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關游記
Ⅰ 《馬可波羅行記》是一個什麼人寫的
《馬可波羅行記》是由馬可波羅在獄中口述,一個叫魯斯梯謙的作家獄友幫他記錄的.
在中回西文化交流史答上,七百多年前來到中國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無疑是位先驅者,其所著《馬可波羅行記》(亦名《東方聞見錄》或《馬可波羅游紀》)家喻戶曉,被稱為世界一大「奇書」。《馬可波羅行記》的主要內容是關於馬可·波羅在中國的旅行紀實,兼及途徑西亞、中亞和東亞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情況。全書以紀實的手法,敘述了他在中國各地包括西域、南海等地的見聞,記載了元初的政事、戰爭、宮廷秘聞、節日、游獵等等,尤其詳細記述了元代大都的經濟文化和風情風俗,以及西安、開封、南京、鎮江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榮景況。
Ⅱ 「中國民歌知多少」觀後感
解放前,種瓜調一直在利川市城和汪營、柏楊等地廣為流傳,並在歌唱間伴有打擊樂器。湖北利川是《龍船調》的故鄉,1955年春節,利川舉行全縣業餘音樂、舞蹈、戲曲匯演,《種瓜調》受到好評。後經利川縣文化館幹部周敘卿和黃業威收集整理,加工潤色,改為表演唱《龍船調》。《龍船調》以《種瓜調》為基礎,積累了當地勞動人民長期的生活經驗和智慧,字里行間透露出濃濃的生活氣息,經過反復推敲錘煉,詞義更加精煉,旋律更是極其流暢、優美動人,集中而風情萬種地表現了土家么妹兒的嬌羞、嫵媚,秀才的酸腐、挑逗以及駝背艄公的幽默、野性,從而完成了從形式到內容的重大飛躍。1957年利川民間藝人汪國盛、張順堂首次將《龍船調》作為參加全國第二屆音樂舞蹈匯演節目在北京懷仁堂演唱,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武漢歌唱家劉家宜最早將她唱的《龍船調》灌成唱片流行全國,王玉珍又將《龍船調》唱到了日本,還有著名歌唱家王潔實、謝莉斯、魏金棟、李谷一、湯燦等多次傳唱。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將其唱到了悉尼歌劇院、維也納金色大廳、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在全球掀起了傳唱《龍船調》的熱潮。
2.茉莉花
①民歌名,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中國民歌。
起源
「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為「鮮花調」,有幾百種鳴唱法,但大同小異,實際就是一種,音樂界稱為「近似音調」。這種曲調廣泛流傳於明、清,主要流行區在江浙。據已故音樂史論家章鳴(原中國藝術研究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員)等專家考證清代的「鮮花調」是在明代已流行於揚州的「鮮花調」基礎上的發展。揚州清曲,以及從揚州清曲中汲取豐富營養的揚劇,都有「鮮花調」曲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我國音樂源遠流長,但最大遺憾是,長期以來大多數只有曲牌名及歌詞,很少有曲譜記載。現存最早的「鮮花調」(又名「仙花調」)歌詞,見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揚州戲曲演出腳本《綴白裘》叢書中《花鼓》一劇的「仙花調」。現在發現最早的曲譜,國外見於由英國人希特納於1804年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中記載的「小調」(有譜無詞,後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運用到歌劇《圖蘭朵》中);國內最早記譜為工尺譜,此工尺譜記載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揚州清曲家王萬卿演唱、張中操記譜、武俊達校訂,王萬卿演唱的「鮮花調」更接近當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為1840年抄本《張菊田琴譜》之古琴曲。
現代首次以簡譜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線歌舞團到北京作匯報演出,演唱很成功,後灌制了唱片,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80年代中期,按照文化部的部署,揚州大規模採集民歌,所收錄的1000餘首民歌中,就有儀征、江都、興化三種「茉莉花」,詞曲大同小異。90年入選《中國民歌集成.江蘇卷》的揚州民歌達230餘首,「茉莉花」(即「鮮花調」以7種詞曲形式列入該書,第一種即為何仿這一首,在其曲最後注有「佚名唱,何仿整理詞、記譜」。
起源爭議
1942年,新四軍戰士何仿在江蘇六合採風時,記錄了一首當地民間藝人演唱的《鮮花調》。1957年,已在南京前線歌舞團工作的何仿,將其改編成了民歌《茉莉花》參加全國匯演,《茉莉花》被首次標名「江蘇民歌」。但《鮮花調》早在清末就唱遍全國,山東省就有《鮮花調》,假設何仿在臨清記錄了這首民歌,並由山東前衛歌舞團演出,今日豈不成了山東民歌?因此筆者認為,最先「注冊」與它的原產地,是兩碼事。
有文章說,據已故音樂史學家章鳴考證,「清代的《鮮花調》是明代已流行於揚州的《鮮花調》基礎上的發展」,據筆者考證,《鮮花調》之名卻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揚州清曲有《鮮花調》,這是不辯的事實。但據中國戲曲音樂、曲藝音樂、民間歌曲等集成記載,全國各地到處都有《鮮花調》,證明《鮮花調》最早出現於揚州清曲中非常牽強,至於傳播到全國的方式,有人提出是通過歌妓的說法也不能讓人信服,至今並沒有發現歷史上有揚州歌妓跑遍全國的記載。還有人提出,英國人希特納於1804年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中記載的「小調」(即《鮮花調》,有譜無詞,後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運用到歌劇《圖蘭朵》中),就來自於揚州清曲,同樣也沒有拿出確鑿的證據。[1]
發展和影響
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據近年來媒體報導,《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本來有三段歌詞,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隸屬江蘇省南京市的六合區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
3.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是上個世紀30年代誕生於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經考據《康定情歌》的作者是四川宣漢的李依若創並於40年代,逐漸流傳開來。40年代中期,就讀於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學校的福建學生吳文季在從軍的康定人中收集到此歌,然後將此歌轉交給他的老師伍正謙。伍正謙十分喜愛,又請作曲系的江定仙老師配樂伴奏以便演唱。江定仙配好伴奏後,將原名《跑馬溜溜的山上》改名為《康定情歌》,後來伍正謙在學校的一次音樂會上首次演唱了這首歌曲。後來,江定仙又將此歌推薦給了當時走紅的歌唱家喻宜萱,喻宜萱同年在南京舉辦的個人演唱會上公開演唱了此歌,以後便將此歌作為自己的保留節目,從南京唱到了大西北,從國內唱到了國外,使《康定情歌》傳遍了世界。
4.走西口
據說它已經流傳了一兩百年。這首歌不但山西人會唱,山西鄰近的內蒙、陝西,甚至更遠一點的寧夏、青海、甘肅也有許多人會唱。
中國有句老話叫「十里不同音」,說的是民歌有很強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許多地方的人會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當時有許多山西人曾到過這些地方,他們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這首歌,時間長了,當地人也學會了。
山西河曲民歌《走西口》道出了一對新婚夫婦生離死別的悲苦與近代山西人出外謀生的艱辛,它的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自然、地理原因。走西口是對命運的挑戰,是對新環境的開拓。走西口固然艱辛,可是勤勞智慧的人們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正是他們開啟了「海內最富」的輝煌時代。走西口這一自發行為深刻地改變了山西與蒙古地區的發展進程。
文化背景
