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山驛遺址
⑴ 盤山為什麼沒有山
薊縣有很多山,比如盤山、別山等等。曾經的乾隆爺就去過盤山,說的話就是:早知有盤山,何
必下江南。建議有時間去旅遊一下。
⑵ 薊縣最有名的旅遊風景區是那
盤山 黃崖關長城 獨樂寺 八仙山
⑶ 天津薊縣盤山裡有沒有過去王公貴族的墓葬群
盤山沒有,薊縣東邊燕山山脈是清代墓葬群,河北省地界是清東陵,薊縣界內的元寶山莊原來是太子陵遺址,民國被盜了。
⑷ 盤山主要景觀有哪些
(1)盤古寺盤古寺為清初智朴和尚所建,位於盤山中部,萬松寺之東,原名青溝禪院,清康熙賜名盤古寺,由此盤古寺名聲遠播,成為名剎。據說山西濟源也有一處盤谷,乾隆為了搞清楚「盤谷」的所在曾撰寫了《濟源盤古考證》一文,命將這篇考證文字分別在山西濟源和盤山刻石立碑。可惜曾立在靜寄山莊石佛樓前的這塊石碑現已無存了。
關於修建盤古寺的智朴和尚,其說法不一,有說他是明末的名將,清軍入關後落發為僧;又說此人15歲看破紅塵出家做了和尚,雲游到盤山,修建了盤古寺。這些我們無需給予更多的關注,可以肯定的是,智朴修建了盤古寺,並著有第一本記述盤山風物的《盤山志》。智朴死後葬於該寺東南天門下,現在還留存有石頂、方亭,俗稱進士墳。
(2)雲罩寺雲罩寺位於盤山主峰掛月峰左側約50米處。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據碑文記載,雲罩寺為萬曆帝母後命太監修建的。在此之前,雲罩寺原名「黃龍庵」,由唐代道宗大師修建。到了清代,有一位叫通緒的僧人重新修建了這座廟宇。
雲罩寺顧名思義是位於很高的地方,常被雲遮霧罩的所在。乾隆皇帝曾為雲罩寺寫了一首詩:
應接真無暇,山川果有靈。
谷煙披亂絮,瀑水瀉懸屏。
錦片千章紫,蓮花萬朵青。
無終最高處,極目偶延停。
清代禮部侍郎高士奇也曾寫有《雲罩寺詩》一首:
蘿磴雲中出,花宮向外懸。
登歸空大漠,呼吸逼青天。
締構神功建,香燈寶地傳。
無聲耐可問,小坐一冷然。
在雲罩寺還留有康熙御書「盤山秀峰」和「雲峰法界」,乾隆御書「住智慧山」和「金界常明」等匾額。
(3)掛月峰掛月峰海拔864米,呈圓錐狀,上尖下陡為盤山主峰。峰上建有定光佛舍利塔。據傳塔內藏佛舍利60顆,佛牙一具。此塔建於唐代,後遼、明、清諸朝多有重修。塔為八角三層磚砌,在塔旁崖壁上有石刻「去天五尺」及「一覽眾山小」等字。明袁宏道曾登盤山,寫有《盤山頂》一詩:
摩天抽碧篸,俯不見鳥背。
西日照塔輪,影落重邊外。
峨髻瘦仙人,玉冠蒼水佩。
貌古骨奇清,見者肅而拜。
浮空日嬲雲,足底呈光怪。
或聚或披絲,或舞或澎湃。
千里聽風鈴,飛花落羶塞。
一萍一青山,一點一人界。
在袁宏道的筆下,掛月峰被十分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其形可觸,其境可思,真是妙不可言。
(4)天成寺天成寺坐落在盤山蓮花嶺之北,是盤山72座寺廟中最為幽勝的一處。該寺始建於唐代,後經遼、清都進行了擴建和重修。抗日戰爭時期天成寺被毀,現在的天成寺是於1980年重建的。天成寺正殿西側是建於唐代的古佛舍利塔。該塔通高22.63米,每邊長3.38米,為八角十三層的多層密檐式結構。塔的前面有一株千年古柏與塔相伴而立,該古柏歷千年滄桑,枝幹勁拔,筋骨裸露,平添了天成寺這座古剎肅穆神秘之感。
天成寺建在翠屏山下,依山勢分為兩層,下層建有「江山一覽閣」和游廊;上層建有大殿、配殿、月亮門、石幢等建築。在晨風暮靄中,神秘的天成寺以它特有的神韻迎送著來自八方的拜謁者。
(5)少林寺在盤山水庫的北面,多寶佛塔的西南側有一處「少林寺」的遺址。該寺建於元代,原名法興寺,建成後曾一度改名為棲雲觀,明、清兩代曾進行過修葺。抗日戰爭時期該寺毀於戰火。在遺址上現在還可見到原寺的地基條石。
少林寺東北的龍頭山上有一座多寶佛塔,該塔原建在少林寺內,據史料記載,少林寺曾於元代至元二十三年時遭到破壞,多寶佛塔被毀。清代順治年間少林寺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建,多寶佛塔被重新修建在龍頭山上。重修的多寶佛塔高九丈1丈=3.3?米。,磚築十三層,塔基用石頭建造,塔身用青磚砌壘。傳說塔內供奉著佛舍利30顆,佛牙一具。穿過石基上的欄桿可以進入塔內。
少林寺位於盤山的中盤,從乾隆皇帝的靜寄山莊出發,上行一里1里=500米。多路可以到達。寺前有蟒石、稜角石相對,廟前有一泉,名紅龍池,也是盤山一處名勝。紅龍池的石壁上有淺刻蛟龍入水,倒映在池水中,恰似游龍戲水,別有情趣。
(6)千像寺千像寺全稱為千像祐唐寺,坐落在盤山靜寄山莊附近,始建於唐代開元年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該寺是盤山較早的寺院。但在唐朝末年,這座廟宇毀於戰火。
千像寺之所以聞名,緣於現存岩壁上的百餘尊線刻佛像。千像寺之名也由此而來。千像寺曾在遼代初期和清代進行過重修和擴建,最後一次被毀則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
初到千像寺,遊人不僅會被巍峨的氣勢和百餘尊線刻佛像吸引,同時也會被寺院周圍的自然景觀所征服。那裡有著名的「無量壽佛洞」,盤山八大怪石之一的「搖動石」,有「京東第一碑」之譽的「盤山千像祐唐寺創建講堂碑」,還有眾多的題刻遺跡和天然奇石景觀。
明代袁宏道曾寫有《宿千像寺?柬鍾刺史》律詩一首:
詰曲崎嶇路,皺秀透瘦石。
飛岩綉鐵花,螺子點雲額。
