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寶塔遺址
⑴ 名著中的常識錯誤例子
作為明清小說代表作的四大名著,是「中國小說史的頂峰。四大名著的締將多為飽學強記的博聞宿儒,於經、史、子、集,觸目成誦。無論講史證道,還是勸世言情,自然筆下生花,展促裕如。可是,檢閱章回,細審文字,四大名著的行行珠璣之間,往往也迸出幾個所謂「常識性的錯誤」。
劉禪有兩個生母?
《三國演義》是一部講史特徵尤其鮮明的小說,在沿革建置甚至皇室世系的大要上,居然也不很在意。比如,在研究《三國演義》的主演劉備的家世時,再睿智的考據家也無法就劉皇叔的後妃、太子在正史著述中比勘明白。
首先,與史德有聲的陳壽《三國志》就有明顯的抵牾。關於劉備的皇子,《三國志》的《蜀書·先主劉備傳》里明確地交代:「章武元年(221年)五月,立皇後吳氏子禪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而《三國演義》在第三十四回《劉皇叔躍馬過檀溪》中卻說:「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生劉禪。」「甩龍」劉禪能有兩個生母?
《三國志》的《蜀書》在記載蜀國的後妃時,沒有相關糜夫人的記錄,但在《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詔託孤兒》里,糜夫人居然有了一個明確的皇後的名分:「尊皇後吳氏為皇太後,謚甘夫人為昭烈皇後,糜夫人亦追謚為皇後。」
關聖人能預知300年後的地名?
「海州」,始現於東魏武定七年(549年),三國時代(220年-265年)絕無海州這個地名,「與世寡合」的才子羅貫中硬是要從那位義膽千秋的大刀關雲長的嘴裡吐出「海州」這兩個字來--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里,關雲長對張飛說:「我在海州路上駐扎,探得消息,故來至此。」關聖人能預知300年後的地名?
侯寶林說相聲,為了調侃,硬要「關公戰秦瓊」,這不,早在明初面世的《三國演義》的白紙黑字里,大刀關公自己就想著「戰秦瓊」。20世紀的故事裡,不過是關雲長的故伎重演而已。
《宋史》記錄張叔夜在海州知州的任上指揮水戰,招安宋江。施耐庵卻一定要把戰場搬到山東,將一頂與張叔夜毫不相乾的「濟州太守」的烏紗硬套在張叔夜的頭上。
唐僧「數典忘祖」?
《西游記》是一部以唐代開國時「貞觀之治」為歷史背景的小說,作者卻常常提到明代的職官和機構設置--兵馬司、錦衣衛、司禮監……在交代男1號唐僧的家世時,甚至指鹿為馬,張冠李戴。《西遊記》說,唐僧父親陳光蕊是「貞觀己巳」年的狀元,可是,貞觀紀年中根本就沒有「己巳」這一年。
殷開山,實有其人,正史有傳。「新、舊唐書」、《通鑒》、《通典》,皆有詳略不同的記載,他從未做過丞相。可是,在被視為名著的通行本《西遊記》之祖本里,唐僧的外公殷開山在長安城中居然建有一棟豪奢的丞相府。
眾所周知,唐僧的故里在今河南偃師的陳留,我曾專程造訪過唐僧的故宅遺址,然而《西遊記》里的唐僧在自報家門時,居然處處數典忘祖:「父是海州陳狀元。」
顏真卿也「穿越」?
被譽為「中國古典現實主義之終結」的《紅樓夢》,在結束語里慷慨陳詞:「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將歷史和小說的邊緣剝離得尤為直白:「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裡翻閱歷來的古史……笑道:『果然是賈雨村言了……既是假語村言……樂得與二、三同志,酒余飯飽,雨夕燈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題傳世,以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被列作十大名著之一的《鏡花緣》,作者是個善於「繁征博引、包括靡遺」,「於學無所不窺」的學者,備受乾嘉學風的熏沐。小說史家王韜甚至指說李汝珍的《鏡花緣》是「兼才人、學人之能事」,就學術功底而言,堪稱稗壇上的絕無僅有。然而,就是這樣一部被魯迅譽為「與萬寶全書相鄰比」的力作,也會有關公戰秦瓊之嫌。例如,第七十二回《古桐台五美撫瑤琴白術亭八女寫春扇》中,作者借彩雲之口,誇耀「紫綃姐姐府上的多寶塔」碑版。顏真卿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的進士,武則天時代哪來的顏體代表作《多寶塔》碑帖?
難怪,李汝珍在《鏡花緣》的終卷大發嘆喟:「嗟乎!小說家言,何關輕重!」
難怪,小說批評家葉晝說,《西遊記》可以有舉不勝舉的「扯淡」和「說家荒唐」。
難怪,小說家最傑出的代表、稗聖曹雪芹會在開篇卷首就宣告看客:石頭記,「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⑵ 祖國的名勝古跡,名山大川。珍貴文物有哪些
安徽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黃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
安濟橋
安平橋
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舊址
安遠寺
敖倫蘇木城遺址
襖神樓
B
八嶺山古墓群
灞橋遺址
白鶴梁題刻
白金寶遺址
白居寺
白居易墓
白馬寺
白鹿書院
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半坡遺址
褒斜道石門及摩崖石刻
寶頂山摩崖造像
寶聖寺羅漢塑像
保國寺
北戴河秦行宮遺址
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
北海及團城
北京城東南角樓
北京大學紅樓
北京東岳廟
北京鼓樓、鍾樓
北京故宮
北京孔廟
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
北京宋慶齡故居
北京延慶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北齊石柱
北山摩崖造像
北石窟寺
北宋東京城遺址
北庭故城遺址
北嶽寺
北鎮廟
北庄遺址
比干墓廟
辟雍碑
避暑山莊
柄靈寺石窟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
渤海中京城遺址
布達拉宮
C
綵衣堂
曹植墓
草庵石刻
昌珠寺
長城
長陵
長沙銅官窯遺址
常德鐵幢
朝陽北塔
沉香閣
陳嘉庚墓
城村漢城遺址
成吉思汗陵
城頭山遺址
程陽永濟橋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
崇聖寺三塔
崇禮住宅
崇慶寺
崇武城牆
崇覺寺鐵塔
崇福寺
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
楚紀南故城
穿洞遺址
慈雲閣
磁山遺址
磁縣北朝墓群
磁州窯遺址
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
D
打虎亭漢墓
大寶積宮與琉璃殿
大地灣遺址
大甸子遺址
大洞遺址
大方盤城
大佛寺石窟
大高玄殿
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
大金得勝陀頌碑
大連俄國建築
大廟飛來殿
大明宮遺址
順陵
司馬光墓
司馬遷墓和祠
四川安縣生物礁-岩溶國家地質型
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
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四門塔
松江唐經幢
嵩岳寺塔
宋陵
蘇公塔
蘇祿王墓
蘇州古典園林
蘇州雲岩寺塔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垣
隋唐洛陽城遺址
鎖陽城遺址
T
它山堰
太昊陵廟
太和城遺址
太和宮金殿
太廟
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
太平天國忠王府
太平天國侍王府
太室闕
泰陵
泰寧尚書第
泰山
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
棠樾牌坊群
陶寺遺址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天寧寺塔
天台庵
天壇
天一閣
田齊王陵
鐵山、崗山摩崖石刻
通天岩石窟
銅錄山古銅礦遺址
同心清真大寺
統萬城遺址
托林寺
駝山石窟
W
媧皇宮及石刻
丸都山故城
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
萬里長城??八達嶺
萬里長城??嘉峪關
萬里長城??九門口
萬里長城??山海關
萬里長城??紫荊關
萬佛堂石窟
萬榮後土廟
萬部華嚴經塔
王建墓
網師園
魏氏庄園
卧佛院摩崖造像
浯溪摩崖石刻
吳城遺址
五當召
五里橋
五女山山城
五塔寺塔
武當山古建築群
武當山金殿
武侯祠
武侯墓
武陵源(張家界)
武威文廟
武夷山
X
西安碑林
西安城牆
西安鼓樓
西安鍾樓
西安清真寺
西海郡故城遺址
西侯度遺址
西秦會館
西山遺址
西夏陵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夕佳山民居
溪州銅柱
下八里墓群
夏魯寺
仙游寺法王塔
顯陵
顯通寺
獻縣漢墓群
祥集弄民宅
響堂山石窟
小雁塔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解州關帝廟
興城城牆
興國寺
興教寺塔
興隆窪遺址
興聖教寺塔
邢窯遺址
修定寺塔
須彌山石窟
須彌福壽之廟
徐光啟墓
許國石坊
許家窯?侯家窯遺址
玄貞觀
玄妙觀三清殿
懸空寺
薛城遺址
薛家崗遺址
Y
亞溝石刻
淹城遺址
燕下都遺址
炎帝陵
延福寺
延慶觀
延一井舊址
岩山寺
揚州城遺址
楊粲墓
楊升庵祠及桂湖
仰韶村遺址
葯王山石刻
鄴城遺址
伊斯蘭教聖墓
怡亭銘摩崖石刻
頤和園
伊犁將軍府
義慈惠石柱
殷墟遺址
銀山塔林
雍和宮
永樂宮
永陵清
永陵西魏
美里城遺址
桔國寺塔
盂城驛
榆次城隍廟
榆林窟
禹王城遺址
玉海樓
玉皇寺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
玉泉寺及鐵塔
雨花台烈士陵園
豫園
元謀猿人遺址
元上都遺址
圓明園遺址
岳飛墓
岳陽樓
嶽麓書院
雲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
雲岡石窟
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石林岩溶峰林國家地質公園
雲南騰沖國家地質公園
雲岩寺
Z
則天廟
增沖鼓樓
藏王墓
扎什倫布寺
扎塘寺
張衡墓
張桓侯祠
張掖大佛寺
張仲景墓及祠
漳州石牌坊
昭陵唐
昭陵清
昭仁寺大殿
趙州陀羅尼經幢
哲蚌寺
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真如寺大殿
真武山古建築群
鎮朔樓
正定文廟大成殿
鄭成功墓
鄭韓故城
直隸總督署
治平寺石塔
智化寺
中山古城遺址
中山靖王墓
中山陵
鍾山石窟
中心鎮公堂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周口關帝廟
周原遺址
諸葛、長樂村民居
卓克基土司官寨
拙政園
紫霄宮
附錄
大士閣
大石橋
大汶口遺址
大窯遺址
東陽盧宅
大屯土司官寨
大雁塔
大沽口炮台
大窯龍泉窯遺址
大伊山石棺墓
大邑劉氏庄園
大昭寺
大足石刻
丹土遺址
丹陽南朝陵墓石刻
德格印經院
德慶學宮
地藏寺經幢
雕龍碑遺址
釣魚城遺址
丁村遺址
丁氏故宅
定州開元寺塔
東坡書院
東千佛洞石窟
東山關帝廟
東陵
洞溝古墓群
都江堰??青城山
獨樂寺
杜甫草堂
杜陵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E
阿房宮遺址
峨眉山??樂山大佛
峨眉山聖壽萬年寺銅鐵佛像
二里頭遺址
二宜樓
F
樊敏闕及石刻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
飛英塔
飛來峰造像
豐鎬遺址
風穴寺及塔林
封氏墓群
鳳凰山山城
奉國祠
佛宮寺釋迦塔
佛光寺
佛山祖廟
府州城
福建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福陵
G
嘎仙洞遺址
甘丹寺
甘泉宮遺址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缸瓦窯遺址
高昌故城
高旬麗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
高頤墓闕及石刻
閣院寺
個園
恭王府及花園
鞏縣石窟
固陽秦長城遺址
古格王國遺址
古觀象台
古田會議會址
關王廟
觀星台
觀音橋
光孝寺
光岳樓
廣德寺多寶塔
廣東丹霞山國家地質公園
廣東湛江湖光岩國家地質公園
廣惠寺華塔
廣濟橋
廣教寺雙塔
廣饒關帝廟大殿
廣勝寺
廣武漢墓群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廣允緬寺
廣西資源國家地質公園
廣州大元帥府舊址
廣州公社舊址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廣州聖心大教堂
歸德府城牆
郭沫若故居
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
國子監
國殤墓園
虢國墓地
H
哈爾濱文廟
哈爾濱頤園街一號歐式建築
海寶塔
海豐紅宮、紅場舊址
海瑞墓
韓城大禹廟
漢長安城遺址
漢楚王墓群
漢梁王墓群
漢魏洛陽故城
好太王碑
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內鄉寶天曼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姆渡遺址
何園
合浦漢墓群
賀蘭山岩畫
和縣猿人遺址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
紅安七里坪革命舊址
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
洪秀全故居
洪州窯遺址
侯馬晉國遺址
華南喀斯特地貌
胡里山炮台
胡慶余堂
湖南良山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年關暴動指揮部舊址
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
湖南張家界砂石峰林國家地質公園
湖田古瓷窯址
花山岩畫
花戲樓
華嚴寺
華林寺大殿
華清宮遺址
懷聖寺光塔
環秀山莊
皇史威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
黃帝陵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黃龍
黃埔軍校舊址
黃山
黃興故居
黃興墓
皇澤寺摩崖造像
會寧紅軍會師舊址
霍去病墓
霍州州暑大堂
J
雞公山遺址
姬氏民居
紀山楚墓群
濟瀆寺
寄暢園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
澗磁村定窯遺址
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
江孜宗山抗英遺址
將軍崖岩畫
姜女石遺址
姜寨遺址
蔣氏故居
絳州大堂
交河故城
焦山碑林
戒台寺
金牛山遺址
金沙遺址博物館
金山嶺長城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金田起義舊址
金剛座舍利寶塔
晉城二仙廟
晉祠
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司令部舊址
經略台真武閣
旌介遺址
景真八角亭
凈藏禪師塔
靖江王府及王陵
九日山摩崖石刻
九寨溝
酒店冶鐵遺址
居延遺址
