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山遺址
『壹』 姜女石遺址的遺跡與孟姜女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中國人民中廣為傳頌。所以在中國各地出現許多有關孟姜女的「遺跡」,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在被誤認為是秦長城實為明長城東段的山海關和遼寧省綏中縣一帶。
姜女廟就是依據這一故事為紀念孟姜女而修的「貞女廟」。它位於綏中縣西南前所西二十五里。山海關東十三里的望夫石村北鳳凰山上。此廟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清代重修。
姜女廟由山門、正殿、後殿和振衣亭等建築組成。山門前,有一百零八磴石階直達廟內。廟院的左側,有鍾樓一座,內懸古鍾一口。右側是正、後二殿。正殿三間,中置孟姜女彩繪塑像一尊,她身著藍衣素服,面帶愁容凝視著大海;兩側各塑一個彩繪童子像,一個捧著包袱,一個提著雨傘。這組塑像生動地再現了孟姜女千里尋夫的神態。
塑像後的牆壁上,繪有「姜墳雁陣」彩色壁畫。塑像兩側懸一副據說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文天樣寫的對聯:
「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右銘貞。」
考察歷史,說這副對聯是文天祥為姜女廟寫的,根據不足,因為在北宋或南宋時期,綏中一帶早成了遼、金的轄地,文天祥作為南宋人是不可能來此題寫楹聯的,所以過去有據此斷定該廟建於宋代是靠不住的。在殿內懸有「萬古流芳」匾和清代乾隆皇帝親筆題的《姜女祠》等詩。東面牆壁上,嵌有從山海關東門城樓上臨摹下來的明代蕭顯所寫:「天下第一關」門額的石刻。西面牆壁上,嵌有歷代遊人所作詩文的刻石。正殿門外的廊柱上,掛有一副耐人玩味的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這副對聯就字面看,很不好理解,也無法讀下去,但由於我國文字有一字多音的現象,這副對聯是採用諧音編出來的,如果把多音諧字注出來就很容易解開了: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雲漲,長長漲,長漲長消。」
正殿後,是附設的天後殿。天後殿後面有兩塊巨石,南面的一塊上刻著「望夫石」三字。兩石之間有不少小坑,傳說是孟姜女登石望夫留下的腳印。石後有振衣亭和小石台,傳說這是孟姜女登石望夫前更衣和梳洗打扮的地方。
李養和有一首游姜女祠的詩,是這樣寫的:
「鏡破鸞孤不再圓,空傳遺像海樓邊,
波濤尚瀉崩城淚,眉黛猶顰去國年。
千里尋夫悲雨雪,片雲和血染山川,
芳魂寂寞歸何處,煙樹蒼茫水拍天。」
登上望夫石,遙望大海和起伏於燕山之巔的長城,景色十分秀美壯觀。在姜女廟東南八華里的海中,有四塊礁石突出於海面之上,高的似墓前的石碑,低的好似墳冢。傳說這就是孟姜女的墓,稱為「姜女墳」或「姜女石」。由於孟姜女的故事尚屬虛構,當然海里突起的幾塊礁石的「姜女墳」自然也就是假的了。但由於這幾塊處在海中的陡峭礁石,平時人跡罕到,所以就成了海島的樂園。成群的海燕,從大海上飛來,在這里盤旋棲息,景色獨特而優美,稱之為「姜墳雁陣」,是渝關八景之一,這樣就更增加了「姜女墳」的神秘色彩。王朴的一首姜女墳詩,寫出這樣一種意境:
「煙波何處吊貞魂,一陣寒聲下墓門,
秋影翩翩涼有跡,天光上下碧無痕。三湘歸夢霜初冷,千載悲風浪更吞,
忽共征帆飛欲盡,汀沙浩渺月無痕。」
這一帶名勝古跡很多。前衛,原是遼代的來州,金代的瑞州,明代的前屯衛,至今城址猶存,尤其是城南部的遼代歪塔更是有名,塔身早已傾斜,看去極為危險,但卻歷時既久而不倒,成為一個奇跡。還有妙峰山遼代雙塔、前所所城,特別是新近發現的黑山頭秦漢遺址,規模很大,是一痤少見的古代建築遺存,已引起國內考古學界的注意。
渤海岸邊風光秀麗,止錨灣以東十華里的硬沙底淺海灘,可辟為理想的海濱浴場。更為難得的是,這里離山海關很近,與秦皇島、山海關、懸陽洞、老龍頭、角山長城等著名風景區聯成一片;是遼寧省境內以古長城、海濱浴場為中心的天然旅遊勝地,現正在開發中。
