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馬石佛洞遺址
① 臨滄的文物古跡
滄源古崖畫群,歷經三千多年風雨而原貌依然,她講述給世人的是人類從起源到專發展的全部奧秘,被中外史屬學家譽為「哀牢地新大陸」、「滇西南人文史詩」;耿馬石佛洞、文明禮儀之邦鳳慶的「文廟」群、佤山滄源的廣允緬寺、勐省農克硝洞遺址、雲縣忙懷新石器遺址等一大批人文景觀,顯示著厚重的文化積淀,流動著美麗的古老傳說,無不昭示著這塊土地曾擁有不朽的古代文明。
阿佤山有距今3500多年歷史中國八大古崖畫之一的滄源崖畫,有與緬甸山水相連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建於清代道光年間,集建築、雕刻、繪畫為一體的雲南民族地區南傳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築之一的廣允佛寺;有保留較完整的從奴隸社會直接跨入現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豐富的佤族民間文學藝術和獨特的飲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發舞享譽中外,集中展現了中國佤族文化的內涵。
② 那裡被稱佤族之鄉
雲南,臨滄
③ 考古學專刊的丁種
丁種為田野考古報告,本收書七十餘種,現掌握資源更少。已經出版的有:
【丁種第一號】《輝縣發掘報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影印本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6年
【丁種第二號】《長沙發掘報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7年
【丁種第三號】《塔里木盆地考古記》黃文弼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8年
【丁種第四號】《洛陽中州路西工段》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年
【丁種第五號】《吐魯番考古記》黃文弼著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 影印本 北京 中國科學院 1954
【丁種第六號】《洛陽燒溝漢墓》洛陽區考古發掘隊編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年
【丁種第七號】《鄭州二里岡》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年
【丁種第八號】《三門峽漕運遺跡》(黃河水庫考古報告之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年
【丁種第九號】《廟底溝與三里橋》(黃河水庫考古報告之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年
【丁種第十號】《上村嶺虢國墓地》(黃河水庫考古報告之三)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年
【丁種第十一號】《唐長安大明宮》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9年
【丁種第十二號】《灃西發掘報告》(1955-1957年陝西長安縣灃西鄉考古發掘資料)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63年
【丁種第十三號】《鞏縣鐵生溝》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編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62年
【丁種第十四號】《西安半坡 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中國科學考古研究所 陝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63
【丁種第十五號】《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馮漢驥撰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64年
【丁種第十五號】《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馮漢驥撰 2版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年
【丁種第十六號】《陝西銅川耀州窯》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編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65年
【丁種第十七號】《京山屈家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65年
【丁種第十八號】《西安郊區隋唐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66
【丁種第十九號】《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湖南省博物館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73
【丁種第二十號】《滿城漢墓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管理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0年