居庸關雲台
覺生寺
均台窯遺址
K
卡若遺址
開封城牆
開福寺舍利塔
開平碉樓
開元寺
開元寺鍾樓
康有為故居
克孜爾千佛洞
孔廟、孔林、孔府
孔氏南宗家廟
L
拉卜楞寺
臘瑪古猿化石地點
藍田猿人遺址
老君岩造像
老屋閣及綠繞亭
樂山大佛
雷祖祠
擂鼓墩古墓群
麗江古城
李時珍墓
李自成墓
歷代帝王廟
良渚遺址
澡南康簡王肖績墓石刻
梁啟超故居
遼陵及奉陵邑
遼上京遺址
遼陽壁畫墓群
遼中京遺址
林則徐墓
林則徐銷煙池與虎門炮台舊址
臨淄齊國故城
靈光塔
靈岩寺
靈泉寺石窟
靈渠
靈霄塔
嶺山寺塔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
留園
琉璃河遺址
六和塔
六頂山古墓群
龍川胡氏宗祠
龍骨坡遺址
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
龍門石窟
龍門寺
龍山石窟
龍頭山古墓群
龍興寺
隆務寺
隆興寺
樓蘭古城遺址
盧溝橋
瀘定橋
廬山國家公園
廬山會議舊址及廬山別墅建築群
瀘州大麴老窖池
魯土司衙門舊址
魯迅墓
潞簡王墓
羅東舒祠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
駱駝城遺址
洛陽橋
M
麻浩崖墓
馬廠塬遺址
馬家窯遺址
馬江海戰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
馬蹄寺石窟群
麥積山石窟
滿城漢墓
滿堂圍
曼飛龍塔
茂陵
帽兒山墓地
梅庵
美岱召
美榔雙塔
孟廟及孟府
妙應寺白塔
妙湛寺金剛塔
明清皇家陵寢
明蜀王陵
明孝陵
明中都皇故城
明中都皇陵石刻
明祖陵
莫高窟
莫土司衙署
N
納樓長官司署
南、北吉祥寺
南禪寺大殿
南甸宣撫司署
南京南朝陵墓石刻
南龕摩崖造像
南石窟寺
南堂
南唐二陵
南通博物苑
南山?石篆山摩崖造像及多寶塔
南岩宮
南陽武侯祠
南嶽忠烈祠
南詔鐵柱
內蒙古克什克騰國家地質公園
內鄉縣衙
尼雅遺址
聶耳墓
寧遠文廟
牛河梁遺址
牛王廟戲台
羅布林卡
P
盤龍城遺址
蓬萊水城及蓬萊閣
毗盧寺
平城遺址
平頂山慘案遺址
平糧台古城遺址
平武報恩寺
平陽府君闕
平遙古城
繁塔
蒲與路故城遺址
蒲壯所城
普樂寺
普寧寺
普陀宗乘之廟
Q
邦江崖墓群
棲霞寺舍利塔
戚城遺址
齊家坪遺址
啟母闕
千佛庵
千佛崖造像
千唐志齋石刻
乾陵
潛口民宅
橋陵
秦代造船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及(南越文王)墓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秦咸陽城遺址
秦雍城遺址
青、白礁慈濟宮
青島德國建築
青蓮寺
青龍洞
青龍寺遺址
清東陵
清凈寺
清遠樓
清昭陵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
丘溶故居及墓
秋瑾故居
瞿曇寺
瞿秋白故居
曲村?天馬遺址
曲阜魯國故城
屈斗宮德化窯遺址
屈家嶺遺址
泉州天後宮
R
熱水墓群
瑞光塔
瑞岩彌勒造像
S
薩迦寺
三星堆遺址
三影塔
桑耶寺
色拉寺
山西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
善化寺
商代遺址
上海外灘建築群
上海郵政總局
上林湖越窯遺址
少室闕
紹興古纖道
奢香墓
社稷壇
沈陽故宮
粲海井
屍鄉溝商城遺址
十笏園
十三陵
什邡堂邛窯遺址
石佛洞遺址
石家河遺址
釋迦文佛塔
殊像寺
水陸庵
⑶ 頤和園長廊是這座皇家園林的一條中軸線,它平分了(),構成了(),成為()
頤和園長廊是這座皇家園林的一條中軸線,它平分了內(頤和園山水),構成了(頤和園主旋律 )成為了(建築容美學的典範)。
【頤和園長廊】在萬壽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間。始建於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後,於1888年又重新建造。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中間穿過排雲門,兩側對稱點綴著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重檐八角攢尖亭。象徵春夏秋冬四季。全長728米,共273間,有548根柱子。長廊以其精美的建築、曲折多變和極豐富的彩畫而負盛名,是我國古建築和園林中最長的廊。長廊還是一條五光十色的畫廊,廊間的每根枋樑上都繪有彩畫,共14000餘幅,色彩鮮明,富麗堂皇,它的長度和豐富的彩畫在1990年就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彩畫的內容多為山水、花鳥圖以及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中的情節。畫師們將中華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濃縮在這長長的廊子上。其中許多風景畫仿自江南山水,是畫師們根據乾隆意圖繪制的。
⑷ 石窟庵的來源是什麼呢
慶州石窟庵和佛國寺,位於韓國東部慶尚北道的慶州市,距首都漢城
280千米。作為一座擁有千年繁榮歷史的古都,慶州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
57年古新羅建國,國王朴赫居世在徐羅伐(慶州舊稱)建都,從那時起慶州便初具都市風貌。公元677年,新羅國在當時中國唐朝的幫助下,消滅了高麗和百濟,建立了統一的新羅國,並定都徐羅伐,統一的新羅文化也從此更加燦爛輝煌。公元935年,高麗太祖王建消滅了新羅,建立高麗國,定都於開城,徐羅伐正式改稱為慶州。沉澱了前後50代、900多年新羅王朝宗教、文化及藝術的精髓,各種代表新羅時期優秀文化的遺跡和古跡遍布慶州的每一個角落,因此慶州被稱為「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佛國寺,位於慶州吐含山西南山麓,創建於公元530年,公元751年由金大城擴建,公元774年竣工。據說,當初寺內有80多座殿閣和樓閣。1592年在戰亂中被燒毀,朝鮮王朝時期重修了部分建築。1970年,韓國政府全面修復佛國寺,原來僅留遺址的觀音殿、毗盧殿、迴廊等建築得以復原。佛國寺屬典形寺院布局形式,其特點之一是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紫霞門、無說殿左右的迴廊環繞的院落和以極樂殿為中心,從安養門左右至極樂殿後的迴廊環繞的院落東西並列;另一個特點是釋迦塔和多寶塔雙塔式寺院建築的形式。這座建築被譽為韓國最精美的佛寺。
⑸ 古代遺跡現狀或歷史、相關故事
古代孝心故事五則(一)一、黃香溫席在中國的古書上,有"香九齡,能溫席"的記載。講的是我國古代"黃香溫席"的故事。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冬夜裡,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裡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幹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里,小黃香心裡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裡,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竄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里。"香兒,香兒。"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爸爸,我在這兒呢。"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滿頭的汗,手裡還拿著一把大蒲扇。"你干什麼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屋裡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黃香說。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以後,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後,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9歲的小黃香就是這樣孝敬父親,人稱扇溫席的黃香,天下無雙,他長大以後,人們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事情正是這樣,黃香後來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負眾望,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傳。
一、長江三峽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大峽谷,還是我國乃至亞洲最早居住古人類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和世界人類遠古文明出現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曾預言說:「我們現在稱北京猿人為我們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裡?我覺得應該到長江三峽一帶探尋。」現在,考古學家在大量的遺址遺跡中已經找出三峽人類活動的大致輪廓,在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巫山龍骨坡,發現200多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證明「巫山人」是全球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人類;新石器時代遺址大溪文化展示了三峽人類的聰明才智;三峽地區古代巴人的遺址和墓地反映了三峽是巴人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是解開古代巴人歷史之謎的主要地段。長江文明堪與黃河文明媲美。
三峽也是是中國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文明的另一個搖籃和重要通道。在歷史進程中,長江串接起下游的吳越文化、中游的荊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而三峽,像一個巨大的紐結,溝通了江漢平原和成都平原,將巴蜀文明和荊楚文明連接起來,造就了完整的長江文明。三峽兩岸夏商周遺址、秦時棧道、楚國陽台、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奉節白帝城,雲陽張飛廟、夷陵(湖北宜昌)古戰場,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八陣圖、永安宮、涪陵白鶴梁、黃陵廟等古代建築和文化遺跡,與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向人們展開了一冊數千年文化歷史的巨卷。可以說,百里三峽是一根哺育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臍帶,如果沒有這個通道,中華民族文化史就是殘缺的。
三峽是中國讓人記憶最深刻的景觀,小學課本收入的《長江之歌》使不少人第一次認識長江的豪邁;中學課本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名詩,和劉白羽的《長江三峽》,讓我們進一步領略了三峽的雄奇與壯麗;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三峽》一文中把長江三峽那獨具魅力的風光名勝和意境渲染得淋漓盡致,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我們對三峽的印象。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我們通常所的三峽風光是指泛從重慶到宜昌全長600公里的峽江風光。整個三峽位於崇山峻嶺之中,兩岸山高谷深,懸崖絕壁,群峰競秀。三峽「山水峽林泉洞,包羅萬象;雄奇秀險峻幽,無奇不有」;其景色之壯觀,氣象之宏闊,占盡天下所有自然景色,被稱為天然博物館,是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位居全國十大風景區之首。
瞿塘峽是三峽中最短的峽谷,以雄奇之美著稱於世。瞿塘峽山勢雄峻,兩岸的山就像大斧切成的一樣,其中夔門山勢尤為雄奇,是瞿塘峽的代表景觀,也是長江三峽在景觀上特徵最明顯的景觀。古人詩稱夔門為:「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人們常稱「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
巫峽是三峽中最長的峽谷,以幽深秀麗聞名中外。巫峽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峰峰奇絕,就像一串翠綠的寶石鑲嵌在江畔,其中以神女峰最富魅力。由於巫峽濕氣蒸騰不散,容易成雲致霧,隨時可見雲霧或纏繞於山腰,或飄浮於江面之上,因此,古代騷人墨客游歷三峽時,感受最深的莫過於三峽的雲和三峽的雨。
二、西安碑林博物館
Museum Of Forest Of Stone Tablets In XI』AN
西安碑林博物館(原陝西省博物館)是一座庭院式建築,位於西安市三學街孔廟舊址,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陳列內容分為「西安碑林」和「石刻藝術」兩大部分。.1950年擴建為博物館。
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1000多塊。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出的《石台教經》和公元873年刻成的《開成石經》。「碑林」這個名字是清代所確定的。碑林現收藏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餘件,分7個陳列室,6個墓誌廓和1個碑亭展出。
碑林第一陳列室主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糧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訐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余字好陳列於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
碑林第二陳列室主要陳列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寫出的碑石,歷來都是人們學習書法的範本,其中有唐初書法家歐陽洵寫的《皇甫誕碑》,有小歐陽之稱的歐陽洵之子歐陽通寫的《道因法師碑》,顏真卿寫的《多寶塔碑》和《顏氏家廟碑》,晚唐柳公權寫出的《玄奘塔碑》和長安弘福寺和尚懷仁集王羲之刻字刻成,世稱「千金貼」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以及中外馳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等。
碑林第三陳列室保存有漢至宋代(公元前206年—公元1279年)各種書體的珍貴碑石,包括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種書體。通過這些碑石,可以了解我國文字的演變過程。
