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不召寨遺址

不召寨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3 03:12:48

1. 澠池的由來

澠池的由來:

澠池之名來源於古水池名,本名黽池,以池內注水生黽而得名。秦時置黽池縣,屬三川郡。西漢黽池亦名彭池,屬弘農郡。三國魏始改縣名為澠池,屬恆農郡。晉代屬弘農郡。北魏置澠池郡,轄俱利、北澠池和西新安3縣。

置恆農郡,轄崤縣,領有今縣西部一部分。後置宜陽郡,以西新安縣歸屬之,也領有今縣東部。東魏置金門郡,轄南澠池縣,領有今縣南一部分。西魏恆農郡下,復置澠池縣。北周時,澠池縣先後屬同軌郡、河南郡,改南澠池縣為昌洛縣,沿革為今宜陽縣。

隋初澠池縣屬熊州,大業二年改屬河南郡。義寧元年,又改屬宜陽郡。唐初在澠池境內置谷州,轄澠池等3縣。貞觀三年更縣名為天池,移治雙橋鎮。顯慶二年廢谷州,天池改屬洛州。

五代時復澠池之名,屬京西河南府。宋屬京西北路河南府。金初屬河南府,興定元年,澠池改置韶州,轄永寧、宜陽、沔池、利津4縣,其中後2縣均在今縣境內。元代廢韶州,復為澠池縣,屬河南府,後改屬陝州。明、清屬河南府。明代縣名亦稱沔池。

民國時期澠池先後隸屬河洛道、豫西第三行署、河南省第11行政公署。1945年2月,成立澠池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豫西二專區。1947年8月,成立澠池縣人民民主政府,屬太岳區第五專區。

1948年3月,澠池獲得徹底解放,改屬豫西一專區,又改屬七專區、三專區。1949年3月,屬河南省陝州行政公署。1952年歸洛陽行政專員公署。1986年4月歸三門峽市管轄。

(1)不召寨遺址擴展閱讀:

澠池縣地處中緯度內陸區,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多受蒙古冷高壓控制,氣候乾冷,雨雪稀少;春季太陽高度角逐漸增大,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進,氣溫回升,雨水增多。

夏季,由於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偏南不同,形成濕熱乾旱、炎熱乾旱和雨澇三種天氣;秋季,太陽高度角逐漸減小,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退,氣候涼爽,雨水減少。

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工業快速發展,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進一步增加,造成大氣溫度持續升高,隨之帶來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

受此大氣候的影響,2000年後,澠池縣氣候也有了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年平均氣溫偏高、年降水時段趨向集中、暴雨冰雹大風等災害性天氣發生幾率增加、極端氣候事件的出現次數增加。

2. 陝西寨山遺址發現多處活人殉葬墓

是的。國家文物局近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會,通報了近期的考古成果,其中在寨山遺址墓地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多處墓葬中有兩具屍骨的現象。據介紹,這類墓葬內有木棺、有壁龕、有殉人,目前共發現3座。

墓主葬於木棺內,仰身直肢,身上一般隨葬3至4件玉器。殉人位於墓主左側棺外,初步鑒定均為女性,側身面向墓主,身上可見劈砍跡象。其中一個殉葬人下顎骨明顯錯位,可見殉葬時曾遭刀劈,手段非常殘忍。

另外還發現多處無殉人的墓葬,按照有無壁龕、棺槨和殉人分成四個等級。這種現象體現了明顯的等級區分,分別代表了不同身份等級的人群,也是河套地區首次發掘的等級區分明顯的龍山時代墓地。

(2)不召寨遺址擴展閱讀

人殉簡介

人殉是古代葬禮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是一種殘忍而野蠻的行為,每次殉多少人,並無具體執行標准,但有一個大概。墨子曾說過,天子死後,殉葬者多則達數百人,少也數十人,將軍大夫級別的,殉葬者多則數十,少則幾個。

它出現於原始社會末期,盛行於奴隸制時代,春秋末期和戰國開始式微,漢代以後基本絕跡。人殉,指的是用活人為死去的氏族首領、家長、封建主殉葬。被殉葬者多是死者的近親、近臣、近侍,以及戰爭中的俘虜等。

在階級分化出現的時代里,人殉成為一種廣泛流行的古代喪葬儀式。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有所提高,商品交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這一系列的變化,引起氏族內部出現了階級分化。因此,這種原始宗教活動的出現,同私有制的出現是密切相關的。

考古學家對河南安陽候家莊西北一座殷代大墓的發掘發現,在墓卜有殉人墊底,在梓頂上有被殺殉的儀仗隊,墓室四周上卜、墓道內白骨累累。專家分析其操作過程是:先將墓室下的人殉者活埋後再填土夯平,墓主人下葬後留下墓道,再用此墓道將其餘人殉者10人、20人一行反綁著牽入墓道,然後逐個把頭砍下……也有的實行「殺殉」,先將殉者在坑外砍下腦袋後再陪葬。

