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頭村遺址
A. 村頭村的介紹
村頭村位於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西部,東南與大富村相連,西鄰沙口水閘,北與羅村街道朗沙村隔河相望,面積0.5平方公里,下轄東區、中區、西區3個村民小組。
B. 港頭村的歷史人文
據《閩侯縣志》記載,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境內白頭山生息繁衍專。舊時村中有白屬石境、登瀛上境、登瀛正境、龍頭境、龍南境、忠順境、賢興境、魁峰境和興隆境而稱「九境」。1950年民主建政時,取名「港頭」,一直沿用至今。港頭村前有閩江瀠洄,後有山峰屏嶂,山清水秀,平疇千畝。早在宋朝村先賢擇鳳山建書院,延師設教,學風日熾,斯文丕振,英才輩出。在宋明元清歷代科舉中,僅葉、林、程三氏就有進士11人、舉人10人、優貢生1人,有的官拜都府軍將、知府、知州、運使、知縣,有的是樞密院編修、太常博士、國學上舍、府學正堂。時至近代,方興未艾。有廳級幹部5人,處級幹部18人,研究員2人,博士3人,教授5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員數以百計,大學文化程度數百人。
港頭村是閩侯縣重點僑鄉之一,現有海外華僑華人和香港、澳門、台灣同胞3500多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印尼等國。旅外鄉親素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 1979年以來,全村僑胞和港澳台胞共捐資近千萬元人民幣,為家鄉興辦公益事業100多項,大大改變了家鄉面貌。
C. 廣州滄頭村歷史,完整點啊親
查不到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內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容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D. 廣西那裡有古代遺址
一、古遺址
(一)柳城巨猿洞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城縣
簡 介:
柳城巨猿洞位於柳城縣社沖鄉新社沖村西南的楞寨山上。巨猿洞發現於山西麓的峭壁上,洞口距地面約90米。巨猿洞包括巨猿洞Ⅰ號洞及Ⅱ號洞,洞內長28米,面積180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遺址於1956年發現。1956年至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巨猿洞先後進行了六次考古發掘,洞內堆積物厚2至4米,由上而下可分為六層。出土巨猿下頜骨化石3件,巨猿牙齒化石1100多枚。伴生動物化石包括從高等靈長類到低等脊椎動物化石數千件,它們分屬哺乳動物的靈長目、嚙齒目、食肉目、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六類。主要有猩猩、金絲猴、獼猴、華南毫豬、碩箭豬、擬豺、小豬獾、水獺、似中國黑熊、大熊貓小種、桑氏鬣狗、最後鬣狗、豹、德氏花面狸、靈貓、果子狸、東方劍齒象、似鋸齒三棱齒象、雲南馬、爪獸、裴氏獏、柴氏犀牛、最後雙齒尖河豬、多突起河豬、柳城豬、丘齒鼷鹿、湖麂、鳳岐祖鹿、雲南黑鹿、廣西巨羊等,其中有不少為新種。柳城巨猿洞地質時代為更新世早期,距今約100萬年。
柳城巨猿洞是世界上迄今發現巨猿化石最多的一處洞穴,出土的巨猿化石代表著77個巨猿個體,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巨猿的形態及人類進化系統諸方面均有重大的價值。出土的其他動物化石作為更新世華南動物群的典型的代表,不僅為解決柳城巨猿洞的地質年代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而且對研究華南更新世早期動物群的分類等問題亦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布兵盆地洞穴遺址群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東縣
簡 介:
布兵盆地洞穴遺址群位於田東縣祥周鎮,布兵盆地位於田東縣百色盆地東南部,是中國南方一個小型斷陷盆地,喀斯特地貌發育,洞穴極為豐富,目前有十餘個洞穴發現古代遺存。
