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瑤泉遺址
⑴ 介紹晉城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礦產資源,民間傳說等
晉城市自然風光景區代表:王莽嶺景區【AAAA級】 華北最大的生態旅遊目的地王莽嶺、世界圍棋起源地棋子山、世界奇觀掛壁公路和世外桃源錫崖溝等。
蟒河:【AAAA級】蟒河景區有「秀、險、幽、奇」四大特點,享有「北方小桂林」的美譽。這里一年四季均有迷人勝景,尤以秋天看層林盡染最為賞心悅目。蟒河水從蟒河村東流過,水清如碧玉,奔流似巨蟒;莽山又在蟒河村東流過, 水清峰錯列,鬼斧神工,妙境天成,有千峰擁黛,萬壑雲飄之象。景區內懸崖飛瀑直瀉,深谷流水淙淙,百鳥啼鳴林間,野花競相開放。
棋子山風景區:省級 棋子山均為中國圍棋發源地。棋子山方圓數十里之內,顏形成酷似班固《奕指》及《圍棋辭典》所稱的天然棋石俯拾即是。該區主要景點有箕子洞和象天枰。箕子洞是陵川縣「棋子山旅遊度假區」規劃中的重要景點之一,相傳是圍棋鼻祖商代箕子推演天文、占卦卜筮、謀棋消閑之所。陵川縣文為流傳的葦水村李老爹觀棋「爛柯」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歷山【AAAA級】歷山得天獨厚,資源豐富,是物華天寶之地。境內各種植物多達1400多種,其中有8種屬國家二、三類保護植物。這里,有華北面積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有中國最大的暴馬丁香樹,胸徑達1.6米的最大的連香樹。歷山風景區的第一景就是迎客松:它是有400多年歷史的古華山松,高約8米,粗約3米樹冠12米。被當地人尊為神樹。有山西唯一的人參種植場,引種的人參、西洋參達到國際水平
析城山:規劃中 方圓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88米,地處呂梁太行斷坡與豫皖斷坡的交接地帶,在250萬年前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析城山地表為8.516平方公里亞高山草甸,地下有數量眾多的溶洞景觀和地下河水,是中國華北地區保存最好、具有一定科研價值的封閉式岩溶窪地,屬非常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這些主要代表山西晉城的自然風景,當然還多了,不在這里一一給你介紹!
名勝古跡: 皇城相府 【AAAAA】級, 絕對的晉城主力,又稱午亭山村)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其建築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官宅民居,鱗次櫛比,是一組別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築群。
珏山:【AAAA】級,也可說傳說! 珏山吐月」為晉城四大名勝之一 為道教山! 珏山又名角山,其雙峰對峙,巍峨蒼翠,宛若—對碧玉鑲嵌在太行山上,故名珏山。珏山鍾靈毓秀,自然景觀迷人,人文內涵豐厚。山上松柏懸崖,林壑深蔚,遊人不絕如蟻,接踵摩肩。
景德橋:西大橋。中國著名古橋之一。橫跨在山西晉城市西門外的沁水河上,連貫兩岸公路,因通沁水、陽城一帶,一度稱沁陽橋
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發生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結果使趙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等等多了啊,晉城市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這里就留下了人類生活的足跡。相傳女媧氏、神農氏、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及堯、舜、禹等都曾在這里活動過。女媧補天(傳說中華人文始祖女媧氏煉石補天遺址和棲息地——媧皇窟,也在澤州縣水東鄉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農播種(中華第一大帝神農氏采五穀嘗百草的羊頭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內)、禹鑿石門(陽城縣境內有石門)、愚公移山等歷史傳說都有實地可指。古書《墨子》中曾有「舜耕於歷山」(今沁水縣境內有歷山舜王坪),「漁於獲澤」(今陽城縣城東有獲澤河)的記載。還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瑤泉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澤州高都、沁水八里坪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歷史上著名的 「長平之戰」就發生在晉城高平市一帶。
總之晉城自然風光【代表太行山最完美的一側】名勝古跡【宋代的鼻祖】建築多, 礦產資源那更是:煤炭【以無煙煤】 電力基地 煤層氣【中國現在的鼻祖】 森林【山西的公園】 水資源【山西的一等一】 晉城風光秀麗 ,名勝古跡文明全國 太行山水靈氣,
彰顯江南園林特色的生態、自然、現代化新型城市。建設成為山西乃至中部地區最具發展活力、最具競爭實力、最富人文魅力的新興現代化城市。
由於過多不一一給你說了,多看看晉城的書籍 幫助你!
⑵ 晉城市以家鄉變化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調查從經濟、政治、文化、歷史、傳統說的!
晉城市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這里就留下了人類生活的足跡。相傳女媧氏、神農氏、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及堯、舜、禹等都曾在這里活動過。女媧補天(傳說中華人文始祖女媧氏煉石補天遺址和棲息地——媧皇窟,也在澤州縣水東鄉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農播種(中華第一大帝神農氏采五穀嘗百草的羊頭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內)、禹鑿石門(陽城縣境內有石門)、愚公移山等歷史傳說都有實地可指。古書《墨子》中曾有「舜耕於歷山」(今沁水縣境內有歷山舜王坪),「漁於獲澤」(今陽城縣城東有獲澤河)的記載。還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瑤泉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澤州高都、沁水八里坪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歷史上著名的 「長平之戰」就發生在晉城高平市一帶。 資源之富 晉城市素以豐富的自然資源而著稱。地上地下,寶藏遍布。在東西長160公里,南北寬100公里的地下,蘊藏著煤、煤層氣、鐵礦石、鋁土礦、銅、錳、鋅、金、銀、大理石、水晶石、白雲石等數十種礦產資源,尤以煤鐵為著,有"煤鐵之鄉"的盛譽。地上資源也極具優勢,山川相映,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這里不僅是獼猴、大鯢等珍稀動物的棲息地,也是擁有數百種珍貴植物的植物園。遍覽晉城,物華天寶,為人類開發大自然展示了廣闊的天地。 煤炭資源極具優勢。晉城地處「沁水煤田」南端,全市含煤面積535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6.4%,總儲量808億噸, 其中已探明儲量271億噸,佔全國無煙煤的1/4多,佔山西省的1/2多。年產原煤達4000萬噸。晉城塊炭晶瑩光亮,手摸時不沾不塗,燃燒時無煙無味,工用民燃均為佳品,歷史上曾被英國皇室選為壁爐專用煤。它不僅可以代替焦炭直接用於冶金,而且是理想的化工原料。1984年晉城被國家化工部定為全國化肥和化工原料用煤基地。目前,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遠銷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在晉城建設以優質煤為原料的高濃度氮肥基地。1997年8月開工建設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陽城電廠是世界最大的燃燒無煙煤電站,是全國第一座專廠、專線、專供跨大區域輸電電廠,全國規模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之一。 2001年在沁水縣發現一個型煤大層氣田,煤層氣目前探明儲量為1000億立方米。 水資源相對豐富。晉城為太行、太岳和中條諸山環抱,沁河、丹河兩大河流綠水環繞,降水、河川徑流和地下水都比較豐富,是中國華北地區相對的富水區。水資源總量為21.49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872立方米,高於全省和周圍各省區平均水平。 晉城有森林面積380.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6%。