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山游記
『壹』 《控火少年》最新txt全集下載
控火來少年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自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控火少年第二章 萬壽無疆獸
宸東沉著、冷靜地緊盯著前方的獵物,不慌不忙地追逐著。雖然這場追烈性東游記持續小班天了,讓他的額頭上早已微微見汗,但他仍然保持著平穩而又均勻的呼吸節奏,絲毫不亂。
作為玉羅山周圍最為出色的獵手,宸東不僅有著堅強的體魄、敏捷的身手和豐富的捕獵經驗,更為重要的是他還有著遠超常人的堅韌執著,若不是靠著這執著的性格、堅韌的毅力,他也不能在沒有名師的指導下,自己修行到二星中級役土師的實力,如若不是靠著這份實力,他也不能享譽這茫茫玉羅山第一獵手的稱號。
若是尋常獵戶,追逐這么久了,怕是造已放棄了,畢竟山林深處有著未知的危險,高階位的妖獸可不是他們這些獵人所能應付的。哪怕是他這位玉羅山最有名的獵手最多也不能應對而散級的妖獸,再高階位的怕是想逃命都難。
這場追獵實在是太久了,久到即便是役土師有著靈力渾厚、耐力實足,長時間的追逐也讓宸東感到疲憊不堪,更何況前方的獵物對周圍地勢熟悉元飛宸……
『貳』 羅山何家沖寫一篇游記
何家沖,信陽市羅山縣鐵鋪鄉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大別山西端的雞籠山西北坡,是一回條隱匿答在大別山腹地中長約 4公里的山溝。這里三面環山,峰巒迤邐,清澈的九龍河由東向西順沖流過。80年前,紅二十五軍從這里孤軍遠征,艱苦轉戰,率先抵達陝北,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勝利結束長征、會師陝北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紅軍長征史上寫下了獨具特色的光輝一頁。
紅二十五軍是一支最年輕的紅軍部隊 這只軍隊指戰員的平均年齡不足18歲,被稱為童子軍或娃娃兵。軍長程子華29歲,軍政委吳煥先27歲,年齡稍大一點的副軍長徐海東(後任軍長),才33歲。隊伍中更多是十二三歲的少年兒童。
『叄』 非洲有一座山叫啟扎什麼什麼山的請問這座山的簡介和歷史
乞力馬扎羅山
【山脈主峰】:呼魯峰
【山脈主峰高度】:海拔5895米
【山脈面積】:756平方公里
【平均高度】;海拔1200米
【半球位置】:東南半球
【經緯位置】:南緯3度,東經37° 21
【海陸位置】:非洲東非高原
【主峰類型】:休眠火山
【山脈別稱】:「非洲屋脊」
【英文名稱】:Kilimanjaro
【山脈頭銜】:非洲最高山脈,呼魯峰為非洲最高峰。
【首次登頂者】:1889年 漢斯·梅耶
乞力馬扎羅山(Kilimanjaro)是非洲最高的山脈,是一個火山丘,海拔5895米,面積756平方公里,它位於坦尚尼亞乞力馬扎羅東北部,鄰近肯亞,是坦尚尼亞與肯亞的分水嶺,坐落於南緯3度(3 03 39.11S 37 21 35.69E),距離赤道僅300多公里。乞力馬扎羅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稱,而許多地理學家則喜歡稱它為「非洲之王」。乞力馬扎羅山國家公園和森林保護區占據了整個乞力馬扎羅山及周圍的山地森林。乞力馬扎羅山國家公園由林木線以上的所有山區和穿過山地森林帶的6個森林走廊組成。乞力馬扎羅山四周都是山林,那裡生活著眾多的哺乳動物,其中一些還是瀕於滅絕的種類。
坦尚尼亞東北部的大火山體,鄰近肯亞邊界。其中央火山錐稱基博(Kibo)峰,海拔5,895公尺(19,341呎),是非洲最高點。吉力馬札羅位於東非大裂谷以南約160公里(100哩),在奈洛比以南約225公里(140哩)。該山的主體沿東西向延伸將近80公里(50哩),由三個主要的死火山——基博、馬溫西(Mawensi)和希拉(Shira)構成。基博時代最新,也最高,還保持著典型的火山錐和火山口的形狀,並且同馬溫西(海拔5,354公尺〔17,564呎〕)在海拔約4,600公尺(15,000呎)處的一段長11公里(7哩)的鞍狀山脊相連,馬溫西是先前的一座高峰的較老的核心。希拉嶺(海拔3,778公尺〔12,395呎〕)僅僅是較早的一個火山口的殘餘。鞍狀山脊以下,吉力馬札羅的主體以典型火山曲線向下面的平原傾斜,平原的高度約海拔900公尺(3,000呎)。
基博雖然看來像個蓋著積雪的穹丘,但其南側卻有個直徑2公里(1,2哩),深約300公尺(980呎)的火山口。此火山口裡有個顯示殘餘火山活動的內火山錐。和基博峰的有規則的錐形大不相同的是,馬溫西峰是經過強烈侵蝕的,山勢崎嶇而且陡峭,並且被東西向狹谷劈開。基博的冰蓋沿冰蓋邊緣殘存下來,形成分散的大冰塊。在基博的西南坡上,冰川終止於4,270公尺(14,000呎)處,在其北側則只下降到其峰頂以下很短距離。馬溫西山上不存在永久冰,也幾乎沒有積雪地。
乞力馬扎羅山具有順序相繼的幾個植被帶,其組成(自山麓至山頂)為∶周圍高原的半乾旱的灌木叢、南坡水源充足的農田、茂密的雲林、開闊的沼地、高山荒漠、苔蘚和地衣的共生帶。該山體中生存著各種大小動物。
乞力馬扎羅山山坡上的年降水量平均為1,780公釐(70吋)。南坡和東坡上的水流供給潘加尼(Pangani)河、察沃(Tsavo)河和吉佩(Jipe)湖,而北坡上的水流則供給安博塞利(Amboseli)湖和察沃河。帕雷(Pare)山脈從吉力馬札羅峰向東南延伸。
乞力馬扎羅山所在的地區是坦尚尼亞的淡咖啡、大麥、小麥和蔗糖的主要產區之一;其他作物有瓊麻、玉米(玉蜀黍)、各種豆類、香蕉、金合歡樹皮、棉花、除蟲菊和馬鈴薯。該地區的居民有查加人(Chaga或Chagga)、帕雷人、卡赫人(Kahe)和姆布古人(Mbugu)。
當德國傳教士雷布曼(Johannes Rebmann)和克拉普夫(Ludwig Krapf)於1848年到達吉力馬札羅時,那裡的地層就為歐洲人所知了,不過關於離赤道很近(在南緯3°)就有峰頂積雪的山脈的消息,過了很久之後才為人相信。基博峰頂是德國地理學家邁爾(Hans Meyer)和奧地利登山家普爾柴勒(Ludwig Purtscheller)於1889年首次攀登上去的。馬溫西峰是1912年由德國地理學家克盧特(Fritz Klute)最先登頂的。位於吉力馬札羅南麓的莫希(Moshi)市是主要貿易中心和登山基地。
乞力馬扎羅山有兩個主峰,一個叫烏呼魯,另一個叫馬文濟,兩峰之間有一個10多公里長的馬鞍形的山脊相連,遠遠望去,乞力馬扎羅山是一座孤單聳立的高山,在遼闊的東非大草原上拔地而起,高聳入雲,氣勢磅礴。當你凝神遠眺這座壯麗深邃的大雪山時,常常能感受到它有股內在的偉力,一種燃燒的、躁動著的原始生命力。乞力馬扎羅山烏呼魯赤道峰頂有一個直徑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內四壁是晶瑩無瑕的巨大冰層,底部聳立著巨大的冰柱,冰雪覆蓋,宛如巨大的玉盆。
