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黨游記
㈠ 尋一篇游記,500字左右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
褒禪山亦謂之華(讀二聲)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讀一聲)」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譯文: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築室居住,死後又葬在那裡;因為這個緣故,後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現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遊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後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於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於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賞析一:《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記,其實是借題發揮的議論文。本文的最大特點是記敘、議論相結合,記敘為議論服務。作者先記敘了自己游山洞的經歷。山洞「深」、「難」、「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隨之而出,所以不能「極夫游之樂」。接著,作者轉入議論,「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這樣就把人分成兩類,只有那些不畏艱險沿著崎嶇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這個道理不僅僅適用於游覽爬山,也適用於一切工作。王安石作為一位政治家,從小熟讀儒家經典,仰慕孔孟,立志高遠。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不就是探尋險遠之處的奇偉瑰怪嗎?當然,王安石深知,欲達險遠,首先需要立志,這是主觀條件。沒有遠大志向就永遠到達不了「險遠」。王安石有這個志向,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要經世致用,這個願望在他上奏仁宗皇帝和神宗皇帝的文章里講得清清楚楚。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恆,有主見,不隨波逐流。否則,也不能到達「險遠」。在此基礎上,自身還要有足夠的力量。從政治改革的角度講,這個「力」是德、才、學、識各個方面綜合能力的體現。以上三個方面,志、恆、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備的條件,可謂內部條件。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處,如果「無物以相之」,也不能到達。這里的「物以相之」指什麼?作者王安石是有深意的。王安石在做地方官時是就開始推行「青苗法」,效果很好。初試改革,他信心十足。然而改革是十分艱巨的任務,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干擾阻撓。改革如果沒有最高權利──皇帝的·評論·賞析語文人生 ·支持是絕對不行的。特別是當改革進行到一定程度,懷疑者、攻擊者紛紛而至的時候,關鍵就看皇帝的態度了。王安石對此十分清醒,他希望皇帝能支持他。當他寫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後,並沒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視,或者說,宋仁宗根本就不想支持他變法改革。年僅20歲的宋神宗繼位後,想有所作為,他重用王安石。於是,王安石上奏《本朝百年無事札子》,論述了宋仁宗執政四十多年的種種弊病,指出了歌舞昇平的背後存在的嚴重危機。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王安石開始了「熙寧變法」。神宗死後,不滿十歲的哲宗繼位,大權落在太後高氏手中。高太後對變法早就不滿了,她執政後,起用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於是變法失敗。相之之「物」,還包括一支高素質的官員隊伍。王安石非常重視人才,可以說他是一個「人才決定論者」。他篤信「有治人,無治法」。要想振興宋朝,必須造就一大批既有忠心,又有能力,可以勝任朝廷重託的各級人才。王安石提出了「教之、養之、取之、任之」八字綱領。但由於宋神宗求成心切,熙寧變法在缺少一支精乾的官員隊伍的情況下就匆匆上馬了。由此看來,「物以相之」是何等的重要啊!林紓評析《游褒禪山記》時說道:「此文足以概荊公之生平。『志』字是通篇之主,謂非定力以濟之,即有志亦復無用。故公之行新法堅決,不信人言也。所謂『無物以相之』,相者,火也;火盡又焉得至?故行新法亦須人以助。武靈王行新法,有肥義諸人相之;公不得韓、富為之相,專恃呂惠卿、李定輩,無濟也。『於人可譏』,則指同時指斥新法者;『在己為有悔』,非悔新法之不可行,悔新法之不竟行也。『盡吾志』三字,表明公之倔強到底,不悔新法之不善,而恨奉行者之不力。……按至和為仁宗年號,公實未相,新法亦為萌芽,吾言似少近穿鑿鍛煉。不知言者心聲,公之宿志如此,則異日之設施亦正如此。」林紓的此番分析可謂「此言得之」。令讀者費解的是,王安石針對「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觀點,這個觀點是否游離於主題之外呢?是否對上段議論有所沖淡呢?細細琢磨,作者把這一小段放在大段議論之後寫是有深意的。「仆碑」雖「仆」,畢竟是「碑」,但「其文漫滅」,謬種流傳,不得識其真面目。學者不應該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應追根溯源,求其本質。王安石變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敗的危險,中國向來有「成者王侯,敗者寇」的說法,一旦變法失敗,王安石能否得到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呢?王安石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不是有人稱王安石為「奸人」嗎?王安石壯志未酬,他成了後世毀譽交織、爭論最多、分歧最大、蓋棺難定論的人物。仇視王安石的人極盡誣蔑栽贓之能事,欲「漫滅其文」。由此看來,「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這是多麼令人驚心的話語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後人評價此文說:「逸興滿眼,而余旨不絕。」(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宋大家王文公文鈔》卷八)「借題寫己,深情高致,窮工極妙。」(《唐宋文醇》卷五十八李光地語)「用筆最折。」(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這些論述都道出了本文的深層含義,可謂王安石的「知音」。
賞析二:
本文寫於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與他的兩位朋友和兩個胞弟同游褒禪山後所寫。這是一篇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散文,與一般游記不同,獨具特色。全文按照記敘和議論的層次,可分五段。 第1段:從篇首至「蓋音謬也」。記述褒禪山命名的由來。文章開頭緊扣題目,開門見山地先說明褒禪山又叫華山之後,接著追述之所以命名為褒禪山,是因為唐朝有一個名叫慧褒的和尚,一開始住在華山之下,死後又葬在華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禪。作者由遠及近,當追溯了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之後,就把筆墨轉向眼前所見的慧空禪院上來。說明現在看到的慧空禪院,就是當年慧褒禪師居住的房舍和墳墓之所在。因為這畢竟是一篇游記,所以當寫到慧空禪院之後,便以它為基點,重點突出地來記敘褒禪山的名勝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這三句,說明華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來。接著又寫距華山洞百餘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況。「其文漫滅」一句,從字面上來看,是說由於年代久遠,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其實,也是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識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於糾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誤讀為「華實」之「華」的錯誤。之所以要糾正今人讀音的錯誤,又旨在為下文發表感想和議論設下張本。 第2段:從「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至「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記敘游覽褒禪山後洞的情形。這段承接第1段華山洞的方位和命名,進一步分別就華山洞的前洞和後洞加以敘寫。前洞,「其下平曠,有泉側出」,雖有美景而不險絕,「而記游者甚眾」,不足以游,所以一筆帶過。而後洞與前洞相比,則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樣平坦廣闊,遊人舉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處,需要花費氣力才能到達,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歡游覽的人,也不能窮盡它的盡頭。然而惟其險絕,才有奇觀。因而便引起了作者與同游者的極大興趣。於是他們拿著火把走了進去,走得越深,行進越艱難,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進的艱難與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來的人說:「不出去,火把就要燒光了。」這么一說,大家就隨著他一起走了出來。