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溫都爾廟遺址

溫都爾廟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18 08:18:15

① 秦長城的起始點和終點分別在什麼地方

秦代長城
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逐匈回奴,占據河套,並修築答長城。
秦長城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的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秦長城可大致分為西段和北段。

西段起於今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北至臨洮縣,經定西縣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甘肅環縣、陝西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向北折至今內蒙古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
北段即黃河以北的長城沿陰山西段的狼山,向東至大青山北麓,再向東經今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再向東北經今河北張北、圍場,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後向東南,終於朝鮮清川江入海處。

② 誰知道通遼扎魯特旗 怎麼樣,是在通遼市區么,如果不是離市區有多遠

扎魯特旗是通遼市的一個下屬旗(縣),距離通遼163公里,坐車需要2小時40分左右,通遼長途汽車站早晨5:30開始始發車,每隔40分鍾一趟,晚7;30末班車。

扎旗是通遼很有發展潛力的一個旗縣。

③ 阿爾寨石窟的石窟史料

這是一座沉寂多年的石窟寺。在平坦的草原上,它的高大給人一種孤冷和神秘;在日落的夕陽中,它的美麗呈現出一種燦爛和輝煌。在鄂爾多斯地區西部的草原上,有一座規模較大的石窟寺,阿爾寨石窟寺。這座由脆質紅岩石形成的小山叫阿爾寨山,阿爾寨石窟寺的石窟依山開鑿,與阿爾寨山融為一體,所以被人們稱為「阿爾寨石窟寺」。據傳阿爾寨山上原有100多眼石窟,當地人又把它俗稱為「百眼窯」。
阿爾寨石窟中保留著近千幅壁畫,壁畫的顏料為礦物質,顏色多為綠色、黑色、白色、褐色等,壁畫的時代主要為西夏、元代和明代,壁畫內容豐富,是石窟寺中最有價值的文化遺產。
(31號窟)這是西夏時期的高約40厘米的供養菩薩像,其中一供養菩薩,束高髻,眉眼細長,上唇繪小八字鬍,袒胸,身穿綠色緊身衣裙,肌膚呈白色;另一菩薩,赤足站立在圓台上,袒露上身,綠色飄帶搭在胸前和兩臂間,肌膚呈黑色,這兩尊菩薩像是阿爾寨石窟寺中漢傳佛教的藝術作品;而在同一石窟內卻可以看出藏傳佛教壁畫的蒙古風格。這幅壁畫反映了當時蒙古族的喪葬習俗和白鶴銜屍等對靈魂升天的嚮往,具有明顯的草原特點。
(28號窟)在另一石窟內,保留著較為完整的男女雙修圖,一男一女色彩瑰麗,充滿著神秘氣息,有一些圖畫的背景光環用金鉑所制,繪制極為精美,看起來富麗堂皇。
阿爾寨石窟寺的研究是從70年代末開始的,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它的史學價值和佛教文化被更多的人認識和接受。

「阿爾寨石窟寺在中國北方,與其它石窟寺相比較它有一些自己的特點。比如說:它是在一個非常遼闊的草原上,突然凸起的一個山包,那麼這個山包它有八十米高、三百多米寬、三百多米長。還有一個特點它是坯砂岩山體的結構不是很好,容易遭到風化。另外最大的特點和不同,就是它裡面的壁畫內容。這個阿爾寨石窟寺裡面的壁畫,它反映了很多有關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一些內容,正因為這點它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這幅壁畫中,一尊藏傳佛教密宗法王像,約占整個畫面的五分之三,圖的下部繪有100多位的各色人物。
這就是阿爾寨石窟寺中最珍貴的壁畫之一,成吉思汗家族崇拜圖,經專家初步認定:這組圖表現的是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及4個兒子,並排坐於高台之上,台下置放著供品,接受人們禮拜的情景。
在阿爾寨石窟寺的上部石窟中,還可以看到元代風格的網狀壁畫,上面整齊書寫著回鶻蒙古文榜題,以及少量的梵文及藏文榜題,截止到目前,這是世界上發現回鶻蒙古文榜題最多的一處遺址,它為研究中古蒙古文字語言發展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阿爾寨石窟的門呈長方形,有的石窟內有佛龕有的則無佛龕,由於自然風化和人為的破壞,很多石窟內的壁畫已經損壞,正因為如此,阿爾寨石窟寺的價值更加引起人們的重視。1996年阿爾寨石窟寺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縱觀中國佛教文化的歷史,大型石窟建築一般都出現於早期,據有關專家推斷,阿爾寨石窟寺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十世紀左右,是1000多年前的佛教建築群。
「這個石窟寺它的裡面曾經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比如說,在西夏時期的、在元時期的很多宗教的內容。你比如說,有紅教的、黃教的、黑教的、白教的、各種宗教兼容並存。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關於世俗方面的一些內容。這方面對於將來我們研究蒙古歷史的政治、經濟、甚至軍事、文化、藝術和語言文字都提供了非常難得的一些資料。那麼對於將來蒙古學的研究是一個推動,它將產生一個重要的影響。」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第六次攻打西夏,在與敵軍的對峙中,成吉思汗曾在阿爾寨附近活動,一次他到阿爾巴斯山打獵,不幸墜馬受傷。
至今在阿爾寨山上,有一處石窟傳說是當年成吉思汗養傷住過的窯洞,門口豎立的蘇勒德神矛,是成吉思汗戰無不勝的象徵,門前石壁上鑿有兩道豎壕,是成吉思汗在阿爾寨養傷時射箭所坐,在前方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還可以尋到成吉思汗以樹為靶練劍的地方。阿爾寨石窟寺是成吉思汗戎馬一生中,遺留的一處既有地名可考、又有準確地點可尋的故址。
阿爾寨山頂上的廟宇和敖包遺址,傳說是為了紀念成吉思汗而修建的,數百年來人們禮佛、祭祀的活動一直延續著。
阿爾寨石窟寺是唯一以藏傳佛教為主要內容,既有佛及佛經故事,又有現實生活中偉大歷史人物的具體內容的石窟;石窟內保留的中古佛教壁畫內容,將成為研究中古時期蒙古民族彌足珍貴的歷史寶庫。
阿爾寨石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西北部的阿爾巴斯山中。阿爾寨一詞,蒙古語意為「隆起的」、「平地突起的」,整個阿爾寨是一座狀似平台的紅色砂岩小山崗,高約40米,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50~80米,山頂海拔高度為1460米。
被稱為阿爾寨的山崗其實有3座,即「蘇美圖阿爾寨」、「伊克阿爾寨」和「巴嘎阿爾寨」。「蘇美圖」,蒙古語意為「有廟的」,「伊克」是大,「巴嘎」為小,亦即是說,總共有「有廟的阿爾寨」、「大阿爾寨」和「小阿爾寨」3處。這3座山崗以「有廟的阿爾寨」為首居南,「小阿爾寨」居東約1公里處,「大阿爾寨」居北。換句話說,阿爾寨石窟曾是個佛教寺院,是一座集寺廟、石窟、岩刻為一體的佛教建築群,創建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草原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群。 石窟群分布在「蘇美圖阿爾寨」山崗上。洞窟多分布在崖頂以下高約30米左右的范圍內,目前得到確認的有65個石窟,保存較為完整的有43個窟,其餘多埋沒於黃沙之中或倒塌。石窟中的塑像今已盪然無存,但每個窟中都多多少少留有一些塑像的殘片。除此之外,石窟中目前仍有近1000餘幅留存的壁畫,包括多幅密宗法王畫像、較完整的男女雙修圖和元代禮佛圖等,堪稱存世精品,這是石窟中最有價值的文化藝術遺產。而反映蒙古民族特色的大量世俗壁畫更是舉世罕見,如成吉思汗晚年活動遺跡和安葬圖、崇拜圖等,內容包羅萬象,是研究近千年蒙古草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藝術、地理以及民風民俗彌足珍貴的形象史料。
阿爾寨石窟所在的鄂托克旗和阿爾巴斯山中,流傳著許多成吉思汗與阿爾寨石窟相關的傳說故事。傳說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時候曾經路過阿爾巴斯山,並在山中狩獵。成吉思汗被坐騎摔下受傷之後,曾經在巴音溫都爾的溫泉處治傷,由此,該溫泉至今仍叫做「沙日哈因?阿日善」,意即「愈傷之泉」。後來,成吉思汗又前往阿爾寨石窟,在石窟附近操練兵馬。近年來,有學者指出這些傳說並非無根無據,可以從語言學角度佐證這些傳說反映的是歷史事實。
《蒙古秘史》第265節如此敘述:成吉思汗既住過冬。欲征唐兀惕。從新整點軍馬。至狗兒年秋,去征唐兀惕以夫人也遂從行。冬間於阿兒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汗騎一疋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就於搠斡兒合惕地面下營……之後,成吉思汗終於征服了唐兀惕即西夏,並將其國王處死。《蒙古秘史》在回顧這次征戰時是這樣講的:成吉思汗自雪山起程。過兀剌孩城。卻來攻打靈州城。時唐兀惕不兒罕將著金佛並金銀器皿,及男女馬駝等物,皆以九九為數來獻,成吉思汗止令門外行禮。行禮間,成吉思汗惡心了。至第三日,將不兒罕改名失都兒惚,命脫侖殺了。對脫侖說,初征唐兀惕時,我因(於阿兒不合之地面)圍獵墜馬,你曾愛惜我的身體來……
阿爾寨石窟
眾所周知,《蒙古秘史》一書以漢字標寫蒙古文,因此,在分析這本書中的詞彙時,必須要考慮到十三世紀時期蒙古語的特徵。語言學家那?巴圖吉日嘎拉博士(非本文作者)通過仔細分析十三世紀蒙古語的語音特徵並結合鄂爾多斯蒙古語的特徵之後提出結論,《蒙古秘史》中的「阿兒不合」和「搠斡兒合惕」意為「北方的公牛」、「眾多石窟」,分別指今天的阿爾巴斯山和阿爾寨石窟。 從1991年開始,阿旺巴拉當決定在阿爾寨石窟23號窟進行合法的宗教活動,拯救這一處遺址並使其香火重燃。阿旺巴拉當曾告訴筆者,達拉特旗內的班沁召(寺院名)以前就設在阿爾寨石窟。班沁召從阿爾寨石窟遷走時,窟內的經文和佛像等寶物亦悉數搬走。他還說:「嚴密地講,班沁召是阿爾寨石窟的繼承寺。」
1991年,在鄂托克旗各地行醫的阿旺巴拉當仔細探查了阿爾寨石窟。他為了使自己的計劃得到其他更多的有學有識之士的支持和贊助,決定向高僧沙日布陶依森(已故)請教。依沙日布陶依森所見,阿爾寨石窟寺約建於700百年前蒙古帝國時代,岩崖上有一處極像椅子的地方,相傳即是成吉思汗來到此地時坐過的地方。之後,阿爾寨石窟經久不衰,並於1645年左右的時候又重建過一次。
阿旺巴拉當又到黃河北岸訪問了班沁召,並在那裡見到了一位名叫巴拉藏的喇嘛。阿旺巴拉當要求說:「班沁召以前曾在阿爾寨石窟,如今,我們決定重建阿爾寨石窟寺,希望班沁召方面給予支持」。巴拉藏喇嘛聽了之後,便將一個白法螺作為紀念送給了阿旺巴拉當。據說,這個白法螺就是很早以前從阿爾寨石窟寺帶往班沁召的法物之一,現在,重返阿爾寨石窟的白法螺被喇嘛們視做至寶而保存於窟內。

