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洛陽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什麼地方
Ⅰ 最久國都的漢魏洛陽的遺址有哪些
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郊區與偃師市、孟津縣毗連處。北靠邙山,南臨洛河。該城始建於西周初年,廢棄於唐初,前後延續使用近1600年。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以此作為國都,都城史長達540年以上。
此外,西漢及新莽末年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也曾建都於此。後趙、北周曾以此為南都、西京。
如包括這些,漢魏洛陽故城無疑是我國所有都城遺址中定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
漢魏時期的都城洛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140年,洛陽人口達100萬以上,當時中外交流頻繁,這里不僅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也是東方文明向東傳播的源頭。
北魏時,洛陽城有里坊320個,城內外有佛寺1300多所。馳名中外的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寺也是北魏時期開始開鑿的。當時的洛陽不但經濟繁榮,商業發達,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薈萃。
洛陽故城今存遺址內城城牆皆夯土版築而成,周長約14千米。
漢魏洛陽故城分別有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圈,遺址區地上和地下遺跡、遺物十分豐富。重要遺跡由內到外主要有:宮城、內城、外郭城、金墉城、永寧寺塔基遺址、太學遺址、東漢靈台遺址和金村大墓等。總面積近100平方千米,是近代以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城址,基本上為北魏時期所遺留。
宮城位於內城中北部,位置適中略偏西,是都城裡最重要的中心建築區。宮城的四面牆垣保存尚好,牆基雖已埋沒地下,但尚能連接起來。
在南牆的偏西處,有門址一座,形制宏大,當是宮城的正門,按文獻記載北魏時叫「閶闔門」。閶闔門是在魏晉宮門舊址上建造起來的。它是以柱網構成的殿堂式城門樓建築,面闊七間,進深四間。
整個門址位於宮牆後側,門前兩側分別有巨大的子母土闕與宮城南牆及兩側院落南牆相連接。該城門是目前國內考古發掘出的時代最早的都城宮城的正門。
宮城的西部,應是漢北宮和北魏宮城中的主要殿堂之地,如傳說的「金鑾殿」,即北魏太極殿遺址。南對閶闔門,呈長方形,地下保存的夯築地基厚達6米以上,其周圍有密集成組的夯土基址。
內城即東周、東漢、曹魏、西晉時期的洛陽城,平面略作南北長方形,古稱「九六城」。內城垣除南垣因受洛河的北移被沖毀外,東、西、北三面牆垣,斷斷續續依然留在地面上,內城北垣東段高出地面5至9米。
城牆寬約14至30米,系夯土版築,細密結實,牆垣上一排排的版築夾棍眼的痕跡,仍清晰可見。探見城門闕口10座。城內一共發現東西橫道四條,南北縱道四條。
東漢太學遺址在內城南郊,始建於公元29年,在校太學生曾多達30000餘人。175年於太學講堂前立石碑46通,史稱熹平石經。至241年,又立石經28塊,史稱正始石經。
太學遺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在遺址內部有大面積的夯土建築遺址,有一排排的建築房基,或為東西長方形,或為南北長方形,排與排之間距離相等,排列有序。
太學是古代傳授儒家學說的最高學府,熹平石經是我國最早的官定儒學經本。發現於偃師東大郊村內的西晉辟雍碑,碑文詳細記載了西晉武帝司馬炎及其太子到太學視察,並親至辟雍行禮的情況。
東漢靈台是我國古代用來觀察天象的高台建築。遺址在內城南郊,創建於公元56年,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天文台,也是我國發現最早的一座天文觀測台遺址。曹魏、西晉相繼使用,達250餘年之久。
靈台遺址范圍達40000多平方米,每面牆垣各開有門,四面共開12門。中心建築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高台四周有上下兩層建築。
東漢傑出科學家張衡,曾先後兩次任太史令10多年,領導、主持和參與了靈台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他設計製造的「渾天儀」、「地動儀」等精巧絕倫的科學儀器,當時都安放在靈台之上。
位於內城西北角的金墉城,為曹魏明帝所築。總面積26萬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晉時被廢帝、後多安置於此,實為洛陽城的軍事要塞。
