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肅縣遺址
Ⅰ 我就是傳說中的解答帝,有什麼問題就問吧
詳細內容:古老炎帝黃帝的傳說,反映了什麼?是我國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還是華夏族悠久的歷史活動? 中華民族有著古老悠久的文明歷史。《炎帝黃帝的傳說》特別強調炎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正是由於他們解決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吃穿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將人們團結起來,共同抵禦外敵,才使中華民族生存和繁衍下來。
我們作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忘記自己的根。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曲阜、新鄭、涿鹿三種說法。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葯:與岐伯討論病理,作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造:采首山(河南襄城縣南五里)之銅以造貨幣。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徐水「釜 山」考
徐水釜山,山形如釜,俗稱鍋頂山,位於徐水縣城西北22.5公里處。西、北、南三面山勢較陡,東坡較緩,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約2平方公里,海拔290米。山上遺跡眾多,有軒轅黃帝廟基址、圍牆基址、黃帝台、黃帝泉、古井、古碑等,荒草凄籟,殘垣逶迤,三塊殘損的古碑兀立山頂,似乎在等待著人們去揭示它的年齡和來歷;半山腰一巨石突兀而出,傳為黃帝台,黃帝台旁即黃帝泉。
釜山下有四個村莊都以釜山為名,分別為南釜山、北釜山、東釜山、西釜山。釜山鄉人口近萬人,80%都住在釜山村。
徐水舊稱安肅,據清《安肅縣志》、民國《徐水縣新志》(明修,民國三十二年刻本卷十「大事記」 )載,軒轅黃帝曾巡方問俗,誅蚩尤於涿鹿之野,登釜山會諸侯,合符示信於徐水;《資治通鑒》亦註明黃帝合符釜山為武遂(徐水遂城舊稱)之釜山;另據《通鑒纂要》註:釜山在安肅縣(《炎黃匯典•方誌卷》);又據《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出版,P1496)述:「合符台在徐水釜山」。
目前,已經考古發現的徐水縣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存多達46處,且在時代上沒有大的缺環。1986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在釜山周邊發現了一批上古文化遺址,《徐水文物志》、《徐水文史資料》均對此進行收錄,並由縣文保所建立了文物普查檔案。
1986年5月,在釜山正東約10公里處的南庄頭村北,發現了一處上古文化遺址。1987年8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對南庄頭遺址進行了試掘,認定該遺址「下文化層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左右,是一處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填補了我國北方舊石器文化晚期至磁山、裴李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同時也為研究我國北方全新世氣候環境變遷提供了珍貴的地層剖面。」
在釜山周邊發現的文村、金家墳、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有5000年的歷史,大致相當於黃帝時代。
釜山周圍出土的5000年前的陶釜、紅頂缽,證明黃帝時期的制陶工藝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當時的養蠶制衣、文字、音樂、律歷、舟車等發明一旦在此得到證實,釜山及周邊地區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歷史地理1975年,被譽為「文化神州」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在《山海經》中找出了一條經流鑿鑿可考的黃河故道——「山經河」。「山經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東麓折向東北,途經今安陽、邯鄲,經深州、高陽、徐水,經安新、霸州東流至天津北部匯入渤海。「山經河」經流圖顯示,黃河故道曾在徐水境內釜山腳下折了一個近乎90度的急轉彎,掉頭東去,給我們留下了眾多歷史的遺跡。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證實,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幾乎遍布釜山周邊,即古黃河故道沿岸。「釜山合符」,應該是一種黃河文化現象。
關於釜山合符,釜山及周邊地區至今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故事。原徐水縣政協副主席靳鳳雲編著的《攬勝徐水景更奇》收錄了有關釜山的民間傳說故事;徐水鄉賢、大王店西街退休工人楊忠林先生曾收集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撰成《釜陽及周邊逸聞錄》一書,其中很大篇幅皆與炎帝、黃帝、蚩尤等上古部族首領有關。
「豆棚瓜架雨如絲。」人們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關於上古歷史文化的民間傳說,隱現著模糊的歷史投影。傳說,黃帝在釜山合符前,先是經過阪泉之戰征服炎帝,並在釜山西側北合村與炎帝握手言和,至今北合村邊尚有北合台遺跡;後又通過涿鹿之戰擒殺蚩尤,收編了蚩尤殘部,釜山東南有一紅土山相傳為「蚩尤冢」。
結論
對釜山的考察基本完成了,河北徐水的釜山可謂「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載,物有所證,民有所誦」,經得起推敲和考證。大量資料證實,釜山是唯一的,徐水釜山及周邊地區是黃帝及其後人的主要活動區域。釜山合符為中華統一和華夏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初步基礎,是古黃河文化現象。合符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雛形思想,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2008年5月29—30日,「黃河•釜山歷史文化座談會」在河北徐水大午集團召開。中國考古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李伯謙教授,全國著名科技考古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思訓教授,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室主任張玉范教授,以及保定市考古專家和徐水釜山文化研究會成員參加了座談。
北京大學李伯謙、原思訓教授為釜山文化研究會題詞:
探索歷史之迷,宏揚傳統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明做出新的貢獻。 ——李伯謙
宏揚釜山歷史文化遺產。 ——原思訓
編輯本段
精神文明
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葯、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實行以法治國,設「禮文法度」、「治法而不變」,命力墨擔任法官、後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
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里鼓車。兵械方面,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蚩尤與黃帝之戰
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第一種說法如漢代《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製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製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製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鑽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種說法見於周代《逸周書·嘗麥解》,也是歷史上最早出現有關黃帝的記載:「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並不限於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註:「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並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於幽、並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種說法如戰國至漢代的《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後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於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系,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
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於此類滬傳千年後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徵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
Ⅱ 合符釜山究竟在哪裡
釜山究竟在那裡?