平生米南宮,耽幽窮鬼蹤。
石根搜古雲,踏遍秋空碧。
豁眼見新巒,長笑落巾幘。
貪看不知晚,懸石布茵席。
回首神仙吏,青嶂達門閾。
侍史朝焚香,秋雲幾回白。
稜稜怪石供,聊以施行客。
(7)靜寄山莊靜寄山莊位於盤山的下盤,依山傍水,景色清幽,總面積為169.2萬平方米,是一處典型的皇家園林建築。該山莊的修建,據說是乾隆皇帝效仿先帝康熙在承德建造避暑山莊的構想而建的,其風格與避暑山莊極為相似,只是面積相當於避暑山莊的十分之三而已。
該山莊建造於清乾隆九年(1744年),完工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歷時整整10年。
作為乾隆皇帝的行宮,靜寄山莊的名字是乾隆皇帝親自命名的。為何取名靜寄山莊,乾隆在《山莊十六景詩序》中有如下的文字:
「人生如靜,儒者之言也。人生如寄,達士之旨也。山以靜為體,其寄於天地與人寄與山等。觀山以觀我生,其體不二,故其寄也恆之乎靜。」
如此看來,靜寄山莊在這位封建皇帝的心中頗有寓情於景,寓志於自然的情志了。
靜寄山莊的圍牆原長達3.5千米之多,全部用虎皮石砌成。如今山莊已不復存在,只能見到斷斷續續的一道圍牆。山莊內的建築和花園在日軍侵華時期全部被毀,除部分殘牆之外,現僅存刻於晾甲石上由乾隆手書的「貞觀遺蹤」四字石刻了。
靜寄山莊的布局由南向北分為前宮、中宮、後宮。和避暑山莊一樣,靜寄山莊也分為內八景和外八景。內外八景統稱為山莊的十六景。
內八景為靜寄山莊、太古雲嵐、層岩飛翠、清虛玉宇、鏡圓常照、眾音松吹、四面芙蓉、貞觀遺蹤。
外八景為天成寺、萬松寺、舞劍台、盤古寺、雲罩寺、紫蓋峰、千像寺、浮石舫等。
千百年來盤山作為游覽勝地,經過歷史風雨的雕琢,幾經滄桑,集自然與人文勝跡之精華饋贈八方來客,尤其是20世紀80年以來,盤山的恢復建設正在有計劃地加快進行,這無疑為盤山的繁榮和明天的前景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⑸ 盤山烈士陵園的建設歷史
盤山陵園,是在原靜寄山莊的小石城和樂山書室的基址上修築的。陵園內的石海就是昔日的小石城。石海現存五、六畝,無數巨大的圓石、長石、怪石,綿谷亘岩,姿態萬千,為天下奇觀。石海洞穴遍布,有的深不見底。這里也是聞名的抗日戰爭時期的戰斗遺址。1941年春,八路軍十三團一營,利用這一天然屏障,抗擊數倍日軍兩天兩夜,取得了突圍戰的勝利。陵園附近還有冀東抗日展示當年在岩石上刻寫的標語口號和戰場、會場、電台、報社等遺跡。
盤山地處京津唐三角地帶,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盤山抗日根據地建立以後,這里很快就成了河北東西部抗戰的中心。七七事變後,黨中央提出在河北東部敵占區建立根據地的任務。
1938年6月,八路軍第四縱隊共5000多人在司令員宋時輪、政委鄧華的率領下,兵分兩路挺進冀東支援當地黨組織領導的抗日斗爭。1938年7月,冀東舉行了有10萬人參加的抗日武裝大暴動,給日本侵略者及其漢奸以沉重的打擊。盤山全縣上萬人參加抗日聯軍。
從1940年年底到1943年年初,盤山抗日根據地不斷壯大,嚴重地打亂了日本侵略軍的安排部署。日偽軍對盤山根據地進行過多次大規模入侵,製造了多起駭人聽聞的慘案。當地百姓描述當時的情景是「抬頭見崗樓,邁步封鎖溝,無村不戴孝,四處是狼煙」。面對殘酷的現實,盤山的民兵組織發動群眾,運用地雷戰、地道戰等靈活多變的斗爭形式,經受住了最嚴峻的考驗。從1940年5月起,日軍重兵「圍剿」盤山根據地。八路軍冀東軍分區包森副司令員,率兵多次痛擊日軍之後,1941年6月轉入外線作戰,將抗日根據地擴展到密雲、平谷、三河、興隆、遵化、玉田、寶坻等縣。
1941年春,八路軍十三團一營,利用陵園里石海洞穴這一天然屏障,抗擊數倍日軍兩天兩夜,取得了突圍戰的勝利。1943年1月,我主力部隊返回冀東,通過數次戰役,終於收復了盤山根據地的大部分地區。 1945年5月,盤山民兵被冀熱遼軍區第十四分區授予「民兵英雄」稱號。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在付出犧牲總數達2萬人生命的巨大代價後,盤山根據地終於堅持到了最後,迎來了抗戰的勝利。
⑹ 成吉思汗的真正陵墓遺址在哪裡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裡?
蒙古帝國的創始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一生拉弓拔箭、戎馬風雲,不僅創建了有史以來疆域最大的中華版圖,也給後世留下無數的猜想與謎團。尤其是成吉思汗之墓,更是霧中之謎,幾百年來,後人到處探究至今一無所獲。最近,一條爆炸性的新聞在國內媒體出現:日本和蒙古聯合考古隊宣布在蒙古首都烏蘭巴託附近發現了成吉思汗的墓地。消息一出,學者大驚,可靠嗎?許多懷疑的目光集中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在哪裡的」迷團中。
四個版本演義成吉思汗之死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公元1162年出生於蒙古部乞顏孛兒只斤氏的一個貴族家庭。經過多年征戰,鐵木真統一了漠北草原各部。公元1206年,他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蒙語意為「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征討西夏時死於軍中,時年66歲。如今,西方很多崇拜者稱其為「全人類的帝王」。
