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秘魯巨石遺址

秘魯巨石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1 19:25:42

Ⅰ 秘魯利馬南部的畢斯柯灣岩壁上的石頭標記是誰留下的

在秘魯利馬南部的畢斯柯灣,有一個人工建造的高820英尺的紅色岩壁,岩壁上雕刻著一個巨大的三叉戟或三足燭台形狀的圖案。三叉戟的每一股約有13英尺寬,而且是用含有像花崗岩一樣硬的雪白磷光性石塊雕成的,因此,如果不是現在被沙土所覆蓋,它將發出耀眼的光芒。是什麼熱情驅使古代人建造這么巨大的石頭標記呢?

一些考古學家認為,畢斯柯灣岩壁上的三叉戟是指示船隻航行的陸標。但大多數考古學家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指出,繪制在這個海灣中的這幅三叉戟圖案,不能使所有角度上航行的船隻都能看到它;況且,在遙遠的古代,是否有遠洋航行這回事都值得懷疑。如果有些航行必須要用航標來指示的話,古印加人為什麼不利用兩座島嶼?這兩座島嶼就在三叉戟的中股延伸線的同一海面上;他們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不管船隻從哪一個方向駛向海灣,從很遠的地方就可看到這些島嶼。但如果用三叉戟當航標,從北方或南方來的海員卻不能看到它。而最主要的一點,繪制三叉戟的人,是使它的方向朝天的。另外一點也值得注意,在三叉戟座落的地方,除了一片沙灘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可吸引海員。而且,就是在史前時代,那裡的水中也是礁石磷峋,根本就不適於船隻停泊。因此,考古學家們認為,這座在古時候光芒耀眼的三叉朝圖案,一定是作為某些會「飛」的人的航空標志而設置的。

考古學家的推測,如果三叉戟確是航空標志,那它不應是孤立存在的,在它的周圍一定還有另外一些東西。果然,20世紀30年代,在距三叉戟圖案100英里外的納斯卡荒原上,考古學家又發現了許多神秘的圖案。這些圖案遍布從巴爾帕的北邊至納斯卡南邊的37英里狹長地帶。它們是一些幾何圖案、動物雕繪,以及排列整齊的石塊;很像一座飛機場的平面圖。

如果乘飛機在這個荒原的上空飛行,人們可以發現許多閃閃發光的巨大線條。它們伸展幾英里,有時平行,有時交錯,有時構成巨大的不等邊四邊形。此外,還能看到一些巨形動物的輪廓。它們都是用明亮的石塊鑲嵌出來的。其中有極長的鱷魚,卷尾的猴子……還有一些地球上從未見過的異禽怪獸。

是誰製作了這些圖案?為什麼把它們繪得如此巨大?而且只能從一個很高的角度——例如在飛機上——才能獲得塑圖案的全貌呢?這些問題引起了文學家們的興趣。

據當地的傳說,在過去的某一個時期,一群不知來歷的智慧生命,登陸在今天納斯卡城近郊的一塊無人居住的荒原上,並為他們的宇宙飛船在那裡開辟了一座臨時機場,設置了一些著陸標記。這之後,不斷地有他們的飛船在這里著陸和起飛。這群宇宙來客在完成了他們的使命後,又離開地球回到自己的行星上去了。當時的印加部落,曾親眼目睹了這些宇宙人的工作,並且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考古學家們對這個神話般的傳說深信不疑,他們並且推測:如果納斯卡荒原是登陸點,畢斯柯灣上的三叉戟是登陸指標,那麼,在納斯卡的南邊也應有一些指標才對。

果然,在距納斯卡250英里的玻利維亞英倫道鎮的岩石上,人們發現了許多巨大的指標。在智利的安陶法格斯塔省的山區及沙漠中,也陸續找到了這樣的東西。在許多地方,有直角形、箭矢狀和扶梯狀的圖形,到處都可看到。甚至可以看到整個山坡上繪著很少雕飾的長方形圖案,在同一平面上的整個區域內,峭壁上陳列著光芒四射的圓周和棋舟形狀的橢圓形圖案。而在人跡罕見的泰拉帕卡爾沙漠的山坡上,有一幅很大的機器人圖案。這幅機器人圖案約有330英尺高。它的形狀是長方形的,很像棋盤,兩腿直條條,纖細的脖子上是一個長方形的頭顱,上面有12根一樣長的天線般的東西豎立著。從臂部到大腿間,有像超音速戰斗機那種粗短翅膀般三角鰭連接在身體的兩邊。這幅圖案距納斯卡荒原大約500英里。