1992年5月24日,迪延廟的沙日布陶依森來到了阿爾寨石窟。當年農歷7月25日,以沙日布陶依森、阿旺巴拉當等為首的眾多喇嘛和當地群眾匯聚於阿爾寨石窟,吹響了從班沁召招請回來的白法螺並舉行了盛大法會。就這樣,阿爾寨石窟寺院正式宣告復興。時至今日,喇嘛們以23號窟為寺廟,每月25日皆召開法會,附近迪延廟、多倫喜日克廟的喇嘛們都來參加。應該承認,喇嘛們常駐在阿爾寨石窟,對保護石窟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
對於鄂爾多斯佛教界的人們來說,阿爾寨石窟並不是一處荒廢的寺廟,也並不是一座孤寺。阿爾寨石窟寺廟曾經繁華一時,盡管後來走向了衰落,但並沒有由此而中斷,其繼承寺班沁召一直延續至今。 阿爾寨石窟最晚從北朝時期成為禮佛之地以後,經隋唐及西夏,一直繁華不衰。在蒙古人登上世界歷史舞台以前,阿爾寨石窟只不過是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王朝的眾多寺院之一。當蒙古人成為世界征服者之後,阿爾寨石窟寺的政治地位已登峰造極,蒙古人在這里長期祭奠成吉思汗,在整個蒙古帝國時期,阿爾寨石窟寺一直是祭奠成吉思汗的幾個不同性質的紀念堂之一。
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後,大汗即位等國家重大禮儀活動均依薩滿教方式進行。後來,忽必烈汗迎藏傳佛教薩迦派高僧八思巴為帝師,獲得了國教地位的藏傳佛教很快開始滲入國俗領域。到1276年時,「薦佛事於太廟,命即佛事處便大祭」。可見,「佛事」與國俗已經緊密相接共處大祭。
蒙元汗室曾繪制歷代祖先畫像以供祭奉,祖先畫像當時被稱為「御容」。《元史》詳細記述了大都城內各個寺廟所奉大汗御容。大汗活著的時候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統治者;長逝後是社稷守護神,大汗所建寺廟必須供奉其御容並祈求冥福。總之,蒙元祖先祭祀已由國俗和佛事雙方參與,香火不斷。
最令人驚奇的是,阿爾寨28號窟內南壁入口右方畫有成吉思汗御容圖,大小為120厘米×50厘米。在這幅圖上,成吉思汗等人以阿爾寨石窟為背景端坐中央,其周圍繪有近百數各色人等。其構圖與鄂爾多斯部祭奉的八白宮內自古相傳之畫非常相似;人物姿勢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元代曼荼羅中的大汗和哈屯一模一樣。
石窟中的成吉思汗遺跡
此畫由以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中央白色台座上繪有8人,左起第三為聖主成吉思汗,環繞在其周圍的3女子自右首依次為孛兒貼哈屯、忽蘭夫人和也速干夫人。成吉思汗左方的4男子當為皇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和拖雷。此8人皆著蒙元時期只孫服,眾人前擺有供桌,上有獻牲。
第二部分:台座右下方畫有一女子率約20多人向中央8人行禮。此女子當為隨成吉思汗征西夏之也遂夫人,他們亦著只孫服並攜駝馬和羊拜謁。
第三部分:中央台座右方偏下處有20多人向正中8人行禮。
第四部分:位於中央台座左下方有20多個著只孫服者由一官員率領分兩排就坐。此畫為阿爾寨石窟中人物最多的壁畫,場面生動而壯闊,所含內容豐富無比。
應該注意的是,28號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場地。除南壁畫有成吉思汗及其家族以外,左右二壁皆畫有藏傳佛教之勝樂尊和憤怒尊。諸尊或手持盛血的骷髏杯或懷抱明妃,藏傳佛教密宗認為他們象徵永恆的世界。此類佛畫一般遮在絹布之下,絕不向非灌頂者開放,唯供深造修密。那麼,為什麼要將聖主與藏傳佛教諸尊繪在一窟之內呢?
我們知道,大凡宗教多慎重對待血與性,而藏傳佛教之密宗則通過修行將血與性從不凈的地位提高到了純凈至上的高度,並以此表現世界。正因為其克服了不凈而使之聖化才達到了密宗的頂峰。可以說,28號窟同時又是密宗神聖之地。有權進入28號窟的人將不僅體會到世俗界天之驕子的神聖,而且將臨界於佛教界的神聖。蒙古人非常巧妙地將自己和佛教結合起來並占據了阿爾寨石窟寺中的至高地位。 阿爾寨石窟31號窟南壁左側還有一幅圖,稱其為《成吉思汗鎮守蒙元汗室圖》。在這里,成吉思汗以四天王之一多聞天王的形象出現,他右手拿寶傘,左手執寶鼠,上下左右為眾夜叉和羅剎所圍,帶有典型的藏傳佛教佛畫傳統。
多聞天王原本為印度神話傳說中的財寶之神庫貝拉,在佛教神話中鎮守北方並掌財富,故亦稱「施財天」。蒙古人稱多聞天王為那木薩萊,也認同其為財富之神。但有一點不同,那就是他們認為多聞天王是成吉思汗長逝升天後而變成的。為什麼會產生如此信仰呢?問題似乎與忽必烈汗的帝師八思巴有關。
八思巴在其名著《彰所知論》中說:自佛滅寂後3250年,北方蒙古國先積福德,果熟生王,名曰成吉思。成吉思先統一北方,後又征服了許多不同語言的疆域,猶如輪王。這種說法與多聞天王在須彌山執掌北方的信仰不謀而合。作為帝師的八思巴將成吉思汗推到如此神境高度,蒙古人又有什麼理由去反對呢?
可以確定,阿爾巴斯山和阿爾寨石窟寺附近是成吉思汗晚年行軍之地。當天之驕子長逝於此地之後,其子孫便將其御容描繪在佛教石窟寺院內的牆壁上以行祭奠祖先之禮,隨著薩滿教國俗與佛教的統合,升天後的大汗也就演變成了四天王之一的多聞天王,也就是說,阿爾寨石窟是成吉思汗的佛教紀念堂。

