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墓遺址
① 歷代皇帝 的陵墓
秦:陝西臨潼附近。
西漢:陝西咸陽西漢王陵群。
東漢:除獻帝葬於河南修武外,其餘集中在河南洛陽東漢王陵群。
三國:蜀昭烈帝劉備 —— 四川成都 蜀後主劉禪——河南洛陽
魏太武帝曹操——河北臨漳 魏文帝曹丕——河南洛陽
魏明帝曹睿——河南孟津 高貴鄉公曹髦——河南洛陽
吳武烈帝孫堅——江蘇丹陽 吳大帝孫權——江蘇南京
吳景帝孫休——安徽當塗 吳末帝孫皓——河南洛陽
西晉:河南洛陽
東晉:江蘇南京
五胡十六國王陵多不可考
南朝多葬於江蘇丹陽,北朝多葬於山西大同和河南洛陽
隋:隋文獻帝楊堅——陝西武功 隋煬帝楊廣——江蘇揚州
唐:分葬於陝西境內。
五代:河南開封洛陽附近
十國:多不可考,在當時各國首都附近。
北宋:河南鞏義(洛陽附近)七帝八陵,南宋:浙江紹興 七陵
遼:因其習俗多不可考。散居在內蒙巴林左旗內。
金:北京房山,後為河南登封
元:因其習俗多不可考。
明:太祖為江蘇南京,世祖後為北京市昌平共13陵
清:太祖太宗葬於遼寧沈陽附近,福臨後葬於於河北遵化及河北易縣清東西陵
帝王陵集中分布在
1河洛地區(包括洛陽 鞏義 登封 鄭州 開封等地)
2關中地區(包括西安 咸陽 等地)
3江南地區(包括南京 丹陽 紹興等地)
4燕山地區(包括北京 遵化 易縣等地)
5河東地區(包括安陽 臨漳等地)
歷代皇帝的陵墓:
秦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秦始皇蠃政 前221--前210年 始皇陵 陝西臨潼 發現兵馬俑
秦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年 陝西臨潼北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西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漢高祖劉邦 前206--前195年 長陵 陝西咸陽市窯店
漢惠帝劉盈 前194--前188年 安陵 咸陽市韓家灣 惠孝張皇後
漢高後呂雉 前187--前180 呂後陵 咸陽長陵東
漢文帝劉恆 前179--前157年 霸陵 西安市東郊 孝文竇皇後
漢景帝劉啟 前156--前141年 陽陵 咸陽市張家灣 孝景王皇後
漢武帝劉徹 前140--前87年 茂陵 興平縣南位 李夫人
漢昭帝劉弗陵 前86--前74年 平陵 咸陽市大王 孝昭上官皇後
漢宣帝劉詢 前73--前49年 杜陵 長安縣東少陵原上 孝宣王皇後
漢元帝劉奭 前48--前33年 渭陵 咸陽市周陵南 孝元王皇後
漢成帝劉驁 前32--前7年 延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孝成班婕妤
漢哀帝劉欣 前6--前1年 義陵 咸陽市周陵東
漢平帝劉 公元1--5年 康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孺子嬰 6--8年
[新]王 莽 8--23年
淮陽王劉玄 23--25年
東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光武帝劉秀 25--57年 原陵 河南孟津 陰皇後
明帝劉庄 58--75年 顯節陵 河南洛陽 馬皇後
章帝劉炟 76--88年 敬陵 河南洛陽 竇皇後
和帝劉肇 89--105年 慎(順)陵 河南洛陽 熹皇後
殤帝劉隆 106年 康陵 河南洛陽
安帝劉祜 107--125年 恭陵 河南洛陽 閻皇後
順帝劉保 126--144年 憲陵 河南洛陽 梁皇後
沖帝劉炳 145年 懷陵 河南洛陽
質帝劉纘 146年 靜陵 河南洛陽
桓帝劉志 147--167年 宣陵 河南洛陽 鄭皇後
靈帝劉宏 168--189年 文陵 河南洛陽 何皇後 王皇後
少帝劉辯 189年
獻帝劉協 190--220年 禪陵 河南修武 曹皇後
三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蜀昭烈帝劉備 221--223年 惠陵 四川成都 照烈皇後甘氏 穆皇後吳氏
蜀後主劉禪 223--264年 河南洛陽
魏太武帝曹操 後追封 高陵 河北臨漳 武宣卞皇後
魏文帝曹丕 220--226年 首陽陵 河南洛陽 文德郭皇後
魏明帝曹睿 227--254年 高平陵 河南孟津 明元郭皇後
高貴鄉公曹髦 255--260年 河南洛陽
魏元帝曹奐 261--265年
吳武烈帝孫堅 後追封 吳陵 江蘇丹陽 吳夫人
吳大帝孫權 222--252年 蔣 陵 江蘇南京 步皇後 潘夫人
吳會稽王孫亮 253--258年
吳景帝孫休 259--264年 定陵 安徽當塗 朱夫人
吳末帝孫皓 265--280年 河南洛陽 滕夫人
西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高祖(晉世祖追崇) 宣帝 司馬懿 河南洛陽
晉世宗(晉世祖追崇) 景帝 司馬師 河南洛陽
晉太祖(晉世祖追崇) 文帝 司馬昭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265--290年 峻陽陵 河南洛陽 武元楊皇後
晉惠帝司馬衷 291--306年 太陽陵 河南洛陽
晉懷帝司馬熾 307--313年 河南洛陽
晉愍帝司馬鄴 314--316年 河南洛陽
東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元帝司馬睿 317--323年 建平陵 江蘇南京 元敬虞皇後
晉明帝司馬紹 324--326年 武平陵 江蘇南京 明穆庾皇後
晉成帝司馬衍 327--342年 興平陵 江蘇南京 成恭杜皇後
晉康帝司馬岳 343--344年 崇平陵 江蘇南京 康獻褚皇後
晉穆帝司馬聃 345--361年 永平陵 江蘇南京 穆章何皇後
晉哀帝司馬丕 362--365年 安平陵 江蘇南京 哀靖王皇後
晉廢帝司馬奕 366--371年 吳陵 江蘇吳縣 孝庾皇後
晉簡文帝司馬昱 372年 高平陵 江蘇南京 簡文順王皇後
