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雙陽區遺址

雙陽區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3 19:04:16

『壹』 長春發展歷史

遠古時期,在四萬年前舊石器時代,長春就出現原始人類「榆樹人」。新石器時代,出現原始紡織技術和原始農業(左家山遺址)。

夏商周及秦時期,肅慎族居於此。

漢至西晉時期,為扶余國轄地,公元346年起為扶余國都。

南北朝時期,公元493年,部分地區入高句麗扶余府。

唐渤海時期,屬渤海國扶余府,為渤海國的邊防重鎮。

宋遼金時期,北宋初,遼設黃龍府(即「直搗黃龍」之黃龍府,今農安縣城),屬東京道。 北宋末,金國建立,曾定都黃龍府。金天眷三年(1140年),改黃龍府為濟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濟州為隆州。金貞祐二年(1214年),將州升為府,改為隆安府,屬上京路。

元明時期,元代設遼陽行省開元路管轄。明洪武八年(1375年),歸屬遼東都司三萬衛管轄。永樂元年,屬奴爾干都司亦東河衛,名為龍安站。明代中葉,屬兀良哈三衛。明朝末年,屬蒙古科爾沁部游牧之地。

清朝時期,清初,朝廷設柳條邊,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屬郭爾羅斯前旗扎薩克輔國公封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土地開始被大面積開發,人口劇增。清嘉慶五年(1800年7月),設置長春廳,置理事通判,隸屬吉林將軍,是長春正式設置之始,治所在今新立城鎮。

道光四年(1825年),治所遷至寬城子。同治四年(1865年),挖城壕、建築城垣,長春城成型。光緒七年(1881年),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光緒十五年(1889年),長春廳升為長春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地區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吉林省。

中華民國時期,民國2年(1913年),長春府改稱長春縣,置縣公署。民國14年(1925年),設立長春市政公所,實行市治。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1945年9月20日,中共東北抗聯和蘇聯紅軍進駐長春,偽都長春光復;12月20日,國民政府在長春市設置長春市政府,隸屬吉林省。

1948年10月19日,長春和平解放;21日,長春市改稱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1949年3月11日,長春特別市改稱回長春市;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

1954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吉林省省轄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至長春市,長春市成為吉林省省會。

1955年2月22日,長春市人民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委員會。

1958年11月,國務院批復雙陽縣、九台縣、德惠縣、農安縣和榆樹縣劃歸長春市管轄,長春市實施市管縣體制。

1968年3月6日,成立長春市革命委員會。

1979年,列為國家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0年6月1日,長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

1988年,國務院批復九台縣改為九台市(縣級)。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於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復榆樹縣改為榆樹市(縣級)。

1992年,國家計委將長春市列為沿邊開放城市,享有沿海開放城市同等的優惠政策。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12月,長春市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德惠縣改為德惠市(縣級)。

1994年2月25日,經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長春市成為副省級市。

1995年8月,撤銷雙陽縣建置,設立雙陽區。

2005年,九台市卡倫湖鎮、龍嘉鎮、東湖鎮3個鎮劃歸二道區管轄,德惠市米沙子鎮、萬寶鎮和農安縣合隆鎮3個鎮劃歸寬城區管轄,此次調整使長春市城區面積擴大了31.5%。

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公主嶺市范家屯鎮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個村(范家屯經濟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長春市管轄,建立長春汽車產業開發區。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批復撤銷九台市(縣級)改為九台區。

2015年12月,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決定賦予農安縣政府地級市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

2015年9月,長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長府【2015】45號文件,將東湖鎮、卡倫湖鎮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回九台區管轄,並與同年12月撤鎮改街道。

2016年7月,吉民行批【2016】2號文件,將龍嘉鎮撤鎮建街道,由二道區變更為九台區管轄。

2017年6月,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長春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2017年修訂)》。

(1)雙陽區遺址擴展閱讀:

長春,簡稱「長」,別稱「春城」,是吉林省省會、副省級市、東北亞經濟圈中心城市,是國務院定位的中國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長春有著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蘊,是著名的中國老工業基地 ,是新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基地和電影製作基地,有「東方底特律」和「東方好萊塢」之稱,同時還是新中國軌道客車、光電技術、應用化學、生物製品等產業發展的搖籃,誕生了著名的中國一汽,長春電影製片廠,長春客車廠,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等。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長春,曾是偽滿洲國首都,是近代東北亞政治軍事沖突完整歷程的集中見證地,具有眾多歷史古跡、工業遺產和文化遺存。

長春居於中國東北地理中心,分別與吉林省松原市、四平市、吉林市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接壤。2017年,長春共轄7區3縣(市),總面積20565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為748.9萬人,市區人口438.3萬人。2016年2月國務院批復設立國家級新區長春新區。

長春享「北國春城」之美譽,綠化率居於亞洲大城市前列,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十次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製造2025」試點城市;「首批全國城市設計試點城市」;位列《2015中國自然指數》中國十大科研城市第六位。

『貳』 長春市有幾個寺院

長春市有以下寺院:

1、萬壽寺(吉林省長春市)

長春市北觀音寺位於二道區東勝路5條,是一座臨濟派寺院。據考證,北觀音寺是釋雲賢法師於1920年所建的,目前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了。北觀音寺建寺於1920年,原名後觀音寺,開山法師釋雲賢。原址位於長春東盛大街,現亞泰小學後院。1996年由於集體拆遷現任主持釋正明法師將寺廟遷至現址。

拓展資料:

寺院:讀音sìyuàn;英文名temple;monastery;指供奉佛菩薩的廟宇場所,有時也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但一般是指佛教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寺院是出家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是佛教信徒頂禮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眾修行的所在,後來逐步發展為具有多種綜合功能的建築群。

寺院是出家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是佛教信徒頂禮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眾修行的所在,後來逐步發展為具有多種綜合功能的建築群。

寺院最早起源於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時代,最初稱寺院為「精舍」,例如設於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與舍衛城的只園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於當時精舍大都建築在都城郊外幽靜的林地,故又稱「蘭若」,意即寂靜之處;又稱「伽藍」,意指僧眾所居的園林。

寺院在中國就是佛教傳教的場所,是外來文化。佛教大約在漢代傳入中國。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中國便有了寺院這種建築,有記載的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位於河南省洛陽市以東12公里處的千年古剎----白馬寺。史載,佛教於公元67年傳入中國,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營建的第一座寺院。相傳,當年著名的佛教學者摩騰、竺法蘭是用白馬馱著佛經、佛像來到中國的,所以這座寺院便取名為「白馬寺」。(右圖即為白馬寺)宋代以後,漢傳佛教寺院的建築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藍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門南北中軸線,

『叄』 吉林有哪些名勝古跡

吉林省名勝古跡簡介
七家子西山遺址
狼頭山遺址
長蛇山遺址
猴石山遺址
騷達溝墓群,東團山遺址,帽兒山墓群,龍潭山山城,阿什哈達摩崖碑
,烏拉部都城
,北山寺廟群
,吉林文廟
,松江路天主教堂
,吉林機器局舊址
,龍潭山公園
,龍潭山高句麗古城
黑龍江名勝古跡簡介
松花江:是黑龍江的最大支流。本身也有兩條主要支流,其一為源於白頭山天池的第二松花江,另一為源於小興安嶺的嫩江,兩條支流在扶余縣匯合始稱松花江,折向東北流至同江縣注入黑龍江。全長一千八百四十公里,流域面積五十四萬平方公里。
漠河:是中國邊境線上最北端的城鎮,由於偏遠和嚴寒,素有「中國北極城」之稱。東臨黑龍江,西倚大興安嶺,群山蜿蜒於西南,河川交錯於山下,形成「山環水抱漠河城」的勝景。
鏡泊湖:在黑龍江省東南部,是北方著名的風景區和避暑勝地,被譽為「北方的西湖」。鏡泊湖南北長45公里,東西最寬處6公里,是一個狹長的高山堰塞湖,也就是約萬年前火山噴發,流出的岩漿,把牡丹江截斷而形成的湖。湖面海拔350米,最深處超過60米,最淺處則只有1米。水面約90平方公里,容水量約16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的高山堰塞湖。
扎龍自然保護區:位於烏裕爾河下游,西北距牡丹江市30公里。這里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丹頂鶴及其他野生珍禽,被譽為鳥和水禽的「天然樂園」。
太陽島:風光明媚、秀麗脫俗的太陽島,是聞名遐邇的夏季度假勝地。它位於哈爾濱市松花江中,是松花江的一個沙洲,全島面積逾十平方公里。
太陽島多帶形沙灘,陽光充沛,是上等的天然浴場
五大連池:位於黑龍江省德都縣境內,距哈爾濱市413公里。是北方的一處旅遊、療養勝地。五大連池是火山噴發的熔岩流堵塞了白河河道,形成五個串珠般的湖泊而得名。

