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焦作武陟古遺址

焦作武陟古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19 22:44:59

㈠ 焦作名勝古跡 風物特產 民俗風情

首先介紹下焦作的名勝古跡:

一、焦作市
1、昭惠王行宮
在焦作市山陽區百間房鄉李貴作村東北。廟建於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8),殿宇巍峨,清順治、嘉慶、道光屢有修復。大殿是一座元代木結構建築,雄偉壯觀,坐北朝南,面闊8.54米,進深6.44米,單檐懸山頂。結構基本上保存了元代木結構建築特徵,且保留了部分元代以前的構件。該殿是河南省元代木構建築中純度較高、時代較早、具有重要文物價值的一座。
2、老萬庄金代壁畫墓群
在焦作市西北郊老萬庄村西的向陽山坡上。地面現存石羊、碑座遺跡。1973年發現墓葬,後發掘清理其中3座。均為金代仿木結構磚砌壁畫墓,平面呈八角形,穹窿頂,以彩繪木棺作葬具。墓壁上滿繪大型人物彩色畫,三號墓正北壁繪頭戴展角巾,身穿朱紅圓領長袍,端坐椅上,似為墓主人,余者皆為男女侍從形象。其中二號墓出土的彩繪木棺,外觀精巧別致,距今700年左右,保存基本完好,棺板上有4幅人物故事畫。
3、山陽城
在焦作市東南4公里牆南村的北側。地處太行山麓,北面靠山,南臨黃河,丘陵起伏,地勢險要。城為不規則的長方形,周長約5公里,九門九關,城牆寬14-16米,殘高4-6米,夯築而成。秦時長信侯曾居此。東漢末,曹丕篡位又封獻帝於此。城址猶存,城北尚有獻帝冢。
4、許衡墓
在焦作市西南5公里的許氏墓群中。墓群佔地600畝。神道南有敕建牌坊一座,過坊建高大碑樓一幢,內立乾隆御祭碑一通。再北又一高大碑樓,內立歐陽文撰神道碑一通。碑樓與牌坊兩旁,有石獅、石虎、石羊、石馬、石人共5對。碑樓後有磚築享堂3間,內置石案。過享堂即許衡墓冢,高9米,冢前立石碑一通,上題「元儒許文正公之墓」八字。墓前兩旁排列手捧笏板石翁仲兩對。墓區蒼松參天。許衡(1209-1281),宋元之際學者,河內(今沁陽)人。
二、沁陽市
1、天寧寺三聖塔
在沁陽市區內。金大定十一年(1174年)建。塔門南向,平面方形,下為石台座,共13層,高約30米。塔內設塔心室和環轉的梯道,梯道兩側施須彌座,其上設佛龕多處,頂為穹窿頂。這種密檐式方形磚塔,外形與唐代同類型磚塔相似,內部結構又與宋塔類同,別具一格。
2、懸谷山摩崖造像
在沁陽市區西北45里懸谷山貞谷寺東北崖壁上。有洞窟兩處,佛龕6個。第一、二龕均雕一佛二菩薩。此二龕造像均為唐代以後作品。第3龕內為一立佛,可能為宋代雕刻。四五兩龕並列,東為一佛二菩薩二力士,西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均為唐代作品。第6龕門為壺門形,內雕一佛二菩薩,亦為唐代造像。第一洞窟在第3龕之東,為擬雕未成之窟。第二洞窟長方形,穹窿頂,雕像多殘,後壁龕內的雕刻可能為明清所刻,洞壁上滿雕小佛龕。
3、清真寺
在沁陽市內自治街。俗稱北大寺。建於明代,清代重修。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伊斯蘭教建築。前有廈殿,面闊3間,單檐歇山,藍琉璃瓦覆頂,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後為客庭,面闊3間,綠璃璃瓦覆頂,建於清初。客庭四隅有4座講堂,均為清末單檐硬山建築。客庭後的大拜殿為長方形,綠琉璃瓦覆頂,此殿為清代建築,保留少許明代構造。拜殿後為主殿,挺拔高聳,頂部所有構件均為藍琉璃質,殿內不用樑柱。其北有女寺一座,雖為小型建築,但平面布局保存較好。
三、孟州市
1、韓愈墓
在孟州市城西韓庄村。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墓冢高大,有磚石圍牆。翠柏蓊鬱,棗樹成林。墓前有韓愈祠。韓愈(768-824),號昌黎,河陽(今孟州南)人。唐代文學家。
四、修武縣
1、勝果寺塔
在修武縣城西南隅。塔東向,平現呈八角形,為九級樓閣式磚塔,高26.15米。塔身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其寬度逐層收斂,使整個塔身輪廓呈拋物線形。各層檐下均用仿木結構的斗拱裝飾。其特點是塔外形呈八角形,塔心室則為六角形,向上攀登的梯道,不僅施於塔內,還沿塔身外壁進入相鄰塔門,拾級登高,直達塔頂。
2、馬坊泉
在修武縣城東北10公里的馬坊村。南北長390米余,東西寬130餘米。馬坊泉在海蟾宮,雖旱不涸。海蟾宮在馬坊村原真清觀中,因邱長春書《海蟾宮入道歌》而得名。海蟾子為五代時燕劉守光的宰相,名劉操,後棄官游覽名勝居此。真清觀早已無存。現存的海蟾宮為明代建築,清代復修。附近尚有聖井泉、海子泉、龍母泉、吳公泉和馬坊泉合稱五泉。
3、雲台山(☆☆☆☆☆)
距焦作市30多公里。因山頂常有雲霧繚繞,後改名雲台山。全山可分為奇峰秀石景觀等景區。奇峰秀石景觀以茱萸峰為代表,海拔1304米,因峰上遍有茱萸得名。潭瀑景觀主要集中在老潭溝和小寨溝,以老潭溝中的雲台山大瀑布為最雄,落差310多米,為全國之冠、亞洲第二。最秀的是小寨溝山水,小寨溝長1.5公里,兩岸高山聳立,中為峽谷,溪流涓涓,泉、潭、瀑比比皆是,號稱「潭瀑川」。
宗教景觀有真慶宮、萬善寺、元帝觀等,真慶宮在雲台頂下院,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萬善寺在真慶宮與元帝觀之間,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元帝觀在茱萸峰頂,舊時香火很盛。歷史文化景觀主要集中於百家岩景區,百家岩古稱柏岩,又稱百家言,含「百家爭鳴」之意。魏晉時期,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相與友善游於這里的竹林,號稱「竹林七賢」。現存有嵇康醉劍池、劉伶醒酒台等遺跡,並有唐宋以來石刻多處。盆景峽谷景觀主要在溫盤峪。集溪泉潭瀑於一谷。
五、溫縣
1、盟誓遺址
在溫縣東北武德鎮西張計村。1980年對盟誓遺址考古發掘,發現盟書7000多片,羊骨架坑30多個。該盟書屬宗盟類,其字體書法、體例與山西侯馬盟書相近。遺址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70米,過去是個高土檯子。在西張計村西發現一座古城遺址,經勘察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約1300米,面積約182萬平方米。據《史記》記載,當為春秋時晉國的州城城址。盟誓遺址在古城東城牆北壁的外側,與古城有密切關系。
2、慈勝寺
在溫縣西北大吳村。創建於五代。原有主殿5座。現存的大雄殿、天王殿為元至元五年(1339年)重建。大雄殿結構精巧嚴密,上覆彩色琉璃瓦,光彩奪目。天王殿西壁的四大天王圖,人物目光炯炯,是研究我國元代繪畫藝術的寶貴資料。大雄殿前的石刻經幢,共13節,高5米,為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建,刻工精湛。大雄殿的匾額,造型古樸大方,書法遒勁,素有「銀鉤鐵畫」之稱。寺內保存有明天順五年(1461年)大鐵鍾一口,重達500多公斤。
六、武陟縣
1、千佛閣