【丁種第二十一號】《廣州漢墓》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廣州市博物館編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1年
【丁種第二十二號】《唐長安城郊隋唐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0年
【丁種第二十三號】《殷墟婦好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0年
【丁種第二十四號】《元君廟仰韶墓地》(黃河水庫考古報告之四)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3年
【丁種第二十五號】《新疆考古發掘報告(1957-1958)》黃文弼著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3年
【丁種第二十六號】《寶雞北首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3年
【丁種第二十七號】《江陵雨台山楚墓》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丁種第二十八號】《青海柳灣 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地》青海省管理處考古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著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年
【丁種第二十九號】《昌都卡若》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 四川大學歷史系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年
【丁種第三十號 】《信陽楚墓》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丁種第三十一號】《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7年11月
【丁種第三十二號】《膠縣三里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年3月
【丁種第三十三號】《武功發掘報告 滸西庄與趙家來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年6月
【丁種第三十四號】《北京大葆台漢墓》大葆台漢墓發掘組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年
【丁種第三十五號】《夏縣東下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8年
【丁種第三十六號】《定陵》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編輯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0年5月
【丁種第三十七號】《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館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年
【丁種第三十八號】《洛陽發掘報告 1955~1960年洛陽澗濱考古發掘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9年
【丁種第三十九號】《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沈陽 遼寧美術出版社 1991年12月
【丁種第四十號 】《青龍泉與大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1年6月
【丁種第四十一號】《漢杜陵陵園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3年
【丁種第四十二號】《陝縣東周秦漢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4年
【丁種第四十三號】《西漢南越王墓》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編輯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1年10月
【丁種第四十四號】《臨潼白家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成都 巴蜀書社 1994年
【丁種第四十五號】《山東王因 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0年
【丁種第四十六號】《南宋官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編著北京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6年
【丁種第四十七號】《寧夏靈武窯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5年
【丁種第四十八號】《大甸子 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與墓地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6年
【丁種第四十九號】《雙砣子與崗上 遼東史前文化的發現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6年
【丁種第五十號 】《漢長安城未央宮 1980-1989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6年