金墉城由南北毗連的3個小城構成,平面呈「目」字形,城垣夯築,共有城門八座。最北一城西垣、南垣各一門,中間一城西垣二門,南面一城四面各開一門,遺址內有夯築台基、磚砌基址多處。
史書記載,當年金墉城「重樓飛閣,遍城上下,從地望之,有如雲也」,足見其豪華壯麗。1956年,河南省將漢魏洛陽故城列為保護古跡之一。從1962年開始,我國考古工作者對漢魏故城遺址進行全面考古發掘,發掘工作至今仍在進行。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底,洛陽市完成了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基遺址保護工程,這是漢魏洛陽故城保護展示的第一個項目,也是漢魏洛陽故城對外展示的第一個窗口和平台。2006年,《洛陽市漢魏故城保護條例》出台,為漢魏故城遺址的保護提供了法律武器。
Ⅱ 漢魏洛陽故城位於哪裡,有什麼意義
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郊區與偃師市、孟津縣毗連處。北靠邙山,南臨洛河。該城始建於西周初年,廢棄於唐初,前後延續使用近1600年。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以此作為國都,都城史長達540年以上。此外,西漢及新莽末年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也曾建都於此。後趙、北周曾以此為南都、西京。如包括這些,漢魏洛陽故城無疑是我國所有都城遺址中定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
Ⅲ 漢陽陵l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漢陽陵博物館 是一個地方嗎
漢陽陵和漢陽陵博物館是一個地方,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個稱呼。
漢陽陵,又稱漢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西安市高陵區三縣區。
陽陵始建於漢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修建時間長達28年,陵園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
1963年4月,陽陵被公布為第一批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25日,陽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國家文物局負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評定管理工作,先經該國家局批准立項,考古遺址公園符合若干條件且已初具規模後再開展評定工作。評定合格者,由國家文物局授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稱號,並向社會公布。
漢陽陵博物館(Hanyangling Museum),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依託西漢景帝與王皇後同塋異穴合葬的陽陵陵園而建,是一座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是中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經過三十多年的考古勘探發掘,現已探明,漢陽陵主要由帝陵陵園、後陵陵園、南區從葬坑、北區從葬坑、禮制建築、陪葬墓園、刑徒墓地以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
Ⅳ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公園名單
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
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共12項)
北京圓明園考古遺址公園
周口店考古遺址公園
吉林集安高句麗考古遺址公園
江蘇鴻山考古遺址公園
浙江良渚考古遺址公園
河南殷墟考古遺址公園
洛陽隋唐考古遺址公園
四川廣漢三星堆考古遺址公園
成都金沙考古遺址公園
陝西漢陽陵考古遺址公園
秦始皇陵考古遺址公園
大明宮考古遺址公園
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共23項)
山西晉陽古城考古遺址公園
遼寧牛河梁考古遺址公園
吉林渤海中京考古遺址公園
江蘇揚州城考古遺址公園
江西御窯廠考古遺址公園
山東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
曲阜魯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
大汶口考古遺址公園
河南漢魏洛陽故城考古遺址公園
鄭州商城考古遺址公園
三楊庄考古遺址公園
湖北楚紀南城(含八嶺山、熊家冢)考古遺址公園
