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遺址
㈠ 曲阜除了三孔還要什麼可以遊玩的地方
可以去孔林孔府、孔廟、孔林(5A)、六藝城(4A)、石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1、國家5A級景區--明故城、孔府、孔廟、孔林
2、國家3A級景區--黃帝出生地--壽丘少昊陵
3、國家4A級景區--孔子出生地--曲阜第四孔--尼山-尼山孔廟書院-夫子洞
4、國家3A級景區--周公廟(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顏廟(復聖顏回)
5、國家3A級景區--石門山和九仙山國家森林公園
6、國家4A級景區--孔子六藝城-孔子故里園
7、免費景區:孔子文化園(論語碑苑) 其他景區:梁公林(孔子的父親)、洙泗書院
孔子故里園
曲阜孔子六藝城·孔子故里園為國家AAAA級景區,大型儒家文化主題公園。景區分設孔子六藝游覽區和孔子故里園民俗展示區,景區內建築格局獨特,規模宏大、壯觀;游覽內容豐富多彩,文化內涵博大精深,以其獨特的方式詮釋了孔子六藝和古魯民俗文化,形成了寓教於樂的特色文化游園氛圍,散發著濃郁的儒香氣息。
石門山風景區
門票:30元
景點介紹:石門山位於曲阜城東北,古稱雲山、龍門山,「兩山對峙如石門,盤龍雙窺含珠台」。故名石門山。景區面積4000多畝,方圓6平方公里,由十四個山峰組成,主要分為三大景區:石門景區、桃塢景區和黃山景區。
石門山森林覆蓋率為92.1%,植被茂密,峰巒奇秀,山石陡峭,嵐霧長留,山中美景四季分明,春季生機盎然,夏季青山翠滴,秋季滿山紅遍,冬季雪壓枝頭。
石門山景觀綺麗、溝壑縱橫,尤以黃山景區最為鬼斧神工、自然天成。山有仙則靈。
石門山因靈而顯,因文而彰。更有秦始皇泰山祭天,雲山祭地,景區中至今仍有祭地時地黃土台。
石門山牌坊群體現了石門山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輝煌燦爛的景象。
地址:楊柳村旁
在汽車站可以搭乘專門到石門山的旅遊公交。票價7元。
尼山
門票:50元
景點介紹:尼山,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為避聖諱,易名為尼山。詩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尼山之所以名揚四海,就因為一代聖人孔子誕生在這里。尼山風景秀麗,景景相連。漫步登山,五老峰、魯源村、智源溪、坤靈洞、觀川亭、中和壑、白雲洞等美景逐一展現在眼前,合稱為「尼山八景」。另外,還有尼山孔廟、尼山書院等著名景點。尼山建築群現為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尼山為國家森林公園。
地址:曲阜城北20公里處,尼山水庫旁
截止到2013年7月只有客運班車到景區,暫未開通公交線路,市區所有公交車都到汽車站,旅客可以去汽車站前往。
杏壇劇院
景點介紹: 杏壇劇院位於曲阜新儒學中心區,佔地1萬平方米,可容納觀眾3000人,2001年9月建成。現已成為曲阜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新儒學中心區的標志性廣場建築,同時也是山東省乃至整個江北地區體量最大、最為專業、最具氣勢的演藝場所:以孔子文化為主題的鴻篇巨制《杏壇聖夢》,開創了江北大型廣場式主題旅遊的文化演藝先河。2009年,投資5600萬元,將杏壇劇院整修,增加頂棚,由露天劇院變成室內劇場,每年的4月至11月的晚上20時整演出大型原創舞劇《孔子》。
地址:大成路東,孔子文化園旁
在市內乘坐k5路車在論語碑苑下
孔子文化園
論語碑苑
門票:免費