【丁種第五十一號】《北魏洛陽永寧寺 1979~1994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著 北京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6年
【丁種第五十二號】《敖漢趙寶溝 新石器時代聚落》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7年
【丁種第五十三號】《師趙村與西山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9年
【丁種第五十四號】《拉薩曲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編著北京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9年
【丁種第五十五號】《陶寺發掘報告》(暫用名,未出版)
【丁種第五十六號】《六頂山與渤海鎮 唐代渤海國的貴族墓地與都城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7年
【丁種第五十七號】《張家坡西周墓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9年
【丁種第五十八號】《臨猗程村墓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2003年5月
【丁種第五十九號】《偃師二里頭 1959年~1978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9年
【丁種第六十號 】《安陽殷墟郭家莊商代墓葬 1982年-1992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8年8月
【丁種第六十一號】《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著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3年
【丁種第六十二號】《膠東半島貝丘遺址環境考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年
【丁種第六十三號】《華縣泉護村》北京大學考古學系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3年10月
【丁種第六十四號】《偃師杏園唐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1年
【丁種第六十五號】《蒙城尉遲寺》皖北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存的發掘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1年
【丁種第六十六號】 暫無
【丁種第六十七號】《漢長安城武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文物出版社 2005年
【丁種第六十八號】暫無
【丁種第六十九號】《桂林甑皮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文物出版社 2003年
【丁種第七十號 】《西漢禮制建築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文物出版社 2003年
【丁種第七十一號】《滕州前掌大墓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文物出版社 2005年
【丁種第七十二號】《棗陽雕龍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科學出版社 2005年
【丁種第七十三號】《徐家碾寺窪文化墓地---1980年甘肅庄浪徐家碾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6年
【丁種第七十四號】《漢長安城桂宮 1996~2001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文物出版社 2006年
【丁種第七十六號】《鄂城六朝墓》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鄂州市博物館編著 2007年9月
【丁種第七十七號】《安陽殷墟花園庄東地商代墓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科學出版社 2007年
【丁種第七十八號】《蒙城尉遲寺(第二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安徽省蒙城縣文化局編著 科學出版社 2007年
【丁種第七十九號】《隋仁壽宮·唐九成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科學出版社 2008年1月
【丁種第八十號】《漢魏洛陽故城南郊禮制建築遺址(1962-1992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文物出版社2010 【丁種第八十一號】《耿馬石佛洞》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文物出版社2010 【丁種第八十二號】《安陽殷墟小屯建築遺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文物出版社2010 【丁種第八十三號】《黃梅塞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 文物出版社2010【丁種第八十四號】《揚州城(1987-1998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文物出版社 2010 【丁種第八十五號】《哈克遺址(2003-2008年考古發掘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編著 文物出版社 2010