碑林第四陳列室保存有宋至清代書法家的詩文真跡以及明、清時期有珍貴史料價值的碑石,還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種線刻畫。
碑林第五陳列室主要陳列宋、元、明、清各代記述修廟、記功、修渠、補城等史實的碑石,是研究當代社會和地方史的參考資料。除此還陳列有清代馬德昭的「虎」、「壽」、「福」等一筆而就的大型題字碑石,運筆有力,氣勢磅礴,給參觀者以美的享受。
碑林第六陳列室陳列的碑石多是元、明、清各代的詩文碑石。其中元代趙孟 的《游天冠山詩碑》、明代董其昌的《秣陵旅舍送會稽章生碑》、清代康熙皇帝臨米芾的《賜吳赫書》、林則徐的《游華山詩》等都很珍貴。
碑林第七陳列室是1982年新建的一個陳列室,專門保存宋《淳化秘閣貼》。在碑林徊轉的個長廊上陳列著由魏至清的各代墓誌。
石刻藝術室建於1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陝西各地的西漢至唐代的石刻70餘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大類,按年代順序陳列於此。
門票:30元
營業時間:08:00—18:00
陝西歷史博物館
The Shaan』xi History Museum
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了陝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外面積達1100平方米。分為陝西古代史陳列、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
陝西古代史陳列展出在陝西發現、出土的珍品3000餘件,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分3個展室展出。陝西古代史陳列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它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陝西古代歷史。
門票:35元
營業時間:8:00---18:00
半坡遺址博物館
The BanPo Museum
半坡遺址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於仰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關中地區就發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古代文化發源地之美稱。
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分布於黃河中下游。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故得名。仰韶文化屬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榮時期,由於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常發現大量彩繪陶器,所以也被稱作彩陶文化。據碳—14法測定,整個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約為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
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建設施工中偶然發現的,現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於1954年秋至1957年夏先後進行了5次發掘。發掘面積為1萬平方米,共發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以及大量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生產與生活情景。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有石器、漁具、紋輪、骨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產活動的各種場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和各種發明創造。
門票:20元
營業時間:08:30---17:00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The Museum Of Emperor Qinshihuang』s Terra
—Cotta Warriors & Horses
1974年3月,臨潼區晏寨鄉西揚村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發現了許多碎陶人,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鑽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
一號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寬62米,深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東西兩端各有斜坡門道5個,坑道內有10道2.5米寬的夯土隔牆,隔牆上架著粗大的橫梁,再鋪蘆席、細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磚墁鋪。一號坑兵馬俑按實戰軍陣排列。俑坑的東端是一個長廊,站著三排面向東的戰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們是一號坑軍陣的前鋒部隊。長工廊南邊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邊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頭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後衛。他們手持弓弩等遠射兵器,擔任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在10道隔牆隔開的確良1個過洞里排列著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列有駟馬戰車。陶俑全部身披鎧甲,手持長兵器。它們是一號坑的主力部隊。一號坑共有27個探方,根據每個探方里兵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發掘後可出土兵馬俑6000餘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號坑東端以北是二號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它是由4個單元內的4個不同兵種構成的一個典型軍隊,估計可出土駕車陶馬350多匹,騎兵用鞍馬100餘匹,各種武士俑近1000件,木質戰車89輛,是由步兵、騎兵、輕車和混編兵種共同組成的曲尺形軍陣。這由來個小陣勾連組成。第一個小方陣是駑兵陣,發俑坑東邊突出的大斗部分,共有駑兵330我。其中約160人鎧甲跪俑分成8路縱隊居於陣心,外圍則有170們個戰袍立俑作掩護。臨陣時,立跪兩種姿式可以輪番射擊,使敵人難以靠近。第二個小陣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1至8過洞,由64乘駟馬戰車組成,每乘戰車上有一個御手,兩個甲士,無隸屬步兵,因而具有很高的運行速度和突擊能力。第三個小陣即俑坑的中部,包括9至11過洞,是一個由戰車、步兵和騎兵混編的縱隊。它以19輛戰車為主,260餘個步兵為輔,產8上騎兵6和。第四個小陣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於是4過洞,是由戰車6乘、鞍馬和騎兵俑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四個單元有機聯系構成一個大陣,又可以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攻能守,自我保護能力強,反映快速。二號坑的四個單元中就有三個單元布有車兵,戰車佔到整個軍陣面積的半數以上,證明在秦代車兵人為作戰的主要力量。
三號坑在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面形,面積為520平方米,僅有4馬1車和68個陶俑。它的東邊是一條長11.2米,寬3.7的斜坡門道,與門道相對應的為一車馬房,車馬房兩側各有一東西向廂房,即南廂房與北廂房。共出土陶俑64件。這些陶俑的編組排列與一、二號坑不同。一、二號坑內的陶俑都是按作戰隊形排列,而三號坑內的武士俑則是環繞周壁面內相向夾道式排列。三號坑內武士俑所持兵器也與一、二號坑內武士不同。後者配備的有長射程的弓弩,近距離格鬥的矛、戈、鉞、劍等,而三號坑內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牆鐵壁殳在秦代是一種專門用於儀仗的兵器。在北廂房內還發現有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禱戰活動的場所。通觀三號坑整個布局,它可能是整個地下軍陣的指揮部——軍幕。
陶俑最低為1.78米,最高為1.97米,輕重也不同,最輕的不到110公斤,而最重則達300公斤。為了使體形高大的秦俑保持重心平衡,秦代工匠們在每個陶俑的腳下加上一個踏板,使站立的陶俑更加穩固。
兵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青銅劍,歷經2000多年表面沒有生銹,至今仍鋒利無比,光亮如新。一次能劃透20張紙,經鑒定系銅錫合金,並含有10多種其它稀有金屬,表面有層10至15微米的含鉻化合物氧化層,表明曾彩鉻鹽氧化技術處理。鍍鉻技術是在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人發明的,而我國有2000多年前就開始在兵器上鍍鉻,實在令人嘆服。
1980年月日2月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按照發現的順序,被子編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這兩乘都是4馬單轅,呈前後縱向列排,一號車應為古代的「高車」,趕車的御官和乘車人都站在車上。二號車叫「安車」,亦稱「轀車京」,分為前御室和後乘室,兩室之間隔以車牆,趕車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後乘室。二號車配有1500餘件金銀構件和飾物,顯得華麗富貴。它可能是供秦始皇靈魂出遊時乘坐的。一號車上配備有弓弩、箭、盾牌、駕車者帶有官帽,說明這些車是用來保護後面的二號車安全的。
銅車馬處處依照真車、真馬、真人製作,除尺寸約為真車馬、真人的二分之一處,其它都與真車、真馬、真人無異。銅車馬大小由3400個零部件組裝而成。車長3.17米,高1.06米。銅馬高65—67厘米,身長1.2米,重量也各不相同,最輕的為177公斤,最重的212.9公斤。車、馬、人總重量達1243公斤。主體為青銅器鑄造而成。車馬的金銀裝飾品共計1720件,金銀器總重量達7公斤。銅車馬是我國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製作最精美的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中發現的最大青銅器。
門票:90元
營業時間:08:00—18:00
華清池
The Huaqing Pool
華清池位於驪山腳下,自古以來就是沐浴療養之地。據載,西周曾在這里建過「驪宮」。秦時砌石築池,取名「驪山湯」。漢代擴建為「離宮」。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修建「溫泉宮」公元747年,唐玄宗命環山築宮,宮同建城,改為「華清宮」,其湯池亦稱「華清池」,此名沿用至今。
華清池水能治病,遠在2000多年前就被人們發現。據傳,秦始皇在這里遇見「神女」,欲行無禮,神女惱怒,唾他一臉,唾處立即生瘡,始皇恐,忙作懺悔,神女便讓他用溫泉水冼之而愈。過去歷代帝王均在此築宮,游宴作樂。唐時,每年十月,唐玄宗攜帶楊貴妃姐妹,前往華清宮,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長安。
唐代的華清池毀於「安史之亂」。現在的華清池只是唐朝華清宮的一小部分。今天我們看到的華清池是在清代重建基礎上不斷整修擴建而成的,佔地面積85560平方米。
進華清池的西門,迎面可以看到九龍池、蓮花湯和飛霜殿等,都是1959年按唐代建築風格恢復重建的。
飛霜殿在唐代是玄宗皇帝和楊貴妃的寢殿。當時殿前的湯池之中,整日霧氣升騰。每當冬季大雪降臨,宮內玉龍飛舞,銀裝素裹,唯獨飛霜殿前,化為白霜,故此得名。
飛霜殿前的九龍湯,相傳在很古的時候,關中大旱,玉帝命老龍率8條小龍降雨。當旱象剛剛消除,眾龍麻痹鬆懈,致使旱情再度加劇。玉帝一怒之下,便將眾小龍壓在玉堤之下,並在堤兩頭各壓晨旭亭和晚霞亭,使眾小龍終日口吐清流為民灌田。又將老龍壓在玉堤上端的龍吟榭下,使其盡職盡責監視眾小龍。九龍池由此得名。
九龍池西側的九曲迴廊直通如同龍船浮於水面的石舫。石舫上有當年玄宗皇帝的御湯「九龍湯」。九龍湯當時手瑩白的白玉石砌成,石面皆隱起魚龍花鳥之狀,池中有一雙用白玉雕成的才出水際的並蒂蓮花,泉眼自瓮口湧出,噴注到白蓮上,所以御湯也叫蓮花湯。華清池內的驪山溫泉水源及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都位於華清池東
門票:40元
營業時間:08:00—18:00
乾陵博物館
The QianLing Museum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後武則天的合葬陵。因在長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乾陵。唐高宗李治系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生於公元628年。因得其母舅長孫無忌的幫助,被選為太子。公元649年太宗死後即位,他因體弱多病,實權操在皇後武則天手中,高宗在位34年,公元683年死於洛陽觀貞殿,葬於乾陵。
武則天,名 ,山西文水人,武則天一當上皇後就參與朝政,公元690年,武則天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在位21年,公元705年,傳位於中宗李顯,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不久死於洛陽上陽宮,後與高宗合葬於乾陵。
