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四龍河遺址

四龍河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19 15:11:03

❶ 求湖北地區的太古文明!!

戰國時,今荊州市江陵縣紀南城為楚郢都遺址,亦是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國曾建都於此達411年。

約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堯時為樊國。

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為古三苗之地。

公元前1600——前1046年,殷商時為鄂國。

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時為楚之別都。

公元前475——前221年,戰國時為鄂邑。

公元前323年(楚懷王六年),懷王封其弟啟為鄂君,

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屈原放逐江南,行吟鄂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縣,屬南郡。

(這是我網路的,具體你還是去大學的圖書館查查,或者歷史學教授)

下面是我從豆丁網上找的湖北的史前文明詳細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湖北的史前文明
一.舊石器時代 建始直立人遺址 位於建始縣高坪鎮麻扎坪村。原稱巨猿洞,俗稱龍骨洞。1968年至2000年間曾在此進行了9次發掘,發現早期直立人牙齒化石5枚和石器、骨器,同時發現包括步氏巨猿在內的80多個種屬的哺乳動物化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之一。遺址為東西向穿山洞,海拔750米,洞長120米,高6—7米,寬2—15米。洞內為早更新世堆積,東洞發掘區剖面自上而下可以分為13層,直立人牙齒化石分別出自東洞的第八層、西洞的第八層和西支洞的第五層。距今約120-250萬年,是我國首次發現的直立人與巨猿共生的化石點,對研究巨猿的生存、遷徙和滅亡以及巨猿與人類發展譜系提供了寶貴資料。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鄖西猿人遺址 位於鄖西縣城東10餘公里安家鄉神霧嶺東坡。俗名白龍洞。距今約50萬至100萬年,為我國8處猿人遺址之一。1976年、1977年在此發現8枚猿人牙齒化石和猩、犀、熊、獾、鹿、牛、豪豬、鼠狗、大熊貓、劍齒象、劍齒虎等20多種動物的牙齒、頭角、骨骼、糞便化石。後來,又發現了一批人工鑿痕的打制器和用火的跡象,被稱為「鄖西猿人文化」。白龍洞內景物壯觀,穹窿式、攢尖式、藻並式景物互相接連,上懸千姿百態的「石鍾」、「石乳」、「石幔」、「石佛」,各種景象栩栩如生。
學堂梁子遺址 位於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先後發現兩具早期人類頭骨化石,發現石製品300多件,主要是以當地礫石為原料製作的大型石器,有石核、石片、尖狀器和刮削器等,並出土似手斧的兩面器。還發現大熊貓、東方劍齒象等第四紀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動物化石20餘種。命名為「鄖縣直立人」,簡稱鄖縣人。距今100萬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鋪猿人遺址 位於鄖縣梅鋪龍骨洞。1975年在此發現三枚猿人牙齒化石20多種動物化石。經鑒定為早期猿人,命名為「鄖縣亞種」。距今100萬年----60萬年。
長陽人遺址 位於長陽縣城西南45公里大堰鄉。為一海拔約1300米的洞穴。洞口高約2米,闊約6米,平面呈不規則狀。1956年以來先後發現人類的上頜骨和牙齒及共存的古脊椎動物等化石。經鑒定,人的上頜骨和牙齒比之北京猿人具有顯著的進步性質,但也存在著原始特徵。其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約10餘萬年,故定名為「長陽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龍洞遺址 位於鄖西縣香口鄉。2004年在香口鄉黃龍洞發現四枚牙齒化石,經鑒定為晚期猿人,距今10萬年----4萬年。
雞公山遺址 位於荊州市荊州城小北門外4公里處的郢北村雞公山,是一處距今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居址和舊石器時代加工場遺址。遺址內文化層厚達1米多,由於遺址周圍系純粘土層,沒有岩石,可見其加工石料來自遠處。遺址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遺址內發現有由5個礫石圍成的圓形石圈和腳窩等居住遺跡,石圈直徑約2米,其內放置有少量尖狀器和砍砸器。據推測,石圈應是當時人類居住的圓形窩棚的遺跡。遺址中還出土有石製品數萬件,石器類型以小型刮削器為主。此外,在遺址的南部還發現有一處石器製作場所。雞公山遺址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平原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居住遺址。現已在原地建立了遺址博物館,面積達1200餘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秋木溝遺址 位於鄖西縣河夾鎮小秋木溝村。為舊石器時代遺址。曾在此發現4件石器,其中有1枚高約10厘米的錐形石質砍砸器,重約700千克,3枚石英質的刮削器,重約100千克。
古犀牛洞遺址 位於神農架紅坪。為舊石器時代遺址。古犀牛洞海拔2000多米。1996年發掘,為舊石器遺址。共出土各種動物化石和舊石器實物1000多件,在出土的動物化石和骨骼殘骸中,有犀牛、大熊貓、野牛、斑鹿、水鹿、劍齒象、獼猴、豹、狼、獐、麂、豪豬、竹鼠、羊、熊等。其中,犀牛已被拼出8個個體,劍齒象也已拼出6個個體。另外,出土的舊石器有20餘件,如砍砸器、刮削器、石錘以及石葉、石片等。這些舊石器大多以黑色燧石為原料,也有少量以英砂岩為原料的,多為擊打加工而成,該洞的發現對鄂西北古人類活動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樟腦洞遺址 位於房縣白窩鄉棗陽村。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遺址出土石製品二千多件,以中小型者為主,器形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和鑽具等,以邊刃刮削器數量最多。 此外在清江兩岸,還發現了距今九至十二萬年的鰱魚山遺址和距今十三萬年左右的伴峽小洞遺址。這兩處都發現了人類的用火遺跡和珍貴的舊石器,還發現了距今二萬七千年的榨洞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發掘了三萬多件文物。