在斯瓦希里語中,乞力馬扎羅山意為「閃閃發光的山」。它的輪廓非常鮮明:緩緩上升的斜坡引向一長長的、扁平的山頂,那是一個真正的巨型火山口——一個盆狀的火山峰頂。酷熱的日子裡,從很遠處望去,藍色的山基賞心悅目,而白雪皚皚的山頂似乎在空中盤旋。常伸展到雪線以下飄渺的雲霧,增加了這種幻覺。山麓的氣溫有時高達59℃,而峰頂的氣溫又常在零下34℃,故有「赤道雪峰」之稱。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乞力馬扎羅山一直是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山——沒有人真的相信在赤道附近居然有這樣一座覆蓋著白雪的山。乞力馬扎羅山在坦尚尼亞人心中無比神聖,很多部族每年都要在山腳下舉行傳統的祭祀活動,拜山神,求平安。
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的山。根據氣候的山地垂直分布規律,乞力馬扎羅山基本氣候,由山角向上至山頂,分別是由熱帶雨林氣候至冰原氣候。風景包括赤道至兩極的基本植被。因為位於赤道附近所以植被從熱帶雨林開始。氣候分布屬於非地帶性分布。
因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惡化,近年來,乞力馬扎羅山頂的積雪融化,冰川退縮非常嚴重,乞力馬扎羅山「雪冠」一度消失。如果情況持續惡化,15年後乞力馬扎羅山上的冰蓋將不復存在。援引聯合國的報告說,乞力馬扎羅山的冰蓋將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而融化,在15年後完全消失。違法的伐木業、木炭生產業、採石業及森林火災,都加劇了冰蓋的融化。據有關研究報告稱,氣候變暖導致乞力馬扎羅山的冰川體積過去100年間減少了將近80%,造成附近居民的飲用水供應減少。
乞力馬扎羅山山因海明威在其小說《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中提及而增加了知名度。
「乞力馬扎羅是一座海拔一萬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長年積雪的高山,據說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廟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經風干凍僵的豹子的屍體。豹子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麼,沒有人作過解釋。」
——《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海明威
位於坦尚尼亞西北,臨近肯亞邊界,整個山脈東西綿延50公里左右,乞力馬扎羅山的名稱來源於當地的斯瓦希利語,意思是「燦爛發光的山」,由七座主要的山峰,其中三座是死火山,馬文濟峰(Mawensi 5,149 米)、西拉峰(Shira 3,962米)和基博峰(Kibo 5,895 米)。基博峰上面的烏呼魯峰(Uhuru)是非洲的最高峰,還不時地釋放出火山氣體。科學家在2003年的一次考察證實火山熔岩距離頂峰的火山口地表只有400米深,但目前尚沒有爆發的跡象。
由於非洲的歷史記錄不清楚,歷史上沒有乞力馬扎羅山火山爆發的記錄,但根據當地居民的傳說,最近一次爆發大約在距今150至200年以前。
基博峰山頂終年覆蓋積雪,有一個直徑約為2公里的火山口,火山口內有一個內火山錐(烏呼魯峰),火山口內為常年的積冰,從西側流出一條冰川。
攀登乞力馬扎羅山有三條比較容易的道路,一般不需要專業的登山設備,每年都有大約一萬五千人試圖攀登乞力馬扎羅山,其中有40%的人能成功地登上頂峰。但從其他路線攀登會比較困難,尤其是如果從冰川一側攀登必須是專業登山人員。
由於乞力馬扎羅%93" class=innerlink>赤道附近的雪山,登山者在路途中可以體會到一年四季的所有氣候條件。南坡水源充足有農田和茂密的森林,北坡為半乾旱灌木;植被向上依次為高沼澤、高山荒漠、苔蘚地衣等。
看點:冷熱兩極化的「赤道雪峰」
被譽為「赤道雪峰」乞力馬扎羅山位於赤道附近的坦尚尼亞東北部。在赤道附近「冒」出這一晶瑩的冰雪世界,世人稱奇。這里綠草如茵,樹木蒼翠,斑馬和長頸鹿在草原上漫遊……
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的山脈,是一個火山丘,高5963米,面積756平方公里,它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鄰近肯亞,坐落於南緯3度,距離赤道僅 300多公里。乞力馬扎羅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稱,而許多地理學家則喜歡稱它為「非洲之王」。乞力馬扎羅山國家公園和森林保護區占據了整個乞力馬扎羅山及周圍的山地森林。乞力馬扎羅山國家公園由林木線以上的所有山區和穿過山地森林帶的6個森林走廊組成。乞力馬扎羅山四周都是山林,那裡生活著眾多的哺乳動物,其中一些還是瀕於滅絕的種類。
在斯瓦希里語中,乞力馬扎羅山意為「閃閃發光的山」。它的輪廓非常鮮明:緩緩上升的斜坡引向一長長的、扁平的山頂,那是一個真正的巨型火山口——一個盆狀的火山峰頂。酷熱的日子裡,從很遠處望去,藍色的山基賞心悅目,而白雪皚皚的山頂似乎在空中盤旋。常伸展到雪線以下飄渺的雲霧,增加了這種幻覺。山麓的氣溫有時高達59℃,而峰頂的氣溫又常在零下34℃,故有「赤道雪峰」之稱。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乞力馬扎羅山一直是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山——沒有人真的相信在赤道附近居然有這樣一座覆蓋著白雪的山。乞力馬扎羅山在坦尚尼亞人心中無比神聖,很多部族每年都要在山腳下舉行傳統的祭祀活動,拜山神,求平安。
『肆』 我想要一篇較好的游記,要有真情實感!600字
羅山游記
在一個萬里晴空的早晨,我、爸爸、媽媽、和姐姐一起去了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聽媽媽說羅山公園的生態環境很好,有植物1000多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負氧離子含量是城市的400多倍,素有「植物寶庫」和「森林氧吧」的美譽。
漫步在羅山國家森林公園里,我們看見這里山高林密,綠樹成蔭,到處是懸崖峭壁,怪石林立,各種奇觀異景美不勝舉,實為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妙。羅山自然風光優美。高峻雄渾的山峰,讓人不禁發出「羅峰十里隔煙霞,勢壓登萊百萬峰」的感嘆。羅山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這里沒有嘈雜聲,只有溪流聲和鳥叫聲,只見綠色植物和奇山異水,這里不是吵吵鬧鬧的城市,而是人間的仙境。、
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的,姐姐對我說:「羅山有各個地方叫「蓮花盆'我們去看看吧。於是我們就向「蓮花盆'進發。我們看到那「蓮花盆'頂部的水源源不斷的流下來,美不勝收。,真是一幅美麗迷人的畫卷。
不久,我們來到了山上,山上有一清代所建廟宇--祥光上觀,經修繕後更是威嚴壯觀;周祖的傳說、驅狼石的傳說及潤吞頂名字的由來令人神秘莫測。
