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祠游記
㈠ 求 貴州 游記攻略~!
省會貴陽一定要去,呆個三五天差不多了。
如果要去景區,貴陽市內:甲秀樓、黔內靈公園、森容林公園、陽明祠、文昌閣。
近郊的有:天河潭、花溪、青岩古鎮、情人谷、南江大峽谷、野生動物園。天河潭、花溪和青岩古鎮一定要去,交通很方便。花溪公園、花溪平橋、花溪黃金大道這個季節去最好了。
時間充足還可以去保利溫泉泡泡。
貴陽小吃很多,逛街、購物、酒吧、夜場、足夠豐富。
貴州其他代表性的地區,黃果樹、龍宮、織金洞、荔波、大小七孔等等,強烈推薦鎮遠古城,適合一個人出遊,而且離貴陽市很近,火車4個多小時,個人感覺比麗江鳳凰美,商業少。
㈡ 游黃溪記 右溪記
你就採納吧!嗚嗚嗚!
右溪記
【原文】
道州城西百餘步〔1〕,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2〕。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3〕,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休木異竹〔4〕,垂陰相蔭〔5〕。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6〕;在人間〔7 〕,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8〕。而置州已來〔9〕,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10〕,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 。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 選自《四部叢刊》本《元次山集》
【作者小傳】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唐代文學家。少時不羈,十七歲才折節向學,從師於元德秀。天寶十二年( 753 )舉進士。安史之亂中,史思明攻河陽,肅宗召他進京問策,乃上《時議》三篇,受到賞識,擢為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為山南西道節度參謀。以討史思明有功,遷監察御史里行,又進水部員外郎。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進授容管經略使,加左金吾衛將軍。罷還京師,卒贈禮部侍郎。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間,曾兩次上書,請求蠲免百姓租稅,得到皇帝許可。又 「 為民營舍給田,免徭役 」 ,召還流民一萬多人,受到人民的愛戴。其詩文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力求擺脫六朝以來雕飾華靡的弊病,清淡簡潔,純真自然。唯過於質朴,文采稍遜。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元次山集》。他還曾編《篋中集》詩選行世。
【題解】
右溪是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縣)城西的一條小溪,這里泉清石奇,草木蔥郁,環境十分優美。元結任道州刺史時,又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並刻石銘文,取名右溪。作者擅長狀物記事,短短一百多字,即把此溪的幽趣描繪得歷歷在目。淡雅雋永的文筆,與清新俊秀的景物,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可視為柳宗元山水游記的先聲。