沁水縣歷山舜王坪一帶保留著全省僅存的一塊面積為730多公頃的原始森林。牧坡草地資源也具有優勢。全市現有天然牧坡草地25.47萬公頃,占土地面積的26.8%。其中面積在20&127;公頃以上的連片天然牧草地有10.73萬公頃,是山西的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中國北方最大的示範牧場就建在本市沁水縣境內。 [澤州公園] 澤州公園 野生動植物資源可觀。 旅遊資源豐富。晉城山川秀麗,自然風光旖旎,文物古跡遍地,發展旅遊業潛力很大。沁水縣境內下川遺址和歷山自然保護區,山谷幽深,森林蔽陰,飛瀑流泉,陰陽錯落。動人的神話傳說和綺麗的自然風光,使其更具魅力。陽城縣境內的蟒河自然保護區以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珍貴的獼猴出沒於林間,成為山西著名的風景區之一。陵川縣境內有著名的棋子山,被認為是世界圍棋的發源地。王莽嶺上,太行山峰,疊嶂起伏,雲霧如煙,奔涌如潮,猶似潑墨山水畫卷。錫崖溝掛壁公路,令人嘆為觀止。深秋紅葉,百里長卷似晚霞爛漫,讓人留連忘返。此外還有佛子山、西溪真澤宮等許多如詩如畫的自然人文景觀。澤州縣境內始建於北宋的道教宮殿玉皇廟,其「二十八宿」雕塑,是元代文化的寶貴遺產。始建於北齊年間的青蓮寺,其羅漢殿內「五百羅漢名號牌」則是舉世罕見的珍寶。而頗富傳奇色彩的"子母柏"則成為青蓮寺的又一奇觀。 交通之便 晉城交通便利,是黃土高原通向中原的重要門戶。太(原)焦(作)鐵路、侯(馬)月(山)鐵路貫穿全境。擁有全省第一條由地市籌建的晉(城)陽(城)高速、全省第一條中外合資建設的跨省高速公路──晉(城)焦(作)鄭(州)高速,後來又有了晉城到濟源的高速公路,使天塹變通途。2010年晉城到翼城陽城至翼城段竣工通車,環城高速公路也已經竣工通車,為晉城」六區聯動、組團發展「的城市新格局拉開了框架。晉城距洛陽、長治飛機場均在100公里以內,距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也僅有 120公里,可充分利用高等級公路的便捷一小時通達,乘民航機場的航班抵達全國各主要城市。今天的晉城,太焦、侯月鐵路縱貫全境,晉焦、長晉、晉陽、晉濟高速,207國道,省道與縣道、鄉道交織成網,陸路交通四通八達,公路通車里程已由1949年的60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7637公里,便捷的交通網路成為晉城經濟有力的助推器。 經過一輪又一輪城市建設高潮,市容市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市初期,晉城市區還是一座面積只有8平方公里的小縣城,基礎設施很不完善,甚至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道路。經過20多年的發展,小縣城已成長為一座建成區面積達到45.3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8% 的新興城市;城市道路總長達122.83公里,道路面積達283.07萬平方米。城市公用設施建設也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建市以來,先後建成了自動化程度高、科技含量大、節能效果顯著的大型城市集中供水、供熱、供氣工程,2008年市區集中供熱普及率從零起步到79%,燃氣普及率達85.6%,用水普及率達100%。進入21世紀,晉城以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為引擎,在不到3年時間里,全市完成了長達22.5公里的環城綠色林帶建設,寬160米的環城防護林建設、500畝綠地建設,園林綠地面積達到1385公頃。2003年,投資2億多元實施「兩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9.05公里,鋪設污水管道5.54公里,綠化面積達91萬平方米,建成百麗園、西秀園兩個水上游園,形成新的城市濱河景觀。先後建成了科技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游泳館等多種文化體育設施,為提高全民素質、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如今,漫步晉城街頭,看不到一絲煤的痕跡,現代都市的節奏伴著清爽的綠色和濃濃的文化氛圍,讓人不由得心曠神怡。 建市二十餘年,城市發展多項指標在山西名列前茅,城市環境優美,和諧宜居,經濟發達,被譽為山西的小香港,太行山上璀璨明珠。
⑶ 晉城的地理位置
晉城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東枕太行,南臨中原,西望黃河,北通幽燕,區位適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門戶。太焦、候月鐵路縱貫本境,晉焦高速、長晉高速、晉陽高速、207國道、省道與縣道、鄉道交織成網,陸路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利。
晉城市下轄城區、澤州、高平市、陽城、陵川和沁水六縣(市、區),總面積9490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6%。總耕地面積為283.38萬畝,人均耕地1.42畝。200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9.71萬人(其(其中非農業人口46.65萬人)。全市人口中有22個民族。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區。
晉城市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這里就留下了人類生活的足跡。相傳女媧氏、神農氏、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及堯、舜、禹等都曾在這里活動過。女媧補天(傳說中華人文始祖女媧氏煉石補天遺址和棲息地——蝸皇窟,也在澤州縣水東鄉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農播種(中華第一大帝神農氏采五穀嘗百草的羊頭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內)、禹鑿石門(陽城縣境內有石門)、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歷史傳說都有實地可指。古書《墨子》中曾有「舜耕於歷山」(今沁水縣境內有歷山舜王坪),「漁於獲澤」(今陽城縣城東有獲澤河)的記載。還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瑤泉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澤州高都、沁水八里坪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歷史上著名的 「長平之戰」就發生在高平一帶。
晉城市礦產資源豐富。在東西長160公里,南北寬100公里的地下,蘊藏著煤、煤氣層、錳鐵礦、鋁土礦、銅、鋅、金、銀、大理石、水晶石等數十種礦產資源。特別是煤、鐵的儲量十分可觀,有「煤鐵之鄉」之美稱。煤炭資源以無煙煤為主,儲量約佔全國無煙煤儲量的1/4以上,佔山西省的1/2多。全市含煤面積5350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總面積的56.4%,總儲量808億噸,其中已探明儲量271億噸。晉城煤炭具有含硫量小,發熱量高,可選性好的特點。所產塊炭晶瑩光亮,燃燒無煙無味,素有「白煤、香煤、蘭花炭」之稱,曾被英國皇室選為壁爐專用煤,銷往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英國、日本、韓國、東南亞、西歐等國家和地區。2001年在沁水縣南部發現並探明了一個大型煤層氣田——沁水煤層氣田,煤層氣目前探明儲量為1000億立方米。1984年我市被國家定為全國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在晉城建設以優質煤為原料的高濃度氮肥基地。
晉城市森林資源可觀,有森林面積380.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6%。沁水縣歷山舜王坪一帶至今保留著全省僅存的一塊面積為730多公頃的原始森林。天然牧坡草地25.47萬公頃,是山西的畜牧業基地之一。中國北方最大的示範牧場就建在沁水縣境內。
晉城市桑蠶絲綢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北方著名的蠶桑絲綢之鄉,絲產量佔山西省的80%,也是目前華北最大的蠶桑絲綢基地。