我們還參觀了神龜觀潭、鹿回頭、相戀石、群龍聚會、觀音送子等
黃昏時分,我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羅山
羅山的風景既是一篇篇、一幅幅悠遠的童話和畫卷,更是一個深邃的自然王國!不錯,地球上有羅山這樣的寶地,是一大奇跡,也是人類的幸運。凡是到過羅山的人,沒有一人不為這里的神氣色彩所感動。羅山為什麼這樣吸引人呢?只有那些熱愛生命、懂得生活、了解自然的人,才可能以自己真切的感受,得到真正的答案。
『伍』 關於羅山寶城廣場升華的作文
四篇,您自己挑吧~~我和書的故事從我看她的第一眼起,我的心中就有一種莫名的感覺:「她與我有緣。」以後的日子裡,我便千方百計地接近她,試圖了解她,時間不長,漸漸發覺,我已深深地愛上了她。也許是厭倦了苦燥無味的ABC,也許是為了逃避令人窒息的x+y,我一次又一次地約她出來,從她那泛著清香的扉頁中,走向一個陌生而又新鮮的世界。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不求「書中自有顏如玉」,不為功利,不為分數,不為文憑,不為學歷,只為心中那份渴望,只為心中那片怡人的「綠地」。她的知識是那樣的廣闊無垠,她的話語是那樣的富有哲理;她的目光是那樣地溫暖,好像能融化世界上所有冰凍的心田,她的雙手是那樣的溫柔,好像能撫平人世間所有的傷口……當我因失敗而痛苦迷惘時,她總這樣對我說:「真正的光明並不是永遠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遠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並不是永遠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不為卑下的情操所左右罷了;當你要戰勝外來敵人時,首先得戰勝你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墮落,只要你不斷地自拔與更新。」當我因小小的成功而手舞足蹈時,她總這樣對我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更有強中手,真正的強者,不但要經得起失敗的考驗,還要經得起成功後糖衣炮彈的洗禮,當你沉浸在幸福的甜蜜里賞花賞月時,只怕別人已到了峰巔了。」當我因「微微的困惑」而不能自拔時,她總這樣對我說:「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有的是流星,有的是恆星。流星是美的,可它終究是一顆流星,流星的意義在於瞬間即逝,流星的美也只源於剎那間。流星畢竟是流星,若追尋長久,只能等待屬於自己的那顆恆星,地抓住這瞬間的美,痛苦只能是自己。」當我畏首畏尾躊躇不前時,她會送來這樣的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啊!這就是她,不管是樹蔭之外喧囂著浮躁的熱浪,還是窗外肆虐著凜冽的寒風,只要和她在一起,她就會在熱浪之中營造一片清涼,在嚴寒之中托出一份溫暖。她就是書,這就是我和書的故事。我與書的故事現在回起來,第一本與我有緣相見的書已經開始模糊、淡化了。雖然這幾年,經我手的書數也數不清,但始終沒有少時《三百六十夜》那種的韻味。與「書」之前篇一年級--只有兩本破爛的不成樣的,不知名的書陪伴;二年級--各式各樣的小畫書和《當代小學生》之類;三年級--第一次讀完了自認為是長篇的《復仇女神》,對女主人公白馬翁姆崇拜得五體投地;四年級--讀了多期《故事會》、一套《唐詩900首》,及其《西遊記》、《東游記》和《北游記》。五年級--16卷《機器貓》、3篇《七龍珠》及《凡爾賽玫瑰》還有《簡·愛》和《穆斯林的葬禮》。五年級暑假--把以往讀的書又重新讀了一遍。爸爸的書架中我讀了多期的《談古論今》、《十大將軍傳》、《劉公案》及《白玉堂》。這個暑假,我讀的書很多,因為我讀書的速度很快。還有的,就是我對讀書有著濃厚的舉,手只一要有一本書,我就非在一天內看完。我與「書」之中篇上初中了,以前聽過姐姐說的諸多恐怖事件。(註:是關於上初中的)我和做好了與書永別的念頭。但是上了初中以後,感覺很一般,除了上晚自習以外,與小學沒什麼區別,並且晚自習也是自習,有很多時間從老師那兒借的,從校圖書館借的,大大的豐富了我的大腦的空間。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莫泊桑的《一日》、左拉的《小酒店》,以及一整套「自畫青春」,每讀一本便感到自己的無知,就百這和「無知」,使我深深深溺在書海中,並且永不想出來。我與「書」之下篇上初三了,雖然功課很緊,但我也抓緊時間讀書,與同學換閱,自己購買,姐姐書屋(註:因me之老姐特喜書,所以把她的「書藏」稱為「姐姐書屋」里借。好不容易,有個假期,准備一個好心情,去圖書館挑幾本喜愛的書,看來也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成長的故事我今年11歲,是東海縣實驗小學五年級的一名學生,現在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但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有一段「苦澀」的日子。我是在1993年10月12日那天頂著淅瀝的小雨,來到了這個世界上。據說剛出生的我,不像別的孩子那樣身體又紅又丑,而我一生下來,一頭烏黑的頭發,大大的眼睛,胖乎乎的很漂亮,令人喜愛。爸爸、媽媽把我寶貝似的呵護著,無論誰帶我,爸爸、媽媽總是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可粗心大意。為了祝我有一個好的前程,爸爸、媽媽給我起了「浩遠」這個名字,希望我以後目標遠大、有所作為。聽說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在下面的鎮里教學,媽媽在玻璃廠上班又很忙,我只在他們身邊呆了一年就被奶奶帶回老家了。每到休息日,爸爸、媽媽總是帶些好吃的來看我,一看到他們我就會撲到他們懷里,不肯離開半步,生怕什麼時候他們又偷偷走掉。媽媽說,每次離開她都要想方設法把我哄睡,然後再回去。等我醒來看不到他們又總是哭著、鬧著讓奶奶背著我到處找媽媽。這樣的「苦日子」我過了兩年。漸漸的,我長到該上幼兒園的年齡了,就被爸爸、媽媽接回來,本想這下好了,我可以跟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了,可沒曾想到他們倆還很忙,爸爸在外無暇顧及家,我就只有媽媽一個人照顧。那時媽媽一個人帶我可辛苦了,還要上大小夜班。她下班時間不固定,有時她很晚才能去幼兒園接我。每當別的小朋友都被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接走,幼兒園里只剩下我一個人時,心裡很不是滋味,只有眼巴巴地站在幼兒園大門口焦急地等媽媽。還有更糟糕的,就是如果媽媽上夜班時,我一個小孩子還要自己在家裡睡覺。說真的我那時害怕極了,可沒法,每次都要媽媽等我睡著後再走,可媽媽走後不長時間,我會因害怕而醒來,爬起來滿屋子查看,然後再回床上。