④ 二連浩特旅遊景點大全

1、國門、界碑

國門、界碑是二連浩特獨特的旅遊景點。舊國門始建於1984年,中蒙邊界設有357號雙立界碑。2003年,357號界碑完成使命成為歷史遺跡。

815號大型花崗岩雙立同號界碑於2003年08月15日替代了原357號混凝土界碑。新國門於2003年破土動工,2005年投入使用。新國門橫跨鐵路雙軌,跨度39m,高22.5m,長70.39m。

2、扎門烏德

扎門烏德,(蒙古語:Замын-Үүд),意為「道路之門」,是蒙古國東南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二連浩特市交界處的一座邊境城市,鄰近中國邊境的二連浩特,是中蒙鐵路自中國進入蒙古國後的第一站。

蒙古國南埠岸扎門烏德的行政建制為縣級,隸屬東戈壁省,東南與二連浩特口岸相距9公里,行政區劃面積為460平方公里,下設兩個行政村,現有居民1428戶,6071人。有國家機關、駐市單位、聯檢單位、企事業單位共80多個。

3、新聯檢樓

二連浩特公路口岸新聯檢樓位於前進路最北端,佔地面積343000㎡。最大貨運吞吐量為240萬噸/年,客運量300萬人次/年。有聯檢樓、海關特檢區貨檢大樓、貨運報關樓、邊檢營房以及相配套的口岸監管等設施。

新聯檢區設有四進四齣八個通道,北出口與蒙古國邊境相接,南出口經市區與208國道相連。該區集通關查驗,倉儲運輸,生活服務於一體,可一次性完成報關報檢和稅費征繳工作。

4、二連浩特恐龍地質公園

二連浩特恐龍遺址公園通過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的評審,正式成為自治區級地質公園。 二連浩特恐龍遺址公園位於市區東北9㎞處的額仁諾爾鹽池一帶,是內蒙古最早載入國際古生物史冊的恐龍化石產地。

5、蘇尼特右旗

蘇尼特右旗遺留的名勝古跡較多,主要有溫都爾廟(曾為德王府)、畢魯圖、毛登等二十八處古廟遺址。

2000年來還發現了約100多公里長的成吉思汗邊牆,從京城大都通往大庫倫的兩條古路遺跡,青銅器時代的德勒哈日壁畫,元代阿拉坦圖滿古墓群以及晚中新時代的查干淖爾恐龍化石區等。

⑤ 烏拉特前旗歷史

順治六年(1649年),清廷將烏拉特三公旗從西拉木倫河西遷至穆納山(烏拉山)一帶駐牧,以加強邊疆戍衛,烏拉特前旗正式建制,到今天已有363年的歷史。三個旗縣是同族關系不分界線,旗址在哈達門舊址。因為烏拉特前旗衙門在西,所以叫西公旗。

乾隆30年(1765年)烏拉特前旗的衙門遷到哈拉汗補隆(在後套地區屬鄂爾多斯蒙古族,主要是1227年,蒙古滅了西夏,成吉思汗死了後留下的)。

民國初烏拉特前旗隸屬五原縣,仍然是旗縣並存,民國14年,在大佘太設立大佘太治局,民國20年改為安北縣治局。

解放後1950年7月10日,烏拉特前旗人民政府在哈拉汗西公旗成立,10月5日,旗委成立,同年5月1日安北縣委、政府成立。

1958年4月撤消了安北縣並入烏拉特前旗,烏拉特前旗的駐地遷到了新安鎮,歸河套行政區管,後來河套行政區改為巴彥淖爾盟。

1954年6月,撤消了綏遠省(今呼和浩特),烏拉特前旗歸內蒙古行政區烏蘭察布盟;

1959年9月烏拉特前旗政府由新安遷到西山咀鎮(古名叫鉗耳咀,清朝後叫西山咀)。

1960年3月,烏拉特前旗劃歸包頭市,1963年11月又劃歸巴彥淖爾盟。

(5)溫都爾廟遺址擴展閱讀:

烏拉特前旗歷史文化景觀

1、小佘太秦長城:

位於小佘太鎮政府所在地東10公里處,修築在陰山山脈馬鬃山山峰北中腰處。自治區內的秦長城遺址有1/3在巴彥淖爾市境內,其東起烏拉特前旗小佘太,西至烏拉特後旗潮格溫都爾,全長240km。