晉城市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適宜許多珍貴動植物的生長,素有「山西生物資源寶庫」之美稱。現有陽城蟒河和沁水歷山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山自然保護區內有種子植物1300餘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有11種;有動物342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動物有38種。蟒河自然保護區內,有種子植物882種,動物285種。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黑鸛、金雕、金錢豹3種,二級有獼猴、水獺等28種。在野生植物資源中,有珍貴的野生猴頭、木耳、蘑菇等菌類微生物。我市還是全國五大山楂生產地區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產基地,盛產黃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葯物保健食品等。
晉城市是華北地區相對的富水區,水資源總量為21.49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872立方米,高於全省和周圍各省區平均水平。第一大河流沁河,全長485公里,發源於沁源縣境內,匯入黃河。第二大河流丹河,全長121.5公里,發源於高平境內,注入沁河。
⑷ 晉城地理
概況
晉城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東枕太行,南臨中原,西望黃河,北通幽燕,區位適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門戶。太焦、侯月鐵路縱貫本境,晉焦高速、二廣高速、晉陽高速、207國道、省道與縣道、鄉道交織成網,陸路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利。晉城是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晉城市下轄城區、澤州、高平市、陽城、陵川和沁水六縣(市、區),總面積9490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6%。總耕地面積為283.38萬畝,人均耕地1.42畝。200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9.71萬人(其(其中非農業人口46.65萬人)。全市人口中有22個民族。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區。
歷史
晉城市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這里就留下了人類生活的足跡。相傳女媧氏、神農氏、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及堯、舜、禹等都曾在這里活動過。女媧補天(傳說中華人文始祖女媧氏煉石補天遺址和棲息地——媧皇窟,也在澤州縣水東鄉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農播種(中華第一大帝神農氏采五穀嘗百草的羊頭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內)、禹鑿石門(陽城縣境內有石門)、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歷史傳說都有實地可指。古書《墨子》中曾有「舜耕於歷山」(今沁水縣境內有歷山舜王坪),「漁於獲澤」(今陽城縣城東有獲澤河)的記載。還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瑤泉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澤州高都、沁水八里坪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歷史上著名的 「長平之戰」就發生在高平一帶。
晉城政區的設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83年,在隋開皇初年這里就設置州府,稱為"澤州"。以後雖歷經變化,但管轄范圍大體一致。自古以來,這里物華天寶, 人傑地靈,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鐵之鄉"之美稱。始於商周、盛於春秋的冶煉業,在長達數千年的發展中日精月進。仰歷史文明之光,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歷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經註疏家高僧慧遠,宋代文學家劉羲叟,首創諸宮調的藝術家孔三傳,明代經濟學家王國光,詩書大家張慎言,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編纂陳敬廷,數學家張敦仁,當代著名作家趙樹理等,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建國後,山西劃為7個專區,南5縣歸長治專署管轄。1958年並大縣,將晉城、高平、陵川3縣為晉城縣並沁水、陽城2縣為陽城縣。1961年恢復5縣制。 1971年晉東南專區改為晉東南地區,南5縣一直屬於專區、地區管轄。1983年7月,改晉城縣為縣級晉城市。1985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消晉東南地區,成立省轄地級市晉城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以原晉城市(分為城郊兩區,郊區即現在的澤州縣)、高平、陽城、沁水、陵川4縣為所屬行政區。省轄市始於此,管轄范圍與古澤州版圖一致。
資源
晉城市礦產資源豐富。在東西長160公里,南北寬100公里的地下,蘊藏著煤、煤氣層、錳鐵礦、鋁土礦、銅、鋅、金、銀、大理石、水晶石等數十種礦產資源。特別是煤、鐵的儲量十分可觀,有「煤鐵之鄉」之美稱。煤炭資源以無煙煤為主,儲量約佔全國無煙煤儲量的1/4以上,佔山西省的1/2多。全市含煤面積5350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總面積的56.4%,總儲量808億噸,其中已探明儲量271億噸。晉城煤炭具有含硫量小,發熱量高,可選性好的特點。所產塊炭晶瑩光亮,燃燒無煙無味,素有「白煤、香煤、蘭花炭」之稱,曾被英國皇室選為壁爐專用煤,銷往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英國、日本、韓國、東南亞、西歐等國家和地區。2001年在沁水縣南部發現並探明了一個大型煤層氣田——沁水煤層氣田,煤層氣目前探明儲量為1000億立方米。1984年我市被國家定為全國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在晉城建設以優質煤為原料的高濃度氮肥基地。
晉城市森林資源可觀,有森林面積380.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6%。沁水縣歷山舜王坪一帶至今保留著全省僅存的一塊面積為730多公頃的原始森林。天然牧坡草地25.47萬公頃,是山西的畜牧業基地之一。中國北方最大的示範牧場就建在沁水縣境內。
晉城市桑蠶絲綢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北方著名的蠶桑絲綢之鄉,絲產量佔山西省的80%,也是目前華北最大的蠶桑絲綢基地。
野生動植物資源可觀。素有"山西生物資源寶庫"之美稱。國家現已在陽城蟒河和沁水歷山建立了兩個自然保護區。國家稀有動物獼猴、大鯢就生長在蟒河保護區。在野生植物資源中,有珍貴的野生猴頭、木耳、蘑菇等菌類微生物。晉城還是全國五大山楂生產地區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產基地,盛產黃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葯物保健食品等。晉城還是中國北方重要的蠶繭產地和絲綢生產基地。絲產量佔山西省的80%。旅遊資源豐富。晉城山川秀麗,自然風光旖旎,文物古跡遍地,發展旅遊業潛力很大。沁水縣境內下川遺址和歷山自然保護區,山谷幽深,森林蔽陰,飛瀑流泉,陰陽錯落。動人的神話傳說和綺麗的自然風光,使其更具魅力。陽城縣境內的蟒河自然保護區以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珍貴的獼猴出沒於林間,成為山西著名的風景區之一。陵川縣境內有著名的棋子山,被認為是世界圍棋的發源地。王莽嶺上,太行山峰,疊嶂起伏,雲霧如煙,奔涌如潮,猶似潑墨山水畫卷。錫崖溝掛壁公路,令人嘆為觀止。深秋紅葉,百里長卷似晚霞爛漫,讓人留連忘返。此外還有佛子山、西溪真澤宮等許多如詩如畫的自然人文景觀。澤州縣境內始建於北宋的道教宮殿玉皇廟,其"二十八宿"雕塑,是元代文化的寶貴遺產。始建於北齊年間的青蓮寺,其羅漢殿內"五百羅漢名號牌"則是舉世罕見的珍寶。而頗富傳奇色彩的"子母柏"則成為青蓮寺的又一奇觀
晉城主要旅遊景點:山西陽城海會寺 皇城相府 九仙女湖 定林寺 歷山 舜王坪 西峽景區 王莽嶺 長平之戰古戰場 古村郭峪 景德橋 金峰寺 下川景區 東峽景區 山岩景區 二仙觀 晉城東岳廟 岱廟 崇壽寺 仙翁廟 資聖寺 遊仙寺 佛子山 白馬寺山 聖天寺 棋子山 砥洎城 柳氏民居 蟒河風景區 十里卧佛 鳳凰村 晉城人民廣場 九女湖