對於成吉思汗的死因,歷來說法很多,主要有四個版本。據《蒙古秘史》記載,在出征西夏前1年,成吉思汗的身體狀況已經出現問題。一次打獵時,從馬背上摔下受傷,並發起高燒。當時進攻西夏的計劃已定,因成吉思汗身體不適,考慮退兵。但在使臣交涉過程中,西夏將領出言不遜,致使成吉思汗大怒傷身而一病不起,他抱病出征。最終雖然滅亡了西夏,成吉思汗也死在軍營里。
此外,曾經於13世紀40年代出使蒙古的羅馬教廷使節普蘭諾·加賓尼,在其傳世的著作中說成吉思汗是被雷電擊中身亡。而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留下的記載中稱,成吉思汗是在攻城時中箭而死。最離奇的一個說法見於清朝成書的《蒙古源流》,該書中又說成吉思汗俘虜了美麗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這位王妃在侍寢時刺傷成吉思汗,然後投黃河自盡,成吉思汗也因傷重不治而亡。目前,史學界和考古界對於成吉思汗的死因,大多傾向於《蒙古秘史》上的記載。
四種說法盛傳陵墓位置
對於成吉思汗墓地的具體位置,多年來大致有四種說法:一是位於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內;三是位於新疆北部阿勒泰山;四是位於寧夏境內的六盤山。700多年來,一直沒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實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點不立標志、不公布、不記錄在案。
在蒙古國肯特山的依據是,有關史料記載,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經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樹下靜坐長思,而後忽然起立,對手下隨從說:「我死後就葬在這里。」南宋文人的筆記中也記載,成吉思汗當年在西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獨木棺里。所謂獨木棺,是截取大樹的一段,將中間掏空做成棺材。獨木棺下葬後,墓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內的依據將在後文中詳細表述。
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脈所在的清和縣三道海附近的依據是有考古專家在該地發現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測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佐證之一是馬可·波羅在他所著的《馬可·波羅游記》中寫道:「在把君主的靈柩運往阿勒泰山的途中,護送的人將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為殉葬者」。
在寧夏六盤山的依據則是,有記載說,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時,攻打西夏時死於六盤山附近。有考古專家據此認為,按照蒙古族過去的風俗,人去世3天內就應該處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為的是怕屍體腐爛,靈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後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
美國富翁考古隊敗走麥城
一位蒙古學專家預言: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著大量奇珍異寶,裡面的工藝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還要壯觀。這並非危言聳聽,因為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著他東征西討,從20多個王國得來的無價珍寶,這也是吸引考古界多年來前赴後繼、苦苦尋覓的原因。
據國內外多家媒體報道,2000年8月,美國的探險家、億萬富翁穆里·克拉維茲率領他的由科學家、考古教授和翻譯組成的考古探險特別小組,信心十足地來到烏蘭巴托尋找成吉思汗陵墓。克拉維茲的計劃起先遇到蒙古政府的抵制,後來他幾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在蒙古生活了6年,才說服了蒙古政府並吸引了兩位著名的當地歷史學教授加入探險。
2001年8月16日,克拉維茲的考古隊在烏蘭巴托東北300多公里處的森林中發現了一個城牆環繞的墓地,裡麵包括幾十座沒有打開過的陵墓。探險隊由此向外界宣布「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但後來被證明是匈奴墓。