景點介紹:孔子文化園是以《論語》為表現內容、書法為表現形式、碑刻為載體、古典園林為環境襯托的大型孔子文化園林景區。碑苑的整體建築以明代建築風格為基調,兼采南方私家園林玲瓏奇秀與弱方皇家園林庄嚴典雅之長。有堂、樓、廳、榭、亭、台、廊、坊等400餘間,還有湖、池、溪、潭、瀑布、假山等。苑內長廊蜿蜒,樓堂高聳,牌樓飛翼,檐牙啄空;芳草如茵,柳暗花明,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碑石琳琅,佳作紛呈,真草篆隸,各顯其勝。碑苑是一座文化含量豐富、藝術品位高雅、寓教於樂、陶情頤性、引人入勝的景觀。
地址:大成路(孔子研究院對過)
顏廟
門票:25元
景點介紹:顏廟,又稱復聖廟,是祭祀復聖顏回的廟宇。
顏回,字子淵,為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稱,貧而好學,為後人所景仰。據《陋巷志》記載,在陋巷顏子故址上建廟,是從漢高祖得邦東巡過魯祭孔子同時祭祀顏子祠開始的,後經唐、宋、元、明、清各代屢加重修和擴建,至明萬曆22年,面積已達五進院落,佔地85畝的建築規模。其中殿堂亭坊等159間,分東、中、西三路,主要建築均為元代所建,四周紅牆圍裹,院內柏檜挺拔,輝煌壯麗,氣勢磅礴。顏廟現佔地35畝,殿、堂、亭、庫、門、坊等159間,前後五進院落,分中、東、西三路。主要景觀有復聖廟坊、陋巷井、復聖殿等。
顏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顏廟街
孔子博物館
濟寧市還將在曲阜建設孔子博物館,展出在孔府發現和出土的歷代文物。「現在曲阜至少有10多萬件的文物還『躺』在文物部門的倉庫里,如果這些文物能夠有一個地方進行展出,那麼都將產生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梅永紅說,孔子博物館的建設工程將於今年年內啟動,建成之後,將具備科普和旅遊兩大功能,為曲阜提供一個除了「三孔」之外新的文化旅遊景點。[19]
【 曲阜市文物保護單位 】152處
1
曲阜縣衙
明至清
2
顏翰博府
明至清
3
北十府
清
4
西五府
清
5
十二府
清
6
孔廣森故居
清
7
古泮池
周
8
西顏林古墓
六朝至清
9
五泉庄古墓
漢
10
宰予墓
周
11
有若墓
周
12
修治洙河碑(附泉池)
明
13
東大嶺化石遺址
14
韋家莊遺址
新石器
15
夏庄遺址
新石器
16
屈家林遺址
周
17
屈家村窯址
宋
18
何家店窯址
隋至宋
19
西庄石佛像
宋
20
屈家林檜樹
明
21
韋家祠堂
明至清
22
鳧村遺址
新石器
23
南興埠遺址
新石器
24
店北頭遺址
新石器
25
小雪遺址
新石器至周
26
孫家林遺址
新石器
27
彭家村遺址
周至漢
28
巨野王墓群
明
29
武文昌墓
明
30
小南庄遺址
新石器
31
苑庄遺址
新石器
32
東郭遺址
商至周
33
西郭遺址
周至漢
34
章棗遺址
商至漢
35
公孫丑墓
周
36
果庄觀音廟碑
元
37
紅廟觀音廟碑
元
38
霍家村遺址
新石器
39
八里廟遺址
新石器
40
古柳村遺址
周至漢
41
劉家村遺址
新石器
42
孔村窯廠遺址
商至漢
43
孔繼涑墓群
清
44
孔廣森墓群
清
45
椾柏蘿樹
明
46
白村遺址
新石器
47
東魏庄遺址
新石器
48
重修全真觀碑
元
49
幔山石經幢
元
50
張氏祖塋碑
元至元二十九年
51
南辛石橋
清
52
彭庄村玉皇廟
明至清
53
瓦窯頭遺址
新石器
54
西林西遺址
新石器
55
東野林墓群
五代至清
56
張溫林墓群
五代至清
57
宮氏祖塋碑
元延祐元年
58
大元善士畢君碑
元
59
「萬人愁」碑
宋
60
齊家林遺址
新石器
61
柴家峪古墓
漢
62
夏宋石人
宋
63
大峪石人
宋
64
息陬窯址
宋
65
杜家林石獸
元
66
春秋書院
清
67
馬庄遺址