那時我覺得我真太可憐了,爸、媽都不疼我了,現在想起來都很辛酸。可就是因為有那麼多的獨處機會,我的膽量也越來越大了。有一天,媽媽突然對我說:「浩遠,你爸爸調到縣城工作了。」那時別提我有多高興了,又蹦又跳的,心想這回我再也不會最後一個離開幼兒園了,再也不會一個人提心吊膽地在家睡覺了。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才真正地享受到天倫之樂,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時間過得真快,我開始上小學了,這段苦澀的經歷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我也漸漸地懂得了父愛和母愛,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做個懂事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動來報答他們。中考滿分作文:流水的故事2007年03月24日星期六12:59我是一條魚,媽媽總是這樣說。是的,因為我對於水有一份特別的鍾愛。我喜歡站在溪水邊,看它們潺潺地從我面前流過,看它們起起落落,感受生命的靈動。我喜歡觸摸流水,感受生命的鮮活。我喜歡聽流水拍打石頭的脆響,因為它正在敘述動人的故事。時光斗轉,流水把我帶到了一座孤樓前。我看到了樓閣上一個消瘦的面孔,那是李煜。他哀婉地唱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他凄清的曲調在我的耳畔回響。那是個怎樣無奈的心情。故國不在,江山不在,龍椅不在。惟有雕欄玉砌能證明他曾經的輝煌。而那又怎樣。流水帶走了他的憂愁,他的富貴,他的朱顏。流水又把我帶到了一座小院前。我看到了一個女子倚在亭中,她痴痴地看到院中零落的花朵,風吹起了她未梳紅妝的臉龐。那是怎樣的凄涼,無助。「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青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李清照,不再有當年「生當做人傑,亦為鬼雄」的豪邁。歲月的流水洗去了她的銳氣,生活的磨難讓她不得不放下那份傲氣。「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那是何等的一份悲涼,寂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大文豪李白與好友汪倫送別的詩句。不遠處,我看到兩個依依不捨的朋友在送別。千尺的潭水啊,你告訴了我什麼是真正的友誼,難舍難分,只恨相見甚晚。大江邊上,我聽到了蘇東坡在高歌,他的豪邁一洗李煜、易安居士帶給我的惆悵。「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驚濤拍岸中,我看見的是蘇軾閑適的心情。那是怎樣的一種心境,胸懷著對古人的敬意,他也許在告訴我不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不能失去對生活的希望。我的雙手仍舊捧著流水,剛才流水告訴了我那麼多的故事。它讓我看到了李清照的柔情,李商隱「斜暉脈脈水悠悠」的悵惘;太白桃花潭的送別,讓我想到「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友情;蘇軾泛赤壁的雄壯,讓我想到毛澤東「金沙水拍雲涯暖」的豪情。聽流水的故事,體現華夏文明長河的淵遠,更讓我學會面對人生挫折時的不屈與豪邁。
『陸』 關於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資料
七下西洋的時間
永樂三年(1405)五月己卯,「中官鄭和等齎敕往諭西洋諸國」;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監鄭和使西洋諸國還,械至海賊陳祖義等」。
永樂五年回加不久復受命出使西洋,永樂七年(1409)回國。
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樂九年(1411)六月乙巳,「內官鄭和使西洋諸國還,獻所俘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並真家屬」。
第四次,據《明成祖實錄》卷86載,永樂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監鄭和等齎敕往賜滿刺加、爪哇……諸國錦綺紗羅彩絹等物有差。」實際上該年鄭和並未成行,而是駐軍長樂縣十洋街,並奏建長樂南山行宮以為官軍祈報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長樂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陝西,求所以通譯回語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這一年冬天,鄭和才統領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永樂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鄭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國還。九月壬一寅,鄭和獻所獲蘇門答刺賊首蘇干刺等於行在。」
第五次,永樂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鄭和在泉州伊斯蘭教靈山聖墓行香並勒石紀念,不久即統帥舟師下西洋;永樂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軍自西洋還」,受到成祖的賞勞。
第六次,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癸巳,「鄭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諸國」;永樂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鄭和等使諸蕃國還,暹羅、蘇門答刺、阿丹等國悉遣使隨和貢方物。」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監鄭和等齎詔往諭諸番國」。這時,鄭和已所屆花甲。宣宗詔諭下達後,鄭和並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倉劉家港天妃宮刊勒《通番事跡碑》;十一月,又在長樂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靈應碑》,並「駐泊茲港,等候朔風開洋」。直到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隊出五虎門,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鄭和「奉使歷忽魯謨斯第十七國而還」。不久,約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辭世,終年65歲。鄭和墓在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南麓,當地群眾俗稱「馬回回墓」。其後裔自明清以來世代相沿,定期來這里祭掃,從未間斷過。
