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真實歷史
『壹』 《西游記》中有哪些情節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
一個就是女兒國還有一個就是比丘國。其實西遊記裡面的情節或多或少都是有虛假的內容在裡面。但是會重點講一下女兒國還有比丘國,因為這個的影響比較的大,而且也是比較的有趣。
所以說西遊記的故事應該是家喻戶曉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師徒四人經歷苦難,解決這么多的磨難,裡面的故事非常的打動人。也說明了我們的國家歷史非常悠久,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不管是女兒國的事跡還是比丘國的事跡都和我們的歷史脫不開關系。
『貳』 西遊記是不是真實故事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文學巨著。
農夫彡拳 2008-07-20 16:26 檢舉
『叄』 《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在真實歷史上是怎麼死的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1] ,其先潁川人[2] ,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直到現在,玄奘的影響還在持續著,雖然他所翻譯的經卷已大部分遺失,但他堅韌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刻苦專研、惜時如金的治學態度,給中華文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肆』 西遊記是真實的故事嗎
不是真實的故事,是「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
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4)西遊記真實歷史擴展閱讀
書籍評價
《西遊記》一書中可以看出道教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沒落和佛教作為異教的入侵。首先,我們要理清天庭是以怎麼的形式存在以及各派勢力之間的關系。
天庭的由三部分勢力組成:道教、佛教、散仙。(天庭其實是個傀儡政府,這個要從封神甚至上古開始講起,換另外一篇敘述)從西遊記的開頭我們可以看出,道教勢力占優勢。
太上老君作為道教的一線人物雖不在天庭任職卻常居天庭,事實上是可以「挾玉帝以令眾仙」的。而佛教人物如觀音卻只是在蟠桃宴之類的場合才會「請」來。散仙的勢力就更薄弱了,他們畢竟是沒有組織的。
『伍』 西遊記中的人物有歷史原型嗎
唐僧這一形象一直是傳統「西遊」故事中的第一主角。雖然在百回本《西遊記》中他已將傳主的地位讓給了後出的孫悟空,但依然是取經班子名義上的「領導」。題材的傳統力量使得人人都知道:從來沒個孫行者取經之說。孫行者等降妖伏魔,目的只有一個:保唐僧西天取經。取經任務的完成,必須假手唐僧這一凡夫俗子。這一前提決定了唐僧在取經班子中的重要地位。第七十七回獅陀國,悟空聽說唐僧被老魔生吃,哭向靈山,求如來念「松箍咒」,回花果山為王便是明證。沒了唐僧也就沒了取經事業。自我救贖,證果金身,一切都成泡影。所以,有人說唐僧是取經隊伍的「指標」。唐僧在取經隊伍中的特殊地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性格。身為凡夫俗子的他與三位神通廣大的妖仙混跡一處,使這一形象遠離了歷史原型的制約,增加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東西。
