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羅苑遺址范圍

羅苑遺址范圍

發布時間: 2021-02-23 01:13:44

⑴ 西安漢長安城遺址規劃范圍是否影響大興西路古都西苑小區

有可能,據說此地以後會被拆,將漢城湖擴大到此地。

⑵ 西湖十景含有哪些jing62di62ang62ma

1、蘇堤春曉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他是北宋大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他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姍姍來遲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魄。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閑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游賞線。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又相鄰,垂楊帶跨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峰插雲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里是湖上觀日出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2、曲苑風荷

麴院風荷公園位於西湖西北隅,瀕岳湖、西里湖,與蘇堤遙遙相望。麴院風荷,南宋時稱「麴院荷風」。「麴院」原是指一家釀制官酒的作坊,在今日的九里松東,洪水橋一帶。當時,金沙澗水在此流入西湖,麴院取金沙澗水釀酒,並在湖中種植荷花。花開時節,清香四溢,景色令人陶醉。清康熙年間,為迎皇帝巡遊,特地在蘇堤跨虹畔的岳湖裡引種荷花。康熙書名立碑,改「麴院」為「麴院」,正「荷風」為「風荷」。一時之勝的麴院風荷園林,在咸豐末年(1861)毀於兵燹,官宦富豪隨之侵園為居。1950年,麴院風荷僅剩一碑一亭半畝地,瀕湖荷花少許。如今新建的麴院風荷公園其規模、園林景觀都勝前代。園圍東起跨虹、東浦橋,沿岳湖、金沙港一直延伸到西山路卧龍橋,迤邐數里,總面積229.4畝。分風荷、麴院、濱湖密林、岳湖等四景區。杭州市園林管理部門自60年代規劃修建以來,共修砌61座植荷池台,栽種42種荷花和6種睡蓮,鋪設三處大草坪,建起了觀荷賞花的廊閣亭台。1983年風荷景區建成開放。1985年濱湖密林區開放,內有大型石舫湛碧樓。
在西湖,可觀賞荷花的景點很多,但最妙處首推麴院風荷。因為五個荷池,栽有近百個品種的荷花,有紅底白邊的香玉荷,白底紅圈的雙色玉蝶虎口,有花盤直徑達30厘米的紅千葉與白千葉,有人工雜交的玉茶碗,有缸栽的千瓣蓮,還有用我國遼東半島普蘭店泥炭層中發掘到的千年蓮子培育成的古代蓮。「亭亭翠蓋擁群仙」的荷池,有水道相連,水上架設著或近水或貼出或依水的六座小橋,人行其中,彷彿行走在蓮荷叢中。麴院賞荷,無論在晴天、月夜或風雨中都各有其情趣。居於麴院中心的湛碧樓,是月夜賞荷最佳處。樓臨西里湖,湖面清澈寬闊,清風明月夜觀賞蓮池夜月,澄明雅潔,趣味獨特。貼岳湖而建的波香亭,則是觀賞雨荷的絕妙處。清詩人許承祖《麴院》詩,「白雲一片忽釀雨,瀉入波心水亦香」,波香亭小如舟,深入綠蓋紅妝之中,染著荷香的「波心水」,伸手可掏,大有「花為四壁舟為家」的情境。麴院風荷中居於園林之北的最高處迎薰閣是登高遠視之所,在這里可領略「接天蓮葉無窮碧」,「十里芸荷香到門」的意境。麴院風荷的濱湖密林區,內設度假村,建有幢幢樺木結構小木屋以及木板平房,供遊人租用。同時還出租吊床、營帳、炊具等供遊人野炊。1996年景區內充實了酒文化內容,並首次舉辦了西湖酒文化節。院內增闢的酒苑,有仿南宋官釀作坊的「酒道探源」陳列,並引進曲水流觴一景,使麴院風荷重又飄起酒香。

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
3、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區位於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曆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現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實際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後才確定下來的。當時將這里原有的龍王堂為御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圍以欄桿,旁構水軒,懸掛康熙御題「平湖秋月」匾額,後人又勤石建景碑亭於其左。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重新規劃和逐年翻建,擴建,新建,這里形成了一片狹長的沿湖園林,遍植四季花木,點綴假山疊石,亭台樓閣錯落其間,更加宜賞月,宜品茗,宜休閑。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認為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平湖秋月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台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有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
盡管平湖秋月景區范圍在西湖十景景區中也許是最小的,但人們仍可以在此尋訪和體味到歷史古跡和文化蘊涵。早在唐朝,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時,隨著孤山皇家道觀四聖延祥觀的建造,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這兩「望」為日後平湖秋月定址於此埋下伏筆。明萬曆年間,司禮太監孫隆斥巨資復建西湖舊景時,曾對望湖亭大加修繕。
位於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家」哈同的私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後來成為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八藝社所在地。如今,這里辟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勝景更添一份書卷氣。

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處泛
4、斷橋殘雪
美麗的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的相會之橋,位於白堤始端。斷橋之名得於唐朝,古時橋上有門,門上有檐,下雪時中間一段的雪都在門檐上,橋上只有兩頭有雪,遠遠望去橋像斷了一樣,所以稱作斷橋。
橋堍有御碑亭等亭軒建築,面臨里西湖,與寶石山、保俶塔隔湖相對,山、塔、湖、亭、橋與湖邊桃、柳組成一幅如畫景色,十分迷人。斷橋是通往孤山的必經之路,每當雪後人們紛紛去斷橋欣賞西湖雪景,孤山與里西湖銀裝素裹,格外動人,因稱「斷橋殘雪」。

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猶憶西窗月,鍾聲在北林。
5、柳浪聞鶯
柳浪聞鶯公園,地處西湖東南隅湖岸 ,佔地約二十一公頃。她的前身是南宋御花園聚景園,其范圍南起杭州舊城清波門外,北至涌金門下,東倚城垣,西臨西湖水面,而且還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
宋末元初,聚景園成為「散景園」,其南側地帶,被隨蒙元鐵騎南下而遷居杭州的回民擇為墓地;其中段之地,荒蕪淤塞成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澤水塘,其北部地段原有的靈芝寺,顯應觀等顯赫堂皇的寺廟,也隨園景一起難逃厄運。到明代中葉,當年蔚然大觀的柳浪聞鶯勝景,只剩下柳浪橋,華光亭兩處破舊陳跡。清初,更是一派凄涼景象,紫珊老人(錢塘詩人徐逢吉)《少年游》詞的上半闕專寫地盛況不再的情景;「蛇蟠眢井,狐竄破冢,輦路已全荒。燕子飛來,桃花不語,閱過幾滄桑。」到一九四九年,柳浪聞鶯僅存景名碑,石碑坊,石亭子和沙朴老樹各一,表忠觀(錢王祠)舊屋一區以及祠前方塘兩口。附近居民乾脆稱那裡為墳山窠。

