半坡遺址的陶器人面魚紋圖案的含義、

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其口沿用露地線紋作等距離的四方八位式分割,內壁繪畫兩個人面魚紋、兩個網格紋分置四正方位各自對稱,這種網格紋為度角斜置正方形,每邊作十等分整體上被劃分為100(10×10)格,其四角上又各接一個塗實的等腰三角形(西安半坡博物館編《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年版圖一二四:1,圖版;1年版圖、11)。但是這種100格網紋在筆者所見著述和材料中,幾乎所有的圖式都沒有嚴格、准確地依樣模畫,而是以象徵性、寫意性、概略性的方式繪出,甚至有的很潦草、隨意。這些著述包括:吳山編《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藝術》(文物出版社1年月第1版,頁圖)、趙國華著《生殖崇拜文化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0年月第1版,頁圖)、錢志強《試論半坡期彩陶魚紋藝術》(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館編《史前研究輯刊》11頁圖,1年)、孫新周著《中國原始藝術符號的文化破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年月第1版,11頁圖)、申世放《魚文化初論》(《四川文物》1年第期,頁圖二:1)、謝崇安著《商周藝術》(巴蜀書社1年月第1版,10頁圖三五:)、鞏啟明著《仰韶文化》(文物出版社00年10月第1版,01頁圖二六:)、蔣書慶著《破譯天書:遠古彩陶花紋揭秘》(上海文化出版社001年1月第1版,頁圖一八)等等。大部分圖式都因太小,網格紋畫得不清晰,但約略可以分辨同一件彩陶盆、同一網格紋上畫出八、九格,九、十格,十、十一格或九、十、十一格等;有的已經不是網格紋,而變成了兩個塗黑的小方塊,如《商周藝術》附圖;有的網格紋是象徵性地在正方形內拉幾條對角線及其平行線,完全改變了原圖的畫法和意圖,如《中國原始藝術符號的文化破譯》附圖。人面魚紋盆內壁這種100格網紋,發現之始即被視為魚紋,以後學術界大多也沿襲了這種說法,如:《西安半坡》稱之為「畫在陶器上的網狀花紋,當時用網捕魚的又一證據」(文物出版社1年版,圖版說明),《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將半坡彩陶上的鹿紋、魚紋、網紋視為當時漁獵經濟發達的反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編,文物出版社1年月第1版1頁),《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學》認為「半坡類型的彩陶盆內多見魚紋和網紋,也是當時捕魚活動的寫照」、網紋和斜方格紋飾於彩陶盆近口沿的內外壁「達到了最佳的裝飾效果」(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年月第1版頁、00頁),《半坡仰韶文化縱橫談》說「一件陶器上的魚網紋飾,由十一條經線和十一條緯線組成,魚網呈標準的菱形」(西安半坡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1年月第1版100頁),《魚文化初論》則直接將人面魚紋盆內壁的兩個100格網紋稱為「兩張魚網」(《四川文物》1年第期頁)。既然是「魚網」、裝飾,那當然就不是很有必要作嚴格、精確的模畫。吳山先生編著《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藝術》不僅將人面魚紋彩陶盆上的繪畫圖案視為裝飾藝術,而且將人面魚紋和100格網紋合稱為「人面魚網紋」;可以看出,後來有些著述和研究中的附圖是直接採用了吳著繪畫,其失誤在所難免。