『肆』 羅鏡鎮的風景名勝

鎮境內旅遊景點眾多,有蔡廷鍇故居、帝瓮飛瀑、凌十八起義遺跡、新榕百姓墳、羅鏡城牆遺址、鶴咀山南朝墓、圍塘村古墓群、水擺漢墓、雲沙溫泉、翁氏貞節牌坊、東山公園、雙陽駙馬廟、靈山寺等。
2007年,該鎮對蔡廷鍇故居、東山公園、區壽年故居、東南一景、貞節牌坊、雙陽駙馬廟等進行保護或修繕;以國家AAA和AA的評級標准,配備完善東山公園和蔡廷鍇故居兩景點的相關配套設施,使之獲國家AA級景區稱號。並在鎮內新建以蔡廷鍇將軍策騎駿馬為造型的陶瓷鎮雕,於8月14日舉行揭幕慶典。
6月和10月間,廣東衛視、鳳凰衛視有限公司駐北京節目製作中心攝制組分別到該鎮進行「最美麗鄉村」、「名人故居」等欄目的拍攝,加大了對外宣傳,提高羅鏡知名度。2007年,累計接待觀光遊客2.1萬人次。 帝瓮飛瀑位於廣東羅定市羅鏡鎮龍岩村。瀑布是一自然景觀,此地高山層疊,山澗曲折蜿蜒,澗流至谷的正面,飛瀉而下,如十丈白練,注而成潭,當地稱之為帝瓮。潭深數丈,清可見底,潭水左折數十米跌落第二瓮(潭),復右折數米跌落第三瓮(潭),始流出原野。
1933年,蔡廷鍇將軍在二、三瓮之間對著瀑布的西側建避暑亭,命為「退避賢廬」,意為待到抗戰勝利,則退居帝瓮,以讓賢路。1938年秋,蔡將軍因足傷返鄉療養,在帝瓮東側石壁題書「東南一景」四字,抒發他對帝瓮風光的情懷、家鄉的戀念,此後前來避暑,領略帝瓮風光的人絡繹不絕。1985年公布為羅定縣文物保護景點。 翁氏牌坊位於羅鏡鎮駙台,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結構,磚石砌成。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為紀念區元德之妻、節婦翁氏而建。該牌坊以灰塑藝術最具特色,其中12個彩鳳造型各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85年5月,羅定市(縣)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伍』 長春地理

古跡尋蹤

兩宋時期,長春地區先後受遼、金兩個封建王朝管轄。遼金時期,是長春古代農業大開發的時期,也是長春古城大發展的時期。
古城類型 城市是生產發展的產物,古代長春市的形成和發展,與農業開發關系十分密切。長春古城建設,始於夫余國興建的夫余後期王城,渤海時期,除將夫余後期王城改為夫余府外,很少建設古城。遼金時期,在沿用已有古城的基礎上,新建了一大批古城。已發現的遼金古城共90座,其中坐落於德惠市的26痤,農安縣23座,九台市22座,榆樹市11座,雙陽區7座,長春城郊1座。這些古城的功能不盡相同,有州縣治所,有猛安駐地,有軍事城堡,有交通驛站,有倉儲重地,也有貿易中心。
從規模上看,遼金古城分為3種類型:一是大型古城。周長在3000米以上,最長為3840米,多為、州一級政權駐地。農安古城規模宏偉,城牆高大,是當時東北的四大重鎮之一,也是遼王朝在東北中部地區的行政和商業中心。據《奉使行程錄》記載,農安古城是個「雜諸國風俗」的城市,住有契丹人、女真人、漢人、渤海人和奚人,「凡聚會處,諸國人語不能相通時」,「則以漢語為證方能辨之」。交易中使用的度量用具,皆以中原王朝度量用具為准。金時期,農安古城的作用不減當年,仍是東北中部地區的行政、軍事和交通中心。二是中型古城。周長在3000米至1000米之間,設施齊全。多為州縣、猛安謀克一級城鎮,如萬金塔古城、山泉古城等。三是小型古城。周長在1000米至100米之間,有的不足100米,這類古城設施不全,多為邊堡式戍守一級城鎮。
古城分布 遼金古城分布有4個特徵:一是江河沿線比較密集。在90座古城中,分布在第二松花江沿岸的有20座,分布在伊通河沿岸的有10座,分布在飲馬河、霧開河沿岸的有8座。總計38座,占古城總數的42.2%。遼金時期長春境內的交通往來,主要靠水運及陸路運輸,利用沿江古城,溝通水路與陸路、平原與山區之間的交通,以解決路府州縣與廣大農村之間的往來聯系。二是開始出現中心城市。遼金時期,在農安古城附近,分布許多小型古城,形成地以農安古城為中心的大小不等、功能不同的衛星旗鎮。三是居民點不在城內而在城外。考古發現,遼金古城內部多為官府衙門和貴族居地,古城附近分布著相當多的居民點遺址,這與中原王朝的古城是不同的。四是在大型古城附近有同時代的墓葬,如農安縣好來寶古城附近的金代墓葬等。

建置沿革
長春市地處東北邊陲。在距今兩千多年以前,是北方肅慎族生活過的地方。漢至西晉為夫余國屬地。其後,為高句麗轄境。唐代中後期,屬渤海扶余府。遼屬東京道黃龍府。金歸上京路隆安府。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代在長春設立其塔木衛、亦東河衛、木古河衛。清代設治前,屬蒙古郭羅爾斯前旗扎薩克輔國公的封地。
清初,朝廷對東北一直實行封禁政策,到乾隆朝以後,大面積土地被開發,人口劇增,嘉慶五年(1800)清設置長春廳,置理事通判,隸屬吉林將軍,是長春正式設置之始。2000年1月17日中共長春市常委會討論通過《紀念長春建城200周年活動總體方案》,確定1800年7月8日為長春建城紀念日,道光五年(1825年),長治所北移寬城子。同治四年(1865年)挖城壕,修築木板城垣。光緒十四年(1888年),長春廳升為長春府。1913年3月,長春府改稱長春縣,置縣公署。1925年設長春市政公所,1929年9月,市政公所和長春開埠局合並,並改稱長春市政籌備處,籌建長春市。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1932年3月偽滿洲國宣布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偽滿洲國隨之垮台。12月20日,國民黨中央政府在長春市設置長春市政府,隸屬吉林省。
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中共長春市委和市政府隨軍入城。長春市改為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1949年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
1954年8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長春市改為吉林省轄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到長春,長春市成為吉林省會城市。
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指示,長春市人民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委員會。
1958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雙陽縣、九台縣、德惠縣、農安縣和榆樹縣劃歸長春市管轄,長春實施市管縣體制。
「文革」期間,1968年3月6日成立長春市革命委員會。
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長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
1988年8月31日,民政部以民行批[1998]18號文批復撤消九台縣,設立九台市(縣級);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並賦予相當副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榆樹縣,設立榆樹市(縣級)。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4年2月25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的發文(中編[1994]1號)經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長春市成為副省級城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97號)撤銷德惠縣,設立德惠市(縣級)。
1995年8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吉林省調整長春市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1995]65號),撤銷長春市郊區,設立綠園區;撤銷雙陽縣,設立雙陽區;二道河子區更名為二道區。 至此長春市形成了轄6個區(南關、寬城、朝陽、二道、綠園和雙陽區),3個縣級市(九台、榆樹和德惠市),1個縣(農安縣)的行政建置格局。
〔長春縣〕1913年(民國二年),民國政府將長春府改為長春縣,面積2028.6平方公里,人口55.7萬人。民國之初,東北政局復雜多變,社會動盪不穩,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軍閥各自擁兵自重。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安定奉天省(今遼寧省)後,便企圖兼並吉、黑兩省。1917年(民國六年),張作霖以孟恩遠拒不離任,組織吉軍在長春一帶准備抵抗。經徐世昌幕後調解,「奉吉暗潮」暫告平息。1919年(民國八年),駐長日軍挑起「寬城子事件,駐長吉軍撤退,投靠張作霖。孟恩遠被迫下台,吉林省終為張作霖所控制。
清末民初時期,長春城市發展很快,迅速成為東北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鐵路通車前,每天有2 000多輛大車往返長春。鐵路通車後,城市交通職能擴大,通往沈陽、哈爾濱、吉林的貨運量大幅度增加,每年運出去的木材、大豆數量均居東北首位。這一時期,帝國主義在長春開工廠,辦商店,傾銷洋貨。表面上看,長春城市是個整體,實際已被分割得支離破碎,由清王朝以及後來的民國政府和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勢力共同管理,長春變成了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