乾陵建於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較完整的陵墓之一。乾陵的地面設施遺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門外,從南面的第一對土厥起,向北有華表、翼馬、朱雀各一對,石馬五對,石人十對,內城四門外有一座石碑,左為「述聖紀碑」,因碑石七節,人稱「七節碑」。上層為屋形碑首,中間五節為碑身,下層為碑座。碑通高6.3米,每邊寬1.86米。碑文為弄則天撰,中宗李顯書,8000餘字,內容是頌揚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右為「無字碑」,高與「述聖記碑」同,寬1.8米,厚1.3米。碑額刻有八條螭首,兩側刻有線雕大龍雲紋。初立時,全碑未刻一字,故稱「無字碑」。究其原因,一說表示武則天「功高德大」取論語中「民無得而名焉」之意;一說表示武則天雍容大度,立此碑,讓後人去對自己評說;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此碑乃唐中宗所立,他既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又不願以一個兒子的身份對母親提出非議,故而立下此碑。不管怎麼說,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歷史上還是僅有的。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字穠輝,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女,嫁於武則天的侄孫駙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於洛陽,年僅17歲。於706年與武延基合葬於乾縣北塬,陪葬乾陵。
章懷太子墓位於乾陵東南約3公里處,章懷太子名賢,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次子,在高宗的子女中較有才華的一個。
依永泰公主墓而建的乾陵博物館內收藏著從乾陵陪葬墓內(主要是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眾多文物,這3座墓在五代至北宋時雖已被盜掘,但仍遺留大量的陶瓷器皿、唐三彩、俑及墓誌銘等隨葬器物。三彩馬中,形體最大的要數章懷太子墓出土的一具,高72厘米、長80厘米。各種三彩俑的姿勢各不相同,造型十分生動,其中有幾十個鎧甲騎馬俑,是文物中罕見的珍品。
門票:乾陵31元,4個景點共計84元
營業時間:08:00—18:00
法門寺
The FaMen Temple
法門寺是我國古代安置釋迦牟尼佛骨舍利的著名寺院。法門,意為修行者必入之門。法門寺始建於東漢,寺因塔而建成 法門寺塔,又名「真身寶塔」,因葬有釋迦牟尼的手指骨一節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釋迦牟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孔雀在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為了使佛光遠大,將佛骨分成84000份,分葬於世界各地,並建成84000座塔。我國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門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門寺塔和寺有「關中塔廟之祖」的稱譽。
1985年,陝西省政府仿照明代的磚塔重建新塔,在清理塔基時,意外地發現了地宮,在地宮中發現了深藏千年之久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養舍利的大批珍貴文物。
法門寺地宮長21.2米,面積31.84平方米,是迄今國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寺塔地宮。地宮所發現的4枚佛骨舍利,是令人最矚目的。第一枚舍利藏在後宮的8重寶函中,長40.3毫米,中空,堅置在金塔基銀柱。第二枚藏在中室漢白玉雙檐靈帳之中,形狀與第一枚相似。第三枚藏在後室秘龕五座寶函的白玉棺中,管狀,長37毫米,白中泛黃。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繪菩薩阿育王塔內,色澤、形狀與第一、二枚相似。經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和副會長周紹良先生鑒定,其中第二枚是靈骨,即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指骨,其餘3枚是「影骨」,是唐朝皇帝為保護真骨而命人仿製的,但在佛教徒眼中,「影骨」也是聖骨,與真身舍利具有同等意義。
法門寺發現的金銀器是等級極高的珍品。四面十二環鎏金禪杖無 沒完寫不下了
蘇州園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佔有拙政園、留園兩席;「吳中第一名勝」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其成為遊客來蘇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令古今遊客爭相來訪楓橋,聞聽寒山寺的鍾聲。姑蘇城外自然風光秀麗,靈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諸山,點綴於太湖之濱,形成了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主要景點:
1、寒山寺位於姑蘇城外楓橋邊,始建於六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唐貞觀年間改名為寒山寺。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廡殿(偏殿)、藏經樓、碑廊、鍾樓、楓江樓等。大雄寶殿右側有一口日本友人送來的銅鍾,它是1906年由小林誠義等一批工匠鑄成的。此鍾一式共鑄兩口,一口在日本館山寺,另一口就在寒山寺,至今保存完好。
2、虎丘是蘇州城的標志性景觀,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蘇州在春秋時是吳國的首都,吳王闔閭死後就葬於虎丘。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緻更加秀美。宋代詩人蘇軾曾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古人在評價虎丘的特色時,曾提出:「九宜」之說,稱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現園內主要景觀有:世界著名斜塔——虎丘塔、「天下第三泉」、斷梁殿、憨憨泉、試劍石、劍池、擁翠山莊、萬景山莊等。
3、留園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末年被劉恕所得,擴建後改名寒碧山莊,時稱「劉園」。光緒初年,官紳盛康買下此園,吸取蘇州各園之長,重新擴建修葺,改名為留園。留園共分中、東、西、北4個景區,景區間由700多米長的曲廊連接,長廊兩壁上嵌有歷代名家書法石刻300多方,人稱「留園法帖」。廊檐下有粉白花牆漏窗,圖案精美。從花牆望去,山池亭台在花樹中若隱若現,有如丹青畫卷,別有情趣。
4、獅子林位於城東北的園林路23號,是元代僧人天如禪師為紀念他的教師中峰神僧而創建的。獅子林擁有國內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湖石假山玲瓏眾多、出神入化,形似獅子起舞,被譽為「假山王國」,有「桃源十八景」之美譽。園中最高峰為「獅子峰」,另有「含暉」、「吐月」等名峰,建築有「立雪堂」、「卧雲室」、「指柏軒」、「問梅閣」等。
5、蘇州樂園位於蘇州新區西面的獅子山麓,分為水上世界和歡樂世界兩部分,園內多數參與性游樂設施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歡樂世界位於獅子山東側,以「東方迪斯尼」為主題,集西方游樂場的活潑、歡樂、壯觀和東方園林的安閑、寧靜、自然的特點於一體,是中國新生代樂園的點睛之作。水上世界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水上游樂園,這里有13000平方米的魔幻水城,4000平方米的造浪池和瑞典進口的半球充氣滑台等。漂流河還有模擬動物埋伏,彷彿置身於侏羅紀公園。
⑹ 北京頤和園內的景點名稱
北京頤和園內的景點名稱:寅輝城關、知春亭、景明樓、蘇州街、十七孔橋等。
1、寅輝城關
頤和園內六大城關之一,始建於乾隆年間,東邊石額刻「寅輝」,西邊刻「挹爽」,與西部的「通雲」城關遙相呼應,皆是蘇州街的陸上關口。
2、知春亭
建於昆明湖東岸邊、玉瀾堂前的小島上,北有山為屏,南面朝陽,得春較早,因此為名。此處是飽覽萬壽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西山借景最好的觀景點。
3、景明樓
始建於乾隆年間。樓形製取自元代趙孟頫所繪之《荷亭納涼圖》,樓名則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之句。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焚毀。一九九二年復建。
4、蘇州街
原稱買賣街,乾隆時仿江南水鄉而建,是專供清代帝後逛市游覽的的一條水街,一八六〇被英法聯軍焚毀,一九九〇年在遺址上復建。街全長三百餘米,以水當街,以岸作市,沿岸設有茶館、酒樓、葯房、錢庄、帽店、手飾鋪、點心鋪等六十多個鋪面,集中展現了十八世紀中國江南的商業文化氛圍。
5、十七孔橋
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東接東堤,西連南湖島,全長一百五十多米,是我國皇家園林中現存的最長的橋,因有十七個橋券洞而得名。橋頭及橋欄望柱上雕有五百多隻形態各異的石獅。橋欄的兩端有四隻石雕的異獸,威猛雄健,當屬清代石雕藝術品中的傑作。
⑺ 關於頤和園長廊的資料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海淀區,距北京城區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宮御苑,佔地約290公頃。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被評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頤和園景區規模宏大,佔地面積達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全園大體分為三個區域: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為主體的生活居住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游覽區。也可分為萬壽前山、昆明湖、後山後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華麗雄偉,氣勢磅礴。碧波盪漾的昆明湖平鋪在萬壽山南麓,約佔全園面積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島,由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優美的橋。後山後湖碧水瀠回,古松參天,環境清幽。
頤和園亭台、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是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傑作,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
【歷史沿革】
頤和園的前身乃為北京三山五園中的清漪園,始建於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歷時15年竣工,是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最後建成的一座。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同遭嚴重破壞。
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開始重建,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復此園,改為「頤和園」,其名為「頤養太和」之義。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結束。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洗劫,翌年,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後,再次動用巨款修復此園。
【區域劃分】
慈禧大力修復此園的目的乃為了避暑和頤養天年,她獨獨看中了這塊具有「萬壽」名稱的寶地。從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時間在這里度過,由於慈禧常需在這里接見臣僚,處理朝政,為此在園的前部專門建置了一個宮殿區和生活居住區,所以頤和園是一個兼具「宮」,「苑」雙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園林。全園可大致分為宮廷區和苑林區。
由於頤和園兼有宮和苑的雙重功能。因此,在進園的正門內建置一個宮廷區作為接見臣僚、處理朝政的地方。宮廷區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組成多進院落的建築群,佔地不大,相對獨立於其後的面積廣闊的苑林區,二者既分隔又有聯系。其中,以仁壽殿為中心,仁壽殿後是三座大型四合院: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分別為慈禧、光緒和後妃們居住的地方。宜芸館東側的德和園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
仁壽殿在頤和園大門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稱仁壽殿。東向,面闊七間,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為南北九卿房,所陳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樂壽堂面臨昆明湖,東面有德和園大戲樓,西接長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手書,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庭院中栽植玉蘭、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 玉瀾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緒皇帝的寢宮。為一組四通八達的穿堂殿。正殿玉瀾堂,有東西兩配殿,東名霞芬室,西稱藉香榭。後檐及兩配殿均砌磚牆與外界隔絕,是頤和園中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
苑林區以萬壽山、昆明湖為主體。萬壽山東西長約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約佔全園面積的78%,湖的西北端繞過萬壽山西麓而連接於北麓的「後湖」,構成山環水抱的形勢,把湖和山緊密地聯成一體。頤和園自萬壽山頂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了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山下是一條長700多米的「長廊」,長廊枋樑上有彩畫8000多幅,號稱 「世界第一廊」。長廊之前即是碧波盪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蘇堤建造的。萬壽山後山、後湖古木成林,環境幽雅,有藏式寺廟,蘇州河古買賣街。後湖東端有仿無錫寄暢園而建的諧趣園,小巧玲瓏,被稱為「園中之園」。