有些研究者注意到人面魚紋彩陶盆口沿紋飾可能與表示四方八位、四時八節有關(如錢志強《試論半坡期彩陶魚紋藝術》,孫新周著《中國原始藝術符號的文化破譯》11—10頁)或認為100格網紋反映了仰韶先民的幾何知識(如鞏啟明著《仰韶文化》01頁),但遺憾的是仍然沒有對100格網紋作嚴謹、認真的模畫和分析。將書慶先生著《破譯天書:遠古彩陶花紋揭秘》是迄今所見注重對彩陶紋飾作結構和數量分析的第一本著作,但他將100格網紋視作「兩個方向線條的交錯之形」,網紋便「成為陰陽交錯之形的符號象徵」,因此對人面魚紋盆100格網紋也沒有作準確的模畫。思賢先生在《神話考古》一書中對100格網紋作了專門的分析和研究,認為它與立桿測影、天象歷法有關,即表示夏半年晷影在三段六節之上,太陽通過表木的投影空間所畫斜線,合於五段十節,即十等分,故用10×10=100之數,又將其與「羲和生十日」神話相聯系,所以他單獨將100格網紋作成一個圖(思賢著《神話考古》1頁,文物出版社1年1月第1版)。在與李迪先生合著的《天文考古通論》中,先生對100格網紋的認識雖然仍然持天文歷法說,但具體含義有了變化,不再認為它與立桿測影或「羲和生十日」有關,而是引《說文》「畢,田網也」,認為它既與田獵、漁獵用的網有關,也是象徵畢宿與雨季的關系,所以人面魚紋彩陶盆內的100格網紋就畫成了寫意性的圖案(思賢、李迪著《天文考古通論》0--1頁,祡禁城出版社000年11月第1版)。可見,是否嚴格、准確地對彩陶圖案進行模畫,是與研究者、繪畫者對它的認識和理解有關的。模畫失真,必然對研究有所阻礙,而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傾向性認識,則容易導致對原圖模畫的失真。關於人面魚紋盆內的100格網紋,筆者認為其含義當與天文歷法有關:100格之數表示河圖數、洛書數之和,即河圖洛書數理表達方式的一種(河圖、洛書原本是對1—10十個數字的排列形式,源於古人對十月太陽歷的崇拜,參見陳久金《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新說》,《自然科學史研究》第卷第期,1年。宋人劉牧、朱熹所傳河圖洛書在新石器時代可能已經產生,也可能同時與天象有關,但「河圖」、「洛書」在歷史上有多種表現方式或可以存在各種圖式,朱熹《易學啟蒙》所載河洛未分未變圖即是用100個圓點,排列成10×10的方陣表示。或者可以這樣認為,只要是對100數或1—10十個自然數的規律性排列即是「河圖」、「洛書」,其本質實即對1—10十個自然數、十月太陽歷以及100數的崇拜,因劉牧、朱熹所傳黑白點陣河圖洛書圖式更為正宗一些,古人在上面又附會出許多深奧、豐富的含義,所以成了河圖洛書的正宗圖式)。100格網紋四角上的四個三角形兩兩尖角頂對,實即互相垂直的兩個陰陽交午圖形(半坡魚紋常見的圖式)中間斷開後置入了100格網紋所致;這種處理方式應該是表示河圖、洛書源於十月太陽歷的十個數,而太陽歷與立桿測影有關,這些聯系與原始人類頗為神秘、混沌的思維方式正是十分吻合。關於100格網紋含義的這種理解,還可以從人面魚紋盆其他紋飾內涵表達得到佐證:思賢先生比較系統地研究了半坡和姜寨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認為它們與表現月相有關(思賢著《神話考古》11—1頁;思賢、李迪著《天文考古通論》—0頁)。錢志強先生在《半坡人面魚紋新探》中認為人面魚紋盆口沿露地線紋作對稱連接則構成甲骨文、金文中的「甲」、「癸」二字,代表十干,同時口沿露地線紋的四方八位式分布也可能與表示四時八節有關。孫新周先生同意錢先生的認識並認為十干與十月太陽歷有關(孫新周著《中國原始藝術符號的文化破譯》10頁),何新先生也認為十干當起源於十月太陽歷(何新著《諸神的起源》頁,時事出版社00年1月第1版)。筆者還認為,人面魚紋盆口沿露地線紋中的四個「|」紋即表示四十數,四個「個」紋為十二數,既與四時八節十二月歷法有關,其總數五十二則與月相周期密合,即一年為五十二個七日。總之,人面魚紋盆的所有紋飾從天文歷法角度可以得到完整而合理的釋讀。

