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寺院遺址
A. 河北鄴南城東魏北齊塔基遺跡的介紹
鄴南城東魏北齊佛寺塔位於河北臨漳縣西南13公里的漳河北岸,趙彭城村西版面,南距東魏北齊時期古權都鄴城南牆1300米,為當時的一座佛教寺院中的重要建築遺址。2002年10月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組成的鄴城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前,塔基遺跡在地面上還殘存有一個大土包,高約4.5米,俗傳為三國時期魏元帝曹奐的陵墓,因此自金元以後屢遭盜墓者的破壞盜挖。遺址是一座方形木塔的基址,遺跡包括塔心實體等地上和佛塔基槽地下部分,兩部分均為夯土和磚石構築。塔基地下基槽為正方形,邊長約45米。基槽近底部用卵石層和夯土層交替構築,卵石層多達10層。土石層之上的夯層堅實、均勻,基槽深約6米。地上部分有夯土塔心實體,南側斜坡踏道、磚鋪散水等。塔心實體夯土上殘存有柱礎石、承礎石、礎石坑等遺物、遺痕,可復原塔心實體的柱網結構。發掘出土了大量建築構件如磚瓦、柱礎石、石刻構件以及與佛教有關的彩繪佛像、彩繪殘件等遺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木塔的規模和等級。
B. 古代鄴城最豐富的是什麼
鄴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和河北省臨漳縣交界處,是我國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遺址。
臨漳古稱鄴,據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4個世紀之久,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譽。同時,鄴城也是西門豹投巫治鄴之地、建安文學發祥地、中軸對稱都城建設規劃肇始之地。
鄴城遺址位於鄴城御道附近,分北鄴城和南鄴城兩部分,大體呈日字形。北鄴城為曹魏時期的城市布局,204年曹操封魏王後,在此主持營建。
北城的外城共設7個門,南面3個分別為廣陽門、永陽門和鳳陽門,北面兩個分別是廣德門和廄門,東西各一個門,分別是建春門和金明門。
一條連接建春門和金明門的東西大街將北鄴城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北區中部是宮殿和官衙,西部是銅雀苑,又稱銅爵苑,銅雀苑既是游園,也是建安文人的重要活動場所。
曹操在銅雀苑西側的西城牆上修築了三座高大的台榭,由南向北依次是金虎台、銅雀台、冰井台。三台均為曹操規劃修建,是我國古代台式建築的巔峰之作。
北鄴城東部是貴族集居區「戚里」。南區主要是居民區、商業區和手工業區。被南北向道路分割成長壽、吉陽、永平、思忠四里。
武器庫和馬廄在三台南面的西城牆下。穿過北鄴城中間的這條河稱為長明溝,是引漳水而通往城內,是北鄴城主要的用水來源。曹魏時期,漳河在北鄴城城外北面流過。
北鄴城規劃整齊,交通便利,對北朝、隋唐都城的建設產生過深刻影響。
北鄴城在曹丕代漢移都洛陽後,以此為北都。後趙、東魏、北齊相繼建都鄴城,577年北齊亡,此城衰落。
南鄴城是538年的東魏時期,在北鄴城的基礎之上續建而成。南城緊靠鄴北城,二者合二為一,共用一牆,北城南牆即南城北牆,南鄴城的北門就是北鄴城的南門。
南鄴城城垣迂曲,牆外有護壕。宮城設在城北部中央,宮北有後苑。居民區分設里坊。正南門朱明門已經發掘,為三門道,門南側有方形闕樓夯基。南鄴城最終毀於隋代。
因漳水泛濫與改道,鄴城遺址遭到嚴重破壞,今地面所存,僅金虎台、銅雀台等部分殘基以及瓦當、石螭首等遺物。
東魏北齊時,鄴城是中國佛教文化中心,僅鄴城周邊就有大型寺廟4000餘座,僧尼8萬多人。如此規模宏大、地理位置重要的多院式佛教寺院,無疑具備了皇家寺院的氣派。當時的統治者將國庫收入的1/3用於建設佛寺。
遺址東部北吳庄佛造像埋藏坑內有佛教造像2800多件,是我國數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
這些佛教造像,有題記的超過百件,絕大多數是漢白玉造像,少數為青石造像。根據造像特徵、題記年代等初步確認,佛造像時代主要是東魏北齊時期。
同時,佛教造像工藝精湛,造型精美,類型多樣,題材豐富。其中「龍樹背龕」的佛造像精美絕倫,為我國北方佛教史上首次發現。
造像多數為背屏式,另有部分單體圓雕的佛和菩薩。主要題材有釋迦像、彌勒像、釋迦多寶像、思維太子像、觀音像、雙菩薩像等。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北朝晚期鄴城作為北方地區佛學中心和文化藝術中心的歷史地位。
鄴城作為魏晉、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我國城市建築史上佔有輝煌地位,堪稱我國城市建築的典範。全城強調中軸安排,王宮、街道整齊對稱,結構嚴謹,分區明顯,這種布局方式承前啟後,影響深遠。特別是它對後來的長安、洛陽、北京城的興建乃至日本的宮廷建築,都有著很大借鑒和參考價值。
1957年後,鄴城遺址開始調查發掘,1988年,鄴城遺址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列入全國36處大遺址之一。
2012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在鄴城遺址東部北吳庄佛造像埋藏坑進行考古發掘,發掘出眾多佛造像,這處埋藏坑位於已知東魏北齊都城鄴城遺址東城牆東側,據專家推測,為東魏北齊鄴城外郭城內。
