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考古遺址
Ⅰ 論述西漢長安城的主要考古發掘成果
關於漢長安城的考古調査,較早涉足者是日本人足立喜六。足立氏於1906~1910年應清政府的招聘,任陝西高等學堂教習。其間,他曾調查了西安附近的古跡,其中包括對漢長安城的勘察及對未央宮前殿、城壕等遺跡的測量。以後,國內外學者先後前去探訪長安城者大有人在,但缺乏正式的調査報告。對漢長安城有計劃、大規模的考古工作是從新中國建立後才開始的。1955年,俞偉超對漢長安城西北部進行了調査,並結合文獻記載考證了一些遺跡的位置。自1956年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全城若乾地域進行鑽探,首先找到了城牆及十二座城門的位置,隨後發掘了宣平門、霸城門、西安門、直城門;1956年7月至1957年10月,發掘了位於城南屬於王莽時期的辟雍遺址;1958?1960年發掘王莽修建的宗廟遺址;1961~1962年間對城內進行較大規模的勘探調查,基本上查明了城內的街道、宮殿區的分布,並探明了城西建章宮的范圍;1975年發掘武庫遺址;80年代以後,主要工作集中於未央宮,勘探了宮城城垣、宮門、宮城內道路及宮殿建築遺址,發掘了宮城西南角樓、中央官署(可能為兵器庫)、少府(或為所轄官署)、椒房殿以及前殿附屬建築等;90年代初,還發掘了未央宮內織室或是暴室的手工業作坊建築遺址。1996年出版了《漢長安城未央宮》報告,全面報道了未央宮的調査與發掘成果。90年代後半期至今,與日本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合作,重點發掘桂宮遺址,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此外,90年代以來,還對漢長安城內手工業遺址進行了系統勘探、發掘,發現多處陶窯、冶鑄遺址等。
總之,近五十年來的考古工作,已基本搞清了漢長安城城牆的方位與城門、街道、宮殿、市場等各類遺跡的分布,重點發掘了城內外一些建築遺址。從這些勘探、發掘看,漢長安城
保存狀況是比較好的。但因為漢長安城佔地達30多平方公里,各類遺存十分豐富,因而,目前對漢長安城的了解還是很有限的~
Ⅱ 陝西的歷史戰爭遺跡有哪些(很急!!!)
長安--天然的歷史博物館
古城西安在歷史上曾為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偉大輝煌的身姿提供了寬廣而明亮的舞台,為中華民族的生存、進步和發展做出過不朽的貢獻。也許正是出於對西安的回報,歷史慷慨解囊,饋贈給這塊神奇的土地無數的歷史文物和文化遺存。這是一筆難以估價、享用不盡的寶藏,它不僅使每一個華夏兒女引以為自豪並感受到歷史的責任,而且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精華之一,也讓全世界的人們從中領悟到社會文明發展的清晰軌跡和人類澎湃不息的創造力。
西安及其所在關中地區的歷史文物具有罕見的歷史序列的完整性。這一突出的優勢,是由於西安悠久歷史的大跨度特點所決定的,為許多歷史名城所難以企及。
根據1989年文物普查資料統計,全省文物點共有35750多處,其中古遺址 10497 處,古墓葬4368處(其中帝王陵墓79座),石窟寺557處,古建築26.4處,石刻14893處,近現代重要史跡 1090處,近現代有代表性建築 3 67處,其他文物點 1374處。這與全國各省市文物相比,陝西文物,或密度之大,數量之多,等級之高,均具全國之首。所以陝西的文物旅遊,無論是在國內或者國際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地位。
建國以來,我們的考古工作者在陝西境內發現了豐富多彩的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這些重要發現為研究陝西地方史、中國史乃至整個人類的物質文化史提供了異常寶貴的科學資料。這些富有價值的資料,舉其要者,大體有如下達:舊石器時代早期有藍田猿人及其文化遺存的發現,南鄭梁山、洛南花石浪龍牙洞舊石器文化遺存的發現。舊石器時代中期有大荔人及其文化遺存的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有黃龍人的發現,以及韓城、長武、靖邊、橫山、吳堡、榆林、綏德等地舊石器文化遺存的發現。這些發現表明陝西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及其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分布范圍很廣,關中、陝北、陝南都留下了我們遠古祖先的足跡。屬於中石器時代的有沙苑文化的發現,於50年代和70年代共發現石器地點 30多處,採集石器標本多達萬件。沙苑文化是黃河中原地區晚於舊石器時代早於新石器時代的一種特殊的文化遺存。它填補了我國古代文化發展鎖鏈上的一個重要缺環,之後在全國各地才陸續有所發現。新石器時代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及客省庄二期文化的發現,屬於這些文化的遺址有2800多處,已發掘或試掘過的有50多處,其中有北劉遺址、白家遺址、李家村遺址、半坡遺址、姜寨遺址、北首嶺遺址、客省庄遺址、康家遺址、雙庵遺址、石峁遺址等都有重要發現,都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不同發展階段的頗具代表性的典型遺址。