『貳』 龍口市有哪些古都遺址
龍口市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個:
1、丁氏故宅(又名丁氏庄園)
丁氏故宅位於山東龍口市黃城西大街,是清乾隆年間「丁百萬」家族遺留下來的宅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體現了膠東地區的民俗風情,展示了我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丁氏故宅佔地3.106公頃,建築面積8042平方米。丁氏故宅是目前中國規模宏大、舉世聞名、保存較好的「四合院」式建築群。1985年8月被龍口市政府定為博物館並對外開放,1996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歸城故城
歸城故城址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古國都城。位於龍口市城東南6.5公里處,坐落於縣境最高山峰——萊山之間,萊陰河自南向北穿過故城,匯黃水河向西北匯入渤海。城址藩范圍內包括歸城姜家、和平、北山、大於家、董家、東遲家、南埠、曹家(含小劉家)八個自然村。這里是丘陵中的河谷盆地,土地肥沃。在農業生產與建築破土過程中發現過很多古代遺跡和遺物,從這些遺跡和遺物的分析上看,這里應是一處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古國都城。
『叄』 中國各地古墓遺址
4.1 古文化遺址4.1.1 窯鋪崗窯址名稱:窯鋪崗窯址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唐類型:古文化遺址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錦江鎮石港村委會窯鋪崗李家與占家村簡介:窯鋪崗窯址位於余江縣錦江鎮石港村委會窯鋪崗李家與占家村。據當地群眾反映,當地古代異常繁榮,一說叫錦溪鎮,又說叫興安鎮,只是在黃巢起兵後,因戰亂而蕭條衰敗,這一帶有古窯址二十一處。李家村旁的丘地上發現的呈龍窯型,發現大量碎碗片與次品碗。同時還發現殘破小高頸青瓷罐一隻,園口鼓腹四系罐一隻,殘破窯具等。秞不及底,呈蟹殼青色,碗中都有五個支點的痕跡。經省文博專家鑒定為晚唐瓷窯。4.1.2 霄沖山遺址名稱:霄沖山遺址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2004年12月27日時代:商周類型:古文化遺址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鄧埠鎮倪桂村委會霄沖倪家村小組簡介:霄沖山遺址位於余江縣鄧埠鎮倪桂村委會霄沖倪家村小組,面積約50多畝,山上栽滿了梨樹等果樹,霄沖山下面有一口大水塘。在霄沖山發現了許多陶片,有籃紋、方格紋、繩紋、曲折紋等,該遺址屬商周文化遺址。4.1.3 象山書院名 稱:象山書院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南宋類 型: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第一中學簡 介:象山書院舊址在上清鎮東十里許的應天山。據《貴溪縣志》記載:宋淳熙中(1174—1189)彭世昌與侍郎張運之侄伯強行已等開山結廬,延青田陸子講學,以山形如象,更名象山,齋日:象山精舍,自號象山翁。紹定五年(1232),江東提刑袁廣微以山間不近通道,改建三峰山下之徐岩,具以本未上於朝,有詔賜額「象山書院」。此後,三峰山下的象山書院多次進行修建,並在城內梅花墩和掛榜山建過象山書院,至清末,又在三峰下進行了重新修建,其規制為:講堂五間、文昌官三間,山長居所三間,學員居所三棟15間,象山祠一座10間,文峰塔一座,藏室一座在山岩。現應天山象山書院房舍已盪然無存,遺址難辨。三峰山下的石壁上尚存鐫刻的「象山書院」四個大字,字體為楷書,每字一米見方,山下僅存山岩藏室一座。