柳浪聞鶯現已歸西湖老年公園。
6、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公園位於蘇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南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里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遊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詩中有句雲:「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今日花港觀魚是一座佔地二十餘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
位於公園中部偏南處的紅魚池,是全園游賞的中心區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島,池上駕設曲橋,倚橋欄俯看,數千尾金鱗紅魚結隊往來,潑刺戲水。微風過處,沿池岸花木落英繽紛,飄浮於水面,好一幅「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動人畫圖,無人不起羨魚之情。
紅魚池西首,是頗有造園匠心的牡丹園,丘阜隆起,最高處建牡丹亭,繞亭植有各種牡丹,芍葯數百本,按不同品種分為十多個花境小區塊,年年穀雨前後,盡顯花中王者風范,國色天香,名不虛傳。牡丹亭畔小徑一側,植古梅一株,梅樹下,以黑,白卵石砌成此梅姿影圖案於路面,現代大儒馬一浮題筆稱之為 「梅影坡」。
自牡丹亭中眺望,公園東,南,北三面景色盡收眼底。東面,綠樹婆娑,遙接湖波堤痕。南面,南屏山蔥蘢山色被「借」入公園內,密林濃陰後,一灣綠水縈繞,拱橋飛架,港汊連通了西里湖和小南湖,全園水景因此更顯靈動,沿水竹樹繁茂,禽喧枝頭,透露著山野風情。北面,大草坪視野開闊,西里湖波光山影引人遐想綿綿。草坪上,間以大喬木為主的樹叢,樹林,既增加了空間林緣線的層次變化,又為遊人提供了庇蔭,休憩場所。

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7、雷峰夕照
雷峰塔原建在雷峰山上,位於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凈慈寺前。雷峰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起,林木蔥郁。山巔原有吳越時建造的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標志性景點,與北山的保俶塔南北遙相呼應。在雷峰塔未倒塌前,西湖上曾呈現出「一湖映雙塔,南北相對峙」的美景。1924年雷峰塔倒塌之後,不僅作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成了空名,而且「南山之景全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
現杭州市新建雷峰塔以恢復舊時的景觀。雷峰新塔建在遺址之上,保留了舊塔被燒毀之前的樓閣式結構,完全採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時的風格、設計和大小建造。這座塔兼具遺址文物保護罩的功能,它由保護罩、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其中塔身和塔剎的高度為61米,地平線以下的保護罩為9.7米。
專門為保護遺址而建的保護罩呈八角形,建築面積3133平方米,外飾漢白玉石欄桿。保護罩分上下兩層,將雷峰塔遺址完整地保護起來。
塔底到底有沒有白娘子呢?

8、雙峰插雲
巍巍天目山東走,其餘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與北高峰古時均為僧人所佔,山巔建佛塔,遙相對峙,迥然高於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嵐翠霧白,塔尖入雲,時隱時顯,遠望氣勢非同一般。南宋時,兩峰插雲列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題為雙峰插雲,建景碑亭於洪春橋畔。其時雙峰古塔毀圮已久,以至連此景原有的內涵也一度難為人知『插雲』者虛言也。設景碑亭於此,實為權宜之計。「浮圖對立曉崔巍,積翠浮空霽藹迷。試向鳳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煙低」。這是南宋詩人王洧的《兩峰插雲》詩,它告訴人 們:雙峰插雲的景觀。

一路松聲長帶雨, 半空嵐氣總成雲
9、南屏晚鍾
南屏晚鍾,也許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畫家張擇端曾經畫過《南屏晚鍾圖》。盡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麼蜚聲畫壇,但卻被記載於明人《天水冰山錄》中。南屏山,綿延橫陳於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餘米。山上怪石聳秀,綠樹愜眼。晴好日 ,滿山嵐翠在藍天白雲得襯托下 秀色可餐,遇雨霧天,雲煙遮遮掩掩,山巒好像翩然起舞,飄渺空靈,若即若離。後周顯得元年(九五四),吳越國主錢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後來成為與靈隱寺並峙於南北的西湖兩大佛教道場之一的凈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剎興教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營。凈慈寺、興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廟,形成繼靈隱、天竺之後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鍾暮鼓,焚貝佛號,香煙燭光,南屏山從此添了『佛國山』的別稱南屏晚鍾的情韻,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帶山嶺由石灰岩構成,山體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當佛寺晚鍾敲響,鍾聲振盪頻率傳到山上,岩石、洞穴等為其所迫,加速了聲波的振動,振幅急遽增大後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隨之產生音箱效應,增強了共鳴。同時,鍾聲還以相同的頻率飛向西湖上空,直達西湖彼岸,碰上對岸由火成岩構成的葛嶺、迴音迭起。

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山東。主峰高百米,林木繁茂,石壁如屏,山腳下是凈慈寺,傍晚鍾聲清越悠揚。
10、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湖上三島。全島連水面在內面積約七公頃,南北有曲橋相通,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將島上水面一分為四水面外圍是環形堤埂。從空中俯瞰,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田」字,呈現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景稱勝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為我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典之作。 明萬曆三十五年(一六零七),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築堤壩,初成湖中湖,作為放生之所。後人在島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稱為「三潭」,清初島上又加營建築曲橋,堂軒,沿內湖環植木芙蓉,復經清光緒間退休將領彭玉麟在此營造別墅,小瀛洲初具風貌。

⑶ 韓國的世界紀錄遺址是指什麼

海印寺藏經板殿

【 海印寺藏經板殿內部】
海印寺藏經板殿 是為了收藏載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錄的 海印寺大藏經板(八萬大藏經), 而建的,是海印寺現存建築中最古老的一個,據推算該建築建於公元15世紀(1401年~1500年)左右。藏經板殿是世界上唯一一處保管大藏經板的地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藏經板殿整座建築本身也具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正是由於建築物當初採用了科學的方法對內部的通氣流通和溫濕度調節等方面加以管理,才使得大藏經板至今保存完好.

