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遺址與墓群

遺址與墓群

發布時間: 2021-02-21 07:53:05

Ⅰ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的遺址現狀

當地政府在省抄地領導及省文物局襲的大力支持下,圍繞遺址的保護、利用做了不懈的努力,先後成立了「禮縣先秦暨三國文化研究會」、召開了「全國秦人西垂文化座談會」,還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舉辦了《甘肅省禮縣秦西垂陵區銅器特展》,使該遺址譽滿華夏、馳名海外。1997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又將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列為全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並公布了大堡子山秦公墓地保持范圍。2001年7月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又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全國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Ⅱ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的發掘收獲

自2004年始,在國家文物局和甘肅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誠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博物館考古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組成聯合課題組,啟動早期秦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2006年度重點對禮縣大堡子山遺址進行發掘。大堡子山遺址位於禮縣縣城以東13公里處的西漢水北岸。1992—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遭盜掘。1994年3—11月,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對大墓進行了劫後清理,發掘2座中字型大墓和2座車馬坑(其中1座未清理),對大堡子山遺址調查、鑽探面積150萬平方米,發現的遺跡有夯土城牆、建築基址、墓葬、車馬坑、灰坑等。大堡子山城牆依山坡而建,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城牆斷續長約1000米,南北城牆長約250米。保存較好的一段城牆位於東北角,長約6米,高約3—4米,夯層厚0.08—0.1米。城牆內遺址總面積約 25萬平方米,已鑽探出夯土建築基址26處和堆積較豐富的文化層及少量小型墓葬等,被盜的秦公大墓、車馬坑和新發現的樂器坑也位於城內。東北城牆外為中小型墓地,分布密集,鑽探出400餘座。
與大堡子城址隔河相望,在西漢水對岸的山坪也發現一座城址。夯土城牆斷續殘存約400米,並發現早期秦文化堆積,初步判斷這里也是一座早期秦文化遺址。2006年度大堡子遺址發掘面積3000多平方米。其中,發掘大型建築基址1處(21號建築基址),中小型墓葬2處(發掘9座),樂器坑1座,人祭坑4座。
21號建築基址位於城內南端較高處,西面背靠黃土斷崖,東面俯視河川。夯土基址呈南北縱長分布在二級梯地(現已退耕還林)土層之下,梯地高差約3米,上一級梯地建築基址以上地層堆積厚約2.5米,下一級梯地多數探方耕土下即見基址。從發掘情況看,該建築四周為夯土牆,西牆地面以上殘高0.3—0.6米,牆寬約1.5米,地下牆基寬約3米;東牆北半部、北牆以及南牆東半部只剩夯土牆基部分,寬約3米。整個建築基址南北長103米、東西寬16.4米(包括夯土牆基在內的寬度),東西牆之間的正中發現18個大型柱礎石,間隔約5米,與東西牆一字平行排列。該建築基址保存狀況雖然較差,但基本結構大體還是清楚的,房址內沒有發現隔牆之類的遺跡,似為大型府庫類建築。從地層堆積、遺跡之間的打破關系以及夯土內的包含物初步分析,大約始建於春秋早期晚段或春秋中期早段,戰國時期廢棄,漢代遭嚴重破壞;20世紀70年代因平整梯地,該建築東牆、北牆以及南牆東段地上部分基本被毀,只剩牆基部分。
發掘中小型墓葬9座,其中3座未被盜擾。最大的ⅠM25位於東北城牆外的墓地,長4.8米,寬2.7米,深10.1米。出土青銅器9件,石圭130餘件,陶器6件,年代為春秋中期偏晚。樂器坑位於被盜秦公大墓M2的西南部,相距約20米。長8.8米,寬2.1米,深 1.6米,坑口距地表深約2.1米,東西方向。坑內南排木質鍾架(僅存朽痕)旁依次排列3件青銅鎛、3件銅虎(附於鎛)和8件甬鍾,鎛和鍾各附帶有1件青銅掛鉤;北排磬架(僅存朽痕)下為2組10件石磬,均保存完好。青銅鎛一大二小,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舞部及鎛體部以蟠龍紋為主要裝飾;四齣扉棱為透空的糾結龍紋,造型華美;鼓部素麵,有銘文20 余字,尚待清理釋讀。該鎛與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秦公鎛以及寶雞太公廟出土的秦武公鎛近似,年代為春秋早期。
與樂器坑同時發現的還有人祭坑4座,每坑埋人骨架1—2具,肢體屈曲,其性質當為殺人祭祀。樂器坑的性質與人祭坑相同,也應屬於祭祀性質。這種用青銅s樂器坑或禮器坑祭祀的方式曾在河南新鄭的鄭韓故城發現過,其年代略晚於大堡子山樂器坑,為春秋中期。鄭韓故城禮樂器坑單個坑面積較小,但坑的數量多,整體規模更為宏大。大堡子山樂器坑距離被盜秦公大墓很近,當與大墓有關,至於實施該祭祀活動的行為人(該坑的主人)以及所祭祀的對象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需要強調的是,該樂器坑是在大堡子山遺址遭多次大規模群體性盜掘後倖存下來的,在坑的附近及坑上部先後發現10多個盜洞,南側最近的一個大型不規則盜洞長約5.6米,寬3.9米,深3.4米,距離坑邊僅 0.2米。