解放以後。三峰山下象山書院的舊址上已改建為貴溪第一中學。4.1.4路水坑古城牆名 稱:路水坑古城牆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清代類 別: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冷水林場桂港工區東北十五華里處簡 介:路水坑古城牆位於本市冷水林場桂港工區東北十五華里處的深山密林中。有條用鵝卵石鋪成的小道沿著小溪曲徑通達。路水坑古城牆用大塊鵝卵石鋪成,堅固結實。長59米,高4米,厚:頂部1米,底部1.5米,中段有一門,高2米,闊1.5米,上端為拱形,如城門。由於城牆修築在兩座高山的陡壁懸崖之間,有一人防守,萬夫莫開之勢。古城牆里50米處有屋基一處,包括圍牆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似為防守人員居住,再進去3華里,有殘存屋基10多處。《貴溪縣志》無路水坑石城牆記載,在對當地群眾進行調查中,有兩種說法:一說這里是唐王躲番處;二是躲「兩兵」(外國侵略者)而修築的,據此,路水坑古城牆有可能是南明唐王朱聿鍵(年號隆武—1645)或唐王朱聿粵(年號紹武—1646年)而築,也有可能是近代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軍為防止外國侵略者而築。4.1.5 皮子嶺商代遺址名 稱:皮子嶺商代遺址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商代類 型: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河潭鎮毛爐村皮子嶺簡 介:遺址位於本市河潭鎮毛爐村皮子嶺一帶。東西走向,寬約2華里,長5公里,這里屬丘陵地帶,坡緩,向陽,近信江河。由於雨水沖刷,1979年1月,毛爐大隊護林員阮從光發現了暴露地面的石器,後經文物人員考察,在這五平方公里的地帶,共獲取石予8件,石鏃30件,石刀6件,穿孔石刀9件,石斧6件,有肩石斧6件,石錛2件,在這67件文物中,除6件石鏃完好無損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殘缺。這些石器磨製精細,經考察屬商代遺址,由此可以推知認定,在四千年前就有人在這一帶勞動、守獵、繁衍、生息。該遺址於一九八六年四月,被貴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4.2 古墓葬4.2.1江汝壁墓名 稱:江汝壁墓級 別:貴溪市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4年4月時 代:明代類 型:古墓葬地 址:貴溪市金屯鎮南坂村簡 介:江汝壁墓座落在本市金屯鎮南坂村委會螃蟹形村西約50米的一座山丘上。據《貴溪縣志·人物》記載:「江汝壁,字懋谷,號貞齋,正德辛已進士,延試二甲一名世宗朝,歷官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修撰,充經筵講官,纂修玉碟,講述太極圖,繼充日講官……,官至詹事府少詹,致仕十有餘年而卒。有《碧洋集》行世。」江汝壁墓建在圓形山包的中央,東南向,兩旁有弧形山嶺,呈螃蟹形。墓外形宏偉,中間有石階通山下,寬5米(現已無存)。兩旁有石俑、石馬、石羊、石獅各一對,造型逼真,工藝精湛,上述石雕雖歷經風雨,但保存完好。此墓於1985年被盜。另該墓原有「江汝壁之墓」石碑一塊和石香爐一座,也無存。4.2.2 明代夏鼎碑名 稱:明代夏鼎碑級 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八十年代時 代 :明嘉靖十八年(1535年)十二月十五日類 型 :古墓葬地 址 :龍虎山上清鎮桂洲村東首簡 介:墓碑坐落在上清鎮東首。碑為漢白玉石刻,碑高3.75米、寬1米、厚0.33米,其中碑頭高0.5米。碑頭有4龍戲珠,明嘉靖十八年(1535)十二月十五日。