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游記高中
⑴ 高中生物小論文,關於孟德爾的
寂寞開無主,零落碾作塵——孟德爾和他的遺傳理論
1965年夏天的一個傍晚,在捷克布爾諾的摩拉維亞鎮的一座教堂里,曾舉行過一次盛大的紀念會。參加這次紀念會的大部分人並非教徒,而是應捷克科學院邀請而來的各國遺傳學家。他們懷著崇敬而又惋惜的心情來紀念一位為遺傳學奠定了基礎,而其成果又被埋沒35年之久的偉大生物學家。他就是格里戈.孟德爾神父。1965年是他的研究成果發表一百周年。
孟德爾其人
孟德爾(G.J.Mendel,1822-1884)出生於奧地利摩亞維亞的海因申多夫村。現今這個地方是捷克境內的海因西斯村。孟德爾的父親是個農民,素性酷愛養花。因此,孟德爾自幼養成了養花弄草的興趣。這也許是這位科學家後來在豌豆實驗上成名的一個最初的契機吧。
孟德爾的童年不但平常,且有些寒苦。整個小學可以說是在半飢半飽中念完的。中學畢業後,主要靠妹妹准備作嫁妝的錢,讀了歐繆茲學院的哲學系。大學畢業後,21歲的孟德爾在老師的建議下,進了設在鄂爾特伯倫的奧古斯丁派的修道院當了一名修士,取了一個教名叫格里戈。25年後被選為該修道院院長。
如果說童年的孟德爾是在貧寒中度過的,那麼青年的孟德爾則飽歷了生活道路的坎坷。孟德爾不滿意於修道院的單調、古板的修士生活,兼任了布爾諾一所實驗學校代課教師的職務。他曾兩次申請轉為正式教師,但經考試的均名落孫山。特別令人氣憤的是,在第二次考試中,主考官竟這樣來評論他的考卷說:「這次的考卷使我們認為,該生連作為初等學校的老師也不夠格」。在這期間他還到維也納大學旁聽了植物生理學、數學和物理學等課程。
好學勤奮和充滿進取的孟德爾,考試落榜後,便在修道院的花園里從事植物雜交的研究工作。他的成果只發表了很小一部分。除了死後使他成名的《植物雜交實驗》(1865)外,還有《人工授粉得到的山柳菊屬的雜種》(1870)和《1870年10月13日的旋風》(1871)。
孟德爾的晚年,可說是在愁雲慘霧中度過的。他孑身一個,無妻無子,孤苦令仃。又因拒絕繳納當局對修道院徵收的一筆稅金,而遭受著與當局僵持之苦。學志未酬而又憤懣填膺的孟德爾,終於於1884年1月6日因患腎炎不治而與世長辭,享年只有62歲。當人們弔唁這位少年清貧,中年研究成果遭冷遇,晚年孤獨悲慘的老人時,誰也未想到他是一位在科學史上留下崢嶸篇章的偉大科學家。
孟德爾的業績
孟德爾開始研究植物雜交工作,所用的實驗材料是豌豆。他選用了22個豌豆品種,按種子的外形是圓的還是皺的,子葉是黃的還是綠的……等特徵。把豌豆分成了7對相對的性狀。然後,按一對相對性狀和兩對相對性狀,分別進行了雜交實驗,得到了如下的一些結果。
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孟德爾通過人工授粉使高莖豌豆跟矮莖豌豆互相雜交。第一代雜種(子1代)全是高莖的。他又通過自花授粉(自交)使子1代雜種產生後代,結果子2代的豌豆有3/4是高莖的,1/4是矮莖的,比例為3:1。孟德爾對所選的其它6對相對性狀,也一一地進行了上述的實驗,結果子2代都得到了性狀分離3:1的比例。
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孟德爾又用具有兩對相對性狀的豌豆作了雜交實驗。結果發現,黃圓種子的豌豆同綠皺種子的豌豆雜交後,子1代都是黃圓種子;子1代自花授粉所生的子2代,出現4種類型種子。在556粒種子里,黃圓、綠圓、黃皺、綠皺種子之間的比例是9:3:3:1。
通過上述實驗材料,孟德爾天才地推出了如下的遺傳原理。
1.分離定律。孟德爾假定,高莖豌豆的莖所以是高的,是因為受一種高莖的遺傳因子(DD)來控制。同樣,矮莖豌豆的矮莖受一種矮莖遺傳因子(dd)來控制。雜交後,子1代的因子是Dd。因為D為為性因子,d為隱性因子,故子1代都表現為高莖。子1代自交後,雌雄配子的D,d是隨機組合的,因此子1代在理論上應有大體相同數量的4種結合類型:DD,Dd,dD,dd。由於顯性隱性關系,於是形成了高、矮3:1的比例。孟德爾根據這些事實得出結論:不同遺傳因子雖然在細胞里是互相結合的,但並不互相摻混,是各自獨立可以互相分離的。後人把這一發現,稱為分離定律。