《辭海》中由關於釜山的記載:釜山:1、古山名,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合符釜山,正義引《括地誌》在媯州懷柔縣北三里,約在今河北懷來東,(即今天的涿鹿)一說在今徐水西。按縣志記載,保岱漢代為潘縣治,南北朝時為懷戎縣,唐中期懷戎縣治移到懷來舊城,唐《括地誌》所述懷戎縣北三里正是今保岱北、窯子頭一帶無疑與徐水無關。
涿鹿的黃帝泉、阪泉、蚩尤泉和橋山、涿鹿山、釜山以及黃帝墳、蚩尤墳是絕無僅有的。黃帝泉位於礬山鎮黃帝城下,又名張公泉、黑龍池,對此《水經注》《懷來縣志》《保安州志》、《涿鹿縣志》等史書均有記載。阪泉位於涿鹿縣礬山鎮上七旗村,20世紀80年代泉水入注,後因下游打井斷流,阪泉之野就是此地。蚩尤泉位於礬山鎮龍王塘蚩尤三寨之下,現今泉水旺盛。橋山位於涿鹿縣城東南四十里處,里虎溝與趙庄村交界處,正是「黃帝崩葬橋山」的橋山。涿鹿山在今縣境內,戰國之前稱獨鹿或濁鹿,是涿水之源,涿鹿以山得名,以水為美。釜山位於保岱鎮保岱村北三華里處,即窯子頭後山上,形似覆釜,也就是倒扣的鍋,《括地誌》載,釜山在媯州懷戎縣北三里,括地誌又載,潘,今媯水城是也,」唐朝中期遷到懷來縣舊城,即今官廳水庫卧牛山,對此《中國歷史地圖集》有明確標注。涿鹿的三泉、三山、三墳是有著內在聯系的,對黃帝、蚩尤、炎帝三祖爭戰統一合符有著密切關聯。《中國地名大辭典》一書也把釜山標注在涿鹿縣境內。
Ⅲ 清朝時期 宜隸安肅 現在是什麼地方
安肅:州名。宋景德元年(1004年)改靜戎軍為安肅軍。治所在今河北徐水縣。轄專境相當今徐水屬縣東部。金天會時改為徐州,天德時又改為安肅州。明洪武六年(1373年)降為縣。北宋在此置榷場,與遼貿易。②舊縣名。宋宣和七年(1125年)改安肅軍置。治所在今河北徐水縣。其後復置軍,為安肅軍治所,金又為安肅州治所。元廢入安肅州,明洪武初復降安肅州為縣。1914年改名徐水。
Ⅳ 在黃帝時期,一共發明了哪些物品,它們的發明故事請一一簡述(10——25字左右)。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曲阜、新鄭、涿鹿三種說法。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葯:與岐伯討論病理,作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造:采首山(河南襄城縣南五里)之銅以造貨幣。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徐水「釜 山」考
徐水釜山,山形如釜,俗稱鍋頂山,位於徐水縣城西北22.5公里處。西、北、南三面山勢較陡,東坡較緩,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約2平方公里,海拔290米。山上遺跡眾多,有軒轅黃帝廟基址、圍牆基址、黃帝台、黃帝泉、古井、古碑等,荒草凄籟,殘垣逶迤,三塊殘損的古碑兀立山頂,似乎在等待著人們去揭示它的年齡和來歷;半山腰一巨石突兀而出,傳為黃帝台,黃帝台旁即黃帝泉。
釜山下有四個村莊都以釜山為名,分別為南釜山、北釜山、東釜山、西釜山。釜山鄉人口近萬人,80%都住在釜山村。
徐水舊稱安肅,據清《安肅縣志》、民國《徐水縣新志》(明修,民國三十二年刻本卷十「大事記」 )載,軒轅黃帝曾巡方問俗,誅蚩尤於涿鹿之野,登釜山會諸侯,合符示信於徐水;《資治通鑒》亦註明黃帝合符釜山為武遂(徐水遂城舊稱)之釜山;另據《通鑒纂要》註:釜山在安肅縣(《炎黃匯典•方誌卷》);又據《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出版,P1496)述:「合符台在徐水釜山」。
目前,已經考古發現的徐水縣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存多達46處,且在時代上沒有大的缺環。1986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在釜山周邊發現了一批上古文化遺址,《徐水文物志》、《徐水文史資料》均對此進行收錄,並由縣文保所建立了文物普查檔案。
1986年5月,在釜山正東約10公里處的南庄頭村北,發現了一處上古文化遺址。1987年8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對南庄頭遺址進行了試掘,認定該遺址「下文化層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左右,是一處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填補了我國北方舊石器文化晚期至磁山、裴李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同時也為研究我國北方全新世氣候環境變遷提供了珍貴的地層剖面。」
在釜山周邊發現的文村、金家墳、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有5000年的歷史,大致相當於黃帝時代。
釜山周圍出土的5000年前的陶釜、紅頂缽,證明黃帝時期的制陶工藝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當時的養蠶制衣、文字、音樂、律歷、舟車等發明一旦在此得到證實,釜山及周邊地區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歷史地理1975年,被譽為「文化神州」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在《山海經》中找出了一條經流鑿鑿可考的黃河故道——「山經河」。「山經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東麓折向東北,途經今安陽、邯鄲,經深州、高陽、徐水,經安新、霸州東流至天津北部匯入渤海。「山經河」經流圖顯示,黃河故道曾在徐水境內釜山腳下折了一個近乎90度的急轉彎,掉頭東去,給我們留下了眾多歷史的遺跡。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證實,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幾乎遍布釜山周邊,即古黃河故道沿岸。「釜山合符」,應該是一種黃河文化現象。
關於釜山合符,釜山及周邊地區至今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故事。原徐水縣政協副主席靳鳳雲編著的《攬勝徐水景更奇》收錄了有關釜山的民間傳說故事;徐水鄉賢、大王店西街退休工人楊忠林先生曾收集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撰成《釜陽及周邊逸聞錄》一書,其中很大篇幅皆與炎帝、黃帝、蚩尤等上古部族首領有關。
「豆棚瓜架雨如絲。」人們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關於上古歷史文化的民間傳說,隱現著模糊的歷史投影。傳說,黃帝在釜山合符前,先是經過阪泉之戰征服炎帝,並在釜山西側北合村與炎帝握手言和,至今北合村邊尚有北合台遺跡;後又通過涿鹿之戰擒殺蚩尤,收編了蚩尤殘部,釜山東南有一紅土山相傳為「蚩尤冢」。
結論