第七次下西洋航程
明朝祝允明所撰《前聞記》(1525年刻)詳細記載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行程日期及各地停留之日期,可供參考:
人數: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史、事、辦事、書算手、醫士、鐵錨、木艌、搭材等匠,水手、民稍人等,共27550員名。
里程: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六日(1431年1月19日)龍灣開舡,十日到徐山,二十日出附子門,二十一日到劉家港,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到長樂港。十一月十二日(1431年12月16日)到福斗山。
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門,二十四日到占城。(註:自福建五虎門至占城共行船16日。)
七年正月十一日開舡,二月六日到爪哇。(註:自占城至爪哇共行船25日。)
六月十六日開舡,二十七日到舊港。(註:自爪哇至舊港共行船11日。)
七月一日開舡,八日到滿剌加。(註:自舊港至滿剌加共行船7日。)
八月八日開舡,十八日到蘇門答剌。(註:自滿剌加至蘇門答剌共行船8日。)
十月十日開舡,十一月六日到錫蘭山。(註:自蘇門答剌至錫蘭山共行船36日。)
十日開舡,十八日到古里國。(註:自錫蘭山至古里國共行船9日。)
二十二日開船,十二月二十六日到忽魯謨斯。(註:自古里國至忽魯謨斯共行船35日。)
八年二月十八日(1433年3月9日)開船回洋。
三月十一日到古里。(註:自忽魯謨斯至古里國共行船23日。)
二十日大綜船隊回洋,四月六日到蘇門答剌。(註:自古里國至蘇門答剌共行船17日。)
十二日開船,二十日到滿剌加。(共行船9日。)
五月十日回到昆侖洋,二十三日到赤坎,二十六到占城。
六月一日開舡,三日到外羅山。(共行船2日。)
九日見南澳山。十日晚,望見望郎回山,六月十四日到碕頭洋。十五日到碗碟嶼。二十日過大小赤。二十一日進太倉。七月六日到京。二十一日關賜獎衣寶鈔。
船號:如清和、惠康、長寧、安濟、遠之類,又有數序一二等號。
船名:大八櫓、二八櫓之類。
備註:鄭和第七次大航海於1431年1月19日離開南京龍灣港,於1432年1月12日離開福建五虎門,途徑占城、爪哇、舊港、滿剌加、蘇門答剌、錫蘭山、古里國,於1433年1月17日到達忽魯謨斯(位於今伊朗東南米納布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共用兩年時間到達目的地忽魯謨斯。1433年3月9日,離開忽魯謨斯,1433年7月22日回到南京,回程共用了4個月時間。
七下西洋所經過的國家和地區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刺加、勃泥、辦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
鄭和大航海所涉及中外地名解釋
1、西域
在古代,狹義的西域指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地區;廣義的西域指越過狹義的西域向西所能到達的地主,包括中亞、西亞、印度半島,直至歐洲東部、非洲東北部。「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指狹義西域,若與下文「迄北」對應,似可作「西部疆域」解;「西域忽魯謨斯國」中的「西域」指廣義西域。
2、西洋
元、明時的西洋,指南海以西(約東經110以西),相當於今汶萊達魯薩蘭國以西的海洋和沿海各地,遠至印度半島、波斯灣及紅海沿岸、非洲東北部一帶。
3、占城國
亦稱占婆,古國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國史籍上曾稱之為林邑、環王。當地盛產稻穀,稱「占城稻」,為稻穀良種之一,宋時傳入我國;鄭和下西洋後,占城稻在我國長江、珠江、閩江流域大面積引種、推廣。福建省福州長樂一帶稱此稻為「占谷」或「黃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當地高桿晚稻的一個優良品種。
4、爪哇國
亦即麻口若巴歇國,在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Java Island)。唐代以來的史籍稱其地為「訶陵」「 婆」。該島北臨爪哇海,南濱印度洋,面積12.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億,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主要城市有雅加達(首都)、萬隆、三寶壟、泗水蘇拉卡爾塔)、泗水為華裔長樂人聚居地。
5、三佛齊國
亦即室利佛逝國,梵文Srivijaya的音譯,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上的古國,當時都約在今日的巨港(巴鄰旁,Balenbang),位於蘇門答臘東南部慕西河畔。
6、暹羅國
泰國(Thailand)的舊稱,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十四世紀中葉,由暹國與邏國合並而成,南臨暹羅灣。現首都為曼谷,泰國的華僑 與華裔人數居世南亞首位。
7、南天竺
天竺為古印度別稱,古籍又稱天竺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島的南部地區。
8、錫蘭山國
亦即錫蘭(Ceylan),或稱獅子國,今稱斯里蘭卡(Srilangka)為亞洲南部島國,隔保克海峽與印度東南部相望,面積6.5萬平方公里,為佛教古國之一,主要民族為僧伽羅族與泰米爾族。首都科傖坡(Colombo),位於該島西南。
9、古里國
又稱「古里佛」,故地約在今印度半島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xhikode)一帶,為海上交通要沖。明永樂五年(1407)鄭和二次下西洋時曾到此訪問並立碑紀念。
10、柯枝國
亦譯作「國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欽(Cochin)一帶,是航道要沖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紀初與我國有友好往來。
11、忽魯謨斯國
即霍樂木茲(Hormuz),又譯作和爾木斯,地在今伊朗東南米納布(Minab)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廢址在霍爾木茲島北岸,扼波斯灣出口處,為古代交通貿易要沖,今為對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2、木骨都束國
