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每回詳細批註
『壹』 西游記1至18回批註
吳承恩的《西遊記》描述了唐僧師徒不辭千辛萬苦艱難險阻,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其中第版一回「美猴王出世」權堪稱經典.
西遊記是以美猴王孫悟空的經歷為時間線索的.美猴王出世這一回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奮發學習本領的經歷.昭示了孫悟空桀驁不馴的性格與樸素的正義感.可以說為日後孫悟空降妖除魔埋下了伏筆.
『貳』 西遊記第十三到一百回批註(每回五個批註)
第三回是什麼,大鬧天宮?猴王出世?被壓五指山?唐僧收徒?
『叄』 讀西遊記,每一回一批註
●第一回
東勝神洲傲來國海中有花果山,山項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澗水源頭尋到名為「水簾洞」的石洞,被群猴擁戴為王。又過三五百年,石猴忽為人生無常,不得久壽而悲啼。根據一老猴指點,石猴經南贍訓洲到西牛賀洲,上靈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見須菩提祖師,被收為徒,起名曰孫悟空。
●第二回
悟空從祖師學得長生之道、七十二般變化及「筋斗雲」。一日,悟空受眾人挑唆,變為松樹,引起祖師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與佔山妖魔廝斗取勝,帶回被擄的眾猴與物品。
●第三回
悟空使攝法將傲來國庫館里兵器搬進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獸紛紛拜悟空為尊。悟空向龍王討得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屬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龍王和閻王表奏玉帝,請伏妖猴。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第四回
悟空被授以「弼馬溫」之官,他得知此官為末等職,回花果山。玉帝命托塔李天王與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被悟空打敗。金星再次招來悟空。玉帝命造齊天大聖府,讓悟空居住。
●第五回
悟空管理蟠桃園,吃盡園中大桃。又赴瑤池,喝光仙酒;吃盡太上老君葫蘆內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眾天神。
●第六回
南海觀音徒弟木叉助天王,被戰敗。觀音又薦二郎神。二郎神與悟空大戰,太上老君在天觀戰,丟下金剛套,擊中悟空。眾神押其回上界。玉帝傳旨處死。
●第七回
太上老君將悟空置入煉丹爐燒煉,四十九天後,悟空出來,大鬧天宮。玉帝請來如來佛。孫悟空一路筋斗雲,跳不出佛掌。如來將五指化為大山,壓住悟空。命土地神用鐵丸銅汁飼喂悟空。
●第八回
五百年後,如來佛欲尋一信徒取經,以使佛法永傳東土。觀音率木叉,帶著袈裟、錫杖和金、緊、禁三個箍,駕雲前往。一路上收伏沙悟凈、豬悟能和小白龍;勸化孫悟空,讓他們共保取經人。
『肆』 西遊記原著批註每回5個批註
東勝神洲傲來國海中有花果山,山項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澗水源頭尋到名內為「水簾容洞」的石洞,被群猴擁戴為王。又過三五百年,石猴忽為人生無常,不得久壽而悲啼。根據一老猴指點,石猴經南贍訓洲到西牛賀洲,上靈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見須菩提祖師,被收為徒,起名曰孫悟空。
●第二回
悟空從祖師學得長生之道、七十二般變化及「筋斗雲」。一日,悟空受眾人挑唆,變為松樹,引起祖師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與佔山妖魔廝斗取勝,帶回被擄的眾猴與物品。
●第三回
悟空使攝法將傲來國庫館里兵器搬進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獸紛紛拜悟空為尊。悟空向龍王討得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屬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龍王和閻王表奏玉帝,請伏妖猴。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第四回
悟空被授以「弼馬溫」之官,他得知此官為末等職,回花果山。玉帝命托塔李天王與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被悟空打敗。金星再次招來悟空。玉帝命造齊天大聖府,讓悟空居住。
●第五回
悟空管理蟠桃園,吃盡園中大桃。又赴瑤池,喝光仙酒;吃盡太上老君葫蘆內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眾天神。
『伍』 西遊記批註1到7回合,每會合2處,每處30字以上。
●第一回
東勝神洲傲來國海中有花果山,山項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澗水源頭尋到名為「水簾洞」的石洞,被群猴擁戴為王。又過三五百年,石猴忽為人生無常,不得久壽而悲啼。根據一老猴指點,石猴經南贍訓洲到西牛賀洲,上靈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見須菩提祖師,被收為徒,起名曰孫悟空。
●第二回
悟空從祖師學得長生之道、七十二般變化及「筋斗雲」。一日,悟空受眾人挑唆,變為松樹,引起祖師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與佔山妖魔廝斗取勝,帶回被擄的眾猴與物品。
●第三回
悟空使攝法將傲來國庫館里兵器搬進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獸紛紛拜悟空為尊。悟空向龍王討得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屬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龍王和閻王表奏玉帝,請伏妖猴。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第四回
悟空被授以「弼馬溫」之官,他得知此官為末等職,回花果山。玉帝命托塔李天王與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被悟空打敗。金星再次招來悟空。玉帝命造齊天大聖府,讓悟空居住。
●第五回
悟空管理蟠桃園,吃盡園中大桃。又赴瑤池,喝光仙酒;吃盡太上老君葫蘆內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眾天神。
●第六回
南海觀音徒弟木叉助天王,被戰敗。觀音又薦二郎神。二郎神與悟空大戰,太上老君在天觀戰,丟下金剛套,擊中悟空。眾神押其回上界。玉帝傳旨處死。
●第七回
太上老君將悟空置入煉丹爐燒煉,四十九天後,悟空出來,大鬧天宮。玉帝請來如來佛。孫悟空一路筋斗雲,跳不出佛掌。如來將五指化為大山,壓住悟空。命土地神用鐵丸銅汁飼喂悟空。
把分給我吧?