歷史時期各朝代的文化遺存及重要發現更是早為人們所矚目。商州東龍山遺址二里頭文化遺存的發現,使陝西夏代考古實現了零的突破,可以預見夏代文化在陝西東部日後會有更多的發現;自 80年代以來,已發現重要商代文化遺址 20多處,經過發掘和試掘的已有數處,加上以前徵集的已發現一大批重要文化遺物,其中僅青銅器就達700多件。商代後期,周族在關中西部崛起,經過周人的長期開發、創業、發展、壯大,至公元前11世紀,終於滅商建立周朝,定都豐京和鎬京。秦人曾先後在雍城、櫟陽和咸陽建都,勢力之大為群雄之首,東出潼關、橫掃六國,結束了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空前統一的秦帝國。周秦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在周原遺址、豐鎬遺址、雍城遺址、櫟陽遺址和咸陽遺址的重要發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周原甲組宮殿遺址的發現,豐京大型車馬坑及青銅重器的發現,鎬京 5號宮殿遺址的發現,雍城宗廟遺址的發現,咸陽 1、2號宮殿遺址的發現,以及秦陵兵馬俑、銅車馬等陪葬坑的發現等,都是周秦強大王朝的象徵。自漢高祖劉邦建都長安以後,新莽、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泰、後秦、西魏。北周、隋,以及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大唐帝國均定都長安。十六國時期的大夏建都統萬城,在陝北靖邊縣。自周至唐在西安及其附近建都的有13個王朝,歷時1000餘年。尤其是漢唐的長安,是世界最大的都市,被譽為世界東方之明珠,也是西達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北非"絲綢之路'的起點和中西方文明的交匯地。千多年的帝都,是國家的象徵,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東方文明的標志。歷史雖已過去,但歷史卻留下了豐富的寶藏。經考古發掘或勘探過的長安城及其附近的重要遺跡,如城垣、城門、街道、宮殿、苑郁、寺廟、禮制建築、市井作坊、武備設施、陵墓等等,都發現眾多的文化遺存。這些遺跡遺物數量之多,質量之優,製作之精,當屬世所罕見,多與皇家有關,如未央宮、大明宮、華清宮等都是皇帝聽政和起居的地方,其他宮殿多是皇帝宗室的住處。又如漢長陵出土?quot;皇後之室"玉印,北周武帝孝陵出土的"天元皇太後室"金印,長安城及大明宮出土的金龍、金鋪首、玉龍頭以及大量的金銀器、玉器、三彩器、瓷器等都是皇帝、宗室或官宦的用品。這些都是我國古代經濟發達、技術進步、文化藝術高超等文明的反映,也都是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唐代以後,中國的政治中心東移,但西安仍不失為西北重鎮,一直受到宋元明清各朝的極大重視。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陝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193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抵達陝北 ,建立了陝甘寧革命根據地。1936年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揭開了中華民族一致抗日的序幕。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延安成為八路軍、新四軍、根據地軍民以及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的指揮中心,後來,中共中央又在延安領導了全國人民的解放戰爭,最終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陝西留下了眾多的重要革命遺跡和遺物。
悠久的歷史創造了得天獨厚的陝西歷史文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體現,是中國古代文化高度發展的反映,同時也是整個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它們是中華民族發生、發展、綿延五千年不斷前進的悠久歷史的體現,從不同領域和側面記載了中華民族以頑強的精神創造人類文明的智慧和力量 ,已成為陝西居於文物大省特殊地位的見證,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傑出代表。