其中小佘太秦長城保護最完好的一段長達2000餘米,整段長城就地取材,全部採用人工打制的石片、石塊砌成,所用石料基本是人工敲砸而成的條狀、長方體石塊、間雜少量自然石塊,採用層層交錯疊壓的方法壘砌而成,內外壁面整齊規則,長城橫斷面為梯形狀四邊形。

基寬4-6米左右,頂寬1-3米,高5-6米。在山脊或山溝轉角處常有外貼壁,顯得格外險峻。

在長城南側,較為平緩的山脊上,大約每隔500-1000米,有土築眺望台,底邊有4×7米、高0.5-3米,每隔5km左右在較高的山頂上有烽火台,底邊呈正方形,邊長為10×10米,高2-3米,各烽火台相互呼應,目前已列為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2、陰山岩畫:

位於小佘太秦長城北側600-800m處。目前已發現4處共計70餘幅青銅器時代的陰山岩畫。

岩畫中刻有牧羊人、狩獵人、北山羊、獵犬、馬、驢等圖像,這些古老的岩畫刻繪在石英脈岩石上,當地牧民稱為「紅牆」,它與黑色的石長城並行由東向西延伸,宛如兩條黑、紅色的巨龍,在陰山上緩緩舞動,增添了小佘太秦長城的吸引力和神秘感。

3、光祿塞古城遺址:

位於旗境朝陽鎮小召門梁。光祿城是漢武帝於太初三年(公元102年)派遣光祿勛徐自為在五原塞上建築而成。光祿勛是漢代官名,皇帝身邊的高級侍從官、負責守衛宮殿門戶,此城就是取其徐自為的官街而得名。

現有土築城牆殘垣。據傳說王昭君出塞時曾途經此地,居住二年,生一子。後人將這一古城稱為光祿塞。周圍環境優美,集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為一體,是人們游覽觀光的好去處。

4、北魏沃野鎮龍興之地: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雲:「沃野鎮古城在軍(指天德軍)城北六十里,即後魏時從西數第一鎮也。」就是說天德軍城北六十里處有一城沃野鎮。

它正好是在原蘇獨侖鄉根子場附近,那麼根子場古城必是後魏時的沃野鎮。這座古城距原蘇獨侖鄉政府東20里,烏梁素海北岸。

蘇獨侖根子場古城,北微高,城內較為平坦,因北面受漠楞河(古稱金河、直通蒙古)洪水沖擊,城內覆蓋層較厚,城牆斷壁殘垣清晰可見。

古城座北朝南,是座呈 T 字形三連城,城東西長1150米,南北寬1000米,城分三部分構成,東西相似,中間向南突出,為瓮城。中、北部有大型台基。城四角有角樓痕跡,中間為門,門西北有高台殘存遺址。

城內暴露物有內壁布紋筒瓦,青瓦瓦當等片殘,大量陶片、飾紋有弦紋,壓印紋,附加堆紋、繩紋等,另有少量白、灰、青花瓷殘片。

北魏王朝,在我國歷史上屬於南北朝時代。公元439年,北魏統一我國北方,結束了十六國紛爭局面,它的創始人是鮮卑族拓跋圭,史稱魏道武帝。

拓拔圭的孫子拓跋燾(音道),史稱太武帝。公元449年,大敗北方的柔然,為了防止柔然南下,在北方(內蒙古西北地區)設置六鎮,六鎮的排列是從西到東,第一鎮沃野鎮,然後是懷素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

沃野鎮城有三次變遷。第一次,沃野鎮是漢代建置的沃野縣(今磴口縣境內)屬朔方郡管轄。第二次建沃野,是因原沃野鎮被河水沖壞,遷至朔方郡所在地,第三次,北魏沃野縣遷於今根子場古城即北魏沃野鎮。此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5、隋朝豐安鎮古城遺址:

位於原西山咀鄉鹽海子村南,面積在4000平方米左右,地表有土建築台基殘跡。城內有燃燒草木灰燼痕跡,遺物有繩紋長方形青磚、筒瓦等。地表文化層較復雜,散布大量陶片,有泥質灰陶片,夾沙灰陶片、灰褐陶片,紋飾有弦紋、段繩紋,附加堆紋等。

另外發現灰白瓷殘片,青瓷片。可辯器形有碗、盤、壺、杯等,器皿上有印字和青花紋,採集有玉、環、煙咀、銅耳勺、銅片、紐扣、銅飾、貝飾及五銖錢等,但四面不見城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烏拉特前旗

⑥ 誰知道蘇尼特右旗的人情風俗

蘇尼特右旗位於自治區中部,錫林郭勒盟西部,是錫盟的西大門,東鄰蘇尼特左旗、鑲黃旗;南靠烏蘭察布盟察右後旗、商都縣;西接烏蘭察布盟的四子王旗;東北與本盟二連浩特市接壤;北與蒙古國交界,國境線 長18 公里。地理位置為東經111°03′-114°16′,北緯41°55′-43°47′。全旗轄9個蘇木4個鎮,總面積2.2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71萬,由蒙、漢、回、滿等11個民族組成。賽漢塔拉鎮為旗政府所在地,是全旗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蘇尼特右旗屬古湖盆地上升而形成剝蝕高原,平均海拔高度為1000-1400米,整個地形南高北低,中北部為坦盪的高平原和丘陵,南部多山、東部為巴嘎騰格里沙漠延伸部分(渾善達克沙地)。境內無長年河流,地表水貧乏,地下水資源分布不均勻且埋藏較深。

氣候屬乾旱性大陸性氣候,平均氣溫為攝氏4.3℃,最高氣溫38.7℃,最低氣溫零下38.8℃,無霜期135天; 年降水量平均為170-190毫米,蒸發量平均為2384毫米;全年盛行西北風,風力一般在3-5級,最大9-10級,平均風速5.5米/稱,是國內最佳的風能區;平均日照時數為3231.8小時。

廣袤富饒的蘇尼特草原是聞名遐邇的純天然牧場,地上地下資源十分豐富。草原上分布著野生植物達200多種,野生動物有40多種,飛禽有30多種。目前為止已發現的地下礦藏資源有28種,有15種礦產資源獲得了不同級別的儲量,主要有:石油2000萬噸,鐵礦石1.6億噸、鹼4000萬噸、 芒硝414萬噸、銅7萬噸、金2噸、錳53萬噸、蛇文岩521萬噸、螢石60萬噸。現已開採的主要有金礦、鐵礦、鹼礦、石油、石灰石等。

境內遺留的名勝古跡較多,主要有溫都爾廟(曾為德王府)、畢魯圖、毛登等二十八處古廟遺址。近年來還發現了約100多公里長的成吉思汗邊牆,從京城大都通往大庫倫的兩條古路遺跡,青銅器時代的德勒哈日壁畫,元代阿拉坦圖滿古墓群以及晚中新時代的查干淖爾恐龍化石區等。

畜牧業年可提供羊毛1100噸、羊絨120噸、肉11000噸、皮張60萬張、乳製品300噸,聞名國內外的蘇尼特羊是我旗的主要畜種。工業經濟形成了石油、化工、皮毛、釀酒、肉類加工、民族用品、礦產開采、建材等20多個門類的地方工業。產品種類300餘種。其中,民族用品廠生產的「雙喜」牌蒙古包被輕工業部評為優質產品,遠銷德國、韓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蘇尼特羊肉、賽漢白酒行銷全國各地,與此同時,內外貿易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所佔比重逐年提高。