3. 仰韶+澠池......大家都了解有多少

澠 池 概 況
2005年12月13日
澠池是古代水池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世謂之澠池矣。」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澠池,古城名,在秦趙會盟之地。」南宋蔡沈《禹貢注》曰:「澠,當作『黽』,水蟲也(即金線蛙,又名土鴨)。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澠池。」澠池出現至今已有二千三百餘年的歷史。
另據史料記載:澠池,古稱黽池,為雒都邊邑。在西漢又稱彭池,三國魏始稱澠池,莽新曰陝亭,唐謂天池,金名韶州,金、明間又稱澠池、沔池。名號殊異,蓋各有據。
至於澠池在何地,則說法不一。《水經注》說:「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池水東南流,水側有一池,世謂之澠池矣。」但在卷十六穀水篇中又說:「今谷水出千崤東馬頭山谷陽谷,東北流歷經澠池川。」以上記載雖同出於一書,但從兩說中看,澠池則不屬一地。熊耳山位於今澠池縣城西南(現陝縣西李村鄉)。山下西李村旁有一水,《水經注》曰西渡水,此水向東南流經宜陽入洛河。而谷水則發源於今澠池縣西馬頭山谷陽谷(今陝縣段岩、張村附近)。此水東北流入澗水,貫穿澠池東西全境,再東流過新安注於洛河。從澠池縣地貌看,北邊有韶山,南部為崤山,南北兩山縱貫東西全境,從而形成南北高、中間低的長條形川地。此川即《水經注》中所說的澠池川。顧名思義即川內有澠池而得名。今澠池縣境內尚有天池、藕池、大池窪、小池窪、池底等地名。從這些帶有「池」字的地名看,可知此地在古代曾是一處低凹沼澤這地。
至於古澠池在澠池川何地,《太平寰宇記》說:「澠池,古池名,在秦趙會盟之處。」《禹貢注》曰:「城西有池。」此二說,一說指明了古澠的方位在城西;另一說具體到了位置即會盟之地。關於會盟之地,世曰:「俱利城」(因會盟對秦、趙雙方都有利而取名)。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說:「谷水,南去縣二百步,東經秦、趙兩城,俗謂之俱利城,東城在縣西十三里,西城在縣西十四里,昔秦趙會於澠池之處。」又據《澠池縣志》載:「縣西十餘里有村名朱城,即古俱得城。」現朱城村尚有東城和西城二遺址。東城曰:趙城;西城曰:秦城。址內常常發現戰國時期的板瓦殘片及其它建築材料。在其城址附近現有澠坂(即今南班)、池底及會盟台等古地名。所以,古澠池之地,當在今澠池縣城西池底鄉
澠池縣位於河南省西部,地理座標在東經111°33′至112°01′,北緯34°36′至35°05′之間。東裹義馬市與新安縣為鄰,西和陝縣接壤,南連洛寧、宜陽兩縣,北瀕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夏縣、平陸諸縣隔河相望。東西寬43.5公里,南北長52.8公里,總面積為1421平方公里。縣城距省會鄭州170公里,距西安300公里。
澠池縣域轄城關、英豪、張村、洪陽、天池5鎮和 仰韶、仁村、果園、陳村、坡頭、段村、南村等7個鄉。人口約33萬。
資源豐富。有煤、鋁、鐵、重晶石、石英砂、硅石、耐火粘土等30餘種礦藏和1300餘種野生動植物資源。其中探明儲量30多億噸,品位高,易開采。交通便利。境內鐵路里程86公里,其中隴海鐵路境內里程42.6公里,公路里程1579.8公里,其中310國道境內里程32.6公里。村村通機動車輛,有8條鐵路專用線。隴海鐵路和310國道及即將通車的洛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南閆國防公路縱穿南北。北部白浪黃河索道橋和南村等12個渡口,溝通與晉南的聯系。
澠池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縣境內仰韶文化實物遺存證明,遠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古人類活動足跡,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由瑞典學者安特生初次發現於澠池仰韶村。秦時置縣,至今已2000多年,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跡。1925年,澠池縣始有中共黨組織的活動,澠池曾建過八路軍兵站、辦過豫西公學,發生過上官子平叛亂(「豫西事變」主體)和馬跑泉事變,縣城先後經歷三次解放,許多革命烈士長眠於此,境內留下很多革命遺址和紀念地。至2000年底,全縣有文物保護單位110餘處。其中,屬國家級的1處:仰韶村文化遺址;省級6處:寺溝遺址、鹿寺遺址、不召寨遺址、馮異城遺址、陳村橋序碑、八路軍兵站;市級5處:秦趙會盟台、劉氏族系碑、黃河水位碑、鄭窯遺址、丈八石佛寺;其餘為縣級。澠池縣有開發價值的旅遊景點還有:韶山、雲門寺、大寨溝、瓦廟溝、中關漢柏、白浪索道橋、槐朳提水工程、周桓王陵、岱嵋周柏、利津風情園等等。革命遺址除八路軍澠池兵站外,還有劉少奇舊居、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幹部會議舊址、抗日陣亡將士公墓、抗日烈士紀念碑、豫學公學遺址、「小孤山戰斗」紀念地、「馬跑泉事變」紀念地等,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基地。黃河小浪底水庫蓄水後,澠池縣南村出現了「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奇景,為開辟南村黃河游創造了良好條件,成為河南省大黃河游的重要組織部分。近年,澠池縣委、縣政府重視旅遊資源的開發,2000年底已完成了南村碼頭建設和仰韶文化遺址花園式改造工程。
古老的澠池,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文人墨客,古代的王通、杜甫、駱賓王、王安石、司馬光、韋應物、歐陽修、蘇軾、蘇轍等,近代名人章士釗、吳伯蕭、姚雪垠等,都曾在澠池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佳篇。澠池籍歷史上也不乏出類拔萃者:宋代有抗金民族英雄張玘;明朝大理學家曹端、張信民等;當代有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少將張汝光等。