C. 鄴城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鄴城在河北臨漳縣西、河南安陽市北郊一帶。
鄴城遺址主體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境內,縣城版西南20公里處的權漳河岸畔,南距安陽市18公里,北距邯鄲市40餘公里。始築於春秋齊桓公時。東漢末年,曹操擊敗袁紹,占據鄴城,營建王都。鄴城先後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
2012年1月,鄴城考古隊在臨漳縣北吳庄發現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東魏、北齊石造像及殘件,是目前所知建國以來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鄴城遺址也是研究古代都城、建安文學、北朝文化的大型遺址。
(3)鄴城寺院遺址擴展閱讀:
鄴城博物館
2009年,臨漳縣動工建設鄴城博物館,該縣將委託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制三台遺址保護區、鄴城地下潛伏城門遺址保護區、朱明門遺址保護區、皇家寺院保護區四個詳細規劃。准備建設「一城」、「三苑」、「兩館」等重點保護設施。「一城」,即依託《鄴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的實施,建成鄴城遺址保護區;「三苑」,即銅雀三台苑、倪辛庄宮殿苑、朱明門遺址苑;「兩館」,即鄴城博物館、建安文學館。
D. 河北鄴南城東魏北齊塔基遺跡的正式發掘
2010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鄴城考古隊對位於該縣境內的版北朝時期皇家寺權院塔基遺跡(鄴南城東魏北齊佛寺塔基遺跡)開始了進一步深入發掘。這次發掘是繼2002年首度發現,2003、2004年試掘後第一次正式發掘。
曾被評為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鄴南城東魏北齊佛寺塔基遺跡位於臨漳縣西南13公里的漳河北岸,臨漳縣習文鄉趙彭城村西南約200餘米處,南距東魏北齊時期古都鄴城南牆1300米。2002年10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組成的鄴城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2003-2004年對塔基周邊進行了全面勘探、調查和試掘,找到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寺院遺址,考古人員從其年代和規模判定是北朝時的皇家寺院。
E. 「鄴」的含義「鄴城」歷史簡述
鄴
鄴(yè)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後趙、前燕、東魏、北齊先後在此建都,魏時曹操也曾以此為北方政治中心。鄴本有二城。北城為曹魏在舊城基礎上擴建,東西七里,南北五里,位於漳水之北,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井、銅雀、金鳳三台。近代漳水南移,故址大都已在漳水之北,即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三台村迤東一帶。南城興建於東魏初年,在今漳水之南,東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較北城大,在今河南安陽縣境內。
鄴原為東漢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統治中心。韓馥、袁紹前後為州牧居地。建安九年(204),曹操破據有鄴城的袁氏殘餘勢力,領冀州牧,即以鄴為根據地經營河北。繼而為丞相,封魏公,晉爵魏王。此後,東漢名義上的都城在許(今河南許昌東),實際政治中心是魏都鄴城。
曹丕代漢建魏後遷都洛陽,鄴長期為北方商業和軍事大城市。魏文帝黃初二年(221),以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陽平(今河北大名東)、魏(治所在鄴)為「三魏」;同時又以長安(西漢故都)、譙(魏帝本貫)、許昌(漢獻帝舊都)、鄴與洛陽合稱「五都」,足見鄴之重要。
十六國時,後趙石虎將都城從襄國(今河北邢台西南)遷至鄴城,改太守為魏尹。此後漢人冉閔建立魏國,亦都於此。前燕慕容滅冉魏,初都於薊(今北京),後亦遷都於鄴。前秦苻堅曾以王猛為冀州牧,居鄴。北魏孝文帝立相州,以鄴為州治。東魏天平元年(534),高歡入洛陽,立孝敬帝,遷都於鄴。北齊亦建都於此,改魏尹為清都尹。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滅北齊,改鄴為相州魏郡治所。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大丞相楊堅企圖代周之際,相州總管尉遲迥從鄴起兵討伐,失敗。楊堅焚毀鄴城,千年名都化為廢墟。
http://ke..com/view/162521.htm
老了不死;鄴城」歷史簡述
F. 鄴城分幾部分