晉孝武帝司馬曜 373--396年 隆平陵 江蘇南京 孝武定王皇後
晉安帝司馬德宗 397--418年 休平陵 江蘇南京
晉恭帝司馬德文 419--420年 沖平陵 江蘇南京 恭思褚皇後
隋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培葬情況
隋文獻帝楊堅 581--604年 太陵 陝西武功 文皇後獨孤氏
隋煬帝楊廣 605--618年 煬帝陵 江蘇揚州
唐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唐太祖李虎 後追封 永康陵 三原縣陵前
唐世祖李昺 後追封 興寧陵 咸陽市窯店東
唐高祖李淵 618--626年 獻陵 三原縣徐木永合村
唐太宗李世民 627--649年 昭陵 禮泉縣九 山
唐高宗李治 650--683年 乾陵 乾縣梁山
武則天女皇 684--704年 乾陵 乾縣梁山 夫婦合葬
唐中宗李顯 684(710)--712年 定陵 興平縣龍泉山
唐睿宗李旦 684(710)--712年 撟陵 蒲城縣豐山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 泰陵 蒲城縣金粟山
唐肅宗李亨 756--761年 建陵 禮泉縣武將山
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 元陵 富平縣檀山
唐德宗李適 780--805年 崇陵 涇陽縣嵯峨山
唐順宗李誦 805年 豐陵 富平縣金瓮山
唐憲宗李純 806--820年 景陵 蒲城縣金熾山
唐穆宗李恆 821--824年 光陵 蒲城縣堯山
唐敬宗李湛 825--827年 陵 三原縣陵前柴家窯
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 章陵 富平天乳山
唐武宗李炎 841--846年 端陵 三原縣徐木桃溝村
唐宣宗李忱 847--859年 貞陵 涇陽縣仲山
唐懿宗李凗 860--874年 簡陵 富平縣紫金山
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 靖陵 乾縣雞子堆
唐昭宗李曄 889--904年 溫陵 河南洛陽
唐哀帝李柷 905--907年 和陵 山東荷澤
讓皇帝李憲 惠陵 蒲城縣城西北
[附]孝明高皇後楊氏(武則天之母) 順陵 咸陽市底張韓家村
五代十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後梁太祖朱晃 907--912年 宣陵 河南洛陽 元貞皇後張氏
後梁末帝朱友貞 913--923年 河南洛陽 次妃郭氏
後唐庄宗李存勗 924--926年 伊陵 河南洛陽
後唐明宗李亶 927--933年 徽陵 河南洛陽
後唐末帝李從珂 935--936年 河南洛陽
後晉高祖石敬瑭 937--942年 顯陵 河南洛陽
後晉出帝石重貴 943--946年
後漢高祖劉知遠 947--948年 睿陵 河南登封
後漢隱帝劉承佑 949--950年 穎陵 河南開封
後周太祖郭威 951--954年 嵩陵 河南開封
後周世宗柴榮 955--959年 慶陵 河南鄭州
後周恭帝柴宗訓 960--961年 順陵 河南鄭州
吳楊渥 907--908年 紹陵
吳楊隆演 909--919年 肅陵
吳楊溥 921--?年 平陵
前蜀王建 907--918年 永陵 四川成都 順德皇後周氏
前蜀王衍 919--925年
後蜀孟知祥 925--935年 和陵 河南洛陽 太後李氏
南唐李璟 937--942年 永陵 南京牛首山 元敬皇後宋氏
南唐李 943--960年 順陵 南京牛首山 光穆皇後鍾氏
南唐李煜 961--?年 金陵 河南洛陽
南漢劉隱 907--911年 德陵
南漢劉龑 911--942年 康陵
南漢劉玢 942年
南漢劉晟 943--957年 昭陵
北宋帝陵:河南鞏義
北宋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鞏義。北宋帝王陵墓,從宋太祖趙匡胤父親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趙煦的永泰陵止,共計8陵,分布在鞏義市(洛陽附近)洛河南岸的台地上的西村、芝田、市區、回郭鎮4個鎮區,陵區以芝田鎮為中心,在相距不過十公里的范圍內。
(二)南宋帝陵:浙江紹興
南宋共有九個皇帝,除後三帝立於危難之中,倉皇間無法在此地建陵安葬外,有六個葬在紹興,他們是高宗(趙構)永思陵、孝宗(趙眘)永阜陵、光宗(趙敦)永崇陵、寧宗(趙擴)永茂陵、理宗(趙昀)永穆陵、度宗(趙禥)永紹陵。稱「宋六陵
明陵分布:
1 祖陵: 朱百六 德祖 玄皇帝 太祖高祖 不祥 胡氏 江蘇省盱眙縣管鎮鄉
朱四九 懿祖 恆皇帝 太祖曾祖 不祥 侯氏
朱初一 熙祖 裕皇帝 太祖祖父 不祥 王氏
2 皇陵: 朱世珍 仁祖 淳皇帝 太祖父親 64 陳氏 安徽省鳳陽縣西南
3 孝陵: 朱元璋 洪武 太祖 高皇帝 1368-1398 71 馬氏 南京鍾山南麓
4 長陵: 朱棣 永樂 成祖 文皇帝 1402-1424 太祖長子 65 徐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下
5 獻陵: 朱高熾 洪熙 仁宗 昭皇帝 1424-1425 成祖長子 48 張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黃山寺一嶺下
6 景陵: 朱瞻基 宣德 宣宗 章皇帝 1425-1435 仁宗長子 37 孫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黑山下
7 裕陵: 朱祁鎮 正統 英宗 睿皇帝 1435-1449 宣宗長子 38 錢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石門山下
天順 1457-1464 周氏
8 景陵: 朱祁鈺 景泰 代宗 景皇帝 1449-1457 宣宗次子 30 汪氏 北京西郊金山下