-地址:慶尚南道陝川郡伽倻面

2宗廟

【 宗廟正殿 】
位於首爾市鍾路區的宗廟是供奉著朝鮮時代歷代王與王妃牌位的祠堂。這里是王為了祈求國家與百姓的安寧,與大臣們定期進行祭祀的地方,象徵著朝鮮王室的正統性。作為一處為逝者而建的地方,可以從建築的排列、形式與材料中感受到莊重、神聖與嚴肅。宗廟創建於14世紀末,壬辰倭亂時期被毀壞,17世紀初進行重建後才呈現出今天的面貌。其中心建築——宗廟正殿,正面十分狹長,與建築前方的空地形成一體,是西方乃至東方洞史無前例的獨特建築。根據崇拜祖先的儒教文化,以祭祀儀式為基礎,建築過程十分嚴格,如今也完好地保留著朝鮮時代的原來面貌。不僅建築物,就連祭祀、飲食、舞蹈、音樂等無形遺產也一同保存下來,今天仍然定期舉行名為「宗廟祭禮」的祭祀儀式。

-位置:首爾市鍾路區

主要旅遊景點

【下馬碑 】
在從宗廟的正門進入之前,可以看到一座用石頭製成的石碑——下馬碑,是告知從馬上下來的石碑。由於宗廟是供奉著歷代王與王妃牌位的地方,所以即使是王來到這里也要下轎或下馬。正殿長101米,是韓國最長的木造建築。從外面看上去由20多根立柱和19個門組成,但內部都是貫通的,唯有供奉牌位的胎室里裝飾著華麗的花紋圖案。可惜,正殿內部無法參觀,不過宗廟香大廳的第2展示館內設有胎室模型,可以自由參觀。通向正殿的門有3處,南門被認為是只有靈魂可以出入的地方。東門供王、世子、進行祭祀的宗親和大臣們使用,西門則是負責祭禮音樂與舞蹈的樂師們出入的地方。

【 宗廟永寧殿】
因正殿中供奉牌位的空間不足而在旁邊建造的建築便是永寧殿。永寧殿含有「王家祖先和子孫共同長久平安」之意。永寧殿與正殿相比規模較小,供奉的牌位也較少。建築形狀看上去與正殿相似,但是仔細看會發現屋頂是不一樣的。正殿的屋頂整體是直線,而永寧殿的**胎室部分則高高地突了出來。永寧殿里供奉的主要是沒有留下突出業績或在位時間較短的王的牌位。年幼登上王位,之後被叔叔篡奪王位的端宗牌位被供奉在宗廟里,但被廢除王位的燕山君和光海君則沒有牌位。因為他們是沒有奉行儒教中重視的尊敬祖先的思想。

3石窟庵和佛國寺

【 佛國寺 】
石窟庵 和佛國寺 是在公元8世紀前後的新羅時代期間所建的古代佛教遺址。兩處遺址都充分展現了新羅時代人們獨具特色的藝術感知,尤其是石窟庵的雕像和佛國寺的石壇及兩座石塔被譽為東北亞古代佛教藝術的最佳傑作之一。 石窟庵是一處用花崗岩砌成的洞窟,其主室**建有一尊主佛像,四周牆壁則可刻有浮雕。以主佛像為首的大部分石雕和建築物均保持了公元8世紀的圓型建築風格,具有很高的文化遺產價值。 佛國寺是將新羅時代人們理想中的佛教凈土現實化而建成的一座建築。1592年,在壬辰倭亂時期,原本木質構造的建築全部被燒毀,值得慶幸的是寺中的石壇、石橋、石塔、燈以及青銅佛像遺留了下來。當今我們所能看到的佛國寺是在1969年到1973年間經過部分復原工作後再建而成的。

-地址:慶尚北道慶州市

主要看點介紹

【 石窟庵主佛像(左圖)和十大弟子浮雕(右圖)】
石窟庵的主佛像是一尊高約3.3m,寬約2.7m的巨大佛像,與以往面帶微笑的站佛不同,石窟庵的主佛像則威嚴地正坐於殿中。從嚴肅的面部表情到衣服的褶皺,整座佛像被雕刻得栩栩如生,是曾經燦爛一時的統一新羅時代佛教文化的象徵。 石窟庵的十大弟子浮雕在世界佛教美術史上也是罕見的大型藝術作品。憑借獨特的表現方式和藝術性技巧而贏得好評的十大弟子浮雕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承擔不同角色的佛祖十大弟子的形象。其中最小的浮雕高2.08m,最大的浮雕高2.2m。

【 照片 佛國寺的釋迦塔(左圖)和多寶塔(右圖) 】
釋迦塔是位於佛國寺大雄殿前兩座石塔中西側的石塔,也被稱作無影塔,是新羅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石塔。石塔的形狀簡潔莊重,整體平衡感良好,給人以祥和的感覺。 多寶塔位於佛國寺大雄殿的東側,它的形態與新羅時代典型的石塔建築風格完全不同。自多寶塔建成至今,其外形並未發生過大的損壞或變形,它再現了佛教經典中七寶塔的模樣。雖然釋迦塔和多寶塔的外形不同,但在石碑的寬度和石壇及塔身的高度上形成了完美的對稱組合。

4昌徳宮

【 照片 昌徳宮仁政殿 】
昌德宮位於漢陽(首爾以前的名稱)的北側,是朝鮮時代(1392~1910)建造的宮闕。如果說其他宮殿是為了彰顯王權,那麼昌德宮則是結合了周邊自然的環境所建。昌德宮王室的後苑風景如畫,與周圍的自然景緻緊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深受遊客的喜愛。在首爾的宮闕之中,昌德宮因完整地保存了古時的原貌和傳統自然相融合的建築風格,在1997年被載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錄。在叢林、綠樹、蓮池、亭子和花壇交相輝映的昌德宮中,其昌德宮仁政門、昌德宮大造殿、芙蓉池、樂善齋、敦化門等建築被指定為主要文化財。

