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外郭遺址
1. 關於唐長安遺址
唐長安城的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區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總體規劃整齊,布局嚴整,堪稱中國古代都城的典範。
長安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城牆寬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築,城門處的牆段還砌有磚壁。目前城牆和其外側的城壕已基本被毀,僅在北面的玄武門和南面的安華門附近留有部分殘垣。
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
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牆和大明宮南牆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
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特別是明德們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台閣式門樓建築,唐末被朱全忠焚毀。
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牆,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
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牆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後宮人
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的土崗則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
皇城亦為長方形,位於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牆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餘三面辟有五門:南面
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
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
宮殿
唐長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宮殿,分別是太極宮(隋稱大興宮)、大明宮和興慶宮,
稱為「三大內」。其中「大內」就是宮城中的太極宮,是隋朝和初唐時期的皇帝居所和朝會之地。太極宮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面積約1.92平
方公里。宮內由南向北分為前朝、後寢和苑囿三塊區域。前朝的正殿為太極殿(隋稱大興殿),四周有廊廡圍成的巨大宮院,東西兩側建有官署。後寢的主殿是兩儀
殿(隋稱中華殿),周邊有萬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龍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於宮殿最後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宮牆上有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此。由於太極宮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裝飾等都較為簡朴。唐高宗繼位後,認為這里比較潮濕,於是搬到了大明宮居住。
大明宮位於太極宮東北方的龍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長安城。宮殿建於貞觀八年(634年),從唐高宗開始的歷代皇帝都在這里居住和處理朝政,稱為「東內」。宮城為中軸對稱格局,前部由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組成前朝的南北中軸線,後部以太液池為中心組成內庭,分布著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數十座殿宇樓閣。整座大明宮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是「三大內」中最大的一座。
興慶宮位於外郭城的東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臨淄王時的藩邸,開元二年(714年)改名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進行了擴建,合並周圍的邸宅和寺院,於十六年(728年)竣工,稱為「南內」。天寶十三年(754年)又築宮牆和城樓,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時還附外郭牆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宮,南至芙蓉園的夾城,方便宮內人員來往潛行。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在此居住,盛唐後地位降低,成為安置太上皇和太後的場所。
興慶宮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75米,周長4.6公里,面積約1.35平方公里,規模在「三大內」中最小。宮牆四面設門,正門興慶門在西牆偏
北處。宮內以園林為主,且不按中軸對稱布局,因此具有離宮的性質。其南部主要是龍池,周邊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沉香亭等亭台樓閣。北部有興慶殿、南
薰殿、長慶殿、大同殿等一組宮殿。唐末興慶宮毀於戰火,1958年遺址改造為公園,並興建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等。
外郭
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8條,東西向大街14條。街道的兩側都設排水溝,並種植榆、槐等行道樹。其中通往南三門和連接東西六門的六條大街是主幹道,寬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寬的朱雀大街達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軸線,以之為分界,城東屬於萬年縣,城西屬於長安縣。