一旦走出洞後,作者卻深有感慨,慨嘆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比起喜歡游覽的人,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題字留念的人已經很少了。如果再往深處走,到達的人就更少了。這說明沒有大志而畏於艱險的人,是不能夠深入險境而窺視到異觀的。因而又回顧自己在洞里還沒有出來的時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繼續前進的,只是聽了倦怠者的話,隨著走出洞來,而不能極盡游覽之樂。目的不達,滿腹憾恨之情溢於言表,由此可見作者不畏艱險的積極進取精神。 第3段:從「於是余有嘆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寫未能深入華山後洞所產生的感想和體會。這段開頭「於是余有嘆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調,為展開議論作了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轉折。行文先從古人的行事說起,而後又回到游覽風物上來,加以發揮議論。就古人來說,他們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都有所得,這是因為他們對事物觀察思索得深切,而沒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稱引古人,是為了借古鑒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須具有古人那種探索的精神。但事實上,並不是人人都具有這種精神的。就以游覽風物來說,「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這種現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現。而天下的奇異雄偉、異乎尋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險遠之處,人們卻又很少能夠到達,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異觀了。那麼怎樣才能看到奇景異觀呢?作者進而又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說。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這里強調了一個「志」字。只有胸懷大志,才有可能到達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隨隨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這里又強調了一個「力」字。這個「力」,是指氣力。如果氣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樣,也是不能到達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氣力,而又不輕易地倦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里又強調了一個「物」字。這里所說的「物」,是指火把之類的藉助之物。當游覽者走進昏暗之處的時候,如果不藉助火把之類的物來照亮前進的道路,也是不能到達理想境地的。總之,只有具備志、力與相助之物這三個條件,才能到達理想的境地。這是就正面來說。反過來說,氣力可以達到而又未能達到,這對別人來說是非常可笑的,對自己來說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盡了自己的志氣,也仍然達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悔恨的了。這樣,誰還能譏笑他呢?作者從正反兩方面把道理說得清清楚楚。這就是作者游覽華山後洞之後的心得和體會。這個心得和體會,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觀意義卻遠遠超過了游覽,而可以用之於從事一切事情。 第4段:從「余於仆碑」至「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寫由於仆碑而引起的聯想。作者從仆碑上尚可辨識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誤讀為「華實」之「華」,從而聯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從山名的以訛傳訛,聯想到古籍的以訛傳訛,使作者觸目傷懷,慨嘆不已。因而又進一步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對待傳聞要「深思」而「慎取」這個提法,也很精闢。它對學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鑒別其真偽,恢復其本來面目,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導意義的。 第5段:從「四人者」至篇末。記同游者姓名和寫作時間。 從以上五段簡略地敘述和分析里不難看出,本文雖以游記命題,但所寫重點卻不在於記游,而在於寫作者在游覽中的心得和體會,並著重寫了兩點:一是寫華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寫游覽華山後洞的經過。寫華山山名的本末時,從今人對「花山」讀音之誤,聯想到對古籍的以訛傳訛,從而指出對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態度。這既是對當時學者的勸勉,同時也是作者自己治學態度的寫照。王安石在治學方面,就頗多創見,不為前人之見所束縛。比如他與門人一起修撰《詩》《書》《周禮》三書的經義和《老子注》等書的註疏,以代替漢儒以來的章句之學,就是突出一例。再如他寫的詠史和懷古詩,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見。在《商鞅》詩里寫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在《賈生》詩里寫道:「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賈誼)。」這些都反映出他的新見解。這些見解,又都是為他打擊舊黨,推行變法革新服務的。因而也可以說他變法革新的理論和實踐,就正是他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結果。寫游覽華山後洞的經過時,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而游者也隨之越來越少的情況,進而論述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要想看到「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就必須有一個不畏艱險,一往直前的堅強意志,同時還要具備足夠的實力和可資憑借的外界條件。他這種力圖精進,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後來在變法革新中所表現的不怕圍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這種積極進取精神,同他的變法革新,雖有其不可避免的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然而卻也能給人以有益啟示和鼓舞。 本文的寫作技巧也是比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點不在記游,而在寫游覽中的心得體會,所以在材料的取捨上,行文的組織安排上,是頗費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記游中,處處為寫心得體會搭橋鋪路,使記游與心得體會十分和諧自然地結合起來。文章開頭「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看來只是敘說褒禪山的原委,平平淡淡,並不新奇。但細加玩味,卻不尋常。它不僅為下文考究褒禪命名的由來起著開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關全局的「華山」二字突現出來。作者突現出「華山」,對全文的記游和議論是有著重要作用的。可以設想,倘若讀者不了解褒禪山就是「華山」,那麼文章題為《游褒禪山記》,而下面所記的,也就是與「華山」不可分割的華山前洞、華山後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議。隨之游覽華山後洞,從而發表議論也將成為不可能。所以首句把「華山」突現出來,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對全文來說,起著先引和鋪墊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華山」而論「華山」,卻以考究褒禪山命名由來的方式來突現它,這就更顯得自然入妙了。從考究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來看,文從字順,無懈可擊;從記游角度來看,又順理成章,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基於本文是以記游為輔,以議論為主的特點,所以作者在記游中寫什麼,不寫什麼,以及怎樣寫,也是經過周密考慮,嚴加取捨的。文中所寫華山、慧空禪院、仆碑和華山前洞,由於都不是所寫重點,所以都一筆帶過。而它們的出現,又都是為寫華山後洞,特別是寫游華山後洞作鋪墊過渡的。詳其所詳,略其所略,對所寫重點游華山後洞,則刻意作了較為細致地記敘。作者先寫華山後洞幽深昏暗,寒氣襲人,雖好游者不能窮;次寫入之愈深,進之愈難,見之愈奇;次寫怠而欲出者聲張出洞,同游者遂與之俱出;次寫入之愈深,記游者愈少;次寫既出之後,有人責備怠而欲出者;次寫作者悔恨隨怠者而出,不能極盡游覽之餘,層層深入地寫出了游覽華山後洞的全過程。這之中有環境氣氛的渲染,有遊人的活動,有意志不堅強者的退縮,有責怨之辭,有悔恨之語。記游詳盡曲折,思想斗爭波瀾起伏,這就為下文抒寫心得體會,發表議論,作了自然而然地鋪墊過渡,使記游與議論緊密地融合起來。再如作者寫仆道之碑,敘寫「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並從而考究今人讀音之謬,也是有意安排。它對下面針對後人對古籍以訛傳訛的現象發表議論,同樣起著鋪墊的作用,使之前呼後應,結為一體。總觀全文,記游為議論提供了條件,而議論則是記游的必然發展。為突出所寫重點,作者嚴於取捨,精於剪裁,善於鋪墊過渡的寫作技巧,是值得借鑒的
賞析三:《游褒禪山記》是以借游山探洞為題,闡述治學之道.它是以議論為主,記游為次,通過記游進行說理的優秀散文.
