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峴城軍事城堡遺址
㈠ 為什麼說張壁古堡是一座古代軍事城堡
張壁古堡位於介休市東南10公里處的綿山北峰天峻山麓的 黃土丘陵上,是一座古跡眾多且保存完好的古代軍事城堡。所處 海拔1040米,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黃土夯築的堡牆周長1.3 公里,堡牆堡門完整,有南北二堡門,堡內街巷呈「豐」字形, 南北縱向的主街道長300米,為紅砂條石砌築,沿街是大小的店 鋪和古樸的民居。主街道東西各有三條小巷,別致的巷口門樓環 抱綠柳古槐。
北堡門有瓮城,瓮城內北有二郎廟,瓮城樓上建有魁星樓, 堡門上建有空王殿、可汗廟(俗稱韃王廟),堡門西為隆興寺, 保存較為完好。空王殿內明代塑像和壁畫,殿頂明制三彩琉璃鴟
吻、樓閣、獅瓶、仙人、瑞禽都較精妙。殿廊兩旁的兩通明制琉 璃碑國內罕見,在中國琉璃燒造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南堡門純用石塊構築,門樓上有地藏殿、財神廟、戲台等建 築9間,過牌樓拾級而上可到堡牆上,沿堡牆可繞至北堡門。南 堡門外有明建關帝廟,保存完好。廟北有清建石拱橋。堡門南有 一石碾,碾上有天然龍形圖案,瀝水則龍現,水干則龍隱。
張壁古堡地下有一條逶迤曲折、貫通全村並達村外崖邊的古 地道,已探明地道全長3500餘米,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距 地面1米〜2米,中層距地面8米〜10米,下層距地面17米〜20 米。地道高2米,寬1.5米,土結構,呈網狀,有明暗洞口、甬 道、閘門、隘口、陷講、哨位、糧倉、屯兵洞、馬槽、汲水口、 指揮所、廚房和通氣孔、暸望孔等,既適於藏兵作戰,又適於隱 伏生活。在古堡外南北兩面溝中均已發現有哨卡與地道連接,地 處隱蔽且出入方便。堡內現有6眼水井,井壁上均有地道洞口或 洞門。據考證,古地道構築於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到唐武德 二年(619年),迄今已有1370餘年歷史,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軍 事地道。
㈡ 關於武舉城遺址作文450字
1月20日清晨,筆者和會州文史研究會(籌)的清風兄、燧人兄相約,再訪祖厲河畔的古城堡,先後游覽黑虎岔趙家堡、平遼城和方家寨的古城子、塌城子,後經白草塬總堡、二百戶堡子,最後到達土門峴鎮武舉城遺址。
土門峴鎮古稱土門洞,位於會寧縣北部,東靠新塬,西接草灘、四房吳,南連大溝,北鄰劉家寨子,據說古時境內南側壑峴有一天然土洞,行人必經故而得名,可謂地形獨特,位置重要。武舉城位於土門峴鎮武舉城村西,距縣城約100公里。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6° 9',東經105°15'。
最早關注武舉城在2015年6月,時值「2015』草原玉石之路(第五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啟動。該活動由內蒙古社科院「草原玉石之路」項目組、上海交通大學、《絲綢之路》雜志社、中國甘肅網聯合舉辦,筆者有幸參與局部考察。6月10日,出固原市經西吉縣借道月亮(山)上天都(山)時,筆者發現道旁有二府營(亦稱宋遼古城),還有上白城子(寧安砦),地理位置很是重要,有說此地為一度宋遼邊界,後筆者有拙作《千里單行西海固》簡略記載。
有當地人告訴筆者,從二府營到祖厲河有東西方向的古道,順古道向西經宋家河畔可達郭城驛。後來藉助谷歌地圖研讀地形時,發現古道中途橫亘著一座規模不小的古城堡,再查閱資料得知,古城名叫武舉城,但缺少詳細介紹,遂打算找機會穿越古道,實地探尋武舉城。
㈢ 關於韋睿的一小段文言資料,請幫忙翻譯一下,謝了。
韋睿,字懷文,是京兆杜陵人。侍奉繼母因為孝順而聞名。當時韋睿的妻兄王橙、姨弟杜惲,在鄉里都有很大的名聲,他的伯父韋祖征對韋睿說:「與橙、惲相比,你自己認為怎麼樣?」韋睿謙遜不敢回答。祖征說:「你的文章比起他們來或許略為遜色,但學識應該超過他們,而且在參與國家大事、為國建功立業方面,他們都比不上你啊。」
立太子後,韋睿擔任太子右衛率,並出任輔國將軍。(天監)四年,梁軍北伐,梁武帝下詔讓韋睿統領各路軍馬。韋睿派長史王超宗、梁郡太守馮道根攻打北魏的小峴城,未能攻下。韋睿在圍城的營寨巡視時,發現魏城中忽然有數百人走了出來,在城外列陣。韋睿想攻打他們,各位將領都說:「我們剛剛都是輕裝而來,沒有作戰的准備,等我們回去穿上盔甲後,才能夠向他們進攻。」韋睿說:「不能這樣。北魏城中共二千多人,關閉城門堅守,完全能夠自保。現在這些人無故走出城外,他們一定是驍勇的將士,如果能挫敗他們,這城池就自然可以攻下。」眾將仍然猶豫不決,韋睿指著自己的符節說:「朝廷授給我這符節,不是用它來作裝飾的,我的軍法,是不可違抗的。」於是向魏軍發起進攻,將士們都拚死作戰,魏軍果然敗陣而逃,韋睿趁勢急攻,到第二天晚上把小峴城攻了下來。