清代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清初通過康雍乾三世的恢復發展,到乾隆朝全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人地矛盾尖銳,大量內地貧民迫於生活壓力,「走西口」、「闖關東」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陝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走西口」這一移民活動,大大改變了口外蒙古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同時,占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將山西的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當地形成富有濃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晉文化作為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通過人口遷移,與當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飢民。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災」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鹼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里,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艱苦奮斗的創業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離鄉北上口外蒙古,艱苦創業,開發了內蒙古地區。更重要的是,他們給處於落後游牧狀態的內蒙古中西部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使當地的整個文化風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伴隨著「走西口」移民的進程,口外蒙古地區以傳統單一的游牧社會演變為旗縣雙立,農耕並舉的 多元化社會。在這一演變過程中,作為移民主體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於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絕大多數,因而當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晉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說是晉文化在這一地區的擴展。
人口的流動,帶動了文化的傳播,而文化的傳播,又拉近了地區間的距離,增強了它們的認同感。「走西口」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進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與內地的交流,進一步增進了蒙漢之間的民族感情,對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繁榮穩定產生了一定的積極的影響。
還有很多可以查一查,如雲南民歌《小河淌水》,東北民歌《烏蘇里船歌》,陝北民歌《送情郎》都很好聽。
Ⅲ 求有關四季春、夏、秋、的中國神話
我在青年時期曾從事古史傳說和古代神話的探索,認為禹以前的古史傳說都出於古代神話的演變,主張運用民俗學和神話學的研究方法,把許多古史傳說還原為古代神話,從而開拓一個探討古代神話的園地。我因此在1938年寫成《中國上古史導論》一書,發表於1941年出版的《古史辨》第七冊的上編中。我在這部小書中,初步把一系列的古史傳說,分別還原為古代神話;把所有古代聖賢帝王的傳說,分別還原為上天下土的神物,曾在結尾的一篇《綜論》中指出:「古代神話的原形如何,及其歷史背景如何,尚有待於吾人之深考,得暇擬別為《中國古神話研究》一書以細論之。」遺憾的是,我後來由於研究重點的轉移,半個世紀以來沒有著手寫出這本書,但是對學術界有關中國古神話的探討還是關心的;對於有關古神話的新史料的發現和考釋,依然是十分重視。
1942年湖南長沙子彈庫所發現的楚帛書,是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戰國時代楚國的古文帛書,而且是迄今見到的唯一的「圖」「文」並茂的有關創世神話的古文獻。半個世紀以來中外不少學者對此作考釋和研究,先後所發表的專著和論文多到70種以上,真可以說極一時之盛,可是所有的探討,看來還沒有得其要領,因而盡管不少學者一次次對此作出種種推斷,至今還沒有得出學術界公認的結論。我認為,楚帛書四邊所載的十二月神像中包含有四季神像,帛書中心的兩篇配合神像的文章,講到了「四時」(即四季)之神的創世神話及其對「四時」運行和天象災異的調整作用,這是楚帛書的主旨所在,要求人們對「四時」之神加以崇拜和祭祀的。
一、楚帛書四邊十二月神像中包含有四季神像
楚帛書是1942年9月在長沙東郊子彈庫地方的楚墓中被盜掘出土,後來此書流入美國,一度寄存在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Art),旋經古董商出售,現存放在華盛頓的賽克勒美術館(The Arthur M.Sackler Grellery),成為該館的「鎮庫之寶」。這是在一幅略近長方形(47×38.7厘米)的絲織物上,東、南、西、北四邊環繞繪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月的彩色神像,並附有「題記」,在四邊所畫神像的中心,寫有兩篇配合的文章,一篇是十三行,另一篇是八行,行款的排列彼此相互顛倒。
十二月神像的「題記」,載有十二月的月名和每月適宜的行事和禁忌,末尾載有每個月神的職司或主管的事。所有十二月名,和《爾雅‧釋天》所載基本相同:
帛書和《爾雅》所載月名,字有不同的,讀音都相同,該是音同通用。這十二個月名,是戰國時代楚國常用的,例如《離騷》所說:「攝提貞於孟陬兮」,「孟陬」即指孟春正月。《爾雅》邢昺的疏,只說是「皆月之別名」,並說:「其事義皆未詳通,故闕而不論。」清代學者郝懿行的《爾雅義疏》,依據字義所作的解說,都無確切依據,並不可信。從帛書所載每月「題記」看來,這十二個月名該來自十二月神之名。所有每月「題記」的末尾,都有三字用以指明這個月神的職掌或適宜的行事。值得注意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後月份都載有這個月神的職司,如三月「秉司春」,六月「揸司夏」,九月「玄司秋」,十二月「司冬」,而其它月份不同,只記有這個月神的主要執掌,如二月「女此武」,因為此月「可以出師」;又如四月「余取(娶)女」,因為此月可以「取(娶)女為邦□」。據此可知,十二月神像中,每季最後月份之神,既是主管此月之神,同時又是職司此季之神。秉、(且)、玄、(塗),該即職司春、夏、秋、冬四季之神。
楚帛書中間八行一段,講的是創世神話,說雹戲(即伏羲)所生四子,「長曰青□干,二曰朱□獸,三曰翏黃難,四曰□墨(黑)干」,就是「秉」、「干」、「玄」、「」四個四時(四季)之神。這樣以四時之神與四方、四色相配合,原是先秦時代流行的學說和風俗。《禮記‧月令篇》和《呂氏春秋‧十二紀》,就記載有五帝、五神和四時、四方、五色、五行、十日等配合的系統。
--------------------------------------------------------------------------------
四時 春 夏 秋 冬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四方 東 南 中 西 北
五帝 太皥 炎帝 黃帝 少皥 顓頊
五神 句芒 祝融 後土 蓐收 玄冥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十日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五蟲 鱗 羽 倮 毛 介
--------------------------------------------------------------------------------
《月令篇》這樣把許多事物歸納到五行系統之中,是逐步發展形成的,具有很悠久的歷史。以五神配合五行之說,春秋時代晉太史蔡墨已說到(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以五神配合五行、四方、五色、五蟲之說,春秋時代也早已存在,如虢公作夢,在宗廟中見到「有神人面白毛虎爪,執鉞立於西阿」,召來史囂占卜,據說這是天之刑神蓐收(見《國語‧晉語二》)。五帝配合五行、四方、五色之說,也早已存在,如秦襄公自以為「主少皥之神,作西畤,祠白帝」;秦獻公自以為得「金」瑞,在櫟陽作畦畤,祠白帝(見《史記‧封禪書》)。四方和十日、五色相配之說,戰國初年也早已有了。如《墨子‧貴義篇》說上帝以甲乙日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日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日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日殺黑龍於北方。
《月令篇》這個五神配合四時、五行、四方、五色的系統雖然歷史很悠久,中原地區普遍流行,但是其它地區也還流傳著不同的配合系統,如《山海經》的《海外經》,就以句芒、祝融、蓐收和禺強配合東、南、西、北四方,這樣以禺強為北方之神和《月令》以玄冥為北方之神不同的。《管子‧五行篇》說:「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得大常而察於地利,得奢龍而辨於東方,得祝融而辨於南方,得大封而辨於西方,得後土而辨於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這樣以奢龍、祝融、大封、後土配合東、南、西、北四方,是和《月令》系統很不同的。楚帛書所載四季神像和四方、四色、五行的配合,和《月令》比較,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