④ 臨滄有什麼地方特色
在瀾滄江畔,在滇之西南,有一塊神奇美麗豐富多彩的熱土——臨滄。臨滄,以瀕臨瀾滄江而得名。在這塊土地上,世代生息繁衍著佤、傣、拉枯、布朗、德昂、彝、景頗等2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區總人口的37.9%。臨滄地區總面積24469平方公里,轄臨滄、雲縣、鳳慶、永德、鎮康、耿馬、滄源、雙江八縣,總人口218萬。
臨滄,有著燦爛無比的民族文化和神奇的古代文明。滄源古崖畫群,歷經三千多年風雨而原貌依然,她講述給世人的是人類從起源到發展的全部奧秘,被中外史學家譽為「哀牢地新大陸」、「滇西南人文史詩」;耿馬石佛洞、文明禮儀之邦鳳慶的「文廟」群、佤山滄源的廣允緬寺、勐省農克硝洞遺址、雲縣忙懷新石器遺址等一大批人文景觀,顯示著厚重的文化積淀,流動著美麗的古老傳說,無不昭示著這塊土地曾擁有的不朽古代文明。
當你走近瀾滄江這條聞名於世的河流,你便會體味到「東方多瑙河」具有的獨特魅力,當你跨入臨滄這塊西南邊陲的熱土,你便會感受到北回歸線上自然與人類親密無間的交融;你會感受到臨滄各族人民的真誠和熱情,你會為瀾滄江的濤聲所激動,你也會為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所陶醉…
景點有 : 滄源佤山 滄源崖畫 茶文化風景園 鳳山公園
耿馬南汀河 廣允緬寺 臨滄大雪山 漫灣百里長湖景區
南滾和自然保護區 五老山國家森林公園 永德大雪山 雲縣大朝山—干海子
⑤ 臨滄的七大特徵是什麼
臨滄是亞洲獨具特色的水電基地。瀾滄江在臨滄的境內流程達232千米,已建成和在建的大型水電站有三座,其中,裝機容量150萬千瓦的漫灣電站和裝機容量135萬千瓦的大朝山電站已建成投產,裝機容量420萬千瓦的小灣電站正在建設之中。目前,臨滄是雲南省「西電東送」、「雲電外送」的主要水電基地。
臨滄是中國佤族文化的薈萃之地。臨滄有佤族人口22萬人,佔全國佤族人口的60%以上。佤族地區名勝古跡豐富,人文景觀獨特,民俗文化多姿多彩。這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滄源崖畫、廣允佛寺、耿馬石佛洞遺址,有著名的班洪抗英紀念碑,有保留較為完整的佤族原始村落翁丁寨,有國家級南滾河自然保護區。佤族是一個具有優良文化傳統的民族,《司崗里》的文化內涵豐富神秘,《木鼓舞》、《甩發舞》等舞蹈享譽中外。
臨滄是雲南重要的蔗糖和酒業生產基地。臨滄有280多年的種蔗製糖歷史。目前,臨滄市的甘蔗種植面積達104萬畝,其中高優蔗園67萬畝,年產甘蔗340萬噸,有機製糖廠14座,日處理能力3萬噸,年產食糖35萬噸,白糖生產量占雲南全省的1/3。酒業是臨滄的新興優勢產業,以瀾滄江啤酒集團和茅糧酒業集團為標志的酒業享譽省內外。
臨滄是昆明通往緬甸的陸上捷徑。臨滄市的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鎮康縣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290.791千米。有孟定國家級口岸和南傘、滄源兩個省級口岸,有17個通商要道和5條通緬甸的公路。目前,經孟定口岸出境是昆明至緬甸的陸上捷徑。
⑥ 臨滄在什麼地方
臨滄,古稱緬寧,是雲南省管轄的一個地級市。以瀕臨瀾滄江而得名。位於中國西內南容,瀾滄江畔,雲南省的西南部。
臨滄民族眾多,其中佤族佔全國佤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此外還生活著著佤、傣、拉枯、布朗、德昂、彝、景頗等23個少數民族。
臨滄是中國佤文化的薈萃之地,是世界著名的「滇紅」之鄉,世界種茶的原生地之一,全國著名的「核桃之鄉」,也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因此又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西南絲茶古道」。
⑦ 臨滄是個什麼地方
在瀾滄江畔,在滇之西南,有一塊神奇美麗豐富多彩的熱土——臨滄。臨滄,以瀕臨版瀾滄江而得名。在權這塊土地上,世代生息繁衍著佤、傣、拉枯、布朗、德昂、彝、景頗等23個少數民族。臨滄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全市有滄源、耿馬、鎮康三個縣與緬甸接壤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
臨滄,有著燦爛無比的民族文化和神奇的古代文明。滄源古崖畫群,歷經三千多年風雨而原貌依然,她講述給世人的是人類從起源到發展的全部奧秘,被中外史學家譽為「哀牢地新大陸」、「滇西南人文史詩」;耿馬石佛洞、文明禮儀之邦鳳慶的「文廟」群、佤山滄源的廣允緬寺、勐省農克硝洞遺址、雲縣忙懷新石器遺址等一大批人文景觀,顯示著厚重的文
臨滄風光(6張)
化積淀,流動著美麗的古老傳說,無不昭示著這塊土地曾擁有不朽的古代文明。
⑧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小黑羅永娟的家鄉臨滄
在瀾滄江畔,在滇之西南,有一塊神奇美麗豐富多彩的熱土——臨滄。臨滄,以瀕臨瀾滄江而得名。在這塊土地上,世代生息繁衍著佤、傣、拉枯、布朗、德昂、彝、景頗等2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區總人口的37.9%。臨滄地區總面積24469平方公里,轄臨滄、雲縣、鳳慶、永德、鎮康、耿馬、滄源、雙江八縣,總人口227萬。
臨滄,有著燦爛無比的民族文化和神奇的古代文明。滄源古崖畫群,歷經三千多年風雨而原貌依然,她講述給世人的是人類從起源到發展的全部奧秘,被中外史學家譽為「哀牢地新大陸」、「滇 西南人文史詩」。耿馬石佛洞、文明禮儀之邦鳳慶的「文廟」群、佤山滄源的廣允緬寺、勐省農克硝洞遺址、雲縣忙懷新石器遺址等一大批人文景觀,顯示著厚重的文化積淀,流動著美麗的古老傳說,無不昭示這塊土地曾擁有的不朽古代文明。