㈣ 歷史上20場戰爭的簡介
中國冷兵器史上最大會戰------鍾離之戰
孝文帝遷洛以後,南北對抗的重點也移到了淮河一線。從西往東,義陽(今河南信),壽陽(今安徽壽縣),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淮陰(今屬江蘇)是淮南四處重鎮,必爭之地,南朝確保四鎮則江南安定,北朝若占據四鎮則可進而窺江,震懾金陵。
文帝執政的晚年,南朝處於蕭齊末期,那個流氓混蛋加白痴的東昏侯蕭寶卷做皇帝,差不多江南處於崩潰的邊緣了,然而即使這樣文帝屢次對四鎮的進攻均沒有得手。直到文帝故去,宣武帝即位的元年也就是公元五百年,駐守壽陽的齊豫州刺史裴叔業怕遭東昏侯殺害,向北朝上表投降。
獻城這樣的舉動對北朝而言,無疑是天上掉下的饅頭,北魏當時兩位賢相之一的彭城王二話沒說親領十萬大軍前去接手,還嫌步兵走得太慢,再派北魏名將系康生領一千羽林軍先趕,壽陽重鎮從此落入北魏的手中,蕭齊大將陳伯之等見壽陽易幟,無心再戰,於是將壽陽以東,百年的名城合肥拱手讓給北魏。
獻城這樣的舉動對南朝而言又意味著什麼,看看再五百年後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獻於契丹的故事就知道了。裴叔業也算南齊的名將,他投降前派人與當時駐守襄陽的雍州刺史蕭衍商議,認為獻城後可以做個河南公,蕭衍立言不可,說北魏他們一定派人接手,河南公必然做不成,應發兵吊罪,推翻蕭齊寶卷的統治。裴叔業在系康生尚未到達壽陽時即已病故,否則一定會後悔沒有聽從蕭衍的勸告。而蕭衍此時正值三十三歲的壯齡,行事果敢英明,他在公元五百年起兵襄陽,五百零一年在江陵即位,同年十二月傾覆蕭齊政權,南朝進入蕭梁的時代。然而終梁武帝蕭衍一生,耗盡軍力民力,始終無法將壽陽重鎮自北魏手裡奪回,這不能不說是南朝一個遺憾了。
現在是公元五百零三年也就是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南梁武帝天監二年),之所以要說的這么清楚,是因為北魏與南梁以淮河為中心的對抗,從這年起,正式進入了高潮,形勢無疑是對北魏有利,他們以壽陽重鎮為基地,攻梁另一處重鎮義陽並於次年得手,這樣南梁淮南四鎮中的二鎮失守,防線只能推移到今湖北省的境內了。而直面元魏的,將是淮南第三處重鎮,鍾離。
座在健康王城中的梁武帝蕭衍聽到了前線的戰報,只是笑笑,再笑笑,拿出了一道敕書道:「傳旨給臨川王蕭宏...」
對蕭衍這個人的評價,後代還有一位君主與他相似,便是唐明皇李隆基,這兩位都是壯時開明老來糊塗終於招致禍亂。梁武帝在位非常之長,正是在他的手中,開創了五十年江表無事的江南和平安定繁榮發展的時期,就這點,說他是南朝宋齊梁陳中難得賢明的君主,實不為過,雖然他後來也過於信奉佛教,過於追崇詞藻華麗的文學,被後世有人嘲笑為「溺於佛教的空想和平」,不過,在壯年的時候,他真是有著「歷史上第一次從江南北上,武力統一天下」的王霸氣宇呢!
不錯,就是這次,表面上看來,像是南梁為了改變前線不利的姿態而准備的反擊。但再經過一年的前線拉鋸戰後,梁武帝於天監四年也就是公元五百零五年,令兄弟臨川王蕭宏任統帥伐魏,出屯洛口(今安徽淮南市東,洛澗入淮處)。這次的軍容之盛,器甲之新,北朝認為是百多年不得一見,相顧驚駭。這樣的軍隊裝備,決不是一兩年就能准備出來的,也不僅僅是為了奪回淮南二鎮而用的,說明梁武帝蕭衍北伐而統一中原的計劃,在他尚為蕭齊大將之時,即已經開始著手了。
北魏,對鍾離重鎮的進攻尚未進行,南梁的北伐,卻已經開始了。而作為北伐第一站登場的武將,時年已過六十五歲,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的名字就是韋睿。
合肥落城
韋睿,字懷文。如有人排歷代名將錄,若南梁可有一位武將入選的話,他必定是韋睿;
若整個兩晉南北朝時代,只能有兩位武將入選的話,第一位是淝水的謝玄,第二位也必定是蕭梁的韋睿;
若整個中國史上下五千年,要選出十位名將的話,其中也一定有韋睿;再甚至只能選五位名將的話,我的內心深處,也強烈的傾向於韋睿。
喜歡一位武將似乎不需要有太多的理由,但只從史書的寥寥幾筆評語之中也能找到古人的共鳴,南史中說道,睿雅有曠世之度...雖臨陣交鋒,常緩服乘輿,執竹如意以麾進止,為梁世名將,餘人莫及。只那句曠世之度,餘人莫及,便可見韋睿在南朝及後人心中的地位.他究竟是怎樣的一位武將,史書中說睿素來體弱,未嘗跨馬,每戰輒乘白板輿,督厲將士,勇氣無敵。
彷彿看到了諸葛孔明再生,儒服綸巾,座在小車之上,輕搖鵝毛羽扇,而韋睿也是儒服綸巾,乘白板小轎,執竹如意指點進退。只是諸葛孔明的這身裝束,只在演義里上過戰場的最前線,正史中定是穩坐中軍大帳,而韋睿卻常常是這樣,面臨著非生即死的苦戰!
