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鄧城遺址
① 襄陽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人物及故事
古隆來中在鄒灣漢襄陽城北源50里,與所有史書里關於亮家的方向和距離都不符合,證明古隆中是明清以來襄陽說們造的假「故居」。
考古證實司馬懿隨曹操接受劉琮投降時進的是鄒灣漢襄陽城,此時諸葛亮一年前已離開南陽卧龍崗躬耕地去當劉備軍師了。
東漢襄陽並沒隆中地名,只有一個阿頭山,也與諸葛亮沒啥關系。
曹操和司馬懿要奪取的是襄陽城,咋能不知襄陽在何處?
鄒灣遺址就是漢襄陽城,有司馬懿丟印為證,劉琮投降是在鄒灣襄陽城,如欺騙曹操到中廬或宜城投降,劉琮還能不被砍頭嗎?
漢江邊上是渡口軍營,劉表不可能把襄陽建到自己墳地里。劉琮也不能在自已父親墳地里投降。
再說襄陽名稱也對不上號,應稱漢陰才對,充分說明襄陽是三國後移過址仍用舊名。漢江邊上的襄陽滿城也挖不出唐代以前的文物,劉表墓又埋在城中央,毀祖墳建城少說也得比劉表晚上幾代人才能乾的事情。說明建城最早也只能是在晉代開始的。漢江邊上的襄陽城與諸葛亮扯不上一毛錢的關系!古隆中更是與諸葛亮不沾邊!
2013考古成果顯
司馬懿章被發現
孔明寓居已不見,
襄陽帶名把城遷。
現襄陽城是陰宅,
劉表族墳城中埋,
對照錯址找孔明,
亮家不在古隆中。
② 襄陽市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1979年襄陽廢品收購站徵集。通高21.8cm、口徑18.5cm。帶蓋。子母口,鼓腹,圈足下附三獸面小足。腹兩側有對稱獸首耳,下有垂珥。蓋頂隆起,有喇叭形狀圓形握手。蓋沿、上腹飾竊曲紋,間以獸面紋,腹部及蓋頂飾瓦紋,圈足飾三角雷紋。器內底、蓋內有相同銘文二列六字「鄧公牧乍(食賁)簋」。鄧公牧簋可能出自樊城鄧城附近鄧國國君「牧」的墓中出土。
鄧國是我國先秦時期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古老方國。鄧的先人早期就活動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商代的鄧為侯國。西周初年分封的鄧國國力強盛,又舉族南遷至南陽盆地,至少在西周中晚期又徙都於襄陽鄧城。公元前678年楚滅鄧,鄧國版圖全部納入楚境。鄧國也是在襄陽城區建都立國唯一可考證的諸侯國,鄧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曾創造了發達的文化,在鄧城遺址附近的王坡貴族墓地、沈崗墓地和黃家村遺址出土了一批鄧國的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玉器和陶器。這些珍貴的文物是襄陽3000年歷史文明的見證。
③ 襄樊戰爭遺址
我來回答:據我了解,現在人們叫襄樊大學這個名字80%指的是襄樊學院。以前的確有一個襄樊大學(襄樊職業大學),但是合並了。給你找了個襄樊學院(大學)的歷史,你可以參考。
襄樊職業大學
1983年襄樊職業大學創建
襄樊教育學院
1981年襄樊市教師進修學院創建
1984年襄樊地區教師進修學院、襄樊市教師進修學院合並組建襄樊教師進修學院
後襄樊教師進修學院更名為襄樊教育學院
襄樊美術學校創建
襄樊美術學校更名為湖北省工藝美術學校
2000年湖北省工藝美術學校並入襄樊學院
1998年襄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襄樊職業大學、襄樊教育學院合並升格為襄樊學院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斗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360618.html
中國歷史,南北戰爭系列之蒙古南宋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 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 孤城無援,咸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結束。
蒙古忽必烈時期,滅宋戰爭的進攻重點改為襄樊,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 轉變。南宋襄樊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 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隆重 鎮。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 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劉整「攻宋方略, 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為忽必烈所採納,宋元戰爭進入了元軍對南宋戰略進攻的新階段。