4. 秦趙會盟台所在地澠池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澠池是古代水池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世謂之澠池矣。」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澠池,古城名,在秦趙會盟之地。」南宋蔡沈《禹貢注》曰:「澠,當作『黽』,水蟲也(即金線蛙,又名土鴨)。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澠池。」澠池出現至今已有二千三百餘年的歷史。
另據史料記載:澠池,古稱黽池,為雒都邊邑。在西漢又稱彭池,三國魏始稱澠池,莽新曰陝亭,唐謂天池,金名韶州,金、明間又稱澠池、沔池。名號殊異,蓋各有據。
至於澠池在何地,則說法不一。《水經注》說:「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池水東南流,水側有一池,世謂之澠池矣。」但在卷十六穀水篇中又說:「今谷水出千崤東馬頭山谷陽谷,東北流歷經澠池川。」以上記載雖同出於一書,但從兩說中看,澠池則不屬一地。熊耳山位於今澠池縣城西南(現陝縣西李村鄉)。山下西李村旁有一水,《水經注》曰西渡水,此水向東南流經宜陽入洛河。而谷水則發源於今澠池縣西馬頭山谷陽谷(今陝縣段岩、張村附近)。此水東北流入澗水,貫穿澠池東西全境,再東流過新安注於洛河。從澠池縣地貌看,北邊有韶山,南部為崤山,南北兩山縱貫東西全境,從而形成南北高、中間低的長條形川地。此川即《水經注》中所說的澠池川。顧名思義即川內有澠池而得名。今澠池縣境內尚有天池、藕池、大池窪、小池窪、池底等地名。從這些帶有「池」字的地名看,可知此地在古代曾是一處低凹沼澤這地。
至於古澠池在澠池川何地,《太平寰宇記》說:「澠池,古池名,在秦趙會盟之處。」《禹貢注》曰:「城西有池。」此二說,一說指明了古澠的方位在城西;另一說具體到了位置即會盟之地。關於會盟之地,世曰:「俱利城」(因會盟對秦、趙雙方都有利而取名)。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說:「谷水,南去縣二百步,東經秦、趙兩城,俗謂之俱利城,東城在縣西十三里,西城在縣西十四里,昔秦趙會於澠池之處。」又據《澠池縣志》載:「縣西十餘里有村名朱城,即古俱得城。」現朱城村尚有東城和西城二遺址。東城曰:趙城;西城曰:秦城。址內常常發現戰國時期的板瓦殘片及其它建築材料。在其城址附近現有澠坂(即今南班)、池底及會盟台等古地名。所以,古澠池之地,當在今澠池縣城西池底鄉
澠池縣位於河南省西部,地理座標在東經111°33′至112°01′,北緯34°36′至35°05′之間。東裹義馬市與新安縣為鄰,西和陝縣接壤,南連洛寧、宜陽兩縣,北瀕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夏縣、平陸諸縣隔河相望。東西寬43.5公里,南北長52.8公里,總面積為1421平方公里。縣城距省會鄭州170公里,距西安300公里。
澠池縣域轄城關、英豪、張村、洪陽、天池5鎮和 仰韶、仁村、果園、陳村、坡頭、段村、南村等7個鄉。人口約33萬。
資源豐富。有煤、鋁、鐵、重晶石、石英砂、硅石、耐火粘土等30餘種礦藏和1300餘種野生動植物資源。其中探明儲量30多億噸,品位高,易開采。交通便利。境內鐵路里程86公里,其中隴海鐵路境內里程42.6公里,公路里程1579.8公里,其中310國道境內里程32.6公里。村村通機動車輛,有8條鐵路專用線。隴海鐵路和310國道及即將通車的洛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南閆國防公路縱穿南北。北部白浪黃河索道橋和南村等12個渡口,溝通與晉南的聯系。
澠池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縣境內仰韶文化實物遺存證明,遠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古人類活動足跡,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由瑞典學者安特生初次發現於澠池仰韶村。秦時置縣,至今已2000多年,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跡。1925年,澠池縣始有中共黨組織的活動,澠池曾建過八路軍兵站、辦過豫西公學,發生過上官子平叛亂(「豫西事變」主體)和馬跑泉事變,縣城先後經歷三次解放,許多革命烈士長眠於此,境內留下很多革命遺址和紀念地。至2000年底,全縣有文物保護單位110餘處。其中,屬國家級的1處:仰韶村文化遺址;省級6處:寺溝遺址、鹿寺遺址、不召寨遺址、馮異城遺址、陳村橋序碑、八路軍兵站;市級5處:秦趙會盟台、劉氏族系碑、黃河水位碑、鄭窯遺址、丈八石佛寺;其餘為縣級。澠池縣有開發價值的旅遊景點還有:韶山、雲門寺、大寨溝、瓦廟溝、中關漢柏、白浪索道橋、槐朳提水工程、周桓王陵、岱嵋周柏、利津風情園等等。革命遺址除八路軍澠池兵站外,還有劉少奇舊居、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幹部會議舊址、抗日陣亡將士公墓、抗日烈士紀念碑、豫學公學遺址、「小孤山戰斗」紀念地、「馬跑泉事變」紀念地等,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基地。黃河小浪底水庫蓄水後,澠池縣南村出現了「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奇景,為開辟南村黃河游創造了良好條件,成為河南省大黃河游的重要組織部分。近年,澠池縣委、縣政府重視旅遊資源的開發,2000年底已完成了南村碼頭建設和仰韶文化遺址花園式改造工程。
古老的澠池,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文人墨客,古代的王通、杜甫、駱賓王、王安石、司馬光、韋應物、歐陽修、蘇軾、蘇轍等,近代名人章士釗、吳伯蕭、姚雪垠等,都曾在澠池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佳篇。澠池籍歷史上也不乏出類拔萃者:宋代有抗金民族英雄張玘;明朝大理學家曹端、張信民等;當代有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少將張汝光等。