二.新石器時代 屈家嶺文化遺址 位於京山縣城西南30公里的屈家嶺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廢墟的遺址。發現於1954年。面積約40萬平方米。距今已有4800餘年,為我國最早的古城遺址之一。遺址中發現有多處房屋、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士遺物中以彩陶紡輪、彩繪黑陶和蛋殼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為雙弧形折壁,具有獨特的風格。此外,該遺址中還發現有大量生產工具和粳稻穀殼。陶質禽鳥模型及玉飾品的出現,反映出當時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農業的進步和象徵父權崇拜的"陶祖"的出現,說明當時社會的發展已進入父系氏族的社會階段。屈家嶺遺址發現的文化遺存因其具有的濃厚地方色彩,被命名為"屈家嶺文化"。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於認識長江中游地區和江漢平原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雕龍碑遺址 位於棗陽市鹿頭鎮武庄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年代為距今6000年左右。發現於1957年,1990~1992年間進行了發掘。遺址中發現有房址、窖穴、墓葬等遺跡,並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動物骨骼數千件。其中不少器物是同時代其它遺址中所沒有的,尤其是一幢類似現代單元房並配有拉門的房屋基址,在中國尚屬首次發現,在世界古遺址中也屬罕見。它的發現,對於研究新石器時代南北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石家河遺址 位於天門市石河鎮,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距今4000~5000年。石家河遺址發現於1957年,遺址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由三房灣、譚家嶺等數十處遺址構成。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從相當於大溪文化階段開始,經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了一個基本連續的發展序列。遺址群的中心為一座由城牆、城壕和外圍台崗構成的古城。出土物中以大量陶器、陶塑工藝品和小型玉器最具特色。此外,在遺址中還發現有銅塊等,證明石家河文化已進入銅石並用時代。石家河遺址群是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為探索長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
陰湘城遺址 位於荊州市馬山鎮北約4公里處,為新石器時代古城址。該城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中部的一條縱向沖溝將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城址東西長約580米,南北殘寬約35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東、南、西三面城垣基本保存較好,現存城垣寬度一般為10~25米,城垣外有城濠。已發現房屋基址13座、陶窯4座、瓮棺8座、灰坑及水稻田的遺跡,城濠內發現了大量的動植物遺跡和文化遺物。其中出土的漆木鉞柄,是目前中國新石器時代惟一的一件保存完好、且色澤艷麗如新的漆木器,使長江中游漆工藝的時代提前了2000多年。此外還發現了大型分間房子,為研究當時城內居住形式、房屋建築結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門板灣遺址 位於應城市西南約3公里處,是一個以城址為中心,城外分布有數個半從屬聚落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遺址的中部,有城址一座,平面略呈方形,面積約20萬平方米,西垣保存最好,至今高出地面3~4米,城內東北部和西北部各有一個面積較大的高台地,城垣外有濠溝。城址內發現大型房屋建築,面積為115.5平方米。房屋內分四室,外有走廊,門窗等皆保存較好。房子周圍有由圍牆構成的面積達45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門板灣遺址的城牆與城濠以及大型房屋建築皆保存較好,為迄今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之罕見。
走馬嶺遺址 位子石首市焦山河鎮走馬嶺村與滑家當鎮屯子山村的交界處,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古城址,東西最大長度370米,南北最大寬度300米。城垣自上而下以黃、褐、灰白粘土夯築。在東城垣中部和西城垣南北兩端分別築有城門。在城內發現有面積達100平方米的大房子,面積在30~50平方米的多分間式中型房子和面積在8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土城垣包含物多為屈家嶺文化早期的陶器殘片,且被屈家嶺文化晚期灰坑和墓葬所疊壓,由此推斷該城始築於屈家嶺文化早期。走馬嶺屈家嶺文化古城是迄今為止長江流域能夠確認的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原始社會晚期城址之一。走馬嶺遺址的發現為長江中游地區早期城址和埋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關廟山遺址 位於枝江市問安鎮關廟山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6000至4000年,是長江流域同年代文化遺址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遺址。遺址現存面積約4萬平方米。發現有房址10座,另有瓮棺等遺跡。房址多為長方形或方形地面建築,房址內有坡頂、竹骨泥牆、隔牆等遺跡。小型房基面積35平方米,中型房基面積52平方米。磨製石器品種多,製作精細,多為斧、錛類工具。陶器有口徑達76厘米的陶盆、蛋殼胎彩陶,還發現有陶鼓、陶搖鈴等陶質樂器。大型陶盆、蛋殼胎彩陶的出現及內黑外紅的燒造工藝,均表明關廟山陶器製造工藝的領先地位。遺址中豐富的大溪文化遺存,基本上包括了該文化的各主要階段,對研究大溪文化的內涵、特徵、分期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馬家垸遺址 位於沙洋縣五里鎮,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城垣保存完整,平面為梯形,東西牆各長640、南牆400、北牆00米,西牆緊鄰東港河,並引東港河水環繞城址一周為護城河。南北城牆的中部各有一缺口,但還不能肯定就是當時的城門。西牆中段偏北至城的東南隅有一古河道,情形和下面介紹的石家河城址相似。城內採集到大溪、屈家嶺和少量石家河文化遺物,故城址的年代總不越出這個范圍。