至此,考古學家們推測,這些圖案與宇宙來客有關,是一些很值得研究的古代遺址。不過,這些石頭標記到底是誰留下的?考古學家仍要接受很大的挑戰。

Ⅱ 納斯卡文化(秘魯南部沿海)遺址出土了哪些考古文物和圖案

公元前1000年的納斯卡文化(秘魯南部沿海)遺址中,出土了很多塗有釉的彩陶,有各種提內梁壺和敞口碗,著色均容以紅為底色。畫圖中多是蘭鳥獸、草林、怪神,還有些頭像,一共用了11種色彩。在皮斯科海岸,有一大片地表圖案,形似燭台,其溝長200米、寬2米、深0.6米;在利馬(以南400公里)一塊荒涼的高地上,畫有很多規則的地表圖形:有長方形、三角形、星形、平形四邊形等,還有類似植物和動物的圖案(據推測,這些圖形,可能和天文有關)。

Ⅲ 中國有巨石文明的遺跡嗎

作者:紫紫紫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1184450/answer/5356804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一、巨石文明:
巨石文明以一些粗石巨柱或條狀塊石組成的石結構建築為標志的一種史前文化,從石器時代至銅器時代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時間多分布在5000到6000多年左右。從類型、形狀、功能等可分為墓石石棚(Dolmen)、列石(Alignment)、石圈(Cromlechs)、石座(StonSeats)、金字塔形建築(PyramidalStructures)、石台(StonTerraces)、獨石(Menhir)等。
從世界范圍來看,中東地區是巨石文化的起源地,在中東地區除了零散的巨石文化現象分布,如在底格里斯河岸發現的「勝利石柱」和方錐體大石碑外,更是表現出了用巨石作材料進行大規模精美建築,典型的比如黎巴嫩的巴爾貝克神廟和埃及的大金字塔。而在歐洲西部,最為常見的巨石建築是石墓、石陣等。
二、巨石文明的傳播:
巨石文化起源中東,我個人認為傳播的路線分東西兩條路線(非洲我也不清楚哎。)分別是中東-中亞-東北亞/東南亞-美洲;中東-地中海-歐洲/大西洋-英國-北歐
1、中東-中亞-東北亞/東南亞-美洲
(1)、東部路線以中東為中心,向東北方面傳播到中亞和東北亞,然後再傳播到美洲。向東南方向傳到南亞和東南亞。
在中亞地區,巨石文化主要以巨大的石圈、列石、鹿石等為代表,遺跡基本上集中分布於鹹海東岸高地到西伯利亞及蒙古東北部的廣大地區,如在中亞一些國家曾發現了類似納斯卡線('Nazca Lines')遺跡的巨石陣(納斯卡線最早發現於南美國家秘魯)。而在蒙古和我過東北也都發現過以石鹿、石棚為主的遺跡。
敘利亞、約旦以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廣袤沙漠中的納斯卡線。(距今2000年以前)敘利亞、約旦以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廣袤沙漠中的納斯卡線。(距今2000年以前)
===========
新疆富蘊縣恰爾格爾鹿石(公元前10到前6世紀的青銅時代)新疆富蘊縣恰爾格爾鹿石(公元前10到前6世紀的青銅時代)
===========
(2)、在東南亞的越南、寮國、柬埔寨乃至蘇門答臘、爪哇等地以及南亞的印度都發現過不同形式的大石遺跡,主要是以石棚、石圈等建築為主,作用多為墓葬祭祀。
2、中東-地中海-歐洲/大西洋-英國-北歐
(3)、西部路線主要是從中亞到土耳其經地中海到達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再經伊比利亞半島到達英國和北歐,主要為海路傳播。形式多為石棚、石陣等。如土耳其哥貝克力山丘石陣(Gobekli Tepe),法國布列塔尼半島上的卡納克石林(法語:Alignements de Carnac)、英國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的巨石陣(stonehenge)等。
卡納克石林(法語:Alignements de Carnac,距今約為3300年左右)卡納克石林(法語:Alignements de Carnac,距今約為3300年左右)
===========
土耳其哥貝克力山丘石陣(Gobekli Tepe,科學家經碳14鑒定距今至少1萬2000年)土耳其哥貝克力山丘石陣(Gobekli Tepe,科學家經碳14鑒定距今至少1萬2000年)
===========
英國巨石陣(stonehenge,距今約4300年。)英國巨石陣(stonehenge,距今約4300年。)