當你走近瀾滄江這條聞名於世的河流,你便會體味到「東方多瑙河」具有的獨特魅力,當你跨入臨滄這塊西南邊陲的熱土,你便會感受到北回歸線上自然與人類親密無間的交融;你會感受到臨滄各族人民的真誠和熱情,你會為瀾滄江的濤聲所激動,你也會為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所陶醉……
自古以來,臨滄十餘種民族就在這里繁衍生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崖畫——滄源崖畫,廣為分布的新、舊石器遺址,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膾炙人口的創世神話,都展示著臨滄悠久的歷史。在二萬四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江河縱橫、群山疊翠、氣候宜人,林茂物盛。民宅群落獨具風格,民族風情多姿多彩,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一派濃郁的邊陲風貌。
境內地形地貌復雜,氣候類型多樣,孕育著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是雲南「植物王國」、「動物王國」、「金屬王國」、「水電富礦」、「葯物寶庫」、「天然花園」的縮影。特別是有豐富的熱帶、亞熱帶熱區土地面積,約佔全區土地總的三分之一,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糧食生產條件優越,茶葉種植歷史悠久,發展蔗糖得天獨厚,林業、畜牧、橡膠、紫膠、烤煙、煙料、熱帶水果、葯物等均具有顯著優勢。瀾滄江、怒江兩大水系環抱其境,區內河流眾多,水位落差大,蘊藏有極為豐富的水能,單瀾滄江水系在臨滄境內國家和省就規劃有已建和正建的漫灣、大朝山、小灣三座百萬千瓦級梯型大電站。
獨特的地質構造,具備了良好的成礦條件,蘊藏有豐富的地下寶藏。臨滄位置優越,有鎮康、耿馬、滄源三縣與緬甸接壤,有大小口岸通道17個(條),其中,有兩個省級口岸,滄源、勐懂正在做工作爭取建成省級口岸。在歷史上,臨滄就是大西南與緬甸貿易的重要口岸通道,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臨滄將成為全省、大西南乃至全國面向東南來的重要口岸和窗口。
境內旅遊景區有:奇麗壯觀的省級自然保護區臨滄大雪山、山水峻秀的五老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和雕琢神奇的小道河省級森林公園、險峻俏麗的白石岩山水、天然溫泉渡假山莊、霧龍山古戰場遺址,縣城南郊以硫磺泉為特點的溫泉賓館、西北郊以碳酸為特色的晚翠溫泉賓館,列入全省25個旅遊精品工程之一、富有濃郁民族風情的臨滄茶文化風情園,這些都是旅遊觀光的理想去處。
臨滄多民族聚居,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是以佤族文化為主旋律的民族風情和交融共生的多元宗教文化、自然人文景觀構成獨具魅力的邊緣文化特色。
臨滄是中國佤文化的薈萃之地。
全區現有佤族人口35萬人,佔全國佤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滄源佤族自治縣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區,神奇美麗的阿佤山有聞名海內外距今3500多年歷史中國八大古崖畫之一的滄源崖畫,有與緬甸山水相連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建於清代道光年間,集建築、雕刻、繪畫 為一體的雲南民族地區南傳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築之一的廣允佛寺;有保留較完整的從奴隸社會直接跨入現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豐富的佤族民間文學藝術和獨特的飲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發舞享譽中外,集中展現了中國佤族文化的內涵。
臨滄是世界著名的"滇紅"之鄉。
是世界種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餘年的種茶制茶歷史。1938年,"滇紅"在鳳慶試製成功,成為中國的出口名茶,年出口量均佔全省茶葉出口量的40%以上,創匯佔全省茶葉出口量的50%以上,雲南鳳慶滇紅茶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雲南目前最大的茶葉生產企業。全區茶葉面積達65萬畝,年產量達2萬多噸,面積和產量均為雲南第一。
臨滄是亞洲獨具特色的水電基地。
瀾滄江境內流程232公里,屬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的中間地帶,有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國家和省規劃已建成的三座百萬千瓦級電站--漫灣(裝機量150萬千瓦)、大朝山(135萬千瓦)、小灣(420萬千瓦)均在臨滄境內。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萬千瓦級電站在全國乃至亞洲尚屬獨有。
臨滄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
全區有滄源、耿馬、鎮康三個縣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290.8公里。昆明經臨滄出境至緬甸仰光公路里程僅1893公里,臨滄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西南絲茶古道,孫中山先生曾規劃在臨滄建立 "歐亞第三大陸橋"。