9 茂陵: 朱見深 成化 憲宗 純皇帝 1464-1487 英宗長子 41 王氏、紀氏、邵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聚寶山下
10 泰陵: 朱佑樘 弘治 孝宗 敬皇帝 1487-1505 憲宗三子 36 張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筆架山下
11 顯陵: 朱佑元 睿宗 獻皇帝 世宗父親 43 蔣氏 湖北鍾祥縣松林山(又名純德山)下
12 康陵: 朱厚照 正德 武宗 毅皇帝 1505-1521 孝宗長子 31 夏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蓮花山下
13 永陵: 朱厚囪 嘉靖 世宗 肅皇帝 1521-1566 憲宗孫 60 陳氏、方氏、杜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陽翠嶺下
14 昭陵: 朱載垢 隆慶 穆宗 庄皇帝 1566-1572 世宗三字 36 李氏、陳氏、李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大峪山下
15 定陵: 朱鈞翊 萬曆 神宗 顯皇帝 1572-1620 穆宗三子 58 王氏、王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大峪山下
16 慶陵: 朱常洛 泰昌 光宗 貞皇帝 1620 神宗長子 39 郭氏、王氏、劉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黃山寺二嶺下
17 德陵: 朱由校 天啟 熹宗 折皇帝 1620-1627 光宗長子 23 張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潭峪嶺下
18 思陵: 朱由檢 宗禎 庄烈皇帝 1627-1644 光宗五子 35 皇後周氏、皇貴妃田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鹿山下
清陵分布:
努爾哈赤在沈陽的東陵 至沈陽舊城東五公里處原來是公園(清福陵)
皇太極在沈陽的北陵 皇姑區泰山路原來也是公園(清昭陵)
順治的陵墓 孝陵在在今河北遵化昌瑞山的主峰下(清孝陵)
康熙的陵墓 清孝陵東側1公里處(清景陵)
雍正的陵墓 泰陵距易縣15公里的溫州市永寧山下(清泰陵)
乾隆的陵墓 以順治的孝陵為軸心,孝陵以西就是乾隆的裕陵(清裕陵)
嘉慶的陵墓 位於泰陵以西2里(清昌陵)
道光的陵墓 位於昌陵西南15公里處的龍泉峪(清慕陵)
咸豐的陵墓 位於裕陵之西 (清定陵)
同治的陵墓 在景陵的東南(清惠陵)
光緒的陵墓 泰陵東5公里 (清崇陵)
宣統就是溥儀 沒陵墓骨灰在北京八寶山
② 為什麼新鄭市郭店鎮那麼多王侯將相墓
因為復後周皇帝柴榮的養父周太祖制郭威墓在新鄭,所以後周皇族的王陵在那裡,趙匡胤是柴榮的大將,後來兵變奪了後周母子的皇位,過意不去,封柴家為王,柴家在北宋時出國很多大將,死後也要葬在那裡,宋人自認為是後周的人,也喜歡葬在那裡。
③ 請列舉黃河流域發現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址、歷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實。說明黃河與中華民族姿勢文化的深遠關系
黃河流域歷代王朝建都史實為:夏朝定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後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周朝定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秦朝定都於咸陽,西漢定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東漢定都於洛陽,魏晉均定都於洛陽,隋唐均定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宋朝定都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元定都於大都(今北京),明(同上).清同上
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麓;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
西侯度文化中用動物骨角製造工具和用火的資料,不僅在黃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國內其他地區和在世界上也是僅見的。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於山西芮城西侯度發現的,距今150萬年~180萬年,為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猿人文化。
藍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陝西藍田公王嶺與陳家窩發現,其中公王嶺猿人距今100萬年~115萬年,陳家窩猿人距今50萬年~59萬年。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於陝西大荔甜水溝發現,距近30萬年~50萬年,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於山西省襄汾縣汾河東岸丁村發現,距今7萬年~9萬年,屬於舊石器中期文化,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發現,距今3萬年左右,為晚期智人。
——現代人是由新人直接進化而來的,分為4個階段:
細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黃土高原多處發現該時代文化遺址,如陝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發現地點及所代表的發展階段劃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稱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中期稱龍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發現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晚期稱二里頭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發現於河南偃師二里頭,為夏代文化遺址。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部滻河東岸半坡村,是黃河流域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仰韶文化的一種早期類型,距今約6000年。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為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設紡織城時發現,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獲得了豐富的文化遺存。
青銅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劃分為三期:早期為二里崗文化,即鄭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陽小屯村文化,大致為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11世紀,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為岐山文化,即陝西岐山鳳雛村西周都城文化遺址。
鐵器文化
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鄭倉城發現的春秋鑄鐵遺址,在河南衛輝市固圍村發現的戰國墓葬遺址,在西安周圍發現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遺址等。
中石器時代,是連結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過渡階段或中間環節。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為配合黃河三門峽水庫的建設,在陝西大荔縣的沙苑地區發現15處遺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點,共採集到3000餘件標本。根據這些石器的特點,認為它們是中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存,從而將其命名為我國的第一個中石器時代文化——沙苑文化。
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發展的中心。中石器時代的特徵是:社會經濟生活以漁獵和採集為主,屬於自然經濟,還沒有出現農業。在中石器時代,細石器的普遍使用促進了狩獵和採集經濟的發展。數十年來,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大量以細石器為主的文化遺存,不僅有可能填補我國新舊兩大石器時代之間的缺環,而且還顯示出我國中石器時代細石器工藝最發達的地區就是黃河流域。有的考古學家認為,正是在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以細工藝傳統為代表的中石器時代文化,其後,才在黃河流域發展成為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此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發展的中心。
④ 後周皇帝為什麼葬在新鄭
因為後周皇帝柴榮的養父周太祖郭威墓在新鄭,柴榮自己郭威手上繼位,當然是奉其為祖宗
後周內皇陵位於鄭州新容鄭市城北約18公里的郭店鎮附近,由嵩陵、慶陵、順陵和懿陵四座陵墓組成。
嵩陵是後周太祖郭威墓。郭威,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的建立者,顯德元年(954年)葬於此。慶陵為後周世宗柴榮的墓,在新鄭郭店鎮陵上村。順陵為恭帝柴宗訓的墓,位於郭店鎮陵上村東北。懿陵是後周世宗皇後符氏的陵墓,在郭店鎮陵上村內。
和中國歷史上的秦、漢、唐、宋等封建帝王的陵墓相比,後周皇陵的規模明顯較小,這主要與後周太祖郭威的薄葬思想有關。據記載,郭威在臨終前曾囑咐養子柴榮說,喪事從簡,不要勞財傷民,陵墓務必儉素,不用石柱、石人、石獸、不修下宮,不要守陵宮人,下葬時只用瓦棺紙衣。周太祖郭威埋葬時是否用瓦棺紙衣,尚不得而知,但嵩陵前確無石人石獸。其他的慶陵、順陵、懿陵前也均無石人石獸。
⑤ 郭威的陵寢墓地
嵩陵在今來河南省新鄭市郭店鎮周庄源村南約500米處。陵地北高南低,東西各有一道小土嶺,陵墓兩側各有一條千溝。冢高約9米,周長103米,保存較好。據有位詩人謁嵩陵後曾題詩曰:「荊棘叢生舊衣甲,夕陽殘照袞龍袍。朔意正濃天肅靜,鐵騎縱橫成麥苗。」大概當時正值秋冬的傍晚,詩人看到處在麥田中的一丘土冢,上面布滿荊棘野草,在夕陽的映照下顯得格外冷落而蒼涼。」
⑥ 古墓風水 此墓在一座釜山上、墓四周滿是鎮妖棺 這是個什麼墓啊