3、美洲及海洋
巨石建築在美洲大量存在,主要分布在北美以及南美的墨西哥、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等國,在太平洋的一些小島嶼上也有分布。多是史前以及瑪雅文化和印加文化的遺留物,主要以石像、石陣、金字塔形建築主。
墨西哥塔巴斯科石頭雕像x16(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400年)墨西哥塔巴斯科石頭雕像x16(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400年)
===========
墨西哥大學城以南的瑪雅庫庫爾坎金字塔(約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墨西哥大學城以南的瑪雅庫庫爾坎金字塔(約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
秘魯的印加薩克薩伊瓦曼遺址(建於公元1400年左右)秘魯的印加薩克薩伊瓦曼遺址(建於公元1400年左右)
===========
三、中國的巨石文明以及和世界各遺跡對比
中國也是有巨石文明遺跡的!不過大部分都保護不利,(比如安徽凌家灘巨石陣。。尤其在中原地區的,偏遠地區好的多。)遺跡與中亞、西亞地區的大石文化比較接近,多屬墓葬類和宗教祭祀類的建築物。相對集中地分布在東北、新疆、西藏、以及西南偏遠地區,類型多為石墓石棚、石人石像、鹿石、列石石陣等。
1、石棚or石墓
(1)、石棚:國內一說是宗教祭祀建築物,一說是石墳墓。在國外,德國人稱之為「巨人之墓」、比利時人稱之為「惡魔之石」、葡萄牙人把它叫做「摩爾人之家」、法國人稱之為「仙人之家」和「商人之桌」、埃及人稱之「馬斯塔巴」(「mastaba」阿拉伯語,原意是「石凳」)。國外多用英文Dolmen來表達,意為石頭架成的史前墓石牌坊,有點類似我國帝王陵墓神道前的一些建築。
(2)、分布:在我國多分布於吉林、遼寧、山東、河南、安徽、浙江、湖南、四川、西藏等地,其中以遼東半島南部巨石石棚發現為最多。在世界上歐洲、北非、中東、亞洲地區也有廣泛分布。呃,我大英腐國尤其多。
(3)、分布年代:各個年代的都有,多集中在公元前4500到3700年之間。
遼寧蓋州石棚。遼寧蓋州石棚。
遼寧鞍山海城析木城石棚遼寧鞍山海城析木城石棚
湖南永州石棚(據說距今二萬余年=.=)湖南永州石棚(據說距今二萬余年=.=)
2、鹿石
(1)、鹿石:一般指表面雕刻有以鹿為主的動物形象和武器工具形象的擬人化石柱,因雕刻的大多數形象是鹿,所以也稱之為鹿石。
(2)、分布:在我國多分布在新疆地區及內蒙古地區。在國外主要分布於蒙古份分布最密集,與蒙古接壤的俄羅斯外貝加爾地區以及圖瓦和阿爾泰地區、哈薩克共和國東部、俄羅斯東歐部分以及西到德國易北河流域也零星分布極少量。
(3)、分布時間:最早可以上溯至3000年以前。
新疆的鹿石。新疆的鹿石。
===========
3、石人or石像
(1)、石人:是以石材為主雕刻的許許多多栩栩如生的人像。
(2)、分布:我國多分布於新疆阿勒泰地區,目前已發現200餘尊。在世界范圍,石人or石像廣泛分布在歐洲、中亞及美洲以及太平洋小島。
新疆阿爾泰草原石人(新疆發現的200多尊石人,主要分布於阿爾泰山、天山、准噶爾西部山地的博爾塔拉州等10個地州市境內。)
復活節島石像復活節島石像
===========
四、總結:
通過以上了解,巨石遺跡的種類豐富,雖然在形狀、功能、性質等方面可能應各不相同,但在總體特徵上,歐亞地區的巨石文明還是有不少相同點的。比如都處於多山多石頭的地方,有充足的原料。比如大部分作用相同,如用於宗教祭祀的圖騰,又或者是為死者建造含有紀念意義的象徵物等。(2013年8月,考古學家研究顯示英國史前巨石陣挖掘發現至少63具人類屍骨,推測最初這里曾是一個墓地,大約100年之後才開始建造巨石陣。)正是由於這兩種最基本的相同因素,巨石遺跡在世界不同的地區都有一定的分布,從而形成了在建築形式上具有抽象美的「巨石文化」。
===========
下面有知友問這個是怎麼開鑿的,僅以兩個為例:
1、復活節島石像
有科學家論證是用橇棒、繩索把躺在山坡上的石像搬到大雪撬上,在路上鋪上茅草蘆葦,再用人拉、棍撬一點一點移動前進的。但也有科學家驗證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凝灰岩、層凝灰岩甚至是浮石,岩石的比重達到1.7克/立方厘米,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於1.4克/厘米3。復活節島的大部分雕像高度為3-5米,10-12米的雕像並不多,只有30-40尊,它們的重量至多也不過10多噸,大部分雕像的重量還不到5噸。所以還有美國研究團隊提出了另一種說法,認為石像是「走」到海邊的。

2、英國巨石陣
有關報道,1998年夏天,英國考古學家朱利安,經過幾年的研究和考察,決定用最古老的建築方法重新運送和豎立一塊長8米,重40噸的復制巨石。運送的具體方法是把滾木放在一段木軌上,並在軌上塗上了油脂。而豎立方法是他們先挖了一個2.4米深的土坑,並將巨石的中心放在土坑邊緣的上方,然後採用了一個A字形支架,用將近80人才輕易地樹起了第一塊巨石,並又用同樣的方法立起了第二塊巨石。

Ⅳ 秘魯「鷹岩」巨石建築是誰建造的呢

秘魯「鷹岩」上的史前巨石建築,似乎就是一個奇跡。它位於前印加內帝國庫斯科要塞邊界附近容3500米至3800米處。鷹岩上的巨石石圈像是日歷,或許是一座面目全非的巨型建築遺址。這里到處是巨石,這些巨石像是一種拼圖游戲中的方塊,每一塊都經過了特殊的處理,拼接天衣無縫,十分完美。