對釜山的考察基本完成了,河北徐水的釜山可謂「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載,物有所證,民有所誦」,經得起推敲和考證。大量資料證實,釜山是唯一的,徐水釜山及周邊地區是黃帝及其後人的主要活動區域。釜山合符為中華統一和華夏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初步基礎,是古黃河文化現象。合符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雛形思想,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2008年5月29—30日,「黃河•釜山歷史文化座談會」在河北徐水大午集團召開。中國考古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李伯謙教授,全國著名科技考古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思訓教授,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室主任張玉范教授,以及保定市考古專家和徐水釜山文化研究會成員參加了座談。
北京大學李伯謙、原思訓教授為釜山文化研究會題詞:
探索歷史之迷,宏揚傳統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明做出新的貢獻。 ——李伯謙
宏揚釜山歷史文化遺產。 ——原思訓
編輯本段
精神文明
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葯、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實行以法治國,設「禮文法度」、「治法而不變」,命力墨擔任法官、後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
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里鼓車。兵械方面,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蚩尤與黃帝之戰
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第一種說法如漢代《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製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製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製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鑽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種說法見於周代《逸周書·嘗麥解》,也是歷史上最早出現有關黃帝的記載:「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並不限於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註:「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並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於幽、並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種說法如戰國至漢代的《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後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於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系,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
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於此類滬傳千年後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徵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
Ⅳ 肅縣是那個省
宿州,隸屬於安徽抄省,簡稱「襲蘄」,別稱蘄城、宿城。是「省際交匯區域中心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淮海經濟區」、「徐州都市圈」、「宿淮蚌都市圈」、「宿淮城市組群」成員城市。位於安徽省東北部,襟連沿海,背倚中原,是安徽省的北大門。介於東經116°09′—118°10′、北緯33°18′—34°38′之間,總面積9787平方千米。
宿州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 [2-3] ,有小山口遺址、古台寺遺址。周朝時期始建蘄邑,隋唐年間,因京杭大運河通濟渠(汴河)段開通,置宿州,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宿州號稱雲都,擁有中國華東地區最大的雲計算數據中心。是CG動畫集群渲染基地,中國5大量子通信節點城市之一。
Ⅵ 炎黃帝時期經常提到的釜山城是今天的韓國釜山么
不是! 一、河北涿鹿「釜山」考
2007年11月21—22日,考察組赴河北省涿鹿縣礬山鎮考察。當地早在十幾年前就成立了「涿鹿炎黃蚩三祖文化研究會」,並開發了文化旅遊資源。據其論證,《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的黃帝「合符釜山」的釜山,位於礬山鎮窯子頭村北三里處。
考察組找到窯子頭村,村北並無山,只有些極不規則的土層土包,屬低矮連綿的丘陵地帶。當地村民對「釜山」亦茫無所知,稱「從來沒聽說過什麼釜山」。再三詢問解釋,仍對「釜山」毫無概念。
這是涿鹿礬山鎮窯子頭村「釜山」的宣傳圖片。窯子頭村周邊土層極厚,高處土層清晰可見,並無山形。
這是保岱鄉2005年立的歷史沿革碑誌,言此地已有3200多年的歷史,且為黃帝第九世孫虞舜出生地,但無一字提及釜山。
中央電視台十套「探索與發現」欄目製作了《發現黃帝城》的節目,其中對釜山的說辭亦自相矛盾,耐人尋味。
二、山西高平「釜山」考
2007年12月20日—21日,考察組考察了山西高平的釜山。釜山在山西高平的說法,主要見於網路傳播。在高平賓館,考察組隨機訪談了三個當地人,回答是一致的:「這里倒是有個釜山村,但是沒聽說有個釜山。」隨後,考察組輾轉找到了傳說中的「釜山村」。
這是個只有大約300戶人家的村莊。考察組首先對村裡小賣店的老闆娘做了個訪談。老闆娘說,這里沒有釜山,不知道為什麼叫釜山村。
在釜山村,考察組特意采訪了一個70多歲的村民,老人說:「這里有牛山、米山,就是沒有釜山。」幾個過路的村民圍上來參與這個話題,同樣印證了這里沒有釜山。
三、河北淶水「釜山」考
2008年2月22日,在原淶水縣文化局局長劉阜先生的陪同下,考察組考察了淶水的釜山。淶水釜山位於縣城西北約15公里處的婁村滿族自治鄉,與伶(靈)山相連。
相傳黃帝在此發明了舟車,伶倫在此制樂器作五律制十二鍾,至今這里尚存嫘祖洞、黃帝藏兵洞、伶泉(俗稱靈泉)、伶祠、伶倫調音的樂坪等傳說遺址,且在《保定府志》、《涿州志》均有記載。淶水有一項蜚聲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是高洛音樂會。淶水高樂,傳說是伶倫創制的黃帝家廟的祭祖音樂。「淶」水之「淶」,在《說文解字》中就有「祭祀」的意思。這種古老深奧的音樂曲目,在淶水、易縣、徐水等縣的民間一直頑強地傳承著。有趣的是,在「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圖」中,匯入古黃河的古淶水(今拒馬河)舊稱「倫水」,此地似與伶倫有著極深的淵源。