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旗內交通便利,有北京通往烏蘭巴托、莫斯科的國際聯運線,集(寧)-二(連)鐵路縱貫旗境,還有郭(爾奔)-查(干淖爾)鐵路支線47公里。呼錫公路、賽黃公路和即將開通的208國道橫亘全旗,公路、鐵路在我旗縱橫交錯,交通四通八達。旗政府所在地與各蘇木也都通班車。郵政電信逐步向現代化邁進,新的設備技術正在被大量採用,市內電話總容量達1萬門,實現了電話交換程式控制化和長途傳輸數字化,無線尋呼、移動通訊廣為普及。呼包電網覆蓋全旗,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證。

社會事業日益繁榮。民族教育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中小學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等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體系。97年全旗「兩基」達標順利通過國家驗收。醫療衛生保健已基本形成了旗、蘇木鄉、嘎查(村)三級醫療衛生網路。廣播電視事業,初步建成了全旗范圍內有線、無線廣播,有線、無線電視並重的宣傳網;賽漢鎮建成了有線電視網路,傳輸節目20套,並有蒙、漢兩種語言的電視自辦節目,全旗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5%以上,極大地豐富了全旗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http://www.xlgl.gov.cn/qx/xsq/index.asp
這個是他們旗人民政府的網址

⑦ 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的烏拉特中旗概況

烏拉特中旗地質構造分區屬內蒙古西部單元區,是東西緯向構造的一部分。已出露的地層由老到新有:上太古界,下元古界的五台群、馬尼圖群。中元古界的渣爾泰群、白雲鄂博群、溫都爾廟群。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統、下二迭統。中生界下中上侏羅統、下上白堊統。新生界的下上第三系、第四系下中上更新統、全新統、缺失三迭系各統。
境內已知出露的岩石,就大類而言,有岩漿岩類(即火成岩)的花崗岩、玄武岩、安山岩、偉晶岩、輝綠岩、輝長岩、桿欄岩、各種脈岩等;沉積岩類(水成岩)的泥岩、砂岩、灰岩、砂礫岩、礫岩、泥灰岩、頁岩等;變質岩類(包括火成岩、水成岩的變質者)的片麻岩、石英岩、片岩、次生石英岩、角岩等。
境內地質構造復雜,分屬兩個一級構造單位,即以川井——桑根達來中生代拗陷南緣為界,其北為大興安嶺地槽褶皺系,其南為華北地台。因受各期構造運動影響,加之多次大規模岩漿活動的波及,地質構造嚴重破壞,地層有些缺失,產生褶皺、折曲甚至倒轉、破碎,導致各種有工業價值礦床的生成和賦存。
總體地質構造出現有作近東西向的6個次級的緯向地質構造單元,由北而南依次為:
蒙古向斜南翼超基性岩帶 處於北部邊陲與蒙古國接壤處,即索倫山一帶,屬蒙古向斜南翼的一部分。由於長期的地質作用,遠在二迭紀之後浸入到距地表較淺部的含鉻礦液的岩漿岩——超基性岩裸露地表,並繼續接受風化、破碎、殘積、流失,形成鉻鐵礦和次生淋濾的菱鎂礦(已經地質勘探證實)。
川井—桑根達來拗陷帶 處於蒙古向斜南翼與哈達特山褶皺帶之間,屬中生代形成,現在繼續接受沉積的下降地區,是一個沉積物厚達1.5~2.5千米的近東西向的拗陷區,東西長達150公里之多,南北寬20~30公里,向西北延伸到巴音杭蓋境內。據大量勘查資料得知,此帶中深部賦存大量的褐煤和少量的煙煤,深部有石油、天然氣,也有錳、鐵等礦。
哈達特山褶皺帶 位於川井—桑根達來拗陷帶南側,為岩漿岩出露較好的地段,主要是花崗岩、偉晶岩、玄武安山岩、花崗片麻岩等。其中有各期的偉晶岩作脈狀浸入在各種地層之中。其間含有雲母、水晶、鈹、鉭、鈮礦,還有寶玉石類的碧璽、海蘭、紫牙烏、鋰輝石、黃玉等。在玄武岩氣孔中蘊藏有質地良好的冰洲石、瑪瑙等礦。此帶低谷沖溝或階地中儲有品位高、質量好的砂金和重砂礦物。
呼勒斯太—溫更窪隆區 是一北東東——南西西向的山間窪隆區,屬繼續下降並接受沉積的地區。主要地層為侏羅、白堊紀的砂岩、礫岩、砂礫岩及泥灰岩,上覆第三、第四紀砂礫層,粉砂岩泥土層。在侏羅紀地層中見有煙煤、焦煤和石煤。由於中生代構造破壞作用,局部地層和煤層被破壞的支離破碎。此窪隆區東端向東基底接頭,經巴音哈太、楚魯圖、石哈河的白雲鄂博群、五台群地層,呈山間準平原和山間丘陵作東西向展布。在漫長的各種地質作用下,這一帶有星羅棋布的磁鐵礦、褐鐵礦、砂金等礦產。其中第三紀噴發的玄武岩區內儲有各色瑪瑙、壁玉和髓石、冰洲石等。
狼山—查斯太山褶皺帶 西起狼山、中經德嶺山、東到查斯太山,展布於固查(固陽—查索溝)公路烏拉特中旗段北側,其東段和烏拉山西段隔烏梁素海相望。地質構造、地層變化、沉積建造均較復雜,地形切割較強烈,相對高差大,是以中山——低山為主的東西向褶皺帶(其西段因受旋扭構造的影響,使東西向的狼山變成弧形作北東、南西向延伸到市轄域境外),主要由渣爾泰群、烏拉山群的狼山、增隆昌、劉洪灣、阿古魯溝等組組成的炭質板岩、灰岩、雲英片岩、石英岩、絹雲母片岩、千枚岩及各期浸入的花崗岩、偉晶岩、石英脈、火山沉積岩等。
山前斷裂帶 位於狼山——查斯太山褶皺帶南側的山前平原區,是內蒙古西部區山前深大斷裂帶的一部分,是繼續接受沉積的下降地區(北部屬上升區)。據測知,此深大斷裂的基底以上沉積建造總厚度在4500米以上,由砂岩、砂礫岩、泥灰岩、細砂質的粉砂岩、砂土腐殖質土層等組成。僅第四紀的砂土腐殖質土層厚度也在1000米以上。此帶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和鋰礦、沼氣、草煤、粘土礦等。北部褶皺帶南緣和本斷裂帶北緣接觸帶上有數以百計的下降泉出露,局部泉群出露集流成溪而致成河,形成寶貴的灌溉資源。此帶因是深大斷裂區,所以也是地震易發區。
【地貌】烏拉特中旗地處內蒙古高原西部,由陰山山脈東西走向的二狼山、烏梁素太山、查斯太山分割成南北不同的自然地貌,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和過渡變化。具體以固查公路為界,可分南部山前準平原區和北部高原區。
山前準平原區 由山前洪積扇與河套沖積平原組成,其南與河套沉積平原相接,其北以北部山區南麓為界,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南低北高,中間低,呈東西長120多公里,南北5~10公里寬的狹長地帶,海拔1020—1048米。
北部高原區 包括高原低山區、高原丘陵區、山間盆地區、中低山區。高原低山區,即東起查斯太山,中經烏梁素太山,西止二狼山一帶,海拔高度為1609~1700米,最高峰溫更山1893米,山體是南陡北緩。高原丘陵區,系指石哈河鎮中北部,海拔高度為1400~1600米。山間窪地區,系指川井蘇木北部、巴音杭蓋、烏蘭、巴音、桑根達來蘇木北部(褐煤、石油賦存區),海拔高度是1150~1350米,最高索倫山為1393米。中低山區,系指川井蘇木南部,溫更蘇木北部、巴音杭蓋、烏蘭、巴音、桑根達來蘇木南部一帶的低山區,海拔高度為1450~1590米之間。