臨滄小吃:
粑粑卷:鳳慶風味小吃。將豌豆粉攪拌成漿加以過濾除去渣,放在鐵鍋里煎成薄張鍋巴,又將餌快切成薄片在炭火上烤熟,抹上麻辣醬料。吃時,用豆粉鍋巴卷卷裹餌塊呈圓條形即可。鍋巴香脆,餌塊柔軟,佐料味佳,特別可口。
豬血米線:雲縣風味小吃。新鮮豬血放入適量食鹽至泡沫翻滾加入3倍清水,靜置半小時。豬血凝為半固體用刀劃成核桃大小方塊,用溫火煮熟待用。米線燙熱後拌以豬血塊,加人鮮肉湯汁和蔥花、辣椒等佐料即成。豬血米線色香味均佳,吃後通體舒暢、散熱。
稀豆粉米線:臨滄縣城風味小吃。製作以豌豆粉和米線為原料,將豌豆粉調成漿過濾後煮成粥糊狀燉好備用,在燙熱的米線上加蓋粉粥,拌上芝麻、醬油、生薑絲、蒜末,油辣椒、芫荽、青蒜葉、味精等佐料,拌勻即可。吃之香辣可口。在臨滄縣城稀豆粉米線為街頭巷尾早餐服務的熱門風味小吃,深得當地和外地人的青睞。
火腿木瓜雞:雲縣、臨滄風味佳餚,主要原料是臘火腿、白花木瓜、山地子雞。此屬葯膳佳餚,吃之不僅口感好,還有保健價值。火腿木瓜煮雞,以雲縣、臨滄交界地羊頭岩一帶最有名,這里頭道水和螞蟻堆的山地雞源充足盛產木瓜,給製作提供便利。羊頭岩地處交通要道,來往車輛行人多,對火腿木瓜煮雞風味特感興趣,往往專程趕至品嘗。
雞肉米線:雲縣風味小吃。用各種佐料配製精鹵雞塊,烹調時將米線燙熱撈出,食用時米線入碗,加新鮮肉湯,蓋以鹵雞汁雞塊即可。雞肉米線香甜可口,富有營養,老少皆宜。雲縣草皮街雞肉米線最有名,是當地人常用佳餚,也是外地人路過特別問津尋嘗的風味。
芭蕉干:雙江特別風味,以即將成熟芭蕉去皮,切成片曬干即成,其味香脆甜糯。
濕茶:鎮康德昂族風味,以鮮茶葉放人竹筒,拌以檳榔壓緊封存,糖化後咀嚼,味酸苦回甜。
炒青茶:臨滄特別風味,以鮮茶葉一次炒揉干,滾開水沏泡飲用,清香回甜。
核桃糖:永德特別風味,以玉米、核桃為原料加工製成、香甜可口。
⑨ 臨滄屬不屬於雲南
屬於的
臨滄,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是中國西南邊陲待開發的一塊寶地。北回歸線橫貫南部,東鄰思茅,北連大理,西接保山,西南與緬甸交界。全市轄臨翔、鳳慶、雲縣、雙江、永德、鎮康、耿馬、滄源8縣。土地總面積2.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26.5萬人,其中以佤族為代表的23種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8.6%。臨滄四季如春,有亞洲恆溫城之美稱,年平均氣溫17.2℃。
臨滄是中國佤文化的薈萃之地,全市現有佤族人口35萬人,佔全國佤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滄源佤族自治縣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區,神奇美麗的阿佤山有聞名海內外距今3500多年歷史中國八大古崖畫之一的滄源崖畫,有與緬甸山水相連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建於清代道光年間,集建築、雕刻、繪畫 為一體的雲南民族地區南傳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築之一的廣允佛寺;有保留較完整的從奴隸社會直接跨入現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豐富的佤族民間文學藝術和獨特的飲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發舞享譽中外,集中展現了中國佤族文化的內涵。
臨滄是世界著名的"滇紅"之鄉。是世界種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餘年的種茶制茶歷史。1938年,"滇紅"在鳳慶試製成功,成為中國的出口名茶,年出口量均佔全省茶葉出口量的40%以上,創匯佔全省茶葉出口量的50%以上,雲南鳳慶滇紅茶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雲南目前最大的茶葉生產企業。全區茶葉面積達65萬畝,年產量達2萬多噸,面積和產量均為雲南第一。
臨滄是亞洲獨具特色的水電基地。瀾滄江境內流程232公里,屬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的中間地帶,有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國家和省規劃已建成的三座百萬千瓦級電站--漫灣(裝機量150萬千瓦)、大朝山(135萬千瓦人小灣(420萬千瓦)均在臨滄境內。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萬千瓦級電站在全國乃至亞洲尚屬獨有。
臨滄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全市有滄源、耿馬、鎮康三個縣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290.8公里。昆明經臨滄出境至緬甸仰光公路里程僅1893公里,臨滄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西南絲茶古道,孫中山先生曾規劃在臨滄建立 "歐亞第三大陸橋"。
臨滄市委、市政府為加快臨滄經濟社會的發展,順勢而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把臨滄旅遊業作為新興支柱產業加以培育,初步開發建設了一批旅遊產品,開發了精製茶葉、民族服飾、民族手工藝術品、天然綠色食品等眾多旅遊商品。改善了區內外交通條件,建成了貫通縣、鄉、村交通網路,臨滄機場已建成通航,祥臨高等級公路及地區至各縣油路工程正在建設中,基礎接待設施日趨完善,接待水平不斷提高。全市現有二至四星級賓館酒店共23家,日接待遊客量可達1.2萬人,基本具備了招徠和接待海內外旅遊者的條件;有國內旅行社8家,開辟了茶文化風情游、瀾滄江百里長湖游、邊境跨國游、民族風情游等線路。
⑩ 雲南臨滄好么我想去看看.