氣候
晉城市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適宜許多珍貴動植物的生長,素有「山西生物資源寶庫」之美稱。現有陽城蟒河和沁水歷山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山自然保護區內有種子植物1300餘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有11種;有動物342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動物有38種。蟒河自然保護區內,有種子植物882種,動物285種。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黑鸛、金雕、金錢豹3種,二級有獼猴、水獺等28種。在野生植物資源中,有珍貴的野生猴頭、木耳、蘑菇等菌類微生物。我市還是全國五大山楂生產地區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產基地,盛產黃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葯物保健食品等。
晉城市是華北地區相對的富水區,水資源總量為21.49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872立方米,高於全省和周圍各省區平均水平。第一大河流沁河,全長485公里,發源於沁源縣境內,匯入黃河。第二大河流丹河,全長121.5公里,發源於高平境內,注入沁河。
區劃
2005年,晉城市轄1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晉城市 面積9484平方千米,人口212萬(2003年)。
城 區 面積 141平方千米,人口28萬。郵政編碼048000。
高平市 面積 946平方千米,人口48萬。郵政編碼048400。市人民政府駐南城街道。
澤州縣 面積2023平方千米,人口51萬。郵政編碼048012。縣人民政府駐南村鎮。
沁水縣 面積2655平方千米,人口21萬。郵政編碼048200。縣人民政府駐龍港鎮。
陽城縣 面積1968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048100。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
陵川縣 面積1751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048300。縣人民政府駐崇文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止2003年底。 *
投資
晉城 交通便利,是黃土高原通向中原的重要門戶。太(原)焦(作)鐵路、太(原)洛(陽)公路、晉(城)長(治)二級公路縱貫南北,侯(馬)月(山)鐵路、晉(城)韓(城)、沁(水)輝(縣)公路橫穿東西。陵(川)輝(河南輝縣市)公路修復一新,陵(川)修(武)公路全線貫通,陽(城)濟(源)二級公路開始運營,三條新開通的出境公路為我市煤炭外運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全省第一條由地市籌建的晉(城)陽(城)高速公路已經開通。全省第一條中外合資建設的跨省高速公路——晉(城)焦(作)鄭(州)高速公路將晉城與全國高速公路網連接到一起。全市共有鐵路專用線41條,其中運煤專用線(站)34條(個)。全市"三環十線"初具網路,已形成了以國道干線、高等級、公路為骨架,連接各縣(市、區)、鄉(鎮)各主要工礦區、農副產品基地和各旅遊區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到2002年底,全市公路通車里程2891公里,晉城距洛陽、長治飛機場均在100公里以內,距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也僅有 120公里,可充分利用高等級公路的便捷,乘民航機場的航班抵達全國各主要城市。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市區建成區面積由建市初的8平方公里擴大到28平方公里,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2%,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平方米。城市煤氣從無到有,日供氣能力為3.2萬戶,正在建設中的城市大煤氣工程完成一期工程,日供氣能力達8.4萬戶。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300萬平方米。新建了第一水廠,日供水能力由原來的3萬噸提高到9 萬噸。第二水廠和郭壁引水工程竣工也已投入生產,市區日供水能力可達到18萬噸,基本滿足2010年城市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要求。電力供應充足,現有發電裝機容量.65萬千瓦,年發電量11.8億千瓦時。有220千伏變電站2座,110千伏變電站13座,35千伏變電站86座,初步形成了電源和電網配套建設、協調發展的電力工業網路。全市郵電通信水平不斷提高,局用交換機總容量達到36.47萬門,固定電話用戶達到33.45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 16.44萬戶,鄉村電話用戶17.07萬戶;全市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60.82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28.8部/百人。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2002年,在煤炭市場形勢轉好,陽電投產和大規模建設大化肥基地的共同作用下,我市拳頭工業產品產量均創歷史新高。全年全市原煤產量達4902萬噸,比上年增長48.8%,比歷史最高年的1998年增長21.9%,其中市及以下企業原煤產量為3326萬噸,比上年增長54. 7%;發電量突破百億千瓦時大關,全年發電達到103.24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16倍,一舉跨入全省前列;合成氨產量再創新高,達34.28萬噸,比上年增長17.69%;農用化肥(折純)達到21.95萬噸,比上年增長26.19%,其中:尿素產量達到14.5萬噸,增長94.5%。比上年較快增長的主要產品還有服裝增長2.4倍、電石2.01倍、鋼49.73%、釉面磚45%、大麻混紡布43.4%、日用陶瓷38.86%、日用玻璃製品23. 8%。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964所,其中高等學校2所中學214所;2002年末在校學生人數為36.46萬人,比上年來增加2.01萬人,增長5.83%;全年各級各類學校招生數10.5萬人,增加6094人,增長6.71%;畢業生數8.48萬人,增長9.14%,其中,高等學校畢業人數174人,中專1331人;普、職中高考達線數2806人,比上年增長了52.1%,全市教職工人數3.22萬人,增長1.73%;學齡兒童入學率、小學升初中升學率均達100%,初中升學率為54.9%。成人高等教育繼續發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進一步深入。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9個,影劇院12個,文化館7個,公共圖書館6個,博物館1個,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2002年末全市有線電視用戶達17.1萬戶,有線電視入戶率為26%,全市廣播電視網路總長1.74萬公里,廣播覆蓋率達93.15%,電視覆蓋率達94.81%。全市共有調頻發射台6座,實驗發射機1部,電視發射台45座,電視衛星收轉系統706座。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74個,其中醫院46個;病床床位11125張,其中醫院3546張;衛生技術人員7175人,其中醫生3500 人,注冊護士1547人。全市共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7個,衛生技術人員313人;婦幼保健垸(所、站)7個,衛生技術人員513人。農村鄉(鎮)共有衛生院107個,床位7212張,衛生技術人員2567人,全市已有90%以上的村擁有醫療點,鄉村醫生和衛生員2000餘人。
市區街道寬闊平坦,綠樹成蔭,新樓林立,環境優雅,是全國衛生紅旗城市之一。文化娛樂、醫療衛生、商業服務設施逐步改善。這些都為大規模經濟開發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⑸ 陵川縣的歷史沿革
陵川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塔水河遺址、西瑤泉遺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2.6萬年前舊時期晚期人類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遺址位於今陵川奪火鄉塔水河畔,1985年出土了一個六齡童頭蓋骨化石及大量哺乳類動物化石、石製品、灰燼層、燒骨、破碎骨片等。