忽必烈根據劉整的建議,開始實施對襄陽的戰略包圍。首先,建立陸路據點,作為 攻宋的根據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據劉整建議,遣使以玉帶賄賂南宋荊湖制置使 呂文德,請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場,呂文德應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盜賊、保護貨物為名, 要求在襄樊外圍築造土牆,目光短淺的呂文德竟然同意。於是元人在襄樊東南的鹿門山 修築土牆,內建堡壘,建立了包圍襄樊的第一個據點。咸淳四年(1268年),蒙將阿術 在襄樊東南鹿門堡和東北白河城修築堡壘,切斷了援襄宋軍之路。咸淳六年(1270年), 蒙將史天澤在襄樊西部的萬山包百丈山築長圍,又在南面的峴山、虎頭山築城,連接諸 堡,完全切斷了襄陽與西北、東南的聯系,襄樊成為一座孤城。這一時期元軍在襄樊外
圍修築10餘處城堡,建立起長期圍困襄樊的據點,完成了對襄樊的戰略包圍。其次,建 立水軍,尋求制服南宋的戰術優勢。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術率軍攻打襄陽,俘人略地而歸,宋軍乘蒙古回軍之際,在襄陽以西的安陽灘派水軍扼其歸路,然後派騎兵直沖其陣,蒙古軍隊大亂,都元帥阿術墜馬,險些被宋軍活捉。蒙將懷都選善識水性的士卒泅水奪得宋軍戰艦,其餘將領奮勇拼殺,才將宋軍擊退,轉敗為勝。安陽灘之戰,蒙古軍隊雖然打敗了宋軍,但卻暴露出水軍不佔優勢的弱點。咸淳六年(1270年),劉整與阿術謀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忽必烈當即命劉整「造戰船,習水軍」,以圖進取襄陽。劉整遂造船5000艘,日夜操練水軍,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戰艦500艘,建立起一支頗具規模的水軍,從而彌補了戰術上的劣勢,為戰略進攻准備了必要條件。
從咸淳四年(1268年)蒙軍築鹿門堡、修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圍襄 陽,蒙古軍隊已處於戰略上的優勢,南宋政府為挽救危局,進行了反包圍戰與援襄之戰,從而揭開了襄樊之戰的序幕。
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呂文煥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次年十一月,為打破蒙軍鹿門、白河之圍,呂文煥命襄陽守軍進攻蒙軍,但被蒙古軍隊打敗,宋軍傷亡慘重。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將張世傑率軍與包圍樊城的蒙軍作戰,又被阿術打敗。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貴率軍救援襄陽,遭到蒙古軍與漢軍的聯合伏擊,兵敗虎尾洲,損失2000餘人,戰艦50艘。咸淳六年(1270年)春,呂文煥出兵襄陽,攻打萬山堡,蒙軍誘敵深入,乘宋軍士氣衰退,蒙將張弘范、李庭反擊,宋軍大敗。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揮使範文虎率水軍增援襄陽,蒙軍水陸兩軍迎戰,大敗宋軍,範文虎逃歸。咸淳七 年(1271年),範文虎再次援襄,蒙將阿術率諸將迎擊,宋軍戰敗,損失戰艦100餘艘。
這一時期,宋蒙兩軍雖然在襄樊外圍進行了長達3年的爭奪戰,但因蒙軍包圍之勢已經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軍反包圍的戰斗也不可能勝利,宋軍只好睏守襄陽,敗局已定。
中國歷史,南北戰爭系列之蒙古南宋襄樊之戰
咸淳八年(1272年)春,元軍對樊城發動總攻,襄樊之戰正式開始。三月,阿術、劉整、阿裏海牙率蒙漢軍隊進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築重圍,進一步縮小了包圍圈,宋軍只好退至內城堅守。四月,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陽府(今湖北襄樊市)、郢州(今湖北鍾祥縣)等地民兵3000餘人,派總管張順、路分鈐轄張貴率領救援襄陽。
二張率輕舟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資出發,臨行前張順激勵士卒說:「這次救援襄陽的行動,任務十分艱巨,每個人都要有必死的決心和鬥志,你們當中的有些人並非出於自願,那就趕快離去,不要影響這次救援大事。」當時3000水軍群情振奮,鬥志昂揚,表示堅決完成任務。五月,救援戰斗開始,二張在高頭港集結船隊,把船連成方陣,每隻船都安裝火槍、火炮,准備強弓勁弩,張貴在前,張順在後,突入元軍重圍。船隊到達磨洪灘,被布滿江面的蒙軍船艦阻住,無法通過。張貴率軍強攻,將士一鼓作氣,先用強弩射向敵艦,然後用大斧短兵相接,沖破重重封鎖,元軍被殺溺而死者不計其數,宋軍勝利抵達襄陽城中。當時襄陽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張入援成功,極大的鼓舞了城中軍民的鬥志。然而這次戰斗中宋將張順陣亡,幾天以後,襄陽軍民在水中得到他的屍體,披甲執弓,怒目圓睜,襄陽軍民懷著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張順,並立廟祭祀。