2.自由組合定律。對於具
有兩種相對性狀的豌豆之間的雜交,也可以用上述原則來解釋。如設黃圓種子的因子為YY和RR,綠皺種子的因子為yy和rr。兩種配子雜交後,子1代為YyRr,因Y,R為顯性,y,r為隱性,故子1代都表現為黃圓的。自交後它們的子2代就將有16個個體,9種因子類型。因有顯性、隱性關系,外表上看有4種類型:黃圓、綠圓、黃皺、綠皺,其比例為9:3:3;1。根此孟德爾發現,植物在雜交中不同遺傳因子的組合,遵從排列組合定律,後人把這一規律稱為自由組合定律。
孟德爾的發現被埋沒
孟德爾從1856年開始,經過8個的專心研究,得出了上述兩上定律並寫成一篇題為《植物雜交實驗》的論文。在好友耐塞爾(一個氣象學家)的鼓勵的支持下,他於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舉行的布爾諾學會自然科學研究會上,報告了這一論文。與會者很有興致地聽取了他的報告,但大概並不理解其中的內容。因為既沒有人提問題,也沒有人進行討論。不過該會還是於1866年在自己的刊物《布爾諾自然科學研究會會報》上全文發表了這篇論文。
曾一個時期,人們以為孟德爾的工作被埋沒,是由於當時學術情報囿閉不通,交流不廣,人們不知道他的工作造成的。後經調查,才知情況並非如此。原來該學會至少同120個協會或學會研究會有交流資料關系。刊載孟文的雜志,共寄出115本。其中,當地有關單位12本,柏林8本,維也納6本,美國4本,英國2本(英國皇家學會和林耐學會)。孟德爾本人還往外寄送過該論文的抽印本。迄今有據可查的至少有5個人了解他的工作。第一個是耐格里。他是19世紀著名的植物學家。他的研究對解剖學、生理學、分類學和進化論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在植物學方面,他是心柳菊屬方面的權威。孟德爾不僅把自己的論文寄給了他,且還給他寫過進一步說明論文的長信。第二個是A.凱爾納。他曾在因斯布羅克任教授,在維也納植物園當主任。第三個是H.霍夫曼,一位植物學教授。第四個是威廉.奧爾勃斯.福克,他是植物雜交方面的權威。第五個是俄國的施馬爾豪森。但是,刊物也好,論文也好,都如石沉大海,沒有得到明顯的反響。這樣,孟德爾的為遺傳學奠定了基礎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現,竟被當代人們所忽視和遺忘,被埋沒達35年之久。
1900年,對孟德爾蓋棺後成名具有重要意義。這一年,有三人幾乎同時重新作出了孟德爾那樣的發現。第一個是德弗里期,他於1900年3月26日發表了同孟德爾的發現相的的論文;第二個人是科侖斯,收到他論文的時間是1900年4月24日;第三個人是丘歇馬克,收到他論文的時間為1900臚6月20日。也就是在這一年裡,他們也都發現了孟德爾的論文。這時,他們才清楚,原來自己的工作,早在35年前就由孟德爾做過了。
對孟德爾發現被埋沒的原因分析
有不少生物史學家。對這一問題很感興趣,也曾進行了一些調查。但因事情發生已年深日久,有確鑿證據的材料所得無幾,尤其關繫到人們心理方面的活材料更難以到手。現據已有材料作如下分析:
歷史的局限性
1866年孟德爾發表自己的論文時,正值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的第七個年頭。這期間各國的生物學家,特別是著名生物學家都把興趣轉到了生物進化問題上,而物種雜交問題自然就不是人們矚目的中心問題了。「這一事實也許對孟德爾的工作所遭到的命運,起到了更為決定性的作用」。其次,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當時學術資料不能廣泛地交