陶唐時代,堯分天下為九州,屬冀州之域,陵川地區是堯舜兩個部落的地盤。
舜建虞朝,舜帝繼承堯制,肇啟天下為十二州,此屬冀州。
夏商兩代,均為冀州所領,且屬於 「王畿」之地。
西周初期,陵川地區屬於晉國的封邑。後為北狄所據,至春秋中期復為晉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韓、趙、魏被正式冊命諸侯,三分晉地,陵川地區當時隸屬於韓。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將白起伐趙,上黨太守馮亭為了聯趙抗秦,即以17城歸趙,陵川地區為趙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長平大戰後,陵川地區歸於秦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天下,推行郡縣制,陵川地區屬上黨郡。
西漢初期,漢武帝始置並州,領上黨、雁門、河東等郡,陵川地區劃歸上黨郡泫氏縣。
東漢大致沿用西漢舊制。
三國時期,陵川地區屬曹魏。
西晉政權建立後,泫氏縣仍屬並州上黨郡。晉光熙元年(306年),陵川地區為北漢領土。晉永嘉五年(311年),劉淵族人劉翟攻陷長安,北漢之平陽以東地區皆歸羯人石勒,陵川地區也在其內。
東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建趙國於邯鄲,史稱後趙,陵川地區屬後趙。東晉孝武十一年(383年),西燕慕容永稱帝,始置建興郡(郡治陽阿城),陵川地區屬建興郡,稱泫氏縣。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罷建興郡為建州,領高都、安平、長平、泰寧四郡。由原泫氏縣分置平高縣,二縣都隸屬建州長平郡,郡治設於泫氏。陵川地區當時劃歸平高縣。北齊末,改平高縣為高平縣,並把泫氏縣並入。
北周滅北齊後,於周建德三年(574年)並高都、長平二郡置高平郡,屬建州,陵川地區為建州高平郡所轄。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天下郡,改建州為澤州。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劃高平縣東之一始部置陵川縣。陵川立縣不久,於隋大業三年(607年)又廢州改郡,澤州改置為長平郡,陵川屬長平郡。隋義寧元年(617年),長平郡復改為澤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澤州為蓋、建、澤三州。於高平置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蓋城等四縣。其中的蓋城縣為設置蓋州的同時,在陵川境內西南部新置縣,其范圍大部在陵川,包括高平、丹川兩縣接近陵川邊境的一些地方。蓋城縣治在今陵川西南21.5公里的蓋城村。唐武德六年(624年)建州廢入蓋州。武德九年,並廢丹川、蓋城兩縣。原蓋城縣所領的地區,分別劃歸陵川和高平二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蓋州廢入澤州,全國分為10道,澤州陵川縣屬河東道所轄,州治由端氏遷回晉城。
唐天保元年(742年),澤州改高平郡,陵川縣屬高平郡所轄。唐乾元元年(758年),高平郡復為澤州,陵川縣復屬澤州。
五代十國時期,陵川沿革時有變更。唐末屬澤州、隸昭義節度、河陽節度等。後晉屬澤州、昭義軍。當時因梁、晉時常爭奪澤州,陵川縣時屬梁,時屬晉,時屬時間都不長久。
宋太宗時,劃全國州郡為15路,陵川歸河東路澤州(或稱高平郡)所領。
金天會五年(1128年),澤州改南澤州,陵川屬南澤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復為澤州,陵川縣屬之。
金元光二年(1224年),升澤州為忠昌軍節度,陵川屬忠昌軍節度。
元紀祖中統元年(1260年),置澤州司侯司。陵川縣隸澤州司侯司,屬河東山西道,為腹里。元代確立行省制度後,陵川仍隸澤州司侯司,屬中書省平陽路。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屬中書省晉寧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澤州直隸州,直屬於山西布政使冀寧道,陵川縣隸屬於澤州直隸州。
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澤州府,陵川為山西省澤州府所轄鳳台、高平、陽城、陵川、沁水等5縣之一,直至清末未變。
民國三年後,撤銷澤州府。山西分為雁門、河東、冀寧3道。陵川屬山西省冀寧道管轄。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裁道,實行省、縣二級制,陵川又直接歸山西省政府轄領。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山西實行專署建制之後,陵川屬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該專署原為閻錫山所轄政權機構,不久變為共產黨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行政機構。閻錫山發動「十二月事變」爆發後,陵川成了國民黨晉東南和豫北一帶的活動中心。國民黨在其所佔領的地區,設立了軍區設計委員會。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日軍侵佔陵川後,把陵川劃歸上黨道。1943年,太行抗日根據地為適應抗戰形勢需要,在原陵川和高平兩縣邊境劃出一部分,設立陵高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陵川全境解放,太行解放區日益擴大,行政區劃作了新的調整,廢陵高縣,恢復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以前的建置。1945年12月,屬太行第四專區。轄7縣1市(除陵川之外其餘都在豫北),專區初駐沁陽紫陵鎮,後移焦作。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人民解放軍主動撤出焦作之後,一度遷至陵川蓋城。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下半年,撤銷邊區建制,成立華北人民政府之後,陵川劃歸太行第三專區。專區所轄各縣在原晉東南地區。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之後,撤銷太行行署,恢復原山西省建制,陵川歸屬山西省第三專區。
1958年省府調整行政區劃,改為晉東南專區,陵川仍歸其屬。1958年11月,於原陵川地區設陵川聯社。
1959年2月,改為陵川公社。1959年7月20日,陵川縣恢復原建制。
1985年晉東南地區撤銷,陵川歸晉城市管轄。 2001年,調整陵川縣鄉鎮行政區劃,由5鎮13鄉調整為9鎮3鄉,鄉鎮平均人口2.09萬人,平均面積146.43平方千米:撤銷曹庄鄉、城關鎮,合並設立崇文鎮。撤銷丈河鄉、附城鎮,合並設立新的附城鎮。撤銷侯庄鄉、潞城鄉,合並設立潞城鎮。撤銷橫水河鄉、馬圪當鄉,合並設立新的馬圪當鄉。撤銷馬武寨、古郊鄉,合並設立新的古郊鄉。撤銷冶頭鄉、六泉鄉,合並設立新的六泉鄉。撤銷楊村鄉,設立楊村鎮。原禮義鎮、平城鎮、西河底鎮、秦家莊鎮、奪火鄉鎮建制保持不變。
2012年,陵川縣轄7鎮5鄉,410個行政村,1312個自然村,總戶數量級61729戶,其中農戶57903戶,總人口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6萬。 2013年,陵川縣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2534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0882公頃,比2012年減少310公頃。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7399公頃,小麥種植面積278公頃。 2013年,陵川縣全年糧食總產量11.83萬噸,比2012年減產3.43%;其中,夏糧產量791噸,比2012年減產24.5%;秋糧11.75萬噸,比2012年減產3.3%。2013年,陵川縣全年油料產量1011噸,比2012年增產0.8%;葯材產量3289噸,比2012年增產52.8%;水果產量2137噸,比2012年減產46.1%;蔬菜產量31480噸,比2012年增產2.55%。 2013年,陵川縣全年肉類總產11923噸,比2012年增長36.8%。其中,豬肉產量10345噸,比2012年增長39.2%;牛肉產量88噸,比2012年下降44%;羊肉產量669噸,比2012年增長25.7%。2013年年末生豬存欄96595頭,比2012年增長4.1%;生豬出欄116085頭,比2012年增長13.9%。2013年年末牛存欄235頭,比2012年下降75.2%;牛出欄155頭,比2012年下降86.1%。2013年年末羊存欄59453隻,比2012年增長18.4%;羊出欄49863隻,比2012年增長40.5%。2012年年末禽存欄67.51萬只,比2012年增長4.1%;禽出欄56.76萬只,比2012年增長44%。2013年全年禽肉產量822噸,比2012年增長39%;兔肉產量95噸,比2012年增長69.6%;禽蛋總產量8099噸,比2012年增長37.8%;蠶繭總產量84噸,比2012年下降27%。