-地址:首爾市鍾路區

主要旅遊遺址

【 昌德宮仁政門(左圖)、仁政殿內部(右圖) 】
昌德宮仁政門 是昌德宮核心建築仁政殿的正門。這里曾是舉行王位繼承儀式的場所,處處彰顯威嚴。孝宗(1649∼1659)·顯宗(1659∼1674)·肅宗(1674∼1720)·英祖(1724∼1776)等朝鮮王朝的多位君王均通過在此舉行的登基大典登上王位。 穿過仁政門便可到達仁政殿,這里是舉行諸如世子冊封儀式、結婚儀式等王室主要活動的地方。也正是得力於此,它成為了昌德宮里象徵著權力的建築。整個建築內部主要由黃色布料裝飾的電燈、玻璃窗、黃色窗簾等充滿西式風格的物品進行打造的,雖面積不大,但遊客可從仁政殿里光彩絢麗的天棚和御座等擺設上感受到朝鮮時代超凡的藝術氣息。

【 大造殿內部(左圖)和昌德宮後苑(右圖) 】
昌德宮的大造殿 是一座王和王妃就寢以及教育年少王子或公主的地方。其名字意在「只有教育好能引領國家未來的世子,國家和國民才會幸福安康」。這里可謂是昌德宮內殿中最為重要的建築,其內飾主要由西式風格的地板、玻璃窗和傢具等現代化裝飾組成。 位於昌德宮北側的後苑是朝鮮時代王室的庭院。這里隨時代的不同功能也不盡相同,但大體上是作為王及王族休閑娛樂的空間或學武的場地而使用的。整個後苑韓國傳統庭院氣息濃重,超過三百年的蒼天大樹和亭子完美地搭配在一起,美景如畫。遊客可在昌德宮官網主頁上進行預約參觀後苑或現場買票前去觀覽。
5水原華城

【華城 】
華城是位於京畿道水原的朝鮮時代城郭。正祖(朝鮮第22代王)在將自己父親的墳墓遷移的同時建造了新城市,為了抵禦敵人而建造了城郭。城郭全長5.74km,城牆高4~6米。

華城與韓國的其他城郭不同。參考外國事例,引入了新的防禦設施,並使之與韓國的軍事環境和地形相符。特別是華城建設中使用的新型設備與材料的發達,是展示東西方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證據。據此可以推測18世界朝鮮社會的商業繁榮以及急劇的社會變化與技術發展。 既是計劃城市,又是居住地與防禦功能合一的城郭城市;在傳統的築城技術上積極融入東西方新型科學知識與技術;增加了許多韓國城郭中罕見的防禦設施;依據周圍地形而建造的自然形態展現出獨特之美……這些特徵都獲得了認可,於1997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位置:京畿道水原市

主要旅遊景點介紹

八達門是華城四大門之中的南門。完好地保留著築城之時的面貌,被指定為韓國第402號寶物。城門外面砌有半月形狀的城牆,起著保衛城門的作用。在華城的眾多設施中,八達門尤其以美麗的夜景而有名,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參觀。 西北空心墩是可以窺視敵人動向和進行射擊的設施,在韓國只有在華城才能見到。西北空心墩展現了獨創的建築形態與高效的材料利用,歷史、學術、建築價值獲得認證,被指定為寶物。

訪花隨柳亭既是監視周邊情況進行軍事指揮的指揮所,也是與周圍自然環境相協調的亭子。因其具有獨特的平面與屋頂形態,所以在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面貌。同時,它也被評為華城中最優秀且在其他城郭中無法見到的獨創建築。

華西門是華城四大門之中的西門,過去起著連接華城西側南陽灣與西海岸的通道的作用。與完好的半月形狀的八達門瓮城不同,它是有一側開放的瓮城。原來的面貌完好地保存了下來,被指定為第403號寶物。

6高敞、和順、江華的支石墓遺址

支石墓是一種用巨石搭建起來的先史時代的墳墓,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支石墓主要有高敞支石墓遺址、和順支石墓遺址、江華支石墓遺址等。這三個地方的支石墓數量均保持在數百個以上,從密集度和形態的多樣性來看,在全球范圍內也很難找到第二個。這里的支石墓建於公元前1000年,比起其他遺跡來說,這里是將先史時代的技術和社會面貌進行詮釋的最佳場所。

高敞、和順、江華的支石墓遺址在2000年被錄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錄,它被認為是研究和評價支石墓文化形成過程與韓國青銅器時代社會構造及東北亞先史時代文化交流的重要遺產。特別是可了解到支石墓建築過程的採石場,它是研究支石墓變化和歷史的重要依據。

-地址:全羅北道高敞郡、全羅南道和順郡、仁川廣域市江華郡

主要看點介紹

韓國最大的支石墓遺址位於全羅北道的高敞郡。根據2008年現場調查的結果表明高敞地區的支石墓共有1,550個,被載入聯合國世界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錄的支石墓為447個。這里匯集了可在韓國看到的所有類型的支石墓。在此,您可以欣賞到各種形態、模樣、大小不一的支石墓。全羅南道和順的支石墓遺址分布於孝山裡和大薪里沿岸十公里的溪谷流域處。整體面積要比江華和高敞遺址大得多,目前共有596個支石墓。位於和順郡的支石墓大都建於山腳下或巨大的岩石山上,很多地方不容易前往。因此,至今保存良好,仍維持著原有的風貌。
7韓國的歷史村落:河回和良洞

位於慶尚北道的安東河回村和慶州良洞村是建於14~15世紀的歷史場所。河回和良洞是氏族村落,在長久的歲月中,同姓居民聚集在這里生活,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而且這里一直有人居住,可以說是鮮活的文化財。透過兩個村落可以窺見嚴格區分兩班與平民的朝鮮時代的儒教文化。特別是兩班與平民房屋的排列,反映了朝鮮王朝的影響力。在河回與良洞村裡可以看到宗家、兩班居住的木製房屋、亭子、書院、祠堂以及舊時平民居住過的土房和草屋。
-位置:慶尚北道安東市∙慶州市

