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遺址至今
❶ 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有多少年
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河姆渡遺址於1973年,在距浙江省寧波市以西25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的河姆渡口北面被發現。遺址總面積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深度有四米,用碳-14法測定,第四層距今約7000年,第一層距今約5000年。經兩期考古發掘,出土文物有6700餘件。這些文物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考古界命名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東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一處聚落遺址,河姆渡先民為中華民族古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主要表現為: (1)栽培水稻。出土的秈稻和粳稻,比被稱為亞州原生稻——印度盧塔爾稻要早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種植的水稻之一。 (2)運用榫卯和企口板木作技術,建造栽樁架板、高於地面的干欄式房屋。堪稱為7000年前的一個奇跡。 (3)從編織到紡織、縫紉。原始河姆人編織技術已較嫻熟,主要是編織葦席、搓繩等,而紡紗織布技術也已相當成熟。從出土的葦編殘片及品種齊全的紡織工具來看,可能使用原始腰機來編織。類似機件在太平洋沿岸也曾發現,而在時間上則要晚兩三千年。縫紉工具主要有骨針、細小的骨錐、管狀針及小石錛等。 (4)駕馭舟楫,開展水上活動。出土了8支木槳和兩件以獨木舟為原型的陶塑藝術品。河姆人的木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槳。舟楫的出現不僅促進了漁業的發展,而且擴大了活動和交往范圍,促進了原始文化的交流。 (5)獨具一格的制陶技術。河姆文化早期制陶工藝已漸趨成熟且獨具一格。從備料、成型、到裝飾、燒造已達到相當水平,而且擅長陶塑工藝,能燒造出形狀各異、精美實用的生產、生活用具以及藝術品,並已發明了彩陶技術。
❷ 什麼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是北京人遺址。周口店遺址共發現不同時期的各類化石和文化遺物地點27處,出版土人類化石200餘件權。
石器10多萬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遺跡及上百種動物化石等,是人類化石寶庫和古人類學、考古學、古生物學、地層學、年代學、環境學及岩溶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基地。
(2)工藝遺址至今擴展閱讀:
北京猿人化石共出土頭蓋骨6具、頭骨碎片12件、下頜骨15件、牙齒157枚及斷裂的股骨、脛骨等,分屬40多個男女老幼個體。發現10萬件石器材料及用火的灰燼遺址和燒石、燒骨等。
周口店遺址自1927年進行大規模系統發掘以來,共發現不同時期的各類化石和文化遺物地點27處,發掘出土代表40多個「北京人」的化石遺骸。
❸ 河姆渡遺址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經測定,最下層的年代為7000年前。通過1973年和1977年兩次科學發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干欄式建築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我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地震撼著整個世界。
河姆渡遺址是世界聞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面積約四萬平方米,堆積厚度四米左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文化層的時代,距今約七千年,是我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第三、四文化層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首先發現,故於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並越海東達舟山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該文化目前唯一經過較大規模發掘的是河姆渡遺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會、浙江省博物館主持,進行了兩期發掘。1982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浙江鄞縣辰蛟,寧波八字橋,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發現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遺存。
河姆渡遺址位於河姆渡鎮金吾廟村(原羅江鄉浪墅橋村)。它是1973年夏天當地農民建造排澇站時發現的,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自下而上疊壓著4個文化層,根據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測定,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層距今約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層距今約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層距今約5500-5000年。該遺址於1973年和1977年冬進行過兩次考古發掘,合計面積2630平方米,出土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文物6700餘件,還發現豐富的栽培稻穀和大面積的木建築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骨骸、採集的植物果實及少量的墓葬等遺存。