河南相國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位於開封市中心,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年)。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佔地達500餘畝,轄64個禪、律院,養僧千餘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後因戰亂、水患而損毀。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目前,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鍾鼓樓、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跡。1992年8月,恢復佛事活動。整座寺院布局嚴謹,巍峨壯觀。河南洛陽白馬寺旅遊風景區在河南洛陽市東郊一片鬱郁蔥蔥的長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的白馬寺。這座2000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間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閣和高峭的寶塔,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遊人。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營建與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相傳漢明帝劉庄夜寢南宮,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城南12公里。這里有一條伊水,河兩岸是香山和龍門山。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餘年間,古代匠師在這兩座山上鑿窟建寺,使這里成了舉世聞名的石雕藝術的寶庫。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長寬各30米。 奉先寺的不平凡,在於中間那尊巨大的盧舍那雕像,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河南鄭州後周皇陵大家都知道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故事。趙匡胤原來是後周的大將,他直接繼承了後周的江山。如今,在鄭州境內,除了鞏義的北宋皇陵,在新鄭還有年代稍早的後周皇陵。 後周皇陵位於鄭州新鄭市城北約18公里的郭店鎮附近,由嵩陵、慶陵、順陵和懿陵四座陵墓組成。 嵩陵是後周太祖郭威墓。郭威,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的建立者,顯德元年(954年)葬於此。二七紀念塔,位於鄭州市二七廣場,是為紀念二七工人大罷工而建。 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各站工人在鄭州普樂園(今二七紀念堂),成立京漢鐵路總工會。由於遭到封建軍閥的阻撓和破壞,大會決定在2月4日舉行全線總罷工。2月7日軍閥吳佩孚、肖耀南在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對鄭州、江岸、長辛店的罷工工人進行了殘酷鎮壓。全線工人同仇敵愾,不怕犧牲,同反動派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河南鄭州打虎亭漢墓新密打虎亭漢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墓的石刻畫像和壁畫,是現存東漢時期墓室雕刻、繪畫藝術的珍品。 畫像石墓由前室、中室、後室、東南北三個耳室組成。各室內壁與甬道、石門均有內容豐富、瑰麗多彩的畫像石刻。 各室以墓門雕刻最為精緻。石門中央浮雕鋪首銜環,四周陰刻雲氣繚繞,在雲紋中間刻有各種珍禽異獸和人物等。墓門四周刻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組成的花邊圖案,雕刻生動活潑,栩栩如生……河南洛陽關林旅遊風景區 位於洛陽市南郊8公里處的關林鎮,鎮因關林而得名。關林是埋葬三國時期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關林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是一處宮殿式建築群、古柏成林,隆冢豐碑,氣派巍巍。關林的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上,依次為舞樓、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後為關冢。 大殿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高26米。廡殿頂,琉璃瓦覆蓋,五脊橫立,六獸揚威。正門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自然風光雲台山,舊名覆釜山,位於焦作市東北40公里的修武縣境內。景區面積約35平方公里,北臨山西,東接輝縣,南靠焦輝公路,西至溫盤峪。區內層巒疊嶂,泉瀑爭流,峭壁懸崖,奇石翠柏遍布山岩,有大小名峰36座,天然溶洞十數個,潭瀑泉池不計其數。原始次生林覆蓋了整個山巔,為景區增添了許多秀色。 黃河小浪底景區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西南30公里黃河中下游交界處,西起八里胡同,東至黃河西灘,長50公里。距古都洛陽40公里。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大河滔滔,氣勢磅礴,溝壑縱橫,坡谷相映,峰奇巒秀,姿態萬千,構成獨具特色的黃河旅遊景觀。有龍山文化,仰韶文化,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有夫子崖,王母洞與黃河大佛等。小浪底工程位於黃河中下游交接處最後一道峽谷口,有83%的工程量集中在濟源境內,它不僅是中國治黃史上的豐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中的傑作,總投資額400億元人民幣,創下三項世界之最,六項中國之最。建成後將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港灣交錯,山水交融,構成一幅山青水秀北國江南的壯麗畫面。