【氣候】烏拉特中旗深居大陸,遠離海洋,地處高原,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具有高原寒暑劇變的特點,屬大陸性乾旱氣候區。表現為四季分明,夏季短促;春季乾燥多風;秋季溫和涼爽,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冬季漫長,持續5個月(11月-次年3月),冬春少雨雪,夏季雨量集中,晝夜溫差大的特點。
氣溫:年平均氣溫3.0-6.8℃,南部山前6.0-6.8℃,海流圖為4.5℃,東部石哈河地區3℃,北部烏蘭蘇木3.7℃。南北氣溫相差3.8℃,東西氣溫相差0.6-1.5℃。全旗各地7月份最熱,極端最高為38.7℃,平均氣溫為19.8-23.4℃,冬季極端最低-39.4℃。
降水:由於地形復雜,地域遼闊,各地區降水差異很大。全旗年平均降水量在115-250毫米,南部、東部偏多,北部、西部偏少。東部石哈河地區降水量最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37.5-250.6毫米,最少的是川井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為115-140毫米。山前灌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56-189毫米,海流圖地區為200.9毫米。
日照:烏拉特中旗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098-325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71%-73%。陰山以南為3097.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73%;後山東南部山旱區日照時數為3130-321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71%-72%;北部牧區3215-325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71%-73%。全年各月日照變化以12月最少為207-216小時,5月份最多為311-330小時。作物生長季節(4-9月)光照時數達1732-1809小時,佔全年的55%-56%。
太陽輻射:太陽輻射是氣候過程和農作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源泉,農作物生長季節(4-9月)太陽輻射量為93.3-98.0千卡/平方厘米,佔全年的63%-65%。海流圖年輻射量合計151.08千卡/平方厘米,太陽總輻射與全國各地比較,小於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大於其它地區,不論在全國、全區來講,光能資源是很豐富的。
風:烏拉特中旗風能資源較豐富,在國內僅次於東南沿海及其島嶼,是內蒙古自治區風能最佳區和佳區。一年中平均≥8米/秒的時數,北部為2382小時,佔全年的27.2%,中部為871小時,佔全年的93%。烏拉特中旗歷年平均大風(風速≥17.0米/秒,8級)日數為28-74天,最多的年份為60-129天,最少4-34天,春季大風日數為15-26天,佔全年的35-53%。
災害:危害烏拉特中旗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有乾旱、冰雹、乾熱風、霜凍、大風、沙塵暴、白毛風、白災、寒潮等。 地表水 烏拉特中旗地表水以狼山山地丘陵與烏蘭察布高原交接處為分水嶺,劃為兩個水系。山脈南側為黃河水系,北側為內陸河水系。屬黃河水系的烏拉特中旗流域面積是10875.612平方公里,大小山溝45條,主要河流6條,由於地面坡度大,溝谷河系較為發育,河床迂迴曲折,所以旗內大部分中小型水庫修建在各大河谷下游處,是山前農業的主要水源。旗內河谷徑流主要是降雨形成,各地徑流受降雨左右,趨勢與降雨的地帶性分布一致。黃河流域地表徑流深為4—10毫米之間,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5973.4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徑流模數5492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屬內陸河水系的烏拉特中旗流域面積是12121.778平方公里,主要河流8條,降水為河流唯一水來源,徑流年際及年內變化主要受降雨影響。內陸河地區地表徑流深在3毫米左右,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為1631.364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徑流模數為1345.8立方米/年·平方公里。
地下水 由於地質構造復雜,地下水因地而異,特點是由東向西、由南向北遞減。山前黃灌區以內陸河流域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水為主,含水層連續分布,蘊藏量豐富。水層岩性以中粗砂、砂礫石為主,厚度一般在30—70米,水位埋深10米。大部分地區礦化度小於2克/升。宏豐鄉以南,烏梁素太鄉南局部地區礦化度大於2克/升。補給方式主要靠引黃灌溉和山洪水入滲。陰山地區,新忽熱、石哈河一帶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為主,含水層主要為花崗風化殼及裂隙破碎帶及流紋岩、安山岩、玄武岩層狀裂隙水、風化殼深度一般在30米以內,構成裂隙可達40—147米,水位埋深一般小於10米。大部分水質較好。此外也有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水分布,分布呈杈狀溝,水位埋深1—5米,礦化度小於2克/升。烏拉特高平原,主要是川井、桑根達來和海流圖等地分布第三白堊系碎屑岩類孔隙裂隙水,含水層岩性以礫岩、砂礫岩、泥質沙岩、沙質泥岩為主,厚度一般30—40米,頂板埋深40—80米,靜止水位10—30米。另外也有第四系孔隙水。礦化度多在1—2克/升之間。巴音杭蓋、烏蘭北部和桑根達來東北部礦化度大於2克/升。補給方式主要為大氣降水。
【土壤植被】 據1985年全旗土壤普查資料,全旗土壤類型有灌淤土、風沙土、鹽土、草甸土、栗鈣土、棕鈣土6個土類。
一、灌淤土類:灌淤土類是烏拉特中旗引黃灌區的主要土類,面積40402.01公頃,按其鹽漬化程度的不同,分為草甸灌淤土和鹽化灌淤土2個亞類。其中草甸灌淤土占該土類的79.57%,為6個土屬39個土種,面積32146.67公頃。
二、風沙土類:屬幼年土類,按其受風蝕強度的不同而分為流動風沙土,半固定風沙土和固定風沙土3個亞類,3個土屬,3個土種。面積為10398.37公頃,主要分布在灌區沿山洪積扇外沿地帶。