其中有塊相當於現代人4層樓房高度的巨石,從下至上,每一層都經過人工雕琢,仔細加工,十分光滑平整,但跨度差不多是平常台階的兩倍以上,還有一些類似於座椅的巨型建築,比日常生活的座椅也要大得多。

那麼,這種規模的巨石,是如何雕琢出來的。考古學家認為,原始時代這里可能有過精巧的要塞設施,它也可能是史前建築體系的一部分。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這些建築可能是後來重建的。

秘魯鷹岩巨石

Ⅳ 秘魯的巨石建築是誰建造的

秘魯是古代印第安人建立的「印加帝國」所在地,1532年,西班牙人征服了秘魯。西班牙的征服者的到來,使災難降臨到他們頭上,財寶被洗劫一空,還把他們的信仰和「圖騰崇拜」徹底除掉。然而,宗教和文化傳統以及那些遠古時代的巨石建築是無法依靠武力征服的。

秘魯「鷹岩」上的史前巨石建築,似乎就是一個奇跡。它位於前印加帝國庫斯科要塞邊界附近3500~3800米處。鷹岩上的巨石石圈像是日歷,或許是一座面目全非的巨型建築遺址。進入石圈,人們一不留意,便陷入「迷宮」之中。當人們爬到高處,就會發現,這里到處是巨石,這些巨石像是一種拼圖游戲中的方塊,每一塊都經過了特殊的處理,其拼接天衣無縫,十分完美。有些巨石的規模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有塊相當於現代人四層樓房高度的巨石,從下到上,每一層都經過人工雕鑿,仔細加工,十分光滑平整,但跨度差不多是平常台階的兩倍以上,還有一些類似於座椅的巨型建築,比日常生活的座椅也要大得多。

那麼,這種規模的巨石,是如何雕鑿出來的呢?考古學家認為,原始時代這里可能有過精巧的要塞設施,它也可能是史前建築體系的一部分。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這些建築可能是後來重建的。廢墟的下面有很多60米到80米深的岩洞。部分受到了破壞或雕琢,但岩洞的頂部和牆壁都得以完整地留存下來,岩洞牆壁的邊緣是直角的,30厘米寬的花崗石邊框按順序、非常整齊劃一地重疊著,岩洞里還有一條通道和一個小屋。

更重要的問題是:這些巨石建築是誰建造的?當地人認為,它的建造者是古印加時代的巨人。從這些建築的巨大規模來看,其主人似乎確應遠比平常人高大。但神話畢竟不真實,在當地也沒有發現過巨人的遺骸或使用的工具。如果說是巨人所造,這些巨人為什麼不留下任何資料呢?如說不是巨人,這些巨石建築的規模為什麼要這么大?讓我們的視野和目光再一次聚焦到這巨大的史前工程上吧!

Ⅵ 印加人的「巨石文化」是怎麼回事

1911年,美國的考古學家海勒姆教授,在秘魯庫斯科以北120千米處的高山上,發現了一座被人們遺忘了300多年的神秘古城——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位於海拔2450米的叢山之巔,據考證,此城建於15世紀,是南美洲西部的印加帝國第八代國王帕查庫蒂·尤潘基統治時期(1438~1463或1471年)的歷史遺跡。數百年來,歷經山洪暴雨和雷擊地震的摧殘,這座山城中的多數建築已經倒塌,但仍有216間石屋至今仍完好無損。尤其是這座山城中用花崗岩巨石砌成的牆垣,更是巍然屹立。建造這道牆垣的石塊,體積大小幾乎相等,層層疊加,不施泥灰抹縫,卻堅固無比。在簡單的金石工具的時代,印加人的石砌技術能達到如此精湛的程度,既讓人感到無比驚奇,又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馬丘比丘梯田遺址在印加人留下的遺跡中,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以巨石為材料的建築藝術,其規模之宏大,技藝之高超,常常顯示出超越當時的工藝水平。考古學家和史學家把這些巨石建築說成巨石文化,該文化中首先應該介紹的是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這座城市的主要建築全部由精工鑿平的巨石砌造,石塊之間沒有任何粘合劑銜接,但至今卻連剃須刀片都插不進去。

在庫斯科城四周的山嶺上有很多古堡,其中城北的薩克薩瓦曼古堡有三道石牆圍護,每一道石牆高18米,長540米以上。每塊巨石長8米,寬4.2米,厚3.6米,體積約121立方米,重量達200噸。在500多年前的美洲,既沒有鋼鐵工具,又沒有開山炸葯、車輪技術,印加人怎麼能開采出如此巨大的石料呢?又怎麼能運到目的地呢?這些疑問都讓人困惑不解。

許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和考察認為,印加人的疊石建築藝術,是從以前各個時代的巨石文化傳統中繼承下來的。在印加帝國鼎盛時期,各地優秀的工匠集中到庫斯科,從而為巨石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前提。在進行大規模的建築活動中,又總是出動上萬人做工,這就使得滾木運石的方法得以實行。

