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澗城遺址
A. 北宋名將種世衡
種世衡(985-1045),字仲平。洛陽(今屬河南)人,北宋邊疆名將,乃種諤之父(即「老種經略相公」),種師道之祖父(即「小種經略相公」),重氣節,有才略。少時,曾經監泰州太平監,監京兆府渭橋倉,監邛州惠民監,知涇州之保定,京兆之武功、涇陽三縣,每到一地就提倡崇奉孔夫子,興辦學校,拆毀不正當的神廟。《宋史種世衡列傳》「以放蔭補將作監主簿,累遷太子中舍,嘗知涇陽。」入仕之初,種世衡因為叔父而補將作監主簿,出任過的邛州惠民監主薄。宋天聖年間知武功縣。當時西夏國經常侵擾邊境,百姓競相遷居南山(秦嶺)躲避。世衡挑選精壯青年數千人,訓練射騎本領,武功人善騎射始出名。夏人聞風不敢進犯。後知涇陽縣、通判鳳州。因抵制權貴被誣流放,獲釋後,任簽書同州、鄜州判官事。北宋初年,即康定元年(1040),西北邊疆頻頻受到西夏國王元昊的軍隊的掠搶。西夏與與宋多次發生戰爭。為抵禦西夏,北宋王朝應種世衡要求在故寬州舊地延州(今陝西延安)東北200里處建起新城。 在種世衡的率領下,在校短的時間內建起了一座抗擊西夏的新屏障。為了表彰種世衡的功績,朝廷命名這座新城叫青澗城。種世衡築青澗城(今清澗),以固延州之勢,護河東、河西糧道,作為進圖銀、夏州(今榆林南、橫山西北)基地。他率軍民且戰且築。城成,北宋王朝任命他為「知城事」,並授他「內殿承製」。從此,種世衡開始了自己的戍邊生涯。守御青澗期間,開營田,通商賈,結好四周羌族。每當西夏軍來襲,羌民即先通報,故每戰有備。慶歷二年(1042),遷知環州。至任,巡視撫問境內羌族。牛家族首領奴訛倔強自負,種世衡踏三尺深雪,至其帳下慰問,奴訛感服,率部族聽命。時慕恩部族最強,以禮待其首領,得傾力相助。種世衡將所屬羌部編為弓箭手,協助宋軍守御,環慶邊境遂以得安。是年秋,西夏軍大舉攻宋涇原路,率軍出援,羌族兵民從者數千人。宋廷嘉其功,遷環慶路兵馬鈐轄。四年,為阻絕明珠等部族結交西夏擾邊,奉命帶病築細腰城(今甘肅環縣西南)。五年,城破而卒。 種世衡善撫士卒,賞罰嚴明,軍隊所到之處,秋毫無犯,極得人心。 種世衡的軍事指揮才幹為當時總領西北軍務的范仲淹所賞識。范仲淹在《東染院使種君墓誌銘》譽之為;「國之勞臣也」。在西北邊疆,種世衡招撫羌人,築城安邊,並巧施離間計,除去西夏李元昊的心腹大將野利旺榮、遇乞兄弟,為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一時,英名遠播。諫官孫甫在慶歷三年(1043年)曾說:「今陝西兵官,惟種世衡、狄青、王信材勇,可戰可受。」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種世衡評價極高,「平夏之功,世衡計謀居多,當時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錄其功,贈觀察使。」《宋史種世衡傳》論曰:「種氏自世衡立功清澗,撫循士卒,威動羌、夏。」《續資治通鑒》里歐陽修言:「臣伏見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與張亢、滕宗諒一例待之。」可見,狄青與種世衡為北宋在西北邊疆抗擊西夏的最重要的將領。 種世衡為將多權謀,善用計。馮夢龍的《智囊全集》與沈括在《夢溪筆談》就收集有種世衡的計謀多則,如:種世衡銀子當靶 、種世衡智除敵將、種世衡巧運大梁等等。種世衡祖孫三代皆有將才,時號「種家軍」。《水滸全傳》中的好多好漢都提到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像王進、魯智深、楊志等都在這經略相公手下任過職,金錢豹子湯隆也以在老種經略相公手下打造過軍器為榮。看來好漢們對鎮守邊關的功臣名將還是極為尊敬的。《水滸全傳》里被人稱為「老種經略相公」,就是種世衡的次子種諤,孫子種師道就是「小種經略相公」。種世衡的兒子種諤和孫子種師道都在西北邊境出任經略安撫使,「相公」是對地方官員的稱呼,因此人們將兩人稱為「經略相公」。