王安石這次游褒禪山,因未能窮究山洞奇險之景,"不得極夫游之樂"敗興而歸.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復思辯中,深刻地領悟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的道理,並由此對治學之道進行深入的思考.
先敘後議,結構嚴謹自然.文章從介紹褒禪山得名之由落筆,既而簡要地敘述了華山前洞和後洞的概況,然後通過詳細地描寫他們進入幽暗深邃的後洞的經過寫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謂一語雙關,既是對游洞實景實情的描寫,也是對全文中心議題的表示.接著,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記游者越少的事實來強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嘆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況下,卻隨著人群畏難退縮,半途而廢,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悵之情.文章從客觀上的記敘向主觀的議論逐漸自然過渡,記敘和議論緊密結合.上下文一氣呵成,顯得氣勢流暢.
前呼後應,議論層層相關.文章圍繞著"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個中心議題逐層展開,文意由敘探洞轉向議治學.作者學習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學精神,認識到在客觀條件許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樹立雄心壯志,才會不避險遠,百折不撓;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終必定能取得奇偉,瑰怪,不同凡響的成就.只要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也決不會因為遭到他人的譏諷而後悔.文章緊緊扣住"深""難""奇"三字,從志向,力量,物質條件三方面,進行游洞和治學二者間的相互比擬,由實而虛,因事明理;觸類旁通,融敘事與議論為一體.讀者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從消極悔恨到積極反省,從感到不盡興變為有所得的思想情緒的變化.
在游山途中,一塊字跡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極大的興趣,他從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證出當時人們把"華山"的"華",讀作"華實"的"華"是錯誤的.並且由此聯想到因為古代文獻資料的不足,在治學過程中,常常出現以訛傳訛的現象,於是他強調指出:治學中應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作者借殘碑議治學,以小喻大,首尾貫通;不僅加深了文章議論的深度,更表現出作者嚴謹的章法和奇妙的構思.
這篇游記語言凝煉且富有邏輯性,准確而概括地表達了文章曲折深奧的哲理
㈡ 延安的游記作文,要2500字!
在寒假期間我和我的媽媽一起去了延安,參觀了革命前輩們的舊居以及抗戰革命簡史展覽館。
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張聞天、彭德懷等曾經在這些地方居住過。王家坪、楊家嶺、棗園,這些地方都是背靠大山,被樹林所包圍著的,很隱秘。
王家坪位於寶塔區西北約四公里處,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和八路軍總司令部的所在地。舊址分為南北兩院,南院為政治部,北院為司令部。去王家坪的時候我參觀了防空洞,洞很長只有一個出口,一直上去是一個放哨口,隔壁就是毛主席的舊居了,我聽導游說毛主席一直住在背靠大山的地方。在舊居中我看到了毛主席曾經使用的桌子、椅子、床和櫃子,還有主席寫的文章及看過的書。窯洞的窗子上的圖案都是五角星的。
楊家嶺是中共中央領導在一九三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七年三月期間的住處。當年這里還曾進行過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整風運動,現在主要有中共中央七大會址、延安文藝座談會會址兩處可供參觀,在會址後面的小山坡上,散落著一排窯洞,這就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領導同志們當年的住所,在其間發生了一些重大事件,例如:毛主席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談話;周恩來由楊家嶺駐地出發,前往中央黨校作報告,途中乘騎受驚,他摔倒在石岩上,右臂骨折,因當時醫治條件較差,導致終生殘疾,右臂只能彎曲六十度等事情。
棗園這個名字是因棗樹多而得名。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七年三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駐此地。園中千餘株梨樹、桃樹、杏樹生長繁茂,春花下蔭,秋實冬銀,十分漂亮。在棗園中有會堂,銅像和主席自己耕種的一塊田等等。
抗戰革命簡史展覽館有藏文物有三點五萬多件,歷史照片五千五百多張,圖書資料一點二萬余冊。其中,一、二級文物有一千七百餘件,延安時期出版發行的報刊雜志一百餘種。還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林伯渠的藏書、手跡石刻及辦公和生活用品。毛澤東長征時用過的手槍,轉戰陝北時騎的馬為該館的獨藏。懷安詩社的詩畫原稿,也是珍貴的藏品。
毛主席曾經在這些艱苦的地方生活,用著陳舊的東西與先進的武器斗爭著,跨過了一道道難砍,最終獲得了勝利。我們要學習前輩們的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拋不棄的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跟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㈢ 尋訪紅色足跡,弘揚革命傳統參觀游記作文1000字,謝了
今天是黨的九十歲生日,沒有料到,九十年前的一道曙光將閃耀蒼穹;誰也沒有料到,九十年前的星星之火可成燎原之勢;誰也沒有料到,九十年前的一聲槍響竟開革命新章。是的,當時的人們都沒有料到。但九十載的流光,風雨兼程,滄桑巨變,無疑見證了一個政黨的成長和發展!無所謂黑暗,無所謂心酸,中國人民從不畏懼強權。「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黎明前的黑暗,振奮人心的歌曲,一群群衣衫襤褸的人揮動著鐮刀和鋤頭,為民族的獨立與解放抗爭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一輪嶄新的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曲折蜿蜒的探索,起點於嘉興南湖的一艘小船。共-產主義的先驅者們,用滿腔的熱血與堅定的信念,懷著對祖國的摯愛,引導著人們不斷向前。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星星之火,頓成燎原之勢,照耀了飽經滄桑的大地,覺醒的民族在鮮艷的黨旗下,人們肩並著肩,心連著心,緊緊凝聚,用信念築就了一道鋼鐵長城,用鮮血和生命繪成理想藍圖!「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秋收起義的槍聲,伴隨著領袖的揮毫潑墨,演奏出一曲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壯歌!