5. 澠池簡介

澠 池 概 況
2005年12月13日
澠池是古代水池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雲:「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世謂之澠池矣。」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澠池,古城名,在秦趙會盟之地。」南宋蔡沈《禹貢注》曰:「澠,當作『黽』,水蟲也(即金線蛙,又名土鴨)。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澠池。」澠池出現至今已有二千三百餘年的歷史。
另據史料記載:澠池,古稱黽池,為雒都邊邑。在西漢又稱彭池,三國魏始稱澠池,莽新曰陝亭,唐謂天池,金名韶州,金、明間又稱澠池、沔池。名號殊異,蓋各有據。
至於澠池在何地,則說法不一。《水經注》說:「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池水東南流,水側有一池,世謂之澠池矣。」但在卷十六穀水篇中又說:「今谷水出千崤東馬頭山谷陽谷,東北流歷經澠池川。」以上記載雖同出於一書,但從兩說中看,澠池則不屬一地。熊耳山位於今澠池縣城西南(現陝縣西李村鄉)。山下西李村旁有一水,《水經注》曰西渡水,此水向東南流經宜陽入洛河。而谷水則發源於今澠池縣西馬頭山谷陽谷(今陝縣段岩、張村附近)。此水東北流入澗水,貫穿澠池東西全境,再東流過新安注於洛河。從澠池縣地貌看,北邊有韶山,南部為崤山,南北兩山縱貫東西全境,從而形成南北高、中間低的長條形川地。此川即《水經注》中所說的澠池川。顧名思義即川內有澠池而得名。今澠池縣境內尚有天池、藕池、大池窪、小池窪、池底等地名。從這些帶有「池」字的地名看,可知此地在古代曾是一處低凹沼澤這地。
至於古澠池在澠池川何地,《太平寰宇記》說:「澠池,古池名,在秦趙會盟之處。」《禹貢注》曰:「城西有池。」此二說,一說指明了古澠的方位在城西;另一說具體到了位置即會盟之地。關於會盟之地,世曰:「俱利城」(因會盟對秦、趙雙方都有利而取名)。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說:「谷水,南去縣二百步,東經秦、趙兩城,俗謂之俱利城,東城在縣西十三里,西城在縣西十四里,昔秦趙會於澠池之處。」又據《澠池縣志》載:「縣西十餘里有村名朱城,即古俱得城。」現朱城村尚有東城和西城二遺址。東城曰:趙城;西城曰:秦城。址內常常發現戰國時期的板瓦殘片及其它建築材料。在其城址附近現有澠坂(即今南班)、池底及會盟台等古地名。所以,古澠池之地,當在今澠池縣城西池底鄉
澠池縣位於河南省西部,地理座標在東經111°33′至112°01′,北緯34°36′至35°05′之間。東裹義馬市與新安縣為鄰,西和陝縣接壤,南連洛寧、宜陽兩縣,北瀕黃河與山西省的垣曲、夏縣、平陸諸縣隔河相望。東西寬43.5公里,南北長52.8公里,總面積為1421平方公里。縣城距省會鄭州170公里,距西安300公里。
澠池縣域轄城關、英豪、張村、洪陽、天池5鎮和 仰韶、仁村、果園、陳村、坡頭、段村、南村等7個鄉。人口約33萬。
資源豐富。有煤、鋁、鐵、重晶石、石英砂、硅石、耐火粘土等30餘種礦藏和1300餘種野生動植物資源。其中探明儲量30多億噸,品位高,易開采。交通便利。境內鐵路里程86公里,其中隴海鐵路境內里程42.6公里,公路里程1579.8公里,其中310國道境內里程32.6公里。村村通機動車輛,有8條鐵路專用線。隴海鐵路和310國道及即將通車的洛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南閆國防公路縱穿南北。北部白浪黃河索道橋和南村等12個渡口,溝通與晉南的聯系。
澠池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縣境內仰韶文化實物遺存證明,遠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古人類活動足跡,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由瑞典學者安特生初次發現於澠池仰韶村。秦時置縣,至今已2000多年,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跡。1925年,澠池縣始有中共黨組織的活動,澠池曾建過八路軍兵站、辦過豫西公學,發生過上官子平叛亂(「豫西事變」主體)和馬跑泉事變,縣城先後經歷三次解放,許多革命烈士長眠於此,境內留下很多革命遺址和紀念地。至2000年底,全縣有文物保護單位110餘處。其中,屬國家級的1處:仰韶村文化遺址;省級6處:寺溝遺址、鹿寺遺址、不召寨遺址、馮異城遺址、陳村橋序碑、八路軍兵站;市級5處:秦趙會盟台、劉氏族系碑、黃河水位碑、鄭窯遺址、丈八石佛寺;其餘為縣級。澠池縣有開發價值的旅遊景點還有:韶山、雲門寺、大寨溝、瓦廟溝、中關漢柏、白浪索道橋、槐朳提水工程、周桓王陵、岱嵋周柏、利津風情園等等。革命遺址除八路軍澠池兵站外,還有劉少奇舊居、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幹部會議舊址、抗日陣亡將士公墓、抗日烈士紀念碑、豫學公學遺址、「小孤山戰斗」紀念地、「馬跑泉事變」紀念地等,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基地。黃河小浪底水庫蓄水後,澠池縣南村出現了「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奇景,為開辟南村黃河游創造了良好條件,成為河南省大黃河游的重要組織部分。近年,澠池縣委、縣政府重視旅遊資源的開發,2000年底已完成了南村碼頭建設和仰韶文化遺址花園式改造工程。
古老的澠池,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文人墨客,古代的王通、杜甫、駱賓王、王安石、司馬光、韋應物、歐陽修、蘇軾、蘇轍等,近代名人章士釗、吳伯蕭、姚雪垠等,都曾在澠池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佳篇。澠池籍歷史上也不乏出類拔萃者:宋代有抗金民族英雄張玘;明朝大理學家曹端、張信民等;當代有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少將張汝光等。

6. 關於 <三國演義>的<將相和>

將相和的歷史背景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於「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將相和」故事簡介: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壁歸趙;又培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暗算。為獎勵藺相如的汗馬之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丞相。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7. 有誰知道澠池八景包含什麼有什麼歷史故事啊