陶家湖遺址 位於應城市區西約18公里的四龍河中游。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城池呈橢圓形,南北最大距離約5000米,東西寬850米,總面積約67萬平方米。城垣為土築,殘存城垣高出地面1~4米,城垣外有護城河環繞,城內南部有大面積台地,在此地面發現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認定為屈家嶺文化時期。
雞鳴城遺址 位於公安縣獅子口鎮境內,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96年發掘。東西400、南北50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外有護城河,唯東牆中段不知何時何故斷缺,城垣平面近似一個C字。城內中央有高出周圍1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的台地,上發現大量紅燒土堆積,當是遺址的主要居住區。以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雞嶺遺址 位於隨州市曾都區洛陽鎮金雞嶺村。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約4100年左右。遺址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計有墓葬12座,瓮棺葬(兒童或嬰兒墓)15座,房屋10座,窯6座,溝25條,灰坑52個;共出土文物七百多件,其中石器類有刀、斧、鑿、箭簇等,陶器類有鼎、瓮、罐、盤、杯、碗、缽、器蓋等,玉器類有玉環等。其中紅釉陶鼎、蛋殼陶碗、穿孔石刀堪稱同時期器物中的精品。該聚落由生活居住區和制陶作坊區組成。在生活居住區發現1號房基全部由石塊砌成,房基結構為較規整的長方形,面積近150平方米。這種大型石砌房基在整個長江中游同時期都屬於首次發現。 城背溪遺址 位於宜都紅花套鎮。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6900年前。1984-1985年發掘。出土陶器和石器1630件。石器有打制、琢制、磨製,以打制的刮削器最多,此外有砍砸器,打制石斧,磨製石器有斧、錛。 陶器採用泥片貼塑法製作。陶系主要是夾砂夾炭紅褐陶,少數灰褐陶和泥質陶,一部分器表施紅衣,胎黑色。多數陶器有紋飾,以淺而錯亂的繩紋為主,細繩紋、印壓紋、刻劃紋等少。器形主要有釜、缽、碗、支座等。此外出土的稻穀殼是湖北最早的成熟稻作農業的證據。
後港遺址 位於沙洋縣後港鎮城河村。1983年發現,2007年發掘。面積為100萬平方米,為大型城址,且護城河、城壕、城垣保存比較完整。僅次於天門市石家河城址,屬於石家河文化。
店子頭遺址 位於巴東縣官渡口鎮肖家坪村。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遺址面積達7000平方米。1994年發現,1998年發掘。分為9個層位。器形陶器類有罐、釜、支座、碗、鑿、砍砸器、穿孔石飾、石片等;發掘出一些獸骨,可辨認的動物有豬(牙)、羊(牙)、鹿(牙、角)、魚(腮、鰭)、大型動物碎骨、犀牛骨(牙)等。在遺址中清理出兩座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墓葬。
官莊坪遺址 位於秭歸縣香溪鎮官莊坪。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1994~2000年進行了6此發掘。面積6000平方米。共發現灰坑27個、灰溝3條、墓葬6座、房基4座。其中屬於新石器屈家嶺文化時期的灰坑5個,房基1座;屬於二里頭時期的墓葬4座、灰溝1條;東周時期灰坑19個,房基1座 、灰溝1條,墓葬2座;屬於宋、明時期的灰坑2個、灰溝1條、房基2座。新石器屈家嶺文化遺存中灰坑都是不規則圓形淺底,遺物以泥質灰陶碗、盤、豆及夾砂黑陶罐、鼎等為主。房基僅發現柱洞及墊土層。其中77號墓(距今4000年前),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以大熊貓作為殉葬品的墓葬。
楠木園遺址 位於巴東縣官渡口鎮楠木園村。海拔110~140米,面積逾100000平方米。遺存的地層中含有豐富的碎骨,其中以魚的鰓蓋為主,獸骨也占相當比重。遺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主要有斧和刀,石核、石片略少。陶器以飾繩紋的夾砂深褐色陶為大宗。器類有圜底釜、支座、平底缽、圈足碗、壺等。這類遺存中的釜、支座與城背溪文化同類器接近,其年代略晚於城背溪文化或與城背溪文化晚期同時代。
神農洞 位於隨州市東北60公里歷山。傳神農氏誕生於此,故名。昔日穴口上建有神農廟,內塑其像,常年祀之。後屢修屢毀,僅存神農洞。洞口「方一步」,洞內可「容數人立」,壁石凝蒼顯綠,極具古色。
相關鏈接 1.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50萬年~距今約1萬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從距今約25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其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由於地域和時代不同,以及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區的文化面貌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 2.新石器時代 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1956年在長陽紗帽山發現距今10萬年古人類化石,命名為「長陽人」1970年在建始龍骨洞發現六枚猿人牙齒化石,經鑒定屬「步氏巨猿」距今250萬年----200萬年。1975年在鄖縣梅鋪龍骨洞發現三枚猿人牙齒化石,經鑒定為早期猿人,命名為「鄖縣亞種」。距今100萬年----60萬年。1976年在鄖西縣神霧嶺(俗稱白龍洞)發現八枚猿人牙齒化石,距今100萬年----50萬年。1989.1990年在鄖縣曲遠河口出土了兩具完整的顱骨化石,命名為「鄖縣人」,距今100萬年。2004年在鄖西縣黃龍洞發現四枚牙齒化石,經鑒定為晚期猿人,距今10萬年----4萬年。據以上考古成果梳理出鄂西猿人發展層次即從建始人-----鄖縣人-----鄖縣亞種人----鄖西人----長陽人------鄖西智人這一脈胳,進而推斷出鄂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並早於黃河文明。