湘江血戰的情形還依稀可現,瀘定橋上的英姿彷彿歷歷在目,飢寒交迫的士兵們橫跨荒無人煙的大草地,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這無疑是人類革命史上的一個奇跡。它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吹響了沖鋒的號角!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木前頭萬木春。歷經八年抗戰,中國人民終獲勝利,三年解放戰爭,人民解放軍摧枯拉朽。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了,南京蔣家王朝覆滅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沒有了!我們不會忘記,盧溝橋上的烽火,南京城裡的白骨;我們更不會忘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平型關百團大戰來之不易勝利。我們不會忘記,是誰不講信義撕毀了戰後和平協定,又是誰不顧人民反對執意發動了內戰;我們更不會忘記,那個以天下蒼生為念毅然赴渝談判的人,那個在北京天-安-門前庄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人!是黨,是黨帶領我們走上了這條民族獨立與解放的道路,雖然荊棘重生雜草滿布,始終步履堅定,不斷向前。從來沒有一個政黨,有如此博大的胸懷,把為人民謀利益看得比天高,比地厚!馬克思主義的一次次中國化,帶來了華夏民族翻天覆地的變化。「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為人民服務」的賬本上,「實事求是」地揭開了「改革開放」的新篇章;「科學發展觀」的神筆,描繪了一幅「以人為本」的宏偉藍圖。一個接一個的五年規劃,一個又一個的成功喜悅,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各方面全面發展,中華民族開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黨的照耀下,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在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春天的故事越唱越響,改革開放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三個代表」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科學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三峽大壩的濤聲中,在神舟飛船的航艙里,收獲的是科學技術的優美旋律;在機聲隆隆的工廠里,在紅藍閃爍的屏幕上,展示的是現代化建設的蓬勃生機;在廣袤的田野,在一望無垠的山崗,描繪的是農村脫貧致富的甜蜜畫卷;在書聲琅琅的課室,在與時俱進的大學,書寫的是堅定不移緊跟黨走的信念!曾經,以絲綢之路和四大發明聞名於世的祖國國;如今,乘坐「科學發展」的「和-諧號」駛入了信息化建設的快車道!歷經風雨,終見彩虹!九十年的蹣跚前行,九十年的風雨兼程,我們沒有理由不為這火紅的事業歌唱;九十年的辛勤澆灌,九十年的滄海桑田,我們沒有理由不為這沉甸甸的事業喝彩!黨旗飄飄,今天我們沐浴在黨的陽光下,深情謳歌黨的輝煌歷程,表達對黨的無盡忠誠和擁護。值此黨的九十華誕之際,讓我們面對黨旗庄嚴宣誓,大聲喊出:「親愛的黨,我們已經准備好了,時刻接受您的檢閱!曾經一度的想知道黨究竟是什麼。黨——對我來說很神秘,看不見,摸不著。可是在她的光輝下我覺得滿足、幸福、充滿希望。我多麼想知道她究竟是什麼樣的。於是,我開始踏上了尋找黨的足跡的旅途。我曾幻想她一定擁有一雙羽翼,護佑著中華十三億的兒女;她一定擁有光環,照亮前面的路;她一定有著天使般的面孔,和藹可親。曾聽老一輩的人講他們小時候的故事,那段不為人知的屬於他們自己的艱苦青澀的時光。年輕的我們根本想像不出那段苦日子,甚至有時候還認為是天方夜譚。玉米、紅薯是早中晚飯的主打歌,飲料則是玉米粥,多種做法的大白菜,可是卻沒有什麼油,連鹽都放得很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即使吃得反胃也還是這些。我突然想起軍訓回來,我曾抱怨,軍訓的飯菜比豬食還難吃,天天都是那些。但是卻沒有想到,早飯里天天有煮雞蛋,午飯里天天有原來一年才吃幾次的饅頭晚飯里天天是解暑的綠豆粥埃我們的餐桌上多了許多那時沒有的佳餚,我們的衣櫃里多了許多那時沒有的衣裝,我們的書包里多了許多那是沒有的書本,我們的腦海里多了許
㈣ 九一八參觀游記作文500字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是一座讓我們不忘過去,銘記國恥的博物館。
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的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它作為中華民族的國恥,是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是紀錄東北人民深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屈辱歷史,也是在中國共產黨號召和領導下,東北人民和全國人民一道反侵略、反奴役、不屈不撓的抗日斗爭歷史。「九·一八」事變,使東北人民遭受十四年奴役之苦的悲慘歷史,告誡國民要時刻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教育人民「勿望國恥,振興中華」。
