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古椰貝丘遺址在哪裡

古椰貝丘遺址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1-02-22 21:14:02

❶ 南方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哪裡

4月8日,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共同主辦的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京揭曉: 雲南富源大河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該遺址文化層的年代為4.4萬年至3.6萬年,它的發現表明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發生於中國南方的時間早於北方,這或許意味著不同的交流路線。 廣東深圳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該遺址距今7000~6000年,它是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史前時代研究的重要發現。 河南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 河南靈寶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帶,該墓地的發現極大的深化了學術界對仰韶文化中期社會復雜狀況的認識。 廣東高明古椰貝丘遺址 該遺址是目前所知新石器時代晚期珠江三角洲地區保存最好、信息量最豐富、最具代表性的貝丘遺址。 山西柳林高紅商代遺址 晉西北、陝北高原一帶在商晚期可能為某政治集團的活動范圍,該遺址可能是這一集團的權力中心所在。 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 先秦土墩墓被認為是吳越文化的特徵之一,此次發現填補了在福建地區發現土墩墓的空白。 甘肅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 三座墓葬墓道中發現隨葬車4乘、墓室各1乘,車乘裝潢極度豪華。這類車乘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實屬罕見。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 該遺址大型「樂器坑」的發現對於早期秦人的禮樂制度、祭祀制度、銅器鑄造工藝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材料。 安徽六安雙墩漢代墓地 雙墩一號漢墓和六安國王陵區的發現,揭開了《史記》所載的西漢六安國的神秘面紗。 上海普陀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 距今700年歷史,是已發現的同類遺址中規模最大、做工最精、保存最好的一處。

❷ 我國原始農耕時期的文化遺址名稱有哪些

1、雲南富源大河舊石器洞穴遺址。2、廣東深圳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3、河南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4、廣東高明古椰貝丘遺址。5、山西柳林高紅商代遺址。6、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7、甘肅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8、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9、安徽六安雙墩墓地。10、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

❸ 楊雪梅:考古有多少能改變歷史

「我和外國學者合作,從2000年開始替劍橋大學寫一本關於中國考古學的英文教材,如今寫了十年,還是沒有完成,原因在於中國的考古新發現真是層出不窮,每過一年,就需要再加一些新的內容進去。不過,欣慰的是2000年寫時一些觀點還只是大膽的學術推測,現在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證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副所長陳星燦用「加不勝加」來形容不斷涌現的中國考古學發現,他多次參加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評選,也是考古學科「十二五」規劃的執筆人之一。