偽滿歷史
從1931年長春淪陷到1945年長春光復,日本帝國主義統治長春達14年之久,長春市變成了殖民地城市。這個時期,長春城市建設進展很快,而長春人民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19日,長春淪陷。由於長春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地價便宜,軍閥勢力和沙俄勢力影響小。日本帝國主義出於政治和軍事上的考慮,決定把長春作為偽滿洲國的國都,妄圖以此為中心,推行其殖民政策,控制整個東北。長春淪為偽國都後,城市性質和職能發生了重大變化。
偽國都是日本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的政治中心 偽滿洲國出籠後,在長春建立了龐大的中央機構。從溥儀「登極稱帝」的偽皇宮,到偽國務院及其所屬各都,特別是日本關東軍大本營,均裹以威嚴雄偉的近代化建築,竭力顯示偽國都的政治尊嚴和殖民統治氣勢。
日本侵略者採取「內部統轄」手段,在偽皇帝身邊設「御用掛」,指導和監視溥儀行動;任命日本人擔任偽國務院總務廳長官,控制偽國務院的一切活動;推行「次長制」,由日本人擔任各部副職,掌握實權。而這一切皆聽命於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關東軍司令部成為主宰偽滿洲國的太子皇。在它的操縱下,一系列殘害東北人民的《國家防衛法》、《治安警察法》、《暫行保甲法》、《暫行懲治叛徒法》、《暫行懲治盜匪法》、《思想矯正法》等法西斯法律,在長春泡製出籠,並從長春推行到東北各地,長春市變成了日本帝國主義推行殖民統治的政治中心。
偽國都是日本掠奪東北資源的經濟中心 日本殖民統治的根本目的在於掠奪,而從事策劃掠奪勾當的主要機構則是它們的「特殊會社」。滿業、滿炭、滿拓等90餘個「特殊會社」的總部大都設在長春,高踞主要先遣的顯赫位置上,偽國都成了「特殊會社」的天下。日偽統治者稱這些會社為「國策會社」,通過它們攫取路權,強占海關,壟斷金融,控制產業,掠奪東北資源。位於大同廣場(今人民廣場)的偽滿中央銀行,就是日本侵略軍在搶奪東三省官銀號、邊業銀行、吉林永衡官銀號、黑龍江省官銀號等中國金融機構基礎上,成立起來的控制東北金融活動的主要機構,各種掠奪東北資源的陰謀活動,均由這些「國策會社」策劃,長春市變成了掠奪東北資源的經濟「統制」中心。
偽國都是日本權化東北民眾的文化中心 日本侵略者在偽國務院總務廳內設弘報處,由它統管東北文化事業,製造和宣傳反動輿論。把傀儡政權說成是「獨立國家」,把法西斯統治說成是「王道樂」,把掠奪壓榨說成是「共存共榮」。通過它所控制的新聞廣播、電影製片,從「新京」戎布到東北各地,推行愚民政策。
為了泯滅東北人民的民族意識,使之成為順民,日本侵略者在偽都「新京」設立了「建國大學」、「陸軍軍官學校」和「大同學院」等一批高等學校,培養日偽「中堅官吏」,在偽滿帝宮內廷修建了一座「建國神廟」,供奉起日本的天照大神,把它奉為偽滿的「建國元神」,成為偽皇帝的「新祖先」。又在南嶺等地修建了「建國忠靈廟」、忠靈塔,奉祀「殉以建國」的「日滿英靈」,強迫東北人民參拜,不拜不敬者,處以1年~7年徒刑。
為體現偽都「新京」的中心地位,偽滿政權利用東北的廉價勞動力和豐富的物質資源,採用20世紀30年代的先進技術,加緊偽都城市建設。東北淪陷期間,偽都「新京」共築路804萬平方米,鋪路363萬平方米,安裝煤氣管道25萬米,配水管道365公里,排水管道521公里。總計建成主幹道10條,次幹道73條,巷間道143條,圓形廣場10處;開辟鐵路線5條,航空線6條,市內公共電汽車線路45條;修建公園10處,綠化面積10.8萬平方米;新建樓房43143棟,建築面積774.5萬平方米,長春市迅速成為東北著名的近代化城市。
偽國都的近代化建設是伴隨著城市的殖民地化而實現的,處處反映出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偽都建設前夕,日本侵略者曾驅逐數千戶農民,毀滅了近40座村落,在城市邊緣製造了新的貧民區。日本侵略者只注重新區建設,不考慮舊區發展,任其破陋,幾乎沒有什麼變化。新區的電力、煤氣、供水、排水、電訊、綠化等近代化設施應有盡有。中國人居住的舊區則望塵莫及。日本人居住的新區自來水普及率為99.9%,中國人居住的舊區不到30%。煤氣幾乎全部集中在新區,全市煤氣用戶中,日本人煤氣用戶佔99.3%,中國人煤氣用戶僅佔0.7%。偽滿當局規定,「日系住宅」標准分6個等級,一等100平方米,二等86平方米,三等68平方米,四等45平方米,五等38平方米,六等25平方米。「滿系住宅」標准分3個等級,一等38平方米,二等25平方米,三等20平方米。一等標準的「滿系住宅」,相當於五等標準的「日系住宅」,差別懸殊,判若兩個世界。
偽滿洲國
偽滿洲國是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的傀儡政權。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件,侵佔了中國東北。
1932年3月9日,日本正式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以溥儀為「執政」,以鄭孝胥為「國務總理」,年號「大同」。下設偽民政部、軍政部、財政部、外交部、司法部、實業部、交通部、立法院、監察院、參義府等機構。
1934年3月,日本改「滿洲國」為「滿洲帝國」,改「執政」為「皇帝」,改年號「大同」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8日,溥儀在通化宣布第三次退位,偽滿洲國滅亡。
偽滿洲國行政建制
偽滿洲國建立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實行了劃小省份,分而治之的策略,對地方政權機構多次進行改組。
1934年10月,日偽將遼、吉、黑、熱(熱河省)4省劃分為10省,即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濱江省、三江省、間島省、安東省、錦州省、黑河省;又將內蒙興安省(偽滿建制)的4個分省,提升為興安西省、興安南省、興安東省、興安北省。總計14個省。1937年,再置東安、北安2省。1941年,又置四平省。至此,日本將東北肢解為17省。
偽滿遺跡
偽滿皇宮
[偽滿皇宮簡介] 在美麗的吉林省省會長春市的東北部,有一座與現代建築風格截然不同的建築群,它就是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充當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時的宮廷遺址,它作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東北和溥儀及其後妃「皇家悲劇」的歷史見證保留下來,經吉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長春市重要的旅遊觀光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國主義為了實現其稱霸亞洲的野心,發動了蓄謀已久的「9·18」事變,並迅速佔領了東北三省,開始了對東北長達十四年的殖民統治。日本侵略者為遮人耳目,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傀儡,於1932年3月9日,在長春吉長道尹衙門就任偽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4月3日,把「執政府」又遷至原吉黑榷運局及其鹽倉所在地(即今偽滿皇宮)。日本侵略者為適應其侵略政策和滿足溥儀稱帝的慾望,1934年3月1日,把「滿洲國」 改為「滿洲帝國」,「執政府」 改為「帝宮」。溥儀作為「滿洲帝國皇帝」,遵照日本關東軍的旨意和安排,裁可了數以千計的反動法令,發布充滿恥辱的反動詔書,在這里度過了十四年的傀儡生涯。
偽滿皇宮佔地面積13.7萬平方米,西側為禁衛軍營房、跑馬場,中部為宮廷主體部分,東部為「皇帝」專用火車線。宮廷主體部分有東西兩重大院。西院以中和門為界分為內廷和外廷兩部分。中和門以北為外廷,是溥儀辦公處理政務、舉行典禮和宮廷辦事機構的所在地。主要建築有興運門、宮內府、日本憲兵室、勤民樓、懷遠樓和嘉樂殿;中和門以南為內廷,是溥儀及其家眷日常生活的區域,主要建築有寢宮緝熙樓、中西膳房、茶房、西御花園、植秀軒、暢春軒等。東院的主要建築是1938年日本人給溥儀修建的「同德殿」,此外還有東御花園、建國神廟、防空洞、游泳池、書畫樓等附屬建築。
縱觀偽滿皇宮主體建築風格各異,既有中國傳統的四合院磚木結構建築,又有歐洲哥特式樓房,還有東洋式殿閣,充分顯示出偽滿洲國的殖民地色彩和偽滿皇帝的傀儡性。