⑦ 周世宗柴榮的墓在哪裡
後周皇陵位於鄭州新鄭市城北約18公里的郭店鎮附近,由嵩陵、慶陵、順陵和懿陵四座陵墓組成。 嵩陵是後周太祖郭威墓。郭威,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的建立者,顯德元年(954年)葬於此。慶陵為後周世宗柴榮的墓,在新鄭郭店鎮陵上村。順陵為恭帝柴宗訓的墓,位於郭店鎮陵上村東北。懿陵是後周世宗皇後符氏的陵墓,在郭店鎮陵上村內。 和中國歷史上的秦、漢、唐、宋等封建帝王的陵墓相比,後周皇陵的規模明顯較小,這主要與後周太祖郭威的薄葬思想有關。據記載,郭威在臨終前曾囑咐養子柴榮說,喪事從簡,不要勞財傷民,陵墓務必儉素,不用石柱、石人、石獸、不修下宮,不要守陵宮人,下葬時只用瓦棺紙衣。周太祖郭威埋葬時是否用瓦棺紙衣,尚不得而知,但嵩陵前確無石人石獸。其他的慶陵、順陵、懿陵前也均無石人石獸。 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時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繼位後,勵精圖治,改革內政,整頓軍事,獎勵生產。如:鼓勵開墾荒田,減輕賦稅,保護民生,並嚴懲貪官污吏;興修水利,堵黃河決口,修固黃河大堤,疏通汴河、五丈河、蔡河,恢復了以開封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網;限制僧尼,廢寺院,銷毀佛像;裁撤冗軍,加強中央禁軍的力量。此外,周世宗還注意納諫,留心政事,力圖統一全國,先後擊敗了北漢的入侵,攻取了後蜀的隴西四州,取得南唐的江北淮南十四州六十縣和契丹的瀛莫易三州之地,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混亂局面,為後來北宋的統一事業奠定了基礎。只可惜,周世宗在位只有6年,年僅38歲就去世了。
⑧ 黃河流域發現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址和歷代王朝建都位置有哪些
作為抄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流襲域的人類文化遺址有很多,其中最為人知道的就是半坡遺址,屬仰韶文化的一種早期類型。藍田猿人文化也是很有名的,其中公王嶺猿人距今100萬年~115萬年,陳家窩猿人距今50萬年~59萬年。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猿人文化。
除此外還有:西侯度猿人文化,距今150萬年~180萬年,為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猿人文化;大荔猿人文化,距近30萬年~50萬年,為晚期猿人文化;丁村古人文化,距今7萬年~9萬年,屬於舊石器中期文化,為早期智人;河套新人文化,距今3萬年左右,為晚期智人;細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銅器文化,鐵器文化。黃河流域有太多我們民族的歷史沉澱,一時難說完,先說這些了。
黃河流域歷代王朝建都位置:
夏朝定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於毫(今河南商丘),後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周朝定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秦朝定都於咸陽,西漢定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東漢定都於洛陽,魏晉均定都干洛陽,隋唐均定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宋朝定都於東京(今河南開封)
⑨ 郭威的遺囑是什麼 他留下了怎樣的遺囑
如果你說的是後周皇帝郭威,他的遺囑是:
朕若不起,汝速治山陵,毋令靈柩久留殿內。陵所務從儉素,不得募役百姓,不得多用工匠,勿置下宮,不要守靈宮人,並不必用石人石獸,但用紙衣為殮,瓦棺為槨,入窆後,可募近陵人民三十戶,蠲免徵徭,令他守視。陵前只立一石,鐫刻數語,可雲周天子平生好儉,遺令用紙衣瓦棺。每年寒食,可差人祭掃,如沒人差去,遙祭亦可。汝若違我遺言,我死有知,必不福汝
轉換成現代話,大意是:
我的兒啊,老爹恐怕不行了,你著手准備陵墓吧。我死之後,棺材不要久放大殿內,不要搞什麼弔唁之類的「勞什子」,趕緊埋掉算了。我的陵墓一定要儉朴,不要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不得多用工匠,不得搞什麼地宮,也不要搞石人石獸之類的排場。我死後,給我穿身兒紙衣裳就行,弄個瓦棺安身就中,能省咱就省點兒吧。我入土後,不要政府派專人守陵,可就近找三十戶老百姓,有幾個人陪我就行了。但切記給人家免去「三提五統」,別干損害農民利益的事。我的墳前,可立一塊石碑,不必記載什麼豐功偉績,簡單有幾句話就行,就說周天子平生提倡儉朴,遺言用紙衣瓦棺。每年的清明節,可派人給我掃掃墓,實在不行,在家裡祭奠一下也中。兒啊,老爹的時間不多了,你一定要按我說得辦。你若鋪張浪費,違我遺志,我死後也饒不了你這個小兔崽子
⑩ 潘仁美是怎麼死的啊!
