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滄海觀遺址

滄海觀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3 01:02:58

『壹』 觀滄海的大概意思

東進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濤激盪,海中山版島羅列,高聳挺權立。我站在山巔,心中的波濤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圍是蔥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寧靜的似在沉思。蕭瑟的風聲傳來了,草木動搖,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嘯,似要將宇宙吞沒。

大海,多麼博大的胸懷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銀河裡的燦爛群星,也像從大海的懷抱中涌現出來的。啊,慶幸得很,美好無比,讓我們盡情歌唱,暢抒心中的情懷。

『貳』 簡析曹操<觀滄海>一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何其,今言「多麼」,是嘆美之詞。「澹澹」而加嘆美,那滄海的遼闊蒼茫氣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 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在我國文學史上,由於作家的世界觀和處境等種種原因,自宋玉《九辯》開悲秋文學的先聲之後,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然而,曹操卻能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像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 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參見《古詩歸》卷七鍾惺評語)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霸氣」當然是譏評,但如果將「霸氣」理解為統一中國的雄心,那麼,這種藝術鑒賞的眼光還是可取的。「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

『叄』 觀滄海譯文

《觀滄海》白話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3)滄海觀遺址擴展閱讀:

作品簡介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朴,想像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創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譙(今安徽亳縣)縣人,建安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事跡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肆』 觀滄海賞析

《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首章。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悠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大軍閥袁紹。袁紹殘部逃到烏桓(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想得到烏桓的支持,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於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便有了《觀滄海》一詩。
賞析此詩,筆者認為,可按照作者「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抒發了什麼」的賞析思路進行賞析。
詩的開頭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滄海,即大海,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向東登上碣石山,以便來把滄海觀。」這兩句點出了詩人觀望滄海的地點——碣石山,其中的「臨」、「觀」二字,傳達出了詩人躍馬揚鞭,高瞻遠矚的昂揚氣概。此時的曹操所向披靡,得勝而歸,躊躇滿志,意氣昂揚,雄心勃勃,氣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遠非後來赤壁敗戰,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以下六句實寫觀海之所見,此時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樣美好。「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何:何其,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竦峙:高高聳立。 竦,同「聳」,高。峙:立。蕭瑟:秋風吹動草木的聲音。 洪:大。意思是「海水盪漾多麼遼闊,山島聳立於水的中間。樹木蔥蔥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陣陣秋風瑟瑟響,激起大海滔天浪。」滄海之景,在曹操看來,是多麼的遼闊、壯麗啊!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寫的是俯瞰滄海的全景;「樹木」、「百草」二句寫的是靜景,是近看所見之景,是特寫;「秋風」、「洪波」二句寫的是動景,是遠觀所見之景,描寫先總後分,由近及遠,一靜一動,有力地刻畫了大海的壯闊,為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伏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星漢:指銀河。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遠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燦爛無比的滿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間。」這四句是虛寫,寫的是詩人看到海水洶涌浩盪所想像出的景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則是直抒胸臆之筆,意思是「慶幸慶幸多慶幸啊,我吟詩作歌抒豪情。」能遠徵到此,「臨」碣石山,且有閑情逸致「以觀滄海」,非勝利者莫能為之也。

這首詩寫景由近及遠,由實到虛,動靜結合,虛實並用,層次分明,狀盡大海浩淼無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氣勢,實際上是極寫詩人那如「滄海」般的情懷,抒發了詩人決心消滅所有殘敵,誓統中國的壯志豪情。

全詩句句寫景,實則句句抒情,詩詞人把自己遠眺大海時湧上心頭的那種豪情壯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本詩詞很好的體現了寫景詩的這一特點,堪稱寫景詩的上品,也應是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寫景和我們作文寫景狀物的典範,很值得大家細品、學習和借鑒。

『伍』 滄海觀賞析

應該是:《觀滄海》。
賞析:
《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首章。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悠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大軍閥袁紹。袁紹殘部逃到烏桓(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想得到烏桓的支持,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於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便有了《觀滄海》一詩。 詩的開頭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滄海,即大海,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向東登上碣石山,以便來把滄海觀。」這兩句點出了詩人觀望滄海的地點——碣石山,其中的「臨」、「觀」二字,傳達出了詩人躍馬揚鞭,高瞻遠矚的昂揚氣概。此時的曹操所向披靡,得勝而歸,躊躇滿志,意氣昂揚,雄心勃勃,氣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遠非後來赤壁敗戰,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原文:
觀滄海 / 碣石篇
作者: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陸』 觀滄海的基本大意