澠池,中州古縣歷史名城。境內有著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人文遺存。主要景觀為:盟台夕照、天池落雁、韶峰疊翠、周黨隱居、利津古渡、桓陵秋草、澗源春涌、澠水晴波等古八大景。
一、盟台夕照
澠池,是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會盟的地方。據《史記》載:春秋戰國時,秦昭襄王多次發兵攻打趙國,趙國雖處劣勢,但武有老將廉頗,文有上大夫藺相如,短時期內也是難以征服的。秦在對趙實行軍事重壓的同時又展開政治外交攻勢,以期達到吞並趙國的目的。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秦趙兩國議定在澠池西河之外進行會盟。秦趙會盟台歷經滄桑,新建碑亭為鋼筋水泥結構,地面至亭頂高22米,其中台高14米,碑亭系雙層八角挑檐尖頂仿古建築。台上豎一方柱體石碑,西面為澠池人秦安志書寫、趙春芳刻石的《重修秦趙會盟台碑記》,其餘三面分別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楚圖南、蕭勞「古秦趙會盟台」題字。古秦趙會盟台以生動的歷史故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古今中外無數遊客,留下許多佳話和詩詞。夕陽之下,盟台高聳,披萬道霞光,挾九州來風,倒影修長,一抹千丈。此情此景使人懷古之情油然而生,於是「盟台夕照」成了澠池古八景之首。
二、天池落雁
天池,位於澠池縣東南的大嶺上。古時此處有泉,泉涌清流,聚成大池,煙波浩渺,風吹皺面,湖光山色,青萍紅蓮,楊柳依依,隨風盪漾,鴻雁群集,追逐戲嬉,構 繪出一幅絢麗多姿的天然畫卷。舊時天池南建白龍殿,西鄰延慶寺,北依養正觀,東有娃娃橋。洛陽與西安之間的南崤大道從附近經過,每當春來秋到,清風徐徐, 天高雲閑,碧水盪漾,雁舞鳥鳴,山光水色,如詩似畫,不僅使過往之人流連忘返,還吸引一些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到這里賞景覽勝、捕魚守獵。若遇天旱少雨時 節,百姓往往結隊到池旁焚香祈雨,頗為靈驗,更為天池增加了神密色彩。古人認為天池有代天降雨之功的,故名之為「天池」。久而久之「天池落雁」這一自然景觀應運而生,名揚中州。
三、韶峰疊翠
澠池的韶山,屬崤山支脈,主峰在縣城北15公里處,海拔1463米,因上古舜帝曾登臨山巔令人演奏韶樂而得名。它高聳入雲猶如天門,又有雲門山之稱。韶山前懷澠水與伏牛山相望,背依黃河和中條山呼應,東有方山為伴,西攜鏊山為鄰。韶山由大小30多座山峰組成,總面積約150平 方公里。韶山南側坡度較緩,昔日茂密的林木已被歷代戰爭硝煙抹去。新中國建立後,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澠池人民在韶山大規模植樹造林,如今巳是松柏蒼翠、花 椒遍野、花草漫坡的地方,叢林木中有盤山公路通往山頂。韶山的險要與俊美集中表現在山後,那裡有龍潭溝、坑城(圪增)溝、九槽溝、麥盡溝、瓦廟溝、天橋 溝,溝壑縱橫,峰險谷幽,瀑潭流韻,石生妙景,洞橋天成,枯樹繞藤,古塔生輝,融北方山川之雄渾與南國風光之靈秀於一身。登臨山巔四望,奇峰崢嶸,氣勢磅 礴,遠山如黛,紫嵐繚繞,重巒疊嶂,層林盡染,此番景緻被古人稱為「韶峰疊翠」。作為澠池八景之一,「韶峰疊翠」是古人賞景攬勝的絕好去處,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華詞麗章。韶山有上千種野生植物,其中700多種中草葯。山中還有豹子、羚羊、野豬、草鹿等珍稀動物, 是天然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區。2001年,韶山被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韶山風光旅遊區開發正在實施之中。
四、周黨隱居
「周黨隱居」是澠池八景中惟一因人成景的文化遺址,位於縣城之北7.5公里處,在今坡頭鄉不召寨村。周黨,字伯況,西漢末年至東漢初期人。祖籍山西太原廣武,家族興隆,資產萬金,騾馬成群,良田千頃。後來他將這些財產分給窮人,隻身游學於京都長安。他埋頭苦讀,博覽群書,撰文賦詩,終成博學多才、滿腹經綸的名士。西漢末年王莽稱帝後, 社會動盪民不聊生, 周黨極為不滿, 稱病不出。光武帝建武年間,劉秀廣羅人才,得知周黨德才兼備,遂召周黨為議郎,然而周黨不願為官,不久就稱病辭職,選擇澠池韶山南麓山溝的窯洞中隱居下來,此窯後被稱為「周黨窯」。後來光武帝令人帶著詔書和禮樂請周黨入朝,周黨竭力拒召長期隱居。他和閔仲叔為「忘形交」,兩人號為「澠池逸民」。周黨拒詔不仕的行為被人們廣為稱頌,於是澠池就把「周黨隱居」列為八景之一。周黨隱居的地方在南北走向的土溝東側,溝里流水潺潺,林木茂盛,風景優美。四周茂密的草木和歷經滄桑的土崖或許能向人們敘說當年周黨的仙骨遺風。不召寨還是一處重要的古代龍山文化遺址,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及中國考古專家曾對此處文化遺址試掘。1951年考古專家夏鼐等也到此調查,1963年6月被河南省公布為首批文物保護單位。
五、利津古渡
利津古渡原名濟民渡,即今南村黃河渡口,距澠池縣城50公里。元初至清末曾在南村置利津縣,設司分治,派兵布防,管理渡口。渡口取有利渡津之義改為利津渡口,是黃河中游三大渡口(孟津、利津、茅津)之一。1996年澠池縣和垣曲縣在兩岸建成了黃河碼頭,幾分鍾就可以把五六輛載重汽車遠到對岸,結束了人工擺渡的歷史。2000年,黃河小浪底水庫蓄水,風雨滄桑數千年的「利津古渡」成了水底世界,一座長1568米、寬7.8米、高72.85米的黃河公路大橋在這里崛起,這里成了澠池黃河風景旅遊區。
六、桓陵秋草
周桓王陵,位於澠池縣城北50公里處的鳳凰山巔。公元前697年,東周第二代國君桓王姬林葬於此地,人們便將鳳凰山改稱桓王山。桓王山海拔731米,北傍黃河,東依岱媚,西有青山,南望韶峰。小獅山、柏樹山左右延伸,兩道澗水環流,遠望恰似展翅欲飛的鳳凰。桓陵依山勢凌頂而建,高10餘米,周長200餘米,墓陵為圓形土包,其土質與周邊迥然不同,呈粒狀如出自蟻穴,大雨如注而不見其流。深秋時節,他處樹瘦草枯,獨此地碧綠蒼翠鬱郁蔥蔥,更顯風水寶地之奇特。
七、澗源春涌
澠池北部黃河南岸的鳳凰山與青山翹首相望,發源於韶山的澗水在高山峽谷涌流數十里由兩山之間流入黃河。寬闊的河床上亂石自然堆就,為奔向黃河的山澗清流讓出 一條蜿蜒的河道,河水清澈,一路跳躍,忽而雪聚銀散騰起白浪,忽而碧水成潭魚蟹嬉戲。黃河在澗河兩岸造就了千頃平坦的土地,人們用清凌的澗水灌溉著這片沃 土,使它旱澇保收,五穀豐登。每當春天在布穀鳥的催叫聲中姍姍走來,澗口一帶平展的田野上成行的楊柳竟相吐翠;茁壯的稼禾隨風起舞;搖出飄香的谷粟,搖出 金色的麥浪,搖得勤勞人家一臉春光。於是「澗源春涌」這一景觀應運而生了。2000年前後,這里的南村、班村、澗口、任村等沿黃村莊的村民,都因小浪底水庫蓄水先後遷移他鄉。隨著庫區水位的升降,昔日「澗源春涌」的地方有時水勢浩淼波光瀲艷,遊船載著歡言笑語,在高峽平湖裡暢游;有時沙灘無垠,使人猶如身處塞外的茫茫大漠,頓生滄涼的懷古之情。過去被人稱之為「澗源春涌」的地方,修建了黃河碼頭,架起了號稱「亞洲第一高」的黃河大橋。
八、澠水晴波
澠池屬於黃河流域,境內河溪132條,分3個水系:韶山以北的39條河流注入黃河;南大嶺以南的29條河流入洛河;中間地帶的64條河流匯入澠水。澠水又名澗河,流域面積583.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42.6%。澠水發源於澠池境內陳村的扣門山,在縣城西接納谷水、羊河水匯成澠水。澠水全程總長約36公 里,它由西向東接納一里河、峪溝、五里河、高店河、蘇灣、石河之水,入新安縣境。這些來自高山幽谷的清明之水一路歡歌,一路跳躍,飽覽了七里古槐、盟台夕 照、仰韶遺址、馮異古城等景觀之後在澗河相會。多少年來,勤勞智慧的人們利用澠水灌溉莊田、安磨磨面、洗衣漿線、飲牛養鴨,在這山清水秀楊柳婆娑的地方世 代生息,創造著人類文明。