張貴入援雖然給襄陽守軍帶來希望,但在元軍嚴密封鎖下,形勢仍很嚴峻。張貴聯絡郢州的殿帥範文虎,約定南北夾擊,打通襄陽外圍交通線,計劃範文虎率精兵5000駐龍尾洲接應,張貴率軍和範文虎會師。張貴按約定日期辭別呂文煥,率兵3000順漢水而下,檢點士兵,發現少了一名因犯軍令而被鞭笞的親兵,張貴大驚,對士兵們說:「我們的計劃已經泄露,只有迅速出擊,敵人或許還來不及得到消息。」他們果斷地改變了秘密行動,乘夜放炮開船,殺出了重圍。元軍中阿術、劉整得知張貴突圍,派數萬人阻截,把江面堵死。張貴邊戰邊行,接近龍尾洲,在燈火中遠遠望見龍尾洲方向戰艦如雲,旌旗招展,以為是範文虎接應部隊,舉火曉示,對方船隻見燈火便迎面駛來。等到近前,才發現來船全是元軍,他們先佔領了龍尾洲,以逸待勞。宋元兩軍在龍尾洲展開一場遭遇戰,宋軍因極其疲憊,戰斗中傷亡過大,張貴力不能支,被元軍俘獲,不屈被害,元軍派4名南宋降卒抬著張貴屍體曉示襄陽城中,迫使呂文煥投降,呂文煥殺掉降卒,把張貴與張順合葬,立雙廟祭祀。
元軍為盡快攻下襄樊,咸淳八年(1272年)秋採取了分割圍攻戰術。元將阿裏海牙認為:「襄陽之有樊城,猶齒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為切斷襄陽的援助,元軍對樊城發起總攻。咸淳九年(1273年)初,元軍分別從東北、西南方向進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線,造炮攻城。元軍燒毀了樊城與襄陽之間的江上浮橋,使襄陽城中援兵無法救援,樊城有全孤立了。劉整率戰艦抵達樊城下面,用回回炮打開樊城西南角,進入城內。南宋守將牛富率軍巷戰,終因寡不敵眾,牛富投火殉職,偏將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後,襄陽形勢更加危急。呂文煥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終無援兵。襄陽城中軍民拆屋作柴燒,陷入既無力固守,又沒有援兵的絕境。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裏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陽,炮轟襄陽城樓,城中軍民人心動搖,將領紛紛出城投降。元軍在攻城的同時,又對呂文煥勸降,呂文煥感到孤立無援,遂舉城投降元朝,襄樊戰役宣告結束。
宋元襄樊之戰經過長期較量,終於以元勝宋敗結束,蒙元的勝利,在於戰略上處於主動地位,建立了包圍襄樊的堡壘,以逸待勞,又注重彌補戰術上的不足,製造戰船,訓練水軍,在裹樊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宋朝統治者不重視邊備,將帥軟弱無能,呂文德見利忘義,使蒙古軍隊占據了襄陽有利地位,在反包圍戰過程中,因將帥不和,步調不一等原因犯了一系列戰術錯誤,戰斗中基本上執行了消極防禦策略,導致了被元軍圍困5年之久的不利地位,最後歸於失敗。
二張援襄的傳奇式行動,氣壯山河,留名青史,體現了南宋愛國軍民保衛領土、抗敵禦侮的智慧和勇氣,為後人所傳頌。
遺址
1.鄧城遺址:春秋戰國
2.三國:水淹七軍遺址(關羽VS於禁)、隆中(三顧茅廬)等
3.兩宋:鹿門山古寨及襄陽城、護城河(宋蒙襄陽之戰)
4.明清:襄陽王府(張獻忠燒過的,李自成也呆過)
5.老河口第四戰區司令部(李宗仁)、張自忠紀念館(棗宜會戰)
5.解放戰爭:西門破城口
④ 鄧城的古代遺跡
鄧城遺址(今襄陽市鄧城大道附近區域),鄧城從西周建城,秦漢置縣,宋元設鎮,明清荒廢,在長達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三國時期的鄧城,使襄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更具古研究、考古、發掘價值。古城遺址,遺留古跡豐富,如烽火台、玉帶井、九冢、寧國寺、城北山灣的古墓群。鄧城出土各種文物達3000多件,其中「上府簠」、「鄧公乘鼎」和「吳王夫差劍」最為珍貴。這里規劃建設鄧城文物公園,關羽水淹七軍古戰場博物館,重現當年古戰場之雄風。
⑤ 襄陽古城在歷史上有沒有成為都城的事實或設想呢
襄陽是兵家必爭之地,作軍鎮的歷史比作都城的歷史更有名
襄陽古城扼守漢江中游、南陽盆地出口,背倚鳳凰山,依山築城、臨水而守,擁有山川之利。其七省通衢勿需多言,西連川、陝,北達宛、洛,南通三湘,東瞰吳、越,自古為兵家重鎮。說白了,就是東西南北、水陸縱橫之隘口,實乃富庶江漢平原和江南之北大門,和中原南下的第一道屏障。
鄧都、楚秦漢南朝鄧縣、唐宋鄧城縣——鄧城
因此,襄陽城市源頭實則鄧都。鄧都位於漢水北岸,今襄陽鄧城遺址。鄧國由商、周封於南陽盆地南端,“伯”之爵,高於楚之"子男”之爵。鄧城周邊出土大量西周、春秋、戰國、兩漢至宋之墓葬,傳世青銅器鄧侯用器、鄧公乘簋銘文足證鄧城是鄧國之都、楚鄧公治所。
⑥ 襄陽博物館的文物,越多越好!今天晚上就要!急!急!急!