鄴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和河北省臨漳縣交界處,是我國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遺址。臨漳古稱鄴,據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4個世紀之久,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譽。同時,鄴城也是西門豹投巫治鄴之地、建安文學發祥地、中軸對稱都城建設規劃肇始之地。鄴城遺址位於鄴城御道附近,分北鄴城和南鄴城兩部分,大體呈日字形。北鄴城為曹魏時期的城市布局,204年曹操封魏王後,在此主持營建。北城的外城共設7個門,南面3個分別為廣陽門、永陽門和鳳陽門,北面兩個分別是廣德門和廄門,東西各一個門,分別是建春門和金明門。一條連接建春門和金明門的東西大街將北鄴城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北區中部是宮殿和官衙,西部是銅雀苑,又稱銅爵苑,銅雀苑既是游園,也是建安文學人士的重要活動場所。曹操在銅雀苑西側西城牆上修築三座高大的台榭,由南向北依次是金虎台、銅雀台、冰井台。三台是我國古代台式建築的巔峰之作。
北鄴城東部是貴族集居區「戚里」。南區主要是居民區、商業區和手工業區。被南北向道路分割成長壽、吉陽、永平、思忠四里。武器庫和馬廄在三台南面的西城牆下。穿過北鄴城中間的這條河稱為長明溝,是引漳水而通往城內,是北鄴城主要的用水來源。曹魏時期,漳河在北鄴城城外北面流過。北鄴城規劃整齊,交通便利,對北朝、隋唐都城的建設產生過深刻影響。
北鄴城在曹丕代漢移都洛陽後,以此為北都。後趙、東魏、北齊相繼建都鄴城,577年北齊亡,此城衰落。南鄴城是538年的東魏時期,在北鄴城的基礎之上續建而成。南城緊靠鄴北城,二者合二為一,共用一牆,北城南牆即南城北牆,南鄴城的北門就是北鄴城的南門。南鄴城城垣迂曲,牆外有護壕。宮城設在城北部中央,宮北有後苑。居民區分設里坊。正南門朱明門已經發掘,為三門道,門南側有方形闕樓夯基。南鄴城最終毀於隋代。因漳水泛濫與改道,鄴城遺址遭到嚴重破壞,今地面所存,僅金虎台、銅雀台等部分殘基以及瓦當、石螭首等遺物。東魏北齊時,鄴城是中國佛教文化中心,僅鄴城周邊就有大型寺廟4000餘座,僧尼80000多人。如此規模宏大、地理位置重要的多院式佛教寺院,無疑具備了皇家寺院的氣派。當時的統治者將國庫收入的三分之一用於建設佛寺。
遺址東部北吳庄佛造像埋藏坑內有佛教造像2800多件,是我國數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這些佛教造像,有題記的超過百件,絕大多數是漢白玉造像,少數為青石造像。根據造像特徵、題記年代等初步確認,佛造像時代主要是東魏北齊時期。同時,佛教造像工藝精湛,造型精美,類型多樣,題材豐富。其中「龍樹背龕」的佛造像精美絕倫,為我國北方佛教史上首次發現。造像多數為背屏式,另有部分單體圓雕的佛和菩薩。主要題材有釋迦像、彌勒像、釋迦多寶像、思維太子像、觀音像、雙菩薩像等。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北朝晚期鄴城作為北方地區佛學中心和文化藝術中心的歷史地位。鄴城作為魏晉、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我國城市建築史上佔有輝煌地位,堪稱我國城市建築的典範。全城強調中軸安排,王宮、街道整齊對稱,結構嚴謹,分區明顯,這種布局方式承前啟後,影響深遠。特別是它對後來的長安、洛陽、北京城的興建乃至日本的宮廷建築,都有著很大借鑒和參考價值。
G. 三國志11遺址寺廟
《三國志11》有關廟和遺跡的總結
發現[遺跡]
條件:
部隊出現在[遺跡]所在坐標的鄰近坐標上
部隊主將功績 10000 以上(君主亦可)
部隊有武將魅力 80 以上(包括80)
發現遺跡周圍沒有其他建築物(陷阱、牆、軍事設施)
隨機發生
結果:
發現[遺跡],出現北斗,玩家勢力所屬武將可選一人增加能力經驗值,部隊武將功績+1000。
注:
發現遺跡的時間決定了增加的能力類型
一月:騎兵經驗歸0,騎兵適性上升一級,騎兵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二月:統率經驗+100,統率100的武將不能選擇(依靠官職達到100者不受限制)。
三月:弩兵經驗歸0,弩兵適性上升一級,弩兵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四月:武力經驗+100,武力100的武將不能選擇。
五月:兵器經驗歸0,兵器適性上升一級,兵器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六月:魅力經驗+100,魅力100的武將不能選擇。
七月:水軍經驗歸0,水軍適性上升一級,水軍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八月:智力經驗+100,智力100的武將不能選擇。
九月:槍兵經驗歸0,槍兵適性上升一級,槍兵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十月:政治經驗+100,政治100的武將不能選擇(依靠官職達到100者不受限制)。
十一月:戟兵經驗歸0,戟兵適性上升一級,戟兵適性S的武將不能選擇。
十二月:魅力經驗+100,魅力100的武將不能選擇。
發現[廟]
條件:
部隊出現在[廟]所在坐標的鄰近坐標上
部隊主將功績 10000 以上(君主亦可)
部隊有武將魅力 80 以上(包括80)
發現遺跡周圍沒有其他建築物(陷阱、牆、軍事設施)
隨機發生
結果:
發現[廟],出現南斗,玩家勢力所屬武將可選一人替換原有特技,部隊武將功績+1000。
注:
第一和第二個廟可選擇Lv3以下的特技(包括Lv3),第三個廟開始可選擇全部的特技(例如鬼門、神算等頂級特技)。
下面是這兩天繼幾天前開了12X8=96個存檔後又開了48X8=384個存檔後得出的36處坐標,我相信已經是全部的了,如果還有,希望大家補上,另外存檔太多就不一一上傳了.