湖南長沙銅官窯考古遺址公園
里耶古城考古遺址公園
老司城考古遺址公園
廣西靖江王府及王陵考古遺址公園
甑皮岩考古遺址公園
貴州可樂考古遺址公園
陝西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
秦咸陽城考古遺址公園
甘肅鎖陽城考古遺址公園
新疆北庭故城考古遺址公園
重慶釣魚城考古遺址公園
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共12項)
遼寧 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吉林 渤海中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黑龍江 渤海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江西 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山東 曲阜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大運河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河南 漢魏洛陽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湖北 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湖南 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廣西 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重慶 釣魚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新疆 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共31項)
河北 元中都考古遺址公園
泥河灣考古遺址公園
趙王城考古遺址公園
山西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考古遺址公園
內蒙古 遼上京考古遺址公園
薩拉烏蘇考古遺址公園
遼寧 金牛山考古遺址公園
吉林 羅通山城考古遺址公園
黑龍江 金上京考古遺址公園
江蘇 闔閭城考古遺址公園
安徽 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
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遺址公園
福建 城村漢城考古遺址公園
萬壽岩考古遺址公園
江西 吉州窯考古遺址公園
山東 臨淄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
城子崖考古遺址公園
河南 鄭韓故城考古遺址公園
偃師商城考古遺址公園
城陽城址考古遺址公園
湖北 銅綠山考古遺址公園
龍灣考古遺址公園
盤龍城考古遺址公園
湖南 炭河裡考古遺址公園
城頭山考古遺址公園
雲南 太和城考古遺址公園
陝西 統萬城考古遺址公園
龍崗寺考古遺址公園
甘肅 大地灣考古遺址公園
寧夏 西夏陵考古遺址公園
青海 喇家考古遺址公園
Ⅳ 漢魏洛陽故城的遺址簡介
現存漢魏故城的規模與布局,基本上就是北魏時期所遺留,由內到外分為宮城、內城、外郭城三重城圈。在現今的遺址區地上、地下,可清晰看到當時的宮城、內城、外郭城、永寧寺塔、東漢太學、靈台遺址和金村東周大墓等。
城牆遺址
現存平面為長方形,南城牆因洛河北移被水沖毀。北、東、西3面城牆保存較好。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內,北牆全長約3700 米,寬約25~30米;西城牆殘長約4290米,寬約20米;東城牆殘長約3895米,寬14米。全城周長14公里。城牆夯土版築,版築夾棍眼的痕跡尤存。在部分城牆上還發現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牆北段有4座,北牆東段有3座。墩台間距為110~120米,類似後世城牆所築的「馬面」。在城牆外側均發現有護城河遺跡。北魏外郭城破壞殆盡,現存南郭城少量夯土垣牆殘段。
城門遺址
西城牆探出5座城門,除北起第二門為一門二洞外,皆為一門一洞。最北一門是北魏的承明門,向南是北魏的闔閭門,即東漢的上西門,再南是北魏的西陽門,再南是東漢的雍門,北魏時廢,最南是北魏的西明門即東漢的廣陽門。北城牆探出2座城門,西面的一門三洞,是北魏的大夏門,即東漢的夏門,東面的門洞已破壞,有一條路土通過,應是北魏的廣莫門,即東漢的谷門。東城牆探出3座城門,皆為一門一洞。北起第一門是北魏的建春門,即東漢的上東門,與闔閭門相對。第二門是北魏的東陽門即東漢的中東門,與西陽門相對。第三門是北魏的青陽門,即東漢的旄門(又稱望京門),與西明門相對。文獻中所載南城牆的4座門,自西向東為北魏時的津陽門(東漢津門)、宜陽門(東漢小苑門)、平昌門(東漢平城門)、開陽門(東漢同名),沒於洛水已無跡可尋。 閶闔門 閶闔門是北魏宮城的正門,其北面正對宮城正殿太極殿;南面為御道銅駝街,並直通內城正門宣陽門。閶闔門始建於曹魏明帝時期,西晉、北魏時沿用。