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稱「里」)。各坊面積不一,南北長在500-838米之間,東西寬在550-1125米之間。每座坊的四
周都築有圍牆,大坊一般開四門,內設十字街,小坊則開東西二門,設一橫街,街寬都在15米左右。根據考古發掘了解,十字街將一坊分為四區,在每一區內都還
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個小塊,分布著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觀等。各坊均採取封閉式管理,坊門有衛兵把守,晚間會實行宵禁,其中著名的里坊有親城坊。
長安城中遍布著佛寺和道觀,總持寺、庄嚴寺、興善寺、玄都觀等都占據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青龍寺等也都擁有大片地皮。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城內的許多隋唐窯藏,其中何家村(興化坊)出土的271件金銀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土唐代金銀器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批。
外郭城內有東市(隋稱都會市)、西市(隋稱利人市)兩座市場,各占兩坊之地。兩市大小幾乎完全相同,南北長約1025米,東西寬約927米。市場有
圍牆,開八扇門,內有井字形街道和沿牆街道,將市內分為9區。每個區都四面臨街,店鋪沿街而設,有飲食店、珠寶店和手工業作坊等。長安城的商業大都集中在
這兩座市場,其它各坊內也有一些零散的商業設施。
長安城內主要有四條溝渠,名龍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別從東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前三渠開鑿於隋初開皇三年(583年),漕渠開鑿於唐天寶元年(742年)。
2. 南京中華門雨花台西有個1叫哈德門的門嗎
有,你聽錯了,是來安德門。源
安德門
安德門,為南京明城牆中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門之一,位於今南京市雨花台區,處於明外郭小安德門與鳳台門之間,後來為了區別於小安德門,又將其稱大安德門。
安德門以及明外郭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為彌補和加強南京明城牆京城的防衛而建造,城垣本體以丘陵、壘土為主,只在城門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築城磚,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牆上則寬6-8米。
清末民國時期,明外郭逐漸衰敗,地表城門現已不存,僅存遺址,地名沿用至今,其位置大約位於今小行路警官學院一帶。
3. 南京城南的哈德門原來的名字是什麼
沒有哈德門,是安德門。
安德門,為南京明城牆中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門之一,版位於今南京市權雨花台區,處於明外郭小安德門與鳳台門之間,後來為了區別於小安德門,又將其稱大安德門。
安德門以及明外郭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為彌補和加強南京明城牆京城的防衛而建造,城垣本體以丘陵、壘土為主,只在城門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築城磚,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牆上則寬6-8米。
清末民國時期,明外郭逐漸衰敗,地表城門現已不存,僅存遺址,地名沿用至今,其位置大約位於今小行路警官學院一帶。
4. 燕子磯明外郭什麼意思
南京---燕子磯 :長江三大名磯之一,在南京北郊觀音門外。是岩山東北的一支。回海撥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臨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飛,因稱燕子磯。
明(朝)外郭(城牆):南京明城牆從公元1366年初建,已巍然屹立600多年。其四重城垣結構——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在世上獨一無二。其中之一遺址是明朝外郭城門。
5. 最久國都的漢魏洛陽的遺址有哪些
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郊區與偃師市、孟津縣毗連處。北靠邙山,南臨洛河。該城始建於西周初年,廢棄於唐初,前後延續使用近1600年。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以此作為國都,都城史長達540年以上。
此外,西漢及新莽末年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也曾建都於此。後趙、北周曾以此為南都、西京。
如包括這些,漢魏洛陽故城無疑是我國所有都城遺址中定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
漢魏時期的都城洛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140年,洛陽人口達100萬以上,當時中外交流頻繁,這里不僅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也是東方文明向東傳播的源頭。
北魏時,洛陽城有里坊320個,城內外有佛寺1300多所。馳名中外的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寺也是北魏時期開始開鑿的。當時的洛陽不但經濟繁榮,商業發達,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薈萃。
洛陽故城今存遺址內城城牆皆夯土版築而成,周長約14千米。
漢魏洛陽故城分別有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圈,遺址區地上和地下遺跡、遺物十分豐富。重要遺跡由內到外主要有:宮城、內城、外郭城、金墉城、永寧寺塔基遺址、太學遺址、東漢靈台遺址和金村大墓等。總面積近100平方千米,是近代以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城址,基本上為北魏時期所遺留。
宮城位於內城中北部,位置適中略偏西,是都城裡最重要的中心建築區。宮城的四面牆垣保存尚好,牆基雖已埋沒地下,但尚能連接起來。
在南牆的偏西處,有門址一座,形制宏大,當是宮城的正門,按文獻記載北魏時叫「閶闔門」。閶闔門是在魏晉宮門舊址上建造起來的。它是以柱網構成的殿堂式城門樓建築,面闊七間,進深四間。