❷ 贛榆有多少處文化遺址

1.後大堂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贛馬鎮城裡村北,遺址上曾有古城牆壓過,現為一高出地面約4米,面積約600玉方米的大土墩。遺物上層有漢代繩紋板瓦、簡瓦、泥質灰陶罐、盆等殘片;中層有西周時期夾砂繩紋褐陶片、鬲足等;底層有夾砂陶鬼險式鼎足、扁鼎足、盆式鼎足、泥質黑陶竹節形豆柄、平底杯、罐把手、紅陶片等。1987年12月,贛榆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青墩廟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城頭鎮青墩廟村北,為一高出地面約3米,面積約400玉方米的大土墩,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已被擾亂;下層有陶樽、泥質灰陶片、矮襠鬲足、砂陶鬲足、殘骨鏟、料珠、扁絲殼及龜、牛、豬、鹿骨、動物牙齒亞化石和雙翼式銅箭鏃等。1987年12月,贛榆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廟檯子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龍河鄉鹽倉城村西,為一東西走向的台地,長120米,寬115米,高3米。上層黃土被擾動,遺物有漢代繩紋瓦片、雲紋瓦當、莽錢、銅箭簇、銅鏡、碎磚塊等;中層有西周鬲足、陶口杯腹片、繩紋灰陶片和春秋時代鐵犁鏵殘片、碳化稻穀等;底層有新石器時期的石礪、骨椎、石紡輪、鹿角、龜腹甲殘片等。該遺址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大檯子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海頭鎮馬台村東北,面積約30平方米,突出地面約1米,為圓形土丘。上層遺物有漢雲紋瓦當、繩紋陶片;下層有附加堆紋與鬼式鬲足、黑陶薄片等。

5.蘇青墩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城頭鎮蘇青墩村北,為一大河灣沙灘,面積約15萬平方米。遺物上層有漢代陶片、筒瓦片,西周夾砂紅陶、鬲足罐口片;底層有新石器時期的三角形扁鼎足、錐形扁足、鏤空圈足、盤式紅陶鼎足、柱礎式陶紡輪、泥質黑陶器鼻、豆座、盤口杯等殘片。

.商周時代文化遺址

6.茅墩圈商周時代文化遺址
位於班庄鄉前集村,為一面積為1000平方米,高出地面約3米的三角形台地。遺物有商周鬲足、附加堆紋陶片、繩紋陶片、燒結紅土、灰陶罐和銅劍鏃、銅劍等。有塊石砌壁古井1眼,已填塞。

7.茅子庵西周時代文化遺址
位於班庄鄉三清閣村西北,為一台地,高出地面3—4米,面積6400平方米,南臨青抗公路,東有三清河流過,遺址上原有三溥閣(現夫存)地表遺物有西周、春秋時期的陶鬲足、繩紋陶罐、黑陶和豆等殘片。附近曾出土銅劍、戈等,從河岸斷層還可看同尚有文化層被掩埋在沙土下。