2002年4月,這個考古隊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東北322公里處的肯特省巴士利特鎮(音譯)發現了一個由城牆環繞的墓地,裡面至少包括30座沒有打開過的陵墓。這個古墓被稱為「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然而,4個月後,考古隊突然放棄挖掘行動並撤出蒙古。有傳言說,在考察過程中,美國考古隊的一些工作人員被陵墓牆壁中忽然湧出的許多毒蛇咬傷,並且他們停放在山邊的車輛也無緣無故地從山坡上滑落,所以考古隊決定放棄挖掘。
因此有傳言說是成吉思汗顯靈了。不過,真實情況據說是考古隊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間的阻止。因為按照蒙古的傳統觀念,挖掘土地會帶來壞運氣,而觸動祖先的墳墓會毀滅他的靈魂。所以,當蒙古國民眾得知這一消息後,紛紛強烈反對挖掘,蒙古國政府也勒令考古隊停止挖掘並撤出那個地區。因此,主要投資者克拉維茲不得不宣布停止考察活動。
蒙古貴族死後密葬的傳統
傳說,成吉思汗下葬時,為保密起見,曾經以上萬匹戰馬在下葬處踏實土地,並以一棵獨立的樹作為墓碑。為了便於日後能夠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處,當著一峰母駱駝的面,殺死其親生的一峰小駱駝,將鮮血撒於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綠草發芽後,墓地已經與其它地方無任何異樣。在這種情況下,後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時,便牽著那峰母駱駝前往。母駱駝來到墓地後便會因想起被殺的小駱駝而哀鳴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駱駝哀鳴處進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駱駝死後,就再也沒人能夠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
據《蒙古秘史》記載,蒙古皇族下葬後,先用幾百匹戰馬將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種草植樹,而後派人長期守陵,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跡方可離開,知情者則會遭到殺戮。由此可見,這種傳說顯然不是空穴來風。
潘照東指出,從六盤山到日蒙聯合考古隊發現墓地的這個地點,路程相當遙遠,盛夏季節,幾千里路,要保證遺體不腐爛,同時過山涉水,還要穿過沙漠,這些問題3天之內很難解決。
潘照東說,按照記載,成吉思汗去世時,拿白色公駝的頂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氣了,說明靈魂已經附著在這片白色駝毛上,這時遺體就可以處理掉,而把這團駝毛保存在衣冠冢里。據潘照東介紹,上世紀50年代成陵落成時,曾經打開過銀棺,發現了這團駝毛。
朱耀廷說,按照蒙古族的傳統,成吉思汗是「密葬」,不希望讓後人發現,對於後人來講,應該尊重祖先,而且蒙古族子孫也不希望成吉思汗墓被發掘。
潘照東更是語出驚人,「我們以後也很可能找不到確鑿的埋葬地點,也許成吉思汗什麼都沒有留下。我們的思路一直是錯誤的。」當時蒙古人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認為人的肉身來自於大自然,去世了也應該回歸大自然。早日安葬,靈魂方可升天。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銀棺靈樞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時的靈魂吸附物———白公駝頂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遺骸。
「也許我們後來者一直思路有問題,總是希望挖掘出什麼東西,而實際上根本沒有。」潘照東不贊成大規模挖掘成陵,按照蒙古族傳統,打攪死者靈魂,是對死者的不敬,遺體沒有保存價值,關鍵是靈魂不滅。大規模的考古,已經違反了草原祭祀文化,遭到反對,實際證明,一直也沒有弄出什麼來。
前不久,蒙古國總統巴嘎班迪接受中央電視台記者水均益采訪時說:「根據成吉思汗傳承下來的一個遺囑,也就是他去世時所說的一段話,他說,讓他的陵墓永遠不讓世人知道。因此,我們遵循成吉思汗的這一遺囑。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處在那個方向、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這一問題,應該就像你問的那樣,使它永遠成為一個謎底似的問題,使那些願意猜謎底的人繼續猜這個謎底吧
⑺ 天津盤山風景區有什麼旅遊景點呢
古城遺韻
一、黃崖關
位於薊縣的黃崖關地處京津唐與承德的交會處,屬於“津門十景”之一-。地理位置險要,是古代北部之敵進犯京都的要沖,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值得一.看的景點有黃崖正關、太平寨、點將台、寡婦樓、王帽頂山等。黃崖關正關又叫做八卦城,因為城內有“八卦街”而得名。八卦街由數十條死巷、活巷錯位構成,漫步其中,令人有撲朔迷離之感。
●小貼士.