該洞穴遺址群於1999年被發現。2002年至今,廣西自然博物館和田東縣博物館對布兵盆地茅草洞、吹風洞、么會洞、感仙洞、霧雲上洞、寶來洞、霧雲洞、陸那洞、小山洞、中山洞、鯉魚洞(原名定霧洞改名為鯉魚洞)和村空洞等進行了長期的調查、發掘和綜合研究。在吹風洞發掘的5.5平方米范圍內,出土哺乳動物化石1007件,包括哺乳動物化石915,巨猿牙齒化石92件。哺乳動物群共24種,是典型早更新世早期的代表性種屬,吹風洞動物群的時代為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約200萬年左右。2004年么會洞兩次發掘的面積30平方米,發現625件哺乳動物化石和8件石製品,哺乳動物22種。其他洞穴均出土過動物化石或石製品。
布兵盆地洞穴遺存,發現了豐富的動物化石、人類化石和石製品,對於研究東亞早期人類的起源、現代人類的起源和中國南方第四紀環境變化意義重大。
(三)那賴遺址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
簡 介:
那賴遺址位於田陽縣城西面約3千米,坐落於田州鎮興城村與那坡鎮六合村交界處的山包上,面積約5平方千米。
該遺址於2003年發現,屬右江南岸四級階地,高出山腳約70米,網紋紅土層厚1-4米,礫石層距地表10-25米。遺址內散布著豐富的打制石器及加工碎片,器型有手斧、手鎬、砍砸器、刮削器等。在遺址的最高點有一處約50平方米的核心區,石製品分布密集。2005年廣西文物工作隊等對那賴遺址進行局部搶救 性發掘,出土大量的砍砸器、手斧、手鎬、刮削器等石製品和玻璃隕石。經對與手斧同地層出土的玻璃隕石進行年代測定,該遺址的年代為距今80.3萬年。
那賴遺址是一處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在遺址內發現的有一定規模的石器加工場,是百色盆地舊石器遺址中的首次發現,可能是迄今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舊石器時代石器加工場。那賴遺址石製品豐富,種類齊全,保存較好,是百色舊石器的重要成員,對研究我國南方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四)曉錦遺址
年 代:新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
簡 介:
曉錦遺址位於資源縣資源鎮曉錦村下錦自然村後龍山,距縣城東北方13千米,西面約3千米為資江,西南約30千米為潯江,遺址面積1萬平方米。
該遺址1997年底發現,廣西考古研究所隨後對該遺址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740平方米。該遺址發現了大量柱洞、灰坑、水溝和10餘座房址,以及陶窯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部分完整器及數萬粒碳化稻米等一批重要的文化遺物。
曉錦遺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可以確認為是桂北新石器時代的一個新的文化類型;發現的大量柱洞、灰坑、墓葬等,在廣西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是首次發現;碳化稻米的發現也屬首次,是兩廣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一批標本,對研究稻作農業的起源和稻作文化的傳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大浪古城遺址
年 代:漢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
簡 介:
大浪古城遺址位於北海市合浦縣石灣鎮大浪村委古城頭村。城址東、南、北三面為護城河,西面臨周江古河道。
大浪古城在20世紀60年代被縣文物部門調查發現。2002年廣西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古城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城址呈正方形,邊長220米,面積 48,400平方米。城址東、南、北三面有護城河,西面臨江。城牆殘寬5~20米,殘高1~5米。四面城牆的中部均有缺口,可能為城門,除西南角已被破壞外,其餘三個角均較寬大且高出周圍城牆體, 可能為角樓。現護城河已淤塞,但輪廓清晰。城址內出土數量眾多的刻劃紋和幾何印紋陶片、建築石構件等遺物,在城中央發現建築遺址,西門外古河道邊還發現了與城門相連的碼頭遺跡,包括弧形夯土平台、台階踏跺和船埠等。初步確定大浪古城遺址可能是《漢書》記載的海上絲綢之路合浦港之一。