解放戰爭
長春市位於東北大平原中部,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為了搶奪勝利果實,發動了反人民內戰,國共兩黨在此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一)日本投降與蘇軍進駐長春 1945年8月8日,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百萬紅軍出兵東北,日本關東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18日,偽滿洲國皇帝宣布退位。9月20日,蘇聯紅軍進駐長春,成立了長春衛戍司令部,逮捕了偽滿洲國各部大臣,連同溥儀先後押往蘇聯,偽都長春同東北一起光復,日本帝國主義苦心經營14年的偽滿洲國徹底覆滅。
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後,東北抗日聯軍聯合作戰。1945年9月20日,抗聯教導旅旅長、東北黨委書記周保中以蘇軍駐長衛戍司令部司令的身份,率領部分抗聯戰士進駐長春,協助蘇軍接管偽滿政權,同時組建人民武裝,籌建民主政權。11月8日,經蘇方同意,中共中央東北局調中共山東分局社會部長、山東省政府秘書長劉居英(未公開身份)出任長春市市長。劉居英接管長春市政府後,立即發布協助蘇軍實行軍管,保障市民正當權益,發展自由貿易,嚴懲罪大惡極漢奸,取消苛捐雜稅,興辦國民教育,開展市政建設等7項施政綱領,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民主主張和爭取和平的願望。
(二)接收與反接收的斗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搶奪勝利果實,龜縮在重慶的國民黨政府任命趙君邁為長春市市長。1945年10月12日,國民黨政府派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專員蔣經國等來長,要求駐長蘇軍協助接收長春。駐長蘇軍以「中國內政,不便協助」為由,拒絕了熊式輝的要求。
行政接收破產後,國民黨便以中國合法政府的身份,借口履行《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挑起外交糾紛,要求駐長蘇軍移交權利。在國民黨外交攻勢和美英等國的壓力下,前蘇聯政府被迫同意將沈陽、長春等大城市移交給國民黨政府。1945年12月14日,劉居英撤出長春市區。12月22日,國民黨市長趙君邁進入長春,國民黨將收編的偽滿「鐵石部隊」劉德溥部改為東北保安第二總隊空運長春,長春市變成了國民黨與偽滿殘余勢力控制的城市。1946年4月14日,蘇軍離長回國,下午2時,周保中率部進攻長春。經過4天3夜激戰,全殲守敵兩萬餘人,國民黨市長趙君邁等被俘,劉居英市長返回長春。
外交接收失敗後,國民黨轉為武力接收。1946年5月,國民黨政府調集了10個師的兵力,分3路進攻長春。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劉居英市長和駐長東北民主聯軍於5月22日午夜主動撤出長春市區,轉入農村建立根據地。國民黨再次佔領長春,尚傳道任國民黨代市長。國民黨侵佔長春後,推行反共反人民政策,以「整頓治安肅清共黨」為名,逮捕和殺害無辜;以接收「敵偽資產」為名,沒收了189家工廠;以「整頓稅收」為名,搜刮民財,80%的中小企業相繼倒閉;以「整頓私立學校」為名,扣發教員工薪。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激起了長春人民的義憤,工人罷工,教師罷教,長春大學「反飢餓、反迫害、反遷校」的戰斗風起雲涌,動搖了國民黨在長春的統治。
(三)久困重圍與和平解放 1947年後,國民黨在長春成立了東北「剿總」第一兵團,妄圖固守長春。長春淪為偽滿國都期間,曾是日本侵略者重點設防的城市。國民黨軍在此基礎上,大肆構築城防工事,增修永久性、半永久性的明碉暗堡150餘個,形成了要塞式的防禦體系。東北人民解放軍採取「久困重圍」的方針對長春實行軍事包圍、經濟封鎖和政治瓦解。國民黨駐軍為了固守待援,推行「殺民養軍」政策,大肆搜刮民糧驅逐百姓出城,砍伐街路樹木,拆毀城市建築修碉堡,長春這座近代化城市遭到了嚴重的破壞。30.7%的房屋被拆毀,33%的輸電設備被拉走,70%的供水設備遭破壞,瘡痍滿目,慘不忍睹。
「久困重圍」的方針,加劇了國民黨守軍中的矛盾。非嫡系部隊六十軍棄吉就長後,寄人籬下,苦不堪言。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軍心動搖。解放軍派代表多次秘密會見軍長曾澤生,曉以大義,動員起義。曾澤生在突圍無望,守城必亡的嚴峻形勢下,決定率部起義。六十軍起義後,新七軍孤立無援,被迫向解放軍投降。鄭洞國見大勢已去,決定放下武器,投身人民。1948年10月19日,長春和平解放。
和平解放史稱「兵不血刃」,然而長春的和平解放卻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長春的優秀兒女為了家鄉和全中國的解放,在長春外圍戰斗中傷亡4000多人,在市區遭國民黨殺害的共產黨員和愛國志士300多人,還有10多萬人民群眾在國民黨「殺民養軍」的政府下飢餓而死,長眠在長春這塊土地上。他們用血肉之軀和累累白骨,同國民黨進行了殊死搏鬥,終於贏得了和平解放。

現代長春

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長春城市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解放後,長春城市職能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
(一)從消費型城市轉向生產型城市 淪陷期間,長春曾是日本在東北的殖民統治中心,商業比較發達,飯店、旅館、影戲院很多,還有專供日偽機關團體和官吏使用的各種「會館」,煙館和妓院則極為興盛。工業生產方面,除一些建築業、建材業外,主要是印刷、火柴、制粉、制油、釀酒、食品、卷煙等消費資料工業,規模不大,設備落後,是一座典型的消費型城市。國民黨占據長春兩年多,由於沒有任何建設,長春消費型城市的性質依然沒有改變。
1948年長春解放後,中共長春市委、市政府決心將消費型城市改造成生產型城市。經過4年的努力,長春的國民經濟得到了全面恢復並有一定發展。1952年全市國營工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4.3倍;集體工業總產值增長20倍;私人工業總產值增長2.6倍。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國營經濟的發展壯大,長春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形成了以國營經濟為主體,以集體經濟為輔助,以私人經濟為補充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國營經濟的迅速發展,為長春市由消費型城市轉向生產型城市打下了基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建成投產,客車廠、機車廠、柴油機廠、拖拉機廠等一大批中央國營企業也相繼建成投產。在中央工業的帶動下,地方工業發展迅猛,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春工業的落後面貌,完成了由消費型城市向生產型城市的轉變。
(二)從封閉型城市轉向開放型城市 長春城市在經過一段曲折發展之後,開始由封閉型城市轉向開放型城市。長春市開始執行第二個五年計劃時,由於受「左」傾思想的影響,國民經濟嚴重失調,,工農業生產不得不退了下來。經過3年調整,長春工農業生產開始回升。「文化大革命」期間,工業生產搞封閉式的「小而全」農業生產搞「窮過渡」,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嚴重,剛剛回升的式農業生產又一次退了下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由於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長春城市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以來,長春市抓住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市場,招商引資,內引外聯,協作配套,優勢互補,沖破了封閉型的管理體制。在參與國內橫向經濟聯合的同時,積極參加了國際經濟大循環,建立了以長春市為中心,以縣城為紐帶,以農村為基礎的城市管理模式,增強了輻射力和吸引力,促進了城市功能更加開放,完成了向開放型城市的轉變。
(三)從近代中心城市轉向現代國際化城市,長春市委總結了長春城市的演變經驗,對長春城市的發展作出了重大戰略決策。決定用30年左右的時間,把長春市建設成為現代國際化城市。市委決定分3步實現這一戰略目標。1993年至2000年為打基礎階段;2001年至2015年為發展階段;2015年至2020年為完善提高階段。把長春市建成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高效能的基礎設施,高水平的城市管理,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使長春市在亞太經濟圈乃至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陸』 誰有長春地區的地質地貌資料啊