8.大辛庄西周文化遺址
遺址有兩處:一處位於柘汪鄉大辛庄村西南,1處在大辛庄村北,現都成平地。曾出土商周鬲足、豆柄、繩紋陶片和漢代筒瓦及繩紋陶殘片等,有陶井數眼。

9.黑林河西村西周文化遺址
位於黑林鎮河西村西北,為一橢圓形土墩,面積約3500平方米,高出地表4米,出土遺物有西周灰砂繩鬲足、規腰罐片及獸骨、鹿角、蚌殼、人頭蓋骨亞化石等。

10.贛馬劉莊周代文化遺址
位於贛馬鎮劉庄村西,現為一突出地表約30厘米的耕地,曾出土周代繩紋鬲足、罐片等。

12.秦山島東周文化遺址
位於秦山島西北麓,文化層迭壓高約15米,長約38米,夯築灰土層中遺物有東周灰陶片、同何印紋硬陶、漢代繩紋、弦紋瓦片和陶片等。

13.春秋夾谷會盟遺址
位於縣西部夾谷山西南麓,為春秋時期齊魯會盟之地。遺址佔地面積數十畝。現存明代「聖代亭」遺跡石階坡段殘基10餘層,最長約7米,最高約5米;「孔子相魯會齊侯處」石碑1通〔2.19×0.8×0.225米〕,明萬曆四年(1576)立。1987年12月,贛榆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14.「端木書台」遺址
在塔山水庫大壩西端的子貢山上,為明代所定「贛榆八景」之一。相傳春秋時期子貢奉師命進行「止吳霸越,亂齊存魯」游說,歸途中經萬松山,遇雨書濕,將書攤在一巨石上曝曬。後人紀念子貢,在山上建端木書院。萬松山由此更名為子貢山,曬書石被稱為「端木書台」,今巨石極存。
15.莒國都城遺址
遺址在土城鄉大莒城村,為春秋莒國都城,有古墓群。出土遺物有晚周陶器殘片。

16.春秋紀鄣城遺址
在柘汪東海中,為東周至南北朝城池,後淪為海底,清乾隆初年潮退時可見西門。

17.漢代鹽倉城遺址
位於龍河鄉鹽倉城村,現存西南、西北兩處城角殘垣,各高3—5米,寬4—5米,系板築夯土。出土有西周、春秋和漢代陶器、銅器及銅幣等。鹽倉城為春秋莒國鹽官駐地,漢贛榆縣城。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未完