閶闔門北面正對宮城正殿太極殿;南面為御道銅駝大街,並直通內城正門宣陽門。作為象徵帝王威儀的禮儀性建築,閶闔門是舉行帝王登基、接見四方朝貢者等重大活動的地方,極少用於通行。洛陽市閶闔門遺址是目前為止考古發掘出的年代最早的都城宮城正門,閶闔門的左右雙闕也是迄今為止發掘所見最早的宮城門闕。
宮城遺址
東漢時期,城內主要宮殿為南宮和北宮。曹魏、西晉變化不大。北魏時建立了單獨的宮城。北魏的宮城位於城內北中部,南北長1398米,東西寬660米,佔全城總面積十分之一左右,是最重要的中心建築區。宮城的南、東、西三面城門已找到,南門也稱閶闔門,門洞闕口寬約46米,門兩側有厚大的夯築土闕,形制雄偉;東門雲龍門與西門神虎門相對。宮城內西部有一座大型夯土台基,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0米,高出地面4米左右,應是北魏太極殿遺址。在宮城其他地方還發現夯土台基20餘處,亦為宮殿遺存。
城的西北隅有曹魏時期修建的金墉城,由3個南北相連的小城組成,平面呈「目」字形,南北長約1048米,東西寬為255米。3城之間有門道相通,城牆寬約 12~13米,殘高6米左右。城內也發現有20多處夯土台基。金墉城北靠邙山,可俯瞰洛陽全城,是進攻和防守的制高點,在城牆的外壁上,每隔60~70米也有一座向外突出的墩台,可見這里應是一座軍事要塞 。
太極殿
太極殿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宮殿名稱。自三國時期,魏明帝始建太極殿後,直至唐朝歷代皇宮正殿(類似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皆為太極殿,之後北宋西京洛陽的大內正殿亦為太極殿,清代北京紫禁城亦有太極殿。
太極殿的建造,確定了漢魏洛陽城的建築布局中心,而以太極殿為中心的宮城布局形態,標志著中國古代都城布局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
永寧寺遺址
永寧寺塔為北魏永寧寺佛塔,建於北魏熙平元年(516),在北魏國都洛陽城內,現已不存,遺址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310國道與隴海鐵路交叉口處。
永寧寺塔塔基遺址
據楊玄之《洛陽伽藍記》追述,永寧寺塔為木結構,高九層,一百里外都可看見。據其他記載,塔高四十九丈或四十餘丈,合今136.71米左右,加上塔剎通高約為147米,是古代最偉大的佛塔。永寧寺塔平面正方,每面各層都有三門六窗。塔剎上有相輪30重(一說為13重之誤),周圍垂金鈴,再上為金寶瓶。寶瓶下有鐵索四道,引向塔之四角,索上也懸掛金鈴。晚上和風吹動,十餘里外都可聽見。塔的裝飾十分華麗,柱子圍以錦綉,門窗塗紅漆,門扉上有五行金釘,並有金環鋪首。
太學遺址
太學遺址范圍很大。經勘探和試掘﹐主要遺跡有兩部分﹕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約200米﹐南北約100米﹐附近曾發現石經碎片﹐可以認為是東漢太學主要部分之所在﹔另一部分在它的東北約100米處﹐遺跡保存較好﹐平面亦成長方形﹐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50米﹐四周築牆。據記載﹐東漢的太學始建於光武帝建武五年﹐以後屢經擴建﹐至順帝陽嘉元年(132)才全部竣工﹐太學生多達3萬餘人。靈帝熹平四年(175)﹐立石經於太學﹐稱「熹平石經」。漢末董卓燒洛陽宮廟﹐殃及太學。魏文帝黃初五年﹐在東漢的舊址上重建太學﹐正始中又新立石經﹐稱「正始石經」。西晉初年﹐依漢魏之制興太學﹐而咸寧二年(276)又另立國子學﹐與太學並存。
熹平四年(175)於太學講堂前立石碑46塊,史稱熹平石經。至曹魏正始二年(241),又立石經28塊,史稱正始石經。太學遺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部達3萬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萬平方米左右。在遺址內部有大面積的夯土建築遺址,有一排排的建築房基,或為東西長方形,或為南北長方形,排與排之間距離相等,排列有序。太學是古代傳授儒家學說的最高學府。熹平石經是我國最早的官定儒學經本。東漢靈台遺址在內城南郊,今偃師市崗上村與大郊寨之間。靈台創建於光武帝中元元年(56),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天文台。曹魏、西晉相繼使用,達250餘年之久。靈台遺址范圍達4萬多平方米,中心建築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東西殘寬31米,南北殘長41米,殘高8米余。東漢傑出科學家張衡(78~139),曾先後兩次任太史令10多年,領導、主持和參與了靈台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位於內城西北角的金墉城,為曹魏明帝所築。 南北長1048米,東西寬255米,總面積26萬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晉時被廢帝、後多安置於此。唐初,洛陽縣治設金墉城,貞觀六年(632)移於東都毓德坊,金墉城遂廢。經勘察發現三座小城連在一起,平面呈目字形。城外有河水環流,各城門闕皆有遺跡。城內發現夯築台基多處,以及磚砌基址、水池等。北魏時,增修外廓城,長、寬各約10公里。城內外建有佛寺1367所,而以皇家寺院永寧寺最為豪華壯麗。永寧寺在宮城外西南面,初創於北魏熙平元年(516),北魏末年被雷擊焚毀。