法國著名學者、美洲史專家波爾·里維等人通過考證指出,印加人雖然還不知道怎樣冶煉鋼鐵,但他們卻能夠利用銅、錫、金、銀的不同比例,配製成多種合金,並熟練地掌握了鍛造、加工和成型蠟模澆鑄等工藝技術。特別是他們使用含錫量不同(3%~14%)的青銅合金,再經過高溫鍛煉,就可以造出堅硬如鐵的斧、鑿、釺、錘等破石工具,這樣就可以比較輕松地進行巨石開采。

對於印加人加工巨石的方法,秘魯的專家們獲得了一個驚人的發現。他們在對庫斯科附近的一個採石坑進行考察時,發現里邊有許多植物的枝葉殘跡。據當地傳說,有一種啄木鳥,常常用嘴銜著一種神奇的植物在岩壁上鑽孔築巢。照此推測,這種植物具有軟化石頭表面、降低岩石硬度的奇妙功能。印加人掌握了用這種植物軟化岩石的方法,然後再利用金石工具,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對中長石、玄武岩、閃綠石進行加工,鑿成各種形狀,刻成各種浮雕。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巨石文化的秘密就基本揭開了。可惜的是,以上解釋只不過是專家們的推測,還需要加以證實。

Ⅶ 秘魯古代無縫石牆是如何建造的

今天的秘魯境內,曾是古印加帝國帝都的庫斯科城中,已經不存在任何完整的古建築,而在城外卻保存著一些雄偉的衛城遺址。

庫斯科四面的制高點建有4座用以守衛都城的衛城。現在留存較為完整的是庫斯科城西北郊3千米、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的薩克塞華曼城。「薩克塞華曼」的含義是「山鷹」。它依山而築,佔地4平方千米。從上到下共有3道平行的、用巨石砌成的圍牆守衛著城堡,這些圍牆用30多萬塊深褐色巨石構築而成,他們原高在18米左右,最里層的石牆周長360米,最外層的石牆長540米,城牆上遍布堅固的堡壘、?望台。1950年,庫斯科地區發生強烈地震,許多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頹然倒塌,而山鷹城堡卻依舊雄視四方。

這些巨大的石塊引起人們的驚嘆和困惑――當初的建造者是用什麼方法將這些巨石輕易地切割、運輸、倒置並准確地放置到它們各自的位置上的呢?

地理環境

薩克塞華曼位於秘魯庫斯科以西約兩公里,當地只有兩個明顯區分的季節:11月至3月為雨季,平均氣溫為攝氏12度;4月至10月為旱季,晚天寒冷,白天的平均氣溫為攝氏9度。與庫斯科市的交通,車行約十分鍾到達,步行約二十五分鍾到達。

興修沿革

開始興修薩克塞華曼堡壘的印加王帕查庫特克

薩克塞華曼原是古代阿亞爾馬卡人(Ayarmaca)的集落,除了一些並不顯眼的建築外,周圍還遍布沼澤及燈心草。到印加王帕查庫特克擊退昌卡人(Chancas)後,便開始在此處修築碉堡,以貯存武器、衣物、珠寶、金、銀等物件。

到帕查庫特克之子圖帕克印卡尤潘基在位,動用了大批勞動人力,致力興建薩克塞曼華。另外,秘魯史家Mara Rostworowski de Diez Canseco指出,薩克塞華曼正正是圖帕克印卡尤潘基時開始興建,並由後繼的君主繼續進行工程。如瓦伊納卡帕克時,就在北部增建堡壘,以慶祝自己取得的軍事勝利。

修築規模施工情況

整個薩克塞曼華工程約興修於帕查庫特克(約1438年至1471年)、圖帕克印卡尤潘基(約1471年至1493年)及瓦伊納卡帕克(約1493年至1527年)三代君主時,估計動用了二萬人(另有說法用動用了三萬人):約四千人負責在礦石場切割出大型石塊磚塊,最大塊的高約5米;六千人負責用滾筒將磚?拖到施工場地,最重的可逾300噸;施工地點跟礦石場距離約20公里(據《印卡王室述評》所說,石料的最近來源是穆伊納,克丘亞語為Muina);另外一萬人再將之裝嵌到適當位置。

精密的裝嵌技巧

在16世紀,西班牙人看到薩克塞華曼堡壘時,由於巨石與巨石之間幾乎是天衣無縫,便不得不對印加人的裝嵌技術大感詫異。神父龐塞德阿科斯塔(Jos de Acosta)形容了巨石裝嵌的情形:「這些工程規模非常之大,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們不使用灰漿,也沒有鐵制或鋼制工具來切割和打磨石料,更沒有機械和工具來遠載石料。盡管如此,石料卻打磨得如此平整精細,許多地方連石塊之間的接縫也看不出來。??而更為令人驚嘆不已的是,我講的這道牆上的石塊雖然切割的很不規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堆砌時也沒有使用灰漿,但相互之間接合得非常嚴密,真可謂天衣無縫。在完成這項工程時必然動用了大量人力,而且極為辛苦,因為多數石塊大小不一,表面也不平坦光滑,要使一塊巨石同另一塊嚴絲合縫地緊密相接,非經多次試驗調整不可。」