【譯文】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並入營溪。溪水兩岸,全都是怪石,它們傾斜嵌疊,迴旋盤曲,姿態奇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清澈的溪流沖擊到岩石,便激起騰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邊還有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蔭影相互遮蔽。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游覽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煙輳集的地方,也可成為城市居民游覽的勝地,和愛清靜者休憩的園林。可是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卻至今沒有人們來欣賞它和喜愛它;我在溪水旁徘徊,為此悵然惋惜!於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又種植了松樹、桂樹,還鋪植保護坡岸的香茅,來增益它優美的景緻。因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為 「 右溪 」 。現在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讓後來的人知道。
【注釋】
〔1〕道州:州名,唐時屬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縣。〔2〕營溪:河流名,發源於今湖南省寧遠縣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縣西入湘水。〔3〕攲( qí 欺)嵌盤屈:傾斜嵌疊、曲折盤旋的樣子。〔4〕休木:一本作 「 佳木 」 。休,美好。〔5〕陰:樹蔭。蔭:遮蓋。〔6〕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隱士。〔7〕人間:與前文 「 山野 」 對稱,指有居民的地方。〔8〕靜者:喜歡清靜的人。〔9〕置州已來: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營州,後改為道州。已,通 「 以 」 。〔10〕香草:即香茅,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狀莖蔓延,可鞏固坡地。這里也可指芬香的花草。
游黃溪記
游黃溪記〔1〕
〔唐〕柳宗元
北之晉〔2〕,西適豳〔3〕,東極吳〔4〕,南至楚、越之交〔5〕,其間名山水而州者〔6〕,以百數〔7〕,永最善〔8〕。環永之治百里〔9〕,北至於浯溪〔10〕,西至於湘之源〔11〕,南至於瀧泉〔12〕,東至於東屯〔13〕,其間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數,黃溪最善。
黃溪距州治七十里,由東屯南行六百步,至黃神祠〔14〕。祠之上〔15〕,兩山牆立〔16〕,丹碧之華葉駢植〔17〕,與山升降。其缺者為崖峭岩窟〔18〕。水之中皆小石〔19〕。平布黃神之上〔20〕,揭水八十步〔21〕,至初潭〔22〕,最奇麗,殆不可狀〔23〕。其略若剖大瓮〔24〕,側立千尺〔25〕。溪水積焉,黛蓄膏渟〔26〕。來若白虹〔27〕,沈沈無聲,有魚數百尾,方來會石下〔28〕。
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29〕,臨峻流〔30〕,若頦頷齗齶〔31〕。其下大石雜列,可坐飲食。有鳥赤首烏翼,大如鵠〔32〕,方東向立。
自是又南數里,地皆一狀〔33〕,樹益壯,石益瘦,水鳴皆鏘然〔34〕。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35〕。山舒水緩〔36〕,有土田〔37〕。始,黃神為人時〔38〕,居其地。