⑤ 半坡人面魚紋彩陶為什麼要刻上這些神秘的圖案,這些圖案象徵這什麼

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其口沿用露地線紋作等距離的四方八位式分割,內壁繪畫兩個人面魚紋、兩個網格紋分置四正方位各自對稱,這種網格紋為45度角斜置正方形,每邊作十等分整體上被劃分為100(10×10)格,其四角上又各接一個塗實的等腰三角形(西安半坡博物館編《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圖一二四:17,圖版壹壹伍;1982年版圖84、112)。但是這種100格網紋在筆者所見著述和材料中,幾乎所有的圖式都沒有嚴格、准確地依樣模畫,而是以象徵性、寫意性、概略性的方式繪出,甚至有的很潦草、隨意。這些著述包括:吳山編《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藝術》(文物出版社1982年5月第1版,72頁圖)、趙國華著《生殖崇拜文化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94頁圖)、錢志強《試論半坡期彩陶魚紋藝術》(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館編《史前研究輯刊》121頁圖,1988年)、孫新周著《中國原始藝術符號的文化破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118頁圖)、申世放《魚文化初論》(《四川文物》1994年第2期,8頁圖二:1)、謝崇安著《商周藝術》(巴蜀書社1997年8月第1版,310頁圖三五:2)、鞏啟明著《仰韶文化》(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201頁圖二六:6)、蔣書慶著《破譯天書:遠古彩陶花紋揭秘》(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59頁圖一八)等等。大部分圖式都因太小,網格紋畫得不清晰,但約略可以分辨同一件彩陶盆、同一網格紋上畫出八、九格,九、十格,十、十一格或九、十、十一格等;有的已經不是網格紋,而變成了兩個塗黑的小方塊,如《商周藝術》附圖;有的網格紋是象徵性地在正方形內拉幾條對角線及其平行線,完全改變了原圖的畫法和意圖,如《中國原始藝術符號的文化破譯》附圖。人面魚紋盆內壁這種100格網紋,發現之始即被視為魚紋,以後學術界大多也沿襲了這種說法,如:《西安半坡》稱之為「畫在陶器上的網狀花紋,當時用網捕魚的又一證據」(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圖版52說明),《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將半坡彩陶上的鹿紋、魚紋、網紋視為當時漁獵經濟發達的反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編,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61頁),《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學》認為「半坡類型的彩陶盆內多見魚紋和網紋,也是當時捕魚活動的寫照」、網紋和斜方格紋飾於彩陶盆近口沿的內外壁「達到了最佳的裝飾效果」(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598頁、600頁),《半坡仰韶文化縱橫談》說「一件陶器上的魚網紋飾,由十一條經線和十一條緯線組成,魚網呈標準的菱形」(西安半坡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100頁),《魚文化初論》則直接將人面魚紋盆內壁的兩個100格網紋稱為「兩張魚網」(《四川文物》1994年第2期8頁)。既然是「魚網」、裝飾,那當然就不是很有必要作嚴格、精確的模畫。
吳山先生編著《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藝術》不僅將人面魚紋彩陶盆上的繪畫圖案視為裝飾藝術,而且將人面魚紋和100格網紋合稱為「人面魚網紋」;可以看出,後來有些著述和研究中的附圖是直接採用了吳著繪畫,其失誤在所難免。有些研究者注意到人面魚紋彩陶盆口沿紋飾可能與表示四方八位、四時八節有關(如錢志強《試論半坡期彩陶魚紋藝術》,孫新周著《中國原始藝術符號的文化破譯》119—120頁)或認為100格網紋反映了仰韶先民的幾何知識(如鞏啟明著《仰韶文化》201頁),但遺憾的是仍然沒有對100格網紋作嚴謹、認真的模畫和分析。將書慶先生著《破譯天書:遠古彩陶花紋揭秘》是迄今所見注重對彩陶紋飾作結構和數量分析的第一本著作,但他將100格網紋視作「兩個方向線條的交錯之形」,網紋便「成為陰陽交錯之形的符號象徵」,因此對人面魚紋盆100格網紋也沒有作準確的模畫。陸思賢先生在《神話考古》一書中對100格網紋作了專門的分析和研究,認為它與立桿測影、天象歷法有關,即表示夏半年晷影在三段六節之上,太陽通過表木的投影空間所畫斜線,合於五段十節,即十等分,故用10×10=100之數,又將其與「羲和生十日」神話相聯系,所以他單獨將100格網紋作成一個圖(陸思賢著《神話考古》165頁,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在與李迪先生合著的《天文考古通論》中,陸先生對100格網紋的認識雖然仍然持天文歷法說,但具體含義有了變化,不再認為它與立桿測影或「羲和生十日」有關,而是引《說文》「畢,田網也」,認為它既與田獵、漁獵用的網有關,也是象徵畢宿與雨季的關系,所以人面魚紋彩陶盆內的100格網紋就畫成了寫意性的圖案(陸思賢、李迪著《天文考古通論》70--71頁,祡禁城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可見,是否嚴格、准確地對彩陶圖案進行模畫,是與研究者、繪畫者對它的認識和理解有關的。模畫失真,必然對研究有所阻礙,而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傾向性認識,則容易導致對原圖模畫的失真。
關於人面魚紋盆內的100格網紋,筆者認為其含義當與天文歷法有關:100格之數表示河圖數55、洛書數45之和,即河圖洛書數理表達方式的一種(河圖、洛書原本是對1—10十個數字的排列形式,源於古人對十月太陽歷的崇拜,參見陳久金《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新說》,《自然科學史研究》第5卷第2期,1986年。宋人劉牧、朱熹所傳河圖洛書在新石器時代可能已經產生,也可能同時與天象有關,但「河圖」、「洛書」在歷史上有多種表現方式或可以存在各種圖式,朱熹《易學啟蒙》所載河洛未分未變圖即是用100個圓點,排列成10×10的方陣表示。或者可以這樣認為,只要是對100數或1—10十個自然數的規律性排列即是「河圖」、「洛書」,其本質實即對1—10十個自然數、十月太陽歷以及100數的崇拜,因劉牧、朱熹所傳黑白點陣河圖洛書圖式更為正宗一些,古人在上面又附會出許多深奧、豐富的含義,所以成了河圖洛書的正宗圖式)。100格網紋四角上的四個三角形兩兩尖角頂對,實即互相垂直的兩個陰陽交午圖形(半坡魚紋常見的圖式)中間斷開後置入了100格網紋所致;這種處理方式應該是表示河圖、洛書源於十月太陽歷的十個數,而太陽歷與立桿測影有關,這些聯系與原始人類頗為神秘、混沌的思維方式正是十分吻合。關於100格網紋含義的這種理解,還可以從人面魚紋盆其他紋飾內涵表達得到佐證:陸思賢先生比較系統地研究了半坡和姜寨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認為它們與表現月相有關(陸思賢著《神話考古》121—125頁;陸思賢、李迪著《天文考古通論》68—70頁)。錢志強先生在《半坡人面魚紋新探》中認為人面魚紋盆口沿露地線紋作對稱連接則構成甲骨文、金文中的「甲」、「癸」二字,代表十干,同時口沿露地線紋的四方八位式分布也可能與表示四時八節有關。孫新周先生同意錢先生的認識並認為十干與十月太陽歷有關(孫新周著《中國原始藝術符號的文化破譯》120頁),何新先生也認為十干當起源於十月太陽歷(何新著《諸神的起源》223頁,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筆者還認為,人面魚紋盆口沿露地線紋中的四個「|」紋即表示四十數,四個「個」紋為十二數,既與四時八節十二月歷法有關,其總數五十二則與月相周期密合,即一年為五十二個七日。總之,人面魚紋盆的所有紋飾從天文歷法角度可以得到完整而合理的釋讀。