觀 滄 海
(三國)曹 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詩意: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注釋: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這時指的大碣石山。一說即指今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
②澹澹:水波搖盪貌。
③竦峙:聳立。
④星漢:銀河。

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賞析:
《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首章。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歌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賞析中華古典詩歌理當知人論世。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借許攸之計,揮鞭北指,以少勝多,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是年九月,曹操在歸途中登上碣石山(位於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便有了《觀滄海》一詩。

這首詩寫景由近及遠,由實到虛,動靜結合,虛實並用,層次分明,狀盡大海浩淼無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氣勢,實際上是極寫詩人那如「滄海」般的情懷,抒發了詩人決心消滅所有殘敵,誓統中國的壯志豪情。建議讀者不妨在文本閱讀在中,按照詩人暢懷獨立大海之濱,「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抒發了什麼」的創作思路來賞析這篇千古名作。

詩的正文可分三層:

詩的開頭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交代詩人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朴。滄海,即大海,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向東登上碣石山,以便來把滄海觀。」這兩句點出了詩人觀望滄海的地點——碣石山,其中的「臨」、「觀」二字,傳達出了詩人躍馬揚鞭,高瞻遠矚的昂揚氣概。滄海,又可理解為英雄詩人對滄海桑田的感慨。此時的曹操所向披靡,得勝而歸,躊躇滿志,意氣昂揚,雄心勃勃,氣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遠非後來赤壁敗戰,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 以下六句描寫詩人憑海觀景所見。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此時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樣美好。「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何:何其,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竦峙:高高聳立。 竦,同「聳」,高。峙:立。蕭瑟:秋風吹動草木的聲音。洪:大。意思是「海水盪漾多麼遼闊,山島聳立於水的中間。樹木蔥蔥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陣陣秋風瑟瑟響,激起大海滔天浪。」滄海勝景,在凱旋班師的曹操看來,是多麼的遼闊、何等的壯麗啊!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寫的是俯瞰滄海的全景;「樹木」、「百草」二句寫的是靜景,是近看所見之景,是特寫;「秋風」、「洪波」二句寫的是動景,是遠觀所見之景,描寫先總後分,由近及遠,一靜一動,有力地刻畫了大海的壯闊,為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伏筆。

下接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為第三層。詩人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星漢:指銀河。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遠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燦爛無比的滿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間。」這四句從兩個「若」字看,虛寫了作者的主觀感受,即詩人看到海水洶涌浩盪所想像出的景象。

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既是樂府格式的附文,又巧妙地凸顯了詩人直抒胸臆之筆,意思是「慶幸慶幸多慶幸啊,我吟詩作歌抒豪情。」能遠徵到此,「臨」碣石山,且有閑情逸致「以觀滄海」,非勝利者莫能為之也。

《觀滄海》這首詩的基調是蒼涼慷慨,折射出曹操非凡的胸襟氣度,詩中亦透露出些悲涼感慨之意,耐人尋味,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這首詩表象句句寫景,實際句句抒情。境由心生,同樣的景物入各人眼,經思考提煉成文字又是各個不同了。詩人把自己遠眺大海時湧上心頭的那種豪情壯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本詩很好的體現了寫景詩的這一特點,堪稱寫景詩的上品,也應是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寫景和我們作文寫景狀物的典範,很值得大家細品、學習和借鑒。
http://www.teach8.net/kejian/gzkj/gzywkj/200511/3298.html