整個門址位於宮牆後側,門前兩側分別有巨大的子母土闕與宮城南牆及兩側院落南牆相連接。該城門是目前國內考古發掘出的時代最早的都城宮城的正門。
宮城的西部,應是漢北宮和北魏宮城中的主要殿堂之地,如傳說的「金鑾殿」,即北魏太極殿遺址。南對閶闔門,呈長方形,地下保存的夯築地基厚達6米以上,其周圍有密集成組的夯土基址。
內城即東周、東漢、曹魏、西晉時期的洛陽城,平面略作南北長方形,古稱「九六城」。內城垣除南垣因受洛河的北移被沖毀外,東、西、北三面牆垣,斷斷續續依然留在地面上,內城北垣東段高出地面5至9米。
城牆寬約14至30米,系夯土版築,細密結實,牆垣上一排排的版築夾棍眼的痕跡,仍清晰可見。探見城門闕口10座。城內一共發現東西橫道四條,南北縱道四條。
東漢太學遺址在內城南郊,始建於公元29年,在校太學生曾多達30000餘人。175年於太學講堂前立石碑46通,史稱熹平石經。至241年,又立石經28塊,史稱正始石經。
太學遺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在遺址內部有大面積的夯土建築遺址,有一排排的建築房基,或為東西長方形,或為南北長方形,排與排之間距離相等,排列有序。
太學是古代傳授儒家學說的最高學府,熹平石經是我國最早的官定儒學經本。發現於偃師東大郊村內的西晉辟雍碑,碑文詳細記載了西晉武帝司馬炎及其太子到太學視察,並親至辟雍行禮的情況。
東漢靈台是我國古代用來觀察天象的高台建築。遺址在內城南郊,創建於公元56年,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天文台,也是我國發現最早的一座天文觀測台遺址。曹魏、西晉相繼使用,達250餘年之久。
靈台遺址范圍達40000多平方米,每面牆垣各開有門,四面共開12門。中心建築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高台四周有上下兩層建築。
東漢傑出科學家張衡,曾先後兩次任太史令10多年,領導、主持和參與了靈台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他設計製造的「渾天儀」、「地動儀」等精巧絕倫的科學儀器,當時都安放在靈台之上。
位於內城西北角的金墉城,為曹魏明帝所築。總面積26萬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晉時被廢帝、後多安置於此,實為洛陽城的軍事要塞。
金墉城由南北毗連的3個小城構成,平面呈「目」字形,城垣夯築,共有城門八座。最北一城西垣、南垣各一門,中間一城西垣二門,南面一城四面各開一門,遺址內有夯築台基、磚砌基址多處。
史書記載,當年金墉城「重樓飛閣,遍城上下,從地望之,有如雲也」,足見其豪華壯麗。1956年,河南省將漢魏洛陽故城列為保護古跡之一。從1962年開始,我國考古工作者對漢魏故城遺址進行全面考古發掘,發掘工作至今仍在進行。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底,洛陽市完成了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基遺址保護工程,這是漢魏洛陽故城保護展示的第一個項目,也是漢魏洛陽故城對外展示的第一個窗口和平台。2006年,《洛陽市漢魏故城保護條例》出台,為漢魏故城遺址的保護提供了法律武器。
6. 明南京城的京師城郭
明朝京師南京城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牆構成。數百年的滄桑,宮城、皇城、外廓三圈城牆已毀壞殆盡,惟有高大的京城牆,除城門等木構建築不復存在,城牆依然屹立。所以,通常所稱的「南京城牆」、「南京明城牆」即指京城牆。
南京城的修建可以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鍾山的西南麓新築皇城和改築南唐以來的金陵舊城;第二階段是自舊城的西北端沿外秦淮河向北築新城牆直到龍江關(今下關);第三階段是建造聚寶門、三山門、通濟門各主要城門,以及玄武湖旁城牆和各主要街道;第四階段是建造外郭城。 宮城和皇城:遷三山填燕雀
宮城,俗稱「紫禁城」,為都城核心,偏於南京京城的東隅,有御河環繞。即今明故宮一帶。
1366年,也就是明朝建國的前兩年,朱元璋下令開始興建皇城和擴建應天府城。劉伯溫等所勘定的宮城位置,雖然位於鍾山的「龍頭」之前,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但是,由於這一帶是前湖(燕雀湖)的湖身所在,地勢十分低窪,朱元璋只好調集幾十萬民工來填平此湖。由於填湖需要大量的土石,故南京民間有「遷三山填燕雀」的傳說。還盛傳在填湖過程中,朱元璋曾把住在湖畔的一個名叫田德滿的老漢,活生生地投入湖中墊底,作為「填得滿」的「吉兆」,後來又封他為「神」。
經過艱巨的填湖工程,地基問題才算基本解決。為了避免地基下沉,當時曾經採取了在城牆下部鋪墊巨石,以及在宮殿下面打進密集的木樁,並鋪砌磚石結構的大型下水道等措施。然而,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時候,宮殿地基的下沉現象就很嚴重。整個皇宮的地勢,顯出南高而北低,今午朝門以南一帶較高,以北則較低。按照封建迷信的說法,這很不利於後代,甚至會「絕後」。這時,朱元璋已經年老力衰,追悔莫及,只好在一篇《祀灶文》中哀嘆說:他本想再一次遷都,但已力不從心,只好聽天由命了。後來,某些封建史學家也附會說,朱元璋死後不過4年,他所傳位的皇太孫──建文帝朱允炆為朱棣(即明成祖)所逼自焚而死(一說是出家為僧,遠走南洋),就是由於南京明故宮「風水」不好的緣故,這當然是無稽之談。
明朝的南京宮城,南北長達2.5公里,東西寬達2公里,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分前朝三大殿和後廷六宮兩部分。在宮城城垣上開築城門有午門、左掖門、右掖門、東華門、西華門和玄武門。 皇城是護衛宮城的最近的一道城垣。城垣上開築城門有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
皇城和宮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築合稱為皇宮。皇宮依照《禮記》五門三殿的舊制,由外向內依次為洪武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五門之後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殿──皇城南面的正門叫「洪武門」,在今光華門內稍北處,然後是一條縱貫南北的寬廣御道,稱為「千步廊」。御道的東面,分布著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和工部等中央高級行政機構(只有刑部在太平門外)。御道的西面則是最高的軍事機構──「五軍都督府」的所在地。御道中部偏北是「外五龍橋」,橋北就是承天門和端門,今光華門內御道街中段的外五龍橋,還是明代初年的原物,不過橋欄桿是後加的。