在武陟縣城南大街北端。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修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因閣內佛像很多,故名。閣為三重檐歇山十三脊迴廊式建築,面闊5間,進深3間。閣頂用綠色琉璃瓦覆蓋。閣內頂部繪陰陽五行、天乾地支、八卦太極等圖案,為明清時期佛道合一的反映。千佛閣建築高大,氣勢宏偉,雕工精湛。
2、妙樂寺塔
在武陟縣城西南8公里。寺早毀,唯塔獨存,為河南省現存形制最大的五代磚塔。塔平面方形,十三層疊澀密檐式,高20餘米,塔身輪廓略呈拋物線形,巍峨挺拔。塔檐用疊澀磚砌,具有唐代磚塔的建築特徵。塔身南壁2-13層各闢一龕,內置銅佛;其餘壁面,間或辟設佛龕,亦置銅佛。塔心室為方形,每層設樓板和樓梯,現已不存。
3、嘉應觀
在武陟縣城東13公里廟宮村。南距黃河4公里。清雍正初年建。相傳黃河修堤時雍正帝駕臨,扳石填基,故觀前的堤壩至今仍稱御壩。觀內現存殿宇100餘間,皆採用清代官式建築形制,規模雄偉。觀前山門正中嵌石,上刻「敕建嘉應觀」,門周石雕5條奔龍和海水、雲氣等,技藝頗精。門左右有掖門,山門內兩側為重檐歇山式鍾鼓樓,正中為御碑亭。亭內有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立的銅碑,高430厘米,下為獨角獸碑座,側刻龍紋。亭後為前殿,其側有配殿4座。前殿之後有大殿,面闊7間,重檐歇山。藍琉璃瓦覆頂,殿檐下層層斗拱相承,殿內雕梁畫棟,殿前月台寬坦,建築雄偉,金碧輝煌。大殿後有禹王殿,面闊7間,重檐硬山,巍峨壯觀。山門外青石基座上,有清代鐵獅一對。
七、博愛縣
1、月山寺和塔林