一、 總體概況 長春地區屬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吉黑褶皺系松遼拗陷的東部邊緣,城區下部分布著深厚的白堊系泉頭組,為一套紅色較粗粒碎屑岩,均為不透水層或含水性極微層,地層深厚,岩層緻密,傾角很小。此外,第四世紀沉積相當普遍,洪積層上部為黃土狀物質,下部為紅色粘土或砂粒層。新構造運動以來,地體微升,地表受流水切割,溝谷發育,形成微波狀台地平原。二級階地黃土狀亞粘土厚15?5米,抗壓強度20?5噸/平方米,是較佳的天然地基。一級階地(二道區)亞粘土層地基抗壓強度8?1噸/平方米,但地表下2?米深處有一淤泥夾層,不適於天然地基,下部是砂、沙礫層,抗壓強度25?5噸/平方米,距地表6?1米以下是基岩,對大型、特大型建築基礎置於基岩上最為有利。 長春市的地貌特點,是遠依山,近傍水,以平亢的台地平原為主。主要地貌類型為:(1)低山丘陵;(2)台地平原;(3)沖積平原;(4)火山錐體。 長春地區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較豐富,共有土地面積188.81萬公頃,其中耕地110.79萬公頃,佔全部土地面積的58.7%;土地主要是黑土、草甸土、黑鈣土,分別占土地面積的34.5%、29.06%、15.28%;土地肥沃,一般黑土層厚達0.6~1.0米。 二、 地形地貌 長春地區的地形地貌較為復雜,有大量的低山丘陵,如市郊區的大頂子山以東以南的山區和湖區,還有樂山等中等高度的山系。河谷平原主要有伊通河河谷平原、雙陽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飲馬河河谷平原和農安湖積平原等。長春地區屬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吉黑褶皺系松遼拗陷的東部邊緣,有著十分典型的褶皺地貌。還有長春東南的凈月潭周圍有很多死火山,如位於吉林農業大學的大頂子山就是侏羅紀的火山遺址,其岩石和地表土都是典型的火山地貌。 三、岩石類型 長春地區的岩石類型很全面,主要有岩漿岩、變質岩、沉積岩。還有大量的片麻岩、板岩、玄武岩、花崗岩、輝綠岩、火山角閃岩、礫岩、砂岩、石灰岩、大理岩、千枚岩等。

『柒』 長春周邊有哪些自駕游的好去處

1、長春蓮花山景區

蓮花山絕對是近郊遊的好去處,4月28日蓮花山將舉辦第三屆梨花節。蓮花山的梨園距今已有130餘年的歷史,佔地面積上萬傾,有600多棵梨樹,品類十餘種,每年四五月份梨花開放,清香怡人,美不勝收。

除了賞梨花,蓮花山景區好玩的真不少。蓮花山的有機蔬菜大棚,可以體驗綠色採摘的樂趣。蓮花山的主題驛站及餐飲、休閑住宿、房車營地、汽車影院於一體,非常適合家庭游。

自駕路線:東方廣場——長石公路(東吉林大路)——龍雙公路——蓮花山景區臨時停車場。

2、長春北湖濕地公園

北湖濕地公園距離市中心13公里,是一個以濕地游賞、生態保護與修復、城市休閑、體育健身為主要功能的大型國家級濕地生態公園。5月時節,北湖的小草冒出土壤,樹木長出嫩葉。

這個季節去北湖正合適,自駕幾十分鍾到北湖,停車進園遊逛,裡面綠樹長橋,濕地之湖,波光盪漾,一邊散步一邊放鬆心情。

自駕路線:北四環路—龍湖大路—環湖路—北湖公園。

交通擁堵時繞行路線:北遠達大街—龍翔廣場—北遠達大街—光機路(繼續往北依次是中盛路、大學城路、鑫盛大街,都能通往環湖路)—環湖路—北湖公園。

3、吉林松花湖旅遊風景區

松花湖位於吉林市的東南部,距主城區10公里,是建設豐滿水電站後所形成的一個山間水庫。現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松花湖以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明媚秀麗的湖光山色惹人喜愛。

去松花湖等一場落日非常值得,金色的落日掛在湖面上方,照耀的湖水金光閃閃,暖色調的視覺沖擊,即適合拍照又讓人感覺溫馨舒適。

自駕路線:長春繞城高速——琿烏高速——駕向吉林南/舒蘭/延吉方向——吉林繞城高速——紅旗收費站下高速——經202國道——吉樺路——豐滿大橋——吉豐東路——松花湖。

4、吉林官馬溶洞

官馬溶洞是一個熔岩山洞,總佔地239公頃。洞內景物奇特,巧奪天工,洞中有洞,洞下有洞,洞中疊洞。官馬溶洞大約形成於三億年前,是吉林最大的地表熔岩洞,被譽為吉林省兩大地質遺跡之一。洞內深邃,色彩絢麗,一步一景,天然形成的景觀,讓人嘆為觀止。

自駕路線:長撫高速——互通道口——吉林省——磐石明城口收費站下高速——經202國道——長清公路——煙筒山鎮粗榆村路前往——官馬溶洞。

5、通化三角龍灣

三角龍灣山秀峰險,石奇水美。傳說有條黑龍居此修煉,後來黑龍飛往長白山天池,龍去留淵,遂成此灣,因水面呈三角形而得名。一頃春水,景色秀麗。

映霞壁是三角龍灣的必打卡景點之一,如果能起早的小夥伴,可以選擇凌晨自駕到映霞壁。這里每天太陽升起,遠遠望過去,晨霧籠罩,宛如迷離仙境,景色不可謂不壯觀,一定要來看看。