淶水釜山,形如覆釜,山下婁村,原是個古老的村莊,因釜山僅見於近代縣志,推測婁村之名早於釜山之名;又因鄰近古黃河,舟車的發明及伶倫始創音樂發源於此的說法,有著不可忽略的歷史地理依據。
在山腳,考察組對劉阜先生做了簡短的采訪——
(劉阜:淶水的古縣志上記載,黃帝戰蚩尤的時候,黃帝曾經藏兵於釜山,更多的是黃帝的一個負責祭祀的大臣,也就是咱們華夏的音樂始祖伶倫,他經常活動的地方。在這個山的北邊有一個三層崖半坡上,據傳說是伶倫當年鑄鍾的地方,現在那個地方還有好多冶煉的金屬廢渣。釜山頂上曾經出土過一個古陶器,陶器上面有一個文字,目前沒人能認識它。)
四、河南靈寶「釜山」考
聽說河南靈寶有個荊山,也叫「釜山」,考察組查不到文史資料,為嚴謹起見,於2008年3月15日—17日,赴河南省靈寶市陽平鎮一探究竟。
傳為釜山的地方,實際上叫作荊山。考察組輾轉來到靈寶縣陽平鎮,找到了荊山腳下的荊山村。荊山由數座小山包起伏相連,有的山包也確似覆釜。但是考察組訪問了多位荊山村村民,包括耄耋老者,當地人均聞所未聞釜山之稱,只知道此山此地世代稱「荊山」,有「黃帝鑄鼎原」遺跡和傳說。
鑄鼎原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筆下的黃帝鑄鼎銘功升天的地方,每年農歷二月初九,當地政府和民間都以廟會形式舉行祭祀盛典,伴以鼓樂歌舞,熱鬧非凡。3月16日這天正是農歷二月初九,一行人躬逢其盛。
靈寶釜山之說,僅見於傳聞。
五、河北徐水「釜山」考
徐水釜山,山形如釜,俗稱鍋頂山,位於徐水縣城西北22.5公里處。西、北、南三面山勢較陡,東坡較緩,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約2平方公里,海拔290米。山上遺跡眾多,有軒轅黃帝廟基址、圍牆基址、黃帝台、黃帝泉、古井、古碑等,荒草凄籟,殘垣逶迤,三塊殘損的古碑兀立山頂,似乎在等待著人們去揭示它的年齡和來歷;半山腰一巨石突兀而出,傳為黃帝台,黃帝台旁即黃帝泉。
釜山下有四個村莊都以釜山為名,分別為南釜山、北釜山、東釜山、西釜山。釜山鄉人口近萬人,80%都住在釜山村。
【史料參證】徐水舊稱安肅,據清《安肅縣志》、民國《徐水縣新志》(明修,民國三十二年刻本卷十「大事記」 )載,軒轅黃帝曾巡方問俗,誅蚩尤於涿鹿之野,登釜山會諸侯,合符示信於徐水;《資治通鑒》亦註明黃帝合符釜山為武遂(徐水遂城舊稱)之釜山;另據《通鑒纂要》註:釜山在安肅縣(《炎黃匯典•方誌卷》);又據《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出版,P1496)述:「合符台在徐水釜山」。
【考古發現】目前,已經考古發現的徐水縣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存多達46處,且在時代上沒有大的缺環。1986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在釜山周邊發現了一批上古文化遺址,《徐水文物志》、《徐水文史資料》均對此進行收錄,並由縣文保所建立了文物普查檔案。
1986年5月,在釜山正東約10公里處的南庄頭村北,發現了一處上古文化遺址。1987年8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對南庄頭遺址進行了試掘,認定該遺址「下文化層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左右,是一處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填補了我國北方舊石器文化晚期至磁山、裴李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同時也為研究我國北方全新世氣候環境變遷提供了珍貴的地層剖面。」
在釜山周邊發現的文村、金家墳、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有5000年的歷史,大致相當於黃帝時代。
2008年2月23日,考察組到徐水縣文管所,在於寶全所長的引導下參觀了文物展室。據於所長介紹,文管所收集的各類文化遺存,是研究我國家畜、陶瓷、糧食起源這三大課題的重要依據,標志著黃帝時代從游牧文明向農耕文明的轉型。展室里,考察組見到大量仰韶文化時期的陶釜、陶盆、陶缽,以及龍山文化時期的各種三足陶鬲、陶甗等器具。這些器物展示出了一個從炎黃時代直至夏商周、春秋戰國長達數千年的演進過程。
這是徐水縣文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陶釜。
這是徐水縣文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紅頂缽。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南釜山漢墓時,出土了一批畫像石刻。這批畫像石刻完全以珍禽異獸為題材,有當時極受崇拜的四種神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也有漢畫中罕見的鳳凰、畢方、鳥頭獸,飛狐等。其中的畢方之鳥是黃帝的神遊侍者,青龍和現在的「中國龍」尚有很大差別,但它展示的獨特形象已經包含了中華文明中無數奇妙的華彩。
這是根據於所長提供的文物普查資料檔案拍攝的釜山周邊的漢代墓葬。
2006年5—8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南水北調考古隊對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所穿越的南、北釜山墓地進行了發掘保護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
南、北釜山墓地位於徐水縣東釜山鄉,此次發掘的總面積為3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47座,其中南釜山(Ⅰ區)37座,小西庄(II區)10座。出土的隨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銀器、銅器、鐵器等共500餘件,年代跨越漢、唐、宋遼、明清四個主要時期。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當地的繁華富庶,也足見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當司馬遷撰寫《史記》時,釜山周邊已有大量居民在此繁衍生息,釜山之名已經確切存在。
這是展室內收藏的部分精品。
釜山周圍出土的5000年前的陶釜、紅頂缽,證明黃帝時期的制陶工藝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當時的養蠶制衣、文字、音樂、律歷、舟車等發明一旦在此得到證實,釜山及周邊地區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歷史地理】「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神州。」黃河,美麗古老的母親河,它以中華古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著稱於世,也以頻頻改道、洪流泛濫的變遷史融入一個民族的深沉記憶。
據記載,從先秦到民國年間的2540多年中,黃河下游共決溢1593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在上萬年的黃河文明史上,逐水草而居的中華初祖,曾在大河兩岸留下眾多的文化現象。一代代歷史地理學者苦苦追索,史書中最早記載的黃河故道究竟在哪裡?