二、楚帛書所繪四季神像的特色
楚帛書四邊所繪春、夏、秋、冬四季神像,就是帛書八行一段所說的「長曰青□干,二曰朱□獸,三曰翏黃難,四曰□墨(黑)干」,這樣以春、夏、秋、冬和青、朱、黃、黑四色相配,這和《月令》以秋季配白色是不同的。
帛書所繪四季神像是很有特色的,我們值得加以具體分析,並與當時流行的神話作比較的研究。
帛書三月「秉司春」的神像,面狀正方而青色,方眼無眸,鳥身而有短尾,即所謂「青□干」。這個春季之神,很明顯就是《月令》所說春季東方的木神句芒。《山海經‧海外東經》說:「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墨子‧明鬼下篇》講秦穆公在宗廟中見到有神入門,「鳥身,素服三絕,面狀正方」,神自稱是來賜予年壽而使國家蕃昌和子孫茂盛的,並且自稱「予為句芒」。句芒這樣「鳥身,素服三絕,面狀正方」,正和帛書所畫「秉司春」之神完全相合。帛書上仲春二月的神像,是成雙相對的鳥身,有面狀正方的四首並列於寬闊的頭頸上,形狀和「秉司春」神像相類而較為繁復,說明他們正是同類之神。這個崇拜春季句芒之神的風俗,源流長遠,直到清代,北京都城每逢立春前一天,還要隆重舉行祭祀「芒神」的儀式(見於《燕京歲時記》)。
「秉司春」的神像人面鳥身,是有來歷的,原來出於東方夷族的淮夷徐戎,他們原來崇拜「玄鳥」(即燕,亦即鳳鳥)圖騰的。東夷的郯子曾說:「我高祖少皥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左傳‧昭公十九年》)據說「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左傳‧昭公元年》)。秦原來是東夷而西遷的,《史記‧秦本紀》稱其祖先之後有郯氏、徐氏、嬴氏,可見秦原與郯、徐是同族。秦穆公既然在宗廟中見到句芒,可知句芒正是秦的祖先之神。《秦本紀》稱秦的遠祖是伯翳,亦即伯益,伯益原是傳說中玄鳥的後裔,其後代又有「鳥俗氏」而「鳥身人言」。據說他主管草木、五穀、鳥獸的成長。其實伯益即是句芒(詳見拙作《伯益、句芒與九鳳、玄鳥》,收入拙作《中國上古史導論》,編入《古史辨》第七冊上編)。
句芒之神所以稱為「句芒」,就是由於他主管草木五穀的生長。「句芒」即是「句萌」,《月令篇》說季春三月,「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句者畢出,萌者盡達」。「句芒」是形容植物的屈麴生長(鄭玄註:「句,屈生者。」)。帛書稱春季之神為「秉」,「秉」字像手執禾一束的形狀,常用以指結穗的糧食作物,《詩‧小雅‧大田》說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以「遺秉」和「滯穗」並稱。當時楚人稱「司春」之神為「秉」,也是由於春神主管草木五穀的生長。
帛書六月「(且)司夏」的神像,人面獸身,面有紅色邊緣,無左右下臂和手,穿長袖衣隱蔽而拖著,身後有尾,並有雄性生殖器,即所謂「朱□獸」。這個夏季之神,相當於《月令》所說夏季南方的火神祝融。祝融原是楚人的祖先之神,因而帛書稱之為「且」(,當即「祖」字。《山海經‧海外南經》說:「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也與帛書相合。《山海經‧大荒西經》說:「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又說:「老童生重及黎。」《國語‧鄭語》說黎為高辛氏火正因而稱為祝融。《史記‧楚世家》把「老童」誤作「卷章」,又把重和黎誤合為一人。《楚世家》又說帝使重黎討伐共工無功,因而殺死重黎,使其弟吳回「復居火正,為祝融」。據《世本》(《史記集解》所引)和《大戴禮記‧帝系篇》,吳回確是和重黎同為老童所生,看來吳回確有繼重黎而為祝融之說。《山海經‧大荒西經》說:「有人名曰吳回,奇左,是無右臂。」郭璞註:「即奇肱也。」王念孫以為「奇左」是「奇厷」之誤。帛書這個夏季神像無左右下臂,可能繪的是吳回。《大荒西經》又說「日月出入」的日月山,「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於頭上,名曰噓。」「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從上下文看來,「噎」疑是「噓」之形誤。帛書這個無臂的夏季之神,也可能是日月山的神人名噓的。
帛書這個祖先之神,繪有男性生殖器,神名為「揸」,即「且」字,是「祖」字的初字,很可能與原始氏族的生殖崇拜有關。三十年代郭沫若《釋祖妣》首先把「且」識為「牡器之象形」,同時高本漢(Barnhard Karlgren)也認為「且」字是男根之像,並且把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男根模擬物稱為「祖」。五十年代以來,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的陶制或石制的男根模擬物出土不少,考古學者一律稱之為「陶祖」或「石祖」,都認為與原始的生殖崇拜有關。不但仰韶文化晚期、馬家窯文化早期、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的遺址中有男根模擬物出土,鄭州二里崗的商代遺址和長安張家坡的西周遺址中也有出土;廣西邕寧和湖南安鄉的早期越文化遺址中亦有出土。戰國時代楚人崇拜的祖先之神,繪成人面獸身,身後有尾,並有男根,是可能與原始的生殖崇拜相關的。
帛書九月「玄司秋」的祖像很是特殊,是一種雙首的四足爬行動物,雙首類似龜頭,四足爬行類似鱉,即所謂「翏黃難」。這是帛書所載四季神像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神物。這個「司秋」之神名「玄」,當即水神玄冥。帛書以玄冥為秋季之神,和《月令》以玄冥為冬季之神不同。帛書以玄冥為黃色而在西方,和《月令》以玄冥屬黑色而在北方不同。玄冥的簡稱為「玄」,猶如玄冥也或簡稱為「冥」,如《國語‧魯語》和《禮記‧祭法》並稱「冥勤其官而水死」。古代神話中的水神玄冥,就是古史傳說中的鯀,鯀的傳說原來出於玄冥神話的分化演變。「鯀」字古代「鯀」,從「玄」得聲,「玄」本讀若「昆」。鯀在神話中,原與禹同為使用應龍、鴟龜來治水之神。《楚辭‧天問》說:「河海應龍,何盡何歷?鯀何所營,禹何所成?」又說:「鴟龜銜,鯀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據說鯀因竊取上帝的「息壤」來填洪水,因而受到上帝的處罰而被殺死(見於《山海經‧海內經》)。古史傳說就變為堯或舜於羽山。玄冥原為黑暗幽冥之義,居於幽都,而所的羽山「乃熱(日)照無有及也」(見《墨子‧尚賢》),就是「不見日」的委羽之山(《淮南子‧地形篇》)。少皥氏使「修及熙為玄冥」(《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而鯀又「字熙」(《史記‧夏本紀》索隱引皇甫謐《帝王世紀》),足以證明鯀即出於玄冥的分化(詳拙作《鯀、共工與玄冥、馮夷》,收入拙作《中國上古史導論》,編入《古史辨》第七冊)。
鯀有被殺後屍體復活變為「黃能」潛在水中成為水神的神話。據說晉平公有病,夢見黃能入於寢門,鄭國子產前來聘問,晉平公對子產說:「今夢黃能入於寢門,不知人煞乎?抑厲鬼耶?」子產對答說:「昔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能,以入於羽淵,實為夏郊,三代舉之。」(《國語‧晉語八》,《左傳》昭公七年大體相同)「黃能」今本誤作「黃熊」,陸德明《經典釋文》認為「熊亦作能,作能者勝」。孔穎達《正義》說:「能,如來反,三足鱉也。解者雲獸非入水之物,故是鱉也。」今本誤作「黃熊」,這是出於後人不理解「黃能」之義而誤改的。《爾雅‧釋魚》說:「鱉三足能。」鱉原為四足,三足的鱉是畸形。《論衡‧應是篇》說:「鱉三足曰能,龜三足曰賁,能與賁不能神於四足之龜鱉。」《說文》說:「能,熊屬,足似鹿。」「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強壯稱能傑也。」「能」當是鱉中「強壯稱能傑」的一種,所謂「三足鱉」是一種神奇的傳說,實際上「三足」是畸形,不可能成為鱉的一種。金文「能」字作如下之形:
就是一個四足爬蟲的象形字。孔穎達說:「能音如來反」,是正確的。「能」古音讀如「態」,與「難」音同通用。《玉篇》有「」字,就是「能」的異體字,以「」作為音符。帛書稱「玄」為「翏黃難」,「翏」當讀為「戮」,是說鯀被殺而陳屍,《國語‧晉語九》韋昭註:「陳屍為戮。」「翏黃難」就是說鯀被殺而屍體復活,變成黃能而成為水神。
當時蜀國流行的祖先鱉靈的神話,也出於鯀化黃能神話的分化。揚雄《蜀王本紀》(《太平御覽》卷八八八引)說:楚人鱉靈被殺,屍體漂流到蜀地而復活,望帝(杜宇)用以為相國,玉山洪水暴發,鱉靈「決玉山,使民得陸處」,後來望帝傳位於鱉靈,號為「開明帝」。這個楚人鱉靈的治水神話,就是鯀化黃能神話的分化,原是楚人所流傳的傳說。《楚辭‧天問》說:「化為黃能(今本「能」誤作「熊」,洪興祖補註:「《國語》作黃能」),巫何活焉?」就是說屍體復活而化為黃能。所謂「鱉靈」,「鱉」即是「能」,「靈」即是神,「能」就是畸形的鱉。玄既是玄冥,亦即是鯀,又別稱鱉靈,也還是玄武。玄武的形象也是指畸形的龜或龜蛇合體。《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孔穎達《正義》說:「玄武,龜也。」《後漢書‧王梁傳》說:「玄武,水神之名。」李賢註:「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
古人所以特別重視龜鱉中「強壯稱能傑」的「能」,因為古人認為特大的龜鱉是有特別強壯的神力的。《楚辭‧天問》說:「鰲戴山抃,何以安之?」鰲是大龜,王逸注引《列仙傳》說:「有巨靈之鰲背我蓬萊之山而抃舞,戲滄海之中,獨何以安之乎?」《列子‧湯問篇》又說:「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帝恐流於西極,……乃命禺強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列子‧湯問篇》、《淮南子‧覽冥篇》和《論衡‧順鼓篇》都說:「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