Ⅲ 甘蕭岷縣商周、春秋,戰國遺址及墓群

商周時期(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256年)考古通常分為商朝(約公元前內1600-約前1046年)、西周容(約前1046-前771年)、東周(前770-前256年)三個時期,而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前770-前476年)、戰國(前475-前256年)兩期。商周考古是中國考古學的一個重要階段。出現了比較完善的文字制度,進入了文明的歷史時期。創造了燦爛奪目的青銅文化,並進而完成了由青銅時代向早期鐵器時代的轉變。這一時期城市興起。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掘和研究,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工作,商周考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現在已經有可能建立起商周文化發展的完整序列,大量新的考古資料使文獻不足的商周古史得到豐富和充實。但是,也還有不少問題至今未能解決或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仍有待於今後去探索。

Ⅳ 古遺址和古建築 古墓葬的區別 書上說 文物可以分成這三類

古代建築」簡稱為「古建築」,是相對現代建築而言,是社會對歷史遺存建築的通用俗語,一般是指現存清代(含清代)以前的建築物和構築物,但是在民國初年部分建築在結構、形式、用材、藝術等方面與古代建築類同,在傳統習慣上,也稱其為古代建築,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傳統的磚木結構建築與西方傳統磚石結構建築和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的區別
古遺址Ancient Sites,古代人類各種活動留下的遺跡。既包括人類為不同用途所營建的建築群體,以及范圍更大的村寨、 城堡、 烽燧等各類建築殘跡;也包括人類對自然環境利用和加工而遺留的一些場所。不同歷史時期的古遺址,大都湮沒已久,有的則淪為沙漠中的廢墟。通過對各種類型的古遺址的調查發掘,可以揭示許多古代遺跡,進而考察有關的社會狀況,因而在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工作中備受重視。中國已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遺址在千處以上,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85處,包括各種有代表性的遺址。
古墓葬 Ancient Tombs 泛指人類古代採取一定方式對死者進行埋葬的遺跡。包括墓穴、葬具、隨葬器物和墓地。中國的古墓葬分布很廣,歷年來發掘出土了大量歷史價值較高的珍貴文物,這是探討不同時代、地區和社會階層之間埋葬習俗以及所屬時代社會生活狀況的重要實物資料。現已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墓葬有55處,包括帝王陵墓古墓群和名人墓
這是三洋的定義,你好好看看