1975年,被譽為「文化神州」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在《山海經》中找出了一條經流鑿鑿可考的黃河故道——「山經河」。「山經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東麓折向東北,途經今安陽、邯鄲,經深州、高陽、徐水,經安新、霸州東流至天津北部匯入渤海。「山經河」經流圖顯示,黃河故道曾在徐水境內釜山腳下折了一個近乎90度的急轉彎,掉頭東去,給我們留下了眾多歷史的遺跡。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證實,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幾乎遍布釜山周邊,即古黃河故道沿岸。
「釜山合符」,應該是一種黃河文化現象。
【民俗傳說】關於釜山合符,釜山及周邊地區至今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故事。原徐水縣政協副主席靳鳳雲編著的《攬勝徐水景更奇》收錄了有關釜山的民間傳說故事;徐水鄉賢、大王店西街退休工人楊忠林先生曾收集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撰成《釜陽及周邊逸聞錄》一書,其中很大篇幅皆與炎帝、黃帝、蚩尤等上古部族首領有關。
「豆棚瓜架雨如絲。」人們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關於上古歷史文化的民間傳說,隱現著模糊的歷史投影。傳說,黃帝在釜山合符前,先是經過涿鹿之戰征服炎帝,並在釜山西側北合村與炎帝握手言和,至今北合村邊尚有北合台遺跡;後又通過阪泉之戰擒殺蚩尤,收編了蚩尤殘部,釜山東南有一紅土山相傳為「蚩尤冢」。
梁代任昉《述異記》記錄了南北朝時代華北漢族人民祭「蚩尤神」的情況:「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蓋其遺制也。」蚩尤戲當地人也叫「五神捉蚩鬼」。
2008年2月5日、2月17日,考察組在楊老帶領下,兩赴釜山考察。楊老一一指認解說了釜山山腳下炎黃握手言和的北合台遺跡及傳說,山腰傳為嫘祖的蠶姑奶奶廟及傳說,山頂以及山頂附近的黃帝合符台、軒轅黃帝廟、黃帝崖、黃帝洞、黃帝泉、軒轅墳等遺跡及歷代傳說。
(楊忠林:這是蠶姑奶奶廟。蠶姑是誰呢?就是黃帝的正妃嫘祖,她發明了養蠶。她是誰呢?這邊有一個狼牙山,古代叫西陵山,她是西陵之女。她是第二個女兒,她們有姐兒仨,老大叫眼光奶奶,蠶姑發明養蠶,是老二。西邊那個神像叫菜姑奶奶,這姐兒仨都受當地周圍幾個縣的崇拜。
這是黃帝和他的正妃嫘祖住的地方,這個叫黃帝屋。
這個是軒轅廟。這條道對的是正門,廟門已經坍塌了。
孫:你小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嗎?
楊:我小的時候就這樣,但是我爺爺楊老財活著的時候不是這樣。他活著的話有145歲了。他小的時候,每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都上去祭奠,他說他來的時候這些廟還全呢。
孫:涿鹿縣說他們那兒有個釜山你知道嗎?中央電視台都播了。
楊:我看中央10頻道,連續5集,我都看完了。那個地方叫窯子頭,他那裡就是一個小土山,土山不為山,土山古代叫丘陵,有石頭才叫山呢,他那裡沒有石頭。
結論
對釜山的考察基本完成了,河北徐水的釜山可謂「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載,物有所證,民有所誦」,經得起推敲和考證。大量資料證實,釜山是唯一的,徐水釜山及周邊地區是黃帝及其後人的主要活動區域。釜山合符為中華統一和華夏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初步基礎,是古黃河文化現象。合符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雛形思想,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問題提示
「能知古始,是為道紀。」留給我們要進一步探討的,還有許多疑問。比如——
一、為什麼黃帝和炎帝會在徐水釜山合符?
二、釜山周邊分布的眾多仰韶文化遺址說明了什麼?
三、古黃河北岸的南庄頭人遺址中曾發現有雞、豬的骨骸,如果一萬年前的南庄頭人已經開始飼養家禽和家畜,這意味著什麼?
四、為什麼古黃河會在徐水境內轉彎?
五、為什麼河北地區分布有如此繁多的三皇五帝的遺跡和記載,僅徐水縣內就有兩座三皇廟,還有舜帝廟、大禹廟、帝堯廟等?
六、釜山山腰有蠶姑奶奶廟,易縣有蠶姑坨,《史記》載,黃帝娶
西陵之女,而易縣狼牙山山麓古稱西陵,蠶姑奶奶是否可認定為黃帝正妃嫘祖?
七、釜山旁邊有大、小牟山,有蚩尤冢的傳說,這意味著什麼?
八、為什麼釜山山洞有崖刻,漫山遍野的石頭上布滿了刻痕?
九、釜山山頂的軒轅黃帝廟為什麼改成了聖母行宮廟?即便是聖母,那究竟是哪一位聖母?
十、《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河北滿城有橋山,黃帝是否葬在滿城的橋山?眾所周知,陝西黃陵因橋山之名而成陵,地方誌書記述黃陵乃黃帝衣冠冢,而且從唐代開始建廟、宋代開始植柏興建而成。有史以來,全國各地有多處黃帝陵、炎帝陵、蚩尤冢,聚訟紛紜,莫衷一是,考其源流,大都根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望文生義,因義成史,因史成名,因名得利。
十一、涿鹿、阪泉大戰的確切位置究竟在哪裡?清末民初歷史學
家夏曾佑著《中國古代史》,指涿鹿乃直隸之涿州,徐水境內亦傳有古稱阪泉、涿鹿的地方,指稱涿鹿源於砦鹿,乃是葷粥部族的聚居地,能否進一步論證?