帛書十二月「司冬」的神像,人體正面站立,巨頭方面,大耳,頭頂有並列的兩條長羽毛,口吐歧舌向左右分布成直線,兩手握拳向左右張開,上身穿著黑色短袖,露出下臂,即所謂「□墨(黑)干」。當即能使巨鰲的北海之神禺強。「禺」字像巨頭的動物之形。「」字從「余」聲,與「禺」音近通用。《山海經》的《海外北經》和《大荒北經》都說:「北方禺強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鳥身」當為「黑身」之誤(舊注引一本作「北方禺強黑身手足」,《莊子‧大宗師篇》釋文引此亦作「黑身手足」)。「珥兩青蛇」和「踐兩青蛇」表示其威武而能除害。《莊子‧大宗師篇》釋文引崔撰和《列子‧湯問篇》張湛注引《大荒經》都雲:「北海之神名曰禺強,靈龜為之使。」所謂「靈龜」即指巨鰲。
三、楚帛書的創世神話
楚帛書中間八行一段文章,講的是開天闢地的創世神話,這是我們所見到的時代最早的創世神話文獻。全文可以分為上下兩節,上節較短,講的是伏羲創世的神話;下節較長,講的是祝融繼續進一步創世的神話。據說遠古之時「夢夢墨墨」(一團混沌),「風雨是於(閼)」,雹戲(即伏羲)生了四個兒子,即青□干、朱□獸、翏黃難和□墨(黑)干,就是春、夏、秋、冬四時之神,就是上文所說「秉司春」、「 且)司夏」、「玄司秋」和「司冬」四神。雹戲命令四神疏通山川四海,因而使得「朱(殊)有日月,四神相弋(代),乃步為歲,是惟四時」(即四季)。就是說由於四神的疏通,使得一團混沌分解,使得日月分明,四神得以輪流掌管,春、夏、秋、冬四時得以轉變,從而推步為一年。這是上節的主要內容。
下節又說:「千又百歲,日月允生(「允」讀作「夋」),九州島不平,山陵備側,四神□□,□至於復。」「允」和「夋」古音義相通,《說文》說:「夋,行夋夋也,從夂,允聲。」「行夋夋」是說不斷推行。所謂「日月夋生」,是說日月不斷產生,古神話中有十日和十二月並生的說法,如說帝俊生十日和生十二月,見於《山海經》的《大荒南經》和《大荒西經》。這是說:經歷千百年之後,上天下地又發生混亂,天上有日月不斷產生,地下的九州島又不平,山陵都變得傾斜了,以致「四神」不能使「四時」按常規運轉。
接著又說:「天旁動,畀之青木、赤木、黃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敷),奠四極。」這是說:天為此大為感動,因而賜給青、赤、黃、白、黑木之精,因此炎帝就得下令祝融,使四神從天下降,從而奠定「三天」和「四極」。看來天帝所賜五木之精,就是賜給祝融和四神的神力,因為「青□干」、「朱□獸」、「翏黃難」和「□墨(黑)干」等四神,就是執掌青(東)、朱(南)、黃(西)、黑(北)等各方面的事業的。所謂「奠三天」和「奠四極」,就是創建開天闢地的工程。上文所列舉的帛書所繪四季之神,正是善於「奠三天」和「奠四極」的能手。
帛書接著又載:「曰非九天則大側,則毋敢睿天靈(「靈」讀作「命」),帝允,乃為日月之行,共攻□步十日,四時□□,□神則閏,四□毋思,百神風雨,晨禕亂作,乃□日月,以轉□思,有宵有朝(早),有晝有夕。」這是說:祝融接受了炎帝的命令,表示如果違反「九天」的意旨,就將有更大的傾側,為此不敢不順從天命。經過炎帝的允諾,於是開始做恢復日月運行的工作,共同努力著推步「十日」,調整「四時」,終於改變了「晨禕亂作」的天象,使得風調雨順,日月運轉分明,有夜有早,有晝有夕。我們必須指出,近人考釋帛書的,都把「共攻」讀作「共工」,以為最後由共工完成了調整混亂天象的工作,看來並不確實。因為據文獻記載,古神話中共工正是個造成天地災禍的主角,據說共工曾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見於《列子‧湯問篇》等)。共工是不可能做調整日月和四時的工作的,而且祝融既然以四神下降而「為日月之行」,不可能同時又有共工來完成這工作。「共攻」兩字當是指祝融統率四神共同努力而言。
帛書八行這段文章所講的創世神話,既說伏羲生「四神」而使「四神」從一團混沌中開天闢地,使得日月分明和四時運行;又說祝融順天意、奉炎帝之命而統率「四神」,進一步完成創世工程,都是歌頌帛書中所繪的四季神像而要求大眾加以崇拜和祭祀的。帛書所講的創世神話,實質上就是太陽神的創世神話。拙作《丹朱、歡兜與朱明、祝融》(收入《中國上古史導論》,編入《古史辨》第七冊),已詳細證明祝融原是日神與火神,同時又是楚人的祖先之神。炎帝既是出於日神、火神的分化演變,祝融所統率四季之神中的夏季之神又是火神的分化。
帛書所說祝融使四神「奠三天」,「三天」是指三重的天的結構,和古神話中所說「九天」不同的。「九天」是指天有九個方面的區分,《天問》所謂「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古神話以昆侖山原與上天相連接,可以從此登天的。《淮南子‧墜(地)形篇》說:「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這就是「三天」的結構。
帛書所說祝融使四神「奠四極」,「四極」是指地的東南西北四方的盡極之處。《淮南子‧墜形篇》所謂「禹乃使太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地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淮南子‧時則篇》談到了東、南、中央、西、北五極之處和五帝、五神之所司:東方之極東至日出之次,太皥、句芒之所司;南方之極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中央之極自昆侖東絕兩恆山,黃帝、後土之所司;西方之極西至三危之國,少皥、蓐收之所司;北方之極北至令正(丁令)之國,顓頊、玄冥之所司。據此可知古神話中,「四極」原為四方的上帝和四季四方的神所執掌,原來就是由四季四方之神所奠定的。四季四方之神的神力強大,本來就是「奠三天」和「奠四極」的能手。
楚帛書所說祝融創世的神話,確是有來歷的。《尚書‧呂刑》說:「蚩尤惟始作亂,……皇帝(上帝)哀矜庶戮之不辜,……遏絕苗民,無世在下。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這是說,因為蚩尤作亂,遏絕苗民,上帝於是命重、黎絕斷天地之間的通路,這就是祝融開天闢地的神話。原來古神話中天地是連接而有通道的,昆侖就是登天的通道所在,由於祝融的「絕地天通」,天地才分開而不能相通。《國語‧楚語下》載楚昭王問於觀射父說:「《周書》所謂重黎實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古神話確實認為如此,人民原來是可以由地登天的。於是巫師們就宣稱從此只有巫師有天梯性質的高山,從此可以升降上下,能夠往來人間和天堂,溝通天人之間。
祝融怎樣「絕地天通」的呢?《山海經‧大荒西經》說:「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噎」疑「噓」字之誤),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國語‧楚語下》記觀射父說:「及少皥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這是說:上帝(顓頊也是上帝)命令重和黎,一個上天而「司天」,一個下地而「司地」,同時黎所生的噎(或噓)「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該即帛書所說「乃為日月之行」。
楚帛書所講的創世神話,限於混沌中開天闢地和天象由混亂恢復正常兩部分。帛書中間十三行一段文章,也是講天象發生災異而恢復正常的。全文可分為三節,第一節講天象發生災異,包括月的盈縮不當,春、夏、秋、冬四季的變換失常,日月星辰運行的逆亂,草木的生態失常等;認為這是「天地作羕(「羕」讀作「殃」),天棓將作傷,降於其方,山陵其發(「發」讀作「廢」),又(有)淵厥潰,是謂孛」。「天棓」是指棒那樣長的彗星,「孛」是指光芒蓬勃的彗星。這是說天地遭殃,是彗星降下的傷害,以致山陵敗壞,淵澤潰決。接著又說出現「孛」的歲月,有雷電、下霜、雨土的災異,因而「東國又(有)吝(患難)」,「西國又(有)吝」,而且有兵災「害於其王」,說明這樣的天災不但東國和西國的人民受難,國君也得有兵災。
第二節缺字較多,有些字句意義不明。大意是說一年四季的變化,此中春、夏、秋「三時」都重要。由於「孛」(彗星)的「作其下凶」,日月星辰運行紊亂,「時雨」(及時下雨)失常,以致「群民」的「三恆發」(「發」讀作「廢」),四興鼠(「鼠」讀作「鼠」),以(失)天尚(「尚」讀作「常」)」。「三恆」是指春、夏、秋三季的常規作業,「四興」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行事。這是說:由於彗星造成天災,使得人民廢毀三時的常規作業,敗壞四時的行事,以致人民不能正常生活。接著指出,由於「群神五正,四興無羊(殃),建恆懌民,五正乃明,其神是享」。所謂「群神五正」,是指主管「四時」的五神,當時中原地區以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四時之神)加上後土,稱為「五正」(《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晉太史蔡墨所說),這里楚人所說「五正」,也該指上文所述四時之神加上後土而言。這是說,由於五正管理好四時的行事,使得重建「三恆」而便於人民安居樂業,因而人民要祭享其神。第三節「帝曰」以下,是說上帝為此對五正之神大
Ⅳ 有什麼小說好看啊
蟬為誰鳴 張之路寫的,科幻長篇青春小說,目前我最喜歡的書。
我飛了 很久以前看的,黃培佳寫的,純真的友誼,很感人。
閣樓里的秘密 涉及到抗日情節,勿忘國恥!