4.2.3 饒國公吳全節墓名稱:饒國公吳全節墓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元類型:古墓葬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馬荃鎮青山村委會貫前周家南面簡介:饒國公吳全節墓位於余江縣馬荃鎮青山村委會貫前周家村南面。據《縣志》載,宗師吳全節乃元代壽楊村人,博古通今,元成宗時授「法教嗣師」,元順帝時,贈饒國公爵上卿,死後葬十二都山田村,現僅存石人四具(三具無頭),石馬兩樽,墓早年被盜,僅留墓坑一個。4.2.4 大窩象形山明墓群名稱:大窩象形山明墓群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明類型:古墓葬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馬荃鎮管坊村委會璜塘姜家東南一公里簡介:大窩象形山明墓群位於余江縣馬荃鎮管坊村委會璜塘姜家東南一公里處,此山原是璜塘姜家村祖墳地,墓群葬於山腰,共有四座墓。第一座為姜明所夫婦合葬墓;第二座為姜石谷夫婦合葬墓;第三座為姜文峰之墓,墓碑刻有「明中憲大夫」;第四座是姜雲木夫婦合葬,墓碑上刻有「明中順大夫」。四墓前後連成一條直線。墓場兩側豎有兩層大石墩,高1.5米,相距40米。姜文峰即薑桂,系明弘治進士,曾任知縣、知府,至浙江左布政。
『肆』 求姜國遺址位置
姜國——史說不抄詳。一為春秋襲戰國時期的小國,和楊國為鄰國(在今山西拱洞附近);
二疑為焉耆國(其為夏族後人遷徙西域所建之國,其族以"龍"為姓),
三疑為江國,江,又作、鴻、邛、邛,音鴻,為楚國滅(今河南正陽縣東南、淮水北岸)據史載,春秋時期,有大小諸侯國一百多個。爭霸期間,齊桓並三十五國;晉獻並十七國,降三十八國;楚庄並二十六國;秦穆滅二十國;等等。直至戰國初期,大小國家只餘二十來個(即戰國七雄、衛國、中山國、宋國、魯國等)。
『伍』 河北的秦皇島內有哪些歷史遺跡遵化縣、易縣、滿縣呢/
秦皇島有山海關,王家大院等,易縣有清西陵。紫荊關,易水河,燕下都遺址等,滿城有中山漢王墓
『陸』 中國五大文化遺址至今時間
(一)彥溝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在彥溝村小河西的台地上。197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文化層不十分明顯,范圍面積亦不清楚。陶片為橙色陶、灰褐陶和灰陶等,內涵屬龍山文化遺存。1985年修彥溝水庫時發現陶罐大的如水桶,還有不少小陶罐。
(二)界牌溝仰韶文化遺址
遺址在界牌溝東坪地。發現有石杵、石斧、橙色陶片和灰褐陶片。
(三)泉溝遺址
(四)塔羅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在塔羅村永昌河北岸的台地上。因平整土地,地貌變化很大,范圍亦不甚清楚,地表僅見部分草拌泥紅燒土塊和部分陶片,還有石斧一類生產工具,其內涵屬龍山文化遺存。
(五)大汶口文化遺址
大汶口位於泰安市岱嶽區南部,大汶河北岸,距東岳泰山60華里,是馳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發祥地和歷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鎮。大汶口屬自古有名的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陽田」,地下資源豐富,104國道、京滬鐵路穿境而過,處於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大汶口名勝古跡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文化遺址;有縣級以上文物景點3處(明石橋、清山西會館、文姜城遺址);有遠近聞名的自然景觀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處。
『柒』 吉林省的歷史文化遺跡有哪些
1.孔府 山東濟寧曲阜
2.泰山 山東泰安泰山
3.蓬萊閣 山東煙台蓬萊
