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古炮台遺址
㈠ 鎮海海防遺址的介紹
鎮海地處我國海岸線中段、甬江的入海口,北上齊魯,南下閩粵,溯甬江專可達蘇杭,自古商賈雲集屬、檣帆如林。在招寶山半山亭所鐫刻的「百舸爭流通異域,一山招寶耀中州」柱聯,即是當時海運盛況的生動寫照。鎮海歷來又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海天雄鎮」、「兩浙咽喉」之稱。
㈡ 鎮海海防遺址的范圍
「鎮海口海防遺跡」,其范圍包括甬江兩岸南北部份,這樣,將鎮海城關的吳傑故居,梓蔭山吳公紀功碑亭,泮池──裕謙殉難處,「鉤金壙」──英軍登陸處,招寶山威遠城、月城、威遠城碑刻、安遠炮台,北侖區的金雞山瞭望台、靖遠炮台、平遠炮台;笠山的宏遠炮台,小港口的鎮遠炮台、戚家山營壘等,編成一組,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
㈢ 崖門古炮台遺址的遊玩路線
2小時朋友游覽線路游覽時間:2小時
㈣ 觀廣州鎮海樓炮台博物館的感想
鎮海樓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龍岡上。樓高5層,故又俗稱「五層樓」。樓前碑內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容列有12門古炮。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擴建廣州城時,把北城牆擴展到越秀山上,同時在山上修築了一座五層樓以壯觀瞻。鎮海樓歷史上曾五毀五建,現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是1928年重修時由木構架改建成。1929年成為廣州市市立博物館。1950年改名廣州博物館,分朝代陳列廣州城2000多年發展的文物史料。 鎮海樓是廣州標志性建築之一,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樓高25米,呈長方形,闊31米,深16米。下面兩層圍牆用紅砂岩條石砌造,三層以上為磚牆,外牆逐層收減,有復檐5層,綠琉璃瓦覆蓋,飾有石灣彩釉鰲魚花脊,朱牆綠瓦,巍峨壯觀,被譽為「嶺南第一勝覽」。
㈤ 崖門古炮台遺址的介紹
崖門古炮台遺址,距會城44公里,位於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崖1門東岸銀洲湖出海處,建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
㈥ 大沽口炮台遺址公園的介紹
天津市將在大沽口炮台修建遺址公園,昔日的古戰場將成為綠樹環繞的歷史文化公園。
㈦ 鎮海海防遺址的現將各景點簡介如下
吳傑(l837-19l0),字吉人,安徽歙縣人。中法戰爭前夕,調任鎮海口炮台守備,清光緒十一年正月十五日(l885年3月l日〉,法軍進犯浙江鎮海。時吳傑在招寶山威遠炮台親發大炮,重創法艦,擊傷艦隊司令孤拔,法艦不敢再犯。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復領鎮海口炮台,三署總兵,一護浙江提督,皆有聲望。故居位於城關勝利路與人民路交叉口,為吳傑晚年所居,由台門、前廳、後廳和左右廂房組成,前廳面闊5間,重檐樓屋,後廳為客廳,面闊3間,設前軒後廊,亦是重檐樓屋,均為硬山頂,保存較為完整。
吳公紀功碑亭:建於民國二十五年(l936年),系鎮海士民紀念吳傑誕辰百周年集資建造。四柱歇山頂,亭中立碑,記述吳傑生平和功績。 ──英軍登陸處:清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六日(l84l年l0月l0日),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略軍在此登陸,繞道攻招寶山,利用其制高點,轟擊隔江相望的金雞山。招寶、金雞兩山既陷,英軍炮轟縣城,守軍亦潰,鎮海逐告陷落。
威遠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都督盧鏜與海道副使譚綸為抗倭而築,清道光十三年(l833年)知縣郭淳章重修,清朝官兵曾在此抗擊過英法侵略軍的進犯。
月城:位於招寶山頂北側的兩峰交界處,為威遠城前哨陣地。清光緒九年(l883年),歐陽利見任浙江提督時建。
威遠城碑刻:置於威遠城內,多數為明、清軍政要員手跡、題字。其中「保護寶陀寺勒石碑記」,清光緒十五年(l889年),歐陽利見撰並書,記述了中法戰爭鎮海口戰役的情形,有重要研究價值。
安遠炮台(見右圖):建於清光緒十三年(l887年),由同知杜冠英和參將吳傑督造,次年告竣。曾置克鹿卡後膛鋼炮一座。
金雞山了台:與招寶山隔江對峙,為歐陽利見督師御敵處。
靖遠炮台:位於小港金雞山東麓的沙灣頭,清光緒六年(l880年)建曾置炮5座,營房5間。
平遠炮台:位於小港金雞山東北方向的山腰部,光緒十二年(l887年)建。
宏遠炮台:位於笠山頂上,規模宏大,為鎮海口第一道防線。
鎮遠炮台:始建於光緒六年,同知杜冠英督造。
戚家山營壘:戚家山在甬江南岸沙蟹嶺西南角,與金雞山毗連。光緒七年(1881年),總鎮楊春和所建。
㈧ 鎮海區的文物古跡
?????????????、招寶山上戚繼光修建的威遠城鎮海口海防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鎮海甬江入海口一帶。鎮海招寶山被稱為「浙東第一山」,和北侖小港招寶山金雞山一道成為「郡之咽喉」,地勢險要,歷代為海防要地。宋設沿海制置司,由統制、統領率水軍駐此,扼守海道。明初置定海衛,抗倭時盧鏜、俞大猷、戚繼光先後駐守,並建威遠城。鴉片戰爭時,欽差大臣裕謙監防督戰,林則徐協助海防。中法戰爭時,浙江提督歐陽利見、寧紹道台薛福成等築防禦敵。1940年7月,國民政府軍隊第十六師、一九四師與登陸日軍激戰退敵。歷次抗擊外敵入侵中,留下諸多海防歷史遺跡。以「商舶所經,百珍交集」,命名的招寶山上現存威遠城、月城、安遠炮台等古跡,既是抗禦外侮的海防歷史博物館,又是旅遊勝地。
位於鎮海城區中心的鎮海樓,始建於南宋,重建於明洪武年間。樓台用條石砌成,長32.8米,高5.9米,是當地海防的歷史見證。
鎮海後海塘始築於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距今已有1090餘年歷史,現有部分為清代乾隆年間所建,解放後曾有所加固。海塘東起巾子山麓,西北至俞范嘉燮亭(蛟川街道),全長4800米,寬3米,高9.9米至10.6米,為夾層石塘,東段1300米為「城塘合一」部分。這種形制為浙江省沿海所罕見。由於城區的發展和灘塗的開發,後海塘現已失去了捍城防訊的功能。1989年12月,後海塘被公布為浙江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這條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和力量的石塘已成為寧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海內外賓客的游覽勝地。
鄭氏十七房是由鄭氏先祖在南宋時期,從河南滎陽遷徙鎮海而建。經保護性修復、開發,現已形成民俗文化旅遊勝地和中華傳統節慶文化傳承基地。村落設計呈棋盤形,整體建築以幢為單元連成庭院,融合了北方「合院」的大氣,浸染了南方樓榭的玲瓏,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且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落。景區一期保護工程佔地100餘畝,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據史書記載:十七房有三寶,旗桿最多,最高,寧波都能看得到;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不會乾涸;十七房馬頭牆最多,一級要比一級高,台風吹不倒。鄭氏十七房是寧波商幫的最早發源地之一。
偶有卡哦免費進去哦O(∩_∩)O哈哈~\(^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