『柒』 觀滄海總寫滄海全景,描寫了 和 的形象

1、賞析——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借許攸之計,揮鞭北指,以少勝多,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是年九月,曹操在歸途中登上碣石山(位於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便有了《觀滄海》一詩。
這首詩寫景由近及遠,由實到虛,動靜結合,虛實並用,層次分明,狀盡大海浩淼無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氣勢,實際上是極寫詩人那如「滄海」般的情懷,抒發了詩人決心消滅所有殘敵,誓統中國的壯志豪情。建議讀者不妨在文本閱讀在中,按照詩人暢懷獨立大海之濱,「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抒發了什麼」的創作思路來賞析這篇千古名作。
詩的正文可分三層:
詩的開頭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交代詩人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朴。滄海,即大海,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向東登上碣石山,以便來把滄海觀。」這兩句點出了詩人觀望滄海的地點——碣石山,其中的「臨」、「觀」二字,傳達出了詩人躍馬揚鞭,高瞻遠矚的昂揚氣概。滄海,又可理解為英雄詩人對滄海桑田的感慨。此時的曹操所向披靡,得勝而歸,躊躇滿志,意氣昂揚,雄心勃勃,氣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遠非後來赤壁敗戰,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 以下六句描寫詩人憑海觀景所見。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此時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樣美好。「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何:何其,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竦峙:高高聳立。 竦,同「聳」,高。峙:立。蕭瑟:秋風吹動草木的聲音。洪:大。意思是「海水盪漾多麼遼闊,山島聳立於水的中間。樹木蔥蔥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陣陣秋風瑟瑟響,激起大海滔天浪。」滄海勝景,在凱旋班師的曹操看來,是多麼的遼闊、何等的壯麗啊!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寫的是俯瞰滄海的全景;「樹木」、「百草」二句寫的是靜景,是近看所見之景,是特寫;「秋風」、「洪波」二句寫的是動景,是遠觀所見之景,描寫先總後分,由近及遠,一靜一動,有力地刻畫了大海的壯闊,為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伏筆。
下接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為第三層。詩人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星漢:指銀河。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遠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燦爛無比的滿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間。」這四句從兩個「若」字看,虛寫了作者的主觀感受,即詩人看到海水洶涌浩盪所想像出的景象。
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既是樂府格式的附文,又巧妙地凸顯了詩人直抒胸臆之筆,意思是「慶幸慶幸多慶幸啊,我吟詩作歌抒豪情。」能遠徵到此,「臨」碣石山,且有閑情逸致「以觀滄海」,非勝利者莫能為之也。
《觀滄海》這首詩的基調是蒼涼慷慨,折射出曹操非凡的胸襟氣度,詩中亦透露出些悲涼感慨之意,耐人尋味,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這首詩表象句句寫景,實際句句抒情。境由心生,同樣的景物入各人眼,經思考提煉成文字又是各個不同了。詩人把自己遠眺大海時湧上心頭的那種豪情壯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本詩很好的體現了寫景詩的這一特點,堪稱寫景詩的上品,也應是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寫景和我們作文寫景狀物的典範,很值得大家細品、學習和借鑒。

2、東征登上碣石山,正好來觀賞茫茫渤海的景象。大海被微風吹拂,海水是那樣的動盪不定;海邊山島挺拔竦立。樹林密密層層地生長著,遍山的野草長得豐滿茂盛。冷清的秋風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湧起。日月升沉,如同從大海的懷抱中出入;銀河燦爛的光輝,好像從大海的心窩里放射出來。慶幸得很,好極了,於是作歌來歌詠我的志向。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星漢:指銀河。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遠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燦爛無比的滿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間。」這四句從兩個「若」字看,虛寫了作者的主觀感受,即詩人看到海水洶涌浩盪所想像出的景象。

4 讀詩,如同在傾聽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這一顆顆情感的種子,詩人的筆下才會盛開出一朵朵絢麗的詩詞之花。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只有把握住了這首詩的情感坐標,才算真正貼近了詩的靈魂,才能走入這首詩所構築的美學殿堂。古人也說,「詩言志」、「詩言情」。那麼讀曹操的詩會讓我想到什麼呢?曹操一生躍馬揚鞭、南征北戰,但手不釋卷,雅愛文學。他的詩繼承了《詩經》和漢樂府的優良的現實主義傳統,以樂府古題寫時事、抒懷抱,體現了一個政治家的思想情懷。……

5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寫的是(俯瞰滄海)的全景;「樹木」、「百草」二句寫的是(靜)景,是特寫;「秋風」、「洪波」二句寫的是(動)景,是遠觀所見之景,描寫(先總後分),由近及遠,一靜一動,有力地刻畫了大海的壯闊,為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伏筆。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你值得擁有。

『捌』 曹操的觀滄海選自哪裡

觀滄海

作者: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按】詩作於建安十二年秋。

曹操是與建安十二年(207)征烏桓時,蹬大碣石山(今河北省昌黎縣)後寫下了《觀滄海》的。
《觀滄海》中寫到秋風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季節,二是作者的年齡,人生之秋(作者時年52歲)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東征登上碣石山,正好來觀賞茫茫渤海的景象。大海被微風吹拂,海水是那樣的動盪不定;海邊山島挺拔竦立。樹林密密層層地生長著,遍山的野草長得豐滿茂盛。冷清的秋風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湧起。日月升沉,如同從大海的懷抱中出入;銀河燦爛的光輝,好像從大海的心窩里放射出來。慶幸得很,好極了,於是作歌來歌詠我的志向。
這首樂府詩,是曹操所作《步出夏門行》的首章。