今譯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里共和國首都,位於索馬里東南,臨印度洋。13世紀以前建有古城。鄭和下西洋曾兩度訪此。
13、南京龍江
明初設「龍江船廠」於此。故址在今南京下關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帶;水道舊稱龍江,出龍江關通長江,龍江船廠曾為鄭和下西洋造「寶船」,故又稱「寶船廠」,造船的船塢叫「船作」,遺址猶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桿,長1107米,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此舵桿之長,足證鄭和寶船規模之大。據《龍江船廠志》載,1411年(永樂九年)該船廠「改、造海船247隻,備使西洋諸國」。龍江之濱原有天妃宮,已圮。
14、長樂南山
因位於福建省長樂縣縣治之南而得名,今長樂縣城區街道環繞此山。海拔僅約四十餘米,又稱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有塔,稱三峰塔(聖壽寶塔);有寺稱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宮」,祀媽祖,《天妃靈應之記》碑即立此宮內;宮旁有鄭和所建「三清寶殿」,殿內「鍾鼓供儀,靡不俱備」,鍾即「鄭和銅鍾」,原件抗戰期間移南平市。以上寺、宮 、殿均已圯,塔巍然存,近年加固整修,更為壯觀。1935年,在原寺、宮、殿廢址上建有鄭和史跡陳列館,《天妃靈應之記》碑系該主館主要陳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為「鄭和公園」。
15、茲港
指長樂太平港通閩江。位於長樂縣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狹義指靠近長樂縣城吳航頭一帶的下洞江水域;廣義泛指整個下洞江水域,該港原來江面寬闊,水深可泊巨舟,有「無風萬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說;港東北、東南屏峙首石、六平諸山,可蔽阻台風襲擊,為避風良港。《長樂縣志》《長樂六里志》均載有;三寶太監鄭和通西洋,駐舟師造巨舶於此,奏改名為太平港等句。由於淪桑變化,今僅餘一狹長水道,通小汽輪,原水道大部分成為沃野良田,部分辟為新居民區,該居民區主幹道路稱「太平港」路,與鄭和路垂接。
16、蘇門答臘國
又譯作蘇木都剌(Samud'ra)、蘇文答剌、蘇文達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馬韋附近,今為全島總稱,該島北臨馬六甲海峽,南瀕印度洋,赤道橫貫中部,為印尼西部大島,面積43.4萬平方公里,首府棉蘭。
17、滿刺加國
舊譯亦作麻六甲,今譯作馬六甲(Malacca)14-16世紀馬來亞半島上的封建王國,位於今馬來西亞、馬六甲洲一帶,居馬六甲海峽要沖,1411年(永樂九年),該國國王拜里迷蘇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來中國訪問;鄭和船隊屢經其處,現馬六甲州居民半數為華裔,其首府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為華裔;市內有三保廟、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跡。
18、阿丹國
Aden,古國名,今譯作亞丁,故地在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扼紅海和印度洋出入口,為海陸交通要沖。古時為寶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紀前期便與中國互通使節、貿易。今之亞丁市位於亞丁灣一個突出的小半島上。為葉門民主隊民共和國(南葉門)首都。1990年5月,南、北葉門合並為葉門共和國,亞丁成為該國的「經濟首都」。
19、卜剌哇國
故地在今索馬里共和國布拉瓦(Brava)一帶;十五世紀前期與中國友好往來,互通使節,鄭和船隊曾到此訪問,布拉瓦東臨印度洋。
現存史料關於
鄭和寶船紀錄
1、《明史》鄭和傳:"永樂三年(1403年)6月,命(鄭)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域,以次遍歷諸國"。
2、南京下關"靜海寺碑"雲:"永樂三年,將領官軍,乘駕二千料海船並八櫓船。永樂七年,將領官軍,乘駕一千五百料海船並八櫓船。"。
3、《崇明縣志》和《太倉州志》記載鄭和船隊自瀏河出海時,有海船二百零八艘。
4、《國榷》記載:永樂三年,造寶船六十三艘。
5、顧起元在《客座贅語》中記錄有:"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
6、《星槎勝覽》"占城國"條雲:"永樂七年,太宗皇帝令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等統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海舶四十八號,往諸番國開讀賞賜,是歲秋九月,自太倉劉家港開船,十月至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十二月於五虎開洋,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
7、《西洋番國志》記載宣宗皇帝的敕書雲:"今命太監鄭和等往西洋忽魯漠斯等國公幹,大小舡六十一隻……及隨舡合用等火器……"。
8、《前聞記》中記載鄭和下西洋所用海船有大八擼和二八擼船。
9、刻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天妃經》卷首有關鄭和下西洋插圖描摹復原圖,整幅圖由六面連接而成。《天妃經》全名《太上談天妃救苦靈應經》,全一卷,是跟隨鄭和下西洋的僧人勝慧在臨終時,命弟子用他所遺資財,發願刻印的。刊刻時間為第五次下西洋後,正准備進行第六次下西洋。該圖繪出了6桅帆船的形象資料,與《龍江船廠志》上所附該廠曾建造的早期4桅海船形制甚為相合。
10、《天工開物》雲:"凡風篷之力,其末一葉敵其本,三葉調勻和暢。順風則絕匪張篷,行疾奔馬,若風力洧至,則以次減下,狂甚則帶一二葉而已"。
11、明《武備志》中之"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後附載的過洋牽星圖,圖內繪有三桅海船。
鄭和寶船的主要造船地
鄭和寶船號稱巨舶,其主要造船地為南京。
由於海船體積大,構造也較復雜,必須有相當規模的船塢和作坊。據《武備志》中的《自寶船廠開始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記載,鄭和寶船自其建造地寶船廠出發去西洋。據《同治上江兩懸志》記載:"都船廠在儀風門,即寶船廠,永樂三年三月命鄭和等行賞占城"。龍江船廠是在原龍江船廠廠址再向南擴建而成,越過秦淮河,直達下保、中保、上報村及三汊河地區,龍江船廠內設提舉司、作房、分司、篷廠、指揮舉,在造船時實行明確的分工和嚴格的制度。