自駕路線:長春繞城高速——駛向通化方向——進入撫長高速——駛向輝南方向——在撫民/龍灣/S302出口,右轉進入撫民立交橋——柳撫線——三角龍灣。

『捌』 長春發展史 誰能介紹一下

歷史沿革
古典歷史時期
長春來自距今約7000年前古老的肅慎語「茶啊沖」,是古代肅慎祭天時候的祈福之語。因為祈福之地 在喜都,後世漸用「茶啊沖」取代喜都(漢譯轉音為「長春」),成為地名。然茶啊沖歷史早於喜都數千載,實則後人混為一談。茶啊沖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稱謂。 長春始建於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肅慎王國之第二個王都。時為肅慎南支(滿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三個七字讀音Xi,為紀念肅慎擊敗外族報喜之義而得名),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喜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所以「喜」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 公元前約1800年,肅慎南支的惠(穢)、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穢貊)部族(滿族前身一支),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國號為德惠(得穢),改「喜都」為「合龍(合隆)城」。西漢時期建立扶余國,漸與中原東漢文化交流。道教傳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滿語「關口二郎」當為灌口二郎轉音,實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內有許多二郎神廟。改國都合龍城為「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質建築。在此後漫長歲月里,這座古都雖改過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東北古代王國的王都。 唐朝開元時期,長春地區成為唐『安北都護府』的一部分,時被中原人士稱為「書山府」,是唐朝發配文字獄犯人的地方,當時書山城被冤枉發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為文化之城,是許多中原學子嚮往的學習之地,所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廣為流傳至今。此時長春已人口近十萬的大城市,城牆面積擴大了數十倍。也因為這一時期中原文化廣泛傳入東北亞地區,此後千年一直影響東北民族文化發展方向。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領袖大祚榮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國,改「書山府」為「隆州府」,定為國都。後遷都「敖東城」,但隆州府仍為渤海國文化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萬。 公元916年,契丹建國,逐漸強大。長春地區成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於契丹的一個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將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為「耶律德光城」。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國,將長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龍府,遷都中都(北京)之後,改稱隆州「寬城府」(寬城子),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三大國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寬城子成為東北亞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已具備規模,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宮殿隨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華,百姓安居樂業,有專門傳道的牧師在教堂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辦的最大的教堂聽道。 此後蒙古日益強大,攻佔寬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蒙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之地,才會久攻不下,遂下令將寬城子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將廢墟挖地三尺,夷為平地,所以今天幾乎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 明朝後期女真再次勃興,建立大清帝國,長白山成為滿洲族(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祭祖的聖地,在原來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驛站成為去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千載古喜州,春光無限在寬城」的詩句,後來嘉慶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來到這個驛站時也發現這里氣候很涼爽,又聽說先帝說過的話,便在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近現代時期
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1865年建築城垣,佔地5平方公里。 1883年,人口達9萬餘人。這是新長春的開始,也是現代長春的起源。 清政府嘉慶5年(1800年)於新生城地方設「長春廳」。設理事通判、巡檢各一,掌管民政和司法事務,隸屬於吉林將軍;從此使這座千年古都又重新建制。 清道光五年(1825年)長春廳治所由新生城遷至北面的寬城子(原寬城遺址南),仍名長春廳; 光緒七年(1881年)政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 光緒十五年(1889年)撫民通判升為知府,長春廳升為長春府,仍隸屬吉林將軍; 1896年沙俄侵入東北,攫取中長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城建起俄國人居住區。 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沙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將軍為行省,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1908年日本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其後又開辟商埠,當時城市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民國二年(1912年)三月廢府,改為長春縣; 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長春縣劃屬吉林省吉長道所轄; 民國十四年(1925年)分設長春市政公所;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稱長春市政籌備處;同年廢道制,此時仍保留長春縣制,隸屬吉林省,為一等縣。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整個東北地區,長春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將長春定為「國都」,改名「新京」,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1944年市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人口達121.7萬人,超過東京(都市區人口),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是北方唯一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城市 ,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當時城內的滿、漢、蒙古、回和朝鮮等民族分別居住在長春不同的城區,今天的寬城區-鐵北一帶主要是朝鮮族的聚居區、今天的南關區一帶主要是滿族的聚居區、今天的綠園區一帶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區、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區、漢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關區、朝陽區。由於長春獨特的多民族聚居,當時被稱為「東方小瑞士」。 1946年4月14日抗日戰爭勝利後,解放軍曾一度解放長春。 1946年5月23日國民黨接收長春。東北光復後,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正式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廢除新京特別市,正式批准析長春縣置長春市,為吉林省省轄市,同長春縣均隸屬於吉林省。 1948年解放軍圍困長春,使得長春的經濟和各項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城市生產和人民生活瀕臨絕境,1948年圍困長春使得市區人口最後減至17萬人。 1948年10月18日,長春重新獲得解放,被確定為特別市。 1949年長春市為吉林省轄市。 1952年原由省直轄的長春縣撤銷,並入長春市。 1953年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 1954年長春市劃歸吉林省,為吉林省人民政府駐地。 1955年定為全國10個省轄大市之一。長春市設10個區,即長春、頭道溝、南關、朝陽、二道河子、寬城子、興隆山、大屯、范家店、凈月,其中後4個區是農村區,市內6個區有52條街,農村區有1個鎮、43個鄉、164個村。 1957年6月,調整城內為5個區,即朝陽、寬城、南關、二道河子、郊區,全市改劃為19個街、6個鎮人民公社、97個農村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將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長春市管轄;是年,長春市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4個區面積146.76平方千米,郊區和5個縣面積20222.24平方千米。長春市有3572496人。 1958年原公主嶺專區所屬農安、九台、德惠、雙陽、榆樹等5縣交由長春市領導。 1966年1月,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新成立的德惠專區領轄。 1969年德惠專區所屬農安、德惠、九台、雙陽、榆樹5個縣劃歸長春市管轄。 1979年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榆樹縣,設立榆樹市。 1994年被國家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97號)撤銷德惠縣,設立德惠市。 1994年長春市行政區域內,設59個街道、73個鎮、73個鄉、4個民族鄉。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區積544平方千米,郊區和五市縣面積19825平方千米。長春市人口有1700389戶、6574999人,其中市區內有630679戶、2237074人。各市縣人口有1069713戶、4377925人。 1995年8月,正式撤銷雙陽縣建制,設立雙陽區,以原雙陽縣的行政區域為雙陽區的行政區域,屬於長春市。撤銷長春市郊區建制,重組綠園區。長春二道河子區改名二道區。長春市5個區的各行政區域做了相應的調整。市區面積由1116平方千米增加到357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由136平方千米增加到137。35平方千米。 2005年,將九台市的卡倫湖鎮、龍嘉鎮(原龍家堡鎮)、東湖鎮3個鎮劃歸二道區管轄,將德惠市米沙子鎮、萬寶鎮、農安縣合隆鎮3個鎮劃歸寬城區管轄。經過此次調整,長春市城區面積由3616平方千米擴大到4756平方千米,擴大了31。5%。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政府決定將公主嶺市范家屯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個村(范家屯經濟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長春市管轄,建立長春(一汽)汽車工業開發區。長春市區面積490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68平方千米(6鎮入長1140平方公里,長春汽車開發區規劃100平方公里,長春玉米開發區新增50平方公里),城區總面積居東北第一位。 2008年5月,長春六大主城區、四大開發區總人口487.6萬(四環以內),長春地區總人口868.72萬,其中流動人口約為120萬。

『玖』 中國近代屈辱歷史的遺跡

希望對你有幫助:圓明園偽滿殖民遺跡
偽滿殖民遺跡散布在長春市區,主要集中在光復路(偽滿皇宮)、新民大街(八大部中部分)、人民大街等路段。是長春市旅遊發展規劃中四大板塊(殖民遺跡、影視文化、產業文化、生態旅遊)之一,是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長春市拳頭旅遊產品。散布於長春市區的偽滿殖民遺跡不僅是舉世無雙的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文化內涵,也是具有獨特性質的文化旅遊產品,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我國三大宮廷遺址之一
在中國至今保存較好的宮殿中,除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外,只有偽滿皇宮。偽滿的皇宮主體部分保存完整,整個宮廷區的布局結構和建築主體也基本保存。因而這三者被稱為中國三大宮殿遺址。而且三者的建築風格與歷史文化價值亦不同。就建築風格而言,偽滿皇宮正好代表著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代君主垂死掙扎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東北的血腥與殘酷。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鐵證
以偽皇宮和八大部為代表的殖民遺跡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全面侵華進而稱霸全球而在我國東北策劃的傀儡王朝的統治中心,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宮廷遺址,它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最重要的歷史見證之一,也是其霸佔東北佔領全中國險惡用心的真實寫照。

中國東北近代史的縮影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滿悲與憤的血淚史,溥儀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位皇帝,從其經歷歷程和特殊的地位和身份,與中國的近代史是息息相關,依託偽滿皇宮和八大部等建築為載體,通過溥儀一生的展示,可以從中領略到中國和東北近代史的基本脈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前世不忘後世之師,在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上,日本帝國主義抹上了重重的一筆,偽滿殖民遺跡,這些記錄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罪證,它記載著中華民族屈辱的一頁,時時告誡人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尤其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典型的素材。