坐標如下:
南蠻(南中)
1:(9、170)建寧西北
2:(25、157)建寧北
3:(51、166)建寧東北
4:(23、190)雲南東北
5:(20、199)雲南東南
6:(43、191)雲南東
西涼(西北)
1:(0、84)天水西南[間道]
2:(24、33)武威東北
3:(4、25)武威西北
4:(62、85)潼關以南,武關以西
5:(58、53)夏陽港(長安)北
6:(44、47)安定東北
7:(45、82)長安西南
江東
1:(146、157)盧陵港東北,鄱陽港南
2:(152、134)虎林港西南
3:(163、141)鄱陽港(柴桑)東北
4:(156、167)盧陵港東
5:(129、153)柴桑南
河北
1:(111、33)晉陽東北,薊西南,鄴城北
2:(130、6)薊東北
3:(70、49)晉陽西南,西河港東
4:(112、21)薊西南
5:(85、25)晉陽西北
6:(164、30)安平港(襄平)西南
7:(153、2)北平北
中原
1:(128、91)壽春西北,靠山處
2:(140、63)臨濟港(北海)西南、濮陽東北
3:(180、88)下邳東南
4:(152、61)北海西南
巴蜀
1:(25、120)成都東北,梓潼東南
2:(0、116)綿竹關(成都)西北[間道]
3:(21、136)江州西北
4:(81、149)武陵東北
5:(126、180)桂陽東北,盧陵港西南
6:(123、174)長沙東南,盧陵港西南
7:(18、152)成都東南,江州西
破壞廟或遺跡
如果 左慈在被破壞廟或遺跡所在地或附近城市(顯示有道路直接相連的城市皆可)。
則 發現左慈,玩家勢力君主健康惡化(瀕死)。
如果 禰衡在被破壞廟或遺跡所在地或附近城市(顯示有道路直接相連的城市皆可)。
則 發現禰衡,玩家勢力全城市[治安]下降20。
如果 寶物[玉璽]未登場, 攻擊廟或遺跡部隊主將[漢室重視]
則 玩家勢力君主得到寶物[玉璽],擊破廟或遺跡的部隊武將功績增加2000。
如果 攻擊廟或遺跡部隊所持金未滿最大值(10000金)
則 擊破廟、遺跡部隊所持金增加(增加5000-5500金),功績增加100。
擊破遺跡或廟的部隊武將得到功績70。
H. 鄴下的寺院
十六國時期,各國起兵混戰。公元335年,後趙石虎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縣鄴北城)後,西域沙門佛圖澄到鄴都弘揚佛法,佛圖澄「誦經數百萬言,善解文義。雖未讀此土儒史,而與諸學士論辯疑滯,皆暗若符契,無能屈者」(《高僧傳·佛圖澄傳》)。我國北方各民族區域的佛教即源於佛圖澄於後趙的傳播,因而可以說安陽一帶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源頭之地。後趙全國大建寺廟,遍及各地,百姓也紛紛剃度出家學佛。據慧皎《高僧傳》記載,佛圖澄「前後門徒幾且一萬。所歷州郡,興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佛圖澄以神異著稱,其受業門徒有數百,前後弟子近萬人。後趙建武十四年(公元348年),佛圖澄117歲終於鄴地,僅隨葬有一缽一杖,被埋葬在漳河北岸紫陌附近。繼高僧佛圖澄之後,最有影響的是他的著名大弟子釋道安成為了全國佛教道場的一位重要核心人物。道安法師通經明理,精研佛經,在鄴地今臨漳與安陽一帶弘揚佛教,傳授弟子,譯經說法,具有極高的聲望。以後道安法師又帶領眾多弟子到我國南方各地弘法授徒,使這一時期的佛教活動在全國更加普及和興盛。後趙鄴地的佛教傳播在中國佛教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南北朝與隋唐時期,中原地區的佛教活動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民間武術更是盛極一時,外來的佛教思想逐漸融合在漢民族文化中。歷史上的鄴下一帶(今河北臨漳與河南安陽一帶),隨著少數民族逐鹿中原,在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不斷爭奪中,顯示出各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匯與統一,促進和豐富了鄴都武術活動朝著多樣化發展。北朝時期在鄴下建造寺院有4000多所,出家僧尼近8萬人,全境寺院多達4萬所,住寺僧尼有200萬人。