作者說他是我佛如來的弟子,是十世修行的好人,所以取經的重任天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然而他盡管是金蟬轉世,卻已成了沒有絲毫神通的凡夫俗子,這無疑增加了他自我救贖的難度。靈山佛子的前身使得他本性不昧,執著於取經大業;凡夫俗子的現實身份,又使得他的性格中平添了許多世俗化的東西。小說里的唐僧首先是一個帥氣的男人,或者用佛家術語說天生一副好皮囊。其實早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就有一段相關的相貌描寫:法師形長七尺余,身赤白色,眉目疏朗,端嚴若神,美麗如畫。音詞清遠,言談雅亮,聽者無厭…… 到了百回本中,這一點無疑又得到了強化。小說一再寫他「相貌軒昂」,是「中華上國男兒」。然而,漂亮的外表並沒有給他帶來好運,相反,卻成了西天取經的一大障礙。書中不止一次寫到因為唐僧帥氣的外表而引起眾多異性的「垂涎」。眾多女妖,乃至人間國主都想和他成親(當然,除了痴情的女兒國主之外,眾女妖還想借機盜取他的元陽真氣,但不能不承認,英俊瀟灑的外形無疑增加了他的吸引力。如果換了豬八戒,即便說是百世修行的童身,也未必有人願意招惹他。)而唐僧自己在這個問題上,也變得分外敏感。白虎嶺上,「聖僧恨逐美猴王」,其實關鍵不僅僅在八戒的惡意挑撥,而在於悟空的一段話。悟空打死了屍魔所變女子,唐僧責怪他誤傷人命,悟空接下來道:「師父,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里搭個窩鋪,你與他圓房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唐僧的反應是當時「羞得個光頭徹耳通紅」。接下來師徒之間的摩擦已不可避免。即使屍魔不再用詭計,八戒不再進讒,悟空也必然被逐,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西行一路,唐僧不得不和自己最原始的慾望進行斗爭,因為他要時時面對美色的誘惑。「四聖試禪心」一回,觀音等變化母女四人慾坐山招夫,三藏的表現是「好便是雷驚的孩子,雨淋的蝦蟆,只是獃獃掙掙,翻白眼打仰。」無底洞一回,他又向悟空發誓:「我若把真陽喪了,我就身墮輪回,打在那陰山背後,永世不得翻身!」 試想若真正心中了無掛礙,又何必如此做作?所以唐僧的表現只能說是心虛氣短。西行路上他一直也沒能擺脫這一問題的困擾。他對悟空的許多打壓行為,歸結起來,或明或暗或多或少,都和他的這種微妙心裡有關。在「色」字上,唐僧與八戒似乎可以平分秋色。表面看來,八戒每次都比較主動,結果每次都鬧了個灰頭土臉;而唐僧相對比較被動,無形中就給了他遮掩自己真實心理的機會,所以他忒忌憚悟空,怕他的口無遮攔,動輒「猴頭」、「潑猴」不離口,甚至念緊箍咒「勒掯」他;可對常嚷散火的豬八戒卻多方袒護。要麼說他,「雖是心性愚頑,卻只是一味懞直」,要麼為他求情,「料他以後再不敢了」,簡直愛護有加。也許只有唐僧才能切身體會到八戒飽受慾望煎熬的痛苦,所以在心底里已把他引為同類了吧。
唐僧的第二個特點是慈悲。換句話是濫慈悲,濫好人,甚至「濫」到人妖不分的地步。無意間也就給了各色妖怪以可乘之機。十世修行似乎並沒有給他帶來洞明世事的能力,相反迂腐有加。就連據說吃後可延壽四萬七千年的人參果也沒能提高他的智商(五庄觀吃過人參果,馬上在白虎嶺遭遇屍魔,眼睜睜被騙)。西天路上的眾妖怪,往往就看準了他這一弱點,大加利用,使用攻心戰術屢試不爽。白骨夫人先後變化成少婦、老嫗、老翁,悟空一眼就看出破綻,唐僧卻還在懵懂之中,居然誇獎:「西方真是福地!那老公公路也走不上來,逼法的還念經哩。」最後妖怪雖然沒得手,但卻成功地分化了這一取經群體,伏下了極大的隱患。(第27回)平頂山銀角大王變成受傷的道士求救,「……今日大有天緣,得遇師父,萬望師父大發慈悲,救我一命。若得到觀中,就是典身賣命,一定重謝深恩。」唐僧馬上動了惻隱之心:「先生啊,你我都是一命之人,我是僧,你是道。衣冠雖別,修行之理則同。我不救你啊,就不是出家之輩。」即時命悟空馱他,結果銀角用三座大山壓住悟空,輕松得手。(第33回)號山枯松澗的紅孩兒假作被強盜吊在樹上,一番花言巧語,「……不知哪世里修積,今生得遇老師父。若肯舍大慈悲救我性命回家,就典身賣命,也酬謝師恩。」