偽皇宮
位於長春市東北角的光復路上,佔地面積12公頃,是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宮殿,他在從1932年到1945年間曾在這里居住。偽滿皇宮的主體建築是一組黃色琉璃瓦覆頂的二層小樓,包括勤民樓、輯熙樓和同德殿,這三座小樓風格獨特,是中西式相結合的格局。
偽皇宮可分為進行政治活動的外廷和日常生活是內廷兩部分,現分別辟為偽滿皇宮陳列館和偽滿帝宮陳列館。外廷(皇宮)是溥儀處理政務的場所,主要建築有勤民樓、懷遠樓、嘉樂殿,勤民樓是溥儀辦公的地方。此外還有花園、假山、養魚池、游泳池、網球場、高爾夫球場、跑馬場以及書畫庫等其他附屬場所。內廷(帝宮)是溥儀及其家屬日常生活的區域,其中輯熙樓是溥儀和皇後婉容的居所,是日常起居之處;同德殿是「福貴人」的居所,另外還設有一些娛樂設施。如今,帝宮的一部分已辟為吉林省博物館,展出高句麗、渤海、遼、金等在東北建立的封建王朝的史料。

吉林省博物館
是原偽滿洲國的「皇宮」所在地,偽滿洲國皇宮位於長春市東北角光復北路3號,佔地面積12公頃,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充當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時的宮殿,也是溥儀日常生活及政治活動的場所,由勤民樓、輯熙樓、同德殿等一組中國古典式、歐式、日本式建築及其附屬設施組合而成。宮內展有溥儀及眾妃們的蠟像。偏殿有日本侵華及從皇帝到平民圖片展。偽皇宮正門叫「萊薰門」,西側大門叫「保康門」。整個宮廷可分為內外兩部分,內廷是溥儀及其家屬日常生活的區域,主要建築有輯熙樓、同德殿;外廷是溥儀處理政務的場所,主要建築有勤民樓、懷遠樓、嘉樂殿。此外還有花園、假山、養魚池、游泳池、防空洞、網球場、高爾夫球場、跑馬場以及書畫庫等其他附屬場所。溥儀就在這里渡過了14年的傀儡生活。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倉皇出逃。偽皇宮遭到破壞,內部設施大受損失。解放後,歷經整修,逐漸復原。現存文物資料7000多件,現在偽皇宮里展出。遊人來此參觀,猶如重讀了日本侵華的那段歷史;並且目睹昔日皇宮的生活,揭去宮廷的神秘感。

吉長道尹公署
吉長道尹公署俗稱道台衙門。地址在長春市南關區東七馬路。吉長道尹公署創設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初名叫吉林西路兵備道,1914年改名叫吉長道尹,在當時它是設在長春的最高官府,管轄吉林、長春、伊通、農安、德惠、長嶺、舒蘭、樺甸、盤石、雙陽、蒙江(今靖宇)、乾安等十二個縣。公署房舍是中西結合的建築群。它的房舍是洋式的,而對稱的布局及其大堂、起居住房的安排又是中國傳統式的。整個建築為青灰色磚瓦水泥結構,佔地十萬五千平方米。它的正面門樓坐西向東,高約十二米厚重、牢固,水泥掛面雕砌花邊圖案。門樓兩側有配房五間,作為傳達室,衛隊辦公室用房,佔地七百餘平方米。穿過門樓即是前廳(大堂),修建得很有氣勢,建築高達七米,佔地七百餘米,廳堂內寬闊明亮。再向西幾十米便是後廳堂,建築與正廳堂相同,只是略矮。正堂北側有洋房四座,佔地九百平方米,是衙內高級官員起居的地方,房屋建築很是精緻考究。「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在長春扶植溥儀做了滿洲帝國皇帝,第二年三月在公署內舉行了「就職典禮」,公署衙門成為臨時「皇宮」。以後此地相繼為「偽滿國務院」、「參議府」「外交部」「法制局」「交涉署」、市政籌備處等使用。1945年光復後這里為國民黨新一軍炮團駐地。解放後該處被郵電部長春電話設備廠一分廠使用至今。公署主體建築基本保持原樣。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遺址
坐落在新發廣場西側,人民大街55號。現為吉林省辦公大樓。建築物為日本式,頂部為銅瓦鋪蓋,遠遠比偽滿洲國皇宮宏偉高大。院內西部,為關東軍司令部官邸。現為松苑賓館。建築物為西洋式,格調高雅,富麗堂皇,相比之下偽皇宮末代皇帝緝熙樓,如鴿子窩。關東軍司令部,建於1933年,是日本軍國主義在東北的最高機構,是侵略者的大本營。