話題回到蕭梁北伐的前哨,事實上樑武帝的北伐計劃非常周詳,由東至西依次展開,張惠紹攻宿預,韋睿攻合肥,昌義之攻大梁,王茂攻淮河上遊河南城,這四位均是歷戰的宿將,而韋睿面臨的合肥,則是百年來號稱難攻不落的名城。
通向合肥的道路上,尚有北魏的小峴城(今安徽含山北),韋睿部將長史王超宗、梁郡太守馮道根前往攻打,不能取勝。韋睿親至前線巡視,城中魏軍自恃驍勇,出數百人背城列陣。這一戰術本有其可取之處,譬如三百年前張遼樂進逆守合肥,面對孫權傾國之軍,亦是出千人背城列陣,一戰打得東吳再無士氣。更何況看到韋睿來前線初只為巡視,手下將卒只著輕裝未穿戰備,更料定了不會硬拚,因此小峴城這次出陣,沒有準備交鋒,只是為了立威。哪知道這位南朝第一名將立時下令進攻,手下諸將駭然,韋睿分析道:「小峴城中本有兩千人馬足可自保,這次無故開城列陣在野,不過恃有驍勇之卒,若能挫傷他的銳氣,必然可以乘機拔城」,見眾猶遲疑,韋睿喝道:「朝廷授我符節,不是為了裝飾,韋睿的軍法,列位不知道么!」,於是進軍,這是雙方均無准備的逆戰,慘烈程度可想而知,史書記載,(睿)乃進兵。士皆殊死戰,魏軍果敗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遂進討合肥。攻拔小峴的勝利似乎是一個偶然,完全因為敵方冒失的列陣於野,然而能像韋睿這樣果敢決然抓住戰機下令進攻的將領實不多見,而他手下的將士在倉促間未全戰備僅著輕裝的情況下,能為主帥殊死決戰,讓人欽佩之餘不禁要問何能如此?再看南史,恍然有悟,《韋睿列傳》言道,睿將兵仁愛,士卒營幕未立,終不肯舍,井傄未成,亦不先食。,平時與士卒同甘苦,極意拊循,所以令出必行,無戰不勝。蔡東藩先生講得好,平時待下有恩,戰時始可用威,否則士不用命,威亦何益?
曠世之度的老將以勇攻下小峴,來到了合肥城下,他將以怎樣的方式來拿下這座百年名城?
淝水之戰煙雲消散一百二十年後,合肥仍是以難攻不落的名城姿態橫列在南北的要沖。再三百年前,孫仲謀於赤壁大勝之後,傾國而出,欲拔合肥再圖中原,然而始終過不了合肥守將張遼張文元這關,反倒折損了東吳最優秀的將領太史慈。從此合肥成為南朝北伐的夢魘,難以逾越的雄關。。。
從地圖上看來,合肥他依著周圍四百里的廣大巢湖,在水田和濕地之間有無數的河川和水路,根本就是一個天然的水上要塞。南朝若能奪取合肥,西可以直進壽陽,北可以威懾洛陽。梁武帝對這座名城志在必得,因此才派出了朝中餘人莫及的名將。
因部下右軍司馬胡略等久攻合肥未下,韋睿觀察地形之後,以「汾水可以灌平陽,絳水可以灌安邑」定下了堰肥水的戰術,令在淝水上游構築堤壩,疏通水路,他親作表率,於是眾將用命很快築堤成功,頃刻合肥周圍形成一片人工湖泊,合肥與外界陸路斷絕,竟成為了一個人工孤島。北朝善野戰,南朝善水戰,淮北的北魏中山王元英聽到韋睿如此用兵,南梁舟艦軍隊陸續到達合肥周圍,嘆息一聲,已知道合肥大勢去了。
堰肥水,孤城池,用於合肥的戰術是中國歷史上城邑攻堅戰的典型戰例,我覺得韋睿的這個戰術構想,從其成熟,實用,與高效來看,應該早在這位老將的心中形成而不是觀察地形以後才拍拍腦袋想出來的。他的這個戰術構想不僅適用於這次的合肥攻堅,在二十年後,蕭梁另一位名將,也可稱為謝玄之後,南朝第二代的戰神陳慶之,在完成他堪稱奇跡的北伐進程中,攻下的城池裡面,就有使用前輩韋睿堰水孤城先例的,關於陳慶之的傳說,將在以後的篇章中詳述。
合肥是南朝的必攻,也是北朝的必救,雖然韋睿天才的戰術令得合肥城頃刻與外界斷絕了陸路聯系,但合肥城本來堅固,又築了兩座小城東西作為羽翼,守軍在最初的驚駭後開始了最頑強的抵抗。而就在韋睿領兵先攻合肥外廓東西二城的時候,北魏大將楊靈胤率領的五萬援軍已經趕到。在合肥戰場的,梁軍人數,約為兩萬余,實力的差別還是非常明顯。
這個時候,稍微有些戰爭經驗的將士都知道形勢的嚴峻,於是請韋睿上表請求朝廷增援部隊。老將軍笑了一下,言道:「敵人的軍隊已經到了城下,此時才請求援兵哪裡還來得及,再說我方請求增援,敵人也請會求增援,就像是東吳去增援巴丘西蜀去增援白帝一樣,近水救遠火,不切實際,師克在和不在眾,那是自古的道理」
師克在和不在眾,南北朝第一名將百戰長勝的根本不就在這句簡單的道理之中么,於是率眾出擊,擊敗楊靈胤增援部隊的先鋒。
早在魏援軍到達之前,韋睿已令軍主王懷靜築城於岸,防守堤壩,保護人工湖水路的通暢,合肥戰役,增援方與攻城方的焦點,其實就在於淝水上游築起的堤壩,堤壩若在,合肥城就永被孤立於水中,堤壩若毀,合肥就能與北魏陸軍取得聯系,那時候破城就成了一紙空談了。楊靈胤身為北魏宿將,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於是在先鋒戰敗後,重新組織起攻勢,這一次,攻陷了王懷靜的城池,乘勝沖到了堤壩之下,便要毀堤。面對強大的敵勢,梁軍將士再一次動搖,軍監潘靈佑勸韋睿退還巢湖,諸將又請走保三叉。韋睿大怒喝道:「寧有此邪!將軍死綏,有前無卻。」,他令取來傘扇麾幢,樹之堤下,以示誓死不動之志,他的態勢帶給了梁軍無比的勇氣,於是再一次與殺到的五萬魏軍,為了奪取堤防而展開了決死的奮戰。這樣的戰斗,沒有半點的鬥智取巧,比的便是鬥志,比的便是師克在和不在眾。
以楊靈胤這樣的歷戰驍將,遇到韋睿率下的精銳,終於還是占不到半點便宜,魏軍稍稍退卻,梁軍就築壘於堤以為鞏固。合肥城上的魏軍與堤下的魏軍,聲能相聞,目能相見,只因平時的陸路已成了一片汪洋,竟是無半點支援之法可想,待見援軍少退,堤壩又固,不禁氣餒。
韋懷文以勇猛擊退北魏援軍,卻用計謀攻拔合肥堅城,他待到人工湖水位漲到一定的高度,起用主力戰艦,艦在水上,與合肥城牆同高,四麵包圍,他竟是要用水戰的方式,攻入合肥,這樣的作戰,誠前代所未之有也!