❸ 瑪雅文明與中華文明

天門境內石家河文化--長江中游文明起源據統計:全國史前古城共發現了60多座,而在湖北發現的史前古城就有10座之多。在湖北,自20世紀80年代在湖北天門石家河境內發現華中地區最大的史前時代城址--石家河古城後,湖北先後發現並確認的10座史前古城,分別為:天門的石家河古城、石首市的走馬嶺城、荊門市的馬家垸城、荊州市的陰湘城、公安縣的雞鳴城、應城市的門板灣城、應城的陶家湖城、天門的龍嘴城、天門的笑城古城、沙洋縣的城河城。由於這10座古城均分布在江漢平原,故稱江漢城址群。天門境內的石家河文化遺址群,還代表華中地區及長江中游地區文明的起源,份量不輕。天門--史前古城的大觀園青芝山神感悟:全國史前古城共發現了60多座,而湖北發現的史前古城就有10座之多。感慨湖北的史前古城之多、之集中、之完整,並組成城市體系。其中,又以石家河古城最耀眼,代表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最高水平,而天門龍嘴古城在湖北史前古城中歷史最久遠,則代表湖北史前古城的最古老的建城史。還有2006年最新發掘的笑城古城。而這三座史前古城,都位於湖北天門境內。另外,根據石家河古城的影響力,有學者甚至認為石家河古城代表堯舜古都。而江漢平原的其他古城,則是拱衛石家河古城的衛星城市。天門--考古聖地(一鋤頭下去可挖出4000年歷史)青芝山神以為,考古文化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是說:陝西關中地區,一鋤頭下去可挖出3000年歷史。山神認為那是因為西周在關中地區最為鼎盛,西周定都關中地區,於是西周文物成為關中之寶。而在江漢平原的湖北天門,因富有三座史前古城,且有一座代表長江中游最高古城水平的石家河古城,有代表長江中游文明起源的石家河文化,所以,青芝山神說:江漢平原的天門市,一鋤頭下去可挖出4000年歷史。恰如其分。湖北史前古城NO.1--天門石家河古城
石家河古城位於天門市石河鎮。年代為距今4000~5000年。石家河遺址發現於1957年,遺址群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由三房灣、譚家嶺等數十處遺址構成。城址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900餘米,城牆高3~8米,牆底寬30~50米。城外側有護城河,寬60~100米,深4~6米。城的中心部分是譚家嶺遺址,是居住區。西北部的鄧家灣發現許多塔形陶器,估計是宗教用品。有幾處用大陶缸相套排列成弧形,其中有的陶缸上刻有刻劃符號,估計與宗教活動有關,包括豬、狗、牛、羊、雞、猴、象、長尾鳥、龜、魚等陶塑,還有成百件人抱魚像,顯然是一處宗教活動中心。西南部的三房灣遺址發現大量的紅陶杯,達數十萬件之多。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從相當於大溪文化階段開始,經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了一個基本連續的發展序列。遺址群的中心為一座由城牆、城壕和外圍台崗構成的古城。城址面積達120萬平方米,出土物中以大量陶器、陶塑工藝品和小型玉器最具特色。此外,在遺址中還發現有銅塊等,證明石家河文化已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在天門市石家河遺址周圍散布著許多遺址分布點,構成石家河聚落群。石家河遺址群是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為探索長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史前古城NO.2--天門龍嘴古城
龍嘴古城位於天門市石河鎮吳劉村。2006年發掘。城址呈不規則圓形,佔地約8萬平方米。城牆周長約1000米,城內面積6萬平方米,城的東、西、南三面環湖,北面則是一個人工開挖的壕溝,城牆依地勢而建,最高處達2米,低處也有1米左右。城內的建築、器具大量使用了燒制的紅土,現已發掘出陶塑藝術品、磨製石器、陶器、紡輪、搖動時能發出聲響的玩具球和少量玉器。此外還發現了墓葬。這座古城遺址是湖北省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相當於大溪文化中晚期(距今5500年至5000年)。湖北史前古城NO.3--沙洋縣城河古城遺址
城河古城位於沙洋縣後港鎮城河村。1983年發現,2007年發掘。面積為100萬平方米,為大型城址,且護城河、城壕、城垣保存比較完整。僅次於天門市石家河城址,屬於石家河文化,距今4300多年。
湖北史前古城NO.4--石首走馬嶺古城
走馬嶺古城位子石首市焦山河鎮走馬嶺村。城址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東西最大長度370米,南北最大寬度300米,城牆周長約1200米,面積7.8萬平方米,現存城牆最高處約5米,牆基寬25~37米,頂部寬10~20米,城牆上有5處缺口,有些缺口兩側的城牆頂部還存在土台。城垣自上而下以黃、褐、灰白粘土夯築。在東城垣中部和西城垣南北兩端分別築有城門。在城內發現有面積達100平方米的大房子,面積在30~50平方米的多分間式中型房子和面積在8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土城垣包含物多為屈家嶺文化早期的陶器殘片,且被屈家嶺文化晚期灰坑和墓葬所疊壓,由此推斷該城始築於屈家嶺文化早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史前古城NO.5--公安雞鳴城古城
雞鳴城古城位於公安縣獅子口鎮清河村。1996年發掘。城址平面呈圓形,東西寬400米、南北長50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城有四門,外有護城河,唯東牆中段不知何時何故斷缺,城垣平面近似一個C字。城內中央有高出周圍1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的台地,上發現大量紅燒土堆積,當是遺址的主要居住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史前古城NO.6--荊州陰湘古城