【造園手法】
萬壽山,屬燕山餘脈,高58.59米。建築群依山而築,萬壽山前山,以八面三層四重檐的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從山腳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銅鑄的寶雲閣。後山有宏麗的西藏佛教建築和屹立於綠樹叢中的五彩琉璃多寶塔。山上還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樓台亭閣,登臨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徵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由於島堤分隔,湖面出現層次,避免了單調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使昆明湖益發神似西湖。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里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的玉峰塔影排闥而來,被收攝作為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傑出範例。湖區建築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湖岸和湖堤綠樹蔭濃,掩映瀲灧水光,呈現一派富於江南情調的近湖遠山的自然美。
萬壽山的南坡(即前山)瀕昆明湖,湖山聯屬,構成一個極其開朗的自然環境。這里的湖、山、島、堤及其上的建築,配合著園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連續展開、如錦似綉的風景畫卷。前山接近園的正門和帝、後的寢宮,游覽往返比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區,所以園內主要建築物均薈萃於此。造園匠師在前山建築群體的布局上相應地運用了突出重點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組體量大而形象豐富的中央建築群,從湖岸直到山頂,一重重華麗的殿堂台閣將山坡覆蓋住,構成貫穿於前山上下的縱向中軸線。這組大建築群包括園內主體建築物——帝、後舉行慶典朝會的「排雲殿」和佛寺「佛香閣」。後者就其體量而言是園內最大的建築物,閣高約40米,雄踞於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攢尖頂的形象在園內園外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軒昂,凌駕群倫,成為整個前山和昆明湖的總綰全局的構圖中心。與中央建築群的縱向軸線相呼應的是橫貫山麓、沿湖北岸東西逶迤的「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這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前山其餘地段的建築體量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鑲嵌在蔥蘢的蒼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莊、典麗的中央建築群。
後湖的河道蜿蜒於萬壽山北坡即後山的山麓,造園匠師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與宮牆的局促環境,在北岸堆築假山障隔宮牆,並與南岸的真山脈絡相配合而造成兩山夾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寬有窄,時收時放,泛舟後湖給人以山復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為園內一處出色的幽靜水景。
後山的景觀與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環境,林木蓊鬱,山道彎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須彌靈境」外,建築物大都集中為若干處自成一體,與周圍環境組成精緻的小園林。它們或踞山頭,或倚山坡,或臨水面,均能隨地貌而靈活布置。後湖中段兩岸,是乾隆帝時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買賣街」遺址。後山的建築除諧趣園和霽清軒於光緒時完整重建之外,其餘都殘缺不全,只能憑借斷垣頹壁依稀辨認當年的規模。諧趣園原名惠山園,是摹仿無錫寄暢園而建成的一座園中園。全園以水面為中心,以水景為主體,環池布置清朴雅潔的廳、堂、樓、榭、亭、軒等建築,曲廊連接,間植垂柳修竹。池北岸疊石為假山,從後湖引來活水經玉琴峽沿山石疊落而下注於池中。流水叮咚,以聲入景,更增加這座小園林的詩情畫意。
【主要景區】
1、東宮門區: 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東宮門現在是頤和園的正門,它坐西朝東,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門前御道丹陛上的雲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徵。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後出入。
2、萬壽山前景區: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是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萬壽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閣為中心,形成了一組氣勢雄偉、巍峨壯觀的建築群。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寶雲閣。登臨山頂,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3、後山後湖景區:位於頤和園最北部,建築較少,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與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布局緊湊,各有妙趣。
4、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水面,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碧波盪漾,煙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卧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
5、佛香閣:位於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築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復雜,為古典建築精品。原閣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後,1891年(清朝光緒十七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6、長廊:長廊位於萬壽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萬壽山,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1992年被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廊上的每根枋樑上都有彩繪,共有圖畫14000餘幅,內容包括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典故等。畫中的人物畫均取材於中國古典名著。
7、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他母親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為排雲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排雲」二字取自郭璞詩神仙排雲山,但見金銀台」,比喻似在雲霧繚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從遠處望去,排雲殿與牌樓、排雲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排雲殿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
8、樂壽堂 :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原建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毀,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樂的地方。
樂壽堂殿內設寶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風。座旁有兩只盛水果聞香味用的青龍花大磁碟,四隻燒檀香用的九桃大銅爐。西套間為卧室,東套間為更衣室。室內紫檀大衣櫃為乾隆時遺物。
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這里的玉蘭花很有名,現在邀月門前一株是乾隆從南方移植來的。
9、十七孔橋:坐落在昆明湖上,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用以連接堤島,為園中最大石橋。石橋寬8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石橋兩邊欄桿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00多隻。
10、石舫:在長廊西端湖邊,是一條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築。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園時,改台為船,更名為「石舫」。石舫長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下雨時,落在船頂的雨水通過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設計十分巧妙。
11、大戲樓:在德和園內,與承德避暑山莊里的清音閣、紫禁城內的暢音閣,合稱清代三大戲台。德和園大戲樓是為慈禧60歲生日修建,專供慈禧看戲。高21米,在頤和園中僅次於最高的佛香閣。戲樓共三層,後台化妝樓二層。頂板上有七個「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個方池。演神鬼戲時,可從「天」而降,也可從「地」而出,還可引水上台。
12、蘇州街:是後湖兩岸仿江南水鎮而建的買賣街。清漪園時期岸上有各式店鋪,如玉器古玩店、綢緞店、點心鋪、茶樓、金銀首飾樓等。店鋪中的店員都是太監、宮女妝扮。皇帝游幸時開始「營業」。後湖岸邊的數十處店鋪1860年被列強焚毀。現在的景觀為1986年重修。
13、銅亭(寶雲閣):銅亭是中國目前尚存的工藝最精緻、體量最大的銅鑄品之一。建在佛香閣西側的五方閣院中一座高4米的漢白玉石座上始建於乾隆年間,高7.5米,重207噸。四面有菱花扇。雖為銅制,但完全按照木構架結構而做。東、南、西三面有門,門為四扇格扇門,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門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簾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為內外二層。
14、畫中游:畫中游是萬壽山西部一組重要景點建築。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兩層的樓閣,左右各有一樓,名「愛山」、「借秋」。閣後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後邊的是「澄暉閣」。建築之間有爬山廊。由於地處半山腰,建築形式豐富多彩,樓、閣、廊分別建在不同的等高線上,青山翠柏中簇擁著一組由紅、黃、藍、綠琉璃瓦覆蓋著的建築群體,酷似一幅中國山水畫。
15、智慧海:是萬壽山頂最高處一座宗教建築,是一座完全由磚石砌成的無梁佛殿,由縱橫相間的拱券結構組成。建築外層全部用精美的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上部用少量紫色、藍色的琉璃瓦蓋頂,整座建築顯得色彩鮮艷,富麗堂皇。尤以嵌於殿外壁面的千餘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詞為佛教用語,本意是贊揚佛的智慧如海,佛法無邊。該建築雖極像木結構,但實際上沒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磚發券砌成的,沒有枋檁承重,所以稱為「無梁殿」。又因殿內供奉了無量壽佛,所以也稱它為「無量殿」。
16、銅牛:銅牛在昆明湖東岸,十七孔橋東橋頭北側。1755年用銅鑄造,稱為「金牛」。銅牛是為鎮壓水患而設。
17、玉瀾堂: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南臨湖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築。正殿玉瀾堂坐北朝南,東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東殿可到仁壽殿,西殿可到湖畔碼頭,正殿後門直對宜芸館。1898年,慈禧發動宮廷政變後,曾把主張變法的光緒皇帝囚禁於此。
18、諧趣園:諧趣園在萬壽山東麓,是一個獨立成區、具有南方園林風格的園中之園。清漪園時名叫惠山園」,是仿無錫惠山寄暢園而建。1811年重修後,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詩句「一亭一徑,足諧奇趣」的意思,改名為「諧趣園」。園內共有亭、台、堂、榭十三處,並用百間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橋相溝通。園內東南角有一石橋,橋頭石坊上有乾隆題寫的「知魚橋」三字額,是引用了莊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爭論而來的。
19、四大部州:四大部州在萬壽山後山中部,是漢藏式的建築群。佔地2萬平方米,因山順勢,就地起閣。前有須彌靈境(現改為平台),兩側有3米高的經幢,後有寺廟群主體建築香岩宗印之閣。四周是象徵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東北、西北還有代表佛經「四智」的紅、白、黑、綠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層環狀「相輪」,表示佛經「十三天」。塔型別致,造型端莊美觀。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間有兩個凹凸不平的台殿,一個代表月台,一個代表日台,象徵著日月環繞佛身。