城內計窮,只有相顧痛哭,韋睿攻具已成,水位已滿,這才發動總攻擊,楊靈胤的援兵再無用處,合肥魏守將杜元倫戰死,梁書中道,(合肥)城遂潰。俘獲萬余級,牛馬萬數,絹滿十間屋,悉充軍賞。於是這座號稱不落的名城終於在南北朝第一名將天才的進攻戰術之下失陷!
從這戰以後,北魏的軍民,俱稱韋睿這位乘白轎,穿儒服,以竹如意指揮軍隊的長者為虎,韋虎所至之處,無人敢攝其纓。直到很久以後,但畏合肥有韋虎這句古歌,還是一直在北大陸傳唱著。
天監五年也就是公元五百零六年的軍事形勢對梁很有利,張惠紹拔宿預,韋睿克合肥,昌義之取大梁,王茂下河南,梁軍士氣大振,眾將皆欲乘勝進攻,然而,等待著他們的,將是怎樣的命運?
長笛短歌中山王
淮河蒼茫,怒濤奔流。
江南草長
先聊一下陳伯之這人。好像南北朝時期尚沒有漢奸這個說法,但三國演義中張飛指著呂布鼻子罵的「三姓家奴」送給陳伯之恰是合適不過。
他本也是南齊的大將,在江陵降了南梁蕭衍,卻在天監元年也就是公元五百零一年起兵反梁,兵敗後投了北魏,以後多次從魏軍攻梁,到了天監四年梁武帝決心伐魏的時候,統帥臨川王帳下有位記室叫丘遲的,奉臨川王命,寫了封招降信給陳伯之,這封《與陳伯之書》完整的記載於梁書之中,言辭十分優美,其中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之句,至今為人傳誦。陳伯之為這封信所打動,然而陳伯之好像是個純粹的武人再說白了就是文盲,信一定是人家代讀的,可若沒人解釋,他聽了也不會明白,不知道究竟是為信中華美的詞藻打動還是形勢逼人他不得不動,總之他是率眾八千人投降。陳伯之很有趣,反復無常到了一定的地步,要在今天,梁奸魏奸漢奸胡奸這四頂帽子他都得戴上,然而在那個年代,在那片土地,為了在夾縫中生存,有的時候,有的選擇,真是不得不為。再六百餘年後的南宋,蒙古崛起,山東河南的百姓,忽為金朝子民,忽為南宋子民,忽為蒙元子民,一日三變,也是形式迫人的緣故,今人大可不必以過於挑剔的眼光視之。
因為陳伯之的歸順,那封招降書也被流傳了下來,不過那信雖是文情並茂,只是內里有一句話卻並不符合事實--「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
說到這里,才又回到了上篇,北伐的形勢在天監五年對梁本很有利,陳伯之歸降了,由東至西的門戶都被打通,而梁軍的名將,除韋睿在合肥指揮物資接濟以外,與他齊名的裴邃,再有呂僧珍,柳惔,昌義之,馬仙璝等均在洛口集結待命。梁武帝累年的心血,臨川王帳下稱得上謀士如雨,猛將如雲,然而這位大統帥,擁軍橫豎不肯出洛口向洛陽,只是觀望。
原來招降書中寫的這位明德茂親的臨川王蕭宏,半絲兒的不明不德不茂不親,整一個紈絝子弟!資治通鑒中對他有著「個性倔怯」的評語,說成了俗話就是一個膽小鬼!這位蕭衍的手足親王,只有搜刮錢財的本事,據說家中藏錢達三億余萬之多,膽卻小的出奇。對一個宮廷中的貴公子而言,個性倔怯也許還沒什麼關系,但對一個最前線的統帥來說,幾乎已經決定了這支部隊的命運。梁武帝放著韋睿裴邃等名將不用,啟用他的這位兄弟為統帥,也實在免不了給後人笑話,蔡東藩先生的筆頭最不肯饒人,直書道,蕭衍之智,不過尋常,無怪其老且益愚也!
由於洛口北伐本軍的座擁觀望,給了北魏集結軍隊,進行反擊的時機,此時的北魏,才過了孝文帝開創的太和盛世不久,國力充沛,內有任城彭城二王為賢相,外有中山王元英,邢巒,楊大眼這樣智勇無雙的良將,他的反擊,也恰如迅雷霹靂!
關張弗過
關羽張飛的驍勇,不是至三國演義書成時才流傳下來的,魏晉時期,若稱將軍武力,輒以關張作比。然而近三百年的南北朝,為後人公認可比關張的猛將,三人而已。劉宋時候的檀道濟,人稱張飛再世,南陳時候的蕭摩訶,都說關羽復生,原來那蕭摩訶少時臨陣,有人對他講,聽說你勇猛無敵,不知道是真是假。蕭摩訶聞道,一語不發,單騎獨刀闖入敵陣,頃刻取敵軍主將之首而歸,直比雲長溫酒斬華雄,又似關公單騎討顏良,眾皆以為神人,故稱關羽復生。
檀道濟生於南北朝初期,蕭摩訶生於南北朝末期,恰是首尾對應,然而在南北朝的中期,也就是北魏孝文宣武時代,出了位地上無雙的勇將,姓楊,命大眼,史書上寫的是,當世推其驍果,皆以為關張弗之過也!