⑥ 為什麼會說半坡遺址是氏族村落遺址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半坡遺址博物館於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半坡村。1953年發現,1954~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5次發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揭露面積達1萬平方米。文化遺存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等。以半坡類型豐富而典型,是遺址的主要堆積,據碳14測定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除建造文物展室外,還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區蓋起保護大廳。
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體墓地、各種生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跡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該館於1958年4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迄今已接待中外遊客8000多萬人次。

⑦ 半坡人是什麼樣的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0%EB%C6%C2%C8%CB

⑧ 西安城牆,有圖嗎

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北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走進五彩井岡 2007西藏聖地婚禮 航空旅行白皮書 黃金周出遊全攻略 西安城牆是明朝出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指導下,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城牆自建成後歷經三次大的整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主持修復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源主持對城牆和城樓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環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築煥發了昔日風采,成為西安的一大旅遊景觀

● 追憶歷史:城牆是中國古代城市傳統防禦設施。我們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落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於城牆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築牆技術後,城牆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史冊記載;「鯨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牆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隋代。

● 特 點: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 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游覽西安古城牆,對形象具體地了解古代戰爭、城市建設及建築藝術都很有意義。城門名稱由來:西安城牆從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城門發生種種變化。細數這些城門的名稱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喪衰。

從南門開始順時針方向介紹:

南 門:這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建於隋初(582年)。當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門中偏東的一座,叫安上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明代改名永寧門。它也是現在西安城牆各門中復原得最完整的一座,只是原設計沒有箭 樓。現在南來北往的車輛行人均從甫門東西兩則另闢券洞內穿過,它本身已成為文物了。