B. 范仲淹的介紹
范仲淹畫像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 。唐宰相范回履答冰之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於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範文正公集》傳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明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C. 東染院種君墓誌銘翻譯
君諱世衡,字仲平。初,康定元年春,夏戎(注)犯延安,百姓被其毒。君時為鄜洲從事,建言:延安東北二百里有故寬州,請因其廢壘而興之,以當寇沖。朝廷從之,以君董役事。君膽勇過人,雖俯逼戎落,曾不憚畏,旦戰且城。既而朝廷署故寬州為青澗城,授君內殿乘制,知城事,旌其勞也。塞下多屬羌,向時漢官不能布恩信,羌皆持兩端。君乃親入部落,勞問如家人,多所周給。屬羌愛服,皆願效死。慶歷二年春,予接巡環州,患屬羌之多,而素不為用,與夏戎潛連,助為邊患,斯急病也,乃請於朝,願易君理環。予謂非斯人親之,不能革其心。君既至環,乃周行境內,入屬羌聚落,撫以恩意。有牛家族首奴訛者,倔強白處。君戒日:「吾朝行勞爾族。」奴訛曰:「諾。」是夕大雪三尺,左聲日:「此羌凶詐,又所處險惡,非可前。」君曰:「吾方與諸羌樹信,其可失諸?」遂緣險而進。奴訛初不之信,復會大雪,謂君必不來;方坦卧帳中,君已至。奴訛大驚曰:「我世居此山,漢官無敢至者,公了不疑我耶?」乃拜伏。君復教土人習弧矢以佐官軍。吏民有請某事辭某事者。成使之射,從其中否與奪之;坐過失者亦用此得贖。吏農工商,無不樂射焉。由是緣邊諸城,獨環不求增兵。不煩益糧,而武力自振。夏戎聞,乃不復以環為意。君在邊數年,撫養士卒,牢籠羌夷,無賢不肖皆稱之。
(節選自范仲淹《東染院種君墓誌銘》)
(注)夏戎:指西夏,北宋時黨項人所建的國家。
種君名世衡,字仲平。當初,在康定元年春,西夏侵犯延安,當地百姓遭受西夏人殘害。種世衡當時擔任鄜洲從事,(向朝廷)獻策:延安東北二百里有一座舊寬州城,請求朝廷依憑原採的舊城壘的基礎興建一座城池,來對付敵軍。朝廷採納了這個建議,任命種世衡主管修城工作。世衡膽勇過人,(這個城)雖然逼近夏戎部落,(他)竟然一點也不畏懼,一邊與敵作戰一邊修築城池。不久朝廷命令舊寬州更名為青澗城,任命世衡為內殿乘制,主管守城事物,以表彰他的功勞。城外塞下有很多屬羌部落,過去漢人官吏不能向他們施以思信,羌人都游移在漢人和西夏人之間。世衡於是親自進入屬羌部落,好像對待家人一樣地慰問他們,又給了經濟補貼。屬羌都愛栽他、佩服他,都願意以死相報。慶歷二年春,我巡視工作到達環州,擔心當地屬羌人口眾多,卻一直不被我用,(這些羌人)與西戎暗自聯絡,加劇了邊疆的災禍,這是一個急需治癒的急病,於是我向朝廷請示,希望能調換種世衡來治理環州。我認為沒有這個人親自處理此事,就不能改造屬羌的人心。世衡到任環州以後,周行境內,進入屬羌人聚集區,拿恩情安撫他們。有牛家族首領名叫奴訛,其人倔強,單獨居處。