8. 澠池檯球桌

你好,澠池應該不會有賣檯球桌的地方,一般省會城市賣檯球桌的比較多,所以你要開檯球廳的話,可以到鄭州看看,鄭州有個賣紳士檯球桌的地方,名氣好,知名度高!河南很多檯球廳用的就是他們的,全稱是「鄭州紳士檯球桌」,你上網搜一下就能找得到。

澠池(miǎn chí)是仰韶文化發祥地,秦時置縣,[1]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地處豫西丘陵山區,總面積1368平方公里,轄5鎮7鄉235個行政村,總人口36.57萬,其中農業人口25.91萬。東西寬43.5千米,南北長52.8千米,地理坐標在東經111°33′至112°01′,北緯34°36′至35°05′之間。隴海鐵路、鄭西高鐵、連霍高速、310國道、314旅遊專線、247省道均通過澠池,交通便利。是河南省經濟管理擴權縣、對外開放重點縣和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位於"鄭洛工業走廊"的西端,已成為全省重要的能源、冶金、建材、耐材基地。
2011年澠池縣生產總值完成182億元,同比增長13.1%,綜合經濟實力現居全省第11位,在全國中部崛起百強縣中,名列第23位。
全縣轄城關、英豪、張村、洪陽、天池、仰韶、仁村、果園、陳村、坡頭、段村、南村12個鄉鎮,共有227個行政村和8個城鎮居民委員會。縣內有漢族、回族、維吾爾族、滿族、苗族、藏族、布依族、壯族、土族、侗族、佤族、高山族、達斡爾族、蒙古族、土家族、彝族、朝鮮族等17個民族。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會盟大道中段,車牌代碼:豫M。
3歷史沿革

【主條目:澠池歷史】
澠池之名來源於古水池名,本名黽池,以池內注水生黽(一種水蟲)而得名。黽池,上古屬豫州,西周時為雒都(今洛陽)邊邑,春秋時屬虢、屬鄭。戰國時韓滅鄭,澠池屬韓。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趙會盟於西河外黽池,今縣城西有古秦趙會盟台遺址。 秦時置黽池縣,屬三川郡。此外,秦王還在此地會見過趙王,由此發生了趙王與藺相如在澠池機智地與秦王會見的故事。西漢黽池亦名彭池,屬弘農郡。三國魏始改縣名為澠池,屬恆農郡。晉代屬弘農郡。北魏置澠池郡,轄俱利、北澠池和西新安3縣。置恆農郡,轄崤縣,領有今縣西部一部分。後置宜陽郡,以西新安縣歸屬之,也領有今縣東部。東魏置金門郡(後
澠池縣風光1
澠池縣風光1[1]
改宜陽郡),轄南澠池縣,領有今縣南一部分。西魏恆農郡下,復置澠池縣。北周時,澠池縣先後屬同軌郡、河南郡,改南澠池縣為昌洛縣(後改洛水縣),沿革為今宜陽縣。隋初澠池縣屬熊州,大業二年(600年)改屬河南郡。義寧元年(617年),又改屬宜陽郡。唐初在澠池境內置谷州,轄澠池等3縣。貞觀三年(629年)更縣名為「天池」,移治雙橋鎮(即今縣治)。顯慶二年(657年)廢谷州,天池改屬洛州(後為河南府)。五代時復澠池之名,屬京西河南府。宋屬京西北路河南府。金初屬河南府(後改中京金昌府),興定元年(1217年),澠池改置韶州,轄永寧、宜陽、沔池、利津4縣,其中後2縣均在今縣境內。元代廢韶州,復為澠池縣,屬河南府,後改屬陝州。明、清屬河南府。明代縣名亦稱「沔池」。民國時期澠池先後隸屬河洛道、豫西第三行署、河南省第11行政公署。1944年春,日軍侵佔豫西後,八路軍太岳軍區部隊南渡黃河,在澠池建立抗日根據地。1945年2月,成立澠池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豫西二專區。1947年8月,成立澠池縣人民民主政府,屬太岳區第五專區。1948年3月,澠池獲得徹底解放,改屬豫西一專區,又改屬七專區、三專區。1949年3月,屬河南省陝州行政公署。1952年歸洛陽行政專員公署。1986年4月歸三門峽市管轄。
澠池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縣境內仰韶文化實物遺存證明,遠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古人類活動足跡,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由瑞典學者安特生首次發現於澠池仰韶村。秦時置縣,至今已2000多年,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跡。1925年,澠池縣始有中共黨組織的活動,澠池曾建過八路軍兵站、辦過豫西公學,發生過上官子平叛亂(「豫西事變」主體)和馬跑泉事變,縣城先後經歷3次解放,許多革命烈士長眠於此,境內留下很多革命遺址和紀念地。至2000年底,全縣有文物保護單位110餘處。其中,屬國家級的1處:仰韶村文化遺址;省級6處:寺溝遺址、鹿寺遺址、不召寨遺址、馮異城遺址、陳村橋序碑、八路軍兵站;市級5處:秦趙會盟台、劉氏族系碑、黃河水位碑、鄭窯遺址、丈八石佛寺;其餘為縣級。澠池縣有開發價值的旅遊景點還有:仰韶大峽谷、韶山、雲門寺、大寨溝、瓦廟溝、中關漢柏、白浪索道橋;提水工程、周桓王陵、岱嵋周柏、利津風情園等等。革命遺址除八路軍澠池兵站外,還有劉少奇舊居、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幹部會議舊址、抗日陣亡將士公墓、抗日烈士紀念碑、豫西公學遺址、「小孤山戰斗」紀念地、「馬跑泉事變」紀念地等,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基地。黃河小浪底水庫蓄水後,澠池縣南村出現了「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奇景,為開辟南村黃河游創造了良好條件,成為河南省大黃河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澠池縣委、縣政府還十分重視旅遊資源的開發,2000年底已完成南村碼頭建設和仰韶文化遺址花園式改造工程。
古老的澠池,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文人墨客,古代的王通、杜甫、駱賓王、王安石、司馬光、韋應物、歐陽修、蘇軾、蘇轍等,近代名人章士釗、吳伯簫、姚雪垠等,都曾在澠池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佳篇。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鄧小平、彭德懷、胡耀邦等,都曾親臨這片熱土。1938年,劉少奇在澠池八路軍兵站居住近兩個月,在澠池主持召開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幹部會議,並在此起草和第一次宣講《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澠池籍歷史上也不乏出類拔萃者:宋代有抗金民族英雄張玘;明朝大理學家曹端、張信民等;當代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張汝光將軍等。[2]
【次條目:澠池會盟】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欲與趙惠文王在澠池會盟言和,趙王害怕,不願前往。廉頗和藺相如勸趙王前往,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趙王與藺相如同往,廉頗相送,與趙王分別時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三十天,若三十天不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壯了趙王的行色,同時由於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的與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最終使得趙王平安歸來。秦昭襄王曾與趙惠文王在澠池會盟,並築會盟高台。[3-4]
4地理環境