三、鹽土:分為草甸鹽土和沼澤鹽土2個亞類、6個土屬、82個土種,面積為48931.15公頃,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地形低窪、排水不暢和排干溝兩側,其中以草甸鹽土亞類為主,分5個土屬81個土種,面積為48864.15公頃,占鹽土土類面積99.36%,呈大片的鹽漬荒地,沼澤鹽土僅在烏加河零星分布,面積67.0公頃。
四、草甸土類:零散分布在沿河階地和部分鹽漬化荒地,面積為4590.56公頃,根據含鹽量的不同,又分為草甸土和鹽化草甸土,面積分別為3.46萬公頃和13萬公頃。
五、栗鈣土類:屬地帶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東南部低山丘陵區,是山旱區土壤的主要類型,面積為515473.33公頃,分3個亞類。
1.淡栗鈣土亞類,主要分布在東南部低山丘陵區,面積為450840.00公頃,所佔比例最大,呈連續分布狀,占該土類面積87.46%。
2.草甸栗鈣土亞類,分布在山間低平地及溝谷階地等較為低平的地形部位上,呈零星分布狀,地下水位較高,一般在3—5米之間,面積為10466.67公頃,占該土類面積2.03%,是山旱區主要的耕地和牧區飼料地。
3.粗骨栗鈣土亞類,是發育在各種基岩殘積,坡積母質上的幼年土,面積為54166.67公頃,占該土類面積10.57%,屬極難利用的土類。
六、棕鈣土類:是全旗第一大土類,屬地帶性土壤,是牧區土壤的主要類型。主要分布在呼勒斯太蘇木、溫更鎮的北部和西部,巴音杭蓋、川井、烏蘭蘇木的大部,巴音、桑根達來蘇木北部,面積1689797.35公頃,佔全旗土地總面積的73.16%。棕鈣土類分4個亞類。
1.棕鈣土亞類,分布於荒漠草原的東邊,呈東北、西南狀分布,面積為1076653.33公頃,占棕鈣土類面積的63.7%。
2.淡棕鈣土亞類,分布於棕鈣土亞類的西北部,主要分布在呼勒斯太、巴音杭蓋、川井蘇木北部,烏蘭蘇木北部和巴音蘇木北部。面積為483357.35公頃,占棕鈣土類面積28.60%。
3.草甸棕鈣土亞類,零星分布在牧區丘間窪地、河谷階地低緩處,因受地下水份的影響而形成半水成土壤,面積為56680.0公頃,占棕鈣土類面積3.35%。
4.粗骨棕鈣土亞類,分布於西南部、西北部的山地丘陵區,面積為73106.67公頃,占棕鈣土類面積的4.33%。
烏拉特中旗地處半荒漠地帶,以荒漠草原為主體。天然草場植被稀疏、低矮,以多年生小灌木及多年生叢生草為主。境內西、北部多為檸條、生豬毛藜,東部多為針茅、無芒隱子草、泠蒿。70年代以來,經引種、馴化、選育,培育出宜種植的優良牧草和飼料作物,有沙打旺、草木樨、紫花苜蓿、蘇丹草,玉米等品種。
【礦產資源】 烏拉特中旗地質構造復雜,褶皺、斷裂都很發育,形成多種礦產資源。已發現的礦產有70種,其中具有一定工業價值的51種,開發利用和准備開發利用的40種。初步探明礦產地326處,其中較大型礦床13處,中型礦床11處,小型礦床5處,礦點及礦化點297處;具有礦產儲量的礦床、礦點87處。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506億元以上。
煤礦 境內煤礦有煙煤、褐煤兩種。煙煤產在溫更鎮所在地及周邊一帶,總儲量4500萬噸,經多年開發保有儲量4150萬噸,發熱量5750~7150卡/千克。主要礦山企業有溫明礦業公司、溫更煤礦等,年產量22—25萬噸。褐煤主要產在西起巴音杭蓋蘇木中北部,中經烏蘭、巴音蘇木,東到桑根達來白彥花一帶,遠景儲量100億噸以上,現作進一步勘查;另有川井蘇木巴音呼都格煤礦,褐煤儲量1.5億噸,發熱量3200~5300卡/千克。
石油 境內石油產地巴音杭蓋蘇木中北部凹陷區,自1976年本旗礦管站劉墨榆發現為異常區後,先後有大慶油田、華北油田等隊進行勘查。1993年由中原油田西北勘探開發處開始勘探、開發,探明資源儲量1.5億噸,遠景儲量3.09億噸以上,現有出油井86眼,年產原油4.1萬噸,預計年產原油可達90萬噸,形成中型油田。此石油凹陷區,向西可擴展到烏拉特後旗境內,向東可擴展到烏蘭、巴音、桑根達來蘇木境內。
鐵礦 境內鐵礦資源豐富,總儲量8347萬噸,保有儲量8105萬噸,分磁鐵、赤鐵、褐鐵、鏡鐵4種,以磁鐵、赤鐵為主,褐鐵次之,鏡鐵極少。磁鐵、褐鐵礦分布在石哈河、新忽熱、巴音哈太、巴音杭蓋等地,以石哈河為多。礦床和礦點星羅棋布,較大的礦床是後石拉哈達、烏蘭此老、麻格乃、東大旗、西河磁鐵礦,扎板溝、阿貴少、德羊勝褐鐵礦,平均品位磁鐵18—35%,褐鐵40—45%。赤鐵礦分布在德嶺山、巴音杭蓋等地,較大的礦床有西德嶺山、扎格烏素、東加干、其熱根尚德等,平均品位45—48.5%。鏡鐵礦產於巴音杭蓋蘇木查干烏素。
鉻鐵礦 境內鉻鐵礦位居全國第二位,產在中蒙國境線以南,西起巴音杭蓋蘇木東加干,東到桑根達來蘇木阿布格的超基性岩帶上,東西長130公里,南北寬2—4公里。因其成因(溶離型)所限,礦點零星分布,且在0~500米之間均有礦體。主要集中在西起西索侖山,東到阿布格一帶,東西長70公里,南北寬2—4公里。勘探儲量38萬噸,經多年斷續開采,現保有儲量20萬噸,品位12—41%。年產量徘徊在0.5萬噸左右。
黃金礦 境內黃金礦可分原生金礦和次生金礦兩大類,分別為石英脈型、蝕變岩型、火山岩型和砂金型、礫岩金型、冰水堆積型各三種。除山前準平原耕、荒地未發現金礦外,北部丘陵、溝谷、階地金礦、礦點遍布。原生金的石英脈型金礦產在巴音杭蓋蘇木圖古日格,伊肯查干,烏蘭蘇木銅口山、索木圖,石哈河鎮油房壕、白四盤,新忽熱蘇木長山壕,呼勒斯太蘇木角格泥溝等處。原生金的火山岩型金礦產在石哈河鎮牛永泰溝。次生金的砂金、礫岩金礦產在烏蘭蘇木東查汗哈達、金山圪旦,石哈河鎮哈尼河、東西印壕、老龍灣、白山壕、西大旗,新忽熱蘇木浩堯爾胡同、高勒圖等處。次生金的冰水堆積礦產於川井蘇木巴音呼都格南部。黃金資源儲量187噸以上,保有儲量143噸左右。原生金品位1—15克/噸,火山岩型金礦品位0.3—5克/噸,砂金品位0.5—8克/立方米。年產量58~475千克。
鉛鋅硫鐵礦 境內鉛鋅硫鐵礦位於自治區第三位,是一個多金屬礦床。具有工業價值的產地有兩處,石哈河鎮甲勝盤和呼勒斯太蘇木對門山。探明儲量:鉛金屬量23.4萬噸,鋅金屬量218萬噸,硫鐵礦石量4853萬噸。品位是:鉛1.35%,鋅3.95%,硫22.9%。現開發利用的為甲勝盤鉛鋅硫鐵礦,年處理產礦石量45萬噸以上。
菱鎂礦 菱鎂礦產在北部超基性岩風化帶,賦存部位0—60米,與淺部鉻鐵礦伴生,呈窩狀、不規則團塊狀零星分布。地質儲量600萬噸以上,保有儲量530噸。原礦(MgC2O3)平均品位42—45%,熟料(Mgo)平均品位80—85%。賦存范圍與鉻鐵礦一致,主要礦山有索侖山、土克木、阿布格等,年采原礦量4.2萬噸。
石墨礦 境內有晶質石墨礦、非晶質石墨礦兩種。晶質石墨礦產於新忽熱蘇木鐵面此老、德布斯格、巴音溫都爾,呼勒斯太蘇木呼勒斯太溝、前達門溝、爛不殘溝、敖雲烏拉等地,地質儲量680萬噸,保有儲量680萬噸,平均品位5.03—6.38%,正准備開采。非晶質石墨礦主要產在紅旗店東、西山,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2—3公里范圍內。賦存礦體主要有9條,多數已開采,深在 200米以下。地質儲量530萬噸,保有儲量230萬噸,平均品位60—90%。現有采礦企業10戶以上,年產量2.7—3.2萬噸。
火山沉積岩 火山沉積岩礦產包括珍珠岩、沸石、澎潤土、金礦4種。金礦產於石哈河鎮牛永泰溝,前已提及。沸石、澎潤土二者伴生,產在新忽熱蘇木所在地、石哈河鎮小白彥花,儲量4億噸以上,尚未開采利用。珍珠岩產於石哈河鎮蔡家圪卜,儲量3600萬噸以上,經多年開采保有儲量2600萬噸。