這一時期一個突出的社會特徵,就是既信奉佛教又喜尚與佛教戒規不相容的習武活動廣泛流行。佛教在傳入中原之前,中華武術早已興盛於民間各地。鄴都曾以著名的西門豹治鄴而家喻戶曉,又以曹操營建的「銅雀三台」(今河北臨漳縣銅雀三台遺址)而聞名於世。鄴都成為大分裂與大融合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這一時期又是各族人民尚武之風傳播交流的一次大普及。寺院武術活動要受到社會生活的制約,特別是政治生活的制約,有著濃厚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寺院武功是以僧人強體防身、保護寺院財產而逐漸形成的。
稠禪師和鄴下寺院武功在中國武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我國古代成千上萬的寺院中,鄴下寺院是歷史上有文獻可考的最早出現有眾多武僧習武練功活動的寺院,稠禪師(公元480年~公元560年)就是鄴下寺院中一位「拳捷驍武」的著名武僧。
稠禪師出生在鄴,他幼年於鄴下為沙彌,在剛當小和尚時,由於身體瘦弱,力氣又小,經常被一些會武術的小和尚們戲弄。稠禪師志向遠大,毅力堅強,他發奮練武自強,後來居然練得一身驚人武功,身靈體健。稠禪師文武兼修,論武,他「筋骨強勁、拳捷驍武」;論文,他「勤學世典,備通經史」。《朝野僉載》載:「北齊稠禪師,鄴人也。幼落發為沙彌,時輩甚眾,每休暇,常角力騰趠為戲。」這一個「戲」字十分傳神地表現出了鄴下寺院武僧們獨特的習武活動。稠禪師能「橫踏壁行,自西至東凡數百步。又躍首至於梁數四,乃引重千鈞,其拳捷驍武。先輕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視。(稠)禪師後證果,居於林慮山」,現林濾山有北魏時期的稠禪師習武修禪的天平山寺遺址。文中的「騰趠」是指鄴下僧人在寺院內的各種躥蹦跳躍練習活動,而「角力」則是指包括「戲毆」在內的技擊搏鬥方面的功夫內容,古人常把摔跤、相撲、角抵和角力混用,它反映了稠禪師年少時在鄴下寺院習武活動的一個側面。
少林武術講究「文武合一」,具有豐厚的人文內涵,在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自衛強體、競技娛樂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嵩山少林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建寺後出現的第一個武僧,就是來自鄴下寺院的稠禪師。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公元513年),33歲的稠禪師到了嵩山少林寺,繼初祖跋陀(印度高僧)之後,稠禪師成為少林寺二祖和建寺後的第一個武僧。少林武功名揚天下,少林武術的始祖就是鄴下著名武僧稠禪師。河南登封唐代《嵩岳少林寺碑》記載:「稠禪師,探求正法,住持塔廟。」又據明代《少林寺德心政公和尚靈塔記》載:「缽陁(跋陀)開基,稠禪繼續。」少林寺初祖、印度僧人跋陀不會武功,但精於佛學,稠禪師到達少林寺,不久,跋陀「年漸遲暮」,「躬移寺(少林寺)外」(《續高僧傳·佛陀傳》),由「拳捷驍武」的鄴下著名武僧稠禪師住持少林寺,從此開創了少林寺僧人習武之風。
天保三年(公元552年),北齊皇帝高洋下詔為晚年又重新回到鄴地的稠禪師在「鄴城西南八十里龍山之陽,為構精舍,名雲門寺,請以居之,兼為石窟大寺主,兩任綱位。練眾將千,供事繁委,充諸山谷」。稠禪師同時身兼龍山「雲門寺」與寶山「石窟大寺(今靈泉寺)」兩座大寺的寺主之職,這在歷史上十分少見。稠禪師是名揚北朝的一代佛學國師大德,又是一位拳捷驍武的著名高僧。到了北齊時,他的地位之高,所受禮遇之重,當時無人可比。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載:「北齊禪師,首稱僧稠。稠於嵩岳、懷州、鄴城各地弘道,練眾千百。魏孝武帝為立禪室,齊文宣帝躬身郊迎,禮貌優渥,稠之影響當甚大。」稠禪師以81歲卒於雲門寺,弟子們在今安陽西南25公里處「小南海石窟」前壁上刊刻了紀念題記:「大齊天保元年,靈山寺僧方法師、故雲陽公子林等,率諸邑人刊此岩窟,仿像真容,至六年中,國師大德稠禪師重瑩修成……暨乾明元年歲次庚辰,於雲門帝寺奄從遷化,眾等仰惟先師。」安陽小南海北齊石窟題銘稱稠禪師為「國師大德」,並刻有稠禪師雕像,歷經1450多年的風雨歲月,至今仍然保存在這座石窟上。稠禪師是中國古代最早被稱為「國師」的高僧之一,而鄴下寺院武功在武術史上更佔有重要的地位。