傳者曰〔39〕:黃神王姓〔40〕,莽之世也〔41〕。莽既死〔42〕,神更號黃氏〔43〕,逃來,擇其深峭者潛焉〔44〕。始,莽嘗曰:「余黃、虞之後也。」〔45〕故號其女曰「黃皇室主」〔46〕。「黃」與「王」聲相邇而又有本〔47〕,其所以傳言者益驗〔48〕。神既居是〔49〕,民咸安焉〔50〕,以為有道〔51〕,死乃俎豆之[52],為立祠[53]。後稍徙近乎民〔54〕,今祠在山陰溪水上〔55〕。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56〕,既歸為記,以啟後之好游者〔57〕。
【注釋】
[1]黃溪:在湖南零陵地區,源出寧遠北陽明山,西經零陵,北合白江水,入湘江;唐代屬永州。
[2]之:到。晉:古諸侯國名,今山西西南部,位於永州北面。
[3]適:到。豳(bīn):古國名,唐邠州,今陝西、甘肅地區,位於永州西北。
[4]極:極遠到達。吳:古國名,今江蘇省境,位於永州東北。
[5]楚:古國名,今兩湖地區。越:古國名,今浙東、福建一帶。以上四句極言永州四方的廣大地域之中。
[6]名山水而州者:以山水著名的州。「州」是唐代行政區劃的一級名稱,略當於今「地區」一級。
[7]以百數:數以百計,即謂「有好幾百個」。
[8]永: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最善:指山水最佳。
[9]環:圍繞。永之治:永州的治所。
[10]浯溪:源出湖南祁陽西南松山,東北流入湘江。唐代在永州境,詩人元結居溪畔,名溪為「浯」。
[11]湘之源:湘江源出廣西興安,此指唐代永州屬縣湘源,今廣西全州。
[12]瀧(shuāng)泉:未詳,當在永州;一作「龍東門」。
[13]東屯:即黃溪畔的村莊名:一作「黃溪東屯」。
[14]黃神祠:黃溪居民所立祠堂,「黃神」事見下文。一本無「神祠」二字。
[15]祠之上:即篇末所說「今祠在山陰溪水上」,祠堂傍黃溪,在山的北面。
[16]牆立:像牆壁似矗立。
[17]「丹碧」二句:形容兩座山盛開紅花綠葉。「華」,同「花」。「駢植」,並行種植。一本「丹碧」前有「如」字。
[18]其缺者:指缺花葉。
[19]水:即黃溪水。小石:一作「石」。
[20]黃神之上:謂從黃神祠沿溪水溯源而上。
[21]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
[22]初潭:第一個水潭。
[23]殆:幾乎。狀:形容。
[24]其略:指初潭的大概輪廓。剖大瓮(wèng):剖開了的大陶罐。
[25]側立:傾斜地放著。千尺:潭在山上,喻其高。
[26]黛:古代婦女畫眉用的顏料。膏:油脂。渟(tíng):水停止不流。這句形容溪水積在潭裡,烏光油亮,像貯了一瓮畫眉化妝的油膏。
[27]「來若」二句:形容下句所說「有魚數百尾」從上流急速游來的情景。
[28]會:聚集。石下:溪底之下,即謂初潭。
[29]石皆巍然:指溪流兩邊的山石都又高又大。
[30]峻流:從高而下的急流,即謂黃溪。
[31]頦(kē):下巴尖。頷(hàn):下巴。齗(yín):牙根。齶(è)牙床。
[32]鵠(hú):天鵝。
[33]一狀:謂與第二潭附近地勢形狀一樣。
[34]鏘然:流水聲鏗鏘。
[35]大冥:海一般大;「冥」,同「溟」,海。
[36]舒:坡度小。
[37]土田:泥土和田地。
[38]黃神為人時:謂當黃神還是凡人、尚未成神時。
[39]傳者:介紹關於黃神傳說的人。
[40]黃神王姓:謂黃神本姓王。
[41]莽:王莽,字巨君,漢元帝妻王皇後的侄子,平帝時擅政篡漢,改國號「新」,世稱「新莽」。世:後嗣。
[42]莽既死:新莽始建於公元9年,亡於地皇四年(23)。
[43]更號:改姓氏。
[44]深峭者:深山險崖的地方。潛:潛居藏身。
[45]「余黃」句:王莽擅權攝政後,曾說王姓是黃帝的後裔,虞舜的嗣息(見《漢書·王莽傳中》)。
[46]「故號」句:王莽的女兒是漢平帝的皇後。平帝死後,王莽攝政,尊其女為皇太後。王莽立新朝,改其女為安定公太後。王莽想叫她改嫁,改稱為「黃皇室主」,意思是新莽的公主,表示與漢斷絕(見《漢書·外戚傳下》)。
[47]聲相邇:謂語音相近 。有本:有根據,即指上述王莽自謂黃帝後裔及改女號之事,可作黃神從姓王改姓黃的根據。
[48]驗:證實。以上二句是說,「黃」、「王」語音相近,加上王莽的說法和先例,就成為關於黃神的傳說日益被證實的原因。
[49]是:指黃溪一帶。
[50]咸:都。安:安心居住。
[51]有道:謂黃神給黃溪居民以太平。