《龍江船廠志》記載:"洪武、永樂時,起取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南直隸(今江蘇)濱江府縣居民四百餘戶,來京(即南京)造船,隸屬提舉司,編為四廂。一廂出船木梭櫓索匠;二廂出船木鐵纜匠;三廂出艌匠;四廂出棕篷匠。"
《明會典》記載大規模的造船廠,擁有工匠數百人,有船木工、艌工、箬篷工、櫓工等。
鄭和寶船的另一建造地點是船隊出發港福建長樂。
據《長樂縣志》記載:"太平港在縣西半里許,舊名馬江。……明永樂間,太監鄭和通西洋,造巨船於此,奏改太平港"。
鄭和下西洋後還有一些下西洋巨舶停泊於福建,正統四年(1439年)明英宗命福建三司於見存海舟內擇一,以賜琉球國使回國。
據統計,在鄭和大航海期間,全國共造大小海船近4000艘,船場遍及全國各地;永樂年間,明朝海軍擁有3800艘艦只,其中包括1350艘巡邏船,南京新江口有400艘大型主力艦。因此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李約瑟斷言:"在1420年前後,中國海軍也許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其它亞洲國家,甚至可能超過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乃至超過所有歐洲國家海軍的總和"。
鄭和大航海發展了嶄新的造船技術與航海技術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造船與航海事業相當發達的國家,到了明朝鄭和大航海時代更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高峰。《明史·鄭和傳》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相當於現代船身長約138米,寬約56米,這種巨型海船充分顯示當時中國造船業已經遙遙領先於全世界。至今殘留在江蘇省南京市下關的龍江寶船廠「上四塢」、「下四塢」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證,作塘呈東西向,與長江的夾江相通,便於寶船下水。作塘很大,經現代實測,長約500餘米,寬約40米。龍江寶船廠是明朝大規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中國航海史研究會曾根據44.4×18丈尺寸復原製作成9桅12帆的福船(尖底)模型,作為當時鄭和寶船的標准船型和尺寸。而有專家認為依據南京靜海寺殘碑拓片所記,結合明永樂十八年《天妃經》卷首鄭和船隊插圖等材料考證,鄭和寶船可復原為長19丈、寬4.4丈、排水量約1100噸的船舶。還有專家認為這僅是中小型寶船,大型寶船應仍維持原有尺寸。根據遺跡情況,寶船廠所造船應為平底。平底船吃水淺,可以壓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翹起,安全無虞,並且靠岸方便。
鄭和大航海綜合應用了天文導航、羅盤導航、陸標導航、測量水深和底質等多種導航手段,如《西洋番國志》所記載:「砍木為盤,書刻干支之字,浮針於水,指向行舟。」這種航海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很先進的。
鄭和大航海的重要成果是繪制了《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邸外國諸番圖》,全圖使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法,配上所記的針路和過洋牽星圖,以南京為起點,最遠到東非肯亞的慢八撒,到南緯四度左右為止,包括亞非兩洲,所收地名達500多個,其中亞非諸國約佔300個,相當准確地記錄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淺灘的分布,詳細紀錄了鄭和大航海全部航程中開辟的眾多新航道,重要的出航地點有20餘處,主要航線有42條之多。它充分證明鄭和大航海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發達的航海事業、豐富了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
使命與功績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盪,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臘、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系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余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採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么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更有汶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托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里國,中國船隊到達後,由當地的代理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一旦定下,決不反悔.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交.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貿易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的.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辟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換.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一到都爭先恐後的劃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當時中國主要輸出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中國換回的主要是珠寶、香料、葯材、珍奇動物等,當時中國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價值1兩,回到國內出售20兩,利潤豐厚.
