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陽唐遺址
Ⅰ 唐朝遺址最多的地方
唐朝遺址抄最多的地方是襲今陝西省西安市。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陝西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8年經國務院批復,被定位為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業基地,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繞長安。全市下轄10區3縣,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住人口862.75萬,其中城鎮人口626.44萬。
長安自古帝王都,西安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豐鎬都城、秦咸陽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Ⅱ 關於唐長安遺址
唐長安城的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區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總體規劃整齊,布局嚴整,堪稱中國古代都城的典範。
長安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城牆寬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築,城門處的牆段還砌有磚壁。目前城牆和其外側的城壕已基本被毀,僅在北面的玄武門和南面的安華門附近留有部分殘垣。
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
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牆和大明宮南牆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
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特別是明德們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台閣式門樓建築,唐末被朱全忠焚毀。
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牆,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
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牆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後宮人
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的土崗則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
皇城亦為長方形,位於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牆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餘三面辟有五門:南面
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
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
宮殿
唐長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宮殿,分別是太極宮(隋稱大興宮)、大明宮和興慶宮,
稱為「三大內」。其中「大內」就是宮城中的太極宮,是隋朝和初唐時期的皇帝居所和朝會之地。太極宮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面積約1.92平
方公里。宮內由南向北分為前朝、後寢和苑囿三塊區域。前朝的正殿為太極殿(隋稱大興殿),四周有廊廡圍成的巨大宮院,東西兩側建有官署。後寢的主殿是兩儀
殿(隋稱中華殿),周邊有萬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龍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於宮殿最後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宮牆上有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此。由於太極宮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裝飾等都較為簡朴。唐高宗繼位後,認為這里比較潮濕,於是搬到了大明宮居住。
大明宮位於太極宮東北方的龍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長安城。宮殿建於貞觀八年(634年),從唐高宗開始的歷代皇帝都在這里居住和處理朝政,稱為「東內」。宮城為中軸對稱格局,前部由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組成前朝的南北中軸線,後部以太液池為中心組成內庭,分布著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數十座殿宇樓閣。整座大明宮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是「三大內」中最大的一座。
興慶宮位於外郭城的東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臨淄王時的藩邸,開元二年(714年)改名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進行了擴建,合並周圍的邸宅和寺院,於十六年(728年)竣工,稱為「南內」。天寶十三年(754年)又築宮牆和城樓,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時還附外郭牆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宮,南至芙蓉園的夾城,方便宮內人員來往潛行。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在此居住,盛唐後地位降低,成為安置太上皇和太後的場所。