[52]俎(zǔ)豆: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案盞,此用作動詞,祭祀。這句是說,黃神死後,黃溪居民就祭祀他。
[53]為立祠:給黃神修建祠堂。
[54]「後稍」句:謂黃神祠先建在他的潛居處,後來在靠近村民處改建今祠,即上文所說在東屯南六十步處。
[55]山陰:山的北面。
[56]元和八年:公元813年。
[57]啟:引導。
譯文:黃溪距離州城七十里。由東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到達黃神祠。黃神祠上面兩岸高山陡立如牆,山上並排生長紅花綠葉,這些花樹隨著山勢的高低而起伏,那山間的凹陷處形成了陡崖和洞窟。水流之中都有小石頭平鋪分布。在黃神祠(位置)的上面,撩起衣裳涉水,行走八十步,來到初潭,(這里)最奇麗,大都難以描繪形容。(溪兩岸)大致像一個剖開的大瓮,在兩旁立起高達千尺,溪水匯積在裡面。水呈深青色,像膏汁一樣積聚而無波痕。(陽光下)水流灌注像一條白虹,深沉無聲地流動,有幾百尾魚兒正游來會聚在石頭下。往南行去又走上百步,來到第二潭。岩石都高高聳立,前臨峻急的水流,(山石形狀)像臉的下巴和口的上壁,高低不平。潭下大石頭雜錯陳列,(平整得)可以就座飲食。(石上)有一隻鳥紅首黑翼,大得像天鵝,正朝東面站立。從這里又向南行幾里,地勢都是一個樣子,(一路上)樹木更加粗壯,山石更加瘦長,流水都是鏘然有聲。再往南行一里,來到大冥的平野,山樑平坦水流舒緩,(依山傍水)有土地田園。最初黃神作為普通人的時候,居處在這個地方。
有傳文說:「黃神姓王,是王莽的後人。」王莽已經死了,黃神改姓黃,逃來(這里),選擇那幽深陡峭的地方潛居下來。最初王莽曾說:「我,是黃帝、虞舜的後人。」所以稱他的女兒為黃皇室主。黃與王讀音相近,並且又有實際的依據,那些用作傳言的說法更有了憑證。黃神已是生活在這里,百姓都安居樂業,認為他頗已得道。死後就祭祀他,為他立有宗祠。後來稍稍改變(形象)更接近平民。現在祠廟在山嶺下黃溪的北岸。
【作者及題解】
本篇選自《柳河東集》,是作者游記中最為側重記述游賞山水景緻的作品。它作於元和八年(813)。作者貶永州已八個年頭,抑鬱激憤較減,思想深刻,而趨於通達。他雖然壯心不泯,但對再獲任用不抱厚望,以為「自度罪大」,「但當把鋤荷鍤,決溪泉為圃以給茹,其隙則浚溝池,藝樹木,行歌坐釣,望青天白雲,以此為適」(《與楊晦之第二書》),心情顯得平和。所以這篇《黃溪游記》所表現的作者形象是探幽賞奇,欣然自適,似無發揮,而興會心得,夷然自信。其藝術老到,淺而深,奇而實,得心應手,觸處適源,引人入勝,耐人尋味,卻似信筆寫來,天衣無縫。
文章開頭便出奇,不無誇張,發人興趣,說天下山水「永最善」,永州山水「黃溪最善」。然後作者把讀者帶到黃溪的東屯村,先在黃神祠欣賞黃溪山水全貌;再沿溪上山,一路指點領略奇麗景物,來到黃神當年隱身處。最後,作者理所當然地介紹了黃神來歷和所受敬遇。這樣的寫法,確乎像「以啟後之好游者」,似作導游。但稍加咀嚼,卻有意味。
黃溪其實偏僻,並非名山大川,而作者譽為「最善」。黃神原為逃亡,不屬名士清流,而居民「以為有道」。也許正因為作者見地獨特,評價異俗,所以他要以實服人,以景奪人,寫山水而用史筆,賞奇麗則多為白描。寫山,曰「牆立」,曰「駢植」,鑄祠精練,而見陡峭之勢,豐茂之態。述水,則狀初潭如剖瓮高掛,見游魚「來若白虹」想像奇妙,形象生動,水清流急,不言而喻。上第二潭,石怪鳥奇,迥無人跡;而臨深峭,恍入桃源,「山舒水緩,有土田」,非仙界,是人境。這循溪登山、探奇賞幽的遊程,豈非當年黃神逃亡藏身、篳路藍縷的路程?而這相傳為奸賊王莽的後裔,卻因居住深山而被視為神,吸引人民安居黃溪,得到他們的尊敬,立祠祭祀。可見山水不以偏僻而不善,人不為逆境而無道。相反,偏僻山水可以「最善」逆境中人可以「有道」,有黃溪和黃神為證。這便是含蓄本文的思想情懷。
題記:元和初年變法失敗,作者被貶永州。永州地遠荒僻、人煙稀少是個令人可怕的地方,作者初到永州,連住的地方都沒有。面對如此遭遇怨憤之情可想而知。然而作者寄情山水,通過對山水幽靜的描寫,表現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