據勘測南北長305米,東西寬260米,中心為木塔,木塔基座為方形,上下兩層,下層位於今地表之下,上層基座長寬各38.2米,高2.2米,四面原以青石壘砌鑲包。在發掘塔基的過程中,出土一批工藝精湛的泥塑造像,給研究北魏佛教藝術提供了珍貴資料。另有石雕、瓦、瓦當等建築材料。平等寺北齊造像碑俗稱寺里碑,在漢魏故城內城東垣外,今偃師市寺里碑村南。計四通,下部皆深埋於地下,地表裸露部分,高約1.5~2米不等。碑上雕有佛、菩薩、弟子像,結跏趺坐的六佛圖,姿態優美的飛天,慢步行進的大象,造型生動的猛獸,以及帳幔、火焰、蓮花等,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為北齊所遺存下來的少數佛教藝術珍品之一。1962年開始對漢魏故城遺址進行全面考古發掘,發掘工作至今仍在進行。 1954年,北京大學閻文儒對漢魏洛陽故城進行調查。1962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此進行長期的勘探和發掘,基本探明了城牆、城門、主要街道、宮城的范圍和部分殿台基址以及城西北隅金墉城的范圍和布局,發掘了城內永寧寺遺址、城南靈台、辟雍、明堂等禮制建築和太學遺址及刑徒墓地。
漢魏洛陽故城的形制自東漢到北魏變化不大。東漢雒陽城平面略呈長方形,共有城門12座。其中西門3座,南門4座,東門3座,北門2座。城內主要宮殿為南宮、北宮,東北隅有太倉、武庫,中部西側為金市。城外東郊有馬市,南郊有南市。曹魏和西晉的洛陽城,依照前制,只是在魏明帝時在洛陽城西北角增修了金墉城。北魏時仍利用東漢、魏晉的城牆和城門,只是把西城牆中間的雍門向北移了約 500米並改稱西陽門;在西城牆北端靠近金墉城處又開一門,稱承明門。在城內廢除了東漢以來南北宮的制度,建立了單一的宮城,街道也有些變更。宣武帝景明二年 (501)增修外郭城,號稱「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有 320個坊及大市、小市、四通市等工商業區,范圍極廣,東漢以來的舊城成為北魏洛陽的內城。 有永寧寺、白馬寺、靈台、明堂、辟雍、太學、刑徒墓地等。永寧寺是北魏洛陽城內最大的一所佛教寺院,位於宮城西南 1公里處。寺院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周圍有夯土牆,總長1040米。已發現南門、東門、西門和西南角的角樓。寺院正中的方形塔基高4.7米,多為夯土版築而成。塔基上有 5圈方形柱礎,正中有一座用土坯壘砌的方台,台的南、東、西三面壁上各保存 5座弧形壁龕,供奉泥塑佛像。永寧寺塔於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 (534)時被雷電所擊起火焚毀,1963年發掘時塔基表面及其周圍尚有很多灰燼、燒土塊和木炭等遺存。
靈台位於南城牆東漢平城門外大道西側,是漢晉皇室用來占星雲、卜凶吉的地方,也是研究天文、氣象的專門機構。遺址南北長200米,東西寬220米。經發掘中心建築為一座方形台基,台基有上下兩層平台,下層平台與今農田地面同高,四周環築迴廊,迴廊外用卵石鋪成散水,散水外有磚砌的排水溝。北面正中有坡道可通上層平台,四面各有五開間的建築。中心台頂現存殘高8米多,平面略呈南北長11.7米、東西寬8.5米的橢圓形。靈台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一座最早的天文觀測台遺址,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曾在此設計製造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為我國古代天文學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明堂為「天子太廟」,是皇帝祭祀祖先接受臣下朝覲的地方,位於靈台之東。圍牆平面近方形,南北長400米,東西寬 386米,圍牆內正中有一座大型正方形夯土台基,是明堂的主體建築。辟雍是封建統治階級「行禮樂,宣德化」的地方,位於明堂之東。圍牆平面方形,每邊長約 170米。圍牆內偏南處有一座大型長方形夯土台基,應是辟雍的主要建築。遺址出有西晉咸寧四年(278)所立「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碑(即晉辟雍碑),碑文記載了晉武帝司馬炎及皇太子司馬衷親臨辟雍視察的事跡。
太學創建於東漢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是中國最早的大學。遺址位於辟雍的東北,分為東西兩大部分。西部是一組長方形夯土建築群,其范圍東西長約 104米,南北寬90餘米;東部為一組密集成排的夯築房基,圍以3米寬的夯土牆,南北長 220米,東西寬150米。有名的「熹平石經」和「正始石經」就先後鐫刻在這里。