1931年9月18日,是中國最恥辱的一天。當天,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沈陽北大營的中國駐軍發動武裝進攻,接著對我國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武裝侵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為了重溫歷史,我們今天觀看的「九一八事件事跡」,讓我感觸很深。
日本侵略者在東北犯下了滔天罪行:平頂山的居民被無原無故的活埋;七三一部隊的殘酷迫害;白色恐怖下的東北被折騰的血痕累累。東北人民抗戰十四年,終於結束了抗戰,趕走了日本鬼子,結束了這些可怕的生活。
紀念館介紹了「九一八」紀念館收集的資料圖片。一幅幅圖片讓人看了心驚肉跳、毛骨悚然。有一幅圖片展示的是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殘害中國人民。還有一幅是日軍屠殺中國人民,並把人頭掛在電線桿上示眾。看著這些圖片,我的心在流血,在顫抖。通過資料解說,我還知道了日本帝國主義很早就有侵吞中國的野心,他們製造許多偽證,說中國侵犯了日本人的利益,並向中國挑釁,無能的清政府竟簽定了喪國的中日《馬關條約》,日本帝國主義還不罷休,出兵侵佔中國的領土,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進攻北大營。國民黨軍隊7000餘人聽從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慘遭失敗,只用了20天左右時間,華北淪陷,日本人佔領了大半個中國。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長白山上焚燒的屍骨、713部隊遺留下來的實驗室,都是不可抹去的歷史罪證。他們毀我家園、辱我民族,掠奪去的是大批奇珍異寶留下的卻是死屍遍地、血跡斑斑。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反抗,不屈的中國人民共產黨聯合抗日,雖然共產黨的武器沒有日本先進,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也被抓住很多,不過共產黨員曾說過一句話「竹簽是用竹子做的,但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楊靖宇、趙一曼等等的抗日英雄,就是憑著這種意志、氣魄,前赴後繼、英勇奮斗,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歷史再一次證明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九一八」事件讓我知道了落後就要挨打,只有建設出強大的、富繞的國家才不能讓歷史的悲劇重演。這部影片更賦予我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
㈤ 尋一篇以「XX游記」為題的作文
1、《格列佛游記》作者是____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_。
2、《格列佛游記》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國名)抨擊英國18世紀的資本主義統治,頗具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色彩。
3、千百萬人熟知的「雅虎」網站,原名「Yahoo」,在《格列佛游記》的第四卷「_________」中提到的怪物「雅虎」,現已成為網際網路世界最令人熟悉的名詞之一。
4、這種游戲常常會有意外事故發生,這些事故是有案可查的。我親眼看到兩三個
候補人員跌斷了胳膊和腿。但是更大的危險發生在大臣們自己奉命來表現功夫的時
候,因為他們想跳得比以前好,又想勝過同跳的人,猛然來一下,很少有不摔倒的,
有人甚至要跌兩三次。聽說在我來到這地方一兩年之前,佛利姆奈浦就因此差點兒
跌死,要不是皇帝的一塊座墊恰好在地上減輕了他跌落的力量,他的脖子是肯定折
斷了。
1.」這種游戲」是指什麽游戲?
2.這一段話強調了哪兩個內容?
3.這種游戲發生在能夠國家?做這種游戲有什麽用途呢
4、《格列佛游記》用「————」「————」(國名)抨擊英國18世紀的資本主義統治,頗具諷刺色彩的色彩。
填空
5、格列佛在_________遇到了可怕的風暴。(順達列島/蘇門答臘島)
6、格列佛吃了含催眠葯的食物,昏睡後被運到了首都_________城市。 (密而登都)
7、利立普特國不遠處還有個小人國叫__________ 答:(不來夫斯古帝國)
8、簡答格列佛為何成了利立普特國舉國稱頌的英雄? (利立普特國不遠處還有個小人國,兩國之間經常交戰,這次由於格列佛潛入水中,用長繩和鉤子把那個小人國的戰船都拉回了利立普特國,利立普特國未發一兵一卒就大獲全勝,所以格列佛就成了英雄。)
9、格列佛乘坐的「冒險號」船經過_______國家遭遇了海上季風風暴。 (印度)
10、格列佛應「好望號」船長__________邀請在一次出航。 (威廉•羅賓遜)
11、在去往東京的途中他們遭遇了大海盜船,船上都有哪國人? (英國、荷蘭等)
12、格列佛所到達的「飛島」是藉助_________或升或降,從一處移另一處。 (藉助磁石)
13、飛島國王懲罰人的手段有幾種。 (兩種 一種溫柔 一種嚴厲)
14、在「飛島」上國王陛下巡視這個國家第二大的城市是_________。 (林達洛因)
15、離開飛島後他到了「拉格多」在那裡他到了數學學校,老師的教學方法很奇特。請簡答
(命題和證明都用頭皮一樣顏色的墨水寫在在一塊餅幹上,然後讓學生空腹吞下餅干。)
16、 「慧駰國」每四年的春分時節要舉行________大會。 (全國代表大會)
17、《格列佛游記》中,格列佛第一次出遊,發現小人國是用(跳繩比賽)來選拔官員的,她第四次出遊來到了(慧駰國)(國名)
18、格列佛先後主要到了那幾個國家(按順序寫)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駰國。
19、格列佛以(隨船醫生)身份,得以隨船出遊,周遊世界的。
20、《格列佛游記》是斯威夫特急劇諷刺色彩的小說,請概括寫出其中兩個諷刺性的故事情節?