生日快樂 青木和雄寫的,很感人,推薦。
魔塔 不解釋
鄭淵傑寫的通話都很好看!推薦!!!
幻城,雖然是新生代作家寫的,但是有點看頭。
夏至未至 也不錯,講述青春友誼
土雞的冒險 常新港寫的,講述一隻土雞的磨難成長,很感人,引人入勝。
小布頭奇遇計 很早的童話了,經典,值得看看。
三毛 不是三毛流浪計!!!講述的是一個女人,在撒哈拉大沙漠的故事,有很多本。
草房子 講述的是油麻地小學的桑桑和夥伴自己的友誼故事。
根鳥 講述一個叫根鳥的少年執著尋找一個叫紫煙的女孩的歷險故事,我看了很多遍。
床邊的小豆豆 小豆豆的童年生活
丟三落四的小豆豆 同上
短篇小說:
SD娃娃的眼淚
我想做個樹孩子
守著十二個雞蛋等著你
旱船
落地傷花
老師我想對你說
索吶神曲
誰的青春在流浪
無怨的青春
天天天藍
誰可以給誰青春
狗媽
金鉤鉤,銀鉤鉤
你是我的守護神
…………
樓主,以上的推薦書籍,小說,是本人以將近十年的書齡為您推薦,每篇的情節都很曲折,文章很精幹。希望樓主會喜歡。
以上喂本人全部手打,很辛苦的,希望樓主採納我的答案吧!
拒絕其他ID的復制,轉載。
Ⅳ 關於日本富士的游記
富士山之旅
小組:習客小院士
組員:雍稼文 周欣怡 張頡靖 葉鑫 趙丹麗
指導教師:王曉榮
HI!大家好。我們是一群來自中國的小遊客。別看我們小,我們已經有了多次旅行的經歷,這次我們結伴來到富士山旅行。要問我們,怎麼會想到到富士山旅行的呢?那還得歸功於我們語文老師——蔡老師呢!那次的《世界名勝任我游》拓展閱讀,我們小組研究的就是日本的富士山。我們尋找大量的資料,了解了富士山的一些情況:
富士山是世界著名山峰之一被日本人奉為聖岳,高3776米,是日本的最高峰。富士山位於本州中部,東北距東京約80公里,南距太平洋岸26公里。
富士山的形狀特別有趣,圓錐形的山頭,白雪覆蓋,為什麼會形成這樣奇特的形狀的呢?富士山的名字,是如何來的呢?富士山是個圓錐形的火山。山的頂部有一個直徑800米、深200多米的火山湖。從公元781—1 707年,已噴發了18次,現在還在活動,山頂還有噴氣現象。由於火山口的噴發,在山麓處形成無數山洞,千姿百態,十分迷人。富士山噴發時,地殼內部的熔岩流先把凝固在山頂管道中的岩石打通,然後奔流而出,向四周漫流。冷卻以後,一圈圈堆積在周圍。這樣形成的山丘,就成了勻稱完美的圓錐形火山,叫做火山錐。在日本嚇夷族語言中,「富士」的語音本是「火之山」的意思,後來漢字傳入,才寫成了「富士山」。 因此日本人把富士山尊為「聖山」。
為了能親自感受一下富士山的神秘,因此我們決定來一趟結伴旅行。之前,我們等富士山是意見不容易的事情。爬上山頂,需要徒步登上兩天一夜,而且要應付寒冷和天氣的突然變化。即使是像現在的8月份——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富士山山頂上仍舊寒冷刺骨,寒風凜冽。因此,我們准備必備用品,開始了我們第一次出境旅遊。
第一天
我們驅車開往富士山。到達富士山腳下,「富士山」的美麗景色把我們的視線吸引住了。它就像一把張開倒置的玉山。「白扇倒懸東海天」,這白與藍的色調又被稱之為「青空一朵玉芙蓉」,顯現出一種冷艷的美。It』s so beautiful!
車子還沒有停穩,我們就迫不及待地下了車,山下一片蔥綠,一朵朵野花在風中搖曳著。唯一遺憾的就是,正值7-8月,沒有看見日本的國花。據說,每年的4月份,富士山山腳下,開滿了櫻花。櫻花全部開放了,它們有的好幾朵長在一起,像一簇粉色的高粱穗似的;有的獨自在樹枝上開放,所以看得很清楚,它們每朵有五片花瓣,一般都是粉色的,中間還長著一個黃色的小花心;還有的櫻花很特別,不是長在樹枝上,而是長在樹干或樹根上。 這些粉色的櫻花爭奇斗艷,襯著掛在樹上的火紅色的燈籠,真算得上是火樹銀花呀!