十二、合符之符究竟是兵符還是部落圖騰?釜山合符與龍圖騰的形成有沒有關系?
十三、為什麼合符之後大約千年之久沒有發生大的戰爭?
十四、釜山合符文化,對我們現在的普世文明有什麼現實意義?
2008年5月29—30日,「黃河•釜山歷史文化座談會」在河北徐水大午集團召開。中國考古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李伯謙教授,全國著名科技考古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思訓教授,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室主任張玉范教授,以及保定市考古專家和徐水釜山文化研究會成員參加了座談。
座談會上,北京大學文博學院院長李伯謙教授指出,釜山遺址應該妥為保護,現在首要的任務就是停止對釜山山體的破壞,這是對民族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尊重。另外,釜山及周邊有關黃帝的遺跡傳說、民間故事等民俗文化頗多,可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釜山山體一旦消失,物質或非物質遺產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原思訓教授提示,如能在釜山遺址發掘出古人遺存,可到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實驗室進行C14測定。保定市文物研究所所長候璐建議,釜山及周邊歷史文化遺跡眾多,地下文物豐富,要牢牢把握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良機,深入研究。而當前首要的任務就是把釜山保護起來。
5月30日,在徐水縣文管所所長於寶全和釜山文化研究會成員的陪同下,年逾古稀的李伯謙、張玉范教授一行到釜山實地考察。李伯謙、張玉范教授對釜山遺址興趣頗濃,逐一考察了軒轅黃帝廟基址、黃帝台、黃帝泉、圍牆、古井、古碑等遺跡。在詳細考察了釜山遺跡中的三道圍牆後,李伯謙教授指出,這種工程就地取材,為古代傳統的干打壘式建築風格。從寬大的牆基和部分牆體看,屬於古代戰爭中的防禦體系,純用山石壘砌,而山石已沒有尖利稜角,坍塌殘缺程度較為嚴重,可見建造年代甚為久遠;在釜山山頂,李伯謙教授仔細考察了三塊殘缺剝蝕的石碑,從石料使用和損毀程度看,立石年代不一,時間跨越大。經考證,確定最晚的一通古碑為乾隆十三年所立。
站在山頂廟基上,李伯謙教授感慨地說:「釜山有這么多的歷史文化遺跡,非常罕見,極具保護價值。但目前釜山整個山體已遭到嚴重破壞,令人惋惜,建議政府盡快依法保護釜山。」張玉范教授表示,北大館藏豐富,古籍齊全,將提供更多相關的資料信息,全力支持釜山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工作。
釜山文化研究會:探索歷史之迷,宏揚傳統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明做出新的貢獻。 ——李伯謙
宏揚釜山歷史文化遺產。 ——原思訓
Ⅶ 保定市各個縣名字的由來
徐水縣
位於中國河北省中部。1990年人口53.32萬。漢族為主,有回、滿、壯、錫伯、瑤、苗、朝鮮、蒙古、藏等21個少數民族。面積735.8平方千米。西漢置北新成縣。北魏稱新城縣,後又改稱新昌縣。隋開皇十八年(598) 改名遂城縣。宋初置廣信、安肅二軍,宣和七年(1125)改安肅縣。金天會七年(1129)廣信軍立為遂州,安肅縣立為徐州。元至元二年(1265)遂州並入安肅州,後又復置遂州。明洪武元年(1368)遂州降為遂城縣,二年安肅州改為安肅縣,八年遂城縣並入安肅縣。1914年改名徐水縣。1958年容城、安新兩縣及定興縣部分地區並入。1960年12月恢復安新縣。1961、1962年定興、容城恢復原建制。礦產有板岩、高嶺土、石灰石、白雲石、八厘石、硅石等。土特產主要有「劉伶醉」酒、大白菜等。
易縣
位於中國河北省中偏西北部。1990年人口15.17萬,其中非農業人口2.72萬。漢族為主,有滿、回、蒙古、壯、朝鮮、水、布依、苗等少數民族,共2.77萬人。面積2534平方千米,耕地4.28萬公頃。
隋開皇元年(581)置易州,因境內易水得名,十六年設易縣。唐開元二十三年(735)析設五迥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淶水縣並入。遼復析置。金大定六年(1166)析置定興縣 。元初省縣入州,至元三年(1266)復置。明洪武初入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直隸州。1913年2月易州降為易縣。1940年7月析置龍華縣。1942年2月與定興、淶水組成定易淶聯合縣。1946年4月12日恢復原建制龍華,定易淶縣撤銷。1958年10月興縣和淶水縣鎮場、白澗、大河南三鎮並入 。1961年5月恢復定興縣。1962年1月恢復淶水縣。
金屬礦有金、鐵等,非金屬礦有磷、膨潤土、石灰石、煤、花崗石、石棉、蛭石等。葯用動物有蟬蛻、全蠍、五靈脂等。葯用植物有苦參、沙參、黃芩、知母、丹參、棗仁、柴胡等。土特產主要有京西大煙葉、易縣水硯、易縣豆腐乾、易縣大柿子。
名勝古跡主要有易州景區、紫荊關景區、清西陵景區、狼牙山景區、洪崖山景區。
滿城縣
位於中國河北省中部。屬保定市。1990年人口40.32萬。
漢族為主,有回、蒙古、滿、藏、壯、彝、苗、侗、瑤等19個少數民族。面積718平方千米。西漢置北平縣 。東魏興和二年 (540)析北平縣西北境置永樂縣。北齊北平縣並入永樂縣。唐天寶元年 ( 742 )永樂縣更名滿城縣。宋省入保塞縣。金大定二十八年 (1188)復置滿城縣。礦產有石灰石、粘土、大理石、石板礦等。野生動物有獾、鼬、兔、鷹、鷂、貓頭鷹、蛇、蠍等。野生植物有酸棗、荊條等。土特產主要有雪桃、磨盤柿子、草莓。名勝古跡主要有陵山漢墓、元蔡國公墓、曹仙洞、龍門湖、抱陽山。
Ⅷ 韓國釜山.