高檔石材礦 境內有質量較好的石材原料礦。紅色花崗岩產於烏梁素太鄉、烏加河鎮北山、巴音哈太蘇木等地,輝長岩、閃長岩、角岩等產於紅旗店東西山,硅化石英角礫岩和石英板岩產於巴音杭蓋蘇木圖呼勒、伊肯查干。大致儲量:花崗岩250萬立方米,輝長岩、閃長岩50萬立方米,角岩12萬立方米,石英板岩5萬方米,硅化石英角礫岩7萬立方米。各種石材原料都曾開采或正在開采中。
寶玉石礦 境內寶玉石礦主要產在烏蘭蘇木西起沙布代廟、中經角力格太、東到獅子頭,東西長50公里、南北寬10公里的偉晶岩田中。巴音哈太蘇木北部、新忽熱蘇木北部也是寶玉石的賦存區。這些地區的寶玉石有碧璽、海蘭、鋰輝石、黃玉、瑪瑙、紫牙烏、水晶等,以碧璽、海蘭、水晶為主,開發利用已達20年以上。
鉻英玉礦 此為新型礦種,由鉻離子浸染成淡白色、淡綠色次生石英岩,具有結構緻密、結晶細、塊度大等特點,適於製作美工工藝品。產地集中在甲勝盤鉛鋅硫鐵礦區東南山上,儲量100萬立方米以上,曾有企業開采,保有儲量98萬立方米。 烏拉特中旗所轄總土地面積34643799.8畝,其中農用地33659585.2畝,占總土地面積97.2%;建設用地144358.5畝,占總土地面積0.4%;未利用地839856.5畝,占總土地面積的2.4%。農用地中,耕地1051223.5畝,占農用地面積3.1%;園地1219.4畝,占農用地面積0.0036%;林地179626.4畝,占農用地面積0.53%;牧草地32278411畝,占農用地面積的95.9%;其它農用地149106.8畝,占農用地面積0.44%。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6842.7畝,占建設用地面積的60%;交通用地39062.7畝,占建設地面積的27%;水利設施用地18512.6畝,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3%。牧草地是全旗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為烏拉特中旗主體用地類型。利用地布局是耕地集中連片,主要集中在山前河套灌區和後山旱作農業區兩大片,佔全旗耕地面積的98%,牧區只有零星的飼草料地。區域間的差異大,全旗各類用地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陰山山區和北部高平原為廣袤的草場,是烏拉特中旗的主體經濟區域;前山河套灌區是主要農業區,東南部山旱區則是農牧結合的半農半牧區。全旗土地面積大,土地類型多樣,適宜農、牧、林業的綜合發展。全旗後備土地資源潛力大,耕地面積呈上升趨勢,全旗有宜農荒地資源1.6萬公頃,有宜林荒地2.0萬公頃,98%分布在山前灌區,在國家投資、集體投資、個人投工投勞和引資轉包開發下,使全旗耕地面積新增6464.7公頃。全旗人均土地面積15.87公頃(折238畝),人均耕地面積0.54公頃(折8.15畝),牧區畜均佔有草場面積1.28公頃(折19.2畝),隨著人口增加和各種非農牧用地的增加,人均耕地、畜均草場數量逐年下降,保護土地資源應引起全旗各族人民的高度重視。
【水資源】據2004年內蒙古水事監理中心測定評價:水資源總量59461.53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0345.53萬立方米,地下水29115.6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19803.65萬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3575.02萬立方米/年。現狀用水量28666.04立方米萬/年,其中,城鎮生活用水139.24萬立方米,農村生活用水818.73萬立方米,農業用水27602.26萬立方米,工業用水105.81萬立方米。 烏拉特中旗草場面積大,草原資源豐富,全旗可利用草場2198033.53公頃,佔全旗土地總面積的95.1%。以荒漠草原為主體的天然草場劃分為12類32組86個草場型。
【森林資源】烏拉特中旗森林植被為荒漠化草原類型,以旱生植被為主。實有林面積151124.3公頃,分天然林和人工林兩部分。天然林主要分布在狼山、查石太山、哈太山地區和北部牧區,面積為90296公頃,林種為防風固沙和水土保持林,樹種有杜松、山榆、山柳、叉枝圓柏、梭梭等。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區和山旱區,牧區次之,總面積60828.3公頃,其中林分面積9218.8公頃,林種為用材林、防護林、特種用途林,樹種為楊樹、榆樹、柳樹、沙棗樹等;經濟林面積147.6公頃,樹種為果樹、枸杞等;人工疏林面積4318公頃,樹種為楊樹、榆樹、柳樹及其他;人工灌木林面積14937公頃,樹種為梭梭、檸條等;未成林地面積31325公頃,林種為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此外,還有四旁樹摺合881.9公頃,苗圃地239公頃。森林覆被率5.08%。人工林活立木總蓄積839228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積759749立方米,平均每公頃82.4立方米;疏林蓄積50619.3立方米,平均每公頃11.7立方米;四旁樹蓄積28859.7立方米,平均每公頃32.7立方米。
【植物資源】據1981年草原普查資料,全旗野生種子植物有67科255屬426種。其中有飼用價值的植物有42科150屬289種,其中禾本科牧草居飼用植物的首位,有29屬58種,其次是菊科,有20屬49種,具有引種價值的12種5科7屬。有葯用價值的植物186種,主要有麻黃、山大黃、馬齒莧、銀柴胡、王不留行、角茴香、蒙古扁桃、甘草、地丁、遠志、鎖陽、菟絲子、知母、天仙子、地黃、車前子、沙參、菌陳、薄公英、蒼耳、薄草、秦艽、蓯蓉、紫草等。
【野生動物資源】據初步調查統計,全旗范圍內生存的野生動物有:野驢、石羊、黃羊、團羊、青羊、狼、土豹子、狐狸、野雞、石雞、鵪鶉、野鴨、地脯、撈魚鸛、喜鵲、烏鴉、老鷹、貓頭鷹、老雕、灰鶴、天鵝、野兔、兔猻、獾子、猞猁、刺蝟、黃鼠、松鼠、蛇等。
【旅遊資源】烏拉特中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長期以來,北方各民族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等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境內現存陰山岩畫、趙長城、秦長城、漢受降城、高闕塞石築城遺址遺跡等。全旗地域遼闊,境內山地、丘陵、高平原具有多種地貌類型,景觀差異明顯。陰山山脈以南是富庶的河套平原,以北是廣袤的草原,不同的地貌,不同的動植物種群為觀光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已開發的旅遊景點有希熱廟、蒙古大營、甘其毛道口岸、海力索旅遊點、巴仁寶力格旅遊度假村等。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