流也是一個原因。如,對雜交問題搜集資料較多的達爾文,就沒有看到過孟德爾的論文。雖然也有人說,即使達爾文看到了這一成果,也不一定能充分地認識到它的意義。但,這樣推論是沒有多大根據的。又如,了解孟德爾工作的俄國的施馬爾豪森,他本來在自己學位論文的歷史部分加了一個附註,正確地評價了孟德爾的工作。但遺憾的是,當1875年《植物區系》雜志發表他的論文譯本時,刪去了加有評價孟德爾工作的附註。這樣,就又減少了後人了解孟德爾工作的機會。
懷疑以至完全不相信這是一項新發現孟德爾發表他的新發現時,當時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修士。至於他從事植物雜交的研究,只被人們看作「不過是為了消遣,他的理論不過是一個有魅力的懶漢的嘮叨罷了」。的確,在一個專業學者的眼裡,他還夠不上一名地道的生物學家。因為他既沒有生物學專業的學歷,也沒有博士、教授的頭銜。因此,他的具有挑戰性的發現,自然不易被人們所相信。從已知的少數幾個看過他論文的人的反映和態度看,懷疑以至不相信孟德爾這個小人物能有什麼新發現,乃是忽視他成果的一個和重要原因。當時了解孟德爾最多的是生物學家耐格里。孟德爾跟他素來關系甚密,相互交往達七年之久,孟德爾常同他交換種子。他也是讀過孟文的第一個人。然而,正是由於他不僅沒有正確地認識孟德爾的工作,而且還提出種種懷疑和責難,從而成為這樁遺憾後世的科學蒙難案的重要原因。現已查到,他看過孟德爾論文後,於1866年12月31日給孟德爾的復信。從中可以確鑿地看到他是怎樣地懷疑、責難以至忽視了孟的工作。他在信中說:「我認為,你用豌豆屬作的實驗還遠遠沒有完成,其實還只是個開端。……能為最重要的結論提出無可爭辯的證明的這樣一套試驗,決不是已在著手進行了。……你打算在你的試驗中包括其他植物,這是很好的,我相信,從其他品種中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就遺傳性而言)」。他還懷疑孟德爾得出的3:1的規律。如他說:「你應當把數量的表現看作僅僅是經驗的理象,因為它們還不能被證明是合理的」。在耐格里看來,「只有那些在最模糊的專業領域能夠作出正確判斷的人,才能探究這個問題」。另一個了解孟德爾工作的A.凱爾納,接到孟德爾寄送的論文後,曾給孟德爾寫過復信。但據凱爾納的助手說,孟德爾的論文在凱爾納的圖書室中壓根就沒有拆過封。人們是否可以推論:在凱爾納的眼中,像孟德爾這樣的小人物的文章,簡直是不屑一顧的。
不理解其成果的重要意義
孟德爾的發現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當時的流行觀念。在當時,傳統的遺傳學觀點是融合遺傳理論,而孟德爾的思想則是粒子遺傳;其次,當時在生物學領域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的觀察和實驗,而孟德爾用的是定量的數學統計分析。所以,即使是認真地看過他的文章,如果跳不出傳統框框,也不一定能理解其重要意義。如H.霍夫曼不僅看過他的文章,而且在自己的著作中,五處引用了孟德爾的文章,但現在看來,不是沒有引到重要的地方,就是有所誤解,總之,沒有真正理解孟德爾工作的意義。所以,在霍夫曼的書中完全忽視了孟德爾的貢獻。福克也曾多次提到孟德爾的成果,但他說:「孟德爾所作的很多次雜交的結果,十分類似於奈特的結果,但孟德爾自以為發現了各種雜種類型之間穩定的數量關系」。他所否定的正是孟德爾的成功之處,說明他根本不理解孟德爾發現的意義。他的提到孟德爾,不過是因為孟德爾培育成了植物雜種,不得不得一下而已。
教訓和啟示
埋沒孟德爾發現一案,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了。今天,孟德爾在科學史上的地位及其光輝業績已被充分肯定,以他的成果為基礎的遺傳學也已取得輝煌勝利。然而,我們不應忘記,忽視孟德爾發現的代價是沉重的,它也許使生物學的發展延
緩了幾十年。難道我們不應從中悟出應有的教訓,找出以古鑒今的富有啟發性的道理,以便今後不犯或少犯同類錯誤嗎?