世街告訴他:「我明早去慰勞你的家族。」奴訛說:「好。」當天晚上大雪三尺,世衙身邊的人都說:「這個羌人兇狠狡詐,再加上所住的地方環境險惡,不可前往。」世衡說:「我正要跟各個屬羌部落樹立信譽,怎麼可以失信於他們呢?」於是冒險而前。奴訛起初就不相信他會來,又趕上下大雪,認為世衡一定不會來;正在帳篷中躺著,世衡已到了。奴訛大吃一驚,說:「我們世代居住這個山中,漢人官吏沒有一個人敢到這里來,您一點也不懷疑我嗎?」於是跪在地上表示服從。種世衡又引導當地人學習使用弓箭來幫助官軍。屬羌的官吏和百姓來請求某事或者不想做某事,世衡都先讓他們射箭,然後根據他們射中與否來決定答應不答應;犯過失之罪的人也可以用這個辦法贖罪。因此,官吏、農民、工匠、商人,沒有人不樂意學習射箭的。因為這個原因,邊疆幾個城池中,只有環州城不向朝廷請求增兵,不要求增加糧食供應,但軍力大振。西夏人聽說以後,也就不再打奪取環州的注意。世衡在邊疆好幾年,愛護士卒,籠絡團結羌夷人,無論好人壞人,都稱贊他。
D. 范仲淹的兩件或三件大事
為民治堰 熱心執教
西陲守土 邊帥軍功
幾起幾落 百折不撓
慶歷新政 改革圖強
為國為民 先憂後樂內
范仲容淹故事一則
范仲淹擔任邠州地方官時,有一天閑暇無事,帶同僚屬下登上高樓,設置酒宴,還沒有舉杯飲酒,看到有幾個披麻戴孝的人在營造下葬的器具。范仲淹急忙派人去詢問他們,原來是一個客居在邠州的讀書人死了,准備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還沒有著落。范仲淹聽後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並沒有十分氣憤,而是給喪家一筆可觀的錢,讓他們辦完喪事。參加宴會的客人中間有的為此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E. 陝西省一個縣,建城歷史超900年,是「兵家必爭之地」嗎
陝西,簡稱“陝”或“秦”,省會古都西安。該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上古時期,陝西為雍州、梁州所在地,是炎帝故里及黃帝的葬地。陝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個大一統王朝,有五個建都西安(咸陽),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稱為“東方金字塔”。其中,就清澗縣來說,人口超20萬,建城歷史超900年。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清澗縣在古代歷史上是扼守關中之要地。
四
最後,公元1371年,也即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將青澗縣更名為清澗縣。嘉靖四十一年(1562),清澗縣改屬延安府。清朝雍正三年(1725)綏德州升為直隸州,領清澗、米脂2縣。1913年,清澗縣屬陝西省榆林道。1926年,清澗縣直屬於陝西省。1961年,清澗縣隸屬於榆林地區。2000年,榆林地區改為榆林市,清澗縣屬之至今。如今,清澗縣東西長95千米,南北寬55千米。面積1881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23萬人。
F. 誰不枉了叫做『鎮關西』
老種經略相公種諤,種諤的兒子是小種經略相公,叫種師道。關西五路廉訪使指的是老種經略相公種諤。
魯提轄,名魯達,提轄是他所任的官職名.