唐僧聞言便認了真實,教八戒救人,又使妖怪有機可乘。(第40回)黑松林地涌夫人扮成落難民女求救,也說:「……不知是哪世里祖宗積德,今日遇著老師父到此。千萬大發慈悲,救我一命,九泉之下決不忘恩!」悟空將唐僧強制帶離危險地帶,可妖怪一句話「師父啊,你放著活人的性命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經?」馬上使唐僧勒轉馬頭。(第80回)其實我們只要將這幾位妖怪的話一對比,就會發現如出一轍,驚人雷同。這當然不是作者語言貧乏,也不是妖怪計拙,只能理解為唐僧的腦子問題。他的慈悲心理幾乎每一次都使自己乃至取經集團面臨滅頂之災,但他卻樂此不疲。這一點也許只能從一個佛教徒的心理積淀中去尋找原因:「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的心理模式,時時蒙蔽了他的靈性,以至於有時他的言行有如白痴。獅駝嶺一回,群妖使詭計,假說抬轎送他過山,他居然「對眾妖作禮道:『多承列位之愛,我弟子取經東回,向長安當傳揚善果也。」也許在他看來這是佛家寬恕之道的勝利。可惜的是,接下來的事實,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群妖瞬間變臉,大打出手,轎中賓忽然又變成了籠(當然是蒸籠)中囚。即便是這樣,他還是抱定自己的人生哲學:「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自有餘。」這樣,他與除惡務盡的悟空也就難免時常沖突。
唐僧的第三個特點是膽小,而且不是一般的膽小,簡直稱得上膽小如鼠。行過黃風嶺,馬前出現一隻猛虎,「慌得三藏坐不穩雕鞍,翻跟頭跌下白馬。斜倚在路旁,真個是魂飛魄散。」波月洞見到黃袍怪,「嚇得打一個倒退,遍體酥麻,兩腿酸軟」。隱霧山前,只望見山峰挺立,暴雲飛出,便「漸覺驚惶,滿身麻木,神思不安。」類似的情形還有很多。如果說,唐僧就是這樣一個滿身缺點的人,那就讓悟空將他一棒打殺算了,至少叫妖精把他嚼吃了,非禮了,不去救他,豈不省事得多?說到底,唐僧的骨子裡還是一位真僧,是值得贊揚的。唐僧身上的這些缺點,並沒有使人物減色,相反,倒使得這一形象獲得了真實質感,增加了可信度,更為感人。首先,唐僧是一個生理上絕對正常的男人。面對無數次美色的誘惑,他能夠向柳下惠學習,守身如玉實在不容易。「脂粉不施猶自美」的莫賈氏;「眉如翠羽,肌似羊脂」的女兒國主;「溫香軟玉」「春意無邊」的蠍子精;「團團粉面若銀盆,朱唇一似櫻桃滑」的半截觀音;「青姿妝翡翠,丹臉賽胭脂」的杏花仙,紛紛向他暗送秋波,他動搖,他彷徨,甚至心裡產生某些不可告人的想法,其實都無可厚非,他最終能保住晚節,抱定取經的信念,走上靈山,已經完成了自我救贖!至於他對悟空的打壓政策,如果從一個長輩維護自我尊嚴的角度看也不難接受;對八戒的袒護,則有利於增加取經團體的凝聚力。對妖怪慈悲,也不能全怪他。因為他面對的群妖狡詐異常,實施的都是有針對性的攻心戰術:銀角大王變成受傷的道士,用唐僧的話說「同是修行之人」;紅孩兒變的是幼童;地涌夫人變的是弱女;白骨精的三次變化,也都是老弱之輩。可以說,他們賭的就是唐僧的慈悲,利用的就是唐僧的慈悲,如果唐僧視而不見,反倒不正常了,那樣我們反而會懷疑他西天取經的真正目的了,用妖精的話說:「放著活人性命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經?」只有無條件地、甘冒風險地解救「弱者」,才是真正的唐僧。這一方面顯出他慈悲為懷,不失出家人本色;另一方面也彰顯出他肉眼凡胎,不辨真偽;同時也給了悟空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所以,不論是從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還是從情節發展的必然趨勢看,唐僧不能沒有這些缺點。盡管有缺點,但瑕不掩瑜,唐僧性格主旋律還是積極向上的,是值得肯定的。雖然有時出於各種原因,他責罵甚至折磨悟空,但吃過大虧之後,還能夠接受教訓,也會向悟空變相陪禮說,「賢徒,虧了你也!虧了你也!」對於豬八戒也不再曲意維護,甚至責罵有加,在金平府,八戒因貪嘴不願上路,唐僧一反常態,竟然罵道,「饢糟的夯貨!莫胡說!快早起來,再若強嘴,教悟空拿金箍棒打你!」搞得豬八戒倒一時有點接受不了,自己嘟囔:「師父今番變了,常時疼我、愛我、念我愚夯護我,哥要打時他又勸解;今日怎麼發狠轉教打么?」看,唐僧經過西天眾妖又蒸又煮,又捆又吊,也能分別忠奸賢愚了。真是可喜的進步!總的說來,拜佛求經的目標在唐僧是之死靡他。車遲國悟空和妖道鬥法,下油鍋洗澡裝死,國王下令殺唐僧,唐僧那篇祝文實在感人:
生前只為求經意,
死後還存念佛心,
萬里英魂須等候,
幽冥作鬼上雷音。
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才是真正的唐僧!
回答者:xiaocaigege123 - 試用期 一級 8-10 12:59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很好
評論者: 淵淵潔 - 魔法學徒 一級
『陸』 西遊記的故事源於----------這一歷史上的真實事件
貞觀初年,玄奘為解決佛教疑難問題從長安(今西安)出發出西域、蔥嶺,至天回竺曲女城,並在答那爛陀寺游學。貞觀後期,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專心翻譯佛經,還以親身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後來吳承恩寫《西遊記》就參考了《大唐西域記》
『柒』 西遊記中有真實的歷史么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文學巨著。
『捌』 《西遊記》是根據什麼真實故事改編的
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
唐太宗貞觀元年(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
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吳承恩也正是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巨著。
(8)西遊記真實歷史擴展閱讀
現實版唐僧:取經之後確實收過三個徒弟
西遊記中的徒弟是唐僧取經之初收的,現實中的徒弟卻是在取經之後收的。第一個徒弟是在唐僧回來的途中收的,據說是一個西域神童,聰穎絕倫,過目不忘。第二個徒弟是開國元勛尉遲敬德的侄子——窺基,出身將門,熟讀兵書……
第一個徒弟是在唐僧回來的途中收的,據說是一個西域神童,聰穎絕倫,過目不忘,記憶力幾乎沒人能比得過他。這跟孫悟空很相似,孫悟空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相對於大唐來說本來就是異族人了,而且神通廣大和唐玄奘的神童大弟子的身份也十分相符。
第二個徒弟是開國元勛尉遲敬德的侄子——窺基,出身將門,卻自幼通學儒典,熟讀兵書。窺基當和尚有三個條件:「不斷情慾;准吃葷血之物;過午能食」。
因此他最初出去講經一般都是准備三輛車,一輛載佛經,一輛載酒肉,一輛載家僕妓女,因此被稱為三車和尚,這和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很是相似。
第三個徒弟,應該是圓測大師,新羅國的王子,也是個外國人,也是學術淵博,與窺基大師齊名。圓測中規中矩,從事佛經的弘揚,並且是貴族出身,跟西遊記中的沙悟凈也很相似。
『玖』 西遊記中有真實的歷史么
玄奘西來游記(一)玄奘身世源---錢文忠
來源:百家講壇·Fans地帶 作者: 發布時間:2007-09-15 19:12:52 編輯: 點擊次數: 339
去看看吧
可能有幫助
網址http://www.univs.cn/newweb/univs/hust/2007-09-15/770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