澠池縣基本屬丘陵山地,北部是以東崤山為主的山區,南部是以西崤山(又稱南大嶺)為主體的丘陵地區,中部是澗河盆地。境內最高處為韶山,海拔1 463.2米;最低處為黃河谷地,海拔只有198米。主要山脈有韶山、岱嵋山、熊耳山。境內主要河流有澗河、洪陽河、澗口河等,統屬黃河流域。黃河自境內西北的槐扒村入境,至東北的關家村東1.5千米處出境入新安,境內流程58.5千米。
澠池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6℃ ,年均降水量662.4毫米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冬季最少。年平均日照時數2 362.2小時,有效積溫為4 046.4℃,無霜期216天。2000年,澠池最高氣溫39.3℃,最低-11.6℃,總降水量502.5毫米,降水天數為97天。澠池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於多種農作物和果類的生長。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發生頻率83.7%)、冰雹(發生頻率為32.6%)、乾熱風(年平均1.8次)、大風(年平均21.6天)。
5資源

澠池縣毀綠造田
澠池縣毀綠造田[5]
澠池縣地上、地下資源豐富。縣內耕地既宜於糧、草、牧、林,又是烤煙生產最適宜類型區,隸屬豫西崤山優質烤煙區。1993年澠池縣被評為「河南省優質煙葉生產二級達標縣」。糧食以小麥、玉米、穀子、豆類為主。經濟作物以煙葉、瓜菜、花生、油菜為主。果類以仰韶黃杏、大牛心柿、蘋果為主,此外還有紅果、桃、李子、核桃等。有野生植物156科1 218種。其中,葯用植物有702種、牧草428種。動物除家畜家禽外,尚有野生動物120種。已探明礦藏有:原煤、鋁礬土、硫鐵礦、水泥灰岩、石英砂岩、重晶石、磁石、硅石、大理石、鑄型砂、耐火黏土等30餘種,總儲量達30多億噸,品位高、易開采。其中,坡頭鄉賈家窪鋁礦石品位居全國之首,石英砂岩、硅石、鑄型砂儲量和品位居全省第1。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達6億噸,縣內的地上(黃河及其支流)和地下水資源,為工業、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仰韶黃杏、仰韶柿餅、煙葉、仰韶酒、中成葯、坻塢小米等為澠池特產,名揚國內外。
6行政區劃

澠池縣轄5個鎮、7個鄉:城關鎮、英豪鎮、張村鎮、洪陽鎮、天池鎮、仰韶鄉、仁村鄉、果園鄉、陳村鄉、坡頭鄉、段村鄉、南村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城關鎮
34平方千米, 67066 人,轄6個居委會、13個村:一里河居委會、東關居委會、南街居委會、北街居委會、西關居委會、黃花居委會、北街村、東關村、西關村、南街村、一里河村、孟嶺村、塔泥村、蘇灣村、峪溝村、李家窪村、十里鋪村、西河南村、班村 。
英豪鎮
89平方千米, 35689 人,轄2個居委會、32個村委會:英豪煤礦居委會、英豪鎮居委會、英西村、英東村、東馬村、谷水村、西曲村、槐樹窪村、葦園窪村、姜王莊村、後營村、周家山村、王溝村、翟延村、水源村、寺庄村、寺庄坪村、西英豪村、東七里村、東城南村、王都村、西城南村、王家坪村、富村、吳窯頭村、南馬村、牛王嶺村、上渠村、孟窯頭村、西庵頭村、英新村、仁靈村、槐英村、新嶺村 。
張村鎮
52平方千米 ,21634 人,轄1個居委會(張村居委會)、13個村委會,124個村民小組。2006年,轄2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張村居委會、曹窯居委會、張村、杜家村、河南庄村、庵北村、漏泉村、蘇秦村、荊村、桑樹坪村、三化溝村、曹窯村、高橋村、利津村、楊家新村 。
洪陽鎮
67平方千米 ,21772 人,轄15個村委會:東洪陽村、上庄村、石盆村、德厚村、北溝村、柳庄村、雷溝村、上洪陽村、劉村、趙窯村、義昌村、崤店村、堡後村、胡坑村、吳庄村 。
天池鎮
137平方千米, 40405 人,轄29個村委會:篤忠村、張大池村、竹峪村、杜村溝村、龍潭溝村、山韭溝村、陳溝村、張呂村、南昌村、藕池村、鹿寺村、南澗村、西園村、賈溝村、桐樹溝村、石泉村、朝陽村、西天池村、東天池村、東坡頭村、陶村、下馬筵村、東楊村、芮溝村、宋溝村、馬溝村、堡南村、楊大池村、水泉窪村 。
仰韶鄉
96 平方千米,34611 人,轄25個村委會:西陽村、高村、崇村、張溝村、天橋村、崔門村、中澗村、甘澗村、後澗村、西天壇村、天壇村、東陽村、賀滹沱村、韶陽村、馬嶺村、莊子村、劉郭村、陽光村、禮庄寨村、裴窯村、樂村、喬嶺村、蘇門村、仰韶村、韶華村 。
仁村鄉
131 平方千米,17408 人,轄13個村委會:仁村、東張村、蟠桃村、楊河村、紅花窩村、雪白村、大水溝村、東段村、南坻塢村、北坻塢村、上西村、高堂村、台口村 。
果園鄉
124 平方千米,35314 人,轄35個村委會:果園村、康窪村、北平泉村、南平泉村、南庄村、趙庄村、峪峒村、蘇庄村、南段村、東安頭村、楊村、耿村、八里寨村、東村、孟村、牛峪溝村、澗北村、澗新村、西村、展庄村、劉窯村、石堆村、孟家溝村、石溝村、下庄溝村、西坡村、毛溝村、李家村、窯屋村、劉頭村、杜寺村、太平庄村、杜家門村、路村、東嶺村 。
陳村鄉
115 平方千米,31564 人,轄1個居委會(陳村居委會)、23個村委會,192個村民小組。2006年,轄23個村委會:後河村、貫溝村、陳村、石板溝村、范窪村、小口裡村、五愛村、一心村、白浪村、槐扒村、黃花村、魚池村、苜蓿村、滹沱村、萬壽村、上南庄村、池底村、西段村、雍家院村、朱城村、下馬頭村、柳雍村、韶興村。
坡頭鄉
212 平方千米,15496 人,轄16個村委會:坡頭村、嶺南村、西川村、汪墳村、觀吊村、城頭村、泰山村、韶峰村、不召寨村、茹窯村、韓家坑村、土嶺村、楊樹窪村、白羊山村、浪地村、窯地村 。
段村鄉
204 平方千米,9295 人,轄11個村委會:段村、柏隆村、中朝村、宋村、上澗村、中關村、東庄溝村、四龍廟村、趙溝村 。
南村鄉
107平方千米, 6478人, 轄10個村委會:北仁村、南村、青山村、柏樹圪塔村、西山底村、關底村、後川村、南窪村、金燈河村、林場村 。[6]
7經濟