『陸』 西遊記第一回批註.50字
《西遊記》的第一回,「靈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講的是美猴王出世,探險水簾洞,成為猴王,繼而歷經寒暑,訪仙尋道,得了名字孫悟空。
在花果山瀑布前,猴群說誰能進去出來且無損傷,就是猴王,大家都在觀望,都在等待,是他縱身一躍,跳入瀑布,發現了水簾洞,而後帶領猴群進入洞中,在眾猴歡天喜地得了這洞天福地的時候,他站出來要求猴群兌現承若,成為了猴王。
這里與其說是探險心,不若說是進取心,他這只外來的猴子想要在猴群立足,還想當猴王,他必須得對未知世界縱身一躍,這一躍,可能是榮華富貴,也能是萬劫不復,但他躍了出去,他成功了。
(6)西遊記的每回詳細批註擴展閱讀:
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上歷經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該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明代社會現實。
《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說的經典之作,達到了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峰,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
『柒』 《西遊記》第八回到第十二回批註(每回至少7個批註)
沒有任何上天註定的東西,我命由我不由天,鳳仙郡王一念善心就可回以改變命運,讓米山面山答倒塌,這是粗淺的道理。
孫悟空是心猿,龍馬是意馬,心猿要加緊箍咒,意馬要收韁,人的心思如同心猿意馬,要自我控制。所以悟空到了西天,緊箍咒自然脫落。
悟空好名,嗔心未除,所以逃不出五行山。
『捌』 西遊記原著每回批註(每回10-20字)
.取經是個象徵,是指人性走向完滿的過程。取經只是手段,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完滿。而自己的完滿必須自己達成,因此取經的過程是必要的,這是佛教自度的觀念。人只能靠自己拯救自己,只能靠自己去取經。所以觀音不能把現成的經書朝大唐一丟,而必須要肉眼凡胎的唐僧歷經千辛萬苦。《心經》末尾的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即是此意。
2.取經必須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不夠了還要補,為什麼不讓孫猴子筋斗雲去?因為佛教排斥神通,力量再強也沒有用的,人性的凈化要經歷苦難,要老老實實走,沒有捷徑。不能指望用科技解決人性善惡。人只能靠面對自己的內心,戰勝自己的惡念拯救自己。
3.每個人都是唐僧師徒的合體,每個人都要去取經。唐僧具有信心,他沒有任何本領,但是有著信仰。孫悟空是嗔,八戒是貪,沙僧是痴,平庸就是愚痴。貪嗔痴是每個人都有的,佛教稱為三毒,每個人身上都閃著這三個徒弟的影子,這些要由信仰來引領。
4.沒有任何上天註定的東西。某種意義上講佛教和道教一樣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因為任何事情都是因緣果的和合。任何妖魔鬼怪都是自己心中的魔障,都是幫助自己成長的東西,那些神仙借自己的坐騎下界,不過是為了成就唐僧。妖怪傷害的人,也是有前因後果。人的命運是自己創造的,因為自作自受。所謂的命運不過是前生的業力,都可以用自己這世的行為改變結果。而我們也要明白,昨天就是今天的前生,上一分鍾就是下一分鍾的前生。鳳仙郡王一念善心就可以改變命運,讓米山面山倒塌。這是佛教的粗淺的道理。
5.西天的兩尊者要人事,如果認為這只是諷刺世事那樣的理解我認為太膚淺。唐僧要紫金缽何用?留著紫金缽等著被老鼠咬?(明代金碧峰禪師入空定,無常鬼找他不到,變作老鼠,咬他喜歡的水晶缽,金碧峰入定時身體空掉,但在定中聽到老鼠把弄水晶缽的聲音,立即出走,大叫誰人碰我的水晶缽,無常鬼立即鎖他,禪師知道水晶缽的掛礙令他被無常鬼找到,於是求情許他延期七日,無常鬼走後,金碧峰便把水晶缽打爛,然後入定,臨入定前,在牆上寫下四句偈:欲來找我金碧峰,猶如鐵鏈鎖虛空,虛空若然鎖不得,莫來找我金碧峰。)這個時候還捨不得紫金缽,外物都放不下,何況我執法執?二尊者索要人事僅僅是障眼法,內在一片苦心,果然引來了一排板磚,可嘆。
6.孫悟空是心猿,龍馬是意馬,心猿要加緊箍咒,意馬要收韁,人的心思如同心猿意馬,要自我控制。人不能放縱自己的慾望。這些東西象徵戒。等到了孔子講的「從心所欲不逾矩」,戒就不需要了。所以悟空到了西天,緊箍咒自然脫落。
7.悟空好名,嗔心未除,所以逃不出五行山(五行:貪嗔痴慢疑,財色名食睡),他只有嗔心,所以差點掙出來。被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一壓,徹底壓住。因為五行還只是我執,咒語便是法執,縱破我執,法執難去。由筏上岸難, 上了岸丟掉筏更難。《金剛經》:「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是佛教的稍微深入一點的道理。
8.其餘的許多細節,比如六賊去無蹤一回,六賊指眼耳鼻舌身意;比如收八戒後烏巢傳《心經》其實是說唐代杭州鳥窠禪師的故事等等,稍微懂點文史哲的人就該能發現,無須贅 言。有的地方是小說家的真真假假,想也用不著多解釋。
就舉這么多例子拋磚引玉吧。
結語:不要以為靠著西方舶來的理性就可以傲視傳統文化,不要以為拿階級社會理論就能評斷一切。沒有傳統文化的根基,進入不了傳統名著的氛圍,站在外面指手劃腳,並不是什麼可取之事。偶來天涯,看到貼子,動了嗔心,唉。五指山,壓人壓得好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