「學科規劃也好,十大新發現的評選也好,都想體現對於正在進行的大規模考古的引領,不過能轉化為科學價值的考古還是有限。」
大量的空白不斷填補
但薄弱的環節依舊薄弱
「南澳Ⅰ號」水下考古的領隊崔勇,五年之內兩次作為領隊來參評「十大考古新發現」,幸運的是兩次都入選了。上一次是2006年的廣東高明古椰貝丘遺址,通過搶救性發掘,填補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早商以前的考古學編年體系的空白,包括稻穀等大量植物遺存的出土,為研究本地區和嶺南稻作農業起源提供了新資料。而已經進行了四年的水下考古項目「南澳Ⅰ號」今年也入選「2010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是一個考古的富礦,這些年,我們無論是在史前、都城等傳統的考古領域,還是在水下考古等新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填補了很多空白,但大家都知道需要做的工作還非常多,許多薄弱的環節依然薄弱。」
薄弱,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河南、陝西、山西、山東等文物大省相比,一些省份的考古工作依然有很多不足。河南2007年有5個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而一些地方的考古發現都很少進入終評會。因為大規模基本建設、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以及文明探源工程進而後開展的區域系統調查和發掘工作,連過去開展工作較少的貴州等地,都發現了不少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重要的聚落考古發掘遍布全國大多數省區,從南海之濱的廣東深圳咸頭嶺,到橫斷山區的四川漢源麥坪,新石器時代的一系列重要遺址和墓葬的揭示,為建立更加豐滿的中國史前文化體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但舊石器時代的遺存歷年久遠,很難保存下來。尋找發現舊石器遺址,從來就是考古的重要任務。但是,在過去5年有關舊石器早、中期的田野工作僅可舉出少數幾項。比如今年入圍的25項中,也只有河南登封西施舊石器時代石葉遺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認為,該遺址是我國及東亞大陸腹地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晚期典型的石葉製作場遺址。石葉被認為是早期現代人的文化標識,在非洲歐洲十分發達,在中國發現很少,以前也僅在北方邊陲,學術界曾認為石葉遺存在中國只是局部現象,從未越過黃河,而登封的發現改變了這種認識。
同時從舊石器向新石器的過渡階段的考古,在學術上的進展也很緩慢。只有對河南許昌靈井遺址的持續發掘,發現了包括上下兩個文化層在內的大量石製品和動物化石,下文化層可能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河南新密李家溝遺址(2009年10大發現)發現了舊、新石器過渡期間的連續地層,以及早期陶器與細石器共存的資料,為討論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起源和旱作農業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人類歷史如何從舊石器進入新石器是一個世界性的學術話題。專家認為是最後冰期以來的環境巨大變化,迫使人類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整,產生了包括生計方式和取食活動內容的變化,農業的產生,居住方式從流動趨向穩定、磨製石器和陶器等新的人工製品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現有資料業已表明,世界上不同地區向新石器文化過渡的方式不同,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也有自己的特點。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還需要開展大量的田野工作,繼續尋找相對欠缺的舊石器時代的資料,建立更完整的發展系列資料。
發掘的課題意識在增加
曾經邊緣的正成為主流
「一些高質量的考古成果,其實還是來自多年的連續挖掘和學術積累,殷墟距離第一次考古發掘已經過去80年了,但還不斷地有新發現。今年是仰韶文化發現90周年,但關於仰韶文化的研究一直在進行。」陳星燦作為領隊發掘的河南靈寶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曾入選2006年十大考古新發現。這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帶,2000年至2006年,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6次主動科學發掘和系統鑽探,發掘面積累計5000餘平方米,大型中心性聚落、特大公共性建築和缺少奢侈品的大墓構成了該時期復雜社會的特點,對於解釋中國第一個王朝為什麼最終會在中原建立提供了更豐富的細節。
2008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李水城教授,在山東渤海南岸地區揭露出晚商至西周的多處制鹽遺址,這是目前在渤海南岸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鹽業遺址群。通過對其中若干遺址的全面揭露,首次了解到該地區為殷墟時期商王朝的鹽業生產中心。遺址高度密集和整齊劃一的制鹽設施,表明這是一種對於資源控制的國家行為,並為研究商人東進及其所導致的一系列歷史事件提供了全新的線索。「如此完整地揭露整個古代制鹽作坊遺址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是首次。對鹽業遺址的研究在西方開始得很早,我們開始得晚,但新的發現非常多。」
類似的發現還有入選2009年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江西高安華林造紙作坊遺址,完備的造紙作坊為我們認識宋代以來造紙技術發展史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其實中國見諸考古記錄的手工業遺存有玉石器、陶器和瓷器、琉璃(玻璃)、磚瓦、漆木器的製作,銅、鐵、鉛、鋅、金、銀、錫、汞等金屬開采冶煉和器具製作、舟船車輿的製造,以及制鹽、紡織、造紙、釀酒作坊等。目前研究進行得較詳細的有玉器和瓷器、金銀器等。其他門類如冶金、紙坊、酒坊等在過去5年都有許多重要考古發現。但相關的研究並不充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所長、學部委員王巍說,每一年的評選其實只是對過去一年工作的總結,許多沒有入選十大新發現的也有非常好的發現和價值。「聽活動在一線的發掘領隊的報告,真的是非常大的享受和收獲。每一項考古現在都做得很細致,盡可能多地搜集信息,以前植物考古、動物考古、環境考古還是舶來品,現在你看每一項考古中都包含了這樣的內容,大家都開始認識到研究人與環境的關系,研究人的行為、對資源的控制。包括以前我們不太重視的一些領域,如鹽址、造紙作坊、鑄銅遺址、水利設施,現在都是關注的重點。」
北京大學文博學院的趙輝教授也是學科規劃的執筆人,他說,「十二五」的學科規劃基本延續了「十一五」的思路,許多重大課題會一直伴隨著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也會一直是田野考古的重點。
考古學要解釋中國
也要說明對於世界的貢獻
新疆鄯善吐峪溝石窟群和佛寺遺址毫無懸念地入選201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它和同樣入選的江蘇南京大報恩寺遺址都可以算得上是佛教考古的范圍。長期以來,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重點在張騫「鑿空」西域以來,經絲綢之路和北方草原地帶與西方的文化交流,以佛教為代表的文化傳播的專題考古更是長盛不衰,這與「十二五」學科規劃的重點不謀而合。
讓我們來看一看2006年入選十大的甘肅張家川戰國墓地。該墓地清理被盜墓葬三座,出土金、銀、銅、鐵、陶、骨以及瑪瑙、釉陶珠等文物2200餘件。三座墓葬的結構形式新而獨特,墓道中各發現隨葬車4乘、墓室各一乘,車乘裝潢極度豪華。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錯金、銀、鐵制車構件和金、銀、銅車飾品,以幾何圖案和動物為主,有著明顯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徵,出土的海藍色釉陶杯和大量的釉陶珠,有著濃厚的西域文化特點,出土的鏟足鬲和陶器,又有著強烈的戎人文化風格。這個墓地還出土了一個小玻璃杯,它是西亞的,這證明,此地在那時已與西亞地區有聯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與人類學研究所易華博士說,隨著一些重要考古發現成果的面世,中西方交流有大幅度提前的趨勢。中國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晚期出現的小麥遺存、青銅時代出現的冶金術和馬、商代的馬車、新疆小河墓地歐洲人種的墓葬,都表明中西方的交流由來已久,而有關這些交流的專題研究,不但是今後考古學的重點課題,也是人類學的重要方向。
「雖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大量的田野考古依然是配合國家的基本建設,但帶有課題意識的主動發掘會逐漸增加,即使是一些搶救性發掘也要圍繞一些重大課題進行研究。」王巍說,中國文明起源和形成的考古內容將貫穿整個「十二五」的田野考古,研究范圍自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21年,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段重點探討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龍山時代黃河、長江兩大河流域和西遼河地區,長城地帶等參與史前文明進程的主要地區,通過不同地區社會復雜化、文明化過程的比較研究,總結概括中國文明的本質。而在後一階段,重點研究夏、商、周三代氏族社會轉向國家統治形態,調整社會結構,強化意識形態壟斷等方面的歷程,闡明中國文明的特點,進而說明中國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如此看來,中國考古學不但要解釋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問題,也要嘗試解釋中國之於東方乃至世界和世界之於中國的問題。這顯然需要數代人持之以恆的努力。