新石器
68
萬柳庄遺址
新石器
69
宋家村窯址
六朝至宋
70
河套窯址
六朝至宋
71
橫溝泉化石遺址
72
王莊西嶺遺址
新石器
73
陳庄遺址
周
74
鳳凰城址
宋
75
地道遺址
宋
76
西孔村遺址
周至漢
77
紙坊戶祠堂
清
78
夫子洞遺址
商至漢
79
尼山水庫遺址
新石器
80
四府故址
清
81
南關三官廟
清
82
池涯吳氏民居
清
83
東野村遺址
漢、宋
84
張家村遺址
新石器、周、漢
85
宮家村遺址
商、周、漢
86
方家村遺址
春秋、戰國
87
西泗濱遺址
周、漢
88
徐家村遺址
東周
89
韓家鋪華佗廟
清
90
西林西義井
清
91
北張陽天齊廟
清
92
漢下漢墓群
漢
93
畢家村告示碑
清
94
漢下重修顏氏家祠譜序
民國十四年(1925年)
95
夏家村友誼樓
中華人民共和國
96
褚魏村遺址
周、漢
97
陳庄代銷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
98
河夾店城址
漢
99
大廟窯址
隋唐
100
黃土崖古禪台
不詳
101
石泉庄玉皇廟
清
102
林程店孔氏祠堂
清
103
鳳陽慈母碑
民國29年(1940)
104
董庄中村東風三級提水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
105
丁家莊革命委員會舊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06
後夏庄娃娃廟
民國
107
中共曲阜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誕生地舊址為林程店
民國
108
前黃堂遺址
周、漢
109
峪西孔氏家祠
清
110
急公好義碑
清宣統三年
111
車站聖帝殿
民國
112
吳村火車站
民國元年(1912年)
113
崗子遺址
周、漢
114
周家村遺址
周
115
春亭遺址
唐、宋
116
紀家村遺址
周
117
興隆橋遺址
周
118
張家村遺址
周
119
於家村遺址
漢
120
鄭家莊北遺址
周
121
河口古橋碑刻
清、民國
122
陳家寨攔河壩
中華人民共和國
123
小孔家村遺址
漢
124
後孔遺址
周、漢
125
孔道第一學校舊址
民國二十六年(1937)
126
南劉家村遺址
新石器、周
127
品重鄉邦碑
民國三十一年(1942)
128
前西庄遺址
新石器、周漢
129
北雪遺址
漢、宋
130
小花山漢墓群
漢
131
彭家村陳氏故宅
民國
132
北雪主席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
133
中元疃遺址
周、漢
134
東終吉南遺址
漢
135
管勾山採石場遺址
明
136
管勾山山神廟
清
137
侯家山墓群
漢
138
中元疃趙氏支派碑
民國二十五年(1936)
139
鎮靜樓
民國
140
大王莊遺址
新石器、周、漢
141
東魯源劉氏民居
清
142
黃連山寨址
清
143
西大峪古墓
明
144
甘辛庄古墓
明
145
西魏庄古墓
明
146
尚家園窯址
隋唐至宋
147
尚家莊遺址
周、漢
148
無糧庄遺址
周
149
馬庄窯址
宋
150
尚家園墓群
漢
151
四清池
中華人民共和國
152
勝天渠一級提水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
㈡ 作文(各個地方的民風民俗)
1.美麗的大草原
世界上還有幾個民族住著蒙古包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民族是用馬奶招待客人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民族是穿著大袍、腰帶、靴子呢?