Ⅲ 白鹿原的遺址遺跡
白鹿原上古文化遺存豐富。新中國成立後的多次文物普查和考古發掘表明,這是一處中華民族世代繁衍生長的重要場所。白鹿原下的藍田縣九間房鄉公王村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75萬—115萬年的藍田猿人遺址;白鹿原西側下的半坡遺址是距今5600年—6700年之間一處仰韶文化時期母系氏族聚落遺址,也是國務院1963年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白鹿原西北原塄高處(今灞橋區灞陵鄉劉家村),西北兩面臨高崖,南靠深溝,只有東面可以通原內。漢高祖劉邦入關咸陽滅秦復還軍灞上,在此扎營,稱劉邦營,後世傳為劉家營。
位於白鹿原北麓灞橋區灞陵鄉毛西村的灞陵依崖起陵,襟山帶水,山勢如鳳凰展翅,故俗稱「鳳凰嘴」。灞陵為漢文帝劉恆及其皇後、漢景帝生母竇皇後的同塋異穴合葬墓,重點保護區39100平方米,屬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狄寨鎮鮑旗寨村薄太後陵亦屬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俗稱「薄姬冢」,佔地110畝。薄姬為劉邦妃、漢文帝劉恆生母。考古調查發現闕門、牆基和卵石路面遺跡。1975年在陵西北200米處發掘從葬坑20座,在國內首次發現以犀牛、大熊貓從葬;鞏村鄉前衛村1989—1990年發掘隋墓3座、唐墓28座,出土金、銀、銅、陶器共1000多件;
1980年12月,在湯峪鎮楊家溝村一處距地表2.5米處出土金銀器窖藏89件,成為晚唐金銀器標准器。
白鹿原上的名鎮——狄寨鎮,史載北宋天聖年間名將狄青征西時曾在此安營紮寨,故稱狄寨。狄寨鎮周圍各村多以當年狄青部將姓氏為名,沿用至今。
白鹿原上和白鹿原下沿滻、灞兩岸還有多處面積達數萬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文化遺址。如米家崖遺址、長樂坡遺址、老牛坡遺址、孝義溝遺址、新寺遺址、東李遺址等。郭家灘墓群更是新中國成立後陝西文物工作者屢獲考古成果的重要地區。從1953年至1956年、1980年至1989年,這里陸續發掘各類墓葬2000餘座,其中漢墓數百座,北周墓數座,隋唐墓1000多座,出土各類文物數十萬件。
Ⅳ 西北地區為何會有這么多歷史遺跡
西北地廣人稀,文物破壞比較少,因此保留下來的比較多和完整
Ⅳ 西安有哪些名勝古跡
一、藍田猿人遺址
藍田猿人遺址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15公里處的公王嶺和縣西北10公里處的陳家窩村兩地。是中國直立人化石及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物出土地點。
二、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
三、豐鎬遺址
豐京和鎬京一起並稱為「豐鎬」,是西周王朝的國都,歷史上最早稱為「京」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期的城市,作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稱宗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豐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宏大,布局整齊的城市,開創了中國城市平面布局方整、寬暢、宏偉的先河,建構了中國城市平面布局的總規制,成為後來城市總體布局的典範。豐鎬兩京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座城市,也是周禮的誕生地。
四、漢長安城遺址
漢長安城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城區西北約5公里處未央區漢城鄉。是現存規模宏大、遺跡豐富、格局完整的古代帝國都城遺址。城址區面積36平方公里。漢長安城是西漢時期的都城,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
五、唐大明宮遺址
大明宮是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唐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築群,稱為「東內」。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二百餘年。