興慶宮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75米,周長4.6公里,面積約1.35平方公里,規模在「三大內」中最小。宮牆四面設門,正門興慶門在西牆偏
北處。宮內以園林為主,且不按中軸對稱布局,因此具有離宮的性質。其南部主要是龍池,周邊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沉香亭等亭台樓閣。北部有興慶殿、南
薰殿、長慶殿、大同殿等一組宮殿。唐末興慶宮毀於戰火,1958年遺址改造為公園,並興建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等。
外郭
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8條,東西向大街14條。街道的兩側都設排水溝,並種植榆、槐等行道樹。其中通往南三門和連接東西六門的六條大街是主幹道,寬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寬的朱雀大街達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軸線,以之為分界,城東屬於萬年縣,城西屬於長安縣。
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稱「里」)。各坊面積不一,南北長在500-838米之間,東西寬在550-1125米之間。每座坊的四
周都築有圍牆,大坊一般開四門,內設十字街,小坊則開東西二門,設一橫街,街寬都在15米左右。根據考古發掘了解,十字街將一坊分為四區,在每一區內都還
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個小塊,分布著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觀等。各坊均採取封閉式管理,坊門有衛兵把守,晚間會實行宵禁,其中著名的里坊有親城坊。
長安城中遍布著佛寺和道觀,總持寺、庄嚴寺、興善寺、玄都觀等都占據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青龍寺等也都擁有大片地皮。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城內的許多隋唐窯藏,其中何家村(興化坊)出土的271件金銀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土唐代金銀器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批。
外郭城內有東市(隋稱都會市)、西市(隋稱利人市)兩座市場,各占兩坊之地。兩市大小幾乎完全相同,南北長約1025米,東西寬約927米。市場有
圍牆,開八扇門,內有井字形街道和沿牆街道,將市內分為9區。每個區都四面臨街,店鋪沿街而設,有飲食店、珠寶店和手工業作坊等。長安城的商業大都集中在
這兩座市場,其它各坊內也有一些零散的商業設施。
長安城內主要有四條溝渠,名龍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別從東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前三渠開鑿於隋初開皇三年(583年),漕渠開鑿於唐天寶元年(742年)。
Ⅲ 唐戶遺址的介紹
唐戶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西部和內南部,地處容潩水河與九龍河兩河匯流處的夾角台地上。潩水河從遺址東部自北向南、九龍河從遺址西部自西北向東南環繞流過,在遺址南部約1公里處交匯後繼續東南流,注入潁河。遺址東、西、南三面環水,地勢北高南低,台地高出河床7-12米,海拔高度123-126米。唐戶遺址面積約140餘萬平方米,南北長1860米,東西寬300—860米,其中裴李崗文化遺存面積達3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聚落遺址。唐戶遺址所在地歷代相傳稱該地為「黃帝口」,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戶遺址文化遺存堆積豐富,包含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及商、周文化,是一處跨時代的聚落群址。
Ⅳ 唐戶遺址的遺址意義
唐戶遺址文化堆積豐富,是一處跨時代的聚落群址,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現至今,一直為研究者所重視。通過2006年、2007年、2008年連續三年的考古調查和發掘,使我們對唐戶遺址的認識更進一步。1、裴李崗文化發現後,經過在河南省范圍內的調查,目前已發現裴李崗文化遺址160餘處。這類遺址多分布在山前洪積扇區或淺山區的河旁階地上,聚落面積均較小。唐戶遺址經調查、勘探,確認裴李崗文化遺存面積達30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面積最大的裴李崗文化遺址,屬於裴李崗文化聚落群的一級聚落遺址。 2、唐戶遺址發現裴李崗文化時期房址65座,是我國目前發現的裴李崗文化時期房址最多的一處遺址。從平面布局分析,第四和第五區居址的布局形式已具有環壕防禦性質和凝聚式向心布局的特徵。第四居址共發現房址23座,主要分布於Ⅲ區東北部濠溝(G11)內側階地上。經勘探和發掘初步認定該溝呈東南-西北向,向西呈環狀與九龍河相接,為一條自然濠溝。跨發掘區Ⅱ、Ⅲ、Ⅳ區,已知長度300餘米,寬約10—20米,最寬處達40米,深約2—4米,該組房址在選址方面有意識將居住基址定在溝旁階地上,房屋依溝的自然走向布局,一方面便於生活用水、排水及廢棄物的處置,另一方面也起到了防禦野獸侵擾的屏障作用。第五區房址基本呈西北-東南向布局,分為南、北兩組。北邊一組共有房址18座,以面積最大、方向呈南北向的F46為中心,其外圍的F39、F40、F45、F47、F50等5座房址門向基本朝向F46,此外,F35、F36、F37、F38、F41門向基本向南,呈環狀分布於F46的前方,具有內向凝聚式布局和前排防衛的性質。南面一組共有房址16座, 該組房址以門向朝南的F42面積最大,周圍的F24、F26、F27、F29、F34、F43等房址的門向朝向F42,也具有以F42為中心內向布局特徵。從考古發掘來看,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仰韶文化遺址聚落布局為典型的內向凝聚式布局,聚落以廣場為中心,房址分布在廣場周邊,門向均朝向廣場,這種布局方式和唐戶遺址裴李崗文化時期的房址布局有相似之處。因此我們認為,唐戶遺址裴李崗文化聚落中出現的內向凝聚式布局為仰韶時代半坡、姜寨等遺址的內向凝聚式布局找到了源頭。3、G12呈西北-東南向環繞於IV區居住基址的外圍。