警惕傳統觀念的束縛
有些人認為孟德爾的發現是早產兒,它超越了時代的認識水平,因此被埋沒是必然的。然而,我們卻認為,孟德爾的發現不被理解從而導致被埋沒,主要應歸咎於傳統觀念的束縛。理由是,孟德爾的課題當時已經擺到了人拉的面前。至少有向個人的工作接近於孟德爾的結論(參閱斯多倍《遺傳學史》,第126-138頁,第189頁),其中甚至包括人所共知的達爾文,他關於金魚草的雜交實驗距離孟德爾的結論只差一小步。這充分說明,孟德爾的發現決非偶然的早產兒,而是具備成熟的歷史條件的。上述幾個人和看過孟德爾論文的人,之所以沒有作出孟德爾那樣的結論和沒有認識到其意義,主要因為他們沒有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和跳出傳統的定性方法的局面。而孟德爾的成功,正由於他的老框框少些,所以才有可能沖破當時的研究方法和流行的
⑵ 根據紅細胞,寫一篇《紅細胞游記》,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生物課本,盡量根據教材來,急求!(300—500字)
我是紅細胞
當我被骨髓製造出來後,我就開始了我的工作。我從骨髓跑到肺部,背了一個氧氣袋。跑向主人的大腦,在一路上,我遇到了許多朋友:淋巴細胞、血小板、腦細胞等。當我把氧氣袋運送到大腦後,再把大腦排出的二氧化碳運回肺部。我每天都這樣快樂地奔跑著,偶爾也去骨髓中心補充一下體力。可是有一次主人不小心劃破了一道傷口,細菌趁機入侵到傷口搗亂。白細胞看見,便立刻穿過密密麻麻的血管,來到傷口和細菌戰斗。血小板也趕來護駕,幫忙止住了血。雖然我保住了性命,沒有從傷口流出去。但是我的朋友卻死了,這件事讓我傷心了很久。過了不久,我又在運送氧氣。可就在路上,看見十幾個細菌擋住了我們的去路。細菌要我們把氧氣袋交出來,我知道如果給了細菌,它們就會繁殖更多,就更難於對付了。於是我和身邊的朋友邊和細菌打鬥,邊呼喚淋巴細胞。淋巴細胞聽到呼喚,趕了過來。不一會就消滅這群外來侵略者。許多年以後,我已經很老很老了,但是我還在馬不停蹄地奔跑。我知道如果我們停止了工作,主人就活不下去了。在這一生中,主人身體的每一處地方我都去過了。我最後,又回到了我的生地——骨髓。我想:雖然少了一個我,但其他的夥伴也還會堅守在崗位上的。
紅細胞的自述
我誕生了,我發現我是一個在血液里移動的紅細胞,每天在他的身體里輸送營養,清理血液垃圾,我離不開他的身體,就象魚離開不了水一樣。
今天,這人感冒了,6:30分,他正走在上學的路上。
AM6:45有個白細胞慌慌張張的說,戰爭來了!!!
在血液里陡然增加了一打打的白細胞,個個神情嚴肅整裝待發,警報聲清晰可辯:「各分隊注意,請立即趕往扁桃體處,白細胞敢死隊以於6:40分全部陣亡……
AM6:55戰爭是什麼??
AM6:56我驚呆了!!!
AM6:59當我經過氣管時,就看到扁桃體腫了起來,露出一種病態,令我感到不安。
AM7:01屍體堆積了起來,差點堵住了一條毛細血管。
AM7:03離得很近,天!!!!我看到很多嘶牙咧嘴的傢伙在扁桃體周圍猖獗活動。很多白細胞不顧一切的沖上去,忽然間,包住病毒,然後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一時間,那麼多鮮活的細胞就這樣死去了。
沒有葬禮,沒有墓碑,血液循環會沖刷走一切死亡的痕跡。
唯一留下的,是我深深的哀悼。
AM7:14他仍象往常那樣走進學校,他不曾意識到,就在他的扁桃體內,那麼多的戰爭和死亡正在上演。
AM7:20戰爭結束了
這幾天我總在想,若自己不曾經戰爭,不曾看到死亡,該有多好,若生命中只經歷美好,幸福,會不會是一種完美?