傳說在仕爾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聳入雲的納德山。山頂終年積雪,雲霧彌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鏡,人們都說這是天神的隱居的地方。一天,一位年輕的獵人在山頂湖岸忽然發現一群仙女在湖中嬉戲,那婀娜的身姿,動人的笑語,使獵人驚羨不已。他悄悄拿來一副套馬的皮挎索隱身窺伺。仙女們盡情的追逐戲耍,絲毫不覺。獵人飛來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仙女,其他人驚慌躲入雲端。獵人向仙女求愛,仙女答應了。不久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便成刀綽羅斯家族的祖先。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現在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
蒙古族的傳統民族白節、祭敖包、那達慕、魯班節、燃燈節等。在節日上都有各種不同的習俗。例如:那達慕大會時,會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解放後,又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播放電影、交流生產經驗等,成為蒙古人民喜愛的盛會。燃燈節: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白節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節日,相當於我們的春節,亦「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扒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衣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
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 穹廬」、「氈帳」或「氈房」等。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織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可大功告成。白白的蒙古包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彷彿綻放的一朵朵白蓮花。蒙古包最大的優點是拆裝容易,室內使用面積很大,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用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蒙古族語屬阿爾泰語系,分布於蒙古國和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蒙古國境內的蒙古語屬喀爾喀方言,使用人口約180萬。現代蒙古語的主要特點:母音豐富而輔音較少語音結合比較自由,音節種類較多。絕大部分輔音既可以出現在音節首,也可以出現在音節末。蒙古國於20世紀40年代採用基里爾字母為基礎的新蒙為文,從上到下連寫,從左到右移行。
蒙古族藝術分為民歌、樂器、曲藝三大類。而名人有忽必烈、明安圖、孝庄皇太後等。特產主要是羊肉、羊奶、馬奶。
美麗的草原,
2.我們的傣族服飾,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黑色或白色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紋身的習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歲時,即請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種動物、花卉、幾何紋圖案或傣文等花紋以為裝飾。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婦女的服飾以美觀大方著稱,民族特點濃郁,而且各地不同。但束發、筒裙和短衫這三樣則是相同的。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羊對襟短衫,黑色筒裙。傣族婦女的束發不同於苗、瑤等族的束發,她們是將頭發打成發髻頂於腦後,或稍偏於腦的一側,這種發髻一般不束帶,有的僅鵯 梳子或頂塊花頭巾。傣族婦女的筒裙,式樣象水桶一樣,與景頗族、佤族、布朗族等族不同的是,以長到腳背為特點。傣族婦女的短衫,尤其是西雙版的窄袖短衫,更獨具民族風格,袖管又長又細,僅夠穿進一隻胳膊;衫身,除緊身外,長僅及腰部,後擺還不及腰部,少許脊背外露,時隱時現,為整個服裝增色不少。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被其他民族呼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染齒,將牙齒用黑煙染成黑色,被傣族婦女認為是一種美,如同男女紋身一樣。在西雙版納外,隨處可見黑齒的老年婦女,但在青年人中已不見了。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家。