揭露長度約35米,溝殘寬約0.30—0.45米,殘深0.40—0.50米。在T0512東北部,有一處寬約0.80米的間隔,當是居址出入外部的通道。我們推測該溝內可能立有籬笆柵欄,應為居住基址外圍的防護設施。 G13 由三條支流由依地勢由北向南延伸,匯流後向西南地勢低窪處流出,雖然與灰坑之間存在打破現象,但其流經區域均從房址外圍穿過,推測應為居住基址內的排水系統。排水溝的發現,表明當時的人們已充分考慮到人地關系,懂得利用自然地勢來建造排水設施,保持居住區的乾爽。反映了當時人們先進的建築構思。5、在F26、F39等房屋中發現有加工石器的跡象,這些房址地面均不平整,在地面上發現有呈扇面分布的碎小石片,特別是F39內發現的一件細石器石核,具有明顯的打擊痕跡,說明這些房屋不僅具備居住功能,而且已經作為生產工具的加工場所。 6、從目前對唐戶遺址的調查看,在遺址東部的潩水河東岸、南部九龍河河岸斷崖地層內,發現舊石器及古脊椎動物化石地點4處。特別是潩水河東岸舊石器地點,是一處大型石器加工場所,出土有豐富的石製品,主要有石英石片、石核、刮削器,砍砸器等。這4處舊時器地點的發現,說明至少在晚更新世,這里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唐戶遺址舊石器地點及裴李崗文化層石核、石片等遺物的發現,為進一步探討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過渡提供了新材料。唐戶遺址裴李崗文化時期大面積居住基址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鄭州地區裴李崗文化的內涵,居住基址分區、分片布局,從社會學角度為探討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家庭組織的出現提供了重要資料。這對深入研究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的聚落形態,房屋建築方式、家庭、社會組織及裴李崗文化的性質、分期等具有非常重大的學術價值
Ⅳ 最近你市發現了一處唐文化遺址。是否應當被開發人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贊成開發的人認為:應開發利用以
Recently, citizens in our city have had held a heated a debate on whether we should explore the cultural relics, which was discovered in our city.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Some people are in favor of the idea. They think the cultural relic is worth exploring, which will make people learn more about the great history. What』s more, this cultural relic site can attract more visitors to our city, which will improve our tourism. However, others hold an opposite opinion, thinking that we should keep it as it is and protect it properly. Only in this way can it not be destroyed by people.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we should ask the experts for advice to find a better way to make good use of this cultural relic. Ⅵ 河南省泌陽縣有哪些名盛古跡 泌陽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濃厚,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歷史傳說遺址俯拾皆是。通過近幾年的強力發展,旅遊業已成為泌陽的新興產業,目前,全縣已形成「三山兩園兩水一聖地」的旅遊格局。三山,即:銅山、盤古山、白雲山。銅山以其秀、怪、奇、險而聞名,被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白雲山,山勢雄偉,雲霧繚繞,奇花異草鬱郁蔥蔥,自然繁殖野生動物30多種,是省級自然保護區。盤古山是傳說中盤古開天闢地的地方,每年三月三廟會,陝西、湖北、安徽等地前來尋根拜祖的人數多達 數十萬人。「兩園」即白雲山森林公園和銅山湖森林公園,其中銅山湖森林公園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兩水」即銅山湖、板橋水庫,銅山湖水面1.3萬畝,湖中有島,島湖相連,天水一色,碧波盪漾,清澈見底,是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一聖地」,即焦竹園革命紀念地,是鄂豫邊省委最早所在地。此外,還有北魏石窟、楚國長城、南朝齊梁時期無神論者范縝故里等聞名遐邇。特別是近期發現的馬谷田鎮下河灣古冶鐵遺址,是集采、冶、鑄於一體的戰國秦漢時期的官營冶鐵遺址,在中原地區乃至全國都十分罕見。 Ⅶ 請問目前有哪些已被開發且可以參觀的唐朝遺址
西安大明宮,大明宮含元殿遺址、麟德殿遺址已向公眾開放參觀!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南門,是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被考古界譽為「盛唐第一門」 Ⅷ 唐朝遺址在如今哪地