在博愛縣城北7.5公里太行山麓。四面群山環抱,相傳建於唐代,明永樂三年(1405年),以其山勢似月,定名月山寺。當時規模宏大,分東、西、中三個院落,和尚達500餘名。清乾隆帝曾在此居住數月,賜匾、賦詩並增修寺院。當時寺有八大景、八小景之說。後因戰亂,多已無存,僅有御碑亭2個,碑碣15通和塔林1處尚存。塔林在寺西側,現存明清兩代舍利塔11座,由山下至山上排列長達500米。山頂為蒼公大師寶塔,高約5米。月山寺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國內外頗有影響。
其二,介紹下焦作的風物特產:
有四大懷葯:懷山葯(鐵棍山葯)、懷菊花、懷地黃、懷牛膝;
懷慶府的驢肉
五里源的松花蛋
武涉油茶
武陟縣油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特產,在焦作名吃中堪稱一絕,既是飯,又是茶。它是由多種天然綠色食品麵粉、花生、芝麻、豆類、果仁等加上多種天然調料精製而成,具有很高的營養滋補功能。由於它味感純厚、香氣馥郁、濃而不膩、淡而不寡、製作快捷、食用方便、老少皆宜,因而馳名國內外,遠銷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
其三、焦作的民俗風情
其實民俗風情焦作的和北方其他地方的基本都一樣。

㈡ 武陟歷史

武陟縣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是以前懷慶府的一部分,那裡的特產有中外馳名武陟油荼和四大懷葯(懷山葯、懷菊花、懷地黃、懷牛婿)等。

㈢ 焦作武陟名勝古跡對聯

筆墨紙硯文房四寶

㈣ 用於黃河抗洪防汛鳴警的河南焦作武陟喬廟文物「明代古鍾」何時回家

好文采~~

㈤ 焦作武陟哪有賣古玩的地方

武陟坊街市場

㈥ 河南省武陟縣有什麼名勝古跡

嘉應觀 嘉應觀位於河南省武陟縣城東南12公里處的嘉應觀鄉境內,嘉應觀建於清回朝雍正元年,是全國江河最大的答龍王廟。人民勝利渠 人民勝利渠是建國以來在黃河下游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灌溉工程,它結束龍王「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歷史,揭開了開發利用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的序幕。青龍宮 青龍宮(俗稱龍王廟)原名青龍祠。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清嘉慶十八年因祈雨「應驗」,皇帝派豫北三府道台庄振為使臣傳「聖旨」撥宮銀重修,更名為青龍宮。後經清道光、光緒年代幾次增修成為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建築群,至今保護完整。妙樂寺塔 妙樂寺塔,又名妙樂寺真身舍利塔,位於河南焦作武陟縣城西7.5千米處,建於後周顯德二年。據碑載:佛祖舍利靈骨,建寶塔一十九所,妙樂寺塔其一也,系列第十五。千佛閣 千佛閣,明代建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陟縣城南大街北端,閣內因佛像甚多,樓上有千手千眼佛,故稱千佛閣。