館藏文物
青銅馬
這一青銅馬高1.62米、長1.61米,於2008年11月在湖北省襄
襄陽市一建設工地被發掘,出土時馬的前半部分基本完好,後半部分已成碎片。文物修復專家考察了東漢到三國魏晉時期馬的造型特徵、歷史資料和殘件,運用一系列復雜工藝,最終將青銅馬的後半部分基本修復完成。經過修復後的青銅馬身高1.63米,身長1.62米,重約2噸,通體呈青色,頸部鬃毛直立,作引頸嘶鳴狀。相關專家表示,這是目前全國出土的最大的青銅馬,堪稱「華夏第一青銅馬」。
戰國龍蛇座
戰國龍蛇座花瓣漆豆,原物僅28厘米高,現藏於省博物館
。因該器物造型奇特,紋飾細膩,色彩艷麗,是楚國漆器中的精品,也是襄陽出土的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所以襄陽博物館按照原樣放大10倍復制後安放在正對大門處的大廳里。該器物在過去是放置水果的果盤。張靖介紹,對於該器物龍蛇造型所傳達的信息有多種解釋,其中主要的有,一、龍蛇信仰在古代始終交織在一起,該器物可能反映了當時楚地不同信仰族群間的融合;二、龍的原型有豬、鱷魚、蛇等多種說法,其中蛇曾是許多部族的圖騰,該器物可能反映了蛇是龍的原型之一。
邦季鼎
春秋早期。1976年出土於萬店周家崗東周墓葬。
鎏金鱉形銅帶鉤
戰國。1990年湖北宜城楚皇城出土。器身寬大,帶面分前後兩段:前段為魚形,其頭部鑲嵌一塊橢圓形玉飾;後段為鱉形,頭部與魚須相接,尾部上卷作鉤,鱉身鑲嵌一塊弧形玉飾。通體用不同線條刻畫出不同部位的特徵,線條中間錯金。楚皇城為楚國早期都城,也是東周時期襄宜平原大都市。這件錯金嵌玉鱉形銅帶鉤,造型奇特而別具匠心,線條圓潤流暢,做工精巧細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鄧公牧簋
1979年襄陽廢品收購站徵集。通高21.8cm、口徑18.5cm。帶蓋。子母口,鼓腹,圈足下附三獸面小足。腹兩側有對稱獸首耳,下有垂珥。蓋頂隆起,有喇叭形狀圓形握手。蓋沿、上腹飾竊曲紋,間以獸面紋,腹部及蓋頂飾瓦紋,圈足飾三角雷紋。器內底、蓋內有相同銘文二列六字「鄧公牧乍(食賁)簋」。鄧公牧簋可能出自樊城鄧城附近鄧國國君「牧」的墓中出土。
鄧國是我國先秦時期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古老方國。鄧的先人早期就活動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商代的鄧為侯國。西周初年分封的鄧國國力強盛,又舉族南遷至南陽盆地,至少在西周中晚期又徙都於襄陽鄧城。公元前678年楚滅鄧,鄧國版圖全部納入楚境。鄧國也是在襄陽城區建都立國唯一可考證的諸侯國,鄧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曾創造了發達的文化,在鄧城遺址附近的王坡貴族墓地、沈崗墓地和黃家村遺址出土了一批鄧國的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玉器和陶器。這些珍貴的文物是襄陽3000年歷史文明的見證。
⑦ 鄧城的鄧城-南宋的榷場之地
鄧城一帶不僅是襄陽市人類祖先最早的活動地區之一,也是我國保存為數不多的地標性古遺址,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證明,鄧城從西周建城,秦漢置縣,宋元設鎮,明清荒廢,在長達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太多耐人探尋的歷史往事,有待後人破解。
公元1127年,康王趙構在臨安府(杭州)建立南宋政權。作為京西重鎮的襄鄧地區不僅成了南宋重要的軍事屏障,而且成為宋金對峙的邊境地帶。紹興三年(1133),襄鄧地區被偽齊將李成所得,劉豫在此建立「大齊」傀儡政權,紹興四年(1134),南宋把進軍收復襄鄧的任務交給了岳飛,岳飛領旨後一舉收復襄陽六郡。由於南宋對金人入侵的態度採取的是「議和為主」,而襄鄧地區被岳家軍收復後,金兵一時拿不下襄陽,襄鄧就成了宋金對峙的地區,而襄陽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優勢日漸凸現,「省鄧城入襄陽」已是大勢所趨。南宋隨後將鄧城設鎮,最終作為宋金物資交易的互市,一方面方便了雙方的物資交流,更重要的是出於政治目的,達到「以求和解」。
《宋史·食貨志》載:乾道元年(1165),襄陽鄧城置榷場,以守臣措置,通判提轄。榷場即為在邊境設立的貿易市場,場內貿易由官吏主持,商人須納稅、交牙錢、領證明文件,如關子、標子、關引等方能交易。榷場的商品往往是專賣,官府從中獲得較高稅利,像茶葉、食鹽、酒等商品。值得注意的是,南宋在鄧城設立榷場是有一定市場基礎的,北宋大觀元年(1107)的銘文磚中,可辨的村莊就有鄧村、石勒村、羊林村、西女村、青景村等村名,銘文中還有阿張、阿屈明顯具有南方人稱謂的姓氏,而石勒村等村名又帶有北方少數民族的痕跡。近幾年,考古隊在鄧城周圍搶救發掘的宋墓也不在少數,因此可以講,兩宋時期,鄧城一帶人口密集、商貿繁榮。