實際用途

據學者Mara Rostworowski de Diez Canseco的考證,薩克塞華曼堡壘,實質上並沒有作為軍事要塞的用途。理由在於,它興修於印加帝國崛起擴張的時期,國都庫斯科並無受襲之虞。即使昌卡人(Chancas)曾進攻庫斯科及被擊退(發生於帕查庫特克即位之前),亦與堡壘無關,因為當時尚未修築。

所以,薩克塞華曼堡壘或許用以紀念印加帝國的軍事勝利,以及在某些儀式中進行模擬戰爭。如圖帕克印卡尤潘基有一次戰勝凱旋,印加人在薩克塞華曼舉行模擬戰爭的儀式,王子瓦伊納卡帕克亦參與扮演,以供統治貴族及平民觀賞。

現況:印加沒落後的殘破

印加帝國被西班牙征服後,薩克塞華曼的巨型石磚被移去,用於其他建設,尤其在1940年代,由於當地政府鼓勵進行新建設,對薩克塞華曼造成甚為嚴重的破壞。到目前,只能看到原址的五分之一。

重現古代慶典及觀光旅遊

現時,當地人會按照印加帝國的傳統習俗,重現古時節日慶典的盛況。其中較為重要的,是每年6月24日舉行的「因蒂拉伊米」(或稱「因蒂普拉伊米」)慶典,以重現昔日印加人祭祀太陽神的情形。另外,還會舉行稱為「瓦拉庫」(Huaracu)的成人禮。此項典禮原是古代印加王考察王子的典禮,現時則由庫斯科的中小學生參與表演。