3.關於春節來歷的傳說有很多,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以萬年的故事較為普及。我就選擇這個故事進行了深入的了解,這個故事的梗概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陽山下,有個不太大的村莊。村頭山坡上,有間小石屋,住著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他家境貧寒,以砍柴挖葯為生。那時節令很亂,弄得莊稼人無法種田。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想把節令定準,可是,不知從哪裡下手。
一天,萬年上山砍柴,坐在樹下歇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就制了一個日晷,測日影計算一天的長短。可是,天有雲陰霧雨,影響測記。他就想再做一件記時器具,好彌補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葯,來到泉邊喝水,崖上的泉水有節奏地滴答滴答地響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著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陣,回到家裡,畫了畫,試了試,做成了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望漏水,勤勤奮奮。慢慢的,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從頭重復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那時的天子叫祖乙,節令失常,使他很著急,就召集百官,朝議節令失常之困。節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運行的規律,就說是人們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誠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寬恕。祖乙就齋素沐浴,領百官去天壇祭祀,並傳諭全國,設台祭天。但祭來祭去,不見收效,時令照舊很亂;各地的老百姓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膽汁拌黃連,苦中加苦。萬年忍不住了,就帶著他的日晷和漏壺拜見天子。萬年見了天子,說了冬至點,講了日月運行周期。祖乙聽罷,心中大喜,即令大興土木,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上日晷台,造上漏壺亭。又撥了十二個童子服侍萬年,萬年讓六個童子守日晷,六個童子守漏壺,精心記錄,按時報告。
一天,祖乙讓阿衡去日月閣詢問制歷情況,萬年指著草歷說:「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阿衡一聽,深覺是理,心中卻不安起來。他暗想:要是萬年把節令定準,天子心喜,重用萬年,誰還聽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萬年除掉。一天阿衡打聽出一個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請到家裡,擺上酒筵,說明原由,許以重禮。刺客答應當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興離開了阿衡,向日月閣奔去。怎奈天壇周圍,日月閣下,有衛士嚴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閣上正觀星象的萬年射去。誰知刺客喝酒過多,眼睛發昏,飛箭只射中萬年的胳膊。萬年哎呀一聲倒在地上,眾童子急呼拿賊。衛士們聽到喊聲,一齊出動,捉住刺客,扭見天子。祖乙問明實情,傳令將阿衡收了監,又立印出宮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非常感動,指著申星說:「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象復原,夜交子時,舊歲已完,時又始春,望天子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愛卿入閣,三載不出,披肝瀝膽,以月圓為准制出太陰歷,真是功高德重。如今愛卿被奸佞暗算,且隨我到宮中調養吧。」萬年說:「太陰歷雖然草創,但還不十分准確,歲尾還剩有點滴時辰。如不把這歲末尾時潤進去,日月如梭,過來過去又會錯歷。臣負眾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願碎心日月閣,細心推算,把草歷定準。」