所有這些,為研究我國遠古時代的農業、建築、制陶、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氣候、古水文的演變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河姆渡遺址第一、二文化層的出土文物與省內湖州邱城遺址下層及嘉興市郊馬家濱遺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層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發現,而且它已擁有較為發達的耜耕農業、採用榫卯技術的干欄式建築,在國內同時代的遺址中它的生產、生活水平處於領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學文化,暫時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後,在海內外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為盡快把它公諸於世,1976年4月,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開「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工作座談會」(實際是一次研討會),來自北京、上海、陝西、廣東、福建、安徽、浙江的專家學者和餘姚縣、羅江鄉的代表共60多人參加了這次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在7000年前長江流域同樣有著繁榮的原始文化,與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一致同意了對河姆渡文化的命名。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相關市縣文管會在寧紹平原作了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普查,近年來在基本建設中又陸續發現了一些,至今共發現河姆渡文化類型遺址47處,分布於錢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區和舟山群島,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計有25處,因此可以說,餘姚是河姆渡文化的故鄉。
❹ 距今6000年,古羅馬最大城市如何做到遺址保存完整的
羅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國家。曾經也是有著輝煌的歷史和文化!有一座距今6000年歷史的城市,他曾經是古羅馬最大的城市。這座城市保存的十分完好,至今還完整的保留著古代的遺址。這座城市就是以弗所,又被稱為艾菲斯。
以弗所如今歸屬於土耳其管轄,地理位置在愛琴海的旁邊。據歷史學家研究,公元前十世紀左右,充滿智慧的雅典人建造了這座城市。
這座古老的城市中心,是一座兩層的大理石建築,這是著名的古老圖書館,塞爾丘克圖書館。塞爾丘克圖書館是一個羅馬人為紀念父親而建造的。這座除書館建造的雄偉壯麗,令人驚嘆。難得的是保存得還比較完好。如今,以弗所古城仍然有許多的遺址沒有被挖掘出來。最著名的戲院遺址。也只挖掘出了一半兒。
為什麼以弗所古城的遺址都保存到這么完好?也許是因為當時的工匠們智慧勤勞,擁有著非凡的建築工藝。也一定與建築材料的結實有關。另外也許和很少有人為和自然災害的破壞也是有一定關系的吧。
❺ 中國五大文化遺址至今時間
(一)彥溝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在彥溝村小河西的台地上。197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文化層不十分明顯,范圍面積亦不清楚。陶片為橙色陶、灰褐陶和灰陶等,內涵屬龍山文化遺存。1985年修彥溝水庫時發現陶罐大的如水桶,還有不少小陶罐。
(二)界牌溝仰韶文化遺址
遺址在界牌溝東坪地。發現有石杵、石斧、橙色陶片和灰褐陶片。
(三)泉溝遺址
(四)塔羅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在塔羅村永昌河北岸的台地上。因平整土地,地貌變化很大,范圍亦不甚清楚,地表僅見部分草拌泥紅燒土塊和部分陶片,還有石斧一類生產工具,其內涵屬龍山文化遺存。
(五)大汶口文化遺址
大汶口位於泰安市岱嶽區南部,大汶河北岸,距東岳泰山60華里,是馳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發祥地和歷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鎮。大汶口屬自古有名的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陽田」,地下資源豐富,104國道、京滬鐵路穿境而過,處於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大汶口名勝古跡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文化遺址;有縣級以上文物景點3處(明石橋、清山西會館、文姜城遺址);有遠近聞名的自然景觀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處。
❻ 求中國古代文化遺址總錄及詳細介紹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佔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的象徵——玉琮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許多美好、珍貴、高尚事物的代稱,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稱。玉為美石,也是一種礦物。從礦物學角度看,玉可分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陽起石、透閃石)兩類。
有的研究者認為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財富的標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位於杭州市餘杭縣雉山村南側的反山墓地,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貴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徑4.9厘米,外徑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發現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帶淺黃色,矮方柱體,孔小壁厚,俯視如璧形。
紅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的幾近千處。