北魏主掌軍事總戰略的是資歷最老的任城王元澄,而這次率軍抵禦南梁北伐的統帥則是中山王元英。這一位元英,本是北朝王族中難得一見的美男子,又精通音律與醫術,他本該是象南梁臨川王蕭宏那樣的,沉溺於聲色犬馬的貴族公子,可他偏偏具有天才統帥的將略。上天竟能造就出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人物出來,直奪八荒六合的靈氣。早在孝文帝的時候,他在漢中與南齊的作戰之中,長江南北黃河兩岸,已經傳出了「武神」的聲名。現在的中山王,任征東將軍,東者即指健康,而輔佐他的,則是能單手搏虎的當世第一勇將楊大眼,與北魏第一智將邢巒。史書稱南梁名將之首韋睿有曠世之度,而稱北魏邢巒為緯世之器,恰是不讓老將軍專美。
當得知臨川王成天只在洛口宴樂,無半兵半卒北上的消息後,元英從容的展開他的反擊計劃,第一個矛頭,指向西去一百五十里失陷才一周的河南城。中山王令下,一夜趕到,次日收復,而能完成這樣的強行軍任務的,只有楊大眼的鐵騎!
當初升的太陽照在靜靜的淮河水上的時候,奇兵占據河南城的三萬梁兵已經得到了魏軍來襲的消息。當主帥中衛將軍王茂聽說魏陣楊大眼的名字的時候,略略吸了口冷氣,但他只是有些興奮並無膽怯的意思。王茂,南梁以武名著稱的勇將,雖在將略上比韋睿稍遜一籌,卻以其果敢沉著和寬厚而深受君主,部下以及南梁百姓的喜愛與信賴。
他布下了三道防線,以閑逸待長驅而勞的魏軍本是立於不敗的戰術,然而不曾想到的是,日頭才過了兩竿的時候,營外已傳來斥候駭絕的報告,「第一陣輔國將軍王花,為楊大眼擊殺!」,「第二陣,龍驤將軍申天化,走馬一合,為楊大眼陣斬!」,「楊大眼的騎兵已然沖擊到了本營,請將軍定奪!」
王茂下意識的抹了下額角,其實手上並無冷汗,「不愧是,楊大眼阿。。。」,他再無時間去品味恐怖或者驚駭,便跨馬直出了本營。
陣前的那片黑雲,排山倒海般的涌來,而四周的梁軍則是紛紛的潰散。黑雲的前端,那位黑盔黑甲黑戰馬的戰士, 揮舞著淌血的戰斧,他的速度和氣勢就像一卷漆黑的旋風。曠世的勇將,縱為將帥,亦都是身先兵士,沖突堅陣,出入不疑,然後將士才肯為之效死,所以當其鋒者,莫不摧拉。
「楊大眼!」,王茂怒聲喝道。
黑將軍望向了王茂,他的眼光箭一樣的銳利,這就是《魏書》中所記載的「車輪眼」,車輪眼的主人喝道:「大眼不斬無名之將!」
「王茂是也,北賊,拿命來!」,王茂縱馬上前,南北兩朝的兩位勇將,要燃起中天的旬日!
也不知過了幾合,楊大眼的戰斧化作一道光瀑向王茂頭上劈落,王茂將手中之矛奮力招隔。
在受到攻擊的瞬間,王茂的矛立刻尖聲地碎裂!而接著的第二擊,王茂就只能緊抓著馬頸低身避過。
敗陣!歷戰的驍將也擋不住關張弗過的怒擊,而能在一對一的單挑中在楊大眼斧下生還,已是雖敗尤榮的幸事了。王茂再不猶豫,率兵棄城而走,於是河南城得而復失。
當世無雙的勇將,馬不停蹄,沿淮河由西而東,與元英邢巒合陣後,再要奪回宿預,陣前誅殺梁將藍懷恭,宋黑,張惠紹不敢應戰,棄宿預而走,於是又一座重城南梁得而復失。楊大眼繼續東進,直趨至海,三日連陷五城,梁兵望風披靡,從此魏書中道,淮泗、荊沔之間有童兒啼者,恐之雲「楊大眼至」,無不即止。三百年前,張遼威震逍遙津,亦不過如此爾!
以上楊大眼的篇幅,有改自田中芳樹《奔流》的情節,正是這位因《銀河英雄傳說》著稱的日本作家,在中國國人之前,提筆寫下了這段以淮河百萬軍團抗衡為主題背景的歷史小說,也正是在看了這部怒濤奔流的小說之後,我才如飢似渴的去翻閱資質通鑒,二十四史中關於兩晉南北朝的章節。原本,對於我們這代及後代的年輕人而言,演繹小說多是比史書文言更先的成為獲知歷史知識的啟蒙教材。而課堂中空洞無物只充斥著封建地主階級批判等字眼的《歷史》課本,絕大多數的朋友,早就都還給老師了吧,還的好!