4.趵突泉公園 山東濟南歷城
5.嶗山 山東青島嶗山
6.青島海濱 山東 青島 市北
蓬萊:蓬萊閣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轄著九個縣一個州,是當時中國東方的門戶。久負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軍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寧波)和揚州,並稱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並且是我國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軍基地。蓬萊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稱於世,山光水色堪稱一絕。
孔府:曲阜孔廟孔廟(本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陽等地都有孔廟。
名人:姜尚
孔子 晏嬰
孟子 莊子 荀子 諸葛亮 王羲之 王獻之 顏真卿 李清照 辛棄疾 戚繼光
王盡美 張海迪 秦瓊
人物介紹:王粲(177 - 217)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少年便負才名,深得著名詩人蔡邕的賞識。17歲因避戰亂,到荊州依附劉表,歷15年未受重用。劉表死,歸依曹操,被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轉遷軍謀祭酒,官至魏國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隨軍征吳,翌年於途中病故。
『捌』 臨潼姜塞遺址有什麼特點
臨潼姜塞遺址約5.5萬平方米,居住區中心為大廣場,周圍地勢稍高,分布著一群群建築群,每版組建權築群又以一大型房屋為主,所有房屋門朝廣場。居住區周圍挖有深、寬各2米的壕溝,留有通道。村落布局反映了當時的地理知識水平。
『玖』 懷遠縣姜家歷史
懷遠建縣於公元
1291
年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
,
取
「懷
念遠方,不忘收復中原之意」為名。位於安徽省北部,蚌
埠市西部,淮河中游,淮北平原的南緣。距安徽省省會合
肥
119
公里,距蚌埠市
23
公里。分別與
6
個地市
9
個縣
區接壤。東界蚌埠市淮上區、禹會區、固鎮縣、滁州市鳳
陽縣,西與亳州市蒙城縣接壤,南界淮南市大通區、潘集
區,北與淮北市濉溪縣、宿州市
埇
橋區毗鄰。地處北緯
32
º
43
′
--33
º
18
′,東經
116
º
43
′
--117
º
19
′。區域面
積
2400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183
萬畝。總人口
127.2
萬
人,其中農業人口
114.1
萬人,現有
19
個鄉鎮,其中
10
個鎮,
9
個鄉,
365
個村委會。鄉鎮平均人口
6.6
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地渦北新城區。
懷遠歷史悠久,相傳四千多年前,這里為塗山氏族聚
居之地,時稱塗山氏國。相傳大禹治水到此,於塗山南麓
大會天下諸侯,
取塗山氏女為妻,
留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
美好傳說。
境內交通四通八達。東有蚌懷公路與京滬鐵路相接,
2
南有蚌淮公路和淮南鐵路相接。
界阜、
蚌寧高速公路、
307
省道橫穿東西,合徐高速公路、
206
國道、
225
省道縱貫
南北。淮河、渦河、茨淮新河等河流長年通航,形成了里
外通暢、縱橫交織的水、陸交通網路。
縣境依山傍水,歷史文物、名勝古跡眾多。
一、古遺址
1
、雙崮堆:
位於縣城北,
今五岔鎮普渡村南
300
米,
宿懷公路東側,南北長
130
米,東西寬
150
米,高
4
米,
以遺址有兩個崮堆得名。