病死,時年六十七歲。
長期以來,人們只知道潘美是一個奸臣,這都是小說、戲劇給人們造成的印象。潘美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就應該認真地去研究歷史事實,而不應該主觀臆斷、人雲亦雲。我們應該尊重歷史、尊重事實。小說、戲劇中的人物並不能代表真實的人物。不能把文藝作品中的人物等同於真實的人物。《邯鄲晚報》記者趙明信的文章《北宋開國功臣潘美和他的故里》就是在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寫成的。請各位網友認真讀一下這篇文章,以正視聽。
北宋開國功臣潘美和他的故里
趙明信
邯鄲一帶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區域,涌現有眾多的歷史人物,對不少的歷史人物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研究和褒揚。而作為北宋開國功臣的潘美,則長期被混同於文學藝術塑造的反面人物潘仁美,家喻戶曉,千夫所指,似乎他真是作奸弄權、陷害忠良的大奸臣。這就需要翻歷史,給他一個客觀公正的評介了。
據《宋史》記載,潘美在晚年確實有一嚴重錯誤。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發動第二次北伐,要奪取幽燕、征服遼國。這次北伐,兵分三路,西路軍以潘美為首,取道雁門關(今山西省代縣北),意在功佔山後諸地(軍都山以西廣大地區,軍都在今北京市昌平西北)。一開始,潘美的西路國軍進展順利,很快拿下寰(今山西省朔縣東北)、朔(今朔縣)、雲(今大同市)、應(今應縣)四州。不料,以曹彬(今靈壽縣人)為首的東路軍失利,潘美軍回到代州(今山西代縣)。朝廷下詔,令西路軍護送四州之民遷居內地。這時,「明達治道」、能「駕馭臣工」的蕭太後率兵十餘萬突然殺來,迅速奪回寰州。楊業提議,避開遼兵鋒芒,設計接應朔、雲、應三州之民。但監軍王侁、劉文裕極力反對,誣篾楊業膽小畏懦、對朝廷有異心。潘美沒有採納楊業的建議,令楊業正面迎敵。楊業不敢違抗命令,要求潘美伏兵陳家谷口予以接應。楊業與強敵交鋒,雖寡不敵眾,仍拚命力戰,一直打了一個下午。退到陳家谷口,潘美的伏兵則早已撤出。楊業受十處重傷,仍砍殺幾十名敵人。兒子楊延玉戰死,坐騎受了重傷,楊業被擒,絕食三日而死。為此,潘美被貶官三級,由最高級別的檢校太師降為四級官檢校太保,王侁、劉文裕被除名。第二年,潘美又官復原職。後來,當過真定(今正定)知府,並州(今太原)知州。加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數月之後病死,時年六十七歲。
北宋朝廷這樣處分潘美,未能平息民怨。小說家、劇作家們加以演義,塑造了一個潘仁美的反面形象和潘仁美的一個反面家庭。「楊七郎打擂」、「潘楊訟」等故事婦孺皆知,世代流傳,以至於楊姓和潘姓世代不能結親。這充分說明文學藝術的感染力和文化的作用可以征服人心,但潘美決不等於潘仁美。把歷史人物等同於藝術形象潘美冤枉矣!實際上,歷史上的潘美應是一個正面人物。潘美,字仲詢,生於五代時期後梁末帝龍德元年(921年)。其父潘瞞在常山(今正定縣)當過軍校。潘美青年時期有大志向,並有政治眼光。他看到後漢王朝政治腐敗,斷定很快就要改朝換代。曾對家鄉人說,此時不應平庸無為,而要立志建立大的功業。果然,後漢只堅持了四年。公元951年鄴都(大名縣)留守郭威起兵奪取汴京,建立後周。954年郭威養子柴榮繼位,即柴世宗。一開始,潘美盡心為柴世宗服務。柴世宗即位之初,北漢企圖趁郭威新喪之機滅掉後周。柴榮以很高的膽略對抗北漢,果斷勇敢地指揮了高平(今山西省高平縣)之戰,並取得了勝利。潘美在高平之戰中初露頭角,並與趙匡胤建立了密切關系。
潘美對宋王朝的第一大功是幫助宋太祖奪取王權,建立北宋。柴世宗不幸英年早逝,年幼的周恭帝沒有能力領導後周舊臣。潘美參與政變,使趙匡胤皇袍加身,北宋得以開國。
第二大功是說服後周群臣將領歸順宋統。宋太祖趙匡胤即位之後,柴世宗的將領文臣都能擁護他南面稱尊,對此潘美作出了重大貢獻。潘美宣旨游說,一一成功。陝帥袁彥,重兵在握,十分兇悍,又寵幸小人,要與北宋分庭抗禮。潘美不顧個人安危,單人獨騎去見袁彥,說服他入朝歸順,清除了宋太祖心頭之患。