也許,當你只處於安逸幸福時,根本不會去珍惜,更不會體會到它們的價值,就象一片光明同等於一片黑暗。
比起那些逝去的白細胞,我的存在是多麼幸福。
生命既然有終有結,那麼,它就不算完美,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在這過程中活得精彩。
在戰爭之後,我才發覺,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去擁有一份好心情。
我的生命只有一次,最好的生活態度是珍惜每天的時光。
我漸漸走向衰亡了,但我並不害怕死亡,畢竟,我為了他的健康成長工作過,思考過,這也許就是我對生命的最好回答。
一點力氣也沒有了,我盲目的隨著血液移動,也許,我就要告別這個世界了。
心中雖有萬般不舍
然而..
我接受….
就這樣…..
坦然地……
消失……….
⑶ 神龜峽游記,高中作文
浪滔滔,水悠悠,船到峽谷難調頭。阿蓬江倒流三千八百里,唯有大峽谷壯美多錦綉內。如詩如畫容,美不勝收。世人堪稱仙境,遊客贊不絕口。名噪武陵,譽滿神州。
上至神龜峽,下到大河口。雲霧四時繞,霞露夕陽收。石柱高聳入雲,翠竹低矮垂頭。仙人碑,隱隱墨跡現;石丘田,涓涓水長流。蒼龍入江欲潛水,獼猴攀樹戲枝頭。雲開寺,梵聲長唱;壽塔寺,詠春秋。巴人懸棺視見丁字木,神女種田來去影不留。仙谷傳說藏於梭米洞,仙梳變成江邊青石頭。難舍望娘灘,廿四道彎,神秘藏書洞,千載不朽。山間林深而茂,水邊草莽而幽。天溝地縫大峽谷,船行江心一葉舟。樹蔥蘢,谷水秀。江水後浪推前浪,遊人三步兩回首。
美哉!阿蓬仙子伸出熱情的雙手,漁家姑娘住在深山吊腳樓;
壯哉!幽幽峽谷蜿蜒多姿如畫廊,滔滔江水碧波盪漾似綵綢。
⑷ 關於生物的游記,比如,去公園看見的生物呀
小學生?
⑸ 用生物學的方式寫一篇包子游記
面團發酵的軟硬程度和酸度是由以下2個因素所決定的:
面團中麩質(麵筋,gluten)的含量:
麩質能夠保留住麵粉中的二氧化碳,使其不能揮發到空氣中。
所以,面團中麩質越多,面團發的就越大、越軟,例如小麥面團(包括全麥和白面)中含有豐富的麩質,發面的效果就非常好;
而蕎麥面和玉米面中不含麩質,盡管其中的酵母菌也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因為缺乏麩質,無法將其保留住,所以發酵的面團還是小一些,硬一些。
面團中纖維的含量:
面團中纖維含量的高低決定了不同菌的生長,纖維含量越低(例如白面),越適合酵母菌的生長,而不適合乳酸菌的生長,這樣的面團發的又大又軟,也不酸(可能會有少量的酒精,取決於發酵時的氧分情況,酵母菌在缺乏氧分時會產生酒精)。
但是,如果只是考慮發面效果的話,就會失去乳酸菌在發酵麵粉的過程中為身體所帶來的好處(白麵粉中缺乏纖維,而乳酸菌需要纖維中的多糖來生長),例如乳酸菌能夠幫助分解麵粉中的蛋白質、產生B族維他命、必需脂肪酸,同時分解殘留的農葯等。
事實上,用天然存在於麵粉中的酵母菌和細菌來發酵的麵食對身體最有好處。
因此,發酵全麥麵粉,或在白面中摻一些不含麩質的蕎麥面和玉米面等是非常好的,既能起到發面的效果,又能獲得乳酸菌的好處。
在蒸饅頭之前如果加些鹼(小蘇打,baking soda)效果會更好,因為鹼與乳酸反應可產生二氧化碳,同時也抵消了酸的味道(但不會影響食品的營養效果),更好吃。
傳統發面方式最初很慢,一旦發起來之後,保留一些(通常稱面肥或面引子),下一次發面時用上它,其速度就會很快了。
2.純酵母菌發面
與天然酵母不同,市場上出售的酵母菌是經過馴化的單一菌株的純酵母(天然存在的酵母多數是幾種菌株同時存在),發面速度非常快。純酵母只能帶來發面的好效果,對於正常人來講,它雖然對身體沒有什麼壞處,卻不能給身體帶來任何發酵食品的好處。
對於體內真菌過度生長的人來講,最好不要吃純酵母發酵的食品。
3.用化學物質發面
這是一種最糟糕發面方式,它不是利用微生物的發酵來產生二氧化碳,而是在面團中直接加入泡打粉(baking powder),泡打粉中同時含有酸和鹼,在水的作用下產生二氧化碳。
現在,很多家庭和食品工業都是用這種方式來製作發麵食品,製作過程又快又好控制。