⑻ 中國古代遺跡(或故事)
一、長江三峽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大峽谷,還是我國乃至亞洲最早居住古人類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和世界人類遠古文明出現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曾預言說:「我們現在稱北京猿人為我們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裡?我覺得應該到長江三峽一帶探尋。」現在,考古學家在大量的遺址遺跡中已經找出三峽人類活動的大致輪廓,在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巫山龍骨坡,發現200多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證明「巫山人」是全球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人類;新石器時代遺址大溪文化展示了三峽人類的聰明才智;三峽地區古代巴人的遺址和墓地反映了三峽是巴人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是解開古代巴人歷史之謎的主要地段。長江文明堪與黃河文明媲美。
三峽也是是中國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文明的另一個搖籃和重要通道。在歷史進程中,長江串接起下游的吳越文化、中游的荊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而三峽,像一個巨大的紐結,溝通了江漢平原和成都平原,將巴蜀文明和荊楚文明連接起來,造就了完整的長江文明。三峽兩岸夏商周遺址、秦時棧道、楚國陽台、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奉節白帝城,雲陽張飛廟、夷陵(湖北宜昌)古戰場,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八陣圖、永安宮、涪陵白鶴梁、黃陵廟等古代建築和文化遺跡,與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向人們展開了一冊數千年文化歷史的巨卷。可以說,百里三峽是一根哺育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臍帶,如果沒有這個通道,中華民族文化史就是殘缺的。
三峽是中國讓人記憶最深刻的景觀,小學課本收入的《長江之歌》使不少人第一次認識長江的豪邁;中學課本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名詩,和劉白羽的《長江三峽》,讓我們進一步領略了三峽的雄奇與壯麗;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三峽》一文中把長江三峽那獨具魅力的風光名勝和意境渲染得淋漓盡致,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我們對三峽的印象。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我們通常所的三峽風光是指泛從重慶到宜昌全長600公里的峽江風光。整個三峽位於崇山峻嶺之中,兩岸山高谷深,懸崖絕壁,群峰競秀。三峽「山水峽林泉洞,包羅萬象;雄奇秀險峻幽,無奇不有」;其景色之壯觀,氣象之宏闊,占盡天下所有自然景色,被稱為天然博物館,是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位居全國十大風景區之首。
瞿塘峽是三峽中最短的峽谷,以雄奇之美著稱於世。瞿塘峽山勢雄峻,兩岸的山就像大斧切成的一樣,其中夔門山勢尤為雄奇,是瞿塘峽的代表景觀,也是長江三峽在景觀上特徵最明顯的景觀。古人詩稱夔門為:「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人們常稱「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
巫峽是三峽中最長的峽谷,以幽深秀麗聞名中外。巫峽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峰峰奇絕,就像一串翠綠的寶石鑲嵌在江畔,其中以神女峰最富魅力。由於巫峽濕氣蒸騰不散,容易成雲致霧,隨時可見雲霧或纏繞於山腰,或飄浮於江面之上,因此,古代騷人墨客游歷三峽時,感受最深的莫過於三峽的雲和三峽的雨。
二、西安碑林博物館
Museum Of Forest Of Stone Tablets In XI』AN
西安碑林博物館(原陝西省博物館)是一座庭院式建築,位於西安市三學街孔廟舊址,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陳列內容分為「西安碑林」和「石刻藝術」兩大部分。.1950年擴建為博物館。
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1000多塊。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出的《石台教經》和公元873年刻成的《開成石經》。「碑林」這個名字是清代所確定的。碑林現收藏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餘件,分7個陳列室,6個墓誌廓和1個碑亭展出。
碑林第一陳列室主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糧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訐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余字好陳列於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
碑林第二陳列室主要陳列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寫出的碑石,歷來都是人們學習書法的範本,其中有唐初書法家歐陽洵寫的《皇甫誕碑》,有小歐陽之稱的歐陽洵之子歐陽通寫的《道因法師碑》,顏真卿寫的《多寶塔碑》和《顏氏家廟碑》,晚唐柳公權寫出的《玄奘塔碑》和長安弘福寺和尚懷仁集王羲之刻字刻成,世稱「千金貼」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以及中外馳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等。
碑林第三陳列室保存有漢至宋代(公元前206年—公元1279年)各種書體的珍貴碑石,包括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種書體。通過這些碑石,可以了解我國文字的演變過程。
碑林第四陳列室保存有宋至清代書法家的詩文真跡以及明、清時期有珍貴史料價值的碑石,還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種線刻畫。
碑林第五陳列室主要陳列宋、元、明、清各代記述修廟、記功、修渠、補城等史實的碑石,是研究當代社會和地方史的參考資料。除此還陳列有清代馬德昭的「虎」、「壽」、「福」等一筆而就的大型題字碑石,運筆有力,氣勢磅礴,給參觀者以美的享受。
碑林第六陳列室陳列的碑石多是元、明、清各代的詩文碑石。其中元代趙孟 的《游天冠山詩碑》、明代董其昌的《秣陵旅舍送會稽章生碑》、清代康熙皇帝臨米芾的《賜吳赫書》、林則徐的《游華山詩》等都很珍貴。
碑林第七陳列室是1982年新建的一個陳列室,專門保存宋《淳化秘閣貼》。在碑林徊轉的個長廊上陳列著由魏至清的各代墓誌。
石刻藝術室建於1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陝西各地的西漢至唐代的石刻70餘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大類,按年代順序陳列於此。
門票:30元
營業時間:08:00—18:00
陝西歷史博物館
The Shaan』xi History Museum
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了陝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外面積達1100平方米。分為陝西古代史陳列、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
陝西古代史陳列展出在陝西發現、出土的珍品3000餘件,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分3個展室展出。陝西古代史陳列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它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陝西古代歷史。
門票:35元
營業時間:8:00---18:00
半坡遺址博物館
The BanPo Museum
半坡遺址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於仰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關中地區就發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古代文化發源地之美稱。
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分布於黃河中下游。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故得名。仰韶文化屬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榮時期,由於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常發現大量彩繪陶器,所以也被稱作彩陶文化。據碳—14法測定,整個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約為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
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建設施工中偶然發現的,現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於1954年秋至1957年夏先後進行了5次發掘。發掘面積為1萬平方米,共發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以及大量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生產與生活情景。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有石器、漁具、紋輪、骨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產活動的各種場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和各種發明創造。
門票:20元
營業時間:08:30---17:00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The Museum Of Emperor Qinshihuang』s Terra
—Cotta Warriors & Horses
1974年3月,臨潼區晏寨鄉西揚村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發現了許多碎陶人,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鑽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
一號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寬62米,深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東西兩端各有斜坡門道5個,坑道內有10道2.5米寬的夯土隔牆,隔牆上架著粗大的橫梁,再鋪蘆席、細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磚墁鋪。一號坑兵馬俑按實戰軍陣排列。俑坑的東端是一個長廊,站著三排面向東的戰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們是一號坑軍陣的前鋒部隊。長工廊南邊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邊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頭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後衛。他們手持弓弩等遠射兵器,擔任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在10道隔牆隔開的確良1個過洞里排列著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列有駟馬戰車。陶俑全部身披鎧甲,手持長兵器。它們是一號坑的主力部隊。一號坑共有27個探方,根據每個探方里兵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發掘後可出土兵馬俑6000餘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號坑東端以北是二號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它是由4個單元內的4個不同兵種構成的一個典型軍隊,估計可出土駕車陶馬350多匹,騎兵用鞍馬100餘匹,各種武士俑近1000件,木質戰車89輛,是由步兵、騎兵、輕車和混編兵種共同組成的曲尺形軍陣。這由來個小陣勾連組成。第一個小方陣是駑兵陣,發俑坑東邊突出的大斗部分,共有駑兵330我。其中約160人鎧甲跪俑分成8路縱隊居於陣心,外圍則有170們個戰袍立俑作掩護。臨陣時,立跪兩種姿式可以輪番射擊,使敵人難以靠近。第二個小陣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1至8過洞,由64乘駟馬戰車組成,每乘戰車上有一個御手,兩個甲士,無隸屬步兵,因而具有很高的運行速度和突擊能力。第三個小陣即俑坑的中部,包括9至11過洞,是一個由戰車、步兵和騎兵混編的縱隊。它以19輛戰車為主,260餘個步兵為輔,產8上騎兵6和。第四個小陣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於是4過洞,是由戰車6乘、鞍馬和騎兵俑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四個單元有機聯系構成一個大陣,又可以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攻能守,自我保護能力強,反映快速。二號坑的四個單元中就有三個單元布有車兵,戰車佔到整個軍陣面積的半數以上,證明在秦代車兵人為作戰的主要力量。