Ⅵ 什麼得成語二十世紀考古大發現我國西北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石破天驚shípòtiānjīng
[釋義] 山崩石裂;有驚天動地之勢。原形容箜篌的樂聲忽然高回亢;震動了整答個天界。現多指突發的大事或文章、議論的驚人。
[語出] 唐·李賀《歌詩集·李憑箜篌引》:「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正音] 石;不能讀作「dàn」。
[辨形] 驚;不能寫作「京」。
[近義] 驚天動地天翻地覆
[反義] 默默無聞
[用法] 用來形容受到震驚或驚人。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驚天動地」都可以形容「讓人驚動;使人驚奇」之意;但~有「不同凡響;不一般」的意思;而「驚天動地」沒有。「驚天動地」;可形容變化巨大;而~不能用於此意。
[例句] 他的那篇文章;由於提出了獨特見解;~;大家推崇備至。
Ⅶ 什麼史前遺址被我國史學家稱為二十世紀考古大發現,我國西北地區最重要的新石
1. 大地灣遺址被我國史學家稱為二十世紀考古大發現,是我國西北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2.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45千米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側,座落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和相接的緩坡山地上,總面積270萬平方米,是年代較早,規模較大最具中國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布局規整,平衡對稱,由主室、東西兩側室和後室、門前附屬物構成,總面積420平方米,並在牆壁、門、灶台的設計布局上還增加了防火保護層 。該遺址出土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萬件,發掘房址241座。大地灣遺址的人類活動歷史可由8000年前推前至6萬年前。該遺址對探索中華文明的線索和原生面貌,揭示隴右與天水古代文化的考古編年和文化序列,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3.大地灣遺存包含6個文化層。第1—3文化層形成於60000—20000年前,地層中僅發現石英砸擊技術產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層形成於20000—13000年前,細石器技術產品和大地灣一期陶片開始出現,但在遺物總體數量上處於從屬地位;第5文化層形成於13000—7000年前,以細石器和大地灣一期陶片為主;第6文化層形成於7000—5000年前,主要文化遺物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
4.大地灣遺址發掘房址241座,大部分屬於深穴窩棚式建築,灶址104個、灰坑和窯穴321個、窯址35個、墓葬70座、壕溝9條。編號F901的地面,是「混凝土」地面。編號F901的建築是宮殿式建築。編號為F411房址上發現繪畫。編號F901原始地面下層混合層中的材料是中國較早的人造輕骨料。編號F405、F901用草泥包裹的附牆壁柱遺跡是中國較早的消防實例。出土的條形盤、鏟形抄、簸箕形器等是中國較早的度量衡 。陶器口沿上多繪有紅色寬綵帶,是中國最原始的彩繪圖案,陶器形狀有圓底缽、三足缽、三足罐、圈足碗、小口瓶、尖底瓶、口足鼎、平底釜、條形盤、深腹罐等。大量早期彩陶製品以繪有變體魚紋和鳥紋相結合的花紋為主。陶器上發現10多種刻劃符號,有類似水波紋狀的;有類似植物生長的,還有以直線和曲經相交的形紋等。出土的人頭型器口彩陶瓶是中國較早的雕塑。大地灣遺址一期灰坑中,採集到已碳化的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大地灣遺址編號為H398的灰坑中,發現一堆炭化的糧食標本,鑒定為黍(俗稱糜子),但黍粒均小於現代種 。
5.大地灣遺址的研究顯示,古人依次經歷了原始狩獵採集、發達狩獵採集大地灣遺址、大地灣一期原始農業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農業四個經濟發展階段,為研究中國西北地區原始建築、藝術、農業起源、文字和宗教等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大地灣遺址的彩陶對研究中國繪畫的起源和原始社會的繪畫藝術有重要學術價值,陶器上發現的刻劃符號為中國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和線索。
大地灣遺址出土的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