Ⅳ 商代城市遺址中,墓葬區和生活區是如何布局的;其中很多都是隔河相望的,這是否有一定的依據

殷墟的正式英文名為Yin Xu。
1.謂殷紂身死,國都為墟。
2.指商代後期都城遺址。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及其周圍。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此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發現占卜用的甲骨刻辭。從1928年10月13日考古發掘至今,先後發現宮殿、作坊、陵墓等遺跡,及大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禮樂器和甲骨等遺物,總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
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橫跨安陽洹河南北兩岸,現存有宮殿宗廟區、王陵區和眾多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眾多遺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說起殷墟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說,作為文化遺產,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時代越久,歷史價值越高。
在國際上被承認的、沒有爭議的中國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簡單的建築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麼,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和文化禮儀中心。它是一個王國的縮影,是其他任何遺產沒辦法比的。
這就是殷墟之於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和獨特地位。
世界文化遺產——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洹水兩岸,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從1928年由中國學術機構獨立主持考古發掘開始,在殷墟先後發現了110多座的商代宮殿宗廟建築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遺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眾多的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手工業作坊遺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統地展現出3300年前中國商代都城的風貌,為這一重要的歷史階段提供了堅實證據。2001年3月,在由國內48家權威考古機構參加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的評選中,殷墟以最高票數名列榜首。
根據最近的考古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殷墟遺址的面積超過36平方公里,其中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是核心區域,並被同時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位於安陽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園庄一帶,是商王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場所。自1928年以來,在這里先後發現宮殿宗廟建築基址80多座。這些宮殿宗廟建築,以黃土、木料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其建築多坐落於厚實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礎,房架多用木柱支撐,牆用夯土版築,屋頂覆以茅草,造型莊重肅穆、質朴典雅,具有濃郁的中國宮殿建築特色,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的先進水平。
1937年以前發掘的53座建築基址,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乙、丙三組基址。本世紀70年代以來,在宮殿宗廟遺址又陸續發現了著名的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婦好墓、花園庄東地H1甲骨窖穴、54號基址和花園庄M54號墓等。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南兩面,有一條人工挖掘成的南北長1.1千米,東西長0.65千米,寬10-20米,深5-10米的巨型防禦濠溝,其東、北兩端與洹河的河曲相通,將宮殿宗廟遺址環抱中間,構成了嚴密的防洪、防禦體系,與宮殿宗廟遺址渾然一體,起到了類似宮城的作用。
殷墟發現的甲骨窖穴主要分布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5,000片,震驚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園庄東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發現於1936年,位於宮殿宗廟遺址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辭甲骨17,000餘片。小屯南地甲骨窖穴發現於1973年,位於小屯村南部,共出土刻辭甲骨5,000餘片。花園庄東地H3甲骨窖穴,發現於1991年,位於宮殿宗廟遺址東南部,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刻辭甲骨500餘片。這些甲骨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祭祀、畋獵、農業、天文、軍事等,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甲骨文和商代歷史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被稱為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
殷墟王陵遺址與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對,是商王的陵地和祭祀場所,也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面積達11.3公頃。王陵遺址共發現有12座王陵大墓和2500多座祭祀坑。王陵大墓多為「亞」、「中」「甲」字形大墓,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壯闊。面積最大者達1,803平方米,深達15米。墓內槨室、棺木極盡奢華,隨葬器物精美,殉人眾多,顯示出墓主人非凡的尊貴和威嚴。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隨葬方式、祭祀禮儀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會組織、階級狀況、等級制度、親屬關系,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王陵建設的最高水平,並為以後中國歷代王朝所效仿,逐漸形成中國獨具特色的陵寢制度。