位於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女神廟全長約22米,寬約2~9米,主體建築長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廟為多室組成,主室為圓形,左右各有一圓形側室。主室北部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連,成一橫長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而又有所變化。這種建築格局,作為中國建築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有關夏代年代學的研究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九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這一項目在1995年秋開始籌備,1996年5月16日正式啟動。經過多學科的200位專家5年來的集體努力,目前已經達到計劃預定的目標。2000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組織召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驗收會」上,斷代工程順利通過了由有關專家學者組成的驗收組進行的驗收。《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❼ 中國從古至今的文化
一、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1、西侯度文化。中國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發現於山西芮城西侯度村高出黃河河面約170米的階地上。1961~ 1962年發掘。出土劍齒象、納瑪象、野牛、三趾馬、三門馬、巨河狸等早更新世滅絕動物化石 。文化遺 物有石製品 32 件和燒骨、有砍痕的鹿角。研究者推測,該文化距今已有180萬年。
2、元謀猿人。生存年代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活動地區雲南元謀一帶;
發現:炭屑達16粒之多,此外還發現兩塊黑色的骨頭,經鑒定可能是被燒過的。把人類用火的歷史大大提前。在遺址中還找到一些有明顯人工痕跡的動物骨片,說明當時已會製造骨器和簡單的工具了。
3、藍田猿人。生存年代110萬年前到115萬年前;活動地區陝西藍田一帶;
發現:目前亞洲北部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直立人。中國舊石器時代長江系文化遷徙的後代。頭骨有許多明顯的原始性狀。 代表石器是大尖狀器,斷面呈三角形,又稱「三棱大尖狀器」。
4、東谷坨文化。中國北方早更新世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1981年發現於河北陽原東谷坨村,石器發現於地面下45米的河湖相沉積中,石器數量多,有光狀器、邊刮器、原型楔狀石核和石葉型小石片等。距今約100萬年。其附近的小長梁等同期地點也有類似情況。
5、周口店第一地點北京猿人。生存年代最早70萬年前,活動地區北京周口店一帶;
發現:顴骨較高,腦量現代人三分之二,壽命短,68.2%死於14歲前,超過50歲的不足4.5%。 成堆的灰燼說明當時已能很好地管理火。門齒呈鏟形,有寬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頜骨內面靠前部有下頜圓枕等,具有明顯的現代蒙古人種的特徵。 用砸擊法產生的兩極石核和兩極石片,在全部石製品中佔有很大比重,並構成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錘直接打擊,以一面打制為主,並且絕大多數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
6、觀音洞文化。中國西南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發現於貴州黔西沙井的觀音洞。1964~1973年在 該洞先後4次 進行發掘,發現石製品3000 多件和哺乳動物化石 20多種 ,可分為早晚兩期,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石器有刮削器、砍斫器、尖狀器及少量的石錐、凹缺刮器、雕刻器等。觀音洞文化與北京人文化分別是中國南方和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觀音洞文化的石器技術傳統,在中國南方,特別是在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7、匼河文化:中國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位於山西芮城匼河村。1957年發現 ,1960 ~1980 年多次發掘 ,出土有動物化石和石製品 。石製品有砍斫器 、刮削器 、大尖狀器、小尖狀器和球狀器等,研究者認為它們在風格上同北京人的石器不同,而與丁村遺址的石器屬於相同的技術傳統。動物化石包含一些古老的種類 ,如三 趾 馬和一種古老 的 劍 齒 象。有的研究者據此主張匼河文化也許比北京人文化稍早;也有學者從地貌學角度分析,認為該文化的年代較晚。在文化發展上具有承上啟下的性質。
二、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8、丁村人。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一種人類文化。1953年發現於山西襄汾丁村,1954年以來共發現化石地點14處,石器地點11處,同時發現了人類化石,計門齒2顆、臼齒一顆,1976年又發現嬰兒頂骨一件。根據哺乳動物化石確定其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丁村石器多以角頁岩為原料,占總數的95%以左右,少量為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閃長岩製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石核石器數量較少,其數量略少於總量的1/3。大部分石片均有使用痕跡,很少進行第二步加工,多以碰砧法製成。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和石球等,其中厚三棱尖狀器為其所特有。丁村石器類型區別較明顯,有些尖狀器修整得較平整,部分石片較規則等,表現了丁村石器的進步性。但以單面加工為主,尖狀器數量較大,而且保持著舊石器時代初期文化的特點。與藍田人文化與匼河文化有較密切的關系。
9、山西陽高許家窯人文化。生存年代10萬年前;活動地區山西陽高一帶;
發現:在細石器技術傳統上是北京猿人文化和峙峪人文化之間的重要環節,從類型上應歸到東亞、北亞和北美的細石器傳統范疇之內。
三、舊石器時代晚期。
10、峙峪文化。距今約兩萬八千年,發現於朔城區峙峪村北的黑駝山腳下,這處遺址以出土大批精巧的細小石器和伴隨大量的哺乳動物遺骨而著稱。在兩萬多件人工砸擊過的碎骨片中,有數百件留有清晰的數目不等的直道。代表華北舊石器文化發展進程的極其重要的組成環節,是華北新石器時代細石器文化產生的基礎。
11、水洞溝文化。距今38000年或34000年。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水洞溝。水洞溝石器以硅質灰岩、石英岩和燧石為原料,可能是使用先進的間接打擊法和修理檯面技術生產出薄長而兩測大致平行的石葉,再用它們加工成有特色的端刮器、邊刮器、凹 缺 器3和尖狀器等工具。這些工具與歐洲的莫斯特文化、奧瑞納文化的同類工具相似,因而受到研究東西文化關系的學者重視。