❹ 我國一共有多少個古椰貝丘遺址分別是.............

就一處在廣東高明

❺ 想知道: 佛山市 廣東高明古椰貝丘遺址 在哪

古椰貝丘遺址,位於高明荷城街道古椰村鯉魚崗側,廣明高速荷城出口匝道右手邊。

❻ 考古界的最大發現

考古界的最大發現是阿爾迪的化石

阿爾迪是一個女性始祖地猿的石化骨骼。這個類人物種起源於440萬年以前。阿爾迪最早於1994年在埃塞爾比亞發現,但是科學家花了15年來確認它的科學價值。它比南猿路西更為完整。她是一個更為原始的直立人類,高約120厘米。重100斤。

這個被認為最重要的化石標本是一具不完全的雌性動物骨架,主要包括帶牙齒的頭骨、手臂、手、骨盆、腿和腳。它物被科學家昵稱為Ardi。

國際研究小組還發現了36個也許是別的「始祖地猿」的化石,其中有年幼的,有雄性也有雌性。

科學家說,「始祖地猿」化石骨架的某些特徵和非常古老的類人猿相似,另一些則和後來更接近人類的類人猿相像。他們指出,Ardi比以前認為的最古老的人類祖先遺骸「露西」化石還要早一百萬年。

❼ 高明區有哪2個考古的地方,歷史是什麼

唐代龍窟遺址位於荷城區沿江路,東鄰風景秀麗的龜峰山。1957年,廣東省博物館的考古學者和高明縣文物工作人員在
大崗山(現已辟為沿江路一部分)進行文物普查,在「探溝」中發現古陶碎片,並發掘出20多件陶器及墊燒物、釉渣、紅燒土等,經考證為唐窯器物。當時的《南
方日報》曾以「廣東發現古窯址,高明縣算最老」為題作了報道。
高明古椰遺址震驚考古界 早在1984年「高明古椰遺址」就已被發現,真正價值並未被充分挖掘。直到2006年9月,由於即將開工的
廣明高速途徑遺址所在區域,廣東省考古部門才對開始搶救性挖掘。廣東高明「古椰貝丘遺址」距今約有4000年歷史,出土了眾多極具研究價值的文物,其中
20粒保存完好的稻穀,在嶺南史前遺址中尚屬首次發現。出土的遺物包括貝殼、陶釜、陶罐、石斧、木塊和動物骨骼、植物橄欖、南酸棗等。在去年底的一次論證
會上,有國內專家甚至認為,高明「古椰貝丘遺址」的價值堪比「河姆渡」。