㈦ 請教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的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夏屬冀州,春秋置懷縣,秦易名武德。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武陟縣。據明萬曆十九年《武陟志》:「武陟縣,周武王牧野之師,□興茲土,故名」。 武陟歷史悠久,夏朝屬冀州,稱覃懷。周初,稱懷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後,置懷縣。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武德縣(在今圪當店鄉大城村)。東魏天平三年(536年),溫縣治所遷移至今武陟縣大虹橋鄉溫村。隋開唐十六年(596年),分修武縣南部置武陟縣。唐武德二年(619年),復置懷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武陟縣(在今陽城鄉原老城村,1982年,沁河楊庄改道,老城村搬遷,老城遺址已成河道)。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懷縣入武陟縣。五代十國時期,武陟縣屬懷州。元,武陟縣屬懷慶路總管府。明,武陟縣屬河南布政使懷慶府。明,武陟縣屬河南省懷慶府。1913年,廢懷慶府,道治由武陟移駐汲縣。1914年,武陟縣屬河北道。1916年,武陟縣直屬河南省民國政府。1932年,武陟縣屬河南省第四行政區。1945年2月15日。建立修獲武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獲嘉縣徐營村,後移至武陟縣北小段村,屬太行七專署,轄武陟縣木欒店以東地區。同年2月22日,建立修武縣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縣小董村,轄武陟縣沁河以北地區。5月,建立溫陟縣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縣古樊村,轄武陟縣沁河以南地區。1945年10月28日,建立武陟縣民主政府,治所在武陟縣小董村,轄武陟縣沁河南北地區。1946年10月,武陟縣民主政府轉移至博愛韓高城一帶。1947年4月,武陟縣民主政府返駐小董村,修獲武縣並入武陟縣。1948年10月,武陟全境解放。1949年8月,武陟縣屬平原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1952年12月,武陟縣屬河南省新鄉行署。1986年1月,武陟縣屬焦作市管轄。(摘自「武陟縣政府網站」) 2000年,武陟縣轄7個鎮、8個鄉:木城鎮、詹店鎮、西陶鎮、龍源鎮、寧郭鎮、謝旗營鎮、大封鎮、嘉應觀鄉、喬廟鄉、圪壋店鄉、三陽鄉、小董鄉、大虹橋鄉、北郭鄉、陽城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42544人,其中:木城鎮 25030人、詹店鎮 40307人、西陶鎮 45921人、謝旗營鎮 62726人、大封鎮 70023人、寧郭鎮 28609人、龍源鎮 61096人、嘉應觀鄉 52665人、喬廟鄉 43705人、圪壋店鄉 40473人、三陽鄉 38898人、小董鄉 41005人、大虹橋鄉 28050人、北郭鄉 36435人、陽城鄉 27601人。 2005年,武陟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陽城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大虹橋鄉管轄,大虹橋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11月29日正式掛牌。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陟縣轄7個鎮、7個鄉:木城鎮、詹店鎮、西陶鎮、龍源鎮、寧郭鎮、大封鎮、謝旗營鎮;嘉應觀鄉、大虹橋鄉、圪壋店鄉、喬廟鄉、三陽鄉、北郭鄉、小董鄉。

㈧ 詳細介紹一下河南的古戰場遺址

1.官渡古戰場景區位於鄭州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官渡橋村一帶,因傍官渡水而得村名。村內原有關帝廟,存清乾隆年間石碑,碑文雲「官渡乃關帝拒袁斬將處」。據《中牟縣志》載,這里舊有城叫「官渡城」,又有台名「官渡台」或「曹公台」,乃東漢曹操與哀紹相拒之處。附近有「水潰村」。距官渡20公里霍庄有「袁紹崗」,傳說是袁紹屯兵處。