殷墟王陵遺址位於洹河北岸侯家莊西北岡、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與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是殷墟遺址重要的組成部分。自1934年起,這里共發掘12座王陵大墓(包括1座未完成大墓)、2,000餘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其中,西區有8座4條墓道大墓,8座大墓分成4排,一南一北分列,最西為M1500、M1217,最東為M1001、M1550,位於中間東北部的為M1004,西北部為M1003、南部為M1002、居中位置為M1567;東區有5座大墓,其中4條墓道大墓1座,為M1400,2條墓道大墓3座,分別為M1443、M1129和50WGKM1(武官大墓),1條墓道大墓1座,為M260。這些大型墓葬均為南北向,墓形呈「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被學者認定為殷商後期的王陵。在王陵遺址的東區和西區,還分布著2,000餘座小墓葬,其中東區已發掘1,383座,西區發掘104座。這些墓葬除少數為陪葬墓外,大多是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的遺跡。這些祭祀坑呈長方形、方形等,集中而又有規律地成組排列。坑內埋葬著數千具祭祀犧牲的遺骨,這些人牲大部分被砍殺,多為青壯年,還有女性和未成年的兒童,每坑8-10人不等。僅1976年發掘清理的191座祭祀坑就發現祭祀人牲1,178人,這些祭祀坑的存在成為商代殘酷人祭制度的歷史見證。這種以人祭、人殉等為代表的喪葬習俗,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並在秦漢時期演變為製作陶俑或木俑等殉葬的方式。
安陽殷墟遺址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構建了中國古代早期歷史的框架,使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成為信史。以宮殿宗廟建築和王陵大墓為代表的商代建築,樹立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和皇家墓葬的典範。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甲骨上,發現了目前中國文字體系最早的證據,至今仍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的殷墟文物和以人祭、人殉、車馬殉葬、獸祭等為代表的殷墟喪葬習俗,為商代晚期文化傳統提供了獨特的證據。1928年開始的殷墟考古發掘,是中國國家學術機構第一次全面負責、中國學者獨立主持的考古發掘,培養了一批批的考古學者,殷墟也成為中國考古學的搖籃。殷墟重要的文化價值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業咨詢機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的肯定。
近年來,殷墟仍不斷有大量的重要發現,呈現出巨大的文化潛力。如1999年在傳統殷墟遺址東部邊緣發現洹北商城,面積達4.7平方公里,豐富了人們對殷墟認識;2000年在宮殿宗廟遺址發現M54墓,成為繼婦好墓之後又一座完整的貴族墓葬;2001年在洹北商城內發現宮殿基址建築群,是對商代宮殿建築形制的又一重大發現;2002年在小屯村南路西段發現商代甲骨窖穴,成為繼1936年YH127甲骨窖穴、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和1991年花園庄東地甲骨窖穴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這一系列的新發現表明,隨著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深入,殷墟的文化內涵還將得到進一步豐富,也印證了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的論斷:「殷墟不僅文物豐富,而且學術價值很高。它蘊藏的寶物,還遠未罄竭。」
多年來,殷墟遺址在國家、河南省和安陽市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與積極措施下,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先後頒布實施了《安陽市殷墟保護管理辦法》、《河南省安陽殷墟保護管理條例》、《安陽殷墟保護總體規劃》,逐步完善了法律法規建設,把殷墟保護工作納入了法制化軌道。並相繼成立了專業保護管理機構,負責遺址的文物保護、行政管理和游覽服務,形成較為完備的保護和管理機制,有效保護了古代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從2001年4月,安陽殷墟正式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以來,已經走過了5年多的時間。5年多來,安陽市政府先後投入2億多元巨資,編輯製作了申報文本及其2個補充資料,拆除各類建築21萬平方米,整修河道、道路20公里,綠化19.7萬平方米,全面治理了殷墟周邊環境。同時,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探索遺址的展示方法,既保護了深埋地下的遺跡,又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提高了文物遺址的可觀賞性。特別是安陽市政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造了集中收藏、保護、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動文物的殷墟博物館。博物館投資3000萬元,由安陽市政府承建,藏品由社科院考古所提供,雙方共同管理博物館的事務。這種中央單位與地方政府合作雙贏的模式,有效解決了考古成果社會化、普及化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把殷墟遺址打造成了具有較高質量、兼顧保護和展示的大遺址公園。
編輯本段甲骨文照亮煌煌中華
如果說鑽木取火標志著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歲月,那麼文字的出現就意味著人類走出了結繩記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發現,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廣德說,甲骨文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志,它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把有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萬片,單字約4500個,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已被釋讀。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走遍華人社會,即使方言難以交流,方塊字寫在紙上,一目瞭然——親不親?文字根!
編輯本段青銅器世界獨一無二
「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這么精美的青銅器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談到殷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杜金鵬這么評價。
杜金鵬說,安陽殷墟在1978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青銅容器4000餘件,這些青銅器中,司母戊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實際上,安陽其他一些證據證明,這並不是殷墟最大的青銅器物。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鋼進行考古發掘時,曾經發現過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工廠,那個工廠現場有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內范,而這個內范表明它是一件圓形青銅器,這個圓形青銅器的口徑達到1.6米,比司母戊要大得多,這樣來講,如果它是一個圓形的鼎,那比司母戊鼎壯觀多了。