河朔第一古剎靈泉寺和清涼山合水寺高僧的佛學道業與武功
寶山寺高僧釋道憑曾在青年時代到過嵩山少林寺,為著名武僧稠禪師的師侄及少林寺和鄴下大覺寺高僧慧光的著名弟子,據《續高僧傳》記載,道憑「八夏既登,遂行禪境。漳滏伊洛,遍討嘉猷。後於少林寺攝心夏坐,問道之僧披榛而至。聞光師弘揚戒本,因往聽之」。拜少林寺名僧慧光為師,「經修十載,聲聞漸高」,在少林寺十年後又返回鄴下寺院。高僧靈裕為其著名弟子,後於「北齊天保十年三月七日卒於鄴城西南寶山寺,春秋七十有二」。道憑「將終之前,大鍾兩口,小觸而破」,可見道憑掌指功力的不凡。現安陽西部寶山靈泉寺有北齊河清二年(公元563年)道憑法師一對墓塔尚存。兩塔由青石壘砌,坐北朝南,東西並列,均為單層方形石塔。道憑法師原有骨灰存置在西塔中。西塔門楣上刻「寶山寺大論師憑法師燒身塔」,洞門東側刻「大齊河清二年三月十七日」。
鄴下作為歷史上的佛教中心,崇佛之風遍及民間,自古又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許多佛教寺院成為軍旅來往之處。鄴下天城寺和雲門寺曾與官軍有著密切的關系,據唐代開元七年(公元719年)玄昉《大唐鄴縣修定寺傳記碑》記載:「修定寺者,後魏蘭若沙門釋僧猛之所立也,法師俗姓張氏。」孝文帝太和年間鄴人僧猛所居的鄴下天城寺,北齊時名為合水寺,是南北朝時期全國著名大寺,隋代又改稱為修定寺(寺名沿用至今),初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位於今河南安陽西北35公里處的清涼山。安陽西部的清涼山天城寺高僧僧猛深為孝文帝所稱贊,唐代開元三年《相州鄴縣天城山修定寺碑》載:「魏太和十七年,孝文帝獵於此山。」唐開元七年碑又載:「此虎來奔,(僧)猛以納衣覆裹,安置床下……群虞崩駭,莫敢前受。」唐碑所載事雖神異,但卻證實歷史上確有僧人伏虎之事。據《安陽縣志》載:「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十月,癸卯,孝文帝南巡至鄴。」可見孝文帝於此時獵於鄴地清涼山實有其事。以上所載,既贊頌了僧人的佛法高深,又表明了他們的武功驚人。
北齊合水寺高僧法上任全國最高僧官「大統」近40年,他還多次在嵩山少林寺活動,唐代裴漼《嵩岳少林寺碑》稱法上為少林寺「十大德亦號十英」高僧之一。清涼山合水寺在北齊時期十分興盛,還駐有軍旅士兵守護,「北齊天保元年八月……大啟殿堂,方封十里,禁人采獵,武軍兵士守衛」(明代《清涼山修定寺啟建水陸塑像功德之碣》碑記)。可見合水寺規模宏大和軍中對這一佛教寺院重地的關注。軍旅士兵在與寺院僧人的交往中,對寺院僧人的習武活動無疑也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東魏興和三年(公元541年),大將軍高澄奏請法上入鄴。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北齊文宣帝巡幸清涼山,以法上為「沙門大統」,改城山寺為合水寺(即後來的修定寺)。合水寺寶塔最初應是由北齊時期法上法師所建。合水寺寶塔遍布大量武士、力士磚雕圖像,透露岀鄴下地區興盛的尚武之風。在周武帝大肆滅佛中,鄴下地區的大量寺院被毀壞,而合水寺寶塔則倖免於難。合水寺寶塔為我們研究歷史上的鄴下武功活動留下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鄴下寺院僧人與嵩山少林寺的關系十分久遠,南北寺院之間常有高僧來往,少林寺名僧慧光後來在鄴為國統,曾活動於洛陽、嵩岳、鄴下等地。據《續高僧傳》載,慧光先居於少林寺,後來離開少林寺,長期居於鄴下寺院,「後召入鄴,綏緝有功,轉為國統……奄化於鄴城大覺寺,年七十」。雖然慧光卒年70歲,但慧光卒於何年,歷代文獻對此含混不清。據《魏故昭玄沙門大統(慧光)墓誌銘》載:「法師字慧光,俗姓楊氏,中山盧奴人也。……春秋七十,寢疾不救,以元象元年歲次戊午三月庚申十四日癸酉,在於鄴京大覺寺□□□世。靈山喪寶,法宇摧梁。於是天子哀至德之長淪,悼靈音之不永,乃遣黃門侍郎賈思同宣旨弔慰。十七日丙子,道俗虔送,遷窆於豹祠之西南。」以慧光墓誌所記,僅載慧光葬地在「豹祠」西南處。經筆者實地考察,認為慧光墓地及墓誌出土處,應位於今安陽107國道西側約500米處的安豐鄉木廠屯村北地。