主要景點介紹

【 安東河回村與河回別神巫俗假面舞游戲 】
安東河回村是柳氏家族們生活了600多年的氏族村落。這里最大程度地保存著韓國的傳統面貌,1999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二世來訪,2005年美國布希總統訪問,以此為契機成為國際性旅遊名勝。在河回村內可以參觀到過去兩班們居住過的房屋以及學**的書院,還有平民們居住過的各式房屋。傳統的房屋建築中至今仍有人居住,讓人產生彷彿回到了朝鮮時代的錯覺。不僅是傳統建築,就連平民游戲「河回別神巫俗假面舞游戲」和書生游戲「船游煙火游戲」也一直傳承至今。河回別神巫俗假面舞游戲是韓國傳統假面舞,船游煙火游戲是一種煙花游戲。

【 慶州良洞村】
良洞村是典型的兩班貴族村落。兩班們居住的瓦房位於地勢較高的地方,平民居住的草屋則圍繞著兩班貴族的房屋分布在低處地帶。各建築的使用目的與用途明顯不同,因此位置也不同。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大部分位於兩班房屋的後面,做學問研究的書院或亭子則位於環境優美而靜謐的地方。良洞村入口處設有為遊客提供村落歷史介紹和進行遺物展示的良洞村文化館。另外,良洞村體驗館前面還准備了工藝、書法、風箏製作、石磨和石臼體驗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親自體驗韓國的傳統文化。

⑷ 孤山有哪些文人遺跡

孤山的景點:
中山紀念亭
中山公園
俞樓
放鶴亭
西泠印社
敬一書院
林和靖墓

中山紀念亭
在孤山後麓,有一座民國風格的亭子,中山紀念亭,正對西泠橋。
中山公園
位於孤山中部,是利用清行宮御花園一部分改建而成的。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中山公園。
俞樓
孤山南麓六一泉旁,有一幢兩層三開間的中式樓房掩映於綠陰叢中。便是一代國學大師俞樾的舊居,人稱俞樓,門牌為孤山路32號。
放鶴亭
放鶴亭初建於元代,為郡任陳子安為紀念林和靖而建。現亭為1915年重建,面闊875米,進深885米,重檐攜三灶。
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創立於1904年。時值清末,金石研究和發展正處於鼎盛時期。眾多的金石名家,有志於弘揚和發展國粹,在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庵、丁輔之、葉為銘、吳石潛等人相聚西湖,研討印學。於是結社於孤山南麓西泠橋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當時清朝杭州府與錢塘縣均以官府批文登記備案。
敬一書院
1994年,在孤山東麓一處被稱為「財神殿」的民居院落,挖出一塊「敬一書院界」的碑石,人們又重新認識了這座書院。
林和靖墓
林和靖墓位於東北坡的放鶴亭旁,是『'梅妻鶴子」的林和靖死後所葬之地,也正是有林和靖使得孤山成為杭州三大賞梅勝地。

孤山景點特色:
這里是風景勝地,也是西湖文物薈萃之處:宋理宗在此建過西太乙宮,清康熙、乾隆在此建過行宮:孤山之上至今尚存,陰刻和陽刻、一低一高兩個石座,應為乾隆及妃子御用之物;孤山多古木,或雲:古木參天跟入地,長江歸海源在山。實為小風景、大氣派。孤山東南隅,有「平湖秋月」;南麓有面湖背山的精美園林中山公園;平台東有景物奇秀的「西湖天景」園亭、有收藏四庫全書的浙江圖書館、有清代學者俞木越的故居俞樓、有陳列文物史記的浙江博物館、有紀念宋代學者歐陽修的六一泉、有清代我國七大書閣之一的文瀾閣、有百年老店樓外樓;山之西面有我國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學術團體西泠印社,旁有清末女革命家秋瑾墓和雕像;北麓有放鶴亭,為紀念北宋隱逸詩人林和靖而建,千古流傳的「梅妻鶴子」故事發生在這里;山顛有宋建四照閣,廢後近幾年重建四照亭。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聞名遐邇,唐詩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明代凌雲翰有「凍木晨聞尾畢浦,孤山景好勝披圖」的佳句。古人有詩曰:「人間蓬萊是孤山,有梅花處好憑欄」。孤山碧波環繞,山間花木繁茂,亭台樓閣錯落別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的立體園林。聞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峙之島,白居易稱之為「蓬萊宮在水中央」。
南宋這里興建四聖延祥觀和西太乙宮,作為御花園[2] ,清康熙年又辟為行宮所在地。孤山自然風景絕佳,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有詩為證「錢塘之勝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如走馬觀花,半日就可盡歷西湖天下景、中山公園、放鶴亭、西冷印社、秋瑾墓等勝跡。中午還可在樓外樓菜館一嘗杭菜風味,午後,如果您游興未盡,時間允許,不妨在西泠印社四照閣泡一杯龍井茶,閑眺西湖秀色,領略「面面有情,環水抱山山抱水」的情趣。
位於西湖西北角,四面環水,一山獨特,山雖不高,卻是觀賞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物薈萃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其中放鶴亭是為紀念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鶴子之傳說。亭外廣植梅花,為湖上賞梅勝地。

景點有
仰賢亭
印社初期建築之一。原為明代故跡,年久為墟。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印社諸君重建此亭,以明天順間胡郡守所題仰賢亭之舊名命之。印社創始人之一吳石潛先生摹刻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兩峰所繪浙派先賢「丁敬身畫像碑」嵌諸壁間,以申景仰。此後十年,印社諸君共訪求廿八印人遺像「述其事跡,系以傳替,按年次而編摹。求形容於彷彿,一堂濟濟」嵌諸東西壁面。亭內還有成於1910年之石圓桌,邊上刻篆書銘文:「龍泓印學開南宗,一鐙相續傳無窮。二篆八分交異同,和神如坐春風中。宣統七月西泠印社丁仁銘、王壽祺篆,葉銘鑒造,吳隱刻石。」仰賢亭之匾額分別由兩任印社正副社長沙孟海、趙朴初、王個?m等題寫。