長笛短歌
洛口,南梁本軍駐地。
前線失利的戰報一一傳回,河南城得而復失,宿預城得而復失,但臨川王整日的宴樂歌舞並沒有半點要停下來的意思。
只到了那一天的晚上,從淮河的西岸傳來了悠揚的笛聲,那笛聲忽而雄渾,忽而雅美,忽而壯闊,忽而纖弱,直似天上神樂,竟將南梁六軍都聽的痴了。臨川王睜大了眼,停了歌舞,只是問,「誰,誰吹得如此好的玉笛,自我生來,聞所未聞。。。」
未己,斥候來報,「中山王元英,邢巒,楊大眼,已合兵渡過淮河,其勢將逼大梁,請大帥定奪!」,大梁也就是昌義之攻下的城池。
「啊呀!」,這位江南貴公子蕭宏,此時才省起北魏中山王,乃是當時玉笛名家,數一數二的好手。待聽說北魏反擊勢力,早嚇得渾身發抖,這才命令召開緊急軍事會議。
梁書中的臨川王傳,為這位親王諱言,未記載那次著名的軍事會議的內容,然而資治通鑒與南史則都有祥載。梁本軍中的總參謀長呂僧珍見這位總帥實在怯弱,根本沒有可輔佐的可能,索性就順著臨川王的意思,贊成臨川王撤軍的建議。但其餘眾將群情激昂,與韋睿齊名的名將裴邃首先反對,勇將昌義之怒發沖冠,說,「呂僧珍可斬,豈有百萬之師不戰而退的道理!」,馬仙璝更是怒斥統帥蕭宏道,「大王怎可出此亡國之言?!」,會議沒有任何決定,臨川王怕犯眾怒,也不敢提退,只下令觀望,不得前進,前進者斬,於是士氣益衰。
這臨川王確實太過無能,若是當時從了呂僧珍之議退兵,倒也能夠保全士卒,但中軍帳下盡是南梁百戰的名將,累年期盼著今日北伐,哪有肯一仗位臨即便退兵的道理,群情激烈也是有理,此時就該主帥決斷,臨川王當斷不斷,健康城中梁武帝不問不聞,北伐之失,咎實在帝帥。此役梁武帝愧了南朝英主的令名。
同是手足親王,北魏有中山,南梁有臨川,這仗還沒開打勝負已然可知了。元英得知洛口本陣的軍議事宜,再無所忌,只是放聲大笑。
次日,洛口軍營,一騎馳至,說是北魏使者,帶中山王的禮物送與臨川殿下。蕭宏就在大帳將使者所持錦盒開啟,見時,竟是女子所用的絲巾方帕,正愕然間,河西卻又響起中山王悠悠的長笛,徒然,北魏軍營將士齊聲笑唱,聲震洛澗:
六軍無用停洛口
臨川殿下膽如鼠
不畏蕭娘與呂姥
但畏合肥有韋虎
。。。。。。
不畏蕭娘與呂姥
但畏合肥有韋虎
這里的是姥是讀作"母"音而不是"老"。蕭娘便指臨川王,呂姥便是呂僧珍。正是北魏天才的統帥,音樂大家中山王親筆譜下的短歌
不怕蕭家的娘子,不怕呂家的婆婆,只怕合肥城那個姓韋的老虎。
呂僧珍老臉漲的通紅,滿面羞愧,這位以性甚恭慎為稱的名將恰也有些冤枉,扶保了這么位王爺也算他倒霉,他私下也曾嘆息過若以始興吳平二王為帥形勢決不至此,可見蕭家宗室里也不是沒有不會領兵的,蕭衍獨選臨川,那是腦子被楊大眼的斧柄打傻了;蕭宏竟是無動於衷,只嚴令不得進軍。
北魏大將奚康生著楊大眼與中山王商議,勸他主動進軍,元英胸有成竹,道:「蕭臨川雖然愚蠢,手下卻有韋睿裴邃等良將,不可輕敵,南賊將帥不合,不日自潰」,於是兩軍相持。
到九月二十七日晚上,洛口一場暴風雨,南梁本軍騷動,主帥臨川王蕭宏以為敵軍乘雨襲來,竟帶了幾個侍從,不顧大軍,飛馬逃走(一仗未接棄軍而走,天下竟有這樣的統帥,我也為蕭衍羞愧!),軍中尋不見主帥,頓時崩潰星散,丟盔棄甲自相踐踏,北魏乘勢追殺,幸得昌義之等死戰斷後,合肥韋睿發兵接應,方免於全滅,然死傷不下五萬人,都是梁武帝為北伐准備的最精銳的部隊,甲仗盡失,蕭衍雄心大略立志收復中原的這場北伐,至此煙消雲散!
大梁城旋即為魏軍奪回,武帝北伐,除了招降了一個陳伯之,拿下了一座合肥城外,一無所得,所損失的精兵強將,皆是南梁的棟梁。
蕭衍此時還算明白,聞說中山王占據馬頭城後將城中糧草盡往北運,朝中都道魏軍北撤了,蕭衍道:「這真是狡虜詐計,怎得不防!」,急令昌義之速入鍾離城,繕垣浚濠,嚴兵三千設防。
武帝一絲沒有猜錯,中山王正是要乘勢南下淮河,渡江滅梁,他為淮南第三座重鎮鍾離,准備了百萬的大軍。。。
㈤ 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常州淹城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政府西,延政西路北,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春秋地面城池遺址。1998年淹城以其獨特的形制、珍貴的文物,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淹城東西長850米,南北長750米,為三城三河形制,城牆分為三重,均系堆土而築,高約3米。子城(王城)位於城內中部偏北,周長500米,近方形;內城(里城)近似方形,周長約1500米;外城為不規則圓形,周長近2500米。
常州淹城遺址位於常州南郊武進,坐車約15分鍾便可到。淹城被裡外三道河流圍環。從里向外,子城、子城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這種建築形制,在我國的古城遺址中是絕無僅有的,大部分古城池都一城一河,少數是兩城一河或兩城兩河。淹城遺址東西長850米,南北寬750米,正好和《孟子》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記載相吻。這一點,又印證了淹城是座建於2500多年前的古城。淹城建於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餘年歷史。1935年,我國考古學者首次對淹城進行了實地調查,確認淹城為一處古代居民活動遺存,引起學術界的關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在淹城內河出土了3條獨木舟和一批青銅器、陶器,這批成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遺址獨特的文化面貌和內涵,引起社會和學術界的轟動。這之後,對淹城的研究一直不斷。1986年,江蘇省淹城遺址考古發掘隊首次對淹城遺址進行了為期6年的考古發掘,解決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作為當年考古發掘隊隊員之一,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陸建芳經過多年研究後認為:「淹城是吳國的一個軍事城堡,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春秋時期唯一保存完好,三道城河、三道城牆形制的軍事設施。」
淹城古跡,三道圍牆逶迤起伏,三道護城河常年清波盪漾,曲水流暢。水護城,城依水,茂林修竹,蒼松郁秀。草木土石大都不加修飾,寂寂富於野趣。城內和外圍有大小土墩七十餘座,大多為春秋時期墓葬。站在子城河的荷花池畔,荷花謝了,枝葉猶在,一陣秋風吹過,荷葉搖曳不定,顯得很落寞,好一派空山無塵絕俗之境,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有人說,「明清看北京,南宋看杭州,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不無道理。
淹城為何方人士所居?這個問題目前考古界尚無定論。查閱東漢《越絕書·吳地傳》、北宋《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得知,常武地區在春秋吳國時稱延陵,春秋晚期為吳王夢壽四子季札的食邑。季札因不滿闔閭刺殺王僚篡位,立誓「終身不入吳」,遂在自己的封地延陵掘河築城,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建起了一個「獨立王國」,名之「淹城」,以示淹留至死之意。也有人推測,這里曾經有一個淹國,淹城為都城,但此說缺乏足夠根據。
㈥ 請問誰知道這句古文的翻譯
聯繫上文,,
整句話翻譯過來應該是:你文章寫的稍微比他們差點,學識卻比他們好,如果要建功立業的話,他們都不如你.