這種規模、體型的青銅器要進行鑄造必須有一批熔化青銅器的爐同時工作,而且有大量的鑄造工人,這個澆鑄是不能間斷的,能把各個工種有機協調起來,可見當時的社會組織已經非常嚴密。
殷商的青銅加工業如此發達,但安陽周圍並沒有高品位銅礦以及冶煉青銅所必需的錫鉛礦石。有學者推測,當時的工匠們已經學會了在礦石的產地進行冶煉粗加工,然後把加工過的粗銅、粗錫、粗鉛運到這里,進行配比熔煉。當時的銅礦很可能采自江西、安徽等長江流域一帶,而錫、鉛的礦藏則主要在江西一帶。有學者推測,商代頻繁的戰爭,可能也與爭奪礦產資源有關。
商代的石器與玉器亦可謂琳琅滿目,殷墟出土的玉器體現出中國青銅時代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想像力。學者們認定,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都為新疆的和田玉、遼寧岫玉!那麼可以這樣設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有通往新疆的「金石之路」了。這可要比始於公元前二世紀的「絲綢之路」早1200多年!
編輯本段8000多座墓葬世界少見
「殷墟作為非常明確的商代古都,這個證據是非常充分的。」劉慶柱說,殷墟有好多東西是中華民族的基因。
劉慶柱說,殷墟考古發掘70多年來,發現墓葬計8000餘座,包括王陵和大量族墓,其種類有帶墓道大墓、長方豎穴墓、無墓壙墓及祭祀坑等,這在世界其他文化遺址中是少見的。這些墓葬等級森嚴,隨葬禮器的大小、形制、組合、數量更是代表墓主人的不同等級和身份。殷墟的王陵大墓,規模宏大,殺殉眾多,禮器精美。婦好墓的隨葬品達1928件,而平民、奴隸則隨葬品很少甚至沒有。
劉慶柱說:「在殷墟的墓中,有4個墓道的是王墓。王為何要用4個墓道?這是在喻示著『地上是四方,地下是四方,四方都歸我管』。換句話說,王埋在地下也要控制四方。「
編輯本段殷墟建築填補考古空白
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唐際根博士率領的考古學家,在殷墟的東北方探明了一座面積470多萬平方米的洹北商城,其中僅一號基址長度就有170餘米,面積達1.6萬平方米,不僅是夏商周三代最大的單體建築,甚至可謂歷代宮殿之最!它的建築面積相當於六七個故宮太和殿的面積總和。
在洹北商城發現的1號宮殿建築基址,是繼1999年發現400多萬平方米的商代城牆遺址後,又在該城內南北中軸線偏南位置,發掘出的一座回字形巨大宮殿建築遺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商代夯土建築。
唐際根博士說,洹北商城及其中軸線附近夯土建築群的發現,在考古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考古工作者通過多年野外調查,分析大量古文化遺存和古地貌資料後,發現的一商代都邑遺址,填補了以鄭州二里崗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的空白,從而完善了商代的編年框架。
目前,考古人員已發現宮殿宗廟建築110餘座。這些建築成組排列,或為宗廟,或為社壇,已具備中國宮殿建築「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規劃雛形。
編輯本段殷歷法為農歷所沿用
據徐廣德研究員介紹,殷墟時期的自然科學技術在很多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甲骨文的記載表明,殷人已能夠准確地記錄日食、月食和星象,並對超新星等天文現象有了較早的認識。殷歷法採取陰陽合歷,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並採取增加閏月的方法,解決了與回歸年實際太陽日的矛盾。這些方法仍為中國現行的農歷所沿用。
在數學方面,殷人已有了個、十、百、千、萬等數字概念,並採用了十進位制。
在醫學方面,商代晚期已能認識人類的10多種疾病,除用葯物治療外,還能應用針砭、按摩等治療方法,達到了較高水平。
考古發掘表明,殷墟時期的手工業空前發達,不僅門類齊全,而且工藝水平極高。一些主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如青銅冶鑄、制玉、制陶、制骨、制車、紡織等都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其中這一時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殷墟出土的商代馬車,已經使用了大量青銅構件,獨轅雙套雙輪,結構精緻復雜,體現出高超的機械、青銅鑄造等復合技術。
殷墟時期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對人類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編輯本段殷墟的兩處重要遺跡
宮殿宗廟遺址:殷墟宮殿宗廟區位於洹河南岸小屯村、花園庄一帶,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50米,總面積達71.5公頃,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
著名的婦好墓是1928年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內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婦好墓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系並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
王陵遺址:殷墟王陵遺址的建設是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工程和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殷墟遺址。殷墟王陵遺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與祭祀場所,開了中國帝王陵寢制度的先河,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
殷墟,又名殷虛,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郭沫若先生在《訪安陽殷墟》一詩中贊嘆道:「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詩句。2006年7月13日,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中國安陽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里。,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據《竹書紀年》記載「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自盤庚遷都於此至紂王(帝辛)亡國,整個商代後期以此為都,共經8代12王、
殷墟古稱「北蒙」,甲骨文卜辭中又稱之為「大邑商」、「商邑」,為中國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殷墟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廣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空前發達,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典範之一。殷墟以獨具風格、規模巨大、規劃嚴飭的宮殿建築和商王陵墓體現出恢弘的都城氣派而卓絕一時;以製作精美、紋飾細膩、應用廣泛的青銅器而聞名中外;以青銅冶鑄、玉器製作、制車、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燒造等高度發達的手工業而享譽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現內容豐富、傳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領風騷。殷墟豐富的文化遺存從各個方面反映出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是華夏先民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因此,一個世紀以來在殷墟的發現和發掘,不僅使它成為中國近現代考古學的搖籃,而且為湮滅了3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種獨有的、歷史的和科學的見證。殷墟作為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並為甲骨文及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其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價值,蜚聲中外而又影響深遠,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輝煌壯美、璀璨絢麗的一頁,應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和保護。