大浪古城的發現,對尋找西漢中期的合浦郡郡治有很大的幫助,也為研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這個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課題,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質料。
(六)草鞋村遺址
年 代:漢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
簡 介:
合浦草鞋村遺址位於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草鞋村西南側的小嶺上,遺址西臨南流江分支—廉州西門江。
遺址於20世紀80年代發現。2007年至2008年,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遺址分布面積 13,310 平方米。發現陶窯、磚窯共22座,建築遺址5處,水井5口及一批作坊遺跡,呈環狀分布於小嶺的坡坎四周。出土雲樹紋和獸面紋瓦當、幾何印紋陶片、陶器及大量的筒瓦、板瓦殘片,也有米字紋、方格紋及方格帶戳印紋陶罐,水波紋陶缽,瓦當,陶墊,陶拍、網墜等。初步確定為漢代嶺南地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為集制陶作坊和窯場於一體的漢代遺址。
草鞋村遺址考古的一個重要收獲是大規模、完整的漢代制陶作坊遺跡的發現,遺址規模之大、功能之系統、保存之完整,在我國南方地區漢代考古上較為少見。對研究中原磚瓦製作技術南傳和漢代官營手工業制度,尋找漢代合浦港及合浦郡治具有重要的史證價值。
(七)越州故城
年 代:南朝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浦北縣
簡 介:
越州故城位於欽州市浦北縣石埇鎮坡子坪村,距縣城60千米,城址南濱南流江,依山築就。
1963年廣東省考古隊對位於城址內子城(官廳地)進行試掘。越州故城呈方形,坐北朝南,北高南低。東西南北門對稱,城牆殘高3~8米,城基最寬處約16米,全部城牆均以紅黃色泥與粗沙混合夯築,每隔百步有一突出城牆外的「馬面」,全城周長2080米,佔地面積370畝。東南面為一內城碼頭,穿過護城濠與南流江相連,城址內十字街道與東西南北門對稱,呈方形,東北城牆依山築就,穿山為城門。內城建在西面的一座山崗上,南北長130米,東西寬160米,也呈方形。內城南北寬130米,東西160米,城牆基寬3~6米,殘高1~2米,全城四周有護城濠。城內出土有筒瓦、板瓦、獸面瓦當、水波紋、素麵陶罐殘片、青黃色釉陶碗殘片等。
據《南齊書》記載,越州是當時的軍事政治中心,越州城自置至廢,經歷了我國南朝時期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約廢於隋朝中葉。越州故城是目前廣西保存較好的南朝城址之一,對研究南朝歷史、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八)中和窯址
年 代:宋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
簡 介:
中和窯址位於梧州市藤縣藤州鎮中和村,距縣城約10千米的北流河東岸。
遺址於1963年發現。1964年、1973年分別由自治區博物館和自治區文物工作隊、中山大學等進行了發掘清理,1981年9月和1986年6月時任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李輝柄主任率隊曾兩次到中和窯址考察採集標本。通過挖掘清理發現20多座瓷窯,主要分布在北流河沿岸長約2千米,寬約0.5千米的小山丘上。兩次試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中和窯的結構,為斜坡式龍窯,依山勢而建,呈長方形。分窯門、火膛、窯床、煙囪四部分。窯長一般為10~60米,寬為1.5~3米。燒制方法早期採用一缽一器仰燒法,晚期兼用迭燒法。瓷器品種式樣繁多,有各式碗、盞、盤、碟、杯、洗、盒、缽、壺、罐、瓶、燈、爐、盂、熏爐、魂瓶、枕、腰鼓和印花模具等,以碗、盞、盤、碟等日用器為主。紋飾豐富多彩,主要以纏枝花卉為主,有折枝、纏枝花卉、海水游魚、海水戲嬰、印花模具瓷質有尖狀蘑菇形、半球狀蘑菇形、平頂等式樣。印面所刻花紋分陰、陽兩種,頗具特色。其中一件飛鳥花卉印花模具,背面刻「嘉熙二年戊戌歲春季念龍參造」年款。中和窯址的年代應在北宋至南宋的後期,是以生產外銷瓷為主的地方民窯。
藤縣中和窯址的發現,擴大了我國青白瓷窯址的分布范圍,填補了廣西青白瓷研究的空白,為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研究我國古代外銷陶瓷提供新的資料,為研究宋代廣西手工業和社會經濟、文化以及對外友好往來,特別是與東盟各國往來有重要意義。