四照閣
原為宋代古跡,始建於宋初,為都官關氏之別業。舊閣在現華嚴經塔處,年久閣廢。1914年印社同人重建此閣。「左眺平湖之秋月,右挹麴院之風荷。兩峰夏雲排闥送青,兩湖春漲拍岸澄碧。」1924年印社建造華嚴經塔,遷閣於現址。門楣上掛有西泠印社顧問、著名書畫家謝稚柳所題「四照閣」匾額。兩旁楹聯「盡收城郭歸檐下,全貯湖山在目中」由印社副社長劉江篆書。閣內還掛有著名書畫大師劉海粟八十八歲時所書「高閣山光仍四照,故人石壁亦三生」之楹聯。「環水抱山眼底天然圖畫,吉金樂石座中自有周秦」刻畫出四照閣內品茶賞景,切磋交流之絕妙情趣。
放鶴亭
放鶴亭初建於元代,現亭為1915年重建,亭中有《舞鶴賦》刻石一塊,碑通高2.4米,寬2.94米。文章為南北朝鮑照所著,字跡系清康熙帝臨摹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所書。全賦共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鶴的美麗動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
放鶴亭旁還有林和靖墓,墓畔曾有林和靖生前所養"鶴皋"的鶴冢。這里曾被譽為"梅林歸鶴",系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
林逋 (967~1028),北宋詩人。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時多病,未婚娶,布衣終身。大約40歲以前,長期漫遊於江淮一帶。後半生隱居於杭州西湖孤山。喜歡梅、鶴,自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他曾在孤山繞屋種梅300株,並養鶴放鶴,流傳有「梅妻鶴子」的故事。他在隱居生活中自得其樂,相傳20年足不入城市。但是聲名遠揚,常有士大夫、文人往謁。朝廷曾賜給他粟帛,並要地方官員照顧他。他同范仲淹、梅堯臣都有詩歌唱和。天聖六年(1028)卒,年六十二,賜謚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集》。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區位於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曆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 《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現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實際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後才確定下來的。當時將這里原有的龍王堂為御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圍以欄桿,旁構水軒,懸掛康熙御題「平湖秋月」匾額,後人又勤石建景碑亭於其左。

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重新規劃和逐年翻建,擴建,新建,這里形成了一片狹長的沿湖園林,遍植四季花木,點綴假山疊石,亭台樓閣錯落其間,更加宜賞月,宜品茗,宜休閑。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認為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平湖秋月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台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有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

盡管平湖秋月景區范圍在西湖十景景區中也許是最小的,但人們仍可以在此尋訪和體味到歷史古跡和文化蘊涵。早在唐朝,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時,隨著孤山皇家道觀四聖延祥觀的建造,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這兩「望」為日後平湖秋月定址於此埋下伏筆。明萬曆年間,司禮太監孫隆斥巨資復建西湖舊景時,曾對望湖亭大加修繕,

文學家張岱在《西湖尋夢》中記載道:「修葺華麗,增築露台,可風可月,兼可肆設席,笙歌劇戲,無日無之。今變建龍王堂。」

位於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家」哈同的私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後來成為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八藝社所在地。如今,這里辟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勝景更添一份書卷氣。

秋瑾烈士墓
秋瑾烈士墓位於西泠橋南端,是經十次遷徙於1981年重新建造起來的。墓座上端立著英姿颯爽、手持寶劍的秋瑾烈士漢白玉塑像。墓座石碑正面,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巾幗英雄」四個大字;背面鐫有《鑒湖女俠秋君墓表》,詳細地記敘了這位巾幗英雄的革命一生。
秋瑾(1875-1907)是我國近代女民主革命家。字睿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辛亥革命時期同盟會浙江分會會長。為推翻清政府統治,她積極投身於救國救民的革命運動。1907年7月13日在紹興大通學堂被捕,15日在軒亭口英勇就義,犧牲時才32歲。因其生前有「埋骨西泠」的願望,經再三輾轉,由好友吳芝瑛與徐自華將其遺體安葬在西泠橋畔。秋瑾,不僅是一位尋求真理的革命先驅,而且還是一位近代文學史上的傑出女詩人,「秋風秋雨愁人」一句,便是她的臨終絕筆。西泠橋畔,面臨外西湖,原秋社遺址前,有一座由十二根朱紅柱子組成的四角亭,就是為紀念秋瑾而建的風雨亭。

蘇小小墓
蘇小小,南齊時(479-502)錢塘名伎,才貌出眾,身世和愛情故事凄婉動人,其詩作「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膾炙人口。傳說死後葬於西泠橋畔,後人於墓上覆建慕才亭,歷代關於蘇小小的詩文、小說和戲曲甚多。「千載芳名留古跡,六朝韻事著西泠」,傳為湖山佳話。 歷史上蘇小小墓幾經毀建,2004年,杭州市重新修復甦小小墓及墓亭。該墓修復前曾經過各方專家學者多次論證,修復過程中根據孟兆楨等國內著名園林專家的意見和設計草圖,並按照遺留墓亭老照片反復推敲,原汁原味地還原其本來面目。墓亭共有12副柱聯,分別邀請12位全國著名書法家書寫,是西湖風景區中柱聯最多的一座亭子。

蘇小小墓蘇小小墓留給我的記憶就是它那渾圓光滑的墓頂,小時候父母將我抱上去,坐不住滑溜下來引得旁觀者開懷大笑。稍大點問我父親這是誰的墓,父親告訴我此墓與左近的武松墓一樣,都是虛擬的假墳,而中間的秋瑾墓才是真的。父親酷愛書法,到了那裡就看亭柱上的楹聯。我總弄不明白什麼叫做拜倒在石榴裙下,父親笑笑未作答復卻乘機給我講了好多有關的唐詩宋詞,只記得其中有一首《長相思》:南高峰 北高峰 一片湖光煙靄中 春來愁殺儂。郎意濃 妾意濃 油壁輕車郎馬驄 相逢九里松。就是說蘇小小的。

中山公園
位於浙江杭州的孤山。在南宋,這一帶就建有西太乙宮和四對聖延祥觀等皇家園林。到清康熙年間,改建為行宮。雍正後間(1723--1735),經稍加修建,改為聖加寺,到近代幾近廢墟。1927年,為紀念辛亥革命,特別是孫中山先生,人們在聖加寺的舊址基礎上闢建成中山公園。

⑸ 下面哪些宮殿建築僅剩遺址 A. 阿房宮 B. 長樂宮 C. 未央宮 D. 大明宮

僅剩遺址的是阿房宮、長樂宮、未央宮、大明宮。

1、阿房宮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始建於公元前212年。阿房宮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國力日益強盛,國都咸陽人口增多。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

遺址范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長安區紀陽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區和平村、東凹里,北至西安市未央區車張村、後圍寨一帶,總面積15平方千米。