楊鎮夫婦墓在高明明城鎮石塘村附近的官逕交椅山中。墓建於南宋,1985年文物普查時被發現,據楊鎮家譜記載:「楊
鎮,原名公傑,號英叔,高明羅格村人,幼年隨父翰林署中,後恩選博學宏詞,御試詩文第一,特選附馬都尉,賜名鎮,尚趙氏三公主,賜繼配潘氏,公主葬福州,
楊鎮與潘氏御葬於官逕交椅山」。

墓坐西向東,以灰沙夯築,碑高78厘米,寬48厘米,正中刻「大宋附馬都尉五世祖揚公之墓」,左刻
「趙氏三公主」,右刻「賜繼配潘氏」,下款「嘉靖四十五年,十四世、十五世房族眾子孫重修」。在距墓50米的山上有「御葬,楊山後土之神」石碑,再往上延
伸30多米,有同樣石碑一方,在交椅山兩臂中,各豎有「楊山後土之神」石碑一方。墓石大都遭拆走,都分散落山腳各處。夫婦墓規模較大,現僅存墓碑和墓臂較
完好。

❽ 中國至今最有價值的考古發現是哪次

一定是秦始皇兵馬俑了,世界8大奇跡中的
再後來應該是長沙馬王堆的辛追夫人

❾ 2006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CCN 中城網 2006-12-26 14:50:43 查看網友評論

信息發布:佛山市信息產業局 資料來源:佛山日報 信息分類:科教文衛 城市:佛山市

--------------------------------------------------------------------------------

專家高度評價該項考古發現,認為發掘成果填補了珠三角考古多項空白

圖中頗為巨大、且酷似動物腳骨的骨頭被專家認定為亞洲象的腳骨。

專家在仔細查看密封在塑料袋中的稻穀。

發掘工作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編者按:
昨日,高明區有關部門邀請多名國內知名考古專家,參加高明古椰貝丘遺址專家論證暨新聞發布會。與會專家對高明古椰貝丘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進行了現場論證,並就有關部門對古椰貝丘遺址的保護工作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20粒稻穀完好如新、嶺南地區唯一史前木器現身……歷經4個月的考古發掘後,國內多家研究機構的著名考古專家昨日在高明區聯名宣布:古椰貝丘遺址(此前媒體報道稱之為「古耶貝丘遺址」,專家考證後認為,此遺址名應為「古椰貝丘遺址」)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發現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意義的貝丘遺址,其發掘成果填補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早商以前的考古學文化編年體系空白,應申報「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稻穀完好如新

可媲美河姆渡遺址

由於長期被水浸泡,以及遺址內一層灰土漿的天然密閉作用,古椰貝丘文化層保存狀況最好,出土遺物豐富,成為發掘成果最為突出的地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廣州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所、廣東省文物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機構的著名考古專家在為此宣稱,古椰貝丘文化層保存如此完好,以及出土遺物豐富,其考古意義不亞於河姆渡遺址!

發掘出土20粒稻穀最為受到專家關注,這些稻穀在嶺南地區的史前遺址中尚屬首次發掘。記者昨看到,這些稻穀在密封的膠土層和積水中完全沒有炭化,保存之完好,令人嘆而觀止。目前,專家正准備為出土稻穀進行DNA檢測,以確定稻穀是否為人為栽培。專家認為,目前已經出土的20多粒的稻穀,在嶺南地區的史前遺址中屬首次發現,為研究嶺南稻作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其蘊涵的歷史信息無法估量,該遺址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得以充分體現。

嶺南地區唯一

史前木器首次現身

昨日,古椰貝丘出土的數件木器首度與世人見面。專家表示,這是加工和使用過的木器在嶺南地區首次發現,即使在中原地區,也很少出土這樣的木質工具。其巨大的研究價值不可估量。

記者在高明區博物館的展覽廳看到了3件有人為加工和使用過的木製工具:第一件木器為一木錘狀工具,木錘的背面有很多經過敲打後留下的印痕。專家認為,該器具為古人敲擊堅果的木器。第二件為一跟圓形木棍,其前端已經被燒去大部分,形成一個圓錐形狀。專家推測,這是當時人類用來生火和烤食物的工具,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懂得生火烤食食物。第三件木器為一方形木板,木板上有數個人為鑽出的孔洞 ,專家初步分析懷疑為古人劃船用的船槳。