12、下川文化。距今2.4萬~1.6萬年。分布在山西沁水中條山的下川盆地一帶。是一種以細石器和石葉石器為特色的舊石器文化。石葉工具,有邊刮器、光狀器、鑽具、箭頭、雕刻器、鋸齒刃器和琢背小刀等。因用壓製法加工,石器形狀規整 ,製作精美 ,達 到 了極高的工藝水平
四、新石器時代文化。
13、仰韶文化。由於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主要有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以及西王村三大類型。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時間段為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屬於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時期的文化。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
13—1、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早期代表,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約6800—6300年。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13-2、廟底溝文化。仰韶文化中期代表,發現於河南陝縣廟底溝,大約公元前3900年,相當於黃帝文化,所出土器物特徵與黃帝時代所發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富有特點的彩陶的傳播,更是掀起了中國史前非常壯闊的一次藝術大潮。
13—3、西王村文化。仰韶文化晚期代表,發現於山西芮城縣西王村,距今4000年左右。。陶器之中,仰韶文化早期的盆為寬平沿,而西王村為卷沿;早期缽沿向內形成凸棱,而西王村則無凸棱而為尖圓;早期尖底瓶腰部斜直,而西王村腰多為束腰;早期沒有西王村鼎釜之類的炊器,替代的是大量的夾砂罐等。當時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父系氏族社會,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戰爭,私有制和階級已經萌芽。
14、河姆渡文化。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新石器文化,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主要特徵為干欄式建築,人工栽培的水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的精美骨器,代表性農具耒耜。
15、青蓮崗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5400~前4400年。大汶口文化為其主要的後續文化。
16、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帶,發現於大汶口,主要特徵農業種粟為主,兼營畜牧業,輔以狩獵和捕魚業。地面建築房屋,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制陶技術有很大提高。
17、紅山文化。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18、良渚文化。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年代公元前3300—前2000年。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陶器、玉器上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學者們稱之為「原始文字」。 已進入犁耕階段。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遺址區內有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新發現的這座古城,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有專家認為中國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19、屈家嶺文化。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2550—前2195年。發現於湖北京山屈家嶺。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縣夢溪三元宮,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遺址也發現了個別屈家嶺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父系家族實行小家庭分居生活的代表。種稻,養豬狗,快輪制陶已普及。
20、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發現於山東龍山鎮,年代公元前2350—前1950年。主要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
21、齊家文化。黃河上游地區的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肅、青海省境內的黃河及其支流沿岸階地上 。種粟,使用骨鏟、穿孔石刀和石鐮等生產工具。飼養豬、羊、狗、牛、馬等。制陶業發達,雙大耳罐、高領折肩罐和鏤孔豆等為典型器物。已出現冶銅業,有銅刀、錐、鏡、指環等一類小型紅銅器或青銅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築。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婚姻形態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私有制產生,出現了階級和軍事民主制。
❽ 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發掘一座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古城遺址時,發現的下列古文化遺跡,展示了我國古代工藝,這
A、刻有文字的甲骨殘片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於物理變化.
B、用黃土築建的城牆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於物理變化.
C、燒制的陶器製品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於化學變化.
D、人工磨製的玉石飾品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於物理變化.
故選C.