三號坑在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面形,面積為520平方米,僅有4馬1車和68個陶俑。它的東邊是一條長11.2米,寬3.7的斜坡門道,與門道相對應的為一車馬房,車馬房兩側各有一東西向廂房,即南廂房與北廂房。共出土陶俑64件。這些陶俑的編組排列與一、二號坑不同。一、二號坑內的陶俑都是按作戰隊形排列,而三號坑內的武士俑則是環繞周壁面內相向夾道式排列。三號坑內武士俑所持兵器也與一、二號坑內武士不同。後者配備的有長射程的弓弩,近距離格鬥的矛、戈、鉞、劍等,而三號坑內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牆鐵壁殳在秦代是一種專門用於儀仗的兵器。在北廂房內還發現有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禱戰活動的場所。通觀三號坑整個布局,它可能是整個地下軍陣的指揮部——軍幕。
陶俑最低為1.78米,最高為1.97米,輕重也不同,最輕的不到110公斤,而最重則達300公斤。為了使體形高大的秦俑保持重心平衡,秦代工匠們在每個陶俑的腳下加上一個踏板,使站立的陶俑更加穩固。
兵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青銅劍,歷經2000多年表面沒有生銹,至今仍鋒利無比,光亮如新。一次能劃透20張紙,經鑒定系銅錫合金,並含有10多種其它稀有金屬,表面有層10至15微米的含鉻化合物氧化層,表明曾彩鉻鹽氧化技術處理。鍍鉻技術是在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人發明的,而我國有2000多年前就開始在兵器上鍍鉻,實在令人嘆服。
1980年月日2月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按照發現的順序,被子編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這兩乘都是4馬單轅,呈前後縱向列排,一號車應為古代的「高車」,趕車的御官和乘車人都站在車上。二號車叫「安車」,亦稱「轀車京」,分為前御室和後乘室,兩室之間隔以車牆,趕車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後乘室。二號車配有1500餘件金銀構件和飾物,顯得華麗富貴。它可能是供秦始皇靈魂出遊時乘坐的。一號車上配備有弓弩、箭、盾牌、駕車者帶有官帽,說明這些車是用來保護後面的二號車安全的。
銅車馬處處依照真車、真馬、真人製作,除尺寸約為真車馬、真人的二分之一處,其它都與真車、真馬、真人無異。銅車馬大小由3400個零部件組裝而成。車長3.17米,高1.06米。銅馬高65—67厘米,身長1.2米,重量也各不相同,最輕的為177公斤,最重的212.9公斤。車、馬、人總重量達1243公斤。主體為青銅器鑄造而成。車馬的金銀裝飾品共計1720件,金銀器總重量達7公斤。銅車馬是我國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製作最精美的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中發現的最大青銅器。
門票:90元
營業時間:08:00—18:00
華清池
The Huaqing Pool
華清池位於驪山腳下,自古以來就是沐浴療養之地。據載,西周曾在這里建過「驪宮」。秦時砌石築池,取名「驪山湯」。漢代擴建為「離宮」。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修建「溫泉宮」公元747年,唐玄宗命環山築宮,宮同建城,改為「華清宮」,其湯池亦稱「華清池」,此名沿用至今。
華清池水能治病,遠在2000多年前就被人們發現。據傳,秦始皇在這里遇見「神女」,欲行無禮,神女惱怒,唾他一臉,唾處立即生瘡,始皇恐,忙作懺悔,神女便讓他用溫泉水冼之而愈。過去歷代帝王均在此築宮,游宴作樂。唐時,每年十月,唐玄宗攜帶楊貴妃姐妹,前往華清宮,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長安。
唐代的華清池毀於「安史之亂」。現在的華清池只是唐朝華清宮的一小部分。今天我們看到的華清池是在清代重建基礎上不斷整修擴建而成的,佔地面積85560平方米。
進華清池的西門,迎面可以看到九龍池、蓮花湯和飛霜殿等,都是1959年按唐代建築風格恢復重建的。
飛霜殿在唐代是玄宗皇帝和楊貴妃的寢殿。當時殿前的湯池之中,整日霧氣升騰。每當冬季大雪降臨,宮內玉龍飛舞,銀裝素裹,唯獨飛霜殿前,化為白霜,故此得名。
飛霜殿前的九龍湯,相傳在很古的時候,關中大旱,玉帝命老龍率8條小龍降雨。當旱象剛剛消除,眾龍麻痹鬆懈,致使旱情再度加劇。玉帝一怒之下,便將眾小龍壓在玉堤之下,並在堤兩頭各壓晨旭亭和晚霞亭,使眾小龍終日口吐清流為民灌田。又將老龍壓在玉堤上端的龍吟榭下,使其盡職盡責監視眾小龍。九龍池由此得名。
九龍池西側的九曲迴廊直通如同龍船浮於水面的石舫。石舫上有當年玄宗皇帝的御湯「九龍湯」。九龍湯當時手瑩白的白玉石砌成,石面皆隱起魚龍花鳥之狀,池中有一雙用白玉雕成的才出水際的並蒂蓮花,泉眼自瓮口湧出,噴注到白蓮上,所以御湯也叫蓮花湯。華清池內的驪山溫泉水源及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都位於華清池東
門票:40元
營業時間:08:00—18:00
乾陵博物館
The QianLing Museum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後武則天的合葬陵。因在長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乾陵。唐高宗李治系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生於公元628年。因得其母舅長孫無忌的幫助,被選為太子。公元649年太宗死後即位,他因體弱多病,實權操在皇後武則天手中,高宗在位34年,公元683年死於洛陽觀貞殿,葬於乾陵。
武則天,名 ,山西文水人,武則天一當上皇後就參與朝政,公元690年,武則天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在位21年,公元705年,傳位於中宗李顯,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不久死於洛陽上陽宮,後與高宗合葬於乾陵。
乾陵建於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較完整的陵墓之一。乾陵的地面設施遺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門外,從南面的第一對土厥起,向北有華表、翼馬、朱雀各一對,石馬五對,石人十對,內城四門外有一座石碑,左為「述聖紀碑」,因碑石七節,人稱「七節碑」。上層為屋形碑首,中間五節為碑身,下層為碑座。碑通高6.3米,每邊寬1.86米。碑文為弄則天撰,中宗李顯書,8000餘字,內容是頌揚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右為「無字碑」,高與「述聖記碑」同,寬1.8米,厚1.3米。碑額刻有八條螭首,兩側刻有線雕大龍雲紋。初立時,全碑未刻一字,故稱「無字碑」。究其原因,一說表示武則天「功高德大」取論語中「民無得而名焉」之意;一說表示武則天雍容大度,立此碑,讓後人去對自己評說;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此碑乃唐中宗所立,他既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又不願以一個兒子的身份對母親提出非議,故而立下此碑。不管怎麼說,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歷史上還是僅有的。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字穠輝,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女,嫁於武則天的侄孫駙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於洛陽,年僅17歲。於706年與武延基合葬於乾縣北塬,陪葬乾陵。
章懷太子墓位於乾陵東南約3公里處,章懷太子名賢,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次子,在高宗的子女中較有才華的一個。
依永泰公主墓而建的乾陵博物館內收藏著從乾陵陪葬墓內(主要是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眾多文物,這3座墓在五代至北宋時雖已被盜掘,但仍遺留大量的陶瓷器皿、唐三彩、俑及墓誌銘等隨葬器物。三彩馬中,形體最大的要數章懷太子墓出土的一具,高72厘米、長80厘米。各種三彩俑的姿勢各不相同,造型十分生動,其中有幾十個鎧甲騎馬俑,是文物中罕見的珍品。
門票:乾陵31元,4個景點共計84元
營業時間:08:00—18:00
法門寺
The FaMen Temple
法門寺是我國古代安置釋迦牟尼佛骨舍利的著名寺院。法門,意為修行者必入之門。法門寺始建於東漢,寺因塔而建成 法門寺塔,又名「真身寶塔」,因葬有釋迦牟尼的手指骨一節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釋迦牟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孔雀在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為了使佛光遠大,將佛骨分成84000份,分葬於世界各地,並建成84000座塔。我國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門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門寺塔和寺有「關中塔廟之祖」的稱譽。
1985年,陝西省政府仿照明代的磚塔重建新塔,在清理塔基時,意外地發現了地宮,在地宮中發現了深藏千年之久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養舍利的大批珍貴文物。
法門寺地宮長21.2米,面積31.84平方米,是迄今國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寺塔地宮。地宮所發現的4枚佛骨舍利,是令人最矚目的。第一枚舍利藏在後宮的8重寶函中,長40.3毫米,中空,堅置在金塔基銀柱。第二枚藏在中室漢白玉雙檐靈帳之中,形狀與第一枚相似。第三枚藏在後室秘龕五座寶函的白玉棺中,管狀,長37毫米,白中泛黃。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繪菩薩阿育王塔內,色澤、形狀與第一、二枚相似。經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和副會長周紹良先生鑒定,其中第二枚是靈骨,即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指骨,其餘3枚是「影骨」,是唐朝皇帝為保護真骨而命人仿製的,但在佛教徒眼中,「影骨」也是聖骨,與真身舍利具有同等意義。
法門寺發現的金銀器是等級極高的珍品。四面十二環鎏金禪杖無 沒完寫不下了
蘇州園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佔有拙政園、留園兩席;「吳中第一名勝」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其成為遊客來蘇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令古今遊客爭相來訪楓橋,聞聽寒山寺的鍾聲。姑蘇城外自然風光秀麗,靈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諸山,點綴於太湖之濱,形成了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主要景點:
1、寒山寺位於姑蘇城外楓橋邊,始建於六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唐貞觀年間改名為寒山寺。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廡殿(偏殿)、藏經樓、碑廊、鍾樓、楓江樓等。大雄寶殿右側有一口日本友人送來的銅鍾,它是1906年由小林誠義等一批工匠鑄成的。此鍾一式共鑄兩口,一口在日本館山寺,另一口就在寒山寺,至今保存完好。
2、虎丘是蘇州城的標志性景觀,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蘇州在春秋時是吳國的首都,吳王闔閭死後就葬於虎丘。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緻更加秀美。宋代詩人蘇軾曾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古人在評價虎丘的特色時,曾提出:「九宜」之說,稱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現園內主要景觀有:世界著名斜塔——虎丘塔、「天下第三泉」、斷梁殿、憨憨泉、試劍石、劍池、擁翠山莊、萬景山莊等。
3、留園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末年被劉恕所得,擴建後改名寒碧山莊,時稱「劉園」。光緒初年,官紳盛康買下此園,吸取蘇州各園之長,重新擴建修葺,改名為留園。留園共分中、東、西、北4個景區,景區間由700多米長的曲廊連接,長廊兩壁上嵌有歷代名家書法石刻300多方,人稱「留園法帖」。廊檐下有粉白花牆漏窗,圖案精美。從花牆望去,山池亭台在花樹中若隱若現,有如丹青畫卷,別有情趣。
4、獅子林位於城東北的園林路23號,是元代僧人天如禪師為紀念他的教師中峰神僧而創建的。獅子林擁有國內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湖石假山玲瓏眾多、出神入化,形似獅子起舞,被譽為「假山王國」,有「桃源十八景」之美譽。園中最高峰為「獅子峰」,另有「含暉」、「吐月」等名峰,建築有「立雪堂」、「卧雲室」、「指柏軒」、「問梅閣」等。
5、蘇州樂園位於蘇州新區西面的獅子山麓,分為水上世界和歡樂世界兩部分,園內多數參與性游樂設施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歡樂世界位於獅子山東側,以「東方迪斯尼」為主題,集西方游樂場的活潑、歡樂、壯觀和東方園林的安閑、寧靜、自然的特點於一體,是中國新生代樂園的點睛之作。水上世界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水上游樂園,這里有13000平方米的魔幻水城,4000平方米的造浪池和瑞典進口的半球充氣滑台等。漂流河還有模擬動物埋伏,彷彿置身於侏羅紀公園。
⑼ 韓國的世界紀錄遺址是指什麼
海印寺藏經板殿
【 海印寺藏經板殿內部】
海印寺藏經板殿 是為了收藏載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錄的 海印寺大藏經板(八萬大藏經), 而建的,是海印寺現存建築中最古老的一個,據推算該建築建於公元15世紀(1401年~1500年)左右。藏經板殿是世界上唯一一處保管大藏經板的地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藏經板殿整座建築本身也具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正是由於建築物當初採用了科學的方法對內部的通氣流通和溫濕度調節等方面加以管理,才使得大藏經板至今保存完好.