朱雀門:朱雀門是唐長安皇城的正南門,門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時,皇帝常在這里舉行慶典活動。公元589年, 隋王朝統一中國,隋文帝曾在朱雀門城樓檢閱凱旋大軍。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這座城門被封閉。1985年修復西安城牆時,發掘出包裹在明城牆內的朱雀門遺址。它果然如隋唐文人描寫的那樣宏偉華麗,城門柱礎用大理石製成,青石製作的門坎上刻有線條優美神采飛揚的蔓草花紋,磨磚對縫的門洞隔牆厚實端正,殘垣斷壁處處流露出當年的華貴風采。現在的朱雀門位於遺址西側,是1986年開通的。

勿幕門:勿幕門俗稱小南門,開通於1939年,以此紀念辛亥革命中陝西的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井勿幕先生是孫中山創建的同盟會最早一批會員之一,陝西民主革命時期有重大影響的革命家,在1917年的護法運動中壯烈犧牲。

含光門:含光門是唐長安皇城南面的偏酉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封閉了它的中門洞和西門洞,保留了東門洞,北宋以後全部封閉。1984年整修西安城牆時,發掘出含光門遺址,發現花崗石製作的柱礎、刻花的門檻門道。現已決定把新建券洞城門置於遺址東側,對遺址作框架結構保護,外包城磚,使外觀與城牆一致,內部設置人工採光和空調系統,日後供遊客參觀。

西 門:酉安的西門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被保留下來。明代擴建城牆時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門。

玉祥門:1926年,軍閥劉鎮華包圍酉安城達8個月之久,使西安人民凍餓戰死4萬多人,直到馮玉祥將軍率國民聯軍擊敗劉鎮華後,西安才得以解圍。1928年開通的這座城門,為紀念馮將軍的歷史功績,取名玉祥門。

北 門:明代構築城牆時建造的北門,正式名稱為安遠門。辛亥革命時,起義軍進攻滿城,這一帶戰爭激烈,交戰中北門城樓被焚毀。1983年整修城牆時,恢復了原來的箭樓。

尚德門:西安火車站西南側的尚德門開通於1986年,因直對尚德路而得名。

中山門:1927年初,在馮玉祥將軍倡議下開辟的中山門,以紀念國民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得名.1927年5月1日,馮玉祥將軍率軍東征,就從中山門出城。中山門並列兩個門洞,馮分別為它們取名「東征門」和「凱旋門」。出師之日,馮將軍在城頭向各界歡送群眾講話,說等北伐勝利,再打開凱旋門歡迎他。但後來時局變化,馮將軍再未率師回西安。

東 門:東門在建造明城牆時構築,正式名稱叫長樂門。明末李自成起義軍由東門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懸在城門上的「長樂門」匾額,對身邊將士說:「若讓皇帝長樂,百姓就要長苦了。」將士們一聽此言,群情激憤。點火燒毀了這座城樓,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西安事變」前,張學良將軍曾在東門城樓上組建教導隊和學兵隊。這一舊址已被修復作為西安事變紀念地。

建國門:1986年開通的建國門,以直對建國路而得名。

和平門:與西安火車站、大雁塔處於同一南北軸線上的和平門開通於1953年。為了表達飽經戰亂的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的渴望,取名和平門。

文昌門:碑林博物館南側的文昌門,開通於1986年。這里的城牆上建有魁星樓,是西安城牆上唯一與軍事防禦無關的設施。魁星又名「奎星」、「奎宿」,位列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代傳說是主宰文運興衰的神,被人們尊稱「文曲星」、「文昌星」。如果被他的朱筆點中,就能妙筆生花,連中三元,成為狀元。所以,古代孔廟、學府里都建有供奉香火的魁星樓。明清時的西安府學和孔廟建在城牆旁邊(今碑林博物館),魁星樓也順勢建在城牆之上。魁星樓在1986年修復。遊客們在這里可以看到嗜酒如命,不修邊幅,蓬頭虯髯,步履踉蹌,腰掛酒葫蘆,一手捧斗,一手執筆,似乎半醒半醉的文昌星尊容。魁星樓下這座新辟的城門,自然也就被命名文昌門了。

⑨ 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反應的是那種文化類型

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反映的是農耕文化類型。因圖片包括住房農作陶器和業生產工具.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