❾ 中國現存最悠久的遺跡是什麼
《考古中國》發現傳奇之靈魂的居所——曾侯乙
在湖北省隨縣,有一座名為擂鼓墩的崗丘,那是春秋時期兵家戰事的遺存。1978年,當地人准備鏟平崗丘修建廠房。不曾想,炸葯竟掀出幾塊大青石板,一座古墓被揭露出來,幾萬人前來圍觀,現場隨即被保護,考古者趕來。經勘查,這里封存著的是一座大型墓葬,時間為戰國晚期,墓主的身份十分顯赫。令人沮喪的是,人們在墓室中部發現了盜洞,也就是說,古墓曾被盜竊過。經過艱苦的發掘工作,萬眾期待的時刻終於來臨,當考古著打開巨大的墓槨木,人們吃驚地看到,墓室中竟存滿了水。那麼水裡會有什麼呢?為保護現場,當隨縣警力用到極限時,軍隊不得不出動了。
由於墓室在早年滲入了大量的雨水,使人們無法知曉水下的情況,考古著隨即採用抽水機抽出積水。幾口黑色的棺材付出水面,圍觀的人群再次蜂擁而至。棺材被逐一開啟,露出黑色的人骨,考古著認為,十幾具棺材裡骨架是作為陪葬的宮女,她們是如何被陪葬的呢?重型吊車居然沒能吊起大墓的主棺,因為它巨大的體量足有15頓重。奇怪的是,主棺是傾斜擺放的,其中一角插在木質槨板里。當時在下葬的時候,現場曾出現了什麼突發的事件呢?在大墓中,人們發現了數以千計的各類兵器,其中一件的銘文記錄了使用者的名稱――曾侯乙。也就是說,曾侯乙是墓主人。古文獻記錄了在今隨縣這個地方的戰國時期,有一個名為「曾」的國家,有考古者推斷,曾侯乙就是當時曾國的君王
當墓室中的水漸漸下降的時候,一座令人震驚的器物暴露出來,那是一套巨大的曾侯乙編鍾。這座編鍾保存得很完整,是中國至今為止發現的最大者。來自物理學、光學、鑄造學與音樂方面的專家開始從不同角度對編鍾進行研究。曾侯乙編鍾所體現出的7音節使人們聯想到12音律的起源,相關學者迅即展開爭論,一場12音律的起源地在哪裡成為爭論的焦點。曾侯乙編鍾與曾侯乙漆木盒上的星象圖會說明什麼呢?在曾侯乙墓中,人們又發現了大量造型奇怪的器物,它們類似現代人使用的電線圈,但究竟是干什麼用的至今是個謎。
一件名為尊盤的青銅器再次震驚了中外學者。這件尊盤由千百條小龍舌盤繞組成,它們是鏤空的,呈浮游狀,彼此交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件工藝復雜到令人眼花繚亂的青銅器物,是古人在2400年前一次性鑄造出來的!他們用的是什麼方法呢?從曾侯乙的棺木上,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靈魂守護者的形象,在棺材的一側,開有一方小門,那是曾侯乙靈魂進出的通道。作為一國君王,曾侯乙在面臨死亡的時候,曾開出一長串陪葬的清單,目的是在另一個世界達到永生。當2400年後,曾侯乙編鍾重新奏響的時候,創造出偉大器物的工匠們和今天人彷彿進行了一次千古對話。
❿ 黃帝遺址距今七千年,為什麼說中華文明五千年呢
中華文明遠遠超越五千年,是上、下五千年,至少是一萬年。
一.對人類文明的探索是一個不斷的認識。
地球有多長時間呢?我們知道,是幾十億年,這幾十億年中,和我們中華民族相關的有多少?現在還是未知數。
考古的發現,不只是通過固定的文化遺跡,還有更多的探索和發掘途徑,包括文字、民歌和典籍;僅僅是中國的漢字,就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至今仍然還發現有很多文字還不能認識,其中記載了多少更早的上古時期的文化,現在還不得而知。
隨後,對釀酒坊的古酒成份分析,發現古酒是用蜂蜜、山楂和稻米製成的,還檢測出酒精度的含量是8%,這是發現的世界最早的發酵酒。
我們知道,在上古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很落後,當時的人類,我們現在叫做原始人,那時候的人主要以打獵、簡單的農業生產和採摘野果為生,人們在生產中發現了用穀物和野果可以發酵,通過發酵的形式來釀酒,所以,上古時期都是發酵酒,一直到了人類的後期,才做出今天的蒸餾酒。
後來有考古學家還根據賈湖遺址古酒的成份,竟然還釀成了古酒,並申請了專利。
我們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我們當代人的不斷探索,會有越來越多的有關中華文明更早的新的遺跡被我們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