37、在慧駰國誰幫格列佛乾重活和保護作者? (栗色小馬)
38、在佛格佛主人的家裡,主人的九歲的女兒給格列佛起了一個什麼名字?(格里爾特里格)
39、在飛島是一個直徑為五十碼的峽谷,天文學家可以從那裡下去,進入到哪裡?(天文學家之洞)
40、格列佛在飛島國因什麼而受到輕視?(因為國王和島上的臣民只對數學和音樂感興趣,而作者對於這兩門學科的了解比他們差遠了。)
41、在慧駰國,侍從們幫助下,格列佛建造了一艘獨木舟,冒險出海,抵達到哪裡並希望在那裡安居?(新荷蘭)
42、在新荷蘭,一個當地人用箭射傷了格列佛,他被武力挾持到什麼地方?(一艘葡萄牙船上)
43、格列佛最初被押解到小人國首都王宮時,按照國王的命令交出了一些物品,其它的都還給了格列佛,而有三種被運到了國王的庫房中。請說出兩種運到庫房中的物品?(短劍或腰刀;手槍;彈葯袋或彈葯包)
44、是什麼原因使格列佛誤入小人國的?(格所乘航海船遇到強烈風暴,船被撞毀,格列佛逃亡的救生艇又被大風吹翻,格列佛隨風和潮汐幸運地漂移到了小人國。)
45、在巨人國里,居民身高 米、麥子也有 米。(18、十多米)
46、小人國利里浦特的黨派之爭是以 劃分陣營。兩派是 黨、 黨。(鞋跟高低、高跟黨、低跟黨)
47、格列佛最後一次航海來到 國,展示了 顛倒的怪誕景象。(慧駰、人獸)
48、格列佛在大人國的語言是 教的。(農夫的女兒葛蘭達克利赤)
49、在飛島國中有兩種偵察案件的方法 、 。(糞便偵察法、字母破譯法)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7-10 15:13 50、《格列弗游記》共四部題目分別是什麼:
(第一部《利立浦特游記》、第二部《布羅卜奈格游記》、第三部《勒皮他、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日本游記》、第四部《慧駰國游記》)
51、《格列弗游記》的諷刺是一把多刃的利劍。首當其沖被評點或挖苦,即是當日的英國,也即世界上第一個正在形成的 。 (「現代社會」)
52、格列弗歷險的第一地是 。在那裡他一隻手能拖動整支海軍艦隊,一餐飯要吞吃一大批雞鴨牛羊外加許多桶酒。那裡的人為了把他這個龐然大物運到京城,動用了五百工匠,無數繩索,九百負擔起重、搬運任務的「大漢」,一萬五千匹「高大」御馬等等。在如此這般的一個微縮國度里,所有的雄心和邀寵,政爭和戰事都不免顯得渺小委瑣。黨派之爭以鞋熙高低劃分陣營, 與 你爭我斗,勢不兩立;相鄰的國家不但想戰勝並奴役對方,還要爭論吃雞蛋應敲哪頭之類雞毛蒜皮的「原則」問題。
(小人國;「高跟黨」;「低跟黨」)
53、小說第二卷里更足指名道姓地批評了英國。格列弗長篇大論地向 國君介紹英國的歷史、制度和現狀,以及種種為國家為自己「掙面子」的事。不過,用他們的眼光看,英國是利力浦特般的蕞爾小國,它的歷史充斥著「 」所產生的惡果。
(「布羅丁魯那克」,即巨人國;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陰險和野心)
54、這部小說不但抨擊社會現狀,還有意識地模仿了語言和文本。格列弗在小人國抄錄了一段官方文告,它贊頌國王是「 」的「 」,「腳踏實地,頭頂太陽」,等等。但是,無處不在的格列弗眼光,提醒著我們那位國君不過身高十幾厘米。「言」與「實」的差距使人捧腹不止。
(「舉世擁戴」;「萬王之王」)
55、在第四卷里,簡明了的文風雖然依舊,但被描述的已是人獸顛倒的怪誕景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下等動物 。 (耶胡 yahoo)
㈥ 游五鳳古鎮作文6寫一篇游五鳳溪的游記50
古鎮建於何時?因何以「鳳」冠名?正史、野史說辭多多,但不管是地貌使然說,還是康熙設鎮說,是道台賜名說,還是公主流連說,皆言鳳鎮史逾千載,名傳百代。
至於源起之說,竟呈多端,足見古鎮淵源不俗,更顯其神秘莫測。究竟何說為善,確乎無需考證,作為山民傳人,只要知曉:五鳳溪是一個歷史悠久,美麗神奇的地方,就足以引為自豪了。
置身五鳳溪古鎮,會讓你覺得身處「鳳」地,與「鳳」為伍。這里的街名、建築、浮雕圖案等等,無不與「鳳」沾邊,以「鳳」為榮,可以這樣說:「鳳」是五鳳溪古鎮的標志,「鳳」是五鳳溪古鎮的吉祥物,「鳳」是五鳳溪古鎮的圖騰。
古鎮名叫五鳳鎮,其中的五條主要街道也用五隻鳳的名字命名:金鳳街、玉鳳街、青鳳街、白鳳街、小鳳街。以前五鳳鎮和五鳳鄉是兩個並列的鄉鎮級行政單位,後來撤區並鄉建鎮實行鎮轄村後鄉鎮合一統稱為五鳳鎮,再後,十五個行政村和街道調整為八個村和兩個社區,其中有五個村也分別叫金鳳村、玉鳳村、青鳳村、白鳳村、小鳳村,其中有個社區叫五鳳溪社區。
古鎮上的建築也多以「鳳」命名。來鳳樓,位於小鳳街中段,是古鎮民居的典型代表之一,保存極為完好。此樓有兩副對聯,其一:樓空斯人去;時濟金鳳來。其二:尋幽訪舊巷;覓鳳登斯樓。安鳳橋,跨五鳳溪連接金鳳街和青鳳街,清同治年間修建,取「平安五鳳」之意,為木石合建之風雨廊橋。後因年久失修,木質趨朽,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拆除,在原址上修一水泥路面之石橋。鳳凰雅舍,五鳳鎮九年制學校新建之男女學生公寓,擬以此名名之。
古鎮上的照壁、浮雕、圖畫等,更是以「鳳」為主。
五鳳騰飛,這是個大型長方形照壁,位於小鳳街進場口處。壁頂為金黃琉璃瓦,壁面為浮雕。內容較為豐富,主體為五位衣袂飄飄的仙女齊頭向五隻鳳凰環繞的太陽飛去,左邊雕有九條形態各異的龍和沱江之水,它們詮釋了「五仙化鳳」「九龍護五鳳」的傳說。上邊雕刻有仙鶴祥雲,右邊雕刻有古鎮的一些景點:字塔、風雨廊橋、關聖宮、火神廟、梯梯街等。
五鳳朝陽,這是個圓形浮雕,位於玉鳳街中段出口到市場壩處,俗稱鹽巷子。五隻鳳凰頭朝太陽,均勻排列在太陽周圍,每隻鳳凰頸、身子、尾呈「S」形,鳳翅展開,鳳尾舒展飄逸。這也是五鳳溪古鎮的標志性圖案。
龍鳳呈祥,此方形浮雕位於小鳳街中段。龍在上,張牙舞爪君臨天下,鳳在下,張翅擺尾曲意逢迎。龍頭鳳頭相向,作唱和纏綿狀,四周祥雲朵朵。
百鳥朝鳳,此副刻畫位於下鐵路進場口處,為一不規則圖形。鳳凰兮高高在上,趾高氣揚,鳥瞰天下;百鳥兮環而繞之,趨之若騖,作歡悅狀。
古鎮的各行各業的店鋪,有些也是以「鳳」命名的;古鎮許多女孩子,也是以「鳳」為名的,有人說:五鳳溪出美女。大概也是沾了「鳳」的靈氣吧!願我的父老鄉親多沾一點「鳳」靈氣吧!