2013年年末,陵川縣全縣森林面積13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2.07%。2013年全年木材產量2528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45.65%。2013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320公頃,比2012年下降28%;四旁植樹65萬株,比2012年下降35%;育苗面積380公頃,與2012年持平。 2013年年末,陵川縣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1.48萬千瓦,比2012年增長2%。機械耕地面積15840公頃,比2012年增長0.57%;機械播種面積12860公頃,比2012年增長3.71%;機械收獲面積9660公頃,比2012年增長5.11%。全陵川縣縣農機化經營總收入達到10920萬元,比2012年增長7%。 2013年末,陵川縣全縣規模以上工業15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17216.7萬元,比2012年同比下降20.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9.3%,其中國有控股企業比2012年增長8.2%,非公有制企業比2012年增長15.8%。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比2012年增長0.58%,重工業比2012年增長10.2%。
2013年,陵川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7209萬元,比2012年下降4.36%,其中:煤炭行業36898.7萬元,比2012年下降36%;農副食品加工業15630.7萬元,比2012年增長16%;化工行業17007.8萬元,,比2012年下降1.4%;非金屬礦物製品業21808.9萬元,比2012年下降1.7%;冶煉行業35862.9萬元,比2012年增長60%。 2013年,陵川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6969.1萬元,比2012年下降79.1%;實現利潤-1252.9萬元,比2012年下降105.7%;虧損企業虧損額6934.7萬元,比2012年增長44.2%。 2013年,陵川縣全縣鄉鎮及民營經濟增加值22.42億元,增長4%;總產值67.89億元,增長4.2%;營業收入58.13億元,增長3.7%。 2013年,陵川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53億元,比2012年增長29.2%。2013年年末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共有2家,,完成總產值9224.2萬元,比2012年增長102.9%;竣工產值5569.3萬元,比2012年增長60.9%。 2013年,陵川縣全年固定資產投資29.98億元,比2012年增長31.2%。其中:第一產業46870萬元,比2012年增長11.8%;第二產業114356萬元,比2012年增長24.3%;第三產業138532萬元,比2012年增長46.6%。2013年,陵川縣全年在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32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5個,2013年完成投資10.1億元,佔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3.7%。
2013年,陵川縣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9682.3萬元,比2012年增長13.4%。分地域看,城鎮92962.8萬元,比2012年增長13.6%;鄉村46719.5萬元,比2012年增長13.1%。
2013年,陵川縣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比2012年增長24.5%,服裝鞋帽、針、紡織類比2012年增長12%,化妝品類零售額比2012年增長9.7%,日用品類比2012年增長22.9%,汽車類比2012年增長2.9%,石油及製品類比2012年下降8.7%,文化辦公用品類比2012年下降57.2%,書報雜志類比2012年增長9.8%,機電產品及設備類比2012年下降16.2%,其它類比2012年增長22%。
2013年,陵川縣全縣公路通車里程1582.5公里,2013年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86億元,比2012年增長6.7%。 2013年,陵川縣全縣郵電業務總量11953.94萬元,比2012年增長22.6%;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541萬元,比2012年增長13.73%;電信業務總量10412.94萬元,比2012年增長23.98%;新增行動電話用戶47840戶,2013年年末達到185754戶,比2012年增長34.7%;陵川縣全縣寬頻接入用戶達到27308戶,增加5654戶,比2012年增長26.1%。2013年,陵川縣全年旅遊企業個數為16個,共接待旅遊人數275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173.2%,實現旅遊總收入6.25億元,比2012年增長46.4%。
2013年年末,陵川縣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693106萬元,比2013年年初增加19179萬元,比2012年增長2.8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48479萬元,,比2013年年初增加48293萬元,比2012年增長12.07%。各項貸款余額261198萬元,比2013年年初減少2178萬元,比2012年下降0.83%。
⑹ 有誰知道晉城的歷史
晉城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東枕太行,南臨中原,西望黃河,北通幽燕,區位適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門戶。太焦、候月鐵路縱貫本境,晉焦高速、長晉高速、晉陽高速、207國道、省道與縣道、鄉道交織成網,陸路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利。
晉城市下轄城區、澤州、高平市、陽城、陵川和沁水六縣(市、區),總面積9490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6%。總耕地面積為283.38萬畝,人均耕地1.42畝。200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9.71萬人(其(其中非農業人口46.65萬人)。全市人口中有22個民族。少數民族中回族人數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區。
晉城市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這里就留下了人類生活的足跡。相傳女媧氏、神農氏、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及堯、舜、禹等都曾在這里活動過。女媧補天(傳說中華人文始祖女媧氏煉石補天遺址和棲息地——蝸皇窟,也在澤州縣水東鄉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農播種(中華第一大帝神農氏采五穀嘗百草的羊頭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內)、禹鑿石門(陽城縣境內有石門)、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歷史傳說都有實地可指。古書《墨子》中曾有「舜耕於歷山」(今沁水縣境內有歷山舜王坪),「漁於獲澤」(今陽城縣城東有獲澤河)的記載。還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瑤泉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澤州高都、沁水八里坪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歷史上著名的 「長平之戰」就發生在高平一帶。