繼而在削平群雄割據之中,潘美英勇善戰,多次建功。平南漢、收南唐、滅北漢,所向披靡,功勛彪炳。當時南漢王劉鋹占據嶺南,並不斷出兵北犯。潘美迎頭痛擊,接連獲勝,一直攻克廣州的北門韶州。劉鋹在距離廣州一百二十里處屯兵十五萬,借山谷之險,編竹木為柵欄,森嚴壁壘,阻擋宋軍。潘美派出數千兵丁帶火炬抄小道秘密埋伏在柵欄附近。夜間,萬炬俱發,大風颳起,柵欄起火,潘美率兵急襲,一舉佔領廣州。開寶八年(974年)征伐南唐李煜,潘美與曹彬分別帶兵到達秦淮河。當時,渡河的戰船沒有備好,潘美說:「豈能因為這一衣帶水而不趕快進攻?」身先士卒,帶領大軍涉水而過。接著,奪敵戰船,破敵水砦。潘美與曹彬(今靈壽人)指揮將士猛烈攻城,奪下金陵,平定江南。
北漢依據太原頑強對抗北宋,宋太祖趙匡胤未能平定就駕崩。在宋太宗趙光義下了大決心之後,又是曹彬和潘美率軍攻堅。北漢號為無敵的驍將楊業歸降,大原得以平定。接著,潘美率軍平定山西北部,巡撫代地(今山西省代縣一帶)抗拒遼兵。因功被封為代國公,後又改忠武節度使並封韓國公。
《宋史潘美列傳》字數不算太多,綜觀全篇,在北宋建國、統一的各個關鍵環節,潘美無不功勛卓著。明朝著名學者貫道周編著《廣名將傳》,從姜子牙到戚繼光,共選170位名將,潘美位列其中。北宋被選名將12位,潘美位居第四,楊業未被選進。潘美不愧為北宋重要的開國功臣,其功是大於過的。用唯物史觀分析當時的歷史,經過五代時期的長期戰亂,北宋王朝的建立是順應歷史發展趨向的。潘美是為結束長期戰亂、實現祖國統一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
而且潘美的道德人品也有值得稱道之處。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廢之後居住在天清寺,周恭帝的宮人們一齊跪拜在地。宋太祖一問,知道是柴世宗的兩個小兒子,很不耐煩,「留著他們干什麼?」他的隨從當即把之兩個小孩子提了出去。潘美用手掐著柱子,低頭不語。宋太祖問:「你認為我這樣作不對嗎?」潘美說:「我豈敢說你不對,只是覺得於理不安。」宋太祖覺出不妥,立即把兩個孩子叫回來,並把一個賜給潘美收養。潘美對待這個孩子和自己的親生子女一樣,這個孩子始終以潘美為父,這就是潘惟正。潘美剛烈質直,從不迎奉,但領兵打仗時發起怒來,動輒下令殺人。主刑的是信都(今冀州市)人李超,遇到不該殺的,李超便暗中拒不行刑,等到潘美心平氣和了再去解釋。潘美對李超言聽計從,使很多人倖免於難。
不但潘美,他的兒子們更不象戲劇中潘龍、潘虎、潘豹那樣壞。兒子惟德、惟固、惟清、惟熙都在朝廷為官。從子惟吉在大名府管理天雄軍,對待親屬親戚不講私情,治軍兢兢業業,朝廷內外都稱贊他是勤敏之官。潘美和秦王趙德芳(也大不同於戲劇小說中的八賢王)是兒女親家,兒子惟熙娶趙德芳的女兒為妻,後來官至平州剌使。和宋太宗也是兒女親家。宋真宗趙恆為太子作韓王時,宋太宗把潘美的第八個女兒聘為兒媳,封莒國夫人。但她二十二歲死去,趙恆即位真宗後謚為庄懷皇後(後改為章懷皇後)。潘美的子女和他本人一樣,都沒有為非作歹、為家鄉抹黑。
關於潘美的故里,魏縣政協的同志們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且經過專家學者的縝密考證,結論地魏縣邊馬鄉李庄,歷史上稱為潘家墟、潘埠(府)、潘太師墟。邊馬是集鎮,歷史上曾作過繁水縣城,過去有一石橋。明朝《石橋碑記》說,此橋「東至倉頡冢,西至潘太師墟,南至葛貴戚庄,北至張公瑾墓」。這座石橋的位置,有人還能指認。由此向北有張公瑾墓遺址,向南有葛娘娘墳,向東三里即倉頡陵,向西一里就是李庄。潘美在歷史上並不是因為是國丈而被稱為太師,但他的官級是檢校太師,所以他的故里被稱為潘太師墟。
但是,《宋史》上明確記載潘美是大名人。而且從《大名府志》、《大名縣志》看,這里指的是大名縣並不是大名府。北宋時期,北京大名府的轄區之內有元城縣、大名縣、和魏縣。現在的大名縣主要是宋代元城縣的范圍,西部一小部分當時屬魏縣,西南部一小部分當時屬大名縣。當時大名府大名縣的范圍,含今大名縣的一小部分、今魏縣南部和今臨漳縣東南部一部分。縣治有時在今大名縣城之南的舊治,有時就在府城之內。北宋時期,邊馬鄉一直在大名縣之內,《宋史》記載無誤。這也正好印證,現在的邊馬鄉李庄就是潘美的故里。不只是潘美,還有太平興國初年被封為梁國公的馮繼業、被封為太子太保的李繼勛、雍熙三年同曹彬東路北伐的幽州道行營馬步軍水陸副都部署崔彥進,雍熙四年的左千牛衛上將軍、死後謚為太尉的曹翰等北宋開國功臣,其故里都是當時的大名縣,而不一定是現在的大名縣。當然,宋太祖為太子時太子太傅的范質,《宋史》載為元城人其故里則在今大名縣內。最近,福建省和海外的潘氏後裔要到大名尋根,我們可以有把握地介紹至魏縣邊馬鄉李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