九龍山雲門寺的興盛和著名高僧在鄴下的活動
北朝鄴下武僧稠禪師及高僧僧猛法師在歷史記載中都有與虎相鬥的經歷。在鄴下發現的古瓷器圖案上就繪制有稠禪師以錫杖解虎的故事,反映了稠禪師的佛法高深和勇武不凡。據後唐天成四年《重修定晉禪院千佛邑碑》載:「有虎(至)庵前,師(稠禪師)乃以約杖驅,而皆弭伏。」杖,就是棍。棍在古代很早就已成為僧人手中常用的一種護身武器。稠禪師在鄴下雲門寺所收的著名弟子曇詢,也武勇過人。道宣《續高僧傳》載:「往雲門(寺),值徑陰霧,便成失道……山行值二虎相鬥,累時不歇,(曇)詢乃執錫分之……虎低頭受命,便飲氣而散。」稠禪師師徒兩人都擅長與猛獸搏鬥之技。稠禪師晚年「練眾將千」的雲門寺,僧人尚武之風代有流傳。
雲門寺是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一座以武功和佛學聞名的大寺,「六時禪懺,著聲寰宇」(《續高僧傳·僧稠傳》)。著名高僧玄奘法師在西行求法前,曾遍訪名師,求道精勤。其間又在雲門寺拜高僧慧休為師,而慧休的師傅是靈裕法師。現寶山靈泉寺塔林存有靈裕法師塔龕和碑刻題記。據《續高僧傳》記載:公元622年前後,20多歲的玄奘法師慕名至鄴,於安陽雲門寺拜在慧休大師門下,求法達8個月之久。通過8個月的相處學習,慧休稱贊玄奘「希世若人爾,其是也」(《續高僧傳·慧休傳》)。其時,玄奘法師來到鄴下之地後,慧休法師正住於安陽西南龍山之陽的雲門寺,並與玄奘在此修行。雲門寺還是三階教的發祥地,隋改雲門寺名光嚴寺,高僧信行(魏郡人)在光嚴寺開創了著名的三階教。信行開創的三階教在民間群眾中得到廣泛接受,影響深遠,形成一個聲望極高、信眾眾多、發展興盛和勢力龐大的教團組織。
由於佛教的迅速發展,不少寺院還擁有大片土地和財產。歷史上著名的雲門寺,人們只知道地處「鄴城西南八十里龍山之陽」,這是根據道宣《續高僧傳》,提供的大致方位,但確切位置在何處並不清楚。據筆者多年來數次實地考察和尋訪民間得知,現安陽縣天喜鎮村小學和九龍山即是古老的雲門寺遺址所在,現遺址周圍仍存留有大量雲門寺殘石遺物。文宣帝高洋在崇尚佛教的同時,他本人也十分熱衷於武技之事,喜愛流行於鄴下地區的角力活動。文宣帝高洋規定將國家財物的1/3用於寺院使用和僧人的生活。他曾師事鄴下著名武僧稠禪師,「軍國大事,咨而後行」。稠禪師在河北弘道時,高洋一再下詔懇請稠禪師赴鄴「教化群生」,並從稠禪師「受菩薩戒法」。
鄴下寺院與少林寺之間關系異常密切。按湯用彤先生的觀點,佛陀扇多就是少林寺初祖佛陀,我們從道宣《續高僧傳》沒有專列《佛陀扇多傳》而只有《佛陀傳》來看,湯用彤先生的觀點是有道理的。佛陀扇多也曾來往於鄴下寺院之間,並在鄴下寺院譯經說法。《續高僧傳》卷一《菩提流支傳》載:「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魏言覺定,從正光元年到元象二年,於洛陽白馬寺及鄴都金華寺,譯出《金剛》、《上昧》等經十部。」又據安陽西部寶山《唐故靈泉寺玄林禪師神道碑並序》,有對少林寺初祖「天竺跋陀(佛陀)之妙」的記載。佛陀是否即來到鄴都寺院活動的佛陀扇多,尚需進一步考證。禪祖達摩除在嵩洛外,還主要活動在鄴下地區(安陽一帶),「泛海吳越,游洛至鄴」(凈覺《楞伽師資記》)。道宣稱他為「鄴下南天竺僧菩提達摩」(《續高僧傳》卷16),可見達摩在北渡至魏以後,游化在嵩、洛、鄴之間,隨其所止,居無定處。這位印度高僧晚年的游化傳法主要是活動於鄴下一帶,鄴下元符寺還遺存有歷史上記載達摩最早的石刻碑記《菩提達摩大師碑》,此碑是研究達摩事跡的第一手資料。筆者考察發現,安陽靈泉寺唐代摩崖題記中,也有對達摩大師的歷史記載,十分重要。
2012年1月,鄴城考古隊在臨漳縣北吳庄鄴城城牆附近發現了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東魏、北齊石造像及殘件,是目前所知建國以來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這也印證了鄴城作為南北朝時期北方佛都添加了有利證據。
I. 本人出家僧人,想找寺院遺址恢復重建,有知道哪裡有遺址的請告知。謝謝!
個人認為:
為什麼要找「遺址」重建?在「遺址」上重建能得到什麼?
若真修道人,舉足下足,無非道場。
若為弘法利生,無緣則結緣,緣熟則接引,何故定要尋一「遺址」?