晉城市礦產資源豐富。在東西長160公里,南北寬100公里的地下,蘊藏著煤、煤氣層、錳鐵礦、鋁土礦、銅、鋅、金、銀、大理石、水晶石等數十種礦產資源。特別是煤、鐵的儲量十分可觀,有「煤鐵之鄉」之美稱。煤炭資源以無煙煤為主,儲量約佔全國無煙煤儲量的1/4以上,佔山西省的1/2多。全市含煤面積5350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總面積的56.4%,總儲量808億噸,其中已探明儲量271億噸。晉城煤炭具有含硫量小,發熱量高,可選性好的特點。所產塊炭晶瑩光亮,燃燒無煙無味,素有「白煤、香煤、蘭花炭」之稱,曾被英國皇室選為壁爐專用煤,銷往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英國、日本、韓國、東南亞、西歐等國家和地區。2001年在沁水縣南部發現並探明了一個大型煤層氣田——沁水煤層氣田,煤層氣目前探明儲量為1000億立方米。1984年我市被國家定為全國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在晉城建設以優質煤為原料的高濃度氮肥基地。
晉城市森林資源可觀,有森林面積380.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6%。沁水縣歷山舜王坪一帶至今保留著全省僅存的一塊面積為730多公頃的原始森林。天然牧坡草地25.47萬公頃,是山西的畜牧業基地之一。中國北方最大的示範牧場就建在沁水縣境內。
晉城市桑蠶絲綢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北方著名的蠶桑絲綢之鄉,絲產量佔山西省的80%,也是目前華北最大的蠶桑絲綢基地。
晉城市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適宜許多珍貴動植物的生長,素有「山西生物資源寶庫」之美稱。現有陽城蟒河和沁水歷山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山自然保護區內有種子植物1300餘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有11種;有動物342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動物有38種。蟒河自然保護區內,有種子植物882種,動物285種。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黑鸛、金雕、金錢豹3種,二級有獼猴、水獺等28種。在野生植物資源中,有珍貴的野生猴頭、木耳、蘑菇等菌類微生物。我市還是全國五大山楂生產地區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產基地,盛產黃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葯物保健食品等。
晉城市是華北地區相對的富水區,水資源總量為21.49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872立方米,高於全省和周圍各省區平均水平。第一大河流沁河,全長485公里,發源於沁源縣境內,匯入黃河。第二大河流丹河,全長121.5公里,發源於高平境內,注入沁河。
⑺ 晉城的歷史沿革
晉城古稱澤州、澤州府、建州或蓋州、建興郡等。歷史源遠流長,文化遺產豐厚,史稱「河東屏翰、冀南雄郡」。高都、塔水河、下川遺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兩萬年前舊石器晚期,人類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遺址距今約2.6萬年,該遺址和小南海遺址一樣,是舊石器時代中期代表。下川遺址出土的琢背小刀、箭鏃等細石器文物,表明遠在舊石器晚期,華北地區細石器工藝已經成熟。
遠古時期:京畿之地
晉城古為冀州之域,屬「帝都畿內」。遠古時期,中華人文始祖堯、舜、禹湯,均活動於今山西南部一帶,而晉城屬「京畿之地」,由此產生了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神農播谷、堯封丹朱、蚩尤冶鐵、舜「耕歷山、漁於獲澤」,禹鑿石門、商湯桑林祈雨等一系列神話。
晉城境內最早的一個地名為「垂」也稱垂棘、垂都等,即今高都的古稱,相傳晉獻公假道伐虢時,曾獻垂棘之璧與虞國,就是產自垂棘的美玉。垂都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的17世紀初年。相傳,早在我國商周之前的夏朝後期,因商湯王伐桀,迫使夏桀王由原都安邑遷至於高都。據說,當時桀王和愛妃妹喜就住在垂棘之地。《戰國策》和《澤州府志》中即記載有:夏履葵曰桀,居天門,商湯伐夏桀,桀始遷於垂。
堯舜時期:冀州之域、帝都畿內
顓帝創制九州,統領萬國,晉城屬冀州。《輿地考》曰:顓帝之所建,帝嚳受之,創置九州,統領萬國。
陶唐時期,堯使禹平水土,禹治水成功,還天下為九州,此為冀州之域,屬「帝都畿內」。
舜建虞朝,舜帝繼承堯制,肇啟天下為十二州,此屬冀州。
夏商時期:冀州、畿內地
夏啟創夏,十二州復合為九州,晉城屬冀州。
殷商時期,晉城境內建有商蓋國,祖乙定都於耿城,屬畿內地。
春秋時期:米子、陵澤、郤、原國,晉國
西周時期,晉城全境散居有原、郤、米子、陵澤等國,後皆被晉國征服而入於晉。(周惠王十七年,晉獻公遣世子申生伐赤狄東山皋落氏,敗狄人於今陽城稷桑。周襄王十三年,晉侯圍原國,原國降,遷原伯貫於翼,以趙衰為原大夫。二十八年,晉襄公西伐巴蜀,遷巴蜀主於高都之巴公,今晉城市郊區巴公鎮因此得名。周靈王二十二年,齊庄公伐晉國,登太行山,封少水(今沁水)。《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齊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
春秋末期:晉國高都、獲澤、端氏、泫氏等城邑
春秋末期,今晉城盆地境內就已形成高都(今城區與郊區)、獲澤(陽城)、端氏(沁水)、泫氏(高平和陵川)等城邑。古書《墨子》中即有「舜耕於歷山,漁於獲澤」的記載,《穆天子傳》中也曾有周穆王「休於獲澤,以觀桑者,乃飲於桑林」的記述。而《竹書紀年》中也記載周威烈王七年,趙浣修築泫氏城。十七年,晉取泫氏、濩澤。二十年,趙蕭侯奪晉君端氏。楚國圍韓雍氏,韓徵甲粟於東周,蘇代說韓以高都與東周。周成候十六年,魏武侯、韓衰侯、趙敬侯廢其君晉靜公酒為家人,遷晉靜公食以端氏城(今晉城市沁水),而後三家分晉,即在於此。
戰國時期:魏國、韓國、趙國
戰國時期,先屬魏國、後輾轉屬韓國、趙國。到了兩漢時期,西漢高祖七年,漢武帝劉邦封卞欣於陽阿城置陽阿侯國,東漢建武三年,漢光武帝劉秀封鄧鯉於獲澤城置獲澤侯國。 晉城政區的設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383年,始於十六國戰亂的年代。公元383年,西燕30萬軍民在從西安東遷徙途中,眾將擁立慕容永為大單於,這年慕容永自稱皇帝,年號中興,置建興郡(治陽阿),於今晉城盆地。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改建興郡為建州,建州領有四個郡,其行政區域范圍與今天的晉城市已基本一致。隋開皇初,改建州為澤州,至清雍正六年升澤州府,雖歷經變化,但管轄范圍大體一致。
從東晉的建興郡,北魏的建州,北齊的建州道行台,隋唐宋的澤州或高平郡,金代的南澤州、忠昌軍節度,元代的澤州司侯司,明清時期的澤州府,到現今的晉城市,州、府、郡、軍一脈相承,千百年來行政區劃均與今晉城盆地一致,而州治府治均設於今晉城城區與郊區。無論唐宋時期的道路制、金代的州軍制,還是元明清時代的行省制,名稱雖歷經變化,但管轄范圍與今山西晉城市是完全一致的。 晉城市歷代行政區劃一覽設置年代政區名稱領郡管轄范圍政府駐地隸屬東晉太元中年建興郡郡駐陽阿今晉城市全境駐今晉城城區與郊區北魏永安二年建州領四郡今晉城市全境駐今晉城城區與郊區北齊天保七年建州道行台領三郡今晉城市全境駐今晉城城區與郊區北周建德三年建州領二郡今晉城市全境駐今晉城城區與郊區隋代開皇三年澤州今晉城市全境駐今晉城城區與郊區冀州監察區唐代時期澤州 或稱高平郡今晉城市全境駐今晉城城區與郊區河東道宋代時期澤州或稱高平郡今晉城市全境駐今晉城城區與郊區河東路金代天會六年南澤州今晉城市全境駐今晉城城區與郊區河東南路金代元光二年忠昌軍節度今晉城市全境駐今晉城城區與郊區河東南路元世祖至元年澤州司侯司今晉城市全境駐今晉城城區與郊區中書省平陽路明代洪武二年澤州直隸州今晉城市全境駐今晉城城區與郊區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清代雍正六年澤州府今晉城市全境駐今晉城城區與郊區山西行省現代時期晉城市今晉城市全境駐今晉城城區山西省參考資料來源:清朱樟攥《澤州府志》 在晉城市區范圍內,最能體現晉城文化特色的是晉城老城。不論是程顥書院,還是景德橋、景忠橋、張院民居、玉皇廟,這些都是晉城老城的組成部分。晉城老城始建於唐武德初年(公元618年),有著上千年的建城史。歷史上有無數名人踏上了這片土地:唐代大詩人陳子昂登上澤州城北樓,寫下了《登澤州城北樓宴》。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孫子隰川王和宣寧王遷於此,建有隰川王府和宣寧王府。於謙在這里寫下了《到澤州》。近代,朱德、馮玉祥、趙樹理等人都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可以說,晉城老城是晉城文化的集中體現,是重要的承載晉城文脈的歷史遺存。