如今在鄧城城址內的田地里,仍散布著大量的宋金時期的瓷片,這些瓷片既有南方窖口的龍泉青瓷,也有北方窖口的邢窖白瓷。另外,還有大量的宋代吉州窖、均窖、磁州窖、建窖、耀州窖等全國各地著名的民間窖口瓷片。
南宋雖然在鄧城設置榷場,以求政權上的平安,但軍事防禦仍不敢鬆懈。《宋史卷九十七·荊襄諸水》中記載:慶元二年(1196),襄陽守臣程九萬言「募工修作鄧城永豐堰,可防金兵衛突之患,且為農田灌溉之利」。這「永豐堰」就是現今鄧城以北3公里處的「普陀堰」。此堰也可算是襄陽市歷史上平戰結合的一個水利工程了。在襄陽城南峴石寺遺址的峴石背後,至今仍可見南宋慶元丁已(1197)年端午日,抗金將領趙淳囑程九萬銘書的游記摩崖,這方珍貴的銘刻,也是那段歷史有力的佐證。
鄧城由西周的鄧國,至宋元以後淪為村鎮,巨大的行政嬗變彷彿是一夜之間的事,因此,在襄樊民間便有了「鄧城一夜搬到襄陽」的傳說。
⑧ 襄樊出土的著名文物
第一展廳——史前時期的襄樊(20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
有關的考古文獻資料表明,十幾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襄樊這塊土地上生活、繁衍,這段歷史將用現代科技復原、展示。
上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在樊城北鄧城附近的山灣、太平店軍營坡等地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特別是考古人員1990年至1994年在棗陽市鹿頭鎮雕龍碑發掘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是長江流域發現的最重要的一處彩陶遺址,其光彩可與北方的仰韶文化和南方的屈家嶺文化、大溪文化相媲美,可以說它匯聚了南北文化的精華,獨具地方特色。
在展覽中,圖表展示雕龍碑遺址地理環境圖,遺跡分布總平面圖,雕龍碑發掘主要收獲統計表,雕龍碑文化各期文化特徵表和展品。通過這些文物,可以領略到雕龍碑遺址的輝煌,也可以通過其他遺址的展出,感受襄樊5000年的文明進程。
遺址見證文明:一件器物、一個圖案和紋飾體現出了古人的精神情感與意趣;一把石斧、一件銅鼎、一件陶壺,能夠展現出先民們所處的環境以及當時生活與斗爭的圖景。
本單元展出80餘件珍品文物。
第二展廳——先秦時期的襄樊(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
高大雄偉的楚國大銅鼎,與牆壁上先人們艱苦勞作的圖畫和青銅冶煉場景相呼應,昭示著襄樊歷史從史前時期進入青銅文明時代。歷史文明的門檻隨之打開,暗示著「篳路藍縷」的楚國由弱小到雄霸一方,暗示著襄樊地區的先人們在惡劣的環境中,辛勤耕耘,進而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明。
夏商周時代,襄樊是中原文化南傳的重要通道,一度成為長江中游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襄陽城西南真武山、樊城北鄧國及其外圍有周崗、余崗和黃家村等兩周文化遺址,其豐富的文物類別和文化內涵,無不凝聚著先民的匠心獨具與智慧,既見證了襄樊5000年的文明,又表明鄧城的時代發展序列和作為都、市的繁華。
襄樊是楚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在西北荊山山脈的南漳、保康等地留下了楚國早期開發的印記。春秋戰國時期,楚曾一度建都於鄢郢(即今宜城市鄭集鎮),並置襄陽為「北津戌」。在宜城市區南楚皇城遺址及其附近,不僅分布有眾多的楚文化遺址,而且出土了大量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器物。參觀中我們可看到楚國不同時期器物組合、器型、紋飾的變化,器類由鼎、缶、壺到鼎、敦、壺,紋飾由繁縟細密的蟠螭紋到光素無紋等交接過程等,從中可以窺視楚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特有的風采。
本單元500餘件文物為研究襄樊歷史、楚文化、中原文化,佐證襄樊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史料。
第三展廳——秦漢時期的襄樊(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兩漢三國時期,襄樊歷史進入了新的一頁,它成了引領全國的政治學術和經濟文化的中心。東漢時期這里經濟繁榮、文化興盛,是士族、名士聚集之地。
秦漢時期,伴隨漢庄園豪強勢力的膨脹,與場景配置的模型明器大量出現,反映了漢人獨特的天地思想和陰陽風水信仰觀念。襄陽擂鼓台出土西漢彩繪漆衣鳥雲紋陶鼎、壺、盒各二件,主題鮮明,色彩艷麗,光彩奪目,是西漢時期不可多得的彩陶瑰寶。
低溫鉛釉陶約在西漢中期出現,東漢很盛行。出土於襄陽伙牌的東漢綠釉紅陶樓,它不僅記錄了墓主人生前富足無憂的莊院生活場景,而且反映出漢代建築的真實風貌。
葬玉、玉劍飾等在漢代大量流行,玉制舞人、動物等藝術品也方興未艾。館藏印章多為私印,假司馬印為官印,假司馬為官名,司馬前貫以假者為副職。