有些泡打粉中含有鋁,對身體非常有害。
很多研究顯示,鋁對身體的毒性甚至比汞還要強。
在多倫多,現在還沒有發現傳統方式發酵的饅頭,但可以找到傳統方式發酵的麵包,這種麵包可以自己做,也可以買。
最好的麵包是用多種經過發芽的麵粉,通過傳統的發面方式製作的,其過程主要是細菌發酵,這樣的麵包盡管不是很軟,但口感非常好,很好吃,並且營養豐富、非常容易消化和吸收。
⑹ 玩得真高興作文400字(上海科技館,生物萬象館)游記(秋遊)
盼呀來!盼呀!終於到源了秋遊的一天,秋遊這天在楊老師汪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帶著愉快的心情來到了東湖梨園遊玩。
走在梨園內,彷彿走在鄉間小路,裡面有許多的樹木梨樹、銀杏、桂花樹等。正逢桂花盛開之時,迎面的桂花香氣逼人,樹葉在空中飛舞,小鳥在枝頭唱歌,菊花向我們微笑,蜜蜂跟我們一起遊玩。
一會兒來到了梨園娛樂的第一個項目「飛毯」同學們和我更興奮了,在楊老師安排下我們以次序參加,同學們坐上飛毯,飛毯在空中飛舞夾雜著同學們的歡呼聲尖叫聲,看得我口瞪目呆膽顫心驚,即嚮往又害怕。不一會輪到我了,我的手腳不聽使喚的顫抖起來,看著同學們的興奮勁我努力的使自已平靜下來,坐上飛毯。開始轉動了,同學們和我都尖叫起來當飛毯越轉越高時,我眯上雙眼准備迎接更快的速度時,發現沒有想像的可怕,感覺自已飛上了藍天,與藍天親密接觸,好玩極了。接著又玩了『八卦陣、峽谷漂游、碧潭觀魚『等。在回來的路上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說這好玩有的說那好玩,爭吵聲說笑聲打成一片,熱鬧無比。
游完了東湖梨園,我們大家都很開心,希望下次春遊還到這里。
⑺ 跟具在寒假中對自然生物的的觀察與思考。自主擬題,寫一篇生物游記。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自然界中一種生物的存在一般會對另一種生回物的生活產生影響答,即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也表現了生物之間存在各種關系.
①同種生物之間存在:種
如螞蟻、蜜蜂的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是社群行為;種內
同種生物內動物之間為了爭奪食物、配偶、棲息地而競爭是攻擊行為;
②不同生物之間存在:共生關系:根瘤菌與豆科植物的根是共生關系,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為植物固定空氣中的氮氣,轉變為植物能夠吸收的含氮物質,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機物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儲存的有機物.競爭關系:水稻和雜草生活在一起時為爭奪陽光、水分、空間而競爭屬於競爭關系.寄生關系:菟絲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從植物體內獲得有機物來維持生活,蛔蟲、血吸蟲寄生在其他動物體內獲取有機物對寄主造成傷害屬於寄生關系.捕食關系:草食動物兔以某些植物為食,肉食動物狼以兔等為食.
⑻ 跪求一篇生物游記主題是:糖的人體之旅(從一塊奧利奧餅干到腦細胞里)。100字以上。好多話追加20分
奧利奧就這樣走進了我的胃,然後被我攪成了一堆渣子,裡面的糖卻被分解成了葡萄糖,它穿過好幾層膜到達了血漿中,這時…我想起了一個世界難題,1+1等於幾?腦中的葡萄糖被迅速用完,血漿中的葡萄糖看到兄弟陣亡,立馬前去戰地前線…大腦…不過一個人難敵這么多的消耗,因為這個問題太難了…(採用哈,我按手機,手都酸了…)
⑼ 小時候看到的一套系列叢書,好像是游記類的,主人公到世界各地看到各種生物,記得裡面有說有一種鯊魚在母
進化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