釋義:開頭八句是作者通過視覺所見到的景象:近處,「竦峙」的山島上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極目遠望是「水何澹澹」、「洪波湧起」。看,海天相接,渺無涯際,波光浮動,碧影升沉;再加上蕭瑟的秋風,搖盪海面,喧囂奔騰的海水,湧起一座座雪嶺銀山,這是何等壯觀的場面!滄海:也可以寫作「蒼海」,即大海,因其顏色碧藍,所以稱之為「蒼海」。澹澹:水勢浩大的樣子。蕭瑟:秋風聲,同時也帶有凄涼冷落的感覺。洪波:大波。

第九句至第十二句又加入了作者的想像:經天的日月,似乎是從海中升起,又降落於海中;橫貫長空的銀河(星漢),似乎是頭尾都垂在海上,連整個宇宙,似乎是都在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

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猶如說,真是幸運極了,我唱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志願。但是這兩句是樂師們配樂時加進去的,無實際意思,《步出夏門行》的四首詩每首後面都有這麽兩句。

這首詩的寫景是非常成功的,它的絕妙之處是不僅給我們描繪出了大海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給我們描繪出了大海的性格。這里有動有靜、有光有影、有聲有色、有寫實有想像。在詩歌中出現如此壯觀的場面,是前所未有的。

曹操這里寫景,是為了通過寫景來抒發自己的慷慨之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與胸襟。這里有他對當時社會離亂、人生艱難、人心不定的種種憂慮,也有他削平割據、穩定時局、一統天下的壯志雄圖。詩中雖然也有一股微微的蕭瑟凄涼之氣,一種隱隱的悵惘之情,但是更重要的是顯示了作者那種博大的精神力量,和那種足以接受、容納一切的廣闊胸襟。

《觀滄海》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首以純粹寫景聞名的傑作,也是第一首借景抒情獲得巨大成功的絕妙好詩。

補充:

觀 滄 海
(三國)曹 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詩意: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注釋: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這時指的大碣石山。一說即指今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
②澹澹:水波搖盪貌。
③竦峙:聳立。
④星漢:銀河。
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賞析:
《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首章。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歌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賞析中華古典詩歌理當知人論世。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借許攸之計,揮鞭北指,以少勝多,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是年九月,曹操在歸途中登上碣石山(位於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便有了《觀滄海》一詩。
這首詩寫景由近及遠,由實到虛,動靜結合,虛實並用,層次分明,狀盡大海浩淼無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氣勢,實際上是極寫詩人那如「滄海」般的情懷,抒發了詩人決心消滅所有殘敵,誓統中國的壯志豪情。建議讀者不妨在文本閱讀在中,按照詩人暢懷獨立大海之濱,「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抒發了什麼」的創作思路來賞析這篇千古名作。
詩的正文可分三層:
詩的開頭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交代詩人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朴。滄海,即大海,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向東登上碣石山,以便來把滄海觀。」這兩句點出了詩人觀望滄海的地點——碣石山,其中的「臨」、「觀」二字,傳達出了詩人躍馬揚鞭,高瞻遠矚的昂揚氣概。滄海,又可理解為英雄詩人對滄海桑田的感慨。此時的曹操所向披靡,得勝而歸,躊躇滿志,意氣昂揚,雄心勃勃,氣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遠非後來赤壁敗戰,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 以下六句描寫詩人憑海觀景所見。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此時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樣美好。「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何:何其,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竦峙:高高聳立。 竦,同「聳」,高。峙:立。蕭瑟:秋風吹動草木的聲音。洪:大。意思是「海水盪漾多麼遼闊,山島聳立於水的中間。樹木蔥蔥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陣陣秋風瑟瑟響,激起大海滔天浪。」滄海勝景,在凱旋班師的曹操看來,是多麼的遼闊、何等的壯麗啊!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寫的是俯瞰滄海的全景;「樹木」、「百草」二句寫的是靜景,是近看所見之景,是特寫;「秋風」、「洪波」二句寫的是動景,是遠觀所見之景,描寫先總後分,由近及遠,一靜一動,有力地刻畫了大海的壯闊,為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伏筆。
下接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為第三層。詩人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星漢:指銀河。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遠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燦爛無比的滿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間。」這四句從兩個「若」字看,虛寫了作者的主觀感受,即詩人看到海水洶涌浩盪所想像出的景象。
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既是樂府格式的附文,又巧妙地凸顯了詩人直抒胸臆之筆,意思是「慶幸慶幸多慶幸啊,我吟詩作歌抒豪情。」能遠徵到此,「臨」碣石山,且有閑情逸致「以觀滄海」,非勝利者莫能為之也。
《觀滄海》這首詩的基調是蒼涼慷慨,折射出曹操非凡的胸襟氣度,詩中亦透露出些悲涼感慨之意,耐人尋味,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這首詩表象句句寫景,實際句句抒情。境由心生,同樣的景物入各人眼,經思考提煉成文字又是各個不同了。詩人把自己遠眺大海時湧上心頭的那種豪情壯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本詩很好的體現了寫景詩的這一特點,堪稱寫景詩的上品,也應是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寫景和我們作文寫景狀物的典範,很值得大家細品、學習和借鑒。