南無阿彌陀佛!
J. 誰了解臨漳文化說具體點
臨漳歷史悠久, 臨漳古稱鄴,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鄴」之名始於黃帝之孫顓頊孫女女修之子大業始居地(今香菜營鄉鄴鎮一帶。鄴,業之居住地之意。),距今4000餘年。齊桓公始築鄴城,魏文侯以鄴城作為陪都,西漢漢高祖置鄴縣(公元前201年),西晉建興二年(公元314年)為避愍帝司馬鄴諱易名,因北臨漳河而得名「臨漳」。東漢末年,曹操擊敗袁紹進占鄴城(公元204年),營建鄴都,鄴城自此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四個世紀。公元580年,隋文帝楊堅下令焚燒鄴城,千年名都夷為廢墟。 天下第一柏 鄴城經過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多年全面系統的鑽探、發掘,探明了鄴城的城牆、宮殿、護城河、台榭、里坊、街道的位置和尺寸,並試掘了鄴南城朱明門遺址、西華門遺址、鄴南城北牆及地下城門等。鄴城分為鄴北城和鄴南城兩部分。鄴北城始為齊桓公所築,曹操將其營建為王都,東西7里,南北5里,外城門7個,城內分南北兩區,北為宮殿區,南為里坊。曹操在鄴北城西北角城牆上建築了三個高大的台榭,即銅雀台、金鳳台和冰井台,成為曹操和賓客們飲宴賦詩和戰備的要地。目前,地表僅存金鳳、銅雀二台遺址。鄴南城始建於東魏元年(公元535年),南北8里,東西6里,外城門14個,與鄴北城共用一道東西城牆。目前,鄴南城遺址保存較好,地表下0.5米可見城牆夯土帶,城牆保存高度為1—2.5米。 曹魏鄴城建築中軸對稱、結構嚴謹、分區明顯,街道作棋盤格式,其建築布局和風格對隋唐長安城、宋代汴梁城、明清北京城,乃至日本平城京都(今奈良縣)的建築格局均有深遠影響,成為中國都城史上的建築典範,在中外都城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臨漳文物資源十分豐富,已發掘發現古遺址40處、古建築3處、古墓葬9處,共計5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鄴城遺址,擁有「三台」(銅雀台、金鳳台、冰井台)、地下潛伏城門、朱明門、西華門、護城河、古漢柏、鄴城城牆及部分宮殿、里坊、街道等豐厚的文物遺存和豐富的文物珍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魏北齊皇家寺院塔基,為2002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印證了鄴城當時佛教文化的興盛及其中心地位。 皇家寺院塔基遺址 在古鄴沃土上,眾多歷史名人創下了輝煌燦爛的古鄴文化。大禹治水,覃懷底績,至於衡漳。商時河亶甲遷都於相,即今境內孫陶一帶。春秋時,著名軍事家、縱橫家、教育家王禪(即鬼穀子)就誕生在境內香菜營鄉穀子村,他創辦了中國也是世界最早的軍事學校,培養出了孫臏、龐涓、毛遂、蘇秦、張儀等我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縱橫家;現存於穀子村的鬼穀子祠堂,不斷有中外遊人憑吊。戰國時,鄴令西門豹投巫鑿渠,破除迷信,發展生產,澤流後世。秦末,項後生,大破秦軍。漢末曹操居鄴稱霸、統一北方,留下了千古絕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銅雀台飲酒作《短歌行》羽誓師於漳河南,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感嘆人生,促人奮進;曹操「求賢納士,唯才是舉」,不惜重金從匈奴贖回才女蔡文姬,蔡文姬答謝曹操在鄴城銅雀台即興演奏自己名作「胡笳十八拍」,而流傳後世;曹操聚才於鄴,促進了鄴城科技、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在鄴城,以激輪帶動的木製機器人可以擊樂演奏,「奇妙機巧,自古未有」;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孫融、王粲、劉楨、陳琳、徐幹、應 、阮 )為代表的鄴下文人集團,開創並繁榮了 「建安文學」,形成了風格獨特、影響深遠的「建安風骨」,為鄴地贏得了「中原文化之階」的美譽。郭沫若評「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劃時代的表現。」五胡爭霸,石勒據鄴而龍興。北宋抗遼,宋兵老營設在今境內杜村鄉西營村(原名老營),宋真宗陣前督戰曾到御家店,即今南東坊鎮北頭村。隋朝時,臨漳人陸法言知識廣博,造詣頗深,寫成《切韻》五卷,開我國音韻學之先河,成為音韻學之鼻祖。清初開科取士,臨漳人一榜文武九魁。相傳的臨漳八大景觀(銅雀飛雲、九華雪霽、百陽荷風、太行遠翠、奎閣春光、回隆返照、漳水晴波、柳園月色)令人神往。源於古鄴大地的曹沖稱象、春華秋實、閉月羞花、沖鋒陷陣、瓜田李下、雞犬食祿、快刀斬亂麻、銅雀春深鎖二喬等成語典故更是賦予了臨漳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