此外,庫斯科有不少旅遊社提供薩克塞華曼遺址的旅遊團服務。

Ⅷ 秘魯的庫斯科帝國古是怎樣的

去秘魯旅遊,庫斯科必到,這是一個位於秘魯南部安第斯山高原盆地、原古印加帝國的古都,海拔3410米,四周皆崇山峻嶺,秘魯人稱它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
庫斯科城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庫斯科城是燦爛的古印加文化的搖籃。傳說遠古時代,古代印第安人在這里披荊斬棘,締造家園,感動了太陽神,贈給他們一柄金斧。
公元1200年前後,國王曼科卡帕克遵循他父親太陽神的指示,從的的喀喀湖遷都這里,建成雄偉華麗的庫斯科城,並以這里為中心,建立了龐大的印加帝國(印加意為「太陽的子孫」),創造了印加文化,成為南美大陸印第安文明的最高峰。
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將財寶文物洗劫一空,後又經幾次地震和200多年的拉鋸戰,城市受到很大破壞;但城內有些印加帝國時代街道、宮殿、廟宇和房屋建築,仍留存至今。
後西班牙殖民者又修建了大批屋舍,兩種建築風格融合,被譽為西班牙一印加的獨特建築方式。中心是武裝部隊廣場,正中聳立著一位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四周有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天主教堂。
幾條狹窄的石鋪街道呈放射形通向四周,街道兩旁仍矗立著用土坯建造的尖頂茅屋,其中許多石頭房基還是古印加帝國的遺物。廣場東北,有五間大廳的太陽廟建於高聳的金字塔頂。
還有月亮神廟和星神廟。廣場東南,有對峙的太陽女神大廈和蛇神殿的牆壁遺跡。廣場西南方,有一較小的歡慶廣場,印加人昔稱為「庫西帕塔」,是歡慶帝國 ** 凱旋的場所。
兩個廣場附近有考古博物館。展出印加帝國時期遺留的陶器、紡織品、金銀器皿和雕刻碎片等,距庫斯科城1.5公里的300米高處,有世界聞名的舉行「太陽祭」的薩克薩瓦曼圓形古堡。
以古堡為起點,印加人修築了漫長的古道,全長二三千公里,是秘魯古代一條主要交通干線。從古堡東行可至肯科遺跡。據考證,這里是古墓地和宗教祭祀中心,留有神廟和圓形鬥技場的遺跡。
場中央有一巨石雕鑿的祭台,距城9公里處的塔姆博馬柴有溫泉和瀑布。建議在庫斯科住下,細細游看,高原古城歷史文化含金量高,民風樸素,吃住費用不貴。
中心廣場東北側是一組以大教堂為中心的教堂群,左右分別為耶穌瑪麗亞教堂和艾爾特諾夫教堂,廣場東側則是耶穌會教堂。大教堂始建於1550年,是西班牙人在Inca
Viracocha宮殿基址之上。
融合了西班牙式的文藝復興建築風格與印第安人石雕藝術,花了近一世紀的時間才建造完成。左側鍾樓的瑪麗亞安哥拉大鍾,是南美洲最大的教堂大鍾,其洪亮的鍾聲連40千米以外都能聽見。
從中心廣場旁邊的曼塔斯大街朝西南方走,不遠便可到達拉摩賽教堂和修道院,教堂中除了精美的宗教藝術品外,還收藏有魯本斯等著名藝術家的作品。
走訪庫斯科城,從位於美洲虎腹部的印加中心廣場開始。帝國時代,這里是舉行宗教祭典與軍事典禮的中心廣場,西班牙殖民時期更建成包含噴泉和大教堂的城市廣場,所有的道路、建築、商家都以此為中心向四方輻射開來。
因而發展成觀光集散地,大部分遊客都喜歡在餐館露台上進餐,或是於廣場上閑坐,這時觸眼所見,出售旅遊紀念品的印地安婦女、販賣明信片和擦皮鞋的當地小童,不斷地穿梭在一群群外國遊客中間,好不忙碌。
而夜晚的中心廣場,一片燈海,一群群人席地而坐,分不清是遊客還是當地人,或者乘涼,或者只是閑話家常。全是庫斯科特有的風情寫照。庫斯科市中心除了紅瓦石牆的教堂、民居外,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充滿歷史韻味的印加石牆。
其中兩側分立祭婦樓和耶穌會教堂的洛萊托街,是目前庫斯科最長的一段古印加石牆,在巨石夾道的小巷中前行,兩側打磨光滑的花崗石,令人不由得伸手撫觸。在感嘆前人的匠心巧作之時,會奇怪石牆最底層皆以小石塊為底。
而上面的方石卻逐漸往內斜堆疊,原來這樣可以減緩地震所造成的危害。穿過洛萊托街,來到建造在印加考利坎恰基石上的聖多明哥修道院。考利坎恰在凱恰印第安語中意為「黃金庭院」。
是一座由太陽神廟、月亮神廟、彩虹神廟和星神廟所組成的神廟群,規模相當龐大,是印加時代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據說這個神廟群中的石牆,原本覆蓋著700多塊、每塊重達2000克的黃金板。
太陽神廟的主祭壇上也以黃金鑄造的巨型太陽為裝飾,每當陽光照射進來,黃金便會反射出炫目的光芒,將太陽神廟烘托得既神聖又神秘,而另一座月亮神廟則由大量的白銀所覆蓋。
但是當西班牙人入侵庫斯科之後,不但搜颳了「黃金庭院」中的全部金銀飾品,更以此為基址修築成聖多明哥修道院,只剩下迴廊下的印加石牆,寄予人們無限的想像。
距庫斯科市約33千米的匹薩克,是一座典型的安地斯村莊,它以周末的熱鬧集市而聞名。從村內的中心廣場上舉目遠眺,村邊山頂上的石頭遺址雖然相距甚遠,卻清晰可見。
沿著村中的山路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艱苦攀爬,匹薩克石造建築群近在眼前,上上下下地游覽遺址中的太陽神廟、祭典泉池、水渠和月亮神廟,其平整光滑且大小相仿的石塊像拼圖般嵌合緊密,令人不禁為之贊嘆。
據說這里曾是印加皇室的浴場,且不斷從山壁中湧出的清冽泉水,具有養顏美容的效果,遊人紛紛掬水洗臉,甚或喝上一口,相當有趣,巨石街是庫斯科城中另一條因印加石牆而出名的街道。
這里保留著一段第六世印加王印加羅卡宮殿的石牆遺址。與洛萊托街的石牆不同,巨石街的石牆全部由體積巨大的石塊堆砌,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塊有12個角的巨石,天衣無縫地和其他巨石鑲嵌在一起。
充分表現出印加人精湛的石材技藝,至於「十二角石」傳說可能是印加時代的月份牌,12個角分別代表了一年12個月。沿巨石街往上便可到達遠近聞名的聖波拉斯教堂。
從庫斯科沿著崎嶇難行的石道直奔山頂,就到了著名的薩克希沃瑪城塞。放眼望去,一堵巨石砌成的三重「z」字形石牆就矗立在眼前,由一塊塊數人高的石頭堆疊出的牆體,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薩克希沃瑪城塞是印加帝國美洲虎都城格局的頭部所在,遺址上有一座象徵虎眼的石塔,現存圓圈基址,而三排「z」字形石牆就像是美洲虎的牙齒。
根據考古學家考證,「z」字形外牆在防禦上具有極大的優越性,它可以使敵軍在接近城牆時陷入死角,腹背受敵,防禦功能遠遠勝於普通城牆。奧林太坦玻位於聖谷西端緩坡的盡頭,是印加帝國防禦北部亞瑪森部落的戰略要地。
令人覺得驚訝的是,這里仍然保留著完整的古印加城市格局,街道和幾百年前的印加時代幾乎相差無幾,整個城市由空中看是典型的不規則四邊形布局,中心廣場是城市的核心,所有的街道由此開始漸漸伸向遠處的山坡,而印加人稱為坎恰的民居,在今天的城中依然隨處可見。

Ⅸ 秘魯利馬南部的石頭標記是誰留的

秘魯利馬南部的畢斯柯灣,有一個人工建造的高820英尺的紅色岩壁,岩壁上雕刻著一個巨大的三叉戟或三足燭台形狀的圖案。三叉戟的每一股約有13英尺寬,而且是用含有像花崗岩一樣硬的雪白磷光性石塊雕成的,因此,如果不是現在被沙土所覆蓋,它將發出耀眼的光芒。是什麼熱情驅使古代人建造這么巨大的石頭標記呢?