登富士山有5條線路:河口湖、須走、富士宮、富士吉田和御殿場。每條線路都劃分為10個階段。也就是「十合目」。
現在,由於交通的發展,車子可以直接開到五合目。五合目,已高達2305米。它既是徒步登山的起點,也是富士山上最熱鬧、繁華的地方。有商店、飯店、旅館等等各種旅遊服務設施。大家在這里准備好了木棒、手套、氧氣、防寒衣、雨衣及常用葯及各種登山必備品,換好登山服,在當地導游的引導下,開始了徒步登山。一路上,基本上是在泥土公路似的溶岩渣上往上走,甚至可以坐馬車或騎馬。我們每個人都定了一匹馬,騎在馬上,看著周圍的風景,享受著風帶來的涼爽。不一會兒,我們到了 「六合目」的雲海庄,下了馬,徒步走在山路上。山上顯得荒涼,四周都是褐色的火山熔岩和砂礫,既沒有一條可以走的路,也沒有野花野草了。我們一步一步往上挪,在這里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左右觀望。我們只能相互提醒對方注意腳下。
從700米的「七合目」再往上爬,路越來越危險。氣溫也不斷下降,原來穿長袖襯衫的我們,只能套上羊毛衫、棉衣,圍上圍巾,帶上手套。有人甚至買上拐杖。這兒,既看不到密林花叢,也聽不到松濤余韻;既沒有夜鶯歸鳥的翱翔,也沒有松鼠野兔的奔跑。但是卻蘊含著一種氛圍:SOLEMN(庄嚴)。
攀上3250米的「八合目」。我們來到晚餐、宿營的預定地——「友枝」木屋,這小屋物是專供爬山客而建的,據說有好幾年歷史。當大家爬到這里時,都顯得又餓又累了。晚餐為每人一碗咖哩飯,也許是肚子太餓的原因,大家都吃得非常香。吃完晚餐後,大家在上下兩層結構的大連床上,頭並頭地睡到向頂峰沖刺的出發時間———深夜1:55。也許大家要問,為什麼起得這樣早?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天
深夜1時55分,我們被一陣電話鈴聲吵醒,睜開惺松的眼睛,往窗戶外一看,已經分不清是霜還是雨,外面濕漉漉的,颼颼嗖嗖,漆黑一片,氣溫為10℃。為了盡快登上山頂,我們還是按照原定計劃,在手電筒的照明下,藉助木棒、鐵索,攀登於時而崎嶇不平、時而險峻陡峭的山路上。由於天黑,又由於越往上爬,路越窄,在接近頂峰約幾百米的地段,各路人馬全都匯集到了一塊。幾千人的長龍在黑暗中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就這樣艱難地往上挪動著,凌晨4:55,我們終於登上了富士山的頂峰。興奮與激動,使我們忘了勞累,趕緊去看日出。因為能否看到日出,已成為衡量登富士山成敗的標志。有幸的是,我們算是趕上了這一時光。
富士山的日出是絢麗的,放眼望去,只見波濤翻滾的雲層,一會兒如重巒疊嶂,一會兒像萬馬奔騰。開始時,雲層還是淡灰色,轉瞬間又變得聖潔純白。忽然,雲層上方露出一道金光,金色的光芒越射越多,白雲抹上了淡黃、橙色、淺紫各種色彩,滿山遍野盡染朝暉,頓時,整個山區異彩紛呈,一片斑斕。突然,從五彩繽紛的東方跳出一輪紅日:太陽出來了!劍峰上響起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悠揚的樂曲,也變成激動人心的高亢旋律。一剎那,富士山奇妙的日出景象,一覽無余的呈現眼前。看日出的人們急促地按動快門,為的是留住這美妙而絢麗的瞬間。
太陽冉冉升高,濃濃的彩雲漸漸散開,這時,旭日的光輝又將富士山染成赭紅色。悠然飄揚的淡紫色的雲霞漸漸又變成乳白色。站在劍峰,只見碧空在上,白雲卻在山腰圍繞,富士山的景色,真是千變萬化。
從富士山頂可以一睹日本「八瓣芙蓉」的風采,除最高的劍峰外,還有遠眺白山峰、葯師峰、大白峰、伊豆峰、成就峰、駒峰和三島兵峰。這8個山峰很像8片蓮花瓣。這時登山人領略到「無限風光在險峰」的真正含義了。富士山,三分之一的高度在雲層上,氣候捉摸不定,時而碧空白雲,時而煙雨彌漫,很不容易看到全貌,像這次登山者能看到「富士日出」的全部景象,實屬難得。
帶著興奮,我們把視線移向火山口。富士山的山頂是一個火山口,沿著這個火山口走一圈要一個多小時,其深則有幾十米,站在火山口的邊上往火山口底看,頭都有點發暈呢。火山口內外沒長一草一木,好像火山爆發就在昨天似的。火山口旁還坐落富士山地區著名的久須眾神社和戰間神社。
此時山頂雖然無雪,但氣溫低達4~5℃。20分鍾後,雲霧已把山頂包住,20米以外,什麼都看不見了。在雲霧的籠罩下,我們從山頂沿著下山路下山。由於登山路與下山路是兩條不同的路,互不幹擾,加之下山全是「Z」形的斜坡路,相對好走,僅花了約4個小時,便返回到了五合目。
接著我們乘車直奔河口湖健康中心溫泉浴室。說起溫泉,我們不得不介紹日本的溫泉。
溫泉的形成原因,大略有兩種:一是地殼內部的岩漿作用所形成,一是為火山噴發所伴隨產生,多為硫酸鹽泉。火山地區地底的火山岩漿尚未冷卻,或地殼變動造成地函隆起,都使得地下的溫度比正常者高,因此含水層不需要到地底就會有高溫熱水產生。由於地底的壓力加上岩層的裂隙,因此促使熱水從地下湧出。人稱「火之山」的富士山的山腳下,這樣的泉眼很多。日本人對於洗澡也很講究,什麼澆浴、箱蒸浴、泥漿浴、沙浴、溫泉葯浴。我們選擇了溫泉葯浴,來洗卻一天的疲勞。
我們來到澡桶。只見,澡桶里已經浸泡者各種葯材,散發著葯材特殊的香味。我們打開水管開關,溫泉的泉水急速地流下來,我們只感到自己越來越重,也不知怎麼回事,叫來服務員。服務員告訴我們,溫泉的水含有硫酸,自重量很大,它能殺菌,能治療疾病。這下,我們放心了,久久地泡在澡桶里,藉助於溫泉和中葯效果把一身的疲勞、泥污沖洗得一干二凈。
就這樣,圓滿、成功地完成了登富士山之旅。
第三天
要說,登上富士山,是日本旅行的重要項目。但是來到富士山,不看一看富士山周圍的景色,那也是一大遺憾。於是,我們由隨著來到富士山北側,由東向西分別為山中湖、河口湖、西湖、精進湖和本棲湖,這五湖所形成的區域是座多功能的渡假中心,除了山光水色,夏季可以露營、垂釣和泛舟,冬季還可滑冰和滑雪,秋天的楓紅更是一大勝景。
五湖中面積最大的山中湖海拔982米,在日本的高山湖泊中,它排列第3位。山中湖水晶瑩透澈,環境優美寧靜,夏日可垂釣、劃船,嚴冬能滑冰。湖畔周邊作為優美的避暑勝地,得到很大的發展。山中湖畔有座高1104米的大山,山頂有一座一流的「富士旅館」,旅館有條特殊約定:如果住在這家旅館超過1分鍾看不見富士山,旅館為表示歉意立即退回住房費。
風景秀麗的河口湖,即使在隆冬季節,湖水依然碧波盪漾。湖中有鵜島,湖岸線蜿蜒曲折。河雄偉的河口湖大橋橫跨南北兩岸,若在櫻花盛開的季節站立橋上觀賞白雪皚皚的富士山峰,真是美不勝收。
西湖,你們也許認為我們介紹錯了。中國有「西湖」,日本也有個「西湖」。水面平靜,素有少女湖之稱的西湖,冬天也是波光粼粼,尤其是河西與青木原大森林相連,水深70米,水質清澈透明,自然風光十分迷人。西湖的紅鱒魚十分盛名,形體美觀,味道鮮美,很多人喜歡在這里釣魚。湖的西側卻是觀賞富士山景最好的地方,這里有絕佳的觀景點,稱為紅葉台,就在東富士五湖的道路旁,路的另一側有岔路通往鳴澤冰穴和富岳風穴,這兩個洞穴都是富士山在史前時代火山爆發時,由熔岩所形成的洞穴。鳴澤冰洞,是兩千年前因熔岩中的氣孔而形成的山洞。這個洞一年四季都是冰冷冰冷的,盛夏時去最好不過了。
五湖中面積最小的是精進湖,周邊面積為5平方公里,在蒼郁蔚茂的綠蔭下,從北岸遠眺富士山,堪稱日本景中一絕。這里很早以來作為避暑勝地受到人們的喜愛,來到這里,不可錯過的娛樂運動是皮艇和劃船,清澈平靜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
五湖中最深的是本棲湖,水深138米,為日本第8深湖。湖水清澈干凈,波光閃閃十分美麗。現在,本棲湖已被國際上正式列為「世界最美湖」之一。這里的湖上娛樂活動很多,有快艇、沖浪、釣魚等,湖畔還設有帳篷和郊遊用的自行車。
看到這么迷人的景色,我們不知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只能引用日本著名詩人金子光晴寫下的贊美詩,表達我們的情感。
靜靜的五湖,合抱著富士秀峰。
山中湖畔群棲的鶺鴒,在霧靄中,輕盈地羽尾抖動。
那畫框中的河口湖,宛如從樹海採摘的明珠,剔透晶瑩。
明眸般的精進湖啊!充滿嫉恨神秘莫測的西湖。
還有那本棲湖,世無雙,景中景。
靜靜的五湖,仰望著富士秀峰。
短短的三天旅行已經過去,我們恍若只是過了一天。在我們乘上飛機回國的路上,我回頭看著窗弦外的日本越來越小,手中拿著富士山拍下的照片。啊!這次旅程真實回味無窮。
Ⅵ 關於羅山寶城廣場升華的作文