種諤、種師道這兩人是種世衡的子孫,這種世衡在歷史的名望當更響亮一些。種世衡字仲平,洛陽人。1040年春,西夏軍常襲擾延州(今陝西延安),當時種世衡建議在延州東北200里處築城(即青澗城),以強化延州的防禦。在守御青澗城期間,與羌民和睦相處,每當西夏軍來擾,他已先從當地羌民中獲知,就和羌族民兵前往迎擊,每戰必勝,使邊境得安。看來這種世衡深知民族團結的重要作用。
當時范仲淹鎮守邊關,威鎮西夏。西夏人有「范老夫子胸中自有百萬甲兵」之稱。范仲淹聽說種世衡這個人長期在陝甘地區任職,特別擅長和善於同少數民族打交道,而且無論是在漢區還是在少數民族地區他的威信都很高,便在巡視環州時特別召見了他,並且委以重任,讓種世衡到環州任職,同時勉勵:「世衡素得羌心,而青澗城已固,乃奏徙世衡知環州,以鎮撫之」。
種世衡到環州任職後,果不負范仲淹所望,始終恪盡職守,做出許多鞏固民族團結,聯合羌人同仇敵愾對付西夏的實事。如羌人酋長慕思的部落最強,他常與之交往,彼此之間建立了兄弟一般誠實可信的關系,因而深受慕思的敬重,「由是得其死力」,抗夏保國,堅守陣地,以致夏軍不敢進犯。
種世衡深有謀略,當時西夏國主李元昊手下有個叫野利的人才,十分難對付。種世衡打聽到這野利和李元昊的奶媽白姥有矛盾(奇怪,這倆人怎麼來得矛盾?難道是這白姥想勾搭人家不成而忌恨嗎?史書沒有說,我們也不得而知),算是個有縫的蛋,所以種世衡就安排了一場如蔣干盜書一般的反間計,他先收買了一個叫蘇吃曩的西夏小子,這小子的父親和野利比較親近,種世衡就許給他官職、錦袍、金帶等好處,讓他把李元昊賞賜給野利的一口寶刀偷了出來,然後故意讓西夏方面在詐敗的宋營中獲得這口寶刀,並得到一些偽造的書信,這些書信為了造假造得逼真,還故意燒毀了大半,只剩下幾十字。不過這幾十字對野利來說卻全是要命的話哦。這李元昊一看,好嘛,證據確鑿,再加上他奶媽白姥整天在耳邊墊野利的壞話,所謂謊言重復多遍就成真理啦,所以李元昊就處死了野利。史書上說:「野利有大功,死不以罪,自此君臣猜貳,以至不能軍。」可見野利一死,死得可並不是一個人,同時死去的還有西夏方面的軍心。就像明朝時崇禎錯殺了袁崇煥一樣,明軍想袁督師那樣忠心報國的人都死得那麼慘,我們還賣什麼命呀,於是後來就整隊整隊的投降清軍。另外史書中還說:「平夏之功,世衡計謀居多,當時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錄其功,贈觀察使。」看來這種世衡做的工作在當時為了保密起來,有好多計謀在保密期未滿的時候都沒有公布,就好像我國當年研製原子彈的科學家們一樣,做了很久的無名英雄。
說來種世衡也是有功於大宋的重臣,種家世代鎮守邊關,幾乎可以和「楊家將」媲美。種世衡的兒子種諤和孫子種師道都在西北邊境出任經略安撫使,也就是書中稱的「經略相公」。相公是對地方官員的稱呼,比稱呼「老爺」親切。這「經略相公」是軍政合一的地方官員,權力比知府、知州大得多。大家看書中魯達(智深)打死了鄭屠後,因為魯達是「經略相公」帳下的軍官,地方官不敢擅自直接抓人,而是先去請示了「經略相公」,得到同意後才敢下文書捉人。可見當時「經略相公」的權力確實極大。
《水滸》中的好多好漢都提到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像王進、魯智深、楊志等都在這經略相公手下任過職,金錢豹子湯隆也以在老種經略相公手下打造過軍器為榮。看來好漢們對鎮守邊關的功臣名將還是極為尊敬的。
種世衡(985-1045) 北宋將領。字仲平。洛陽(今屬河南)人。重氣節,有才略。始以蔭補將作監主簿,後知涇陽縣、通判鳳州。因抵制權貴被誣流放,獲釋後,任簽書同州、鄜州判官事。康定元年(1040),為御西夏,建議於延州(今陝西延安)東北200里處築青澗城(今清澗),以固延州之勢,護河東、河西糧道,作為進圖銀、夏州(今榆林南、橫山西北)基地。率軍民且戰且築,城成,知城事。守御青澗期間,開營田,通商賈,結好四周羌族。每當西夏軍來襲,羌民即先通報,故每戰有備。慶歷二年(1042),遷知環州。至任,巡視撫問境內羌族。牛家族首領奴訛倔強自負,種世衡踏三尺深雪,至其帳下慰問,奴訛感服,率部族聽命。時慕恩部族最強,以禮待其首領,得傾力相助。種世衡將所屬羌部編為弓箭手,協助宋軍守御,環慶邊境遂以得安。是年秋,西夏軍大舉攻宋涇原路,率軍出援,羌族兵民從者數千人。宋廷嘉其功,遷環慶路兵馬鈐轄。四年,為阻絕明珠等部族結交西夏擾邊,奉命帶病築細腰城(今甘肅環縣西南)。五年,城成而卒。
宋代正規軍都稱為禁兵,仁宗時達八十多萬人。禁兵由三衙統領,三衙長官分別稱為殿帥、馬帥、步帥,合稱三帥。教練武藝的軍官稱都教頭、教頭,單稱教頭的地位很低。(如林沖)禁兵的調動權在樞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樞密院是軍事行政機關,長官為樞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設兵馬總管或兵馬都監(簡稱都監),或提轄兵甲(簡稱提轄)。(如張都監、魯提轄)