釜山是個沿海城市,風比較大,和青島有點相似~氣候也差不多和青島相似。去版釜山上學最重要的是切忌不要權學習釜山人的方言~
電腦方面,從國內帶筆記本過去就挺好的~你剛去,買電腦什麼的也不是很方便~
女生,多帶點衛生巾吧,韓國很貴的~呵呵~
如果你是個喜歡敗家的女孩,衣服帶幾件喜歡的就可以,女孩都喜歡買衣服,去釜山再買吧~逛街的地方很多~
至於消費水平,看個人怎麼花了,我在韓國上學的時候一個月差不多30-50萬~我算比較能花的了,買了無數的化妝品,衣服~還是建議你節約點花,控制在20-30萬吧~
還有,要問清楚學校的宿舍給不給提供被,枕頭什麼的~
韓國沒有話梅,牛肉乾~如果喜歡吃這些的話,可以帶點,但是牛肉乾屬於不允許帶的,能不能帶過去,看你的運氣了~ 肉類都屬於禁止攜帶的,他們會隨機抽查,你可以在你的每個行李包里都放一點,我就不信你的每個包都被查到~
巧克力韓國很多,和中國的都差不多,不要在中國帶了,很重~
我現在想到的就這些,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去韓國好好學習,別老玩~呵呵~
Ⅸ 誰知道河北定興姚村的歷史
一百多年前.定興縣姚村鎮,鎮上有一座佛祖廟,當時香火旺盛,每年農歷四月初四廟會,商販雲集,周邊數十里村民大都去趕廟會。 大清光緒四年(1878年)天主教在全國得到空前發展,本土教和洋教經常發生激烈的沖突,當時清政府偏袒洋教,壓制本土教民,所以,國民仇視洋人和洋教。光緒四年農歷四月初八日,大火燒毀定興姚村廟。同日,安肅縣境內的釜山頂廟宇群及白嶺的白衣觀同時被焚毀。 1902 年率先開辦的北洋行營將弁學堂 , 教程只以一般的步兵操典為主 ,兼學簡單的步兵作戰業務 , 後來 , 由於延聘 洋人教官及留洋歸來軍官的傳播與講解 , 才明了國外的軍隊早已俱備了測繪、參謀、經理、馬醫、軍醫、軍械、工兵、輜重、師范、 電信等全方位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武裝力 量。而當時的清兵仍著長袍甩著礙事的大辮子 , 正洋洋自得的陶醉於步槍替代大刀長矛之中。唯天子腳下的直隸 , 近水樓台 , 興辦了三所陸軍小學堂。這就是利用保定東關駐軍兵營建的東關陸軍小學堂 ( 也稱小武備 ) 、定興縣姚村陸軍小學堂、北京王府井帥府園京師陸軍小學堂 ( 後三所陸軍小學統一合並到定興姚村直隸陸軍小學堂 ) 。 保定軍校重視基礎教育。清末 , 各省有一所陸軍小學(當時 直隸省的陸軍小學設在定興縣姚村 ), 其學生來源主要由各地駐防旗人子弟中選送 , 其次由每縣的高等小學中選送一名體質與學業兼優的漢族學生 , 他們的年齡在十四、五歲間 , 都享受公費待遇。陸軍小學畢業後 , 其優秀者升入陸軍中學。當時全國有四所陸軍中學 , 第一陸軍中學在北京清河鎮 , 第二陸軍中學在南 京 , 第三陸軍中學在武昌 , 第四陸軍中學在西安。陸軍中學畢業後 , 編成 " 入伍生隊 ", 先在保定軍校的分校過半年軍隊生活 , 經過嚴格的訓練之後 , 加以考核 , 合格者才能升入陸軍軍官學校。因此 , 軍校學生的素質較為齊整。 姚村幼年武備學堂 光緒二十九年在定興縣姚村成立,學舍為清季行宮,以鄭汝成為總辦,歸北洋速成武備學堂督辦馮國璋兼管。是年八月在保定招考年齡在15歲以上18歲以下學生100人,依各人志願分別學習英、法兩國文字,3年畢業。光緒三十年七月選派華世中、何子奇二人赴日留學。八月招考第二班學生100人人學。光緒三十一年招考第三班學生100人入學。光緒三十二年五月由英文一班選派沈瓚、李銳兩人赴英留學。調鄭汝成為保定速成武備學堂總辦,以馮祖培繼任總辦,改幼年武備學堂為姚村陸軍小學堂。九月由第一班選派14人赴日留學,十二月又由法文二班選派李廣林等15人赴法留學。第一班3年期滿應畢業,因陸軍中學堂尚未成立,且一、二兩班除歷年派往各國留學者外,人數已不多,乃選出一部分為師范生,余則撥入保定速成三期分科學習。以後每年秋季招新生一班,直至民國成立後始停辦。 保定陸軍小學堂 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以廖宇春為總辦,招考辦法與姚村幼年學堂同。所習外文為德、日兩國文字,每年招新生一班,3年畢業,升陸軍中學。光緒三十二年,將速成武備學堂洋文班歸並於內。但因年齡關系,且多數派遣留學,所餘人數不多,乃擇其中學術優良的一、二十人與姚村幼年武備學堂選出來的師范生合並歸為師范班,一年畢業,以備派往各省陸軍小學充教習,余歸速成武備學堂三期分科學習。 京師陸軍小學堂 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主要是為八旗子弟所設,但也兼收順天府屬24縣的漢族學生,每班一百數十人,總辦為金紹曾,一切辦法,與保定、姚村兩小學同。 姚村漢墓 時 代: 漢 地 址:定興縣姚村鄉 姚村漢墓位於定興縣姚村鄉姚村西約l00米,佔地面積約500平方米。l988年4月村民使土時發現墓區,發掘出土陶片,經修復後計有燈、盞、盆、豆、漏、碗、倉、酒壺、牌樓、瓶、灶、男俑等10餘件。1997年村民在挖土時墓區暴露,經市文保所清理發掘漢墓5座,清理部分車馬飾件和畫像石門一對、銅鏡一面、陶倉一個。 1987年8月,該漢墓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500平方米,保護區長50米,寬10米。 