㈦ 歷史上的越國是現在的哪裡
杭州在秦後才正式設縣,叫錢塘縣,越國定都會稽,就是現在的紹興,春秋戰國時期的杭州叫禹杭,源自大禹治水,杭州屬於越國.寧波,春秋時為越國地,戰國中期以後為楚國轄地.秦以來,屬會稽郡.越國(又稱作「於越」),是春秋戰國時期位於中國東南方的諸侯國,都城在會稽(紹興),我們所熟知的春秋五霸的勾踐卧薪嘗膽即是第39代越王。
㈧ 求一款游戲名字 很多小兵佔領城堡 城堡可以慢慢生產小兵
應該是城堡勇士。是屬於即時戰略游戲中的佔領類游戲。用自己的小兵去攻佔專城堡,然後打造屬城堡,生產小兵,再去佔領別的地區。
㈨ 歷史上十大英雄
歷史上十大英雄有項羽,霍去病,衛青,班超,孫臏,韋睿,周瑜,徐達,郭子儀,李牧。
1.項羽
垓下之戰,以十萬兵力敵韓信五十萬,非戰之罪也;但其戰略頭腦太成問題,雖非智障,但至少與常人相去不遠。故漢尼巴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與孫子齊名,而小項卻被民間貶為莽夫典型,同呂布共類。
項羽身高1.89米。出生地:下相。故都:徐州年少生長以及起兵地:會稽郡吳中。妻子:宋凝,父親:項超,母親:龍氏,愛姬:虞姬,兒子:項隆(此人物存有爭議,在《項氏族譜》老版本里,項隆是項庄之孫、項明的次子,而不是項羽之子,更沒有項還、項迪這兩個人)。
坐騎:踢雲烏騅。兵器:楚戟(演義為虎頭盤龍戟,一或天龍破城戟)。鎧甲:烏金甲(在鍛造中加入烏金強化堅固性,烏金甲為黑色)、虎皮紅戰袍。
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卻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在用人方面。
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2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歲自刎烏江。
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人物。但如項羽這樣鐵血柔情的漢子卻很少。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也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戰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受後人敬仰。
2.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人,為大將軍衛青之甥。一生四次領兵出擊匈奴,均大獲全勝而回,殲滅匈奴11萬多人,降服匈奴4萬余眾,開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
他作戰勇猛,是一位軍事天才,漢武帝曾勸他學習孫吳兵法,他回答說:「為將須隨時運謀,不至學古兵法。」漢武帝為獎勵他的軍功給他建造了豪華的宅第,他卻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霍去病是西漢著名抗匈將領,是一位少年將軍。多次以少勝多,立下赫赫功勞。
元朔六年,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稱霍驃姚),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的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於的祖父輩籍若侯產,並且俘虜了單於的叔父羅姑比,勇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
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與衛青被稱為帝國雙璧。並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他一生四次領兵正式出擊匈奴,都以大勝回師,滅敵十一萬,降敵四萬,開疆拓土,戰功比他的舅舅衛青還要壯觀。對於整部世界軍事史和中國史來說,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傳奇。
3.衛青
衛青,西漢著名將領。河東平陽人。字仲卿。系縣吏鄭季與平陽侯府中婢女衛氏的私生子。幼為家奴,飽嘗酸辛,及長,為侯府騎士。
建元二年,因其同母異父姊衛子夫得幸武帝,始以衛為姓,入宮當差。不久被武帝升為建章監、侍中,遷大中大夫。元光六年春,以車騎將軍率萬騎出上谷郡擊匈奴,進至龍城,斬獲700人,受爵關內侯。
元朔元年秋,率3萬騎出雁門郡反擊匈奴,斬獲數千。二年春,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出雲中,向西至高闕,再折向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斬獲數千,取得河南地,開辟其後出擊匈奴單於本部的基地,受封長平侯。
五年春,率騎兵3萬出高闕六七百里,夜襲右賢王,俘獲1.5萬人,拜大將軍,統領眾將。六年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擊漠南單於大本營,殲萬餘人。元狩四年春,率4將軍、5萬騎出定襄奔襲匈奴,擊潰單於本部,追至掣顏山趙信城,燒匈奴積粟而還。
是役斬獲近兩萬人,給匈奴以沉重打擊。因功與霍去病並為大司馬。衛青一生七次率兵擊匈奴。用兵敢於深入,奇正兼擅;為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作戰常奮勇爭先,將士皆願為其效力;處世謹慎,奉法守職。漠北大戰後未再出征。
衛青不愧是西漢傑出將領,司馬光評他「有將帥材」「故每出輒有功」,是很恰當的。他的戰略戰術的成就,可以歸納為:善於在沙漠草原組織騎兵集團的進攻戰役;善於發揮騎兵的特長,實行遠程奔襲,捕捉戰機和包圍殲敵。
在此之前,漢族名將中沒有人在沙漠草原地帶指揮過規模如此巨大而又獲得成功的戰役。衛青的戰略戰術運用,是極其有創造性的。
4.班超
班超(32一102),字仲升,東漢名將、外交家。扶風安陵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從竇固擊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殺匈奴派駐鄯善、於闐之使,廢親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鞏固漢在西域的統治。
建初三年,他率疏勒、於闐等國兵大敗姑墨的侵犯,又上疏請兵,欲平定西域。從章和元年到和帝永元六年,班超陸續平定莎車、龜茲、姑墨、焉耆等國,西域遂平。以功任西域都護,封定遠侯。
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抵達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還,十四年回到洛陽,拜射聲校尉,不久病死。班超在西域活動長達31年之久,平定內亂,外御強敵,保護了西域的安全以及絲綢之路的暢通。
班彪、班固、班超是班氏三父子,他們建功立業,青史載殊勛,炎黃子孫銘記於心。班彪,字叔皮,東漢史學家。東漢初任徐令,因病免官。他專力從事史學,以《史記》所記史實,止於漢武帝太初年間,乃收集史料,作《後傳》六十餘篇,為其子班固修《漢書》,奠定了基礎;班彪寫賦、論、書、記、奏,也頗有成就,功名傳千秋。
5.孫臏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後裔。齊國阿、鄄一帶人。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穀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有孫臏之稱。後逃往齊國,為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給齊威王。
時威王正圖與魏相爭,為此廣攬賢才,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任之為軍師。周顯王十五年,魏惠王因趙攻魏屬國衛而命龐涓率軍圍趙都邯鄲。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出兵8萬救趙。孫臏以己初至齊國,尚無威望,且防龐涓警覺,僅以軍師身分坐鎮指揮。