E. 仰韶村遺址是怎麼發掘的
在河南省澠池縣城北,有一處三面臨水的小村莊,因北望高聳的韶山,故稱仰韶。20世紀20年代,仰韶村發生了一件人類文化史上的大事,這就是仰韶遺址的發現。
最先揭開仰韶遺址神秘面紗的是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1921年,他帶領一支發掘隊來到仰韶村,尋找中華遠古文化的遺存。經過30多天的挖掘,獲得了一大批珍貴文物及人骨標本,他撰寫了《中華遠古之文化》一文,詳細報道了仰韶村遺址的發掘成果,並按照考古學的慣例,將這批以彩陶為主要標志的遠古文化命名為「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仰韶文化的發現。揭開了中國考古學研究和原始社會史研究的第一頁。中國近代考古學由此開端,仰韶村也從此馳名中外,成為史學界、考古學界嚮往的古文化聖地。
新中國成立以後,仰韶遺址又先後進行了兩次發掘,再次獲得了大批文化遺存,澄清了遺址的文化內涵,同時修正了安特生的一些錯誤認識,為研究中國史前社會發展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研究表明,仰韶遺址長900餘米、寬300餘米,面積30萬平方米。
仰韶中期彩陶盆仰韶遺址所代表的仰韶文化年代距今約7000—5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期,是黃河流域勢力最為強大的史前文化,也是中國同時期各類新石器文化中分布范圍最廣泛的一支,共發現遺址1000多處,主要分布區以陝、晉、豫為中心,西達河西走廊,東至魯西,北達冀中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南至漢水流域。
以仰韶村等重要遺址的發掘為基礎,綜合地域和時代所造成的文化面貌上的差異,可以將仰韶文化分為三個主要地區、七種類型、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是仰韶文化的發展中心,可分為北首嶺、半坡、廟底溝和西王村等類型,代表了這一地區仰韶文化發展的全過程;在豫中地區可分為廟底溝、大河村類型;在豫北冀南一帶,則可分為後岡、大司空類型。各類型之間在文化面貌上各自有地域特色。
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由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當時人們過著定居生活,有比較穩定的村落。人們從事鋤耕農業生產,種植粟、黍、稻穀等作物,飼養豬、狗、羊和馬等家畜,採集榛子、栗子、松子和朴樹子等果實及水生物等。彩陶盆內多見魚紋和網紋等形象,是當時漁獵活動的真實寫照。
仰韶文化的房子有圓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圓形和方形地面式,晚期還出現了方形地面連間式,始終以半地穴式房子最為流行。屋內正對門向的中心設一火塘,有些灶坑內嵌有保存火種的夾砂陶罐。有的在門內兩側築有低矮的小牆,有的在門道與居室之間有淺方坑形的門坎。屋內居住面和壁面都塗抹草拌泥土並修整得光滑平整,部分經過烘烤,十分堅硬。圓形房屋周壁牆中有密集的壁柱,室內中間有多根主柱以支撐屋頂,復原起來似現在的蒙古包形式。方形房子結構與圓形房子大體相同,也在坑壁和室內挖有柱洞,復原起來呈四角攢尖的方錐體。
埋葬制度多樣,有單人葬、多人葬、單人一次葬和集體二次葬,葬式有仰身直肢葬、俯身葬、屈肢葬,個別的實行同性合葬,還有瓮棺葬形式。成人都有成片的公共墓地,同一氏族的成員比較集中地埋葬在一起,隨葬品一般比較平均,看不出太明顯的貧富差別。兒童瓮棺則成群或零星地分布在居住區的房屋旁邊,以瓮、罐、缽、盆為葬具。
仰韶文化的制陶技術已相當成熟,最能代表當時的工藝水平。仰韶人有專門燒陶的窯場,有橫穴窯和豎穴窯兩種形式。陶窯由火膛、火道、窯算和窯室等部分組成,陶坯置於窯室底部多孔的窯箅之上。火焰經過底部的火道、火孔進入窯室,燒造出精美的紅陶。一般都用泥條盤築法製成,普遍採用慢輪進行修整,雖然以手工方法製成,但器形規整、色澤光潤、構思巧妙。在陶器表面還施加各種紋飾,其中裝飾作用最強的是彩陶花紋,這是當時最有成就的一種原始藝術。仰韶文化的彩陶紋飾構圖精巧合理,與優美的器物造型相結合,達到了相當完美的境地,成為中國原始藝術創作的範例。半坡類型的彩陶紋飾,以紅地黑花為主,也有原地紅花或加白衣飾黑、紅兩色花的,主要有人面形紋、魚紋、鹿紋等動物形象和象徵草木、穀物的植物花紋。神話化的人面紋圖像,頭上和嘴角都有化妝式的裝飾,似含有某種巫覡性質。魚紋佔主導地位,數量多、變化大、形象也逼真,其組合有單體和復體兩種形式,不少圖案是兩條以上的魚紋相重疊或相連形成一組紋飾,非常生動。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紋飾進入了成熟發展期。以弧線、弧邊三角、曲線、圓點和半圓形、鳥紋裝飾等元素,採用二方連續的裝飾方法,構成整組花紋環繞器壁,顯得絢麗多彩,還出現了多彩紋飾,白地或紅地自邊,紫紅彩、白彩相間,更顯得富麗堂皇。