殷墟的發掘,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郭沫若先生稱:「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 殷墟的發現和發掘被評為20世紀我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編輯本段發掘過程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中葯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於是開始重金收購。1900年,王懿榮的甲骨轉歸了劉鶚所有,他的親家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於是多次派人去那裡收購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後,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進一步證實這里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1928年到1937年,為了尋找更多的甲骨而開始進行發掘。中央研究院組織考古隊對殷墟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後來由於抗日戰爭而停止。1950年後又重新開始發掘工作,到1986年已經對十幾個點進行了20多次的發掘,獲得了刻字甲骨15萬片左右。
編輯本段新發現
殷墟發現的甲骨中已經辨認出5000多個單字,能夠認出來的的漢字大約1700多個,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的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現代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中演變而來的。而且對於甲骨的研究,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問——甲骨學。
目前所探明的殷墟范圍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4公里,洹水從中間穿過,面積約有24平方公里。這一范圍是商朝的青銅器和甲骨出土最為密集的地方,有許多遺址和墓葬,其中洹水南岸小屯村東北是殷墟的中心。宮殿和宗廟都集中在這里。他的外圍是一些手工業作坊。洹水北岸武官村一帶則是歷代商王的王陵,共發現了13座大墓,其中一座空墓推斷是紂王所建,因為國破身亡不能入葬。
在陵墓中發現有很多的殉葬人群,體現了當時的喪葬習俗。在王陵區編號1001的大墓中,殉葬了墓主生前一支不少於68人的田獵隊、18匹馬,殉葬的領隊是貴族出身,因此這個領隊自己還擁有兩個殉葬者。殉葬者最多的是王室宗廟祭祀坑,有近600人殉葬。大多都是被斬首、腰斬、斷肢甚至肢解後扔進來的,其中還發現有1周歲左右的嬰兒也被殉葬。
1976年,在小屯村北面百米處,還發現了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出土器物1928件,其中青銅器468件,同時還出土755件玉器,將近7000件海貝。
另外,在王陵的東邊出土了司母戊大方鼎,是現今為止所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小屯村西北200米處有一條巨大壕溝,認為是人工挖掘的防禦設施。
殷墟是我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
殷墟佔地面積約24平方公里,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古老的洹河水從市中緩緩流過,城市布局嚴謹合理。從其城市的規模、面積、宮殿的宏偉,出土文物的質量之精、之美、之奇、數量之巨、可充分證明它當時不僅是全國,而且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邊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它佔地100多畝,就建在殷墟的宮殿區遺址上。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門」字形,用幾根雕有商代紋飾的木柱和橫梁結構而成。苑中建築由著名的古建築家設計,嚴格地構築在原建築的遺址上。每座建築都採用了重檐草頂,夯土台階,檐柱上雕以蟬龍等紋飾圖案。殷墟博物苑不僅展現了殷代王宮殿堂的布局與建築,而且還具有園林特色。同時,它也是集考古、園林、古建、旅遊為一體的勝地。
正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13日一致決定,將中國安陽殷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安陽殷墟由此成為中國第33處世界遺產。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13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殷墟申報世界遺產成功對中國來說很不平凡。童明康認為,相對於寺廟、建築、石窟等可視性遺產而言,殷墟作為中國重要的考古遺址申報世界遺產非常不易,因為很多東西都埋藏在地下,申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次申報成功說明,殷墟在文物保護和展示方面的努力不僅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同時也為中國類似文物的展示和保護樹立了典範。
中國安陽商代遺址又名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東起郭家灣,西至北辛庄,南起劉家莊,北至後營,東北至三家莊,長約6公里,寬約5公里,總面積約24平方公里。殷墟的總體布局以小屯宮殿宗廟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形放射狀分布,是一座開放形制的古代都城。距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殷墟是聞名中外的中國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童明康說,殷墟作為中國重要的考古遺址是最早的都城遺址,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殷商時期的文字已相當成熟,所確立的古代都城制度、禮制、喪葬制度等也都直接影響後世幾千年。
繼中國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前一天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河南安陽殷墟又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已有33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數量居世界第三位。(新華社)
後申遺成功
門票:50元