G. 古代誠信故事
我來說兩個故事吧,故事談不上有多美好,但對於「信」字來說,卻是最好的證明。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上海。說起這事有些扎心,這位大哥是打工的還是老闆我就忘記了。反正就是大雨天在路上行使,看到一個孕婦在打車,他出於好心,想著載這個孕婦一程,但卻被附近埋伏的相關人員給逮住了,說他是非法營運,要罰款扣車。無論該男子怎麼解釋,都不打算放過他。最後該男子為了自證清白,據說是切去了自己的一根手指,而他也利用法律程序與有關部門打起了官司,最後官司以他勝訴為結果。通過此事,我們可以知道他是個講誠信的人,但是其他人卻不相信他,別人立木,他卻斷指。
H. 范仲淹的小故事
1.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了進士,得到真宗趙恆的接見,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在此後的幾十年間,范仲淹政績斐然,如安撫江淮的蝗災、修建「范公堤」等,但由於喜歡給高層「挑刺」,仕途就像乘電梯般,上上下下,幾起幾落。章獻太後劉娥當政時,他一會兒指責仁宗趙禎不該率領百官給太後祝壽,一會兒要求太後還政,被貶到蘇州;待得趙禎親政後,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要求改革,結果得罪宰相呂夷簡,再貶饒州。
2.范仲淹在范泉邊勤奮學習。他的學習生活非常艱苦。范仲淹在追憶他的少年生活時這樣寫到: " 我過去和一姓劉的同學,在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都是極為艱苦的,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二塊。把鹹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鹽,燒熟當菜,就這樣的生活過了三年多 " 。雖然范公少年時代的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學習勤奮,胸有大志。
3.曾有人在一座靈祠中聽到范仲淹的禱問: " 我將來能當宰相嗎? " 神說不能。又問: " 我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 " 或當宰相,或當良醫,工作性質雖然不相同,但為民造福卻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醫的思想,確實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的精華。 " 毅然出走 " 是說范仲淹在二十歲時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離家出走,到南部 " 應天府書院 " 讀書學習。
4.在南部應天府書院,他 "晝夜苦學" ,五年未嘗解衣就枕的舒適生活,寒冬臘月,讀書睏倦了,就用冷水洗臉,再繼續讀。日常生活也非常艱苦,經常吃不上飯,他就以喝粥充飢,一位南都官員的兒子和他是同學,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學習勤奮、生活艱苦的情況告訴了父親。父親便叫兒子把官府為自己准備的飯菜送一份給他,他婉言謝絕了,並說: " 我吃粥慣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為苦了 " 。就這樣他在南部應天府後院寒窗苦讀五年。
5.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並調集十萬軍馬,侵略大宋。兩年不到,宋朝延州北部的數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元昊氣勢囂張,揚言要滅了大宋。國難當頭,范仲淹立刻忘了那個「桃花源」,毫不猶豫地站起來,強烈要求上前線。
大宋朝廷對這場戰爭措手不及,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趙禎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危難之際,趙禎匆匆召見了范仲淹,先給他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再榮封一個「龍圖閣直學士」,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禦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