承天門和端門相當於北京故宮的天安門和端門,接著就是宮城(紫禁城)的正門「午門」。午門的主要部分還矗立在御道街的北端,俗稱為午朝門。此門保留有5個城門洞,只是城樓早已坍毀,僅存石柱礎,東、西兩座角樓的城基也於早年被拆。門北還保存有一座「內五龍橋」,是明代的原物。午門主要是傳達聖旨的地方,也是皇帝處分大臣的所謂「廷杖」(即打棍子)之處。至於因罪斬首,一般都是在太平門外的刑部「天牢」或在鬧市中心進行。在承天門、端門和午門一線以東,建有祭把朱元璋祖先的「太廟」;此線以西,還有祭把主宰封建國家命運之神的「社稷壇」。這同北京故宮天安門的東面有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西面有社稷壇(今中山公園)的情況是完全一樣的,午門的東北,據說是當年「冷宮」的遺址,宮人有罪者,就被打入冷宮。
午門以內是所謂「前朝」。位於中軸線上的3座主要大殿是「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相當於今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通稱為「三大殿」。其中奉天殿的規模最大,俗稱「金鑾殿」,皇帝即位和其他封建大典都在此殿舉行,它的遺址就在今中山東路午朝門公園對面的馬路北側。今午朝門公園內所保存的石刻,主要是奉天殿前「奉天門」的遺跡,以及位於午門和奉天門之間的「內五龍橋」和橋畔的明代碑刻。
「三大殿」以東有「文華殿」,以西有「武英殿」。文華殿的東南,有一座「東華門」,據說當年文官入朝都要從此門出入。武英殿的西南,也有一座相對稱的「西華門」,據說是當年武官入朝的必經之路。午朝門的東、西兩面,還各遺留有一座當年紫禁城的城門。
「三大殿」以北是所謂「後廷」,就是皇帝日常起居的地方。包括奉先殿、柔儀殿、春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和西北角的御花園等,直到後宰門的玉帶河為止。那一帶保存下來的遺跡,只有當年御花園中的一座假山,俗稱「馬娘娘梳妝台」。1964年曾在玉帶河西段發現了大量明代的瓷器,說明當年的御廚房就位於「後廷」的西部。據史書記載說,御廚房的灶都是用銅磚砌成的。 京城:依山形水,形制獨特
皇城的外圍,還築有一道都城的城牆以加強防衛。這部分都城的東南角,在通濟門附近與宋元時期的舊金陵城相接。南面的正門叫「正陽門」,就是現在的光華門。從正陽門經過洪武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和三大殿,一直到北安門,都位於一條正南北的中軸線上。東面的正門是朝陽門,位於中山門的稍南處,與東華門、西華門和玄津橋(在今逸仙橋稍南處)等,也同在一,條正東西的橫軸線上。北面的正門是太平門,當年主宰刑殺大權的「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就位於太平門外的玄武湖濱,俗稱為「天牢」。由於明太祖和明成祖兩代在南京殺了很多人,太平門外的哭聲日夜不絕,所以人們把通向「天牢」的那段太平堤稱為「孤凄埂」。
皇城興修完畢後,朱元璋就著手向北拓寬都城。但是,在開始時他還拿不定主意,究竟是沿著玄武湖南岸的覆舟山和雞籠山麓的六朝建康城北牆向西築呢,還是沿著玄武湖的西岸向北築?從現存的遺跡看來,起先他是傾向於利用建康城北牆向西延伸到鼓樓和清涼山一帶的。因為今雞鳴寺後俗稱為六朝「台城」的一段城牆,已在明代進行過加固和改築,並在雞籠山的北麓中斷。如果按照這一方案,明初的都城就只有今城的2/3大小。事實證明,朱元璋後來廢棄了這一方案,而沿湖向北築城,這可能予更多地考慮了鞏固江防的需要。但是,這個方案的工程量很大,沿線都是山崗丘陵和人煙稀少的地方。大概是先通過秦淮河的入江孔道,將建築材料從水路運到漢西門(今漢中門稍南)和龍江關一帶,再分段興築,並且充分利用了沿線的黃土丘陵,以增加城牆的高度。最後分別自神策門(今和平門)向南,自今雞鳴寺後解放門向北築「後湖城」,這部分是利用了六朝時的「十里長堤」,從而完成了「應天府城」的全部工程。
這座作為明代初年都城之用的應天府城,城周長度號稱96里,據有關部門實測為67.35華里(35.676公里),是我國最大的一座城池。即使與同一時期世界范圍內的大城相比,也是首屈一指的,要超過城周29.5公里的巴黎城。 外郭:黃土丘陵土城頭
傳說朱元璋造好應天府城以後,就帶著他的兒子們登上鍾山觀察都城的形勢。他們發現宮城離開鍾山太近,如在山上架炮,皇宮很容易被擊中,而且還有一些重要制高點,如南面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對城防非常不利。於是,朱元璋又於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下令建造外郭城。
這座外郭城主要是利用應天府城外圍的黃土丘陵築成,只在一些防守薄弱地段加砌一部分城牆並開設城門16座,所以俗稱「土城頭」。它的周長號稱180里,實際上只有120華里(60公里)左右,各段磚築的部分加起來約40華里(20公里)左右。
外郭呈菱形,最北城門為觀音門、最東為麒麟門、最南為夾崗門,西邊的外郭城垣未合圍,留下南北兩豁口分別延伸至長江邊。從東郊的麒麟門起,向北經過仙鶴門、姚坊門(今堯化門)、觀音門、佛寧門、上元門,直到江邊的外金川門;從麒麟門往南,經過滄波門、高橋門、上方門、夾崗門、鳳台門、大小安德門、大小馴象門、江東門和柵欄門,也止於江邊,其中外金川門和柵欄門是晚明所開的。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南京有「外城門十八」。這座外城已於早年被毀,但人們仍然使用這些城門的名稱來作為當地的地名。
7. 我們的老南京
初一升初二的吧?偶剛搜到,發給你吧。(建議修改修改,有些句子可能不通,中間還有一些奇怪的符號,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刪掉就好。雖然會很累。)
以下是正文:
南京民間素來對城門有「內十三,外十八」之說,「內十三」,指的是明城牆上十三座明代初年開的城門, 7hKfxw-X@
而「外十八」指的又是哪十八座城門呢? wG&rkg";#
「外十八」,其實指的是現在的南京人已不熟悉的十八座外郭城門。史載,朱元璋在南京明城牆竣工 %07vH&<C.
以後,又下旨在南京城牆以外建了一道外郭城牆,「外十八」,就是外郭城牆上的門。近日據報道,南 34aSRFsk*
京市規劃局對「秦淮新河—土城頭百里風光帶—明外郭沿線地區」規劃設計征詢公眾意見,並考慮在 jG/@kh*m
2014年青奧會之前復建一些外郭城門。 M4L<u,\1s
外郭城門如今已經全部盪然無存,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地名。從本期開始,「老南京」版將在城牆研究 N/8B@}@n
專家和熱心網友的幫助下,去追尋那十八座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外郭城門的具體方位。 )1Z @}o 9
T2ZN= )xZ1
外郭城門也很宏偉 7vB 6IF
「宮城、皇城、內郭城、外郭城是中國古都格局的最高形制!」南京城牆研究專家楊國慶對記者說。 i [2bz+Z?