從天津每天有兩趟火車到薊縣,分別為早7點30分和晚7點,在薊縣再轉乘至各景區車即可。
⑻ 關於寧夏的一些古跡遺址
1、蕭關,為古代西北邊地著名關隘。秦漢帝王出巡,漢唐文人出塞,都與蕭關有緣。蕭關方位在何處,向有爭議,但在寧夏固原縣東南這一大略方位是沒有爭議的。
秦漢蕭關,應該是指三關口至瓦亭峽這一險要的地帶,這里雖非絕壁,卻險峻雄奇。處在這一防禦地帶上的瓦亭,地處六盤山東麓邊緣,實質上是蕭關的重要屏障。這里不但雄峰環拱,深谷險阻,易守難攻,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而且有涇水南出彈箏峽三關口,是蕭關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個防禦體系。而今,這里四季涇水涌動,潺潺生輝。春來野桃花遍野滿山,夏秋山色滴翠,黛墨遠映,伴以高架橋涵,火車出入,天塹通途,也是遊人觀覽的去處。
最佳時間: 全年
交通指南: 鐵路交通:包蘭鐵路穿越寧夏境內,與全國各大鐵路干線相通直達沿海各口岸,寶中電氣化鐵路南北貫穿固原境風165公里,連通了京包,隴海兩大幹線,貨物可經歐亞大陸橋的隴海-蘭新線抵達中亞和歐洲。 公路交通:固原地區境內公路四通八達,西安-蘭州,蘭州-宜川,平涼-銀川國道公路 縱橫穿越固原。
秦、漢王朝與雄踞蒙古草原的匈奴長期對峙,時有戰爭。秦惠文王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這就是固原城北戰國秦長城。
2、秦長城
這條長城宛如一條巨龍,起自甘肅省臨洮縣的洮河谷地,途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縣,順葫蘆河東岸經北峽口從閆廟進入寧夏西吉縣,經黃家岔、玉橋、張結子、好水川口,單民、興隆鎮、謝家東坡、王家灣、韓家堡至將台,在將台以90度的角度轉折向東,順馬蓮河河谷至馬蓮水廟出西吉而進入固原縣的張易鄉,至黃堡東,轉折為東北方向,進入紅庄鄉政府。長城過紅庄後進入滴滴溝,出滴滴溝山口後至孫家莊、白家灣,在這里又轉折向東,經過吳庄、閆家莊,至明庄西北,便分為兩道,形成"內城"和"外城"之分。
內城從明庄過公路,便爬上固原城西北5公里的一道順向小丘陵上,經郭庄、十里鋪過清水河後至沙窩。外城更向西北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弓背狀,經喬窪過清水河,過河後再折向東南至沙窩與內城合二為一。內城與外城遺跡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內城城墩城牆高大、寬厚、完整,城線筆直如劃,氣勢雄偉巍峨。全線約8公里長的內城遺跡保存較完好,除現代公路及少數後期沖溝穿破外,全線基本上不曾中斷,每200至230米便有一個城墩。外城已殘毀不堪,大部分夷為平地,殘留的城墩多為2至3米高,大部分看不到城牆。
長城過沙窩後爬上程兒山,經陽窪以南、中庄喬家溝,上黃水廟、王家崾峴、黃家莊而出固原縣進入彭陽縣川口鄉的黃灣以北、彭陽鄉的姜窪、豐台、陽窪、崾峴前窪、陡坡子、李岔、城陽鄉的瑤灣、白岔、喬渠、長城白馬廟、祁家莊、張溝圈、小庄、施坪,從劉家堡子出彭陽縣,又進入甘肅省鎮原縣的孟家塬。在祁家莊和小庄之間的轉彎處,有一節多出長城主線1公里而伸向正南張溝圈村的長城。說明在長城施工之前,曾經有過系統而精心的地理位置勘察,施工中有統一的技術規范要求。但施工時由於政區的分工,兩個政區之間並末完全同步施工所致,因此,長城在此處又向東北成90度的轉向。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經過西吉、固原、彭陽3縣,全長約174公里。
3、 唐制勝關
唐制勝關(安化縣城)遺址位於縣城西2公里,永豐村南側。涇源縣地處六盤山腹地,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之稱,歷來為兵家重地。地處六盤山東麓的瓦亭蕭關,千百年來更是刀光劍影,烽火狼煙,留下了許多歷史紀實和遺跡。 唐朝為防禦吐蕃攻襲在原州先後設置「原州七關」:木峽關、石峽關、石門關、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七關中涇源境內就有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四關。唐朝軍隊和吐蕃在爭奪這些重要關隘時不斷發生戰爭,互有勝負,爭奪異常激烈。制勝關(舊稱大震門),為原州七關之一,控制隴西一帶,管領沿坡小寨25處。宋乾德二年(964年)廢關,改置安化縣城。遺址呈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開東西二門,東門有瓮城長49米、寬38米。城址現已開墾為農田,田間常露有漢代繩紋瓦片。近年出土有唐宋元代陶器、瓷器及「開元通寶」等銅幣。
編輯本段交通
唐制勝關交通 在涇源縣城西1.9公里處,香水河北岸,可在當地包車或自駕車前往。
4、 古城
古城位於寧夏朝那縣城西16公里處的古城鎮人民政府駐地,朝那城因其年代久遠,故名古城,為秦漢朝那縣治所。朝那城址居古城川正中,茹河北岸,這里三面環山,峰巒疊嶂,為通往古長安的要沖。 朝那古城地勢平坦,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82米、南北寬480米,佔地面積32.7萬平方米。朝那城牆殘高1-13米不等,基寬14米,夯土層14~20米。朝那城依東西南北開四門,今彭固公路穿東西城門而過。沿朝那城牆外四周辟有深3米、寬20米的護城壕塹,至今猶存。