2、長樂宮

在歷史上,長樂宮又叫「東宮」。當時有名的軍事家韓信就是被劉邦的老婆呂雉謀殺在這里。劉邦死後,皇帝移住未央宮。長樂宮就專供太後居住,遂得名。

長樂宮是西漢的政治中心,其總體上是由四組宮殿組成:長信殿、長秋殿、永壽殿、永寧殿。長樂宮是漢高祖劉邦處理政務的地方。

最近長樂宮遺址又出土罕見排水渠道,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兩組陶質排水管道如兩條南北向的巨龍「聚首」在一條長達五十七米的排水渠邊。而排水渠道由一條排水渠和長短不一、粗細不均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共同構成。

排水渠長達五十七米,寬約一點八米,深約一點五米,在接納了來自南方和東方的各個排水管道的污水之後,便向西北方向流去。這從側面表明了西漢時期中國皇宮建築的高超水平。

3、未央宮

未央宮又稱西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宮,西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西漢以後,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

未央宮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漢長安城遺址西南部的西安門里,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毀於唐末戰亂,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4、大明宮

大明宮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太華南路,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明宮是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唐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築群,稱為「東內」。

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二百餘年,唐末毀於兵燹。

(5)羅苑遺址范圍擴展閱讀:

考古遺存:

1、阿房宮

阿房宮北起今西安市三橋鎮西北之新軍寨、後圍寨,南至王寺村——和平村北緣一線,縱長五千米;東以皂河為界,西迄長安縣小蘇村—紀陽村,橫寬3千米,佔地約十五平方千米。

遺址坐落在龍首原往西南延伸的台地上,海拔高度394.2—401.4米。建築遺址密集區,主要分布在三橋鎮以南。

在這一區間內,至今保留的地面夯土基址還有20餘處,其中以阿房宮前殿遺址為最大,又以阿房村和紀陽寨兩地的台基最為稠密。

建築用的筒瓦、板瓦、瓦當、鋪地磚、圓形和五角形陶質水道、漏斗、原石柱礎等遺物隨處可見。

2、長樂宮

長樂宮遺址即現在的未央區閣老門、唐寨、張家巷、羅寨、講武殿、中查、西查、東查,樊寨和雷寨等村莊。

長樂宮的考古工作開始於1956年。經勘查,該宮平面形狀不規整,周長約10千米,面積約6平方千米,占長安城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左右。

宮牆四門遺跡尚能辨認,宮內建築已完全湮滅,只有長信宮、長秋宮等少數宮室,可據出土物印證。通過發掘表明,長樂宮在東漢還保存完好,五代十國以後廢棄。

長樂宮遺址曾出土罕見排水渠道,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兩組陶質排水管道如兩條南北向的巨龍「聚首」在一條長達五十七米的排水渠邊。而排水渠道由一條排水渠和長短不一、粗細不均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共同構成。

排水渠長達五十七米,寬約一點八米,深約一點五米,在接納了來自南方和東方的各個排水管道的污水之後,便向西北方向流去。這從側面表明了西漢時期中國皇宮具有較高的建築水平。

3、未央宮

未央宮考古發掘和研究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十年間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試掘了前殿的附屬建築遺址,發掘了椒房殿遺址、少府的宮殿建築遺址、中央官署建築遺址和宮城角樓建築遺址,出土了數以萬計的文物。

4、大明宮

唐大明宮遺址地跨未央、新城兩區。其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秭形。周長7.6千米,總面積約3.2平方千米,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當於三個凡爾賽宮,十二個克里姆林宮,十三個盧浮宮,十五個白金漢宮,五百個足球場。

其中在未央區境內約1.1平方千米,現大明宮鄉的炕底寨、孫家灣兩村即在其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長樂宮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房宮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明宮遺址

⑹ 西湖十景

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

1、蘇堤春曉:位於西湖的西部水域, 西距湖西岸約500米, 范圍約9.66公頃。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 ,著名文人蘇軾用疏浚西湖時挖出的湖泥堆築了一條南北走向的長堤。堤上建有六橋,自南向北依次命名為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後人為紀念蘇軾,將此堤命名為「蘇堤」。

4、斷橋殘雪:位於在西湖北部白堤東端的斷橋一帶, 范圍約2.61公頃。尤以冬天觀賞西湖雪景為勝。當西湖雪後初晴時,日出映照,斷橋向陽的半邊橋面上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一痕,彷彿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了, 呈「雪殘橋斷」之景。

位於白堤東端的斷橋上視域開闊,是完整觀賞西湖南、北水域景觀的最佳地點。因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愛情故事《白蛇傳》的主人公白娘子與許仙相識於此,斷橋成為擁有愛情象徵意義的、最富盛名的橋。因白堤一直保持了沿堤兩側間株桃柳的植被特色,春日裡桃紅柳綠,遊人如織。

5、花港觀魚:在蘇堤映波橋西北197米處,介於小南湖與西里湖間,范圍約0.25公頃。以賞花、觀魚為景觀主題,體驗自然的勃勃生機。春日裡,落英繽紛,呈現出「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勝景。

「花港觀魚」位於南宋時(12-13世紀)官員盧允升的別墅內,因所在位置水域名花港,別墅內鑿池養魚,故名「花港觀魚」。該景觀單元現存御碑、御碑亭、魚池及假山等遺址。

⑺ 南宋皇宮遺址在哪

南宋的首都是杭州,為得到臨時的安寧,稱為臨安。南宋在杭州建都140年,南宋皇宮禁苑大致就在今天的浙江省軍區駐地後面,鳳凰山南麓一帶。雖然當年那種亭台樓閣無數的富麗輝煌已不復存在,不過這滿山的遺跡卻依然向今天的來訪者訴說著800年前的繁華。沿途有三佛寺遺址、十六羅漢崖刻、月岩及梵天寺經幢等。