-地址:慶尚南道陝川郡伽倻面
2宗廟
【 宗廟正殿 】
位於首爾市鍾路區的宗廟是供奉著朝鮮時代歷代王與王妃牌位的祠堂。這里是王為了祈求國家與百姓的安寧,與大臣們定期進行祭祀的地方,象徵著朝鮮王室的正統性。作為一處為逝者而建的地方,可以從建築的排列、形式與材料中感受到莊重、神聖與嚴肅。宗廟創建於14世紀末,壬辰倭亂時期被毀壞,17世紀初進行重建後才呈現出今天的面貌。其中心建築——宗廟正殿,正面十分狹長,與建築前方的空地形成一體,是西方乃至東方洞史無前例的獨特建築。根據崇拜祖先的儒教文化,以祭祀儀式為基礎,建築過程十分嚴格,如今也完好地保留著朝鮮時代的原來面貌。不僅建築物,就連祭祀、飲食、舞蹈、音樂等無形遺產也一同保存下來,今天仍然定期舉行名為「宗廟祭禮」的祭祀儀式。
-位置:首爾市鍾路區
主要旅遊景點
【下馬碑 】
在從宗廟的正門進入之前,可以看到一座用石頭製成的石碑——下馬碑,是告知從馬上下來的石碑。由於宗廟是供奉著歷代王與王妃牌位的地方,所以即使是王來到這里也要下轎或下馬。正殿長101米,是韓國最長的木造建築。從外面看上去由20多根立柱和19個門組成,但內部都是貫通的,唯有供奉牌位的胎室里裝飾著華麗的花紋圖案。可惜,正殿內部無法參觀,不過宗廟香大廳的第2展示館內設有胎室模型,可以自由參觀。通向正殿的門有3處,南門被認為是只有靈魂可以出入的地方。東門供王、世子、進行祭祀的宗親和大臣們使用,西門則是負責祭禮音樂與舞蹈的樂師們出入的地方。
【 宗廟永寧殿】
因正殿中供奉牌位的空間不足而在旁邊建造的建築便是永寧殿。永寧殿含有「王家祖先和子孫共同長久平安」之意。永寧殿與正殿相比規模較小,供奉的牌位也較少。建築形狀看上去與正殿相似,但是仔細看會發現屋頂是不一樣的。正殿的屋頂整體是直線,而永寧殿的**胎室部分則高高地突了出來。永寧殿里供奉的主要是沒有留下突出業績或在位時間較短的王的牌位。年幼登上王位,之後被叔叔篡奪王位的端宗牌位被供奉在宗廟里,但被廢除王位的燕山君和光海君則沒有牌位。因為他們是沒有奉行儒教中重視的尊敬祖先的思想。
3石窟庵和佛國寺
【 佛國寺 】
石窟庵 和佛國寺 是在公元8世紀前後的新羅時代期間所建的古代佛教遺址。兩處遺址都充分展現了新羅時代人們獨具特色的藝術感知,尤其是石窟庵的雕像和佛國寺的石壇及兩座石塔被譽為東北亞古代佛教藝術的最佳傑作之一。 石窟庵是一處用花崗岩砌成的洞窟,其主室**建有一尊主佛像,四周牆壁則可刻有浮雕。以主佛像為首的大部分石雕和建築物均保持了公元8世紀的圓型建築風格,具有很高的文化遺產價值。 佛國寺是將新羅時代人們理想中的佛教凈土現實化而建成的一座建築。1592年,在壬辰倭亂時期,原本木質構造的建築全部被燒毀,值得慶幸的是寺中的石壇、石橋、石塔、燈以及青銅佛像遺留了下來。當今我們所能看到的佛國寺是在1969年到1973年間經過部分復原工作後再建而成的。
-地址:慶尚北道慶州市
主要看點介紹
【 石窟庵主佛像(左圖)和十大弟子浮雕(右圖)】
石窟庵的主佛像是一尊高約3.3m,寬約2.7m的巨大佛像,與以往面帶微笑的站佛不同,石窟庵的主佛像則威嚴地正坐於殿中。從嚴肅的面部表情到衣服的褶皺,整座佛像被雕刻得栩栩如生,是曾經燦爛一時的統一新羅時代佛教文化的象徵。 石窟庵的十大弟子浮雕在世界佛教美術史上也是罕見的大型藝術作品。憑借獨特的表現方式和藝術性技巧而贏得好評的十大弟子浮雕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承擔不同角色的佛祖十大弟子的形象。其中最小的浮雕高2.08m,最大的浮雕高2.2m。
【 照片 佛國寺的釋迦塔(左圖)和多寶塔(右圖) 】
釋迦塔是位於佛國寺大雄殿前兩座石塔中西側的石塔,也被稱作無影塔,是新羅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石塔。石塔的形狀簡潔莊重,整體平衡感良好,給人以祥和的感覺。 多寶塔位於佛國寺大雄殿的東側,它的形態與新羅時代典型的石塔建築風格完全不同。自多寶塔建成至今,其外形並未發生過大的損壞或變形,它再現了佛教經典中七寶塔的模樣。雖然釋迦塔和多寶塔的外形不同,但在石碑的寬度和石壇及塔身的高度上形成了完美的對稱組合。
4昌徳宮
【 照片 昌徳宮仁政殿 】
昌德宮位於漢陽(首爾以前的名稱)的北側,是朝鮮時代(1392~1910)建造的宮闕。如果說其他宮殿是為了彰顯王權,那麼昌德宮則是結合了周邊自然的環境所建。昌德宮王室的後苑風景如畫,與周圍的自然景緻緊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深受遊客的喜愛。在首爾的宮闕之中,昌德宮因完整地保存了古時的原貌和傳統自然相融合的建築風格,在1997年被載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錄。在叢林、綠樹、蓮池、亭子和花壇交相輝映的昌德宮中,其昌德宮仁政門、昌德宮大造殿、芙蓉池、樂善齋、敦化門等建築被指定為主要文化財。
-地址:首爾市鍾路區
主要旅遊遺址
【 昌德宮仁政門(左圖)、仁政殿內部(右圖) 】
昌德宮仁政門 是昌德宮核心建築仁政殿的正門。這里曾是舉行王位繼承儀式的場所,處處彰顯威嚴。孝宗(1649∼1659)·顯宗(1659∼1674)·肅宗(1674∼1720)·英祖(1724∼1776)等朝鮮王朝的多位君王均通過在此舉行的登基大典登上王位。 穿過仁政門便可到達仁政殿,這里是舉行諸如世子冊封儀式、結婚儀式等王室主要活動的地方。也正是得力於此,它成為了昌德宮里象徵著權力的建築。整個建築內部主要由黃色布料裝飾的電燈、玻璃窗、黃色窗簾等充滿西式風格的物品進行打造的,雖面積不大,但遊客可從仁政殿里光彩絢麗的天棚和御座等擺設上感受到朝鮮時代超凡的藝術氣息。
【 大造殿內部(左圖)和昌德宮後苑(右圖) 】
昌德宮的大造殿 是一座王和王妃就寢以及教育年少王子或公主的地方。其名字意在「只有教育好能引領國家未來的世子,國家和國民才會幸福安康」。這里可謂是昌德宮內殿中最為重要的建築,其內飾主要由西式風格的地板、玻璃窗和傢具等現代化裝飾組成。 位於昌德宮北側的後苑是朝鮮時代王室的庭院。這里隨時代的不同功能也不盡相同,但大體上是作為王及王族休閑娛樂的空間或學武的場地而使用的。整個後苑韓國傳統庭院氣息濃重,超過三百年的蒼天大樹和亭子完美地搭配在一起,美景如畫。遊客可在昌德宮官網主頁上進行預約參觀後苑或現場買票前去觀覽。
5水原華城
【華城 】
華城是位於京畿道水原的朝鮮時代城郭。正祖(朝鮮第22代王)在將自己父親的墳墓遷移的同時建造了新城市,為了抵禦敵人而建造了城郭。城郭全長5.74km,城牆高4~6米。
華城與韓國的其他城郭不同。參考外國事例,引入了新的防禦設施,並使之與韓國的軍事環境和地形相符。特別是華城建設中使用的新型設備與材料的發達,是展示東西方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證據。據此可以推測18世界朝鮮社會的商業繁榮以及急劇的社會變化與技術發展。 既是計劃城市,又是居住地與防禦功能合一的城郭城市;在傳統的築城技術上積極融入東西方新型科學知識與技術;增加了許多韓國城郭中罕見的防禦設施;依據周圍地形而建造的自然形態展現出獨特之美……這些特徵都獲得了認可,於1997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位置:京畿道水原市
主要旅遊景點介紹
八達門是華城四大門之中的南門。完好地保留著築城之時的面貌,被指定為韓國第402號寶物。城門外面砌有半月形狀的城牆,起著保衛城門的作用。在華城的眾多設施中,八達門尤其以美麗的夜景而有名,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參觀。 西北空心墩是可以窺視敵人動向和進行射擊的設施,在韓國只有在華城才能見到。西北空心墩展現了獨創的建築形態與高效的材料利用,歷史、學術、建築價值獲得認證,被指定為寶物。
訪花隨柳亭既是監視周邊情況進行軍事指揮的指揮所,也是與周圍自然環境相協調的亭子。因其具有獨特的平面與屋頂形態,所以在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面貌。同時,它也被評為華城中最優秀且在其他城郭中無法見到的獨創建築。
華西門是華城四大門之中的西門,過去起著連接華城西側南陽灣與西海岸的通道的作用。與完好的半月形狀的八達門瓮城不同,它是有一側開放的瓮城。原來的面貌完好地保存了下來,被指定為第403號寶物。
6高敞、和順、江華的支石墓遺址
支石墓是一種用巨石搭建起來的先史時代的墳墓,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支石墓主要有高敞支石墓遺址、和順支石墓遺址、江華支石墓遺址等。這三個地方的支石墓數量均保持在數百個以上,從密集度和形態的多樣性來看,在全球范圍內也很難找到第二個。這里的支石墓建於公元前1000年,比起其他遺跡來說,這里是將先史時代的技術和社會面貌進行詮釋的最佳場所。
高敞、和順、江華的支石墓遺址在2000年被錄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錄,它被認為是研究和評價支石墓文化形成過程與韓國青銅器時代社會構造及東北亞先史時代文化交流的重要遺產。特別是可了解到支石墓建築過程的採石場,它是研究支石墓變化和歷史的重要依據。
-地址:全羅北道高敞郡、全羅南道和順郡、仁川廣域市江華郡
主要看點介紹
韓國最大的支石墓遺址位於全羅北道的高敞郡。根據2008年現場調查的結果表明高敞地區的支石墓共有1,550個,被載入聯合國世界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錄的支石墓為447個。這里匯集了可在韓國看到的所有類型的支石墓。在此,您可以欣賞到各種形態、模樣、大小不一的支石墓。全羅南道和順的支石墓遺址分布於孝山裡和大薪里沿岸十公里的溪谷流域處。整體面積要比江華和高敞遺址大得多,目前共有596個支石墓。位於和順郡的支石墓大都建於山腳下或巨大的岩石山上,很多地方不容易前往。因此,至今保存良好,仍維持著原有的風貌。
7韓國的歷史村落:河回和良洞
位於慶尚北道的安東河回村和慶州良洞村是建於14~15世紀的歷史場所。河回和良洞是氏族村落,在長久的歲月中,同姓居民聚集在這里生活,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而且這里一直有人居住,可以說是鮮活的文化財。透過兩個村落可以窺見嚴格區分兩班與平民的朝鮮時代的儒教文化。特別是兩班與平民房屋的排列,反映了朝鮮王朝的影響力。在河回與良洞村裡可以看到宗家、兩班居住的木製房屋、亭子、書院、祠堂以及舊時平民居住過的土房和草屋。
-位置:慶尚北道安東市∙慶州市
主要景點介紹
【 安東河回村與河回別神巫俗假面舞游戲 】
安東河回村是柳氏家族們生活了600多年的氏族村落。這里最大程度地保存著韓國的傳統面貌,1999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二世來訪,2005年美國布希總統訪問,以此為契機成為國際性旅遊名勝。在河回村內可以參觀到過去兩班們居住過的房屋以及學**的書院,還有平民們居住過的各式房屋。傳統的房屋建築中至今仍有人居住,讓人產生彷彿回到了朝鮮時代的錯覺。不僅是傳統建築,就連平民游戲「河回別神巫俗假面舞游戲」和書生游戲「船游煙火游戲」也一直傳承至今。河回別神巫俗假面舞游戲是韓國傳統假面舞,船游煙火游戲是一種煙花游戲。
【 慶州良洞村】
良洞村是典型的兩班貴族村落。兩班們居住的瓦房位於地勢較高的地方,平民居住的草屋則圍繞著兩班貴族的房屋分布在低處地帶。各建築的使用目的與用途明顯不同,因此位置也不同。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大部分位於兩班房屋的後面,做學問研究的書院或亭子則位於環境優美而靜謐的地方。良洞村入口處設有為遊客提供村落歷史介紹和進行遺物展示的良洞村文化館。另外,良洞村體驗館前面還准備了工藝、書法、風箏製作、石磨和石臼體驗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親自體驗韓國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