官渡之戰發生在東漢建安五年(200),當時袁紹率兵20萬南下,曹操率兵4萬在官渡相拒。當年春,曹操乘袁紹傲慢輕敵,內部失和之際,兩次偷襲袁紹後方,焚其糧食輜重,斷其糧道,致使袁紹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曹則全線出擊,殲滅袁軍主力,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這是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2.河南省鄲城縣文物普查隊員在縣城東寧平鎮發現西晉時期一處古戰場遺址——寧平之役遺址。該遺址分布於寧平鎮東、南、西部,面積約為30萬平方米。曾出土大量銅箭頭、鐵劍、大量疊壓屍骨等。西晉末年,司馬皇族為爭奪最高統治權發生了「八王之亂」 。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乘機起兵,在山西平陽(今臨汾)稱帝,建立了「漢」國,公開反晉。石勒、王彌等率眾響應,並以劉淵為共主。永嘉3年(公元309年)石勒兵逾10萬,驅掠於河北地區,次年又南出襄陽,連取晉軍江北30多個軍事據點,洛陽亦在所圍。公元310年11月15日,晉太傅司馬越率領由王公大臣和禁軍等拼湊起來的10萬大軍,經許昌,進駐項縣(今河南沈丘縣槐店鎮)。司馬越自任豫州刺史兼豫州牧,任王衍為太尉,馮嵩為大營左司馬。第二年3月19日,司馬越病死於項縣。越死前,曾把後事交付給王衍,官員們共同推舉王衍為元帥。可王衍不敢當此重任,而願讓給襄陽王司馬范,范也不敢接受。於是大軍有沒有主帥的情況下,由王衍等一群高級官員集體領導,密送司馬越的靈柩前往其封國東海(今山東郯城)安葬。是年4月,石勒親自率領輕裝騎兵,追擊晉國護送司馬越棺木的龐大兵團,追到寧平城,終於追到。石勒發起攻擊,晉軍大敗。在石勒的指揮下,騎兵把晉軍團團圍住,晉軍10萬餘人,互相沖擊踐踏,屍體堆積如山,就這樣西晉帝國最後僅有的這支部隊,霎時瓦解。官兵不是被殺,就是被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寧平之役」,這一戰役不僅決定了西晉王朝的滅亡,也給中華歷史留下了悲慘的一頁。3. 漢霸二王城古戰場風景區,位於鄭州市西北35公里,滎陽市區東北25公里的廣武鎮霸王村和漢王村,景區東鄰滎陽市三皇山桃花峪風景區和鄭州市黃河游覽區,北隔滔滔黃河與武陟縣嘉應觀黃河旅遊區相望,現存有漢王城、霸王城、鴻溝、日本侵化工事等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 「楚河漢界,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演繹了象棋文化博大精深,漢霸二王城古戰場風景區以「漢霸二王城」、「鴻溝」等馳名於古今中外的古戰場遺址為依託,向遊客展示河南獨特悠久和燦爛的歷史文化,如詩如畫的自然風情,豐富獨特的旅遊資源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該項目是河南省 「大黃河旅遊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向人們展示「蕭蕭古戰場、滾滾黃河情、茫茫黃土陵、悠悠棋藝源」的優美景色,具有廣闊的旅遊開發前景。

㈨ 河南 武陟地名的來歷

夏屬冀州,春秋置懷縣,秦易名武德。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武陟縣。
武陟歷史悠久,夏朝屬冀州,稱覃懷。周初,稱懷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後,置懷縣。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武德縣(在今圪當店鄉大城村)。東魏天平三年(536年),溫縣治所遷移至今武陟縣大虹橋鄉溫村。隋開唐十六年(596年),分修武縣南部置武陟縣。唐武德二年(619年),復置懷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武陟縣(在今陽城鄉原老城村,1982年,沁河楊庄改道,老城村搬遷,老城遺址已成河道)。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懷縣入武陟縣。五代十國時期,武陟縣屬懷州。元,武陟縣屬懷慶路總管府。明,武陟縣屬河南布政使懷慶府。明,武陟縣屬河南省懷慶府。1913年,廢懷慶府,道治由武陟移駐汲縣。1914年,武陟縣屬河北道。1916年,武陟縣直屬河南省民國政府。1932年,武陟縣屬河南省第四行政區。1945年2月15日。建立修獲武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獲嘉縣徐營村,後移至武陟縣北小段村,屬太行七專署,轄武陟縣木欒店以東地區。同年2月22日,建立修武縣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縣小董村,轄武陟縣沁河以北地區。5月,建立溫陟縣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縣古樊村,轄武陟縣沁河以南地區。1945年10月28日,建立武陟縣民主政府,治所在武陟縣小董村,轄武陟縣沁河南北地區。1946年10月,武陟縣民主政府轉移至博愛韓高城一帶。1947年4月,武陟縣民主政府返駐小董村,修獲武縣並入武陟縣。1948年10月,武陟全境解放。1949年8月,武陟縣屬平原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1952年12月,武陟縣屬河南省新鄉行署。1986年1月,武陟縣屬焦作市管轄。(摘自「武陟縣政府網站」)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