仰韶文化還有一定數量的刻畫符號,目前主要發現在圜底缽口沿的黑彩寬頻紋上,有50多種。這些符號多是在陶器燒成後刻畫上去的,最多的是一道豎劃,其次是二道豎劃、X形、Z形、正鉤形、倒鉤形、T字形等形狀,也有的像植物形,還有其他多種形式。一般認為是起源階段的簡單文字或者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
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行程中,仰韶文化不斷吸收周邊文化因素,又給周圍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響,逐漸形成為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共同為中華民族文化機體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仰韶遺址的發掘,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中國的遠古文化,在撩開史前文化面紗、觸摸中華文明起源的同時,也拉開了中國田野考古的序幕,在當時起到了科學認識本民族發展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作用,同時也讓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在歷史上創造的輝煌,它一經發現,立刻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標志,為中國考古學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基礎。
F. 什麼是 故鄉村頭
故鄉的村頭!
G. 村頭村的歷史人文
村頭村舊屬延平府南平縣管轄,按民全村分為黃、楊、池三姓。村頭村能人輩出版,在清朝年間曾出過文權武秀才一楊光隋、揚世勇、黃貞隆,黃利煌;貢生——黃元廣;民國期間出過余東西團總——黃利平;解放時出過古田縣水口區區長——黃秀欽。居全鄉之首的黃家木院宏偉壯觀!佔地8畝,結構獨特,院內雕粱畫棟,清靜幽雅,是民家居住的優良住宅,也曾是地下黨在村頭的活動基地。在民國年間全村抗擊德化匪的驚天動地的故事也發生於此,歌謠「德化土村頭,被斃匪屍滿河流」。就是自衛反擊戰勝利的真實寫照。而黃家大院壁板上痕、炮樓更是歷史的見證。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福建省委地下黨七次會議在里黃連召開,會址就是闕家祠堂。游擊隊村頭聯絡隊長——黃秀欽發動村民積極參加支持地下黨秘密工作,為保衛紅色政權做出卓越貢獻。里黃連被政府譽為老區基點村,村頭村被譽為老區村。
H. 村頭老人講的詭異事件是真的嗎
聽過的啊,而且說的極其逼真,以至於到現在都不知道他們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根據家裡人的說法來看,這種事是真的存在的。
村頭老人一直喜歡聚在一起說東家長西家短的事情,我記得有一次我閑著沒事和幾個老人在一起聽他們閑談呢,然後他們也不知道說什麼呢就談到了這個詭異的時間。
聽說那個時候有一個老人(那時候還是一個孩子),去我們村西頭的核桃林裡面去玩耍了,是一個大夏天的中午,真的大家都在家裡午休呢,這個老人就叫著一個同學一起去了那裡耍了。
在這里說一下哦,我們村西頭一般都是莊稼地,但是由於地質不太好,所以是種的樹比較多的了。而且村裡有的人去世了之後也會埋在那裡,所以那裡就是很多墳墓得那種地方,別問我為什麼他們會去那裡,因為那裡有很多的酸棗很好吃,我也去過……
他們兩個人在一片比較平坦的地上摘酸棗的時候,突然聽見前面有小孩子們吵鬧的聲音,她們可能心裡是想著叫過來大家一起玩耍的,於是兩個人就尋著聲音找了過去,也確實是看見了幾個小孩子的,但是那幾個小孩子扭頭的瞬間把兩個人嚇傻了真的。
那些發出吵鬧聲的小孩子根本就沒有眼睛……聽他們講到這里的時候,我真的是汗毛都豎起來了,差點被嚇哭了。據說從那以後那兩個老人就再也沒去過西頭,一步都沒踏進去過。
還有一個,說的是一個在外工作的人,有天晚上突然就回來了,有人看見他和他打招呼的時候他也不答應,徑直走了過去。但是第二天就傳來了這個人因為意外離世的消息,但是怪就怪在那天晚上的時候他就已經去世了,那麼那個人看見的又是誰呢?