楊六郎飲馬池故址 時 代: 宋 地 址:定興縣姚村鄉 楊六郎飲馬池故址位於定興縣城西南25公里的姚村鄉。 傳說楊六郎出師作戰時,此處為往返必經要道,故修「飲馬池」。1986年曾在面積約為200平方米的地方開方探測,發現部分磚池,深挖3米尚不見底。 1987年8月,該故址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200平方米。 辛木遺址 辛木遺址位於定興縣城西35公里處的姚村鄉辛木村西北。1987年北京大學考古系對該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發掘,採集陶片有高領分襠錐足鬲、斂口三足瓮、豆、盆,另出土石鐮、石斧等石器。陶質以夾砂陶為主,部分泥質陶,以灰色為多,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玄紋、劃紋等。為先商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 1987年8月,該遺址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 姜子良(公元1903~1984),徐水縣戊己台村人。生於世醫之家。幼學《本草》、《湯頭歌》等中醫知識,苦讀《醫宗金鑒》,《傷寒病雜記》、《黃帝內經》等古醫學經典著作。民國22年(公元1933),始坐堂行醫,精研醫術,醫技日臻,診治農村常見的婦科雜病經驗豐富。後應聘到定興縣姚村坐堂行醫,求醫者絡繹不絕。民國26年(公元1937)侵華日軍佔領定興,姜拒絕為日本人和投降日軍的土匪頭子趙玉昆出診,推病辭聘,隱居家中。此間,由本村安勤(中共地下黨員)介紹,多次赴邊區政府為幹部戰士醫病,冒生命危險到根據地陳庄村出診,後被迫潛往保定。 1956年,姜子良調入徐水縣醫院創建中醫科並任副主任,臨床間自擬十餘個處方,其中滋陰降火湯,主治心悸、不寐、健忘等心繫病症。其經驗認為:心繫病不是單純心陰虛、心血虛、心火亢所致,是虛實兼有,當屬陰虛木燥,故以生龍齒、住朱木神、遠志肉、 菖蒲為主味,隨症加減,療效極佳。姜子良曾主辦「西學中」課程,深入淺出,因人施教,不少從師者成為中醫骨幹。1970年退休後,致力於鄉村中醫技術培訓。1984年4月23日去世,一生從醫近50年。 2008-11-29 06:33 回復 荒蕪的華麗 181位粉絲 核心會員7 19樓 辛木墓群 時 代: 漢 地 址:定興縣姚村鄉 辛木墓群位於定興縣西南34.1公里處的姚村鄉辛木村西南l000米。 該墓群在一台地上,佔地面積6700平方米。主墓封土高2.3米,底直徑3米。由主墓向東北延伸,共有墓冢108個,從出土陶片來看大部分為漢代磚瓦,間有明代器物。 1987年8月,該墓群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約7000平方米。 姚村古鎮 ;素有三山,五井,七十二孤釘,一百單八槐,姚村慈禧行宮和幼年武備學堂 等百年歷史而聞名,近代史上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將一一講述。 黃埔軍校第一期同學錄 唐 澍〈〉〈〉〈〉22〈〉直隸易縣南賈庄〈〉直隸定興縣姚村萬昌號南賈庄 易滿戰役是一防守反擊戰;姚村戰斗為村落攻擊;保北戰役兩勝均為攻城;進擊大清河北用的是圍城打援;徐水、清風店戰役再用圍城打援戰術,不同的是上次搞砸了,這回打出了精彩正果。石門攻堅是典型的攻城戰;而最後結局這場淶水戰役,共軍使的是圍魏救趙打法,動機是幫助破路遇險的4縱安全退場。七仗中的前四場是晉野和傅家軍對戰失利後初進冀西時與「國軍」嫡系的再次較量(原在懷來頂過牛),戰事規模不大,我們略加敘說。頭場易滿戰役,實際上稱為三保易縣更合適。這是聶指為將幾次零散戰斗概括上報軍委而巧立之戰役名目(二野那篇說過陳賡亦是此中好手)。此戰中國軍94、53二軍三犯易縣。第一回合3縱7、8旅,地方級的獨1、4、7、8旅共六支在野戰防禦後進行反擊,予94軍121師361團以殲滅性打擊,殺翻對方三
Ⅹ 黃帝「合符釜山」到底在哪裡
《魏書》記,「釜山在潘城西北三里」。《唐書》記,「釜山在媯州(原治在懷戎回縣城,其址在今保岱答)城北三里」,二者基本一致。筆者陪同多名資深學者考察了釜山的確切位置,認為距保岱村三里有窯子頭村後有一山形似覆釜,(倒扣之鍋)此即釜山。山上確如所記有數座殿堂廟宇遺址,從採集和試掘的文物推斷當為新石器時代的遺物。由此可見,釜山位於涿鹿應無異議。
黃帝經過阪泉、涿鹿兩戰皆捷之後,勢力大增,聲威遠播四方。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作為盟主,「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整個部落聯盟出現了兵禍息、「萬國和」的局面。我們認為「合符釜山」是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因為它建構了中華一統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