5、西安州古城,位於海原縣西南20公里處,背靠天都山,前臨銷黃川,古城大體完好,應該是固原境內保存較完好、較大的古城址之一。城址為長方形,邊長近千米,每邊有19個等距離的馬面,每50米一個。馬面,是宋代築城的標志。
6、固原城,地外寧夏南部山區,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固原境內城的緣起已有兩千多年了,最早應是烏氏城,而得以沿襲且發展起來的城就是現在的固原古城,並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跡,如鍾鼓樓、禹王廟鐵塔、文瀾閣等。
內城:周圍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二十八座。
7、
⑼ 薊縣盤山白峪寺歷史
薊州區
編輯
同義詞 薊縣(天津市薊縣)一般指薊州區
薊州區隸屬於天津市,位於天津市最北部,地處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截至2012年,全縣總面積1593平方公里,下轄26個鄉鎮、一個城區街道、949個行政村、15個社區,總人口96萬人。[1] 2012年,薊州區地區生產總值283.7億元,比2011年增長15.3%。[2]
薊州區古稱漁陽,春秋時期稱為無終子國,戰國時稱無終邑,秦代屬右北平郡,唐朝設薊州。新中國成立後,屬河北省轄縣,1973年9月劃歸天津市,相沿至今。[3]
薊州區是天津市唯一的半山區縣,也是天津市的「後花園」,被列為全國生態示範縣和全國首家綠色食品示範區。截至2014年,區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文物保護點268處,革命戰爭遺址和紀念地160多處。夏商遺存,西周遺址,漢墓群,唐宋元遼墓葬,清王爺陵和太子陵等古遺跡遍布全區。
2016年6月,《國務院關於同意天津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6〕98號):同意撤銷薊縣,設立天津市薊州區,以原薊縣的行政區域為薊州區的行政區域,薊州區人民政府駐文昌街街道府前街2號。[4]
中文名稱
薊州區
外文名稱
Jizhou District
別 名
漁陽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中國天津
下轄地區
1個街道,25個鎮,1個民族鄉
政府駐地
文昌街道府前街2號
電話區號
022
郵政區碼
301900
地理位置
天津市最北部
面 積
1593平方公里
人 口
96萬人(2012年)
方 言
薊縣話(近似於唐山方言)
氣候條件
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
盤山、梨木台風景區、黃崖關長城、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八仙山
火車站
薊縣站、薊縣南站、翠屏山站
車牌代碼
津H
行政代碼
120225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行政區劃
3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 地貌
▪ 氣候
▪ 水文
4 自然資源
▪ 水資源
▪ 礦產資源
▪ 生物資源
5 人口民族
▪ 人口
▪ 民族
6 交通
▪ 公路
▪ 鐵路
7 經濟
▪ 綜述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8 社會
▪ 科技
▪ 教育
▪ 衛生
▪ 體育
▪ 文化
9 旅遊
10 著名人物
11 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編輯
薊州區 (6張)
公元前26至21世紀,黃帝遷居北方,他的一個部落來到這一帶定居。黃帝為求治國修身養性之道,兩次來到城北府君山(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黃帝死後,陶唐成為首領。從那時起,這里的先民們就開始取土壘城,建立古城,雄居北方。虞舜時,分天下為十二州,冀為九州,面積最廣,薊屬其境,是北方重鎮。[5]
3000多年前,周武王滅商分封天下,封召公於燕,以報其輔佐之恩。召公奭率其宗族來到這里,建立了燕國,都城就在今薊縣城(一說在北京廣安門一帶)。相當於諸侯國都城。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秦在這里設無終縣,屬右北平郡並為郡治。相當於省會。[5]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東漢建立,漢光武帝劉秀在全國設13個州,在今北京地區設立幽州,州治就在無終,相當於省會。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滅後周,建立隋朝。隋大業末年,無終縣改名漁陽縣,並為郡治。當時,隋初有名的大臣榮毗就是薊縣人。
隋朝末年(618年),為反抗煬帝無道統治,農民起義領袖高開道率領農民義軍攻下北平城,隨後攻下漁陽城,自立為燕王,年號始興,定都漁陽城。至此,從周召公奭在此建都開始,至無終子國、韓廣的遼東國、霍光的博陸侯國,薊縣這塊古老的土地已有五定國都的歷史。相當於諸侯國都城。