根據標本和文化堆積層分析,
崮
堆遺址為新石器早期遺址。
2
、禹會遺址:
亦稱禹墟,位於縣城東南
8
公里淮河
東岸。南北長
1000
米,東西寬
200
米,經省考古所鑒定
屬新石器文化遺址。
3
、
唐崮堆遺址:
位於縣城西南
30
公里唐集鎮唐集村
西
200
米。呈正方形,
150
米見方,高
3
米。經省考古所
鑒定為商周時代文化遺址。
4
、果園寺:
位於縣城西北
25
公里,今淝河鄉中南村
南淝河之中,四周環水,為一土島,呈橢圓形,南北長
60
米,東西寬
40
米,高出水面
7
米。唐代曾在此建有果
3
園寺,故名果園寺遺址。經鑒定,上層為商周時代文化遺
址,下層為新石器時代遺址。
二、古建築
一
廟宇寺院
1
、禹王宮:
位於縣城東南,淮河東岸的塗山之巔,
何年始建,無考。廟內主要建築有禹王殿和啟母殿,禹王
殿的正面是泥胎彩繪的大禹塑像,身著黃服,頭戴冕旒。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1982
年重按原樣修復。
1985
年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啟王廟
:位於荊山之巔,建於何年無考。民國二
十七年(
1938
年)為日軍所毀,現又修復。
3
、三皇廟:
又名先醫廟。位於荊山北麓白乳泉黃土
崗頂。
始建於宋代。
是古代祭祀醫神之廟。
廟內塑有伏羲、
神農、軒轅的泥胎塑像,故名「三皇廟」
。建國後,神像
被毀,
1985
年開始重新修建。
4
、大聖寺:
亦名功德林。位於白乳泉東首
100
米處。
始建於宋雍熙元年
(
984
年)
,
元朝廢棄。
明洪武五年
(
1372
年)重建。是古人祭祀國泰年豐之地。現權存院廓。
5
、關帝廟:
位於荊山北麓(現懷遠一中院內)
。明嘉
『拾』 關於寧夏的一些古跡遺址
1、蕭關,為古代西北邊地著名關隘。秦漢帝王出巡,漢唐文人出塞,都與蕭關有緣。蕭關方位在何處,向有爭議,但在寧夏固原縣東南這一大略方位是沒有爭議的。
秦漢蕭關,應該是指三關口至瓦亭峽這一險要的地帶,這里雖非絕壁,卻險峻雄奇。處在這一防禦地帶上的瓦亭,地處六盤山東麓邊緣,實質上是蕭關的重要屏障。這里不但雄峰環拱,深谷險阻,易守難攻,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而且有涇水南出彈箏峽三關口,是蕭關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個防禦體系。而今,這里四季涇水涌動,潺潺生輝。春來野桃花遍野滿山,夏秋山色滴翠,黛墨遠映,伴以高架橋涵,火車出入,天塹通途,也是遊人觀覽的去處。
最佳時間: 全年
交通指南: 鐵路交通:包蘭鐵路穿越寧夏境內,與全國各大鐵路干線相通直達沿海各口岸,寶中電氣化鐵路南北貫穿固原境風165公里,連通了京包,隴海兩大幹線,貨物可經歐亞大陸橋的隴海-蘭新線抵達中亞和歐洲。 公路交通:固原地區境內公路四通八達,西安-蘭州,蘭州-宜川,平涼-銀川國道公路 縱橫穿越固原。
秦、漢王朝與雄踞蒙古草原的匈奴長期對峙,時有戰爭。秦惠文王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這就是固原城北戰國秦長城。
2、秦長城
這條長城宛如一條巨龍,起自甘肅省臨洮縣的洮河谷地,途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縣,順葫蘆河東岸經北峽口從閆廟進入寧夏西吉縣,經黃家岔、玉橋、張結子、好水川口,單民、興隆鎮、謝家東坡、王家灣、韓家堡至將台,在將台以90度的角度轉折向東,順馬蓮河河谷至馬蓮水廟出西吉而進入固原縣的張易鄉,至黃堡東,轉折為東北方向,進入紅庄鄉政府。長城過紅庄後進入滴滴溝,出滴滴溝山口後至孫家莊、白家灣,在這里又轉折向東,經過吳庄、閆家莊,至明庄西北,便分為兩道,形成"內城"和"外城"之分。