㈦ 關於革命根據地的游記作文400字
延安,是毛主席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延安,是紅色革命根據地,延安也是全國億萬人民嚮往的地方。四月九日,我們要去熟悉的延安參觀學習。可這次去延安卻與往常去延安的心情有著天壤之別。
早晨,天剛蒙蒙亮,我們便穿著校服來到學校,校園里到處洋溢著同學們的笑聲,一張張興奮的笑臉像早春的桃花。
六點鍾,我們准時出發了,車隊浩浩盪盪開出校門,尤如一條長龍,這壯觀的氣勢吸引了許多路人的目光。在歡聲笑語中,我們去把延安精神追尋。
到了延安,我們先來到了革命紀念館。一下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毛主席那高大、雄偉的銅像。面對偉人的銅像,我思緒萬千,心潮澎湃,同學們懷著對偉人的崇敬和愛戴,舉行了庄嚴的紀念儀式:出旗、獻花籃、詩朗頌、宣誓。接著,我們參觀革命紀念館,走進大廳,最醒目的就是那紅色的地板,代表「血」的顏色;天花板上有十三枚五角星,代表中國革命在延安十三年的艱苦歷程。隨著人群,我們來到裡面,一進門就是中共中央在陝北十三年活動路線示意圖,旁邊是陳列在玻璃框中的舊書籍、大刀、紅軍穿過的鞋、戴過的帽子等等,看到這里,我眼前彷彿出現了紅軍展轉陝北時敵人圍追堵截的情景,彷彿看到了一個個革命先烈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場面……
參觀完革命紀念館,我們又去了四·八烈士陵園。在烈士墓前,我們懷著沉重的心情向烈士敬獻了花圈,我們班同學向烈士庄嚴獻詞,全體同學宣誓:我們一定要繼承先烈的遺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強大。
接下來,我們分別在棗園和楊家嶺參觀了中共中央書記處禮堂,毛澤東、周恩來等幾位偉人的舊居。
一天的參觀結束了,我的心頭沉甸甸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革命戰爭年代那些烈士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冒著槍林彈雨,出生入死、流血犧牲的場面,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在煤油燈下辛勤工作等一幅幅畫面不時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我們不能愧對那些革命先烈,更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奮發圖強,努力學習,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長大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車隊載著我們出發了,我們一路歡歌,一路笑語,駛向學校,駛向家園,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㈧ 一篇西安游記
其實描寫西安游記的文章很多,前一段時間我看了一篇描寫西安游記的文章,感覺寫的不錯,轉錄在下面供你參考.希望能幫助到你.
西安游記
剛下火車就大吃一驚。導游介紹西安的第一句話竟是:「沒有到過西安就不算到過中國!」不禁啞然,我竟做了十八年的不是中國人的中國人。再看周圍,稍感安慰,同一團中有數位五十多歲的團友,他們竟做了半個多世紀的「假」中國人。話雖有些不妥,但西安之於中國的重要性盡在其中。
西安人很喜歡叫這座城市為「古都」,抑或直接呼其古名——長安。更有甚者要求國家更改城市名稱,叫「長安」或「西京」。我想,這就是西安特有的文化內涵,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沉澱。盡管有高樓大廈、有高速公路、有商業中心,但西安保留著全國最完整的古城牆,為了保護地下文物,他們甚至放棄建設地鐵。這種對文化傳承的堅持在過於重視經濟建設的今天尤為寶貴。
西安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古老,繼而,我發現了她的堅持。
第一站是西嶽華山,初中時就讀過「山河表裡潼關路」的詩句,華山之險,歷來稱頌。在周圍黃土高原的大背景下,華山的岩石變得十分突出。黃土的中心竟是一座石壘的高山,怎能不令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憑借索道,我們輕而易舉地征服了北峰。但相比於其餘的東、南、西、中四峰,北峰不過是半山腰上的一個平台。也許是古人知道華山難爬,所以稱此為北峰,聊感安慰而已。抬頭望去,海拔2187米的南峰高高在上,剛剛還埋怨這來回110元的索道費太貴,現在才發覺值得,否則爬死也到不了山頂。
沒有爬到頂端,我便打起了退堂鼓。第一站就遇到了本次旅遊的第一大遺憾——沒有徵服華山。但是,看過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險峻,相信不虛此行。
如果要評一個「最名不符實獎」,我想西安將有兩樣東西入選。一是羊肉泡饃。來西安前總認為它是陝西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象徵,一見之後,不過是將羊肉湯澆在碎面餅之上,遂大失所望。另一個便是鍾樓。初到西安,問當地人何處最好玩時,十有八九都推薦了鍾樓、鼓樓。它的地位就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世界之於上海。記得當時有人到上海來玩,總會被問「大世界去白相過嗎?」去過,那很好。沒去過,哎呀,你怎麼大世界也不去?可惜啊。於是,我對鍾樓、鼓樓也充滿期待。
鍾樓位於西安市的正中心,周圍車水馬龍,因此鍾樓就好象車流中的一座孤島,需要由地道才能抵達。沿著地道走了一大圈,方找到鍾樓的入口。拾級而上,才發現那不過是一個二十多米高的平台。所謂「一覽」西安市區根本不可能,更不用說「鳥瞰」了。匆匆游覽一圈便走了下來,心中還暗自慶幸——還好沒有買鍾樓、鼓樓的套票。第二天,從買套票的團友之抱怨聲中,我更覺慶幸,似乎還有些幸災樂禍了。
到中國就一定要來西安。
來西安又怎能不去看兵馬俑?