楊國慶說,西安、洛陽等古都均設有外郭城,但到現在已經幾乎沒有蹤跡了。南京也是如此,洪武 En YEAjX
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下令在南京四周,利用黃土丘陵,修建了一道外郭城。 jlaC: (6
外郭城依山就勢,跨水越河,其牆體以土牆為主,城門以及一些重要的地段則使用明城磚。外郭 mS &^xWPV
城的長度,明代初年的人測量為「124里2分5厘」,另外,還有 130餘里、160里、180里等多種說 d' e\t O
法,但明代官方號稱為「180里」,其中用磚築造的部分大概為四十里。到1391年,外郭城完工時, ~Z$Ro/;l
外郭城內的南京面積達到300多平方公里。 X;yThb` iI
從現存外郭城的遺跡判斷,外郭城的土牆高度大概在8—10米左右,城牆上則寬6-8米,城下有過 o65I(`
水涵洞。有目睹過外郭城門的老人回憶,外郭城門有兩層樓那麼高,比很多內郭城上的城門(即「內 \|C~VU@
十三」)都要高。 r<_qU3Eaj
留存至今、比較可靠的南京外郭城門的老照片目前只有一張,就是拍攝於1929年的觀音門的舊影。 \S)cVp)h
從這張照片上可以看出,觀音門以及附近的牆體系用城磚修建而成,門洞寬闊而高大,以城門洞里的 mC!^`y)
板凳為參照物,可以判斷觀音門的高度至少超過四米。城門兩邊貼著告示,可以推斷出平日里進出此 kntULI$`
門的人很多。 23P7%\
XOPiwrg%p
16個,還是18個? L?b;TjLe
楊國慶告訴記者,「外十八」,南京外郭城門,自西北臨江順時針方向分別是:外金川門、上元門、 }syU(];s
佛寧門、觀音門、姚坊門、仙鶴門、麒麟門、滄波門、高橋門、上坊(方)門、夾崗門、雙橋門、 RtF!(gd
鳳台門、大安德門、小安德門、馴象門、江東門、柵欄門(石城門)。 PS`F
這十八個城門洞如今一個都沒有留下,但地名大部分還保留著。「外十八」中,如今的南京人熟悉 lLNI5C
的有:觀音門、姚坊門(現在訛稱為「堯化門」)、麒麟門、滄波門、高橋門、江東門、雙橋門等,而 x3 01uf[
佛寧門、馴象門、柵欄門等名稱,絕大部分南京人幾乎聞所未聞。 ~f?brQ?
其實,關於外城門的數量也是存在爭議的。楊國慶告訴記者,洪武、永樂年間的資料表明,南京 co>IJzg
外郭城門的數目是15個或16個,而萬曆年間記錄下來的外郭城門則是18個,現在公認的說法就是 ]1|OQYG
18個。 (4FZK7Fm
MUMB\K*$
軍事防禦作用顯著 t7,**$ST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建造外郭城呢?參照歷代古都「四重門」形制是一個原因,而另外一個更重 km6O3> p5r
要的原因是為了加強南京的軍事防守力量。《南京明清建築》上講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朱元 6Q}>=R^h
璋在建好南京內郭城城牆後,率領眾皇子和大臣登上紫金山觀察城牆形勢,眾人都稱贊城牆修得雄偉, *!`bC@E
只有四皇子朱棣說:「紫金山上架大炮,跑跑對准紫禁城」,意思是說紫金山是制高點,在山上架炮打 <P-AlHYV-
皇宮,城牆起不了防禦的作用。此事之後,朱元璋便下令,在內郭城之外再修一道外郭城,將紫金山、 . 8]=y Pm
幕府山、雨花台等制高點都包括進去,使得將來進攻南京的敵人無險可憑。 {5JYu
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卻凸顯了南京內郭城牆在軍事防禦上的缺陷,亟待外郭城來彌補。明代初年 yUg'^SEbLk
,南京內郭城牆之外,還有一些重要的皇家建築,如明孝陵、天壇等,修建外郭城牆,能夠保護這些 ^' 4I%L"
重要設施。楊國慶告訴記者,有明一代,歷代統治者對南京外郭城門非常重視,各城門都有駐軍,永 cp4~`X
樂年間設管理外郭城門的官員,名曰「城門郎」,六品官職。而後來的歷史事實證明,南京外郭城門的 ^[1Xl7)`
確在軍事防禦上發揮過一定作用。 lk4$c1ao2@
xhncQhf\
4YCuO%
最後的城門1953年消失 K9S(Xip
楊國慶認為,外郭城基本上是連在一起的,有些地方以山勢為城,有的地方則平地起土牆。在明代 KqWO9d?w.
初年以後漫長的歲月,外郭城是南京城外一道令人矚目的景觀。 @mEB=X(-l=
外郭城的衰敗以至於消失,是清代以後的事情。清取代了明,新的統治者不會再重視前代皇帝的這 7lG,.W|
個傑作,對外郭城疏於管理,很少修葺,本為土牆的外郭城牆逐漸倒塌。《同治上江縣志》記載:「今 7h\U}!