在靈台西南 1.5公里處,發現有一處東漢刑徒墓地,其范圍東西長 250米,南北寬200米,已發掘出522座刑徒墓。經鑒定全部刑徒的脊椎骨都有明顯的勞損痕跡。出土刑徒墓磚 820多塊,都是利用各種殘缺廢棄的磚來寫刻的,銘文為隸書,有的草率,有的規整,是除碑刻、簡牘之外,數量最大的一批漢代書法資料。刑徒墓磚上一般均刻有獄名或郡縣名、刑名、姓名、死亡日期等。這些刑徒是從全國各地的獄所押送到司隸校尉、將作大匠等管轄的工地,替封建統治者修砌陵墓、建造宮苑、築城、挖河、開鑿棧道、漕運、伐木、采礦等重體力勞動的。許多刑徒在刑期未滿之前就被折磨致死。刑徒墓地的發現和墓磚的出土,是研究漢代刑獄制度和階級關系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
Ⅵ 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在什麼地方
臨淄,作為抄齊國故都襲,擁有豐富的齊文化資源,2016年2月,佔地23250畝的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將開工建設,預計2019年底將建設完工;囊括「一城二十館」的齊都文化城項目已投入運營。其中臨淄古玩城、東孫戰國墓展館及16個民間主題博物館已建成投用。足球博物館已開放試運行,齊文化博物院展陳2016年也將與廣大遊客見面;除此之外,淄河河道治理項目、齊城文化園項目也將於近期開工建設。屆時,齊國古都旅遊觀光客流將有望重現春秋戰國時期「揮汗如雨」的勝景。齊都
Ⅶ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具體在哪裡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東15公里洛陽市郊區、偃師市、孟津縣毗連處。北靠邙山,南臨洛河
Ⅷ 洛陽有哪些名勝古跡洛陽的遺址都在什麼地方可以讓參觀的遺址有哪些
最有名的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
遺址很多,但是在時間的長河裡,多數已成青青麥田。市內可以去天子駕六博物館。白馬寺東可以到漢魏故城遺址(漢光武帝劉秀和曹丕建都的地方)、永寧寺遺址。不收費,不要門票。
Ⅸ 中國的遺址公園有哪些
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2010年共12項)
北京 圓明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周口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吉林 集安高句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江蘇 鴻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浙江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河南 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四川 三星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金沙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陝西 陽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秦始皇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附件2:
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共23項)
山西 晉陽古城考古遺址公園
遼寧 牛河梁考古遺址公園
吉林 渤海中京考古遺址公園
江蘇 揚州城考古遺址公園
江西 御窯廠考古遺址公園
山東 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
曲阜魯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
大汶口考古遺址公園
河南 漢魏洛陽故城考古遺址公園
鄭州商城考古遺址公園
三楊庄考古遺址公園
湖北 楚紀南城(含八嶺山、熊家冢)考古遺址公園
湖南 長沙銅官窯考古遺址公園
里耶古城考古遺址公園
老司城考古遺址公園
廣西 靖江王府及王陵考古遺址公園
甑皮岩考古遺址公園
貴州 可樂考古遺址公園
陝西 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
秦咸陽城考古遺址公園
甘肅 鎖陽城考古遺址公園
新疆 北庭故城考古遺址公園
重慶 釣魚城考古遺址公園
Ⅹ 隋唐洛陽古城遺址具體在洛陽什麼位置
在王城大橋與牡丹橋的交匯處,坐公交車26、29、34、37、62、68都可以到,下車最多的走一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