一些考古學家認為,畢斯柯灣岩壁上的三叉戟是指示船隻航行的陸標。但大多數考古學家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指出,繪制在這個海灣中的這幅三叉戟圖案,不能使所有角度上航行的船隻都能看到它;況且,在遙遠的古代,是否有遠洋航行這回事都值得懷疑。如果有些航行必須要用航標來指示的話,古印加人為什麼不利用兩座島嶼?這兩座島嶼就在三叉戟的中股延伸線的同一海面上;他們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不管船隻從哪一個方向駛向海灣,從很遠的地方就可看到這些島嶼。但如果用三叉戟當航標,從北方或南方來的海員卻不能看到它。而最主要的一點,繪制三叉戟的人,是使它的方向朝天的。另外一點也值得注意,在三叉戟座落的地方,除了一片沙灘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可吸引海員。而且,就是在史前時代,那裡的水中也是礁石磷峋,根本就不適於船隻停泊。因此,考古學家們認為,這座在古時候光芒耀眼的三叉朝圖案,一定是作為某些會「飛」的人的航空標志而設置的。

考古學家的推測,如果三叉戟確是航空標志,那它不應是孤立存在的,在它的周圍一定還有另外一些東西。果然,20世紀30年代,在距三叉戟圖案100英里外的納斯卡荒原上,考古學家又發現了許多神秘的圖案。這些圖案遍布從巴爾帕的北邊至納斯卡南邊的37英里狹長地帶。它們是一些幾何圖案、動物雕繪,以及排列整齊的石塊;很像一座飛機場的平面圖。

如果乘飛機在這個荒原的上空飛行,人們可以發現許多閃閃發光的巨大線條。它們伸展幾英里,有時平行,有時交錯,有時構成巨大的不等邊四邊形。此外,還能看到一些巨形動物的輪廓。它們都是用明亮的石塊鑲嵌出來的。其中有極長的鱷魚,卷尾的猴子……還有一些地球上從未見過的異禽怪獸。

是誰製作了這些圖案?為什麼把它們繪得如此巨大?而且只能從一個很高的角度——例如在飛機上——才能獲得塑圖案的全貌呢?這些問題引起了文學家們的興趣。

據當地的傳說,在過去的某一個時期,一群不知來歷的智慧生命,登陸在今天納斯卡城近郊的一塊無人居住的荒原上,並為他們的宇宙飛船在那裡開辟了一座臨時機場,設置了一些著陸標記。這之後,不斷地有他們的飛船在這里著陸和起飛。這群宇宙來客在完成了他們的使命後,又離開地球回到自己的行星上去了。當時的印加部落,曾親眼目睹了這些宇宙人的工作,並且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考古學家們對這個神話般的傳說深信不疑,他們並且推測:如果納斯卡荒原是登陸點,畢斯柯灣上的三叉戟是登陸指標,那麼,在納斯卡的南邊也應有一些指標才對。

果然,在距納斯卡250英里的玻利維亞英倫道鎮的岩石上,人們發現了許多巨大的指標。在智利的安陶法格斯塔省的山區及沙漠中,也陸續找到了這樣的東西。在許多地方,有直角形、箭矢狀和扶梯狀的圖形,到處都可看到。甚至可以看到整個山坡上繪著很少雕飾的長方形圖案,在同一平面上的整個區域內,峭壁上陳列著光芒四射的圓周和棋舟形狀的橢圓形圖案。而在人跡罕見的泰拉帕卡爾沙漠的山坡上,有一幅很大的機器人圖案。這幅機器人圖案約有330英尺高。它的形狀是長方形的,很像棋盤,兩腿直條條,纖細的脖子上是一個長方形的頭顱,上面有12根一樣長的天線般的東西豎立著。從臂部到大腿間,有像超音速戰斗機那種粗短翅膀般三角鰭連接在身體的兩邊。這幅圖案距納斯卡荒原大約500英里。

至此,考古學家們推測,這些圖案與宇宙來客有關,是一些很值得研究的古代遺址。不過,這些石頭標記到底是誰留下的?考古學家仍要接受很大的挑戰。

Ⅹ 秘魯出土的1500年前的石頭上刻畫了什麼樣的內容

石頭這種東西在現實生活中並不罕見,比較珍貴具有收藏意義的石頭就是黃金和鑽石之類的珠寶了,而在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宇宙探索的深入,一些含有稀缺元素的隕石也也變得價格不菲了,隕石的價格從一克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


這些問題都困擾著科學家們,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無論這些石頭上哪一副圖案被證實存在,人們都難以接受。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