鄭和下西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政治行為的貿易,也存在經濟行為的貿易.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嚮往中華文明.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歷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跡,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4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占據著地球表面積70.8%,擁有著豐富的資源.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戚相關.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里.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
鄭和下西洋在海洋事業上還有許多貢獻.鄭和的功績是輝煌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從30多歲開始,前後28年獻身海洋,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已經60歲了,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業,他毅然率領船隊出使,這次他再沒有回來,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時年62歲,永遠的長眠在他開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華英傑中,鄭和不但以先於西方人航海,勝於西方人的航海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我覺得人們關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層面,恐怕是鄭和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精神:一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值趨向,一種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
鄭和這種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弘揚,推進人類的文明。
『柒』 靳氏家族古今名人有誰
靳姓出自羋姓,始祖是靳尚。靳尚,戰國時期楚國大臣。靳歙、靳強是漢初兩位開國功臣。元明清主要有靳德進、靳榮、靳義、靳學顏、靳貴、靳輔等,均在歷史上有一定影響。
『捌』 我們離世界還有多遠讀《走向世界—近代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有感—羅山
———讀《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有感羅 山 我之所以對此書如此偏愛,並不僅僅因為本書由錢鍾書和李侃兩位前輩親自作序,並極力向世人推薦,也不僅僅在於鍾叔河先生披荊斬棘,從清末出國人士留下的少人問津的游記、旅行記、漫遊日錄中梳理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脈絡,讓我們得以追尋中國走向世界的早期腳印。而是因為它是一面鏡子,反射出歷史與現實的銜接點,讓我們時常反躬自問:我們離世界還有多遠? 《走向世界———近代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用了相當長的篇幅講述了國門初開時,中國人對西方國家的陌生和對世界大勢的無知。我們從書中看到,那些飽讀詩書、經過科舉正途而躋身朝士行列的駐外使節,以及出於求知求學的目的而到外國進行考察游歷的文人學者初次踏上「外夷」國土時,對所見所聞無不新奇和疑惑。比如說,他們將照相稱為「神鏡法」,將噴泉稱為「水晶柱」,將自行車描述為「得木牛流馬之遺意」,對高樓大廈、火車、煤氣燈等描述得繪聲繪色,極盡誇張之能事,對西方人的政治體制、法律制度、商場、學校、風俗習慣、飲食、服飾、禮儀等備敘備議,不厭其煩。還有人初到西方,不知西方習俗,往往一和外國女性接近,就認為「胡婦多情」,而不禁自作多情起來,並吟起風花雪月的詞句,使後人看了不禁肉麻和好笑。 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它 忠實地記錄了這批知識分子思想上經歷的震盪和反思。 原來以中國的「禮義忠信」傲視西方「奇技淫巧」的,在目睹了西方的生產技術進步的事實之後,也不得不承認原來那些迂闊和偏執了 。原來就關心時務、熱心富強的, 更加感到「泰西」的經濟發達「政教昌明」,中國非改弦更張、奮發圖強不可了。 更重要的是,通過他們的介紹,閉目塞聽的中國人開始知道,在「天朝」之外還有那樣多異樣的國度,而那些國家並不象神話傳說中「海外奇談」那樣怪誕不經,而是過去從未夢見過的現實世界。 時至今日,中國人對西方世界的一切早已不再大驚小怪了,也不再討論中國是否應該走向世界的問題了。可是,中國人對走向世界的歷程卻記憶猶新。且不說學術界對這段歷史的探討和爭論一直「高燒不退」,書籍、文章汗牛充棟,有關這段歷史的、或庄或諧的影視作品連續走紅就是明證。 中國人之所以對這段歷史念念不忘,除了其間經歷的痛苦、屈辱和波折讓我們刻骨銘心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通過時常重溫這段歷史以保持警醒: 只有不斷開放,不斷解放思想,不斷吸收西方文明的優秀成果,中國才有希望。 可是,令人感到萬分遺憾和痛心的是,雖說有前車之鑒,雖說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 新中國走向世界的步伐仍是一波三折 。從「閉塞耳目」到「睜開雙眼」,時間又過去了一百多年了。建國後,在毛主席的帶領下,「翻身得解放」的中國人承受著被世界封鎖的巨大代價,「一邊倒」向布爾什維主義的蘇聯,在計劃經濟和極權主義的泥潭裡越陷越深。直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在長期封鎖狀態下「自力更生」的中國人再一次睜開眼睛時,發現自己已被迅猛發展的新時代向後甩了「一大把」。 撫今追昔,我們可以用毋庸置疑的口氣說:中國的大門再也不會關上,中國還會加快與世界接軌的步伐。中國不僅要走向世界,最終還要在世界舞台上占踞舉足輕重的一席。這已經成為全國上下的共識和統一意志。 但我們同時也發現,仍有不少因素在阻礙和制約著這一進程,有許多不正常的現象需要我們正視和檢討,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永遠保持清醒。古人雲:「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中國要想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必須先自清門戶,不能光是有豪言壯語,還需要有自省意識和理性精神。 曾幾何時,台灣作家柏楊和李敖的「醜陋的中國人」和「醬缸說」傳入大陸,引起國人表現各異的激烈反應。一時間,正反兩方展開群情激憤的大辯論。隨著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中國人的視野和心胸越來越開闊,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也越來越與國際接軌,自省意識和自我批判精神也都大大增強了。沒有人再會對外界的批評大驚小怪。 但這並不意味著國民精神已經成熟和健全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仍不時可以看到封建糟粕的影子在作祟。它們深深紮根在中國人的心靈深處,不時原形畢露,興風作浪,如特權意識;官本位思想;誠信、法律意識淡薄;佔山為王的個人英雄主義;唯我獨尊的不合作態度;清靜無為、難得湖塗的做人做事原則;小富即安、知足常樂的小農意識;崇拜權威、迷信盲從的畸形人格等。雖然這些現象在西方發達國家也存在,但在中國卻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些問題絕對是有中國特色的。因此,中國要想實行全面開放,趕上西方發達國家,從根本上來說還得從重塑文化和改變觀念入手。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前幾天看到的《新周刊》一篇題為《還有多少中國味兒?》的封面文章。這篇文章的開頭有這樣一段引言: 「『80年代下的蛋』還沒完全孵化,90年代已經開始暴走。這群60年代生人的孩子們,他們是新中國的第5代,是生下來就可以吃麥當勞長大的一代,是生下來就接受英語、網路、全球化名牌和『小燕子』熏陶的一代,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隔百年的一代,是過年沒有鞭炮但有聖誕樹、沒有筆墨紙硯但有滑鼠PS2的一代。」 。科學地定位世界格局中的中國,處理好中國發展與世界進步的關系,必須執行對外開放政策。中國是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發展同世界的進步休戚相關。因此,不能關起門來求發展,而要在世界潮流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向世界開放,向世界學習。 2、加強主權意識。要清醒地認識到對外開放中存在主動與被動的區別。主動式對外開放,對於一個國家的繁榮,民族的發展,是一種難得的助力;反之,被動式對外開放,就要遭受世界列強的凌辱,國家和民族都難以實現發展和進步的目標。同時,主動地對外開放,不僅不會損害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反而可以維護主權和強化尊嚴;反之,就會損害乃至喪失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因此,在對外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國家主權與安全是原則,對外開放只是一種有效手段。 3、加強民族特性意識。清醒地認識到對外開放中存在全面開放與片面開放的區別,科學處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促進世界文化中國化,中國文化世界化,加快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進程,爭取為世界文明多作貢獻。 最後,實行對外開放,還必須明確認識到,對外開放決不是搞全盤西化,而是在保持民族特性的同時,加快中國發展的進程,當然也是為了加快世界進步的進程。沒有中國特色,中國的發展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對外開放,中國的發展就沒有世界標准,社會進步就缺乏應有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掌握世界格局中的發展主動性,取得發展的優勢性,「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這才是全面對外開放戰略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