初步核算,2012年全年澠池縣生產總值達193.7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17.1億元,比上年增長5.0%,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14.3%,拉動生產總值增長1.9個百分點;
第二產業增加值138.0億元,增長15.4%,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43.5%,拉動生產總值增長6.0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132.1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35.6%,工業的較快增長拉動澠池縣生產總值增長4.9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增加值38.6億元,增長11.0%,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42.2%,拉動生產總值增長5.8個百分點。
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8.4:73.1:18.5變化為:8.8:71.3:19.9。第一產業比重與2011年相比上升0.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1.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1.4個百分點。
澠池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累計上漲2.6%,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2.4%。商品零售價格比上年上漲1.2%。
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32.1億元,比上年增長 15.3%,佔地區生產總值的68.2%。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15.9億元,比上年增長17.6%。產品銷售收入473.3億元,比上年增長15.2%,產銷率達99.7%。澠池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66.9億元,利潤47.4億元,分別增長19.0%和16.7%。
澠池縣建築業完成增加值59565萬元,比上年增長16.8%;房屋施工面積405490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49199平方米。
固定資產投資

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2.9億元,比上年增長23.2%。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80.8億元,增長23.4%;農戶投資2.1億元,增長9.0%。全年共組織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各類投資項目140個,其中投資超億元項目55個,計劃總投資347.7億元,年度完成投資143.5億元。
國內外貿易

2012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3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城鎮零售額達21.1億元,增長21.3%,鄉村零售額12.2億元,增長7.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29.7億元,增長17.4%,住宿餐飲業零售額4.2億元,增長20.0%。 2012年,澠池縣實際直接利用外資1576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0.6%;對外貿易出口總額407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6.8%。
農業


澠池縣千畝玫瑰園
澠池縣千畝玫瑰園
澠池縣農業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已有了原始的農業。
澠池地處中原腹地,又通東西官道,從先秦至民國,戰禍連年,災害頻發。當地人民在治平年代,僅能果腹。一遇戰爭和自然災害,人民就背井離鄉,顛沛流離,十不存一。從當地眾多家譜反映其始祖多為洪洞縣移民。澠池地處豫西丘陵山區,土地多貧瘠,生產力發展緩慢,農業水平低下。
2012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45037公頃,比上年增加264公頃;油料種植面積9379公頃,比上年增加258公頃;煙葉種植面積3669公頃,比上年增加9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18.4萬噸,比上年增產4.3%。
其中夏糧總產量90402噸,比上年增產3.1%;秋糧總產量93135噸,比上年增產5.5%。
全年油料產量22463噸,比上年增產16.4%;煙葉產量7094噸,增產7.0%;水果產量21.0萬噸,增產8.9%;蔬菜產量18.2萬噸,增產5.8%。
年末生豬存欄27.2萬頭,比上年增長6.3%,肉類總產量3.7萬噸,比上年增長5.6%,禽蛋產量2.3萬噸,比上年增長2.7%。
財貿金融

2012年全年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22.9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4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0.6億元,增長12.8%。
年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85.1億元,比年初增加11.7億元,增長 15.9%。
其中:個人儲蓄存款余額58.9億元,比年初增加7.4億元,增長14.4%。
各項貸款余額36.6億元,比年初增加5.8億元,增長18.8%。
全年保費收入11560萬元,比上年增長9.9%,其中:財險公司保費收入2207萬元,比上年增長9.0%,財產險賠款金額1291萬元;人險公司保費收入9353萬元,比上年增長10.16%,人身險賠付金額2671萬元。

9. 告訴我澠池什麼地方好玩

黃河丹峽位於三門峽市澠池北30公里黃河岸邊,地處豫晉兩省五縣交界處。省級地質公版園,整條峽谷由紅色權石英砂岩構成,從谷底到崖壁全成紅褐色黃河丹峽,北臨黃河、南依黛眉山,為12億年前的海底世界,是海洋變遷、地殼運動的有力見證。整條峽谷由紅色石英砂岩構成,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它成 「V」字隱形峽谷,寬2—30米,海撥落差200—600米。現已保護性了開發了天然壁畫、雙龍戲珠、七星石、神猴望月、守谷雄獅、石人山、神女池、一線天、千層崖、鍾乳石、擎天柱、駱駝峰、情人谷、仙女洞、水簾洞、官印台、地質天書、天坑地縫以及由龍鳳潭、龍瀑組成的八潭八瀑等50多處自然景點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