內城從明庄過公路,便爬上固原城西北5公里的一道順向小丘陵上,經郭庄、十里鋪過清水河後至沙窩。外城更向西北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弓背狀,經喬窪過清水河,過河後再折向東南至沙窩與內城合二為一。內城與外城遺跡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內城城墩城牆高大、寬厚、完整,城線筆直如劃,氣勢雄偉巍峨。全線約8公里長的內城遺跡保存較完好,除現代公路及少數後期沖溝穿破外,全線基本上不曾中斷,每200至230米便有一個城墩。外城已殘毀不堪,大部分夷為平地,殘留的城墩多為2至3米高,大部分看不到城牆。
長城過沙窩後爬上程兒山,經陽窪以南、中庄喬家溝,上黃水廟、王家崾峴、黃家莊而出固原縣進入彭陽縣川口鄉的黃灣以北、彭陽鄉的姜窪、豐台、陽窪、崾峴前窪、陡坡子、李岔、城陽鄉的瑤灣、白岔、喬渠、長城白馬廟、祁家莊、張溝圈、小庄、施坪,從劉家堡子出彭陽縣,又進入甘肅省鎮原縣的孟家塬。在祁家莊和小庄之間的轉彎處,有一節多出長城主線1公里而伸向正南張溝圈村的長城。說明在長城施工之前,曾經有過系統而精心的地理位置勘察,施工中有統一的技術規范要求。但施工時由於政區的分工,兩個政區之間並末完全同步施工所致,因此,長城在此處又向東北成90度的轉向。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經過西吉、固原、彭陽3縣,全長約174公里。
3、 唐制勝關
唐制勝關(安化縣城)遺址位於縣城西2公里,永豐村南側。涇源縣地處六盤山腹地,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之稱,歷來為兵家重地。地處六盤山東麓的瓦亭蕭關,千百年來更是刀光劍影,烽火狼煙,留下了許多歷史紀實和遺跡。 唐朝為防禦吐蕃攻襲在原州先後設置「原州七關」:木峽關、石峽關、石門關、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七關中涇源境內就有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四關。唐朝軍隊和吐蕃在爭奪這些重要關隘時不斷發生戰爭,互有勝負,爭奪異常激烈。制勝關(舊稱大震門),為原州七關之一,控制隴西一帶,管領沿坡小寨25處。宋乾德二年(964年)廢關,改置安化縣城。遺址呈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開東西二門,東門有瓮城長49米、寬38米。城址現已開墾為農田,田間常露有漢代繩紋瓦片。近年出土有唐宋元代陶器、瓷器及「開元通寶」等銅幣。
編輯本段交通
唐制勝關交通 在涇源縣城西1.9公里處,香水河北岸,可在當地包車或自駕車前往。
4、 古城
古城位於寧夏朝那縣城西16公里處的古城鎮人民政府駐地,朝那城因其年代久遠,故名古城,為秦漢朝那縣治所。朝那城址居古城川正中,茹河北岸,這里三面環山,峰巒疊嶂,為通往古長安的要沖。 朝那古城地勢平坦,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82米、南北寬480米,佔地面積32.7萬平方米。朝那城牆殘高1-13米不等,基寬14米,夯土層14~20米。朝那城依東西南北開四門,今彭固公路穿東西城門而過。沿朝那城牆外四周辟有深3米、寬20米的護城壕塹,至今猶存。
5、西安州古城,位於海原縣西南20公里處,背靠天都山,前臨銷黃川,古城大體完好,應該是固原境內保存較完好、較大的古城址之一。城址為長方形,邊長近千米,每邊有19個等距離的馬面,每50米一個。馬面,是宋代築城的標志。
6、固原城,地外寧夏南部山區,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固原境內城的緣起已有兩千多年了,最早應是烏氏城,而得以沿襲且發展起來的城就是現在的固原古城,並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跡,如鍾鼓樓、禹王廟鐵塔、文瀾閣等。
內城:周圍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二十八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