就這樣,萬年在日月閣中,仔細觀察草木麥菽的榮枯,精心推算,把歲末尾時積日成月潤了進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壇行祭,祭罷天神,又登上日月閣,把祭神的五月鮮桃賜給萬年。萬年獻上太陰歷,祖乙望著日夜操勞的萬年,眉也白了,須也白了,深受感動,就把太陰歷定名為萬年歷,還封萬年為日月壽星。因此,後來人們也把春節稱做年,每每過年之時屋裡掛上壽星圖,象徵新歲添壽,也是對功高德重的萬年寄以懷念之情。
㈢ 澠池韶山的歷史
韶山歷史悠久,聞名遐邇。自從盤古開天地,韶山名播海內外。遠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陽光充足,植被茂盛。韶山長滿原始森林,非常適宜人類生存。傳說「三皇五帝」的舜帝時,舜治國有方,天下大治,四海昇平。舜帝首創韶樂,親制簫及五弦之琴,有六律五聲八音之妙。這種韶樂,被用來召集群眾集會時演奏,且歌且舞。緊靠韶山腳下的澠池仰韶村,據1921年考古新發現,在新石器時代,這里是一個很大的原始人部落遺址。仰韶先民,跟著舜帝學會了製造陶器、石斧、石刀等石器,繁衍生息,創造了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
相傳,舜帝從山西舜都,帶著他的兩個女妃娥皇和女英,過黃河南巡,路過澠池韶山,發現此處風景美好,便召集仰韶人,在韶山上演奏韶樂,與民同樂。因此,這座山便名韶山。關於舜帝南巡之事,除傳說外,後人多有記載。如明代都御史柳應辰《韶峰疊翠》詩曰:「奇峰矗矗倚青霄,天籟時聞奏舜韶。左映金烏添秀麗,右窺玉兔 嶢。芙蓉濕處春初染,螺黛濃時霧欲消。爽氣鍾靈多俊傑,幾回翹望想孤標。」韶樂傳到春秋,孔子聽了韶樂演奏,竟三月不識肉味,可見韶樂之精美絕倫。澠池的韶山和湖南湘潭毛澤東故鄉之韶山,同名不同地,但都是舜帝南巡時留下的遺跡所在,同樣名揚千秋。
韶山是澠池北部的分水嶺。韶山之北,水流入黃河;山之南,水注入澗河。主峰南側,向陽山坡相對平緩漫上;北側溝壑縱橫,壁立千仞,山峰陡峭,重巒疊嶂,林壑優美。站立主峰,向東北望去,山巒重重疊疊、縹縹緲緲,乃「韶峰疊翠」最佳觀賞處。韶山北側的景色特絕。這里有驚險奇絕的圪增溝、清幽雄奇的九槽溝,有金文石庵的大寨溝、世外桃源的瓦廟溝等峽谷,景色各異,令人稱奇。
韶山不僅風景優美,而且物產豐富,山珍果品滿目皆是:紅果、紅柿、牛鈴兒、桑椹兒、紫葡萄、黑木耳、獼猴桃、山核桃等俯仰可拾。韶山有「半個葯櫃」之稱,單中葯材就有300多種,其中有韶參、天麻、丹皮、桔梗、黃芩、黃連、五味子、石靈芝、防風、何首烏、杜仲、黃柏等諸多佳品。
從古至今,韶山都是人們的游覽勝地,不少墨客騷人寫有贊頌韶山的詩文。明代書法家王鐸在《夏日游韶山遇雨》詩中曰:「觸暑探岑寂,登高望不窮。蒼崖噴石乳,翠壑隱珠宮。勝地猶堪賞,幽懷詎可同。坐來雲氣變,山色雨蒙蒙。」
㈣ 柴胡店鎮的旅遊觀光
劉村梨園風景區
劉村梨園位於柴胡店鎮劉村境內,坐落在十字河、薛河沖擊扇上,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盛產「酥梨」而聞名。景區標志性建築有梨樹生態大門、梨花仙子、觀梨亭、梨王台等,建有沿河風光園,水上游樂園、貢梨採摘園、園中園等景觀單元和景區廣場、竹箋影牆、流芳亭、梨花詩廊、仙人橋等特色景點。 2009年起景區在春季和秋季舉辦梨花節和酥梨採摘節, 2014年舉辦首屆文化民俗廟會活動。
葫蘆套民俗村
葫蘆套村始建於清乾隆庚辰年間,存留石板房120餘套,340餘間,牆體均為山石砌壘,茅草覆頂,村內街道很不規則,保留著魯南山區農村「順山而建,依勢造房,就勢留路」的典型風貌和古井、舊屋、老樹、炮樓、茅草屋、碾子、溪坑等傳統民俗元素。村周邊山上有奚仲造車處、車服祠、古兵寨、玉皇頂、老北宮、觀音閣遺等遺址。
葫蘆套影視基地
葫蘆套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依託柴胡店鎮葫蘆套老村建設,是以鐵路為主題的影視文化園,包含影視城、軍事展覽館、軍事陣地、CS對抗體驗區、植物園等部分,是集影視製作、動漫設計、文化交流、真人CS戶外體驗、拓展培訓、國防教育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 截至2014年末累計有《紅高粱》、《東方戰場》、《武工隊傳奇》等30餘部各類影視劇在此取景拍攝。
黃連山風景區
黃連山景區位於千山主峰下,景區面積22.16平方公里,有大小山頭46座,主峰海拔287米,植被覆蓋率達80%以上。黃連山亂石嶙峋、溝壑縱橫,有黑龍潭、迷宮岩、黃連洞等自然景觀和老北宮、老君廟、古石寨、摩崖石刻等文化遺存。
孟嘗君庄園
庄園位於柴胡店鎮東部千山腳下、薛河岸邊,分為御苑流芳區、古韻遺風區和聚義無憂區三大主題文化功能區,建有主題文化餐廳、古玩市場、韓厥與孟嘗君紀念館、沙灘戲水、景觀水榭、無憂庄園、觀景亭台、仿漢式宅院圍牆、植物觀光園等設施項目,是一處集觀光、休閑、娛樂、餐飲、會議於一身的鄉村旅遊景區。
老君院文化創意園
老君院文化創意園位於位於老君院村西、前龍山北麓,2013年5月開工建設,總規劃面積1400餘畝,分為唐代石刻文化教育基地、歷史文化廣場、有機農業產業園和配套新農村社區四部分,融唐代石刻文化、「修佛」聖地、古代建築藝術以及現代生態園林理念等為一體。景點包括觀音閣、聖水泉、 許願池、仙人洞、大雄寶殿、鍾鼓樓、觀音殿、天王殿、禪修中心等原有古遺址和新建景觀,以及560餘畝的有機農業產業園區和歷史文化村、歷史文化廣場、唐摩崖石刻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