唐開元十八年(730年),置薊州,領漁陽、三河、玉田三縣,治所在漁陽縣,相當於地級市。
元太祖十年(1215年),鐵木真佔領薊州,改隸大都路,領漁陽、平谷、玉田、遵化、豐潤五縣,州治在漁陽縣。
元延祐二年(1315年),元仁宗賜額盤山少林寺為北少林寺。相當於地級市。
明朝建立後,洪武年初,漁陽縣省入薊州,領玉田、遵化、豐潤、平谷四縣。相當於地級市。[5]
清代,薊州隸屬順天府,仍領玉田、遵化、豐潤、平谷四縣。相當於地級市。
民國二年(1913年)2月,薊州改縣,名薊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薊縣隸屬河北省。
解放後薊縣隸屬河北省,為省轄縣。
建國後至1973年7月,屬河北省轄縣,薊縣就稱為河北省薊縣,曾經劃歸廊坊地區管轄。[5]
1958年,薊縣、三河、大廠三縣合並,稱薊縣。
1962年,薊、三、大分開。
1973年8月,劃歸天津市。
2016年6月,《國務院關於同意天津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6〕98號):同意撤銷薊縣,設立天津市薊州區,以原薊縣的行政區域為薊州區的行政區域,薊州區人民政府駐文昌街街道府前街2號。[5]
行政區劃
編輯
截至2014年,薊州區下轄1個街道、20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區政府駐文昌街道府前街2號。
類別
列表
街道 文昌街道
鎮 漁陽鎮、下營鎮、羅莊子鎮、馬伸橋鎮、出頭嶺鎮、西龍虎峪鎮、五百戶鎮、官莊鎮、白澗鎮、邦均鎮、洇溜鎮、別山鎮、桑梓鎮、尤古庄鎮、侯家營鎮、施古鎮、上倉鎮、下窩頭鎮、楊津庄鎮、下倉鎮
鄉 穿芳峪鄉、許家台鄉、禮明庄鄉、東趙各庄鄉、東二營鄉
民族鄉 孫各庄滿族鄉
參考資料來源[6]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薊州區位於天津市最北部,南距天津市區115公里,西距北京市區88公里、首都國際機場68公里,東距唐山90公里,北距承德220公里,居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居北緯39°45'至40°15',東經117°05'—117°47',全區總面積1590平方公里。[3]
地貌
薊州區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分布。北緣最高點為九山頂,海拔1078.5米,南部最低處在馬槽窪,海拔1.8米。南北高差1076.7米。山區面積840.5平方公里,平原面積504.72平方公里,窪地面積245.2平方公里。[1]
氣候
薊州區氣候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陽光充足,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1.5℃,降水量678.6毫米,無霜期約195天。氣候特徵一是季風氣候鮮明,風向季節更替明顯,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二是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小,受大陸影響顯著。三是「雨熱同季」,夏季高溫,季風盛行,降水集中。四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風少雨,夏季氣溫高,濕度大,降水多,秋季氣溫明顯下降,冷暖適中,冬季氣候寒冷、大地封凍。[1]
水文
薊州區的內河是州河,主要流經薊縣平原區,貫穿南北。州河自上而下接納支流有:黎河、沙河、果河、淋河、幺河等支流。薊州區境內的一級河道有薊運河、泃河、州河,薊運河是由泃河和州河兩大支流匯合而成。此外,薊州區還有翠屏湖位於城東4公里處,是天津市最大的淡水湖,庫容量15.59億立方米。[1]
自然資源
編輯
水資源
薊州區是天津市重要的水源地,地上水年平均徑流量10.5億立方米,地下水年可采量2.4億立方米。有天津「大水缸」之稱的於橋水庫,始建於1959年,總面積135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量4.2億立方米,最大庫容量15.59億立方米。全縣有中、小河流17條,匯入薊運河注入渤海。截至2012年,薊州區共有小型水庫12座,可養淡水水面17.4萬畝。其中,於橋水庫是天津市主要水源供應基地。[1]
礦產資源
截至2015年,薊州區境內初步探明有礦藏30餘種。金屬礦產有錳礦、鐵礦、金礦、鉬礦、鎢礦。非金屬礦產有水泥灰岩礦、紫砂陶粘土礦、白雲岩礦、大理石礦、鉀礦、麥飯石礦、鉀長石礦、硅石礦、海泡石礦、粉石英礦等。其中,錳硼礦在中國首次發現,對礦物學和礦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大理石、疊層石、麥飯石、紫砂陶土和盤山麥飯石礦泉水等,其中紫砂陶土品質國內一流,儲量達60億噸,且出露地表,易於開采。盤山麥飯石礦泉水,有十餘種對人有益的微量元素。[1]
生物資源
截至2015年,薊州區野生植物達近千種,名貴及稀有植物69種,動物資源有脊椎動物296種,昆蟲420種。動植物資源中,葯用動植物達427種,是天津市最大的野生中葯材基地。[1]
人口民族
編輯
人口