則外郭俱夷為平陸。道光中,尚存城闕形式,其垣惟余高阜,俗猶呼為土城頭焉。」可見,到了清末, [`bA,)y"
南京外郭城牆就已經基本為平地了。 p}q]GJ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曾經利用外郭土城修築公路,這是對南京外郭城的一次致命打擊。 W7.QK/@
至今,自雙龍街到觀音門的一段就是當年的公路路基,全長30公里,其實就是外郭城遺址。朱偰先生 mxTuwx
在《金陵古跡圖考》中記述,上世紀三十年代, __ G=xf
上世紀三十年代,南京尚存的外郭城門為觀音門、高橋門、滄波門等,抗戰期間,因為難民取磚建 2jyxP6t
房,滄波門被拆毀。1949年,因為燕子磯通公交車,觀音門被拆毀。1953年,最後一座南京外郭城 ?cgb3^R'
門——高橋門因為年久失修倒塌,被市政部門全部拆毀。 ?1Uq ud
至此,曾經的「外十八」徹底消失,其蹤跡難以追尋。 y@dTdR2Wc
隨著新的城市規劃的出台,尋找南京外郭城門的具體地址,已經成為南京歷史考古工作者和文物愛 w,zm!
好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近半年以來,南京市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和西祠「南京城市民間紀錄團」的 u(4o#m
網友們,一直在以各自的方式尋找「外十八「,並且取得了重要的發現。「老南京」版將陸續刊載文章, T@ Th?
帶您重回歷史現場,找到「外十八」的所在地。 -m Sf`1l0
本報記者 於峰 10r9sR
Tnb5tHjnh
&5 R-bYGW
尋找外郭十八門之一
——摘自《金陵晚報》
8. 現存的楚文化遺址簡介
楚王城遺址位於雲夢縣城東郊。春秋時期吳楚征戰,楚平王令子昭王築此城。經考古部門證實,城郭總面積3.7平方公里,現殘存的部分土城牆高於地表2.7米,還有城門址、護城河、排水道和台地。並且從1米以內的文化層中,出土了從商代到秦漢時期文物,如東周的陶井、秦代的竹簡、漆器等萬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000餘件。該遺址1984年被湖北省博物館列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
國家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中心區域,主要涵蓋楚紀南故城遺址、八嶺山、熊家冢、雨台山、天星觀、馬山、紀山、青山等古墓群和龍灣遺址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楚紀南故城有20個楚王在此建都411年,八嶺山有18個楚王、五代南平國3個帝王、明代11個藩王厚葬於此,龍灣遺址曾為楚靈王所建的章華台;荊州古城牆被專家學者譽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熊家冢楚墓是迄今為止我國發掘的同時代古墓中布局最完整、規劃最嚴謹、規模最大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
9.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遺跡在哪裡
最古老不好界定。按朝代給你排下去好了。(全是手打,親身經歷或很有價值,希望能得到懸賞分)
商朝:殷墟,在河南安陽,是華夏族的遺跡(符合你要求,漢族的前身),主要就是甲骨文一類。周朝:主要看春秋戰國,春秋戰國保留下來的大多是墓葬,比較有名的是曾侯乙的墓,他墓中編鍾現在在湖北省博物館,你可以去看一看,還有很多銅車馬。地面建築基本是別想看到了。
秦朝:秦始皇陵(也就是個土墩,但是兵馬俑要看下的,確實不錯)
漢朝:西漢的皇帝都埋在西安,比如漢武帝的茂陵,但是也基本就是黃土墩(兩千年該砸的盜的都差不多了)。
南北朝:北朝三大石窟,我只去過雲岡,應該來說,還是很值得看的,其實是鮮卑人最早搞得,但是這些少數名族慢慢都被漢化了。後期造像風格基本是漢化的。南朝可以去紹興看看王羲之的祠堂還有蘭亭。
唐朝:西安有皇帝們的墓,比如乾陵,武則天的無字碑就在那裡,不過其實也沒什麼,唐朝據現在也要一千多年,所以地面建築基本無存。有一些古代寺廟什麼的還能保存下來,你可以看到唐朝的建築風格,比如大雁塔,雖然是後期修造,但是建築風格是沒什麼變化的。如果你留意就會看到唐朝的建築和明清是多麼迥然不同,如果有條件,建議去日本的京都,那裡有真正唐朝的建築。我在正定去過一個寺廟,大殿什麼的保存的不錯,是隋朝開皇時期始建的。風格基本是隋唐原樣。(主要是斗拱什麼的)
五代:杭州的六和塔、保俶塔這些都是五代始建的,蘇州虎丘塔也是。都很值得去一下。
宋朝:宋朝的可以多看看蘇杭這邊,比如紹興的沈園(陸游唐婉相遇的地方)。
明朝:如果想看漢族的遺跡,建議多看看明朝(時間比較近,也就六百來年,文物古建保存的比較好,現存能見到的大多是明朝),十三陵去看看吧(我最近也想去趟十三陵,以前去過了,最近想全看一遍,不是跟團那種,我從來不跟),南京的孝陵(朱元璋的陵墓),鍾祥的顯陵(我去過的保存的相當完好的明朝遺跡,就是位置比較偏),其他蘇州園林大都是明朝始建的。山海關(明朝滅亡的門),其實還很多,我去的挺多也一時想不起了,一個一個說說好久,就這么多吧,要是有興趣,你問我,我在詳答。
10. 南京明城牆的主要建築