四篇,您自己挑吧~~我和書的故事從我看她的第一眼起,我的心中就有一種莫名的感覺:「她與我有緣。」以後的日子裡,我便千方百計地接近她,試圖了解她,時間不長,漸漸發覺,我已深深地愛上了她。也許是厭倦了苦燥無味的ABC,也許是為了逃避令人窒息的x+y,我一次又一次地約她出來,從她那泛著清香的扉頁中,走向一個陌生而又新鮮的世界。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不求「書中自有顏如玉」,不為功利,不為分數,不為文憑,不為學歷,只為心中那份渴望,只為心中那片怡人的「綠地」。她的知識是那樣的廣闊無垠,她的話語是那樣的富有哲理;她的目光是那樣地溫暖,好像能融化世界上所有冰凍的心田,她的雙手是那樣的溫柔,好像能撫平人世間所有的傷口……當我因失敗而痛苦迷惘時,她總這樣對我說:「真正的光明並不是永遠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遠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並不是永遠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不為卑下的情操所左右罷了;當你要戰勝外來敵人時,首先得戰勝你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墮落,只要你不斷地自拔與更新。」當我因小小的成功而手舞足蹈時,她總這樣對我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更有強中手,真正的強者,不但要經得起失敗的考驗,還要經得起成功後糖衣炮彈的洗禮,當你沉浸在幸福的甜蜜里賞花賞月時,只怕別人已到了峰巔了。」當我因「微微的困惑」而不能自拔時,她總這樣對我說:「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有的是流星,有的是恆星。流星是美的,可它終究是一顆流星,流星的意義在於瞬間即逝,流星的美也只源於剎那間。流星畢竟是流星,若追尋長久,只能等待屬於自己的那顆恆星,地抓住這瞬間的美,痛苦只能是自己。」當我畏首畏尾躊躇不前時,她會送來這樣的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啊!這就是她,不管是樹蔭之外喧囂著浮躁的熱浪,還是窗外肆虐著凜冽的寒風,只要和她在一起,她就會在熱浪之中營造一片清涼,在嚴寒之中托出一份溫暖。她就是書,這就是我和書的故事。我與書的故事現在回起來,第一本與我有緣相見的書已經開始模糊、淡化了。雖然這幾年,經我手的書數也數不清,但始終沒有少時《三百六十夜》那種的韻味。與「書」之前篇一年級--只有兩本破爛的不成樣的,不知名的書陪伴;二年級--各式各樣的小畫書和《當代小學生》之類;三年級--第一次讀完了自認為是長篇的《復仇女神》,對女主人公白馬翁姆崇拜得五體投地;四年級--讀了多期《故事會》、一套《唐詩900首》,及其《西遊記》、《東游記》和《北游記》。五年級--16卷《機器貓》、3篇《七龍珠》及《凡爾賽玫瑰》還有《簡·愛》和《穆斯林的葬禮》。五年級暑假--把以往讀的書又重新讀了一遍。爸爸的書架中我讀了多期的《談古論今》、《十大將軍傳》、《劉公案》及《白玉堂》。這個暑假,我讀的書很多,因為我讀書的速度很快。還有的,就是我對讀書有著濃厚的舉,手只一要有一本書,我就非在一天內看完。我與「書」之中篇上初中了,以前聽過姐姐說的諸多恐怖事件。(註:是關於上初中的)我和做好了與書永別的念頭。但是上了初中以後,感覺很一般,除了上晚自習以外,與小學沒什麼區別,並且晚自習也是自習,有很多時間從老師那兒借的,從校圖書館借的,大大的豐富了我的大腦的空間。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莫泊桑的《一日》、左拉的《小酒店》,以及一整套「自畫青春」,每讀一本便感到自己的無知,就百這和「無知」,使我深深深溺在書海中,並且永不想出來。我與「書」之下篇上初三了,雖然功課很緊,但我也抓緊時間讀書,與同學換閱,自己購買,姐姐書屋(註:因me之老姐特喜書,所以把她的「書藏」稱為「姐姐書屋」里借。好不容易,有個假期,准備一個好心情,去圖書館挑幾本喜愛的書,看來也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成長的故事我今年11歲,是東海縣實驗小學五年級的一名學生,現在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但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有一段「苦澀」的日子。我是在1993年10月12日那天頂著淅瀝的小雨,來到了這個世界上。據說剛出生的我,不像別的孩子那樣身體又紅又丑,而我一生下來,一頭烏黑的頭發,大大的眼睛,胖乎乎的很漂亮,令人喜愛。爸爸、媽媽把我寶貝似的呵護著,無論誰帶我,爸爸、媽媽總是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可粗心大意。為了祝我有一個好的前程,爸爸、媽媽給我起了「浩遠」這個名字,希望我以後目標遠大、有所作為。聽說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在下面的鎮里教學,媽媽在玻璃廠上班又很忙,我只在他們身邊呆了一年就被奶奶帶回老家了。每到休息日,爸爸、媽媽總是帶些好吃的來看我,一看到他們我就會撲到他們懷里,不肯離開半步,生怕什麼時候他們又偷偷走掉。媽媽說,每次離開她都要想方設法把我哄睡,然後再回去。等我醒來看不到他們又總是哭著、鬧著讓奶奶背著我到處找媽媽。這樣的「苦日子」我過了兩年。漸漸的,我長到該上幼兒園的年齡了,就被爸爸、媽媽接回來,本想這下好了,我可以跟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了,可沒曾想到他們倆還很忙,爸爸在外無暇顧及家,我就只有媽媽一個人照顧。那時媽媽一個人帶我可辛苦了,還要上大小夜班。她下班時間不固定,有時她很晚才能去幼兒園接我。每當別的小朋友都被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接走,幼兒園里只剩下我一個人時,心裡很不是滋味,只有眼巴巴地站在幼兒園大門口焦急地等媽媽。還有更糟糕的,就是如果媽媽上夜班時,我一個小孩子還要自己在家裡睡覺。說真的我那時害怕極了,可沒法,每次都要媽媽等我睡著後再走,可媽媽走後不長時間,我會因害怕而醒來,爬起來滿屋子查看,然後再回床上。那時我覺得我真太可憐了,爸、媽都不疼我了,現在想起來都很辛酸。可就是因為有那麼多的獨處機會,我的膽量也越來越大了。有一天,媽媽突然對我說:「浩遠,你爸爸調到縣城工作了。」那時別提我有多高興了,又蹦又跳的,心想這回我再也不會最後一個離開幼兒園了,再也不會一個人提心吊膽地在家睡覺了。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才真正地享受到天倫之樂,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時間過得真快,我開始上小學了,這段苦澀的經歷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我也漸漸地懂得了父愛和母愛,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做個懂事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動來報答他們。中考滿分作文:流水的故事2007年03月24日星期六12:59我是一條魚,媽媽總是這樣說。是的,因為我對於水有一份特別的鍾愛。我喜歡站在溪水邊,看它們潺潺地從我面前流過,看它們起起落落,感受生命的靈動。我喜歡觸摸流水,感受生命的鮮活。我喜歡聽流水拍打石頭的脆響,因為它正在敘述動人的故事。時光斗轉,流水把我帶到了一座孤樓前。我看到了樓閣上一個消瘦的面孔,那是李煜。他哀婉地唱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他凄清的曲調在我的耳畔回響。那是個怎樣無奈的心情。故國不在,江山不在,龍椅不在。惟有雕欄玉砌能證明他曾經的輝煌。而那又怎樣。流水帶走了他的憂愁,他的富貴,他的朱顏。流水又把我帶到了一座小院前。我看到了一個女子倚在亭中,她痴痴地看到院中零落的花朵,風吹起了她未梳紅妝的臉龐。那是怎樣的凄涼,無助。「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青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李清照,不再有當年「生當做人傑,亦為鬼雄」的豪邁。歲月的流水洗去了她的銳氣,生活的磨難讓她不得不放下那份傲氣。「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那是何等的一份悲涼,寂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大文豪李白與好友汪倫送別的詩句。不遠處,我看到兩個依依不捨的朋友在送別。千尺的潭水啊,你告訴了我什麼是真正的友誼,難舍難分,只恨相見甚晚。大江邊上,我聽到了蘇東坡在高歌,他的豪邁一洗李煜、易安居士帶給我的惆悵。「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驚濤拍岸中,我看見的是蘇軾閑適的心情。那是怎樣的一種心境,胸懷著對古人的敬意,他也許在告訴我不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不能失去對生活的希望。我的雙手仍舊捧著流水,剛才流水告訴了我那麼多的故事。它讓我看到了李清照的柔情,李商隱「斜暉脈脈水悠悠」的悵惘;太白桃花潭的送別,讓我想到「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友情;蘇軾泛赤壁的雄壯,讓我想到毛澤東「金沙水拍雲涯暖」的豪情。聽流水的故事,體現華夏文明長河的淵遠,更讓我學會面對人生挫折時的不屈與豪邁。