『玖』 觀「元明清天妃宮遺址」有感的作文600字

順路走進天津大直沽的元明清天妃宮遺址,裡面沒有一個遊客,看門的將要關門下班,還是允諾予我十多分鍾時間進去游覽。
裡面燈光微弱,順著昏暗的廊道,我觀看了從遺址挖掘出來的瓦礫、殘垣與雕塑。從那凌亂殘缺的瓦礫和斷痕中,依然能感受到:百年前,八國聯軍用炮火轟擊這座歷史文化宮殿的殘忍,以及當時殿內對著天妃雕塑而祈福的善男信女們的無助、驚惶、痛苦與絕望。從還原的天妃宮遺址建築模型中,可以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厚重、悠遠與典雅;遺址中的殘垣瓦礫,也印刻著這個民族曾經經歷的屈辱與苦難。面對這塊飽蘸著民族歷史和文化遺址,內心涌動著一種激流和憤慨。這是一座被侵略者的炮火摧毀的文化瑰寶和建築傑作,這座天妃宮遺址見證元明清天津衛漕運與海運輝煌的歷史和這座城市的發展與變遷。通過這瓦礫殘垣,依然能觸摸到這座城市原生文化的力量與活力。雖然是還原的遺址建築模型,卻流溢出原生建築難以掩匿的靈動與典雅,詮釋著中華民族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走出宮廊,門前高空中矗立著是天妃蹁躚翔飛的雕塑,天妃目視大海遠方,彷彿在關注著滄海深處作業漁民們的安危。回眸這座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心中沉甸甸的,感到的我們這代人對民族發展應盡的責任和使命。

『拾』 曹操登上碣石的心情。 觀滄海

《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首章。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悠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大軍閥袁紹。袁紹殘部逃到烏桓(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想得到烏桓的支持,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於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便有了《觀滄海》一詩。

賞析此詩,筆者認為,可按照作者「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抒發了什麼」的賞析思路進行賞析。

詩的開頭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滄海,即大海,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向東登上碣石山,以便來把滄海觀。」這兩句點出了詩人觀望滄海的地點——碣石山,其中的「臨」、「觀」二字,傳達出了詩人躍馬揚鞭,高瞻遠矚的昂揚氣概。此時的曹操所向披靡,得勝而歸,躊躇滿志,意氣昂揚,雄心勃勃,氣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遠非後來赤壁敗戰,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以下六句實寫觀海之所見,此時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樣美好。「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何:何其,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竦峙:高高聳立。
竦,同「聳」,高。峙:立。蕭瑟:秋風吹動草木的聲音。
洪:大。意思是「海水盪漾多麼遼闊,山島聳立於水的中間。樹木蔥蔥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陣陣秋風瑟瑟響,激起大海滔天浪。」滄海之景,在曹操看來,是多麼的遼闊、壯麗啊!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寫的是俯瞰滄海的全景;「樹木」、「百草」二句寫的是靜景,是近看所見之景,是特寫;「秋風」、「洪波」二句寫的是動景,是遠觀所見之景,描寫先總後分,由近及遠,一靜一動,有力地刻畫了大海的壯闊,為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伏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星漢:指銀河。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遠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燦爛無比的滿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間。」這四句是虛寫,寫的是詩人看到海水洶涌浩盪所想像出的景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則是直抒胸臆之筆,意思是「慶幸慶幸多慶幸啊,我吟詩作歌抒豪情。」能遠徵到此,「臨」碣石山,且有閑情逸致「以觀滄海」,非勝利者莫能為之也。

這首詩寫景由近及遠,由實到虛,動靜結合,虛實並用,層次分明,狀盡大海浩淼無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氣勢,實際上是極寫詩人那如「滄海」般的情懷,抒發了詩人決心消滅所有殘敵,誓統中國的壯志豪情。

全詩句句寫景,實則句句抒情,詩詞人把自己遠眺大海時湧上心頭的那種豪情壯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本詩詞很好的體現了寫景詩的這一特點,堪稱寫景詩的上品,也應是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寫景和我們作文寫景狀物的典範,很值得大家細品、學習和借鑒。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