自古以來,這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相傳女媧氏、神農氏、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及堯、舜、禹等都曾在這里活動過。四大名勝珏山吐月、白馬拖韁、松林積雪、孔子回車等歷史古跡和古老傳說在這里輝煌。女媧補天(傳說中華人文始祖女媧氏煉石補天遺址和棲息地——媧皇窟,在晉城市郊水東鄉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農播種(中華第一大帝神農氏采五穀嘗百草的羊頭山和古墓冢在高平市境內)、禹鑿石門(晉城市陽城境內有石門)、愚公移山等歷史傳說都有實地可指。古書《墨子》中曾有「舜耕於歷山」(今晉城市沁水境內有歷山舜王坪),「漁於獲澤」(今陽城東有獲澤河)的記載。
還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瑤泉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高都、沁水八里坪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就發生在晉城高平市一帶。後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年) 後周世宗大勝北漢軍於巴公原(今晉城市郊北),更是留下著名的巴公原遺跡。
晉城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鐵之鄉之美稱。始於商周、盛於春秋的冶煉業,在長達數千年的發展中日精月進。春秋戰國的「陽阿古劍」就產自晉城。北宋,晉城境內的「大廣冶」為冶鐵官爐,所鑄「大觀通寶」被譽為史上最美鐵母(錢)。明清時期,境內熟鐵爐數有百餘座,晉城被譽為「九州針都」,「大德」牌鋼針暢銷海內外,「泰山義」剪刀名揚天下,日用鐵貨、「九頭十八匠」更是名揚全國。時至今日,在當地以「頭」字作地名的仍有50多個,以「匠」字作地名近30個。
仰歷史文明之光,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歷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經註疏家高僧慧遠,宋代文學家劉羲叟,首創諸宮調的藝術家孔三傳,明代經濟學家王國光,詩書大家張慎言,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編纂陳廷敬,數學家張敦仁,當代著名作家趙樹理等,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晉城市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批次合計保護單位第三批(國發[1988]5號)2項青蓮寺、玉皇廟 第四批(國發[1996]47號)4項晉城二仙廟、南吉祥寺、北吉祥寺、姬氏民居 第五批(國發[2001]25號)9項龍岩寺、澤州岱廟、小會嶺二仙廟、崔府君廟、西溪二仙廟、崇明寺、開化寺、遊仙寺、定林寺 第六批(國發[2006]19號)28項北義城玉皇廟、周村東岳廟、碧落寺、大陽湯帝廟、郭峪村古建築群、開福寺、潤城東岳廟、海會寺、清夢觀、古中廟、二郞廟、羊頭山石窟、西李門二仙廟、中坪二仙宮、玉泉東岳廟、石掌玉皇廟、塔水河遺址、郊底白玉宮、南神頭二仙廟、寺潤三教堂三聖瑞現塔、崇安寺、柳氏民居、湘峪古堡、郭壁村古建築群竇庄古建築群、砥洎城 、下交湯帝廟第七批(國發[2013]13號)23項河底成湯廟、高都景德寺、壇嶺頭岱廟、尹西東岳廟、西頓濟瀆廟、川底佛堂、史村東岳廟、水東崔府君廟、薛庄玉皇廟 坪上湯帝廟 、府城關帝廟、大周村古寺廟建築群、三王村三嵕廟、高平嘉祥寺、石末宣聖廟、良戶玉虛觀、董峰萬壽宮 南庄玉皇廟、建南濟瀆廟、仙翁廟 、北馬玉皇廟 、南召文廟、陳廷敬故居等 合計66項
⑻ 山西和晉城一些悠久的歷史
晉城市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萬內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這容里就留下了人類生活的足跡。相傳女媧氏、神農氏、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及堯、舜、禹等都曾在這里活動過。
女媧補天(傳說中華人文始祖女媧氏煉石補天遺址和棲息地—媧皇窟,也在澤州縣水東鄉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農播種(中華第一大帝神農氏采五穀嘗百草的羊頭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內)、禹鑿石門(陽城縣境內有石門)、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歷史傳說都有實地可指。
古書《墨子》中曾有「舜耕於歷山」(今沁水縣境內有歷山舜王坪),「漁於獲澤」(今陽城縣城東有獲澤河)的記載。還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瑤泉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澤州高都、沁水八里坪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歷史上著名的 「長平之戰」就發生在晉城高平市一帶。
⑼ 對於山西有多少了解
晉城市,古稱建興、澤州、澤州府,是山西省轄地級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晉豫兩省接壤處,全境居於晉城盆地,總面積9490平方公里,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河東屏翰、中原咽喉、三晉門戶”的美譽。
晉城市是華夏文化發祥地之一,兩萬年前便留下高都遺址、塔水河、下川等人類遺址。是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禹鑿石門、商湯籌雨等神話發源地,高僧慧遠、名將陳龜、名醫王叔和、天文學家劉羲叟、李俊民、郝經、荊浩、賈魯、陳卜、孔三傳、張慎言、王國光、陳廷敬等名人故里。全市現有文物總量6767處,其中國家重點文保單位66處。包括冶底岱廟、青蓮寺、崇壽寺、玉皇廟、陽阿古城、海會寺、開化寺、程顥書院、崇安寺、炎帝陵、柳氏民居以及湘峪古堡、天官王府、皇城相府、長平之戰遺址群、羊頭山石窟、中華名山析城山、太行至尊王莽嶺等眾多名勝古跡和自然遺產。
自古以來,這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相傳女媧氏、神農氏、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及堯、舜、禹等都曾在這里活動過。四大名勝"珏山吐月"、"白馬拖韁"、"松林積雪"、"孔子回車"等歷史古跡和古老傳說在這里輝煌。
女媧補天(傳說中華人文始祖女媧氏煉石補天遺址和棲息地——媧皇窟,在晉城市郊水東鄉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農播種(中華第一大帝神農氏采五穀嘗百草的羊頭山和古墓冢在高平市境內)、禹鑿石門(晉城市陽城境內有石門)、愚公移山等歷史傳說都有實地可指。古書《墨子》中曾有“舜耕於歷山”(今晉城市沁水境內有歷山舜王坪),“漁於獲澤”(今陽城東有獲澤河)的記載。
還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瑤泉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高都、沁水八里坪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就發生在晉城高平市一帶。後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年) 後周世宗大勝北漢軍於巴公原(今晉城市郊北),更是留下著名的巴公原遺跡。
晉城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鐵之鄉"之美稱。始於商周、盛於春秋的冶煉業,在長達數千年的發展中日精月進。春秋戰國的“陽阿古劍”就產自晉城。北宋,晉城境內的“大廣冶”為冶鐵官爐,所鑄“大觀通寶”被譽為史上最美鐵母(錢)。明清時期,境內熟鐵爐數有百餘座,晉城被譽為“九州針都”,“大德”牌鋼針暢銷海內外,“泰山義”剪刀名揚天下,日用鐵貨、“九頭十八匠”更是名揚全國。時至今日,在當地以“頭”字作地名的仍有50多個,以“匠”字作地名近30個。
仰歷史文明之光,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歷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經註疏家高僧慧遠,宋代文學家劉羲叟,首創諸宮調的藝術家孔三傳,明代經濟學家王國光,詩書大家張慎言,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編纂陳廷敬,數學家張敦仁,當代著名作家趙樹理等,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