Ⅵ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的考古價值

大堡子山墓地的發掘,使西山陵區得到了確認。根據史料記載,秦襄公和文公葬在西山陵區是沒有問題的。西山應是甘肅禮縣大堡子山,不是陳倉西北之山。西山陵區是秦國建國後第一個國君陵區。隨著西山陵區的發現,從春秋早期到秦統一的秦國國君陵園基本都已經找到了,這為秦國陵寢制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系統的資料。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大堡子山城址及其周邊一些年代相近的遺跡的挖掘,基本確定了大堡子山一帶是早期秦人的一處重要都邑,極有可能就是「西犬丘」的所在,是我國早期秦文化考古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
禮縣大堡子山遺址樂器坑的發現對於被盜秦公大墓墓主的確認以及早期秦人的禮樂制度、祭祀制度、銅器鑄造工藝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材料。大堡子山遺址的調查、鑽探和發掘所取得的成果,對認識大堡子城址的性質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大堡子山國保單位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大堡子山墓地的發掘,為進一步開展早期秦文化的調查和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第一手實物材料,同時也為進行這一地區的文物保護,文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大堡子山文物保護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此次大型宮殿基址的發現,從體量大和其他特徵上判斷已經被證實為秦早期所有,並且人犧牲和大型古樂器的同時出現也證明了當時已經擁有了完善的禮樂祭祀制度,已經是貴族和王親所有,是標志性的發現。
大堡子山遺址較之陝西發現的雍城陵,東陵,酈陵相比為時間最早的,它的出土雖然在規模和文物觀賞性上無法和其他三個陵墓相比,但填補了中國和世界歷史上對秦早期研究的一塊空白,研究和史料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並且在出土的文物上也可以進一步發展到看到早期的祭祀形式繼而對當時禮樂和祭祀制度展開研究,從而解開從西周到秦早期的研究空白的難題。