I.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千島湖鎮宋村鄉松林村村頭遺址是哪個朝代
南宋的時候,杭州市首都
J. 山西呂梁臨縣遺址有哪些
臨縣有個日本人開過赤嘟會的地方——叫官卯上;
臨縣名山——真武山;
臨縣磧口——古鎮;
臨縣劉家會村——文昌廟、廣嚴寺、狐妖山、二十一畝疙瘩、差卷台、長里哇、前塌、果子樹溝等。
名稱 地點 時代 面積
新化村遺址 臨縣雷家磧鄉新化村北1公里 夏商、東周 25萬
許家峪遺址 臨縣許家峪鄉許家峪村北1公里 夏商、東周 4千
吳家灣遺址 臨縣曜頭鄉吳家灣東北 新石器、夏商、戰國 6萬
宋家圪台遺址 臨縣曜頭鄉宋家圪台村東 新石器、夏商、戰國 1萬5千
林家圪垛遺址 臨縣林家坪鎮林家圪垛村東南 夏商、東周 2千
白家坂遺址 臨縣劉家會鎮白家坂村西南 新 石器、夏商、東周 2萬
郝家坡遺址 臨縣白文鎮郝家坡村南300米 商、東周 5千
木椿峪遺址 臨縣白文鎮木椿峪村東150米 新石器、東周 1萬5千
白文遺址 臨縣白文鎮白文村東南800米 新石器、東周 2萬5千
郝峪塔遺址 臨縣曜頭鄉郝峪塔東部 新石器、東周 9千
沙垣村遺址 臨縣林家坪鎮沙垣村東300米 新石器、東周 2萬
歧道村遺址 臨縣歧道鄉歧道村東 東周 3 萬土
地廟遺址 臨縣歧道鄉歧道村南400米 新石器、東周、 漢 8千
前曲峪遺址 臨縣曲峪鎮曲峪村東南400米 東周 8千
榆林村遺址 臨縣木瓜坪鄉榆林村西 東周 6萬
大和村遺址 臨縣木瓜坪鄉大和村東 東周 1萬
大有頭遺址 臨縣城庄鄉大有頭村東南300米 東周 6
萬塔地遺址 臨縣城庄鄉城庄村西南500米 東周 1萬5千
赤崖會遺址 臨縣城庄鄉赤崖會村西南 東周 2萬
雷家磧遺址 臨縣雷家磧鄉雷家磧村西南 東周 2萬
崔家坪遺址 臨縣三交鎮崔家坪村西 舊石器、新石器、東周 8千
小塔上遺址 臨縣雷家磧鄉小塔上村北800米 春秋 1萬
塔上地陶窯遺址 臨縣白文鎮張家灣東北 新石器、戰國 6百
石家塔遺址 臨縣城庄鄉石家塔村東南300米 戰國 1萬5千
前塔嶺遺址 臨縣城庄鄉城庄村西南500米 戰國 2萬
堯子坡遺址 臨縣車趕鄉堯子坡村 戰國 8千
城庄村遺址 臨縣城庄鄉城庄村南200米 新石器、戰國 3萬
烏突戍古城址 臨縣曜頭鄉郝峪塔村東北300米 戰國 200萬
劉家會古城址 臨縣劉家會鎮劉家會村東1000米 戰國 1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