陰湘古城位於荊州市馬山鎮北約4公里處。該城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中部的一條縱向沖溝將遺址分為東、西兩部。現存城垣全長約9000米,東西長約580米,南北殘寬約35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東、南、西三面城垣基本保存較好,現存城垣寬度一般為10~25米,牆高8米,城垣外有城濠。已發現房屋基址13座、陶窯4座、瓮棺8座、灰坑及水稻田的遺跡,城濠內發現了大量的動植物遺跡和文化遺物。年代相當於屈家嶺文化早期。其中出土的漆木鉞柄,是目前中國新石器時代惟一的一件保存完好、且色澤艷麗如新的漆木器,使長江中游漆工藝的時代提前了2000多年。此外還發現了大型分間房子,為研究當時城內居住形式、房屋建築結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史前古城NO.7--沙洋馬家垸古城
馬家垸古城位於沙洋縣五里鎮顯靈村。城垣保存完整,平面為梯形,東西牆各長640、南牆440、北牆250米,總面積約24平方米。西牆緊鄰東港河,並引東港河水環繞城址一周為護城河。南北城牆的中部各有一缺口,但還不能肯定就是當時的城門。西牆中段偏北至城的東南隅有一古河道。城內東北部有一夯土台基,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150米,系城內的重要建築。夯土台基上採集大量屈家嶺、石家河早期的陶片,故城址的年代總不越出這個范圍。在馬家垸城址周圍分布有較密集的中小型聚落,構成馬家垸聚落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史前古城NO.8--應城門板灣古城
門板灣古城位於應城市西南約3公里處星光村。是一個以城址為中心,城外分布有數個半從屬聚落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遺址的中部,有城址一座,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長550、東西寬40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西垣保存最好,至今高出地面3~4米,城內東北部和西北部各有一個面積較大的高台地,城垣外有濠溝。城址內發現大型房屋建築,面積為115.5平方米。房屋內分四室,外有走廊,門窗等皆保存較好。房子周圍有由圍牆構成的面積達45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門板灣遺址的城牆與城濠以及大型房屋建築皆保存較好,為迄今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之罕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史前古城NO.9--應城陶家湖古城
陶家湖古城位於應城市區西約18公里的四龍河中游。城池呈橢圓形,南北最大距離約5000米,東西寬850米,總面積約67萬平方米。城垣為土築,殘存城垣高出地面1~4米,城垣外有護城河環繞,城內南部有大面積台地,在此地面發現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認定為屈家嶺文化時期。湖北史前古城NO.10--天門笑城古城笑城古城位於天門市皂市鎮笑城村,距天門市區36.4、距皂市鎮7.5公里。笑城城址地處山地向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城址位於熊家嶺崗地南端,海拔高程26—29.5米,其東、南、西面地勢較低,海拔高程20—22米。崗地南北長約1、東西寬約0.5公里。姚家河自西而東從城址南側流入新皂市河。笑城城址於1983年文物普查時發現,2006年因武荊高速公路修建而發掘,為天門市文物保護單位。笑城古城城址座北朝南。城址東西長250~360米,南北寬156~305米,城址面積約9.8萬平方米,城內面積約6.3萬平方米。經勘探得知,笑城城址除城北有壕外,其餘三面均為湖泊,充分證明當時城址是三面環湖,一面為壕的布局。笑城城牆大致可分為兩期。第一期城牆的年代應屬於屈家嶺文化晚期。城牆底寬約23米,殘高0.60~1.6米。出土遺物較多,以泥質灰陶為主,磨光黑陶次之,還有少量的彩陶,器形有罐、缸、碗等殘片。第二期城牆年代為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城牆修築在第一期城牆之上,底寬約14.5米,殘高0.20~1.6米。出土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器形有鼎、鬲、罐、豆等。晚期城牆是在早期城牆的基礎上加高而成。石家河文化遺跡則有灰坑和墓葬,陶器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黑陶為主,器形較單一,以罐、杯居多。綜述
綜上所述表明:在這10座史前古城中,走馬嶺和雞鳴城2座古城分布在長江之南,石家河、龍嘴、笑城、馬家垸、城河、陰湘城、門板灣和陶家湖古城分布在長江之北的漢水流域和沮漳河流域。就總的地理環境來看,所有城址都選擇在山前地帶的丘陵與湖泊窪地交接的平原地區,建城選址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條件,依地勢而建。10座古城中,以石家河古城面積最大,城址面積達120萬平方米,其次為城河、陶家湖、馬家垸、陰湘城、門板灣、笑城、雞鳴城、走馬嶺和龍嘴,龍嘴古城最小,城內面積僅6萬余平方米,但龍嘴古城歷史最久遠。城垣的形狀無一定規律,有圓形、圓角方形、橢圓形等形狀。長江中游史前古城的構築年代除龍嘴古城最早構築於大溪文化中晚期外,其它均在屈家嶺文化晚期以前,其中以龍嘴城垣的堆築年代最早,大約在距今5500年-5000年,石家河、走馬嶺、陰湘城3座古城的城垣都發現有被屈家嶺文化晚期墓葬或灰坑疊壓、打破的地層關系,說明城垣的堆築年代不會晚於屈家嶺文化晚期,為距今4800年左右。從城內的文化堆積來看,長江中游這些史前古城的使用時間一直沿用到石家河文化早期。有關資料表明:中國早期城址最早出現在距今約6000年前,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相繼衰亡。其最蓬勃發展的時期約在距今4800年-4300年間。在湖北省內已發掘出10座距今4000年以上的史前古城的城址中,地處天門市的石家河古城、龍嘴古城、公安縣的雞鳴城城址、應城市的陶家湖城址以及馬家院城址等10座古城址,都證明湖北新石器時代就有城市雛形出現,並有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 除了在同一時空出現的過的關系,幾乎毫無關系