式樣豐富,製作精巧,美輪美奐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裝飾性的漢代銅鏡製作是繼戰國以後又一次大發展,它是漢代金屬工藝中一個主要的品種。
本單元展出近100件文物。
第四展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襄樊(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是襄樊歷史上的最鼎盛時期。公元190年,荊州刺史劉表將荊州治所由湖南漢壽遷到襄陽,使襄陽成為一個控地甚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這一變化,對襄樊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襄樊成為歷代府、道、州、縣的治所,並一度成為全國的學術文化中心。三國之後,襄陽成為一個軍事重鎮,「天下之要綱,襄陽實握之」。
此時處於南北交接地帶的襄陽,其文化傳統表現出以南朝文化為主體,又具有中原風格的特色。
青瓷盤口壺、罐、黃釉、青瓷虎子等精美的瓷器。南北朝時陶俑,品種多樣,有文侍俑、持扇俑、持物俑、跪拜俑、小冠文吏、鎧甲武士俑等,並開始著重動作和神情刻畫。文官俑形態灑脫,武士俑體格強健,神情剽悍,真實形象地表現出此期士族名士放盪不羈、戰亂頻繁的世俗面貌。此期襄樊出土陶俑均為模製後插合成型,腹部微凸,這些特徵與中原北朝風格相接近,說明襄陽地區是南風北傳的重要通道之一。
1984年,考古人員在襄陽城西虎頭山東北麓賈家沖發現一處南北朝時期的畫像磚墓,該墓文化主流明顯是南朝風格,從出土的大量飛仙供養、佛教題材等圖案可以找到證明。
本單元將展出50件珍貴的文物。
第五展廳——隋唐至明清時期的襄樊(公元581年——公元1911年)
隋唐以後至明清時期,襄樊「往來行舟,夾岸停泊,千帆所聚,萬商雲集」。這個時期出土文物更加豐富多彩,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昌盛、文化的繁榮及民族的大融合。唐墓中出土一批陶俑,體態豐盈、形神兼備,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性。該時期出土的不同窯系、不同釉色和裝飾工藝的陶瓷器,可謂異彩紛呈、爭奇斗妍,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美不勝收的感覺。
在傳世文物中,也有一批價值頗高的珍貴文物,以青銅造像、墓誌碑刻拓片和官印為主。青銅造像有 100多尊,內容涉及有道教和佛教題材,是研究我國明代造像藝術、鎏金技術、鑄銅技術和宗教文化的藝術寶庫。在墓誌碑刻中,唐武周時期宰相張柬之的家族墓誌銘及王大劍、李景逸、劉密、楊孝貞、畢粹等唐代人物墓誌,極大地豐富了地方史志內容。傳世元明時期的官印均用九疊篆,篆字篆法自然流暢,布白對稱飽滿,是研究當時的篆刻工藝、用兵制度和官品制度的重要資料。
本單元共展出文物100餘件。
一個展覽,濃縮了襄樊的文明史;一批文物,向我們展示的是襄樊濃厚的歷史積淀
⑨ 湖北省襄樊市有哪些革命烈士的遺址和事跡
襄樊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為襄陽與樊城的合稱。襄樊市襄陽地區合並後,現轄襄陽、南漳、保康、谷城四縣和棗陽、老河口、宜城3個縣級市。總面積1.9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00萬。其中市區面積326平方公里,人口55萬。
襄樊市呈不規則的正方形,屬於我國地形的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地帶。西部為荊山山脈放武當山余脈的山區,東部為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間的低山丘陵區,北部地處武當山、桐柏山之間,素稱「鄂北崗地」,漢水流域及南部地區為較開闊的沖積平原。全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16o C,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具有我國南北過渡型的氣候特徵。
襄樊市1987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市域內現已查明各時期的文化遺址200多處,有些文物古跡堪稱世界之最。1990年至1992年在棗陽市雕龍碑發掘一處新石器時代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距今約6000年,內涵豐富,獨具特色,屬一種新的文化類型。秦漢以前,襄樊市為艱、盧、鄀、羅、鄢、谷、厲、隨、唐等諸侯國之城,隨後為楚境,秦漢以後又是三國文化的中心區域和歷朝歷代的重鎮。