『拾』 扶余國的歷史沿革

西漢初年,扶餘人成為長春地區的主體居民。於公元3世紀建立了政權,史稱扶余國。其前期和後期的王城就在今吉林市和長春市農安縣一帶。扶余國以農業為主,畜牧業很發達,手工業也較發達。「其國殷富」,「方二千里,戶八萬」。東漢末年,扶余王城共有3萬戶,總人口約20萬。
扶余國的都城是扶余王城,扶余族所建,吉林市地區最早出現的城市之一。扶余王城是木柵城。城市形狀是圓形。扶余王城分前期和後期。前期王城在吉林市,後期王城在長春市農安縣。西晉以後扶余國勢衰落。公元285年西部鮮卑族人侵,扶余王自殺,扶余國第一次滅國。第二年晉武帝派兵幫助復國。公元346年扶余王城由喜都遷到農安。470年南部高句麗族入侵,破城54座,村落1400個。493年,北部勿吉族(滿族先民一支)入侵,扶余王逃到高句麗,其國滅亡。扶余建國600多年。農安一帶為高句麗所佔領,又統治了200多年。到了唐朝時期,為防唐朝征討,高句麗沿遼河南起營口,北至農安修築了一道長長的土壘,史稱千里長城。
北魏至唐初,東北東南部為高句麗疆域,原來的扶余故都為高句麗的扶余府。668年,唐破高句麗,這時屬唐的河北道。由渤海都督府管轄。713年,肅慎族的後裔粟末靺鞨在其首領大祚榮的率領下,建立了渤海國,並設5京15府62州,在原扶余都城所在地設立扶余府(一度又稱為書山府、隆州府),定為國都,其下轄有扶州、仙州。後遷都「敖東城」,但扶余府仍為渤海國文化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經濟文化發達人口稠密,總人口已近50多萬。
925年,居住在東北遼河上游的契丹族、女真族強大起來,首領耶律阿保機率兵征渤海,四月圍扶余府,次年春攻下扶余府。傳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回師扶余時病故。當時城內上空出現飛升的黃龍,遼遂將扶余府改為黃龍府,並建有佛塔一座。過國分上、中、西、南、東京等5個道,上京轄臨璜府(今內蒙巴林左旗南波羅城),為政治中心。而黃龍府屬東京道(今遼寧省遼陽市),統5州(益州、安遠州、威州、清州、雍州)、3縣(黃龍縣、遷民縣、永平縣),是遼的政治軍事重地。
在軍事上,黃龍府郡部署司統領信州(今吉林懷德縣秦家屯古城)彭聖軍書度使、憲州(今農安靠山鄉廣元店古城)懷氏軍節度使、祥州(今農安萬金塔鄉萬金塔古城)瑞聖軍節度使、益州(今農安縣小城子鄉小城於古城)觀察使、威州(今農安縣三寶鄉小城子古城)刺史。這些軍隊都駐在黃龍府附近。
黃龍府是遼金的名城。南宋名將岳飛曾誓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岳飛所說的黃龍府,就是今天的農安古城。
黃龍府是各族人民聚居之地。由於遼代移民的結果,這一帶不但居住著契丹人、渤海人(和女真同族,滿族先民)、女真人、漢人,而且還有鐵驪、兀惹、突厥、黨項等少數民族。在黃龍府遼聖宗時代(983-1030年)修建的佛塔至今猶存。塔高43米,中實、磚造、密檐式,8角13層。年久經浸蝕,塔基破壞,但仍未倒塌,說明遼代勞動人民建築技術上的卓越才能。為了保護祖國文化遺產,1953年國家曾撥款修復到10層,在修復的過程中,於塔的上部中心一小磚室中,發現銀佛2件,以及木製圓骨灰盒、骨灰布包(內有舍利子)、瓷香爐、瓷香盒、銀質小圓盤、銀質單線刻劃的銀牌佛緣各一件。1983年由國家撥款,將古塔修復如初。如今塔身每層都塑有獅子、麒麟等瑞獸,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每層各檐角都掛有風鈴,一遇風雨鏘鏘錚錚,金鐵皆鳴。
1114年9月,女真各部不堪遼代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其首領完顏阿骨打率兵攻下黃龍府。在攻打黃龍府的戰斗中,女真大將完顏婁室立下了卓越功勛、他首先斷絕了遼兵外援,控制交通要沖,並乘風縱火,督軍力戰,火燃戰靴至足而不知,一舉攻下這座軍事重鎮。完顏婁室是長春歷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它的家族墓地遺址至今還留在長春東南的凈月潭山南坡上,是吉林省重要的金代遺跡之一。
完顏婁室從古至今引起學者的關注。據《金史》、《柳邊紀略》記載:因完顏婁室攻克黃龍府有功,被封為黃龍府萬戶。以後,他又擒獲了遼國天祚帝,戰功顯赫。1130年,完顏婁室病故於軍中,終年53歲。金太宗親自派隊護送完顏婁室靈柩,歸葬於黃龍府東南的奧吉里,即今石碑嶺。
金國攻克黃龍府後,改黃龍府為濟州,置利涉軍節度使。金之所以把黃龍府改為濟州,是因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率兵南渡混同江(今松花江)時,水深無舟,便命一人在前探導,乘赫白馬渡水,後續兵馬按他鞭子所指的方向而行,水深僅及馬腹,全軍順利過江攻入黃龍府。後來,使人測所渡之處,水深不得其底,大軍無船而順利涉過,乃是天意,正合「濟州」,「涉利軍』之意,後改為隆州。金末,蒙古族興起,金為加強樂北的軍事力量,於1140年,將隆州升為隆安府,這里又成為金王朝北方的軍事重鎮。遼金這兩個北方民族的國家,都曾經進入中原,用兵於長城以南甚至長江流域。
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大金國,將長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龍府,遷都中都(北京)之後,改稱隆州「寬城府」(寬城子),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三大國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寬城子成為東北亞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已具備規模,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宮殿隨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華,百姓安居樂業,有專門傳道的牧師在教堂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辦的最大的教堂聽道。
此後蒙古日益強大,攻佔寬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蒙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之地,才會久攻不下,遂下令將寬城子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將廢墟挖地三尺,夷為平地,所以今天幾乎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
1234年,蒙古族滅亡了金帝國,後來統一中國,成為元帝國。在元帝國統治期間,長春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治所在隆安府。蒙古王朝的統治被推翻以後,元帝國力量的主要殘部,敗退到東北。
明洪武20年(1387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征虜大將軍,穎國公傅友德為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右副將軍,率師20萬北伐」。同年六月,由於納哈出的投降而結束了這場戰爭。「初,納哈出兵分為三營:一曰榆林深處,一曰養鵝庄,一曰龍安一禿河。」其中的「龍安」即今農安,「一禿河」即伊通河。當時投降的納哈出部下20餘萬人,「羊馬驢駝輜重亘百餘里」。
平定東北以後的明帝國,設立奴兒干都司,在長春地區設置了隸屬奴兒干都司的亦東河衛和亦速河衛,地址就是現在的伊通河和飲馬河流域。
明帝國雖然在長春附近設立了軍政機構,但並沒有改變原有的民族居住狀況。從12世紀蒙古族由西北向東南移居開始,直到18世紀中葉為止,除去蒙古部族之間的爭奪之外,一直是蒙古族游牧的地方。
當滿族勢力在東北興起時,蒙古族郭爾羅斯部的一支就在1633年歸降了清帝國並參加了反明戰爭,因此其部族的首領在1636年被封為札薩克輔國公。所以在長春設治以前,這里是郭爾羅斯前旗札薩克輔國公的封地。
清軍於1644年入關以後,著手修築東北的柳條邊(簡稱柳邊或稱柳條邊牆、條子邊等)。這里所說的柳條邊牆是指在邊牆外有溝,引滿了水,以阻止行人私自入邊。邊牆高3尺,寬3尺。牆上栽種3行柳樹,以阻行人,因此稱之為柳條邊或柳邊、邊牆。柳條邊有老邊、新邊之分。老邊建於清初(順治年間),曾在遼河流域修築了一條東起鳳凰城,經開原到山海關的邊牆,全長1900餘里,名為「盛京邊牆」。因其修築時間較早,也叫老邊。新邊是指吉林省境內的柳條邊。據《盛京通志》記載:「東自吉林北界,西抵開原縣威遠堡邊門,長690餘里,遮羅奉天北境,插柳結繩,以定內外之柳條邊,亦名新邊。」
「老邊」自東向西設邊門16個。「新邊」自南向北設邊門4個。它主要指布爾圖庫邊門、克爾素邊門、伊通河邊門、法特哈邊門。
除邊門以外,還隨邊牆的走向設有許多邊台。新邊的頭合在今吉林地區舒蘭縣法持鄉東10里處的頭台村,而法特哈門是二台,以松花江為天然屏障,過江後在長春地區九台縣境內接著是三台、四台(今上河灣鎮四台村)、五台(今上河灣鎮五台村)、六台(今六台鄉六台村)、七台(城子街七台村)、八台(今葦子溝鄉腰八台附近)、下九台(今九台鎮)。清朝對新邊採取從一台排到十台,然後再重復從一台排到九台,稱上十台、下九台。飲馬河台也叫頭台,在今放牛溝鄉荊家村飲馬河頭台屯。二台在今放牛溝鄉腰站村二台屯。在九台縣境內共有邊台達9處,全長262華里。
從九台縣放牛溝鄉任家屯村北雙項子向西南走去,柳條邊就出了九台縣境,進入長春郊區三道鎮四合村東南盛家崗子和雙陽區泉眼鄉崗子村後屯交界處。這是進入長春市郊的一個邊台(後台屯),向南一華里到西邊屯、凈月鄉小河台(第二個邊台)。過幸福鄉的靠邊吳屯、新立城鄉的靠邊孫、靠邊王到邢家台徑直向南進入今新立城水庫。在樂山鄉同永春鄉交界點的東面(今新立城水庫內)向西南轉向處,即新邊的伊通邊門舊址。在長春郊區范圍內有柳條邊的一個邊門——伊通邊門、三個邊合、全長80華里。總計柳條邊在長春地區為342華里,路經九台縣、雙陽縣和長春市。清代柳條邊每個邊台設台丁150名至200名,台廠是「由漢人入籍人充之,種地免稅」,俗稱「邊台人」。邊台並不像墩台與烽火台一類的土檯子,而是柳條邊區域性的行政管理機構駐地。經過修築清代的柳條邊,進一步明確了的長春市,以及農安、德惠和九台幣的部分鄉鎮都處於邊外(新邊以西),是屬於郭爾羅斯前旗的土地。
清軍入關並在北京建立了統一的中央政權以後,為鎮壓漢族人民的反抗,從順治朝開始就不斷有一批批「罪犯」及其家屬被流放到東北。當時流放的地點很多,其中也包括了柳條邊沿邊的各個門、台。舊志中有:「有流人居邊門,父子葺破屋以棲,嘗大雪,老者僵卧,其子暈絕屍旁……詢所苦,知初從關內來者。」由此可知300多年前就有清代人流入到這里。但在清初,流入還是比較少的。
到了康熙朝,鄭成功的繼承者遭到清帝國的鎮壓,以吳三桂為代表的「三藩」的叛亂,也被平定了。因此,就有了大批的「反叛」官員、軍人及其家屬、近親,被押送到東北。其中包括閩、浙、魯等沿海省份和慎、黔、湘、桂、粵等省的民人。
明清交替之際,沙俄勢力達到了黑龍江上游的中國邊境地區。在平定「三藩」之後的1682年春,康熙皇帝東巡到達船廠和大烏喇虞村等地,開始策劃反擊侵略者的邊境戰爭。
1683年春天,康熙皇帝下令考察遼河的航運辦法,派遣「吉林寧古塔副都統瓦禮祜等,自伊屯口至伊屯門、伊爾門河口,驗視水勢。到迫使侵略者簽訂尼布越條約為止的幾年中,伊通河上的航運相當繁忙。大批糧食和軍用物資,通過這條水道,運往雅克薩前線。對於這場戰爭的勝利,沿線居民,流人出身的水手和造船工匠,都作出了很大貢獻。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