Ⅶ 西湖游記是如何描寫月亮的
火車於抵達杭州後,我們入住城效喜德寶酒店。下午到西湖遊玩。西湖作為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我只是在畫上、電視上看過。在我的印象中,這是一個碧波盪漾,垂柳依依,古跡處處,傳說神奇的地方。導游介紹說,杭州是真山真水園中城,蘇州是假山假水城中園。因此,一路上我認真地欣賞著窗外的景色,並不斷地體會這句話的真假。杭州真是個美麗的城市。一路上林青木秀,草綠花艷。休閑的樓台亭閣若隱若現。人行道上,精緻的休閑椅凳,隨處可見。男女老少,漫步閑逛,或行或坐,悠然其間。只見來去匆匆的車輛,不見來去匆匆的行人。城郊,薄霧之中,連片的茶園一碧如染。我不知其森林覆蓋率多少,但從感覺上來說,不低於50%。我於是覺得杭州人自稱杭州市為長壽之都真有點理所當然。
不知不覺中我們走近西湖。據說西湖水域5.6平方公里,湖中有三島: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繞湖一周約15公里。西湖三面環山。其景區共49平方公里,由一山二堤三島五湖十景構成。山高不過400米,但古木蔥郁,百鳥爭鳴。堤壩上,給人以一塵不染的感覺。從畫面感來看,這是我印象中的西湖。所不同的是我們乘船踏上蘇堤時,一首巨大的龍船便撲入眼簾。金色的龍頭龍尾,氣勢恢宏,靜貼於湖岸。據說,該船耗資以百萬為計,只有「龍族」首腦到西湖時才能開動。到如今,僅有一人乘過此船。對此,我悄悄地搖了搖頭,千言萬語藏在心頭。
岸邊細看西湖的水,碧而不清。甚至說染上一層混鈍的綠。這是工業經濟帶來污染的結果。據說,為了讓西湖的水保持碧波盪漾的意境,市政部門掘了條與京杭大運河相通的管道,每三十三天便將湖水循環一次。所以才有今日略顯詩意的碧波。我聽後哼了一聲。因為我知道,這樣一來,在西湖的水被稀釋的同時,大運河的水也分享了西湖的污染。
走到白塔處,我們看到水中呈三角形擺開的三座白塔,各有五孔。當農歷每月十五日,天高氣爽,月明星稀時,將蠟燭置於塔內,並將圓圓的塔孔用透明的白紙封住,便會出現三十三個月亮的奇觀。天上水中各一月,燭照圓孔十五月,映照水中雙十五。賞月人心中自有一輪月。這就是三十三個月亮的來歷。
遠望湖畔翠綠的山上,高塔聳立。據說那就是雷鋒塔。這讓人想走魯迅先生《論雷鋒塔的倒掉》。原來這是為培植旅遊景點而花了一億六千萬元人民幣重新恢復建造的。不過,那塔基是無法恢復了。據考證,雷鋒塔倒掉的真實原因,是因為塔雷鋒塔的每一塊磚石上都刻有波羅密多經,用以鎮壓被視為妖的白蛇。而杭州人懼內,便悄悄地偷撬塔基磚塊暗置於家中,以鎮夫人而揚己志氣。年長日久,雷鋒塔便因此而倒塌。
湖邊,景區保潔員坐在搖籃似的小木船上,手裡拿著一根竹干。竹兩頭各有一個網兜,左一下,右一下地打撈著漂浮物,給人一種悠悠然的感覺。可惜曲徑通幽處,假山的建造,粗糙之痕顯而易見。要是能讓人感到假山不假,那該多好!
Ⅷ 抒情散文的寫法
一、常見形式
1.寫景。要寫出優美的抒情散文,自然離不開場景描寫。也就是說抒情散文的主體部分是由自然場景和社會場景構成,只是側重不同而已。《晨》一文從「晨曦微露」、「朝陽升騰」直到「艷陽普照」,寫了「晨」的生長過程,從而歌頌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生不息」「晨」之精神。《城市樂章》是寫地鐵工地工人勞動的場景。在炎炎夏日,他們身上流淌汗水,裸露的臂膀上青筋綻出,手裡舞動著鐵錘,一錘又一錘......鐵錘撞擊地面發出「嘭!嘭嘭!」的聲音。這聲音「奏出了城市最動聽的樂章」。很顯然前文側重自然場景描寫,後文則側重社會場景描寫。像我們熟悉的朱自清抒情散文名篇《春》主要側重幾幅自然場景的構畫;而一同學寫的《幸福》一文,在主體部分則抓住「幸福在勞動者的汗水裡」、「幸福在有志者的追求里」、「幸福在無私者的奉獻里」、「幸福在我們偉大的時代里」所展示的一幅幅社會畫捲去抒發情感。當然更多的抒情散文常常採用自然場景和社會場景相結合的形式。這樣虛與實、動與靜的緊密結合,文章會更富表現力。
2.狀物。我們說抒情散文的寫作,一是借景抒情,二便是狀物言志。為了便於讓同學比較清晰地了解狀物言志這種抒情方式的特點,我們首先要搞清狀物與寫景及寫物說明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首先談寫景與狀物的相同之處,它們都要抓住景或物所具有的特徵進行描繪,在描繪中最終都要表達作者的情感。不同之處,寫景的內容更重場面,它涉及的面更寬泛,與「特徵」相關的人、事、景、物都可以有機地加以串聯;而狀物的內容相對單一,它的內容一般涉及動物、植物和用物等方面,而且主要圍繞某一具體物展開描述,並從中生發感情。接下來談狀物抒情與寫物說明的區別所在。狀物主要是對描繪對象就其特徵加以形象刻畫,除描寫外,其間還可以交錯地加入一些說明和記敘的文字,方法比較靈活,其寫作目的主要是抒寫情懷,寓意某種精神品質;而寫物說明則是抓住某物的「個性特徵」進行平實而有序地介紹,就其寫作目的而言,主要介紹說明對象的結構、功用等,傳播某種知識。如何「狀物」與「言志」,就寫法而言,通常有下面兩種形式:一是由形到神。即全篇由物及人,前後銜接自然,渾然一體。茅盾的《白楊禮贊》寫於抗日戰爭最艱苦歲月。作者由「頑強生長、筆直向上」的白楊樹想到了「百折不撓、英勇抗爭」的抗日軍民。「白楊樹」成了「抗日軍民」的象徵;而《白楊禮贊》也成了抒情散文的代表名作之一。二是形神兼備。即全篇重在「狀物」,而「神」則蘊含於「形」的狀寫之中。《愛蓮說》開頭對蓮花高潔形象進行鋪陳描寫,結尾揭示蓮花的比喻義。作者就是通過對蓮的愛慕與禮贊,表現自己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和對追名逐利世態的鄙視與厭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樣寫蓮寓意的佳句也為我們熟悉與傳誦。
3.隨筆。抒情離不開寫景與狀物,而隨筆是指抒情散文的結構形式多樣。寫作時,選擇一種恰當的串聯方式結構謀篇也很重要。游蹤串聯。游記是抒情散文中常見的一種形式,寫作時常以游蹤串聯。《何處湖水碧染天》寫出遊九寨溝的經歷與感悟。「我」去九寨溝遊玩,來到九寨溝時恰逢不絕大雨,九寨溝的風景沒賞成,心裡很郁悶。沒想到在四川人家,卻被四川人樂觀豁達的心態給深深地感染了。「是啊,這不是最美的自然風景嗎!」「我」不由得從心裡發出感嘆。形象串聯。通過特定環境下具體形象的描寫與刻畫,賦予形象一定的象徵意義,從而抒發作者的贊美之情。高爾基筆下的「海燕」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通過對暴風雨來臨前大海環境、其他海鳥表現的具體描寫以及海燕形象的生動刻畫,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的贊美之情。情感串聯。抒情散文在寫作過程中常常有一情感的主旋律貫穿全篇。《我們的秘密》一文作者不寫身邊小秘密,而謳歌我們民族的大秘密。「萬里長城、西湖......」名山秀水,這是我們的秘密;「圓明園、敦煌......」歷史文化,這是我們的秘密。「神秘的中國孕育著無數的秘密」,「這是我們的秘密」,文章一詠三嘆,充滿了對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當然還有歷史串聯,回憶串聯、聯想串聯等其他方式,在這就不再一一例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