襄樊市境內歷代戰爭頻繁,人文薈萃。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大小戰役難以數計,著名的戰例就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之戰、朱序抗拒苻丕之戰、岳飛收復襄陽之戰、李自成進占襄陽之戰、張自忠棗陽抗日會戰以及解放戰爭中的襄樊戰役等。其間英才名士也如繁星。這里是伍子胥、宋玉、劉秀、龐統、杜甫、孟浩然、皮日休的桑梓之地,又是諸葛亮、王粲、米芾的第二故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眾多的英才。為襄陽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跡和軼聞傳說,這里是發展旅遊的理想地方。
襄樊市旅遊資源以融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為特色,可供游 覽觀賞的歷史古跡、革命舊址、自然風光、現代工程景點甚多。加之 地處華中地區旅遊線路的交匯點,發展旅遊業具有得夭獨厚的條件, 東游武漢、大洪山,西覽武當山、神農架,南下張家界、江陵、葛州 壩和三峽,北上古都西安、洛陽,都經由市區中轉,路程均不出一日,分別有汽車、火車、飛機直達。
襄樊市人文景觀資源堪稱豐富。到川歷年查明的文物點708處,其中古遺址185處,古墓葬220處,古 建築陰處,古石刻110處,古樹106處,古化石4處。出土文物表明, 域內進入人類文明較早,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在各類著名歷史古跡中,寶剎禪林有承恩寺、白水寺、廣德 寺、鹿門寺:古塔精英有廣德寺多寶佛塔,古城遺址有鄧城、楚皇城、襄陽城、夫人城等;王墓、名人墓有明襄簡王墓、擂鼓墩一號、二號 墓、杜甫墓、盂涪然墓、伍子餚墓、余岡丸家古墓群,魯城河古墓群 等;名人故居有水鏡庄(司馬徽)、古隆中(諸葛亮、、米公伺(米 帝)、習家池(習郁、習鑿齒)、劉秀故里、蔡侖故里。
境內三國遺跡甚多,是「古三國旅遊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 要景點除古隆中、水鏡庄外,引人神往的還有徐庶故居、龐統故居、 諸葛亮讀書的學業塔、「建安七子」之一王桑故居、孫堅隕斃處風林 關、劉備馬躍檀溪遺址、關羽水淹七軍的冒口川、曹操得襄陽後置酒 歡晏的漢濱樓、劉表的「呼鷹壇」遺址等。
⑩ 襄陽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人物及故事是什麼
襄陽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這里是炎帝神農氏、漢水女神等神話傳說的重要發源地和漢光武帝劉秀的誕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多寶佛塔,有號稱「華夏第一城池」全國最寬的護城河。諸葛亮在襄陽隆中躬耕10年,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襄陽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戰場,也是歷史文人騷客薈萃之地,孕育了楚國詩人宋玉、戰國時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詩人杜審言、孟浩然、張繼和宋代書畫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歷史賢達雅士的足跡和傳頌千古的詩章。李白在《襄陽曲》一詩中寫道:「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堤。江城回綠水,花月使人迷」。 近幾年,全市大力開發了被確定為國家名勝風景區的古隆中風景區,修建了代表鄂西北民居的仿古一條街,恢復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當年寫下膾炙人口名作《登樓賦》的仲宣樓以及明王府、昭明台,開辟了峴山自然風景區、檀溪萬山風景區、鹿門山自然風景區和鄧城遺址風景區。杜甫詩曰:「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王維的《漢江臨眺》更是將悠悠漢江水融入了滔滔漢江情中,把漢江之美,襄陽之魅貫穿其中。