臨滄,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是中國西南邊陲待開發的一塊寶地。北回歸線橫貫南部,東鄰思茅,北連大理,西接保山,西南與緬甸交界。全市轄臨翔、鳳慶、雲縣、雙江、永德、鎮康、耿馬、滄源8縣。土地總面積2.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26.5萬人,其中以佤族為代表的23種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8.6%。臨滄四季如春,有亞洲恆溫城之美稱,年平均氣溫17.2℃。
臨滄是中國佤文化的薈萃之地,全市現有佤族人口35萬人,佔全國佤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滄源佤族自治縣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區,神奇美麗的阿佤山有聞名海內外距今3500多年歷史中國八大古崖畫之一的滄源崖畫,有與緬甸山水相連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建於清代道光年間,集建築、雕刻、繪畫 為一體的雲南民族地區南傳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築之一的廣允佛寺;有保留較完整的從奴隸社會直接跨入現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豐富的佤族民間文學藝術和獨特的飲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發舞享譽中外,集中展現了中國佤族文化的內涵。
臨滄是世界著名的"滇紅"之鄉。是世界種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餘年的種茶制茶歷史。1938年,"滇紅"在鳳慶試製成功,成為中國的出口名茶,年出口量均佔全省茶葉出口量的40%以上,創匯佔全省茶葉出口量的50%以上,雲南鳳慶滇紅茶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雲南目前最大的茶葉生產企業。全區茶葉面積達65萬畝,年產量達2萬多噸,面積和產量均為雲南第一。
臨滄是亞洲獨具特色的水電基地。瀾滄江境內流程232公里,屬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的中間地帶,有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國家和省規劃已建成的三座百萬千瓦級電站--漫灣(裝機量150萬千瓦)、大朝山(135萬千瓦人小灣(420萬千瓦)均在臨滄境內。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萬千瓦級電站在全國乃至亞洲尚屬獨有。
臨滄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全市有滄源、耿馬、鎮康三個縣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290.8公里。昆明經臨滄出境至緬甸仰光公路里程僅1893公里,臨滄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西南絲茶古道,孫中山先生曾規劃在臨滄建立 "歐亞第三大陸橋"。
臨滄市委、市政府為加快臨滄經濟社會的發展,順勢而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把臨滄旅遊業作為新興支柱產業加以培育,初步開發建設了一批旅遊產品,開發了精製茶葉、民族服飾、民族手工藝術品、天然綠色食品等眾多旅遊商品。改善了區內外交通條件,建成了貫通縣、鄉、村交通網路,臨滄機場已建成通航,祥臨高等級公路及地區至各縣油路工程正在建設中,基礎接待設施日趨完善,接待水平不斷提高。全市現有二至四星級賓館酒店共23家,日接待遊客量可達1.2萬人,基本具備了招徠和接待海內外旅遊者的條件;有國內旅行社8家,開辟了茶文化風情游、瀾滄江百里長湖游、邊境跨國游、民族風情游等線路。
臨滄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朋友到神奇美麗的佤族之鄉投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