針對魏強兵在外,魏都大梁防務空虛,採取"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先攻平陵,示敵以弱,爾後直奔大梁,逼使龐涓倉促回救,而在其回軍必經之途桂陵截擊,大敗魏軍,擒龐涓。二十七年,魏又因韓聯絡齊、宋,不赴逢澤之會而攻韓,韓求救於齊。
齊再度以田忌、孫臏率軍救韓,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撲魏都大梁,待龐涓撤圍,即還師回齊。然魏軍欲全殲齊軍而緊追不舍,孫臏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灶之法迷惑龐涓,誘其棄主力步兵,僅以輕車銳卒追趕,齊軍則以逸待勞,連車為壘,伏於馬陵,大敗魏軍,殺龐涓,擄魏太子申。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認為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占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只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
6.韋睿
韋睿(公元442—520年),字懷文,南朝梁武帝時的名將。原籍京兆杜陵人,曾祖時遷至襄陽。宋時為右軍將軍、輔國將軍等職。指揮果斷,謀略過人。
梁天監四年,韋睿督軍北伐,攻拔北魏小峴城,隨即進軍合肥。魏將楊靈胤率眾5萬來,梁軍懼不敵,請求增兵。韋睿認為,兵貴齊心不在眾,應速與戰。遂列陣,待敵臨近,指揮猛沖,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戰艦圍攻,強弩齊發,魏軍大潰,梁軍入城,斬俘萬餘人。
梁天監五年,魏中山王元英率軍數十萬圍鍾離,韋睿與右衛將軍曹景宗奉命往救,率軍進屯邵陽州。隨即在敵營前,通宵達旦築成營壘,又激戰一整天,數次挫敗魏軍進攻。時值淮水暴漲,他遣將以小船載草,灌上膏油,焚燒敵橋,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鬥。在梁軍總攻下,魏軍大敗,溺死、被殺者各10多萬,被擒5萬。韋睿因功進爵為侯,任右衛將軍。
毛澤東在讀李延壽著《南史》卷五十八《韋睿傳》的批語中說:「(韋睿)敢以數萬敵百萬,有劉秀、周瑜之風」,贊揚他會打仗,善於調查研究;贊揚他豁達大度,能團結幹部;贊揚他作風好,謙虛樸素,廉潔克己,等等,認為「我黨幹部應學韋睿作風」。
7.周瑜
周瑜,生於公元一七五年,死於公元二一0年,東吳大將。字公瑾,廬江舒人。出身官宦之家,儀表英俊,聰穎過人,多謀略,人稱周郎。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任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吳蜀聯合,火燒赤壁,大破曹軍,名傳華夏。後進取南郡時,被曹仁的伏兵射傷。為人器量狹小,陰狠刻毒,見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處處加以暗算。後被諸葛亮三次激怒,箭瘡發作而死。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8.徐達
徐達(1332~1385)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人。元至正十三年,參加農民起義軍,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克集慶。
繼又率部攻佔鎮江等地,為開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貢獻,授淮興翼統軍元帥。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身先諸將,沖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國。二十五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佔淮東,繼平浙西,連戰皆捷。
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
徐達長於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9.郭子儀
郭子儀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六尺有餘,也就是現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安史之亂爆發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
後任副元帥率唐軍及回紇等援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寬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極高的威望。
郭子儀功德越高,人們越尊重他。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將也很尊重他,因為他曾施恩於很多人。安慶緒的驍將田承嗣占據魏州後,蠻橫無理,飛揚跋扈。郭子儀派遣自己的—個部將去見他。
田承嗣倒很規矩,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將軍數十人,都是王侯顯貴,郭子儀頤指他們進退,他們就像奴僕一樣,聽從他的安排和指揮。
建元二年六月十四日,郭子儀以85歲的高齡辭世。德宗沉痛悲悼,廢朝5日,下詔書高度評價和追念他。按律令規定一品官墳墓高1丈8尺,特下詔給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弔唁,皇帝還到安福門臨哭送行。生前死後,哀榮始終。
10.李牧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台的。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他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胡三省注《通鑒》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系在一起:「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贊》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批判趙王遷而遷怒其母,未必妥當,但他的義憤填膺,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這種義憤。起著強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對愛國志士的慰藉。
(9)小峴城軍事城堡遺址擴展閱讀:
英雄是文學分析與心理學里常用的概念。童話中的主人翁就是人格分析與心理學里的英雄。人生就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人活著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自始至終都是一名英雄。
自古以來,對英雄的定義沒有統一說法。而時代變了,古人說的英雄同今天人說的英雄又有很多區別。比如,在今天的社會里,一個士兵炸毀了敵人幾輛坦克,馬上就成了英雄。一個清潔工掃地幾十年,突然哪一天做了什麼好事被發現,也成了英雄。在現代社會里,英雄的概念比較廣闊。在這里,要討論的是從歷史的角度談古代那種英雄的概念。
參考資料:英雄人物-網路
㈩ 佔地12萬平方米的「袖珍城堡」,在山西哪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