4000餘年前

古椰人曾捕食亞洲象

大量動植物化遺存的出土,也使得古椰貝丘遺址研究價值倍增。經初步鑒定,該遺址出土的植物有橄欖、南酸棗和瓜類種子等,動物骨骼有野豬、狗、亞洲象、硬骨魚類等, 對一塊亞洲象的腳骨遺存,專家斷言,當時的氣候非常適宜亞洲象的生存,當時古椰人已開始捕獵大象作為食物。

「古椰貝丘動物、植物遺存經保存之完好,簡直是奇跡。」專家驚嘆,他們認為,在過去很長時間的史前人類考古活動中,考古專家只知道有一個古人類採集生活的階段,但很少找到相關的遺存,而本次考古活動在貝丘發現的大量植物遺存如橄欖、堅果核等,讓專家真實地了解了古人的採集生活方式,填補了一項重大空白。

〔專家建議〕

可建遺址貝丘博物館 廣明高速應「繞道」

可以考慮在古椰貝丘遺址上建立起廣東第一座具有典型性的遺址貝丘博物館;正在建設中的廣明高速公路應為古椰貝丘遺址保護和開發工作「繞道」。面對遺址的眾多發掘成果,專家昨日共同呼籲有關部門應加大對遺址的保護工作。

專家建議說,鑒於遺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有關部門應盡快確定遺址的分布范圍,劃定核心區,建設控制地帶和歷史的景觀區域。建議將該遺址列為省級保護單位,並撥專款征購遺址核心保護區的地塊,以利於遺址有效和長期的保護,該區域完全有條件建立廣東第一座具有典型性的遺址博物館。另外,建議廣明高速公路遺址段北移50至100米,預留必要的建設用地。

廣東省文物局調研員楊少祥表示,省文物部門將盡快把古椰貝丘遺址的發掘成果上報省政府,確定對古椰貝丘遺址的保護方案。對於廣明高速公路遺址段走向問題,省文物部門將與廣明高速公路的建設方探討該問題。

〔小知識〕

什麼是「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考古學會主辦。該評選活動每年舉行一次,自1990年創辦以來,已連續舉辦了16屆。

該評選活動在考古界有重大影響,具有十分廣泛的社會影響,極大地推進了考古學科的發展、考古知識的普及和文物保護意識的培養,已經成為一年一度備受業內外關注的知名品牌。

〔相關鏈接〕

古椰貝丘遺址簡介

古椰貝丘遺址位於高明區荷城街道古椰村鯉魚崗,該遺址發現於1986年,1996年北京大學、暨南大學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做過考古調查。

2006年9月,為配合廣明高速公路建設工程,廣東省文物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4個多月時間內,考古專家共發掘面積超過了10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資料,填補了廣東考古的多項空白。

〔對話〕

古椰貝丘四大疑點

亟待破解

即使發掘工作已歷時4個多月,古椰貝丘考古工作仍有眾多疑點亟待破解。昨日,記者在現場與考古專家現場進行了相關對話。

稻穀遺存證明當時已有農業?

記者:古椰貝丘遺址發現了保存完好的稻穀,這是否證明人類當時已懂得種植穀物,並已形成早期的農業?

趙志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發現,當時珠三角地區存在大量的野生稻穀,因此,目前尚不能確定古椰貝丘發現的稻穀究竟是野生稻穀還是當時人類的栽培稻穀,具體結論還需通過稻穀DNA檢測確定。

木質工具原為出海船槳?

記者:古椰貝丘發掘出大量木質工具,這些工具當時是用來做什麼的?

趙志軍:實際用處應該和石器工具一樣。我個人認為,這些木器的主要用途是制船的材料或者劃船的槳等等。在中原地區,很少出土這樣的木質工具,這里保存環境好才留下來了。具體來說,這些木具當時是做什麼用的,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古椰貝丘周邊曾是汪洋大海?

記者:有專家提出,古椰貝丘遺址周邊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這一推論能否成立?

趙志軍:這一說法不無道理,我們在古椰貝丘遺址發掘出酷似紅樹林樹根的古植物遺存,而紅樹林則生長在靠近海洋的地帶。但目前,我們尚未確定發掘出的是否為紅樹林樹根,因此,古椰貝丘周邊地區的地質環境問題仍待研究。

大貝殼里裝滿小貝殼是為收藏?

記者:古椰貝丘遺址發掘的部分貝殼里裝滿了小貝殼,當時的人類為什麼會採取這種做法?

趙輝(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教授):這個問題考古人員也一直在思考,具體原因至今仍未清楚,但經過現場考察,我們並沒有發現當時人類有意為之的證據,因此,這一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