城門,是銜接城市內、外的交通要道和觀瞻之所在,也是古代城垣攻防戰中的焦點。為此,朱元璋等人在南京京城城門營建中,煞費苦心地數次對城門進行修葺、增築改制,以壯其勢、瞻其觀。南京京城設有城門13座,每座城門均有相當規模的敵樓,並有數道木城門和千斤閘。門址位置依據城垣形制不求對稱,依門而設的瓮城有內、外之分,瓮城的大小、形狀也不一樣。
每座城門都有內外兩道門,外面一道是從城頭上放下來的「千斤閘」,具有堅固的防禦作用;裡面一道則是木質再加鐵皮做成的兩扇大門。在平時,行人車馬都從城門洞里通過。
城牆一周共設13座城門,東有朝陽門,南有聚寶、通濟、正陽(即光華門)3門,西有三山、石城、清涼、定淮、儀鳳門5門,北有太平門、神策、金川、鍾阜4門。
正陽門(光華門)是南京城牆十三座內城門,是京城的正門,內外均有瓮城的復合型瓮城,是中國城牆建造史上獨創。
通濟門是南京城牆十三座內城門中佔地面積最大的城門,是一座福船型(魚腹型)內瓮城城門,內部結構極其繁復,其形狀在中國也絕無僅有,一座城樓,兩條上城馬道和人行道,三座瓮城,四道門垣皆為拱券砌築,以及若干瓮洞,瓮城周長約690米,立面城寬約90米,均為條石砌築。
聚寶門(中華門)是南京城牆內城十三座城門中規模僅次於通濟門的城堡式城門,是京城的正南門,中華門城堡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城堡,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古城堡,堡壘瓮城。
三山門(水西門)規模僅次於聚寶門(今中華門),與通濟門略同,建有內瓮城三座,門垣共四道,每兩道城牆間設瓮城,內瓮城呈船形或者魚腹型,供作儲兵防守之用。
石城門(又稱漢西門)坐東面西,由兩道瓮城、三通城門組成,皆為拱券砌築。
清涼門是明代南京內城十三座城門,由一道城門和一圈橢圓形瓮構成。
定淮門是南京市明代內城十三座城門靠城西的城門,位於外秦淮河東岸,具體規格不詳。
儀鳳門(興中門)是城北進入南京城的要道,軍事位置十分重要,為單孔城門,上設兩層箭樓。
鍾阜門坐西向東,幾乎和儀鳳門相對,也是兩座距離最近的城門。兩座城門取龍鳳呈祥寓意。
金川門坐南向北,因古代有金川門涵洞使得金川河由此出城而得名,門外設有金川橋一座,城門附近設置有水閘,控制護城河和外金川河的流通。
神策門相對其他城門規模較小,是南京明城牆十三個內城城門中唯一一個設有左右兩個門洞的城門,也是十三座城門中唯一採用了古老的外瓮城結構的城門,且瓮城門不正對著城門,而是開在瓮城的東北角,因此成為十三座城門中結構最獨特的一座城門。
太平門是南京城北面的正門,原為單孔城門,2014年復建為三孔城門。
朝陽門(中山門)原為單孔券門,1928年(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為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興建中山大道時,將朝陽門拆除,把門基挖低,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磚門,並改名為中山門。 瓮城,古稱(闉),又稱月城、曲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外的附屬建築。多數為半圓形,少數呈矩形、方形等。外瓮城城門取向不一,形成相對獨立的護衛城門的設施。瓮城,是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長期戰爭實踐的產物,是中國古代城垣建造工程的一大發展,也是護衛城門建築形式中成熟的建築設施。南京城牆的內瓮城,一反中國傳統瓮城建造的舊制,將前人理論上把瓮城設置在城門內的設想,大膽用於實踐,並有了很大的發展和創新。因此,內瓮城的形制,為明初南京城牆首創。由於內瓮城設置在城門的里邊,就有條件設置瓮洞(即藏兵洞),將城門守御這一明顯的薄弱部位,變成防禦作戰中的強點,這是外瓮城所無法做到的。
13座城門中,朝陽門、神策門各有一道瓮城,石城門有兩道瓮城,聚寶、通濟、三山門各有3道瓮城。13座城門中,聚寶、石城、神策門、清涼門4門保存至今。
光華門原名正陽門,是京城的正門,內外均有瓮城的復合型瓮城,為國內城牆建造史上獨創。
通濟門是南京十三座內城門中佔地面積最大的城門,是一座福船型(魚腹型)內瓮城城門,與聚寶門(中華門)和三山門(水西門)是三座規格最高的內瓮城城門。
聚寶門(現稱中華門)是現存最大的城門,規模最大,東西長118.57米,南北長128米。城頂原有木結構敵樓,城門設鐵閘和木門,鐵閘用絞關上下啟動。瓮城兩側有登城馬道,主城內側上下兩層及瓮城兩側共有27個藏兵洞。外廓城略成圓形,周長60公里,多為土築,現已辟為明外郭百里風光帶。 在河流進出及泄水口處,南京城牆下設有水門、水閘或涵洞。秦淮河進出口分設東西水關兩座水門。東水關今尚保存,設有內外兩道閘門,中間一道鐵柵,閘有上中下3層拱券,每層11拱,有效地分解了城牆重力。
在玄武湖、前湖、琵琶湖、秦淮河中段出入口處設有涵閘。閘一般為銅或鐵質,正方形,五孔,邊長約125厘米,內接銅或鐵質涵管,直徑約95厘米,閘口還設有銅或鐵質柵欞。
南京原有兩座水關,將內秦淮與外秦淮溝通,東水關和西水關分別位於十里秦淮的兩端,素有龍頭、龍尾之稱。1953年西水關不幸拆除,僅存東水關。東水關和西水關都是600多年前高超水利設計工藝的代表,是明初時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進行主城區建設、水系改造時,進行的兩項大的水利工程。