⑻ 漢朝「上林苑」的范圍有多大現在還有遺跡嗎

上林苑是漢武帝劉徹於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個舊苑址上擴建而成的宮苑,規模宏偉,宮室眾多,有多種功能和游樂內容。今已無存。上林苑地跨長安、咸寧、周至、戶縣、藍田五縣縣境,縱橫300里,有霸、產、涇、渭、豐、鎬、牢、橘八水出入其中。上林苑內容,據《漢書·舊儀》載:「苑中養百獸,天子春秋射獵苑中,取獸無數。其中離宮七十所,容千騎萬乘。」可見仍保存著射獵游樂的傳統,但主要內容已是宮室建築和園池。據《關中記》載,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宮、三十五觀。三十六苑中有供遊憩的宜春苑,供御人止宿的御宿苑,為太子設置招賓客的思賢苑、博望苑等。上林苑中有大型宮城建章宮,還有一些各有用途的宮、觀建築,如演奏音樂和唱曲的宣曲宮;觀看賽狗、賽馬和觀賞魚鳥的犬台宮、走狗觀、走馬觀、魚鳥觀;飼養和觀賞大象、白鹿的觀象觀、白鹿觀;引種西域葡萄的葡萄宮和養南方奇花異木如菖蒲、山姜、桂、龍眼、荔枝、檳榔、橄欖、柑桔之類的扶荔宮;角抵表演場所平樂觀;養蠶的繭觀;還有承光宮、儲元宮、陽祿觀、陽德觀、鼎郊觀、三爵觀等。
上林苑中還有許多池沼,見於記載的有昆明池、鎬池、祀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積草池、東陂池、當路池、大一池、郎池等。其中昆明池是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所鑿,在長安西南,周長40里,列觀環之,又造樓船高十餘丈,上插旗幟,十分壯觀。據《史記·平準書》和《關中記》,修昆明池是用來訓練水軍。據《三輔故事》:「昆明池三百二十五頃,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鯨,刻石為鯨魚,長三丈。」又載:「昆明池中有龍首船,常令宮女泛舟池中,張鳳蓋,建華旗,作濯歌,雜以鼓吹。」在池的東西兩岸立牽牛、織女的石像。上林苑中不僅天然植被豐富,初修時群臣還從遠方各獻名果異樹2000餘種。
上林苑既有優美的自然景物,又有華美的宮室組群分布其中,是包羅多種多樣生活內容的園林總體,是秦漢時期建築宮苑的典型.
上林苑亦是當時漢武帝尚武之地,在此處有皇帝的親兵羽林軍,並由後來的大將軍衛青統領。

考古工作者最近在對陝西阿房宮前殿遺址西面至灃河東岸的大面積調查、勘探基礎上,發掘了上林苑1、2號建築遺址,取得了重要收獲。
陝西阿房宮遺址考古發掘出上林苑1、2號建築遺址
上林苑1號建築遺址,位於阿房宮前殿遺址西1150米處,該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遺址南部為宮殿區,其夯土台基已毀壞,現存東西最大長度250米、南北最大寬度45米,面積為11250平方米;北部為園林區,因毀壞嚴重,其范圍已無法確定。考古工作者在對遺址南部宮殿區的西部邊緣進行了發掘,出土遺物以磚、板瓦、筒瓦、瓦當等建築材料為主。遺址建築倒塌堆積層內建築材料中板瓦、筒瓦、瓦當都有被大火燒過的痕跡,此外還有大量被火燒毀的牆皮殘塊出土,這些現象都說明該建築遺址曾經遭遇過很大的火災。上林苑2號建築遺址與1號建築遺址相距僅500米,位於阿房宮前殿遺址西南1200米,是傳說中的「阿房宮烽火台」遺址。該建築分為兩部分,上部為建築,下部為夯土台基。遺址毀壞嚴重,遺存的出土表明該建築應為高台多層建築。

⑼ 杭州西湖 西湖十景簡介

1,蘇堤春曉

蘇堤春曉位於西湖的西部水域, 西距湖西岸約500米, 范圍約9.66公頃。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 ,著名文人蘇軾用疏浚西湖時挖出的湖泥堆築了一條南北走向的長堤。堤上建有六橋,自南向北依次命名為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

2,麴院風荷

麴院風荷位於西湖北岸的蘇堤北端西側22米處,范圍約0.06公頃,以夏日觀荷為主題,在視覺上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特色。

3,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於孤山東南角的濱湖地帶、白堤西端南側,是自湖北岸臨湖觀賞西湖水域全景的最佳地點之一。以秋天夜晚皓月當空之際觀賞湖光月色為主題。

4,斷橋殘雪

斷橋殘雪位於在西湖北部白堤東端的斷橋一帶, 范圍約2.61公頃。尤以冬天觀賞西湖雪景為勝。當西湖雪後初晴時,日出映照,斷橋向陽的半邊橋面上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一痕,彷彿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了, 呈「雪殘橋斷」之景。

5,花港觀魚

在蘇堤映波橋西北197米處,介於小南湖與西里湖間,范圍約0.25公頃。以賞花、觀魚為景觀主題,體驗自然的勃勃生機。春日裡,落英繽紛,呈現出「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勝景。

6,柳浪聞鶯

柳浪聞鶯所處的位置原為南宋時(12-13世紀)的御花園,「聚景園」,因園中多柳樹,風擺成浪、鶯啼婉轉,故得題名「柳浪聞鶯」。

7,三潭印月

在西湖外湖西南部的小瀛洲島及島南局部水域,范圍約7.67公頃,是杭州西湖最具標志性的景觀。該景觀以水中三塔、小瀛洲島為核心觀賞要素。

8,雙峰插雲

雙峰插雲由西湖西部群山中的南、北兩座高峰,以及西湖西北角洪春橋畔的觀景點構成,以觀賞西湖周邊群山雲霧繚繞的景觀為主題。

西湖南北高峰在唐宋時各有塔一座,在春、秋晴朗之日遠望兩峰,可見遙相對峙的雙塔巍然聳立,氣勢非凡。每當雲霧彌漫,塔尖於雲中時隱時顯,恍若雲天佛國。

9,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位於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一帶,范圍約13.19公頃,以黃昏時的山峰古塔剪影景觀為觀賞特點。該景觀的最重要建築要素為雷峰塔,始建於吳越國時期(977年),民國(1924年)塔毀後以遺址形式保存,曾與保俶塔形成西湖南北兩岸的對景,佐證了佛教文化的興盛對西湖景觀的直接影響。

10,南屏晚鍾

位於西湖南岸的南屏山一帶,范圍約3.91公頃,以南屏山麓凈慈寺鍾聲響徹湖上的審美意境為特點。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