❹ 西集鎮的風景名勝

普照寺
是古嶧縣名剎,位於棗庄市區西北約20千米,屬於西集鎮。普照寺始建年代不詳,明代萬曆年間和清代道光年間進行過維修,推斷此寺應創建於元代以前。普照寺現保存的大殿,是明代供奉佛像的後殿,殿檐下大門兩側嵌有明代石碑兩通,上面鐫刻有明代文學家賈三近的詩作,字跡清晰完好,石碑摩刻時間是萬曆十一年(1583年)。大殿後面還保存一通清代道光年間的碑刻,碑額篆書「龍河精舍」四字。龍河,即指今西集河,精舍是寺廟的別稱,碑上所指正是普照寺。碑上款題《龍河精舍記》,主要記述普照寺周圍的自然環境、寺廟情況以及當時維修經過。碑文出自滕縣人王東槐之手。
萬曆十一年(1583年)前後,文學家賈三近由南京光祿寺卿任上解職在家閑居。5年閑居期間,他為撰寫《嶧縣志》,考察山川河流,遍訪鄉老耆舊,悠遊於泉林之間。在普照寺結識了住持僧圓泰,二人促膝交談,十分投機,以後便時常往來,縱論佛理禪旨,壁上鑲嵌的兩首詩,便是他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秋季到普照寺,應圓泰長老之請留贈的。
建新遺址
在西集鎮伏里村,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坐落在村北側一片高出周圍1.5米左右的平坦台地上。經鑽探,遺址平面呈橢圓形,東西長205米,南北寬155米,現存面積約3萬平方米。東、南、北三面被群山環抱,西部為開闊平原,遺址北側有一條小河。1992年,濟棗公路修築時需從遺址中穿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發掘隊對該遺址進行了2次較大規模考古發掘。此次發掘,在遺址的西、中、東3個區域內共開探方106個,探溝l條,發掘面積共計2781平方米。發現大汶口文化房基27座,灰坑和窖穴261個,墓葬92座,水井l眼,陶窯1座,出土陶器、石器、骨角器等各類遺物1000餘件。
河溝將遺址
分為兩半,東為居住區,西為墓區。居住區發掘出房址10餘處,其中三處為半地穴式,灰坑8個,並出土了大量以素麵陶片為主的文物等。區內水井直徑為1.2米、深2.4米,這在大汶口文化中首次發現,把祖先從飲用河水到飲用井水的歷史轉折點推前了千餘年。墓區發掘出包括成人、兒童在內的墓葬。其中有一夫妻合葬墓,墓主頭向東方。傳說伏羲就出生在伏里村,後與活動在嶧城區金陵寺附近的紅埠族母系部落首領女媧結為夫妻,在此生兒育女。伏里村南有伏山,其頂有伏羲廟、女媧廟,廟內10多塊石碑至今保存完好。
倪國故城遺址
戰國時代的倪國故城遺址位於西集鎮東1千米處,海拔140米。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倪即小邾國,以居邾故又稱邾國。」遺址為高出地面5米的台型高地。據《嶧縣志.古跡考》載:「土台高數尺,方廣數十畝」。在此先後發現了灰陶缸、陶豆、罐、筒瓦、石斧、鬲腿等文物。現遺址被列入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帶,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因首先發現於大汶口,人們遂把以大汶口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發現,使黃河下游原始文化的歷史,由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❺ 西歐有哪些國家

西歐包含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7個國家版。西歐指歐洲西部權瀕臨大西洋的地區以及附近的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

西歐位於歐洲西半部,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西歐又具體可以分為北歐、西歐、中歐、南歐四個部分。本區位於亞歐大陸西部、大西洋東岸,大部分位於北緯35°~60°屬北溫帶。西歐地形以平原為主,是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5)四龍河遺址擴展閱讀:

英國

英國西北部多低山高原,東南部為平原泰晤士河是國內最大的河流。塞文河是英國最長的河流,河長338公里,發源於威爾士中部河道呈半圓形,流經英格蘭中西部,注入布里斯托海峽。

泰晤士河是英國最大的一條河流,流域面積1.14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8.9億立方米。流域地理位置西經2°08′~東經0°43′,北緯51°00′~52°3′。

❻ 長沙人氣怎樣

一般吧目前排在新一線城市的前8左右。

❼ 請問[email protected]這是什麼郵件網址是什麼

MX地址是250.250.com
這種垃圾地址很可能沒什麼網址
根是回250.com
你可以答試試
250.com
www.250.com
250.250.com
www.250.250.com

❽ 萬佛湖有哪些景點名字的由來

1、燕復子島

因島的形狀宛制如飛燕而得名,建有墨禪堂、李公麟館、延華洞、雲薌亭、百鳥園等景點。位於萬佛湖南面

2、周瑜島

以東漢末年周瑜為名,以周瑜文化為主,由毓瑾園、睿智園、知音園、練三墩等諸多島嶼組成。位於萬佛湖南岸。

3、萬佛島

因很多大佛,所以得名萬佛島,島內建有彌勒佛塑像;還建有大雄寶殿、觀音閣、萬佛塔、佛心亭等建築,供奉釋迦牟尼等佛像。島內還有迎佛橋、放生池、萬佛香榭、靜心台、香佛茶田、許願林、觀音橋、逍遙橋、九曲橋等設施。

(8)四龍河遺址擴展閱讀

旅遊注意事項

1、在旅遊過程中,遊客應當保存好一切可能用得著的證明材料,如旅遊合同、旅遊發票、景點門票、醫療單據等,不要僅憑口頭承諾。

必要時,消費者可將與旅行社進行商談交涉的過程以錄音的形式記錄下來,以備用。遇到侵權更要及時向旅行社、消費者協會、旅遊質量質監所等機構反映。

2、旅途中盡量少帶現金,不要將錢放在行李中,要貼身保管。貴重物品不要放在房間內。最好到正規商店購物,買了東西要發票證明。在試衣試鞋時,最好請同團好友陪同和看管物品。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