Ⅶ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的西垂陵園的發現

為了更好地對遺址進行保護和開發利用,2002年禮縣縣委、縣政府委託陝西省古建築設計研究所完成了該遺址保護的綜合規劃,2003年6月28日《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保護規劃》通過陝、甘兩省專家論證,將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實施,這對保護秦公陵園遺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秦早期陵園的自然風貌,先秦居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將會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重放異彩。
經過甘肅省文物考古專家8年多時間的發掘和研究論證,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發現的古墓群被專家一致認定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園———西垂陵園;禮縣也被認定是中國古代重要史書《史記》所記載的秦人發祥地「西犬丘」所在地。至此,考古學和先秦歷史學上的兩大千古謎團終於大白於世。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完成統一中國,建立封建王朝的第一人。因此,秦族、秦文化的發展史也成為海內外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1974年,陝西兵馬俑及秦始皇陵被發現後,引起了海內外的強烈轟動。眾多歷史學者和考古專家通過對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的研究,指出秦人應有四大陵園區,並努力尋找它們的所在地。到1987年,秦人四大陵園中的二、三、四陵園,即雍城陵園、芷陽陵園和臨潼秦始皇陵園都在陝西先後被發現。但秦人的第一陵園———「西垂陵園」在哪裡,卻始終無從得知。
據《史記·秦本記》記載,秦的祖先最初居住在「西犬丘」,後因牧馬有功被封地授侯,成為西周的附庸,得以建立秦國。所以,「西犬丘」實際上是秦族、秦文化的發祥地和根基所在,查明「西犬丘」的地理位置對研究秦史意義極為重大。1993年,由於盜墓者的亂挖亂盜,甘肅禮縣大堡子山上的古墓被意外發現,一些珍貴文物流失海外。甘肅省文物考古所隨即在大堡子山進行了為時8個月的搶救性發掘。發掘過程中考古專家發現,大堡子山的陵墓座西向東,墓主頭西腳東,與雍城陵園、芷陽陵園、始皇陵園完全一樣,而長達100多米的中字形墓葬也顯示出秦人好建巨陵大墓的特點;這些墓葬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和金、玉器,有的青銅器上明確鑄有「秦公作鑄用鼎」、「秦公作寶用簋」等銘文;從地理位置看,大堡子山「兩河夾一山」的獨特地勢也完全符合先秦皇家陵園「風水」取向。因此,一些歷史學者和考古專家初步認定,大堡子山古墓就是被歷史塵封2000多年的秦人第一陵園———西垂陵園。

Ⅷ 許三灣城及墓群的遺址結構

許三灣城及墓源群位於張掖市高台縣新壩鄉許三灣村西南1.5公里處。
古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84米,東西寬66米。城垣黃土板築,殘高8米,夯層厚0.12—0.15米。瓮城牆邊長25米。南牆辟門,門寬約7米,外築方形瓮城,瓮城門向東,四隅築角墩,南北殘留有馬面。城外四周50米處有圍牆遺址,距城東北角50米處,有烽火台一座,平面方形 (10 ×10米),高8米。城內出土有大量「五銖」、「大泉五十」、「貨泉」、「開元通寶」等漢、唐時期的錢幣和銅箭頭、銅印 (「部曲督印」等)及錯銀帶鉤等文物。城內散見灰、紅色陶片。
墓葬群以城址為中心分三部分(城南、城北和五道梁)。面積10多平方公里,封土墓達4000餘座,分布十分密集。墓葬多為圓頂形,高達2—3.5米。也有土墩墓,底邊長30餘米,高4—5米,墓道明顯,多為磚室墓。墓葬出土有魏晉時期的彩繪畫像磚、模印磚、木牘、前秦時期的木俑、彩繪木板畫、牽馬俑以及各類陶器、木器和少量絲綢、銅器等。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