今年年初,上海博物館展出了數座由陝西空運來的兵馬俑。那時也沒覺得如何,不過是幾個泥人罷了。然而,當真正站在兵馬俑博物館的一號坑前時,成百上千的「泥人」所構築起的氣勢絲毫不遜於千軍萬馬。我想,很少有人能不心潮澎湃。周圍有不少外國遊客,大多數人對中華文化少有涉獵,但他們同樣在那裡嘖嘖稱奇。他們所感到的,不是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不是秦朝工匠的精湛技藝,而是那股不可抗拒的氣勢。人們說音樂是無國界的,它的旋律能感動世上幾乎所有的人,兵馬俑有何嘗不是如此?
在兵馬俑博物館內參觀了一圈,已覺雙腳無力,心想秦始皇也夠猛的,光陪葬的軍隊就怎麼多。然而,當看到幾十平方米的秦陵復原模型角上一小塊標著「兵馬俑遺跡」的模型時,我真有些驚呆了。我已經找不出詞語來形容秦始皇以及這座偌大的陵墓,剩下的只有可惜與憤怒——為這座陵園的盪然無存而可惜,為項羽當年的暴行而憤怒。
如今僅存的只有秦始皇的墓地,一座兀然孤立的土丘。據說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而沒有進行發掘。因此我們只看到了根據《史記》記載復原的墓內情形。豪華、奢侈等詞已不能描繪其中的裝飾,我也只能再次發出一陣陣驚嘆。看過模型,卻已再無氣力爬上那座土丘(昨日華山之行已消耗了太多的體力)。於是有了此次西安之行的第二大遺憾——沒有將秦始皇踩在腳下。
旅遊途中,聽到了一副有趣的對聯。上聯:翻身要靠共產黨。下聯:發財不忘秦始皇。橫批:感謝老楊。「老楊」即是1974年發現兵馬俑的四位姓楊的當地農民。巨大的陵園因項羽而付之一炬,堆砌如山的珍寶只有一小部分仍伴秦始皇長眠地下,另一大部分卻似乎鬼使神差地到了當地人民手中。因為旅遊業,秦陵、兵馬俑所在的臨潼區已成為西安最繁榮的地區之一。這,是可笑,抑或是可悲?
曾有一種說法:看近幾年的中國要去廣東,看近幾十年的中國要去上海,看近幾百年的中國要去北京,看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則要去西安。似乎一個「古」字足以成為西安的定語。
但是,我為西安鳴冤,因為西安有華清池。且不說當年蔣介石「督戰」時住的五間廳,單是驪山山腰上的一座小亭就足以見證中國的五十多年歷史。自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後,它的名字歷經「總統蒙難亭」、「捉蔣亭」、「兵諫亭」的變化,每一個名字都是一段歷史。如最後的「兵諫亭」是近幾年為緩和海峽兩岸矛盾所改的。歷史總是由小處折射,由此可見一斑。
㈨ 渣滓洞游記一篇
前往渣滓洞,是久仰其名。受《紅岩》等小說的影響,今天我終於懷著激動而沉重的心情走進了渣滓洞。
渣滓洞看守所分內外兩院,內院有一放風壩,為了從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鬥志,特務們特意在渣滓洞內院牆上寫「迷津無邊,回頭是岸」的標語。外院是特務辦公室,刑訊室。外院牆上寫有訊示特務的標語「長官看不到、想不到、聽不到、做不到的,我們要替長官看到、想到、聽到、做到」。
據導游介紹,渣滓洞原為人工採煤的小煤窯,因煤少渣滓多而得名。渣滓洞三面環山,一面鄰溝,地形隱蔽,四周布滿了電網,戒備相當的森嚴。渣滓洞監獄的牆壁統統為黑灰色,看上去不寒而慄。據說,當年曾經有兩名學生在山上遊玩誤入此地,被軍統特務抓住後關在里邊,直到與里邊關押的共產黨人一起被殺害再也沒有離開過那裡。
我從不知道渣滓洞竟然是這樣!我對它唯一的了解不過是:1949年11月27日,特務對在押人員進行集體屠殺並焚燒男牢,180餘人遇難,15人脫險……
游覽過程中,最讓我觸目驚心的是刑訊室:老虎凳、狼牙棒、竹簽子、鞭刑柱……這些聞所未聞的刑具如今都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特別是竹簽子,我想像著它插入指甲縫的痛楚,不禁渾身發寒,以致頭涔涔而汗潸潸了。
為何會有如此折磨人意志,摧殘人身心的刑具存在?為何會有如此不把人當人看的人存在?那段歷史還掩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陰暗面?還有多少血與淚?
我想,當人為了某個目的而喪心病狂的時候,道德與良知不過成了空擺設。在青天白日旗的遮蔽下,為了達成目的,這些人可以不擇手段。然而,革命者的意志卻勝過了一切痛楚!他們咬緊牙關,只為贏得民主與自由!
熱鐵烙在胸脯上,
竹簽子釘進每一根指尖,
用涼水來灌鼻孔,
用電流通過全身……
人底意志呀,
在地獄的毒火里熬煉——
像金子一般的亮!
像金子一般的堅!
可以使皮肉燒焦,
可以使筋骨折斷;
鐵的棍子,
木的杠子,
撬不開緊咬著的嘴唇,——〈黑牢詩篇〉
回來的路上,偶然看見,幾個女孩說笑著,在拷打江姐的刑具前互相捆綁照相,彷彿那是種榮耀。很有趣么?很好玩吧?
我的心越發沉重,背心也越發冷了。
革命者的努力究竟得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