東水關
東水關坐落於南京城東南部,龍蟠中路通濟門大橋西側,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城牆唯一的船閘入口。因此,東水關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十里秦淮的龍頭。東水頭舊稱上水門,始建於楊吳築城,932年(楊吳太和四年)金陵府尹徐知誥下令擴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為高堅甲於天下的一座大城,東水關就是在這次擴建中建成的。
在六朝時期,東水關是通向浙江、蘇州方向的交通樞紐,南來北往的商賈齊集東水關,在此經商交易。如今東水關雖已不見往日的繁華、往日的人聲鼎沸,但是卻以其雄的氣勢屹立於十里內秦淮河的東端。如今的東水關遺址主要是明代所拓建的,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建設南京城,為了控制秦淮河的水位,經過精心設置,將東水關辟為通濟水關偃月洞,水關共三層,每層十一券,共三十三券,下層十一券通水,上中兩層共二十二券為藏兵屯糧之用,現尚存中、下兩層共二十二券。
為了鞏固王朝和繁榮明朝的經濟,在從通濟門進入南京城的要道上建造了一座橋,因其地處內、外秦淮河的交匯處,朱元璋為鎖住大明朝的風水,給此橋起名為九龍橋,希望藉助龍的神奇力量鎮住南京的風水,以永保大明朝的宏偉基業代代的相傳下去。在清朝時,康熙、乾隆巡訪江南時,都是從九龍橋進入南京城的。
2001年修復東水關時,保留了九龍橋的基礎,從橋面上重新鋪上了大塊的青石,橋的兩邊鑲上了80個蓮花彩雲雕石欄桿。在橋的兩端安裝了4個雕花石鼓,整座橋用了近4000噸石料,橋的基礎絲毫未動,由此可見古人造橋技術之精湛。
西水關
因為被拆除的年代久遠,南京西水關不如與之遙相對應的東水關著名。西水關在水西門南側,背靠城牆上下三層,擔當水利、防務兩大功能,在功能設計上是非常精密的。倚靠古人的這個地下排水系統,一般的大雨都不容易造成路面積水。明朝遷都北京之後,仿照南京城地下水系疏通系統進行改造,所以每次北京大雨時,故宮一般都是不會積水的,因為它有良好的地下排水系統,這也是西水關、東水關這樣的水利工程在當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據《古里秦淮地名源》里所考證,五代南唐時期,西水關被稱為下水門,明代築城時改建為西水關,設偃月洞。清代在下浮橋和偃月洞之間設有銀台洞,又稱雲台洞。1935年,雲台洞舊址建西水關防洪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里仍然是小型防洪排澇設施。可見西水關在歷史上,對於保護南京城免受洪澇之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防洪排澇,西水關在軍事、政治、經濟上也「大有作為」。據稱,當時在修建西水關時還頗有講究,有一些「小機關」:西水關有兩道閘門、橋道和藏兵洞。一道閘門在城牆之內,另一道閘門在內秦淮河出水口,城牆之下留有多孔拱券式進水巷道,用條石封住,防止敵人的「水鬼」潛水入城,城牆從兩道水閘之間堆砌而成。
東水關與西水關建築布局基本一樣,兩相呼應,中間所夾水道從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最終形成了久負盛名的「十里秦淮」。可別看東水關、西水關建築結構都一樣,到了六朝以後,西水關的繁華、熱鬧卻是當時東水關遠不能企及的,與現在成相反之勢。
西水關是內秦淮河的出水口,與長江相連,設有碼頭,算得上是南京『進出口』的咽喉,也是當時南京城最繁忙的物資集散中心。除了貨物外,外地人如果想走水路進入南京城,也必須是從西水關下船,然後經水西門進城。碼頭上也設有關卡,想要下船上岸的人必須得出示憑證,才可以進城。這大概與洪武年間發生過的「間諜案」有關,因為當時商業發達,有許多外國人也會來到中國,期間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情之後,進出口管理也便更嚴格了。西水關的繁華從考古發現中也可力證。20世紀80年代末,西水關出土一批六朝、隋、唐、宋、明、清等各個時代的文物。
環繞南京明城牆的護城河(唯有太平門向東一段城牆外側沒有開築護城河),是南京明城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護城河的水源,來自秦淮河、清溪、金川河以及玄武湖、前湖和琵琶湖等,經對城垣外側河道疏浚、開挖,引導河水入濠而成。寬闊的護城河水面,襯映高大堅固的南京城牆,使進犯之敵望而生畏。
城牆現存護城河全長為31.159公里,城牆與護城河間距最寬處為334米,最窄處為9米。 「藏兵洞」實際上就是里端封閉的磚券門洞,在戰時可供兵士休息和用來存放軍事物資。
這種「藏兵洞」在聚寶門(中華門)最南一道的城牆上計有兩層共13個,左右兩側的城牆下部又各有7個,加起來有27個。每洞可容納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達3000人以上,這種設施在中國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極為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