襄陽古隆中位於湖北省襄陽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環拱之中。據《輿地誌》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名之。歷史上著名的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和興漢藍圖「隆中對策」都發生在這里。境內有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襄樊學院。隆中名景(17張)古隆中是三國時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代(17——27歲)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10年之久。諸葛亮本是山東琅琊人(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沂蒙老區),幼年失去了雙親,17歲隨叔父來到襄陽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被稱為「卧龍」。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全面分析了當時三分天下的局勢,提出了一統天下的謀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米公祠位於襄陽市樊城區沿江路西段,原名「米家庵」,是紀念北 米公祠
宋書畫家、鑒賞家米芾而建的祠宇。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原名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又稱海岳外史、襄陽漫士。曾官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因其舉止「顛狂」,人稱米顛。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代四大書法家。 廣德寺多寶佛塔
襄陽籍的名人:
荊山腳下獻玉人——卞和 一夜急白了頭的名將——伍子胥 著名辭賦家——宋玉 更始帝——劉玄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東漢文學家——王逸、王延壽父子 襄陽大名士——龐德公 足智多謀之士——蒯越 襄陽大族——蔡瑁 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 蜀漢名臣——馬良 智計之士——馬謖 有才幹、性狷狹的將軍——楊儀 以果烈著稱的大將——廖化 家庭藏書之最的長史——向朗 孫吳丞相——張悌 都亭侯——向寵 向後主劉禪建議立諸葛廟的尚書——向充 襄陽侯——習郁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 唐代名相——柳渾 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杜審言 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名將——韋睿 恢復大唐社稷的宰相——張柬之 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 詩聖——杜甫(祖籍襄陽) 《楓橋夜泊》詩作者——張繼 唐代著名禪僧,菏澤宗之祖——神會 詩人、思想家——皮日休 與李清照並稱的襄陽女詞人——魏玩 南宋初宰相——范宗尹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 明朝狀元——任亨泰 白蓮教八路兵馬總指揮——王聰兒 文淵閣大學士——單懋謙 辛亥革命義士——楊洪勝 辛亥革命領導人,共進會第三任總理——劉公 中共鄂北第一個黨小組的創建人——程克繩 第一任襄陽黨團特支書記——謝遠定 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兼第十六旅旅長——羅忠毅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吳德峰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黃火青 化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 《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張光年 從襄陽棗陽走出的開國中將——田維楊 文化部副部長、電影局局長——陳荒煤 酷口相聲演員——賈玲 當代作家——蔣方舟 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亞運會冠軍——黃秋爽
非襄陽籍,與襄陽有關的名人
千古名相——諸葛亮(山東沂南人) 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大者——王粲 三國名士----徐庶 荊州牧——劉表 昭明太子(生於襄陽)——蕭統 梁武帝——蕭衍 鎮南將軍——劉弘 西晉鎮南大將軍——杜預 魏末征南大將軍——羊祜 馬克思主義在襄陽的最早傳播者——蕭楚女(湖北漢陽人) 襲殺襄陽王的「八大王」——張獻忠 【延安柳樹澗(今屬陝西定邊東)人】 抗戰名將,民族英雄——張自忠 建都襄陽的「闖王」——李自成 宋理宗時期京湖制置使——李曾伯(今河南武陟縣西人) 收復襄陽等六郡的抗金名將——岳飛 曾生活(隨州)為官(谷城)於襄陽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