唐長安城 Ⅸ 翻譯:最近我市發現一處唐代文化遺址。一些人認為應該開發利用以吸引更多遊客來旅 A site of Tang Dynasty culture was found in our city recently. Some people thought that we could explore it to attract more tourists to travel; some thought that the site should be kept in it original appeance, and well protected to avoid the destructive influences of man . Ⅹ 盛世皇都的隋唐洛陽城遺址的規劃有哪些獨特的地方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位於我國河南省洛陽市區及近郊。建於605年,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歷時500多年。 作為我國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陽城見證了我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甚至影響到東亞各國。 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東城、含嘉倉城、上陽宮、西苑、離宮等8部分組成,佔地47平方千米。 隋唐洛陽城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都城,但它的軸線建築,卻是世界歷史上最恢宏的建築群。自定鼎門至龍光門,南北長7000米,相繼建有天樞、明堂、天堂、貞觀殿、玄武門、曜儀門、圓璧門等10多座規模宏大的建築。 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郭城的正門。據史料記載,它正式啟用於606年,隋煬帝是第一個通過這座城門的帝王。 定鼎門由平面呈長方形的墩台、三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台兩側,和墩台呈平行對稱分布,這種門闕形制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國內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 定鼎門與皇城正門端門之間為定鼎門大街,這是隋唐洛陽城中最為重要的街道,其寬度116米。 外郭城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個城門,西牆無門。南牆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隋建國門即唐定鼎門、隋白虎門即唐厚載門。東牆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隋建陽門即唐建春門、隋上春門即唐上東門。北牆2門,東為隋喜寧門即唐安喜門,西為徽安門。 南牆3門和建春門等都是一門三道,城內街道橫豎相交,形成棋盤式的布局。 在洛河以南有南北豎街12條,東西橫街6條;洛河以北有南北豎街4條,東西橫街3條。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幹道,現存長約3000米。 城內街道組成里坊,據《唐六典》及《舊唐書》等文獻記載並結合考古鑽探的實際情況可知,總數為109坊3市,即洛河南為81坊2市,洛河北為28坊1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個坊和洛河以北的9個坊,其餘各坊市為今城所壓或被洛河沖毀。 宮城位於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長方形。中為夯築,內外砌磚。南牆正中的唐應天門即隋則天門、東邊的唐明德門即隋興教門、西邊的唐長樂門即隋光政門和北牆的玄武門、西牆的嘉豫門。 在宮城中軸線上,發現多處大片夯土殿址,西部有多處長方形基址和一處石砌圓形基址。應天門內右側發現了為營建宮室而設置的窯場,存有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宮城東南側自成一城,有東宮以及北部的陶光園、中部偏北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州池,特別重要的是宮城內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 688年,武則天命拆毀乾元殿造明堂。有上下三層,中有巨木十圍,上下貫通,號萬象神宮。明堂相當壯觀華麗,在圓形屋頂上,有展翅欲飛、飾以黃金的鳳凰雕塑;中層的圓蓋則盤有九龍。 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塊大青石構成的巨型柱礎。柱礎外圈直徑4.17米,內圈直徑3.87米,這就進一步看清了宮城內宮殿的布局,確立了宮城、皇城內建築的准確標志。 在明堂的北面,武則天又命造了一座天堂。天堂主要用來安放一尊大佛。史料記載,天堂共五層,它比明堂高得多,在第三層就可以俯視明堂全景。經調查,天堂中心柱礎保存完好。 皇城圍繞在宮城的東、南、西三面,其東西兩側與宮城之間形成夾城。 由於洛河北移,皇城東南部被沖毀,南牆僅存西段,皇城內發掘了隋代的子羅倉。其他許多小城和曜儀城在宮城之北,為狹長形,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120米。 曜儀城以北是圓壁城,圓壁城的北牆即外郭城北牆西段。這兩座小城的斷續城垣以及兩城中部相通之門道和圓壁城北牆正中的龍光門。 在皇城東側發現有東城,城址為縱長方形,在宮城東北角和西北角外,還有面積較小的東西隔城。 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東城北面的含嘉倉城。城平面為長方形,有城門4座,即倉東門、中門圓壁門、北門德猷門、南門含嘉門。德猷門為單門道,門道留有車轍。 東北部和南半部有糧窖287座,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其中9座出有銘磚,有唐代「調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聖歷」等年號,記載著糧窖在倉城中的方位,儲糧的品種、數量,糧食來源、入窖年月、運輸和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195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隋唐洛陽城進行勘查;1959年調查了宮城、皇城及周圍諸小城的平面布局,確定一些門址的位置,並發掘了皇城南牆的右掖門。 1960年至1965年,繼續調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場的位置,同時發掘了宮城。陸續在隋唐洛陽城內發現或發掘了定鼎門、天津橋、應天門、明堂、天堂等重要遺址。 1969年,河南省博物館與洛陽博物館聯合調查、鑽探和發掘了含嘉倉城;其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市博物館和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又多次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內進行發掘。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