2012年末,薊州區戶籍人口84.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8.8萬人,非農業人口15.4萬人,男性42.9萬人,女性41.3萬人,性別比例103.9:100。出生人口9075人,薊州區人口出生率為10.78‰,死亡率為7.07‰,自然增長率為3.71‰。[2]
2015年末,薊州區戶籍人口85.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9.52萬人,非農業人口16.14萬人。在總人口中,男性43.6萬人,女性42.06萬人,性別比為103.7:100。全縣人口出生率為8.77‰,死亡率為5.96‰,自然增長率為1.7‰。[8]
民族
薊州區是一個多民族散雜居的地區,人口最多的為漢族,少數民族主要為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等民族,此外有薊州區內有天津市唯一的民族鄉——孫各庄滿族鄉,少數民族人口占鄉總人口33.7%。[2]
交通
編輯
公路
津薊高速公路,京哈、津圍、邦喜、寶平等干線公路和縣鄉公路在薊州區交匯。[9]
鐵路
京秦鐵路、大秦鐵路橫亘境內,津薊鐵路直抵城區。主要火車站有薊縣站、薊縣南站和翠屏山站。[9]
經濟
編輯
綜述
薊州區
2008年,薊州區國內生產總值189.6億元,完成財政收入28.15億元。薊州區固定資產投入達到36.9億元。三次產業構成達到21.7:54.9:53.3。
2012年,薊州區地區生產總值283.7億元,比2011年增長15.3%。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6.5億元,增長11.7%;第二產業增加值87.9億元,增長18.1%;第三產業增加值169.3億元,增長14.4%。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9.6:30.3:60.1調整為9.3:31.0:59.7,第二產業比重略有上升。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2.8%、42.8%和54.4%,分別拉動增長0.4、6.2和7.9個百分點。按照戶籍人口計算,薊州區人均生產總值34104元,增長15.4%。[2]
2012年,薊州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20.4億元,增長28.4%。城鎮投資增長較快,全年完成355.2億元,增長76.1%。2012年末薊州區各類金融機構和營業網點167家,其中銀行類單位137家,典當類單位2家,證券類單位2家,保險機構19家,保險代理類單位2家,小額貸款公司2家,擔保服務類單位3家。[2]
2015年,薊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0.54億元,比2014年增加39.6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同比增長12.7%。按三次產業劃分,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1.13億元,同比增長0.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6.39億元,同比增長8.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43.02億元,同比增長16.6%。三次產業結構由2014年的8.7:32.8:58.5調整為8.0:29.8:62.2,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0.4%、25.1%和74.5%,二、三產分別拉動GDP增長3.2和9.5個百分點。按照常駐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2733元,同比增長7.3%。[10]
第一產業
薊州區是天津市的農業大區,是中國首家綠色食品示範區和中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畜牧業是薊州區的傳統產業,已建成生豬、肉牛、肉羊、肉鴨、肉雞、蛋雞、奶牛、水產品、特種養殖等9大類145個養殖小區,產品常年供應天津、北京兩大城市及周邊地區。
干鮮果品主要有核桃、板栗、柿子、蘋果、紅果、梨、葡萄等,尤其是盤山柿子、燕山板栗、大棉球紅果、黃崖關蜜梨、野生酸棗和獼猴桃。
2012年,薊州區農業總產值完成55.5億元,比2011年增長12.0%。其中,種植業產值25.4億元,增長11.0%;林業產值0.4億元,增長8.5%;畜牧業產值26.4億元,增長13.6%;漁業產值3.3億元,增長7.1%。實現農業增加值2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0%。其中,種植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0.6%;林業增加值0.3億元,增長5.8%;畜牧業增加值11.2億元,增長8.0%;漁業增加值1.4億元,增長5.0%。[2]
2012年,薊州區豬存欄39.95萬頭,同比增長3.2%;出欄62.05萬頭,同比增長2.7%。牛存欄7.63萬頭,增長4.8%;出欄10.38萬頭,增長4.3%。羊存欄11.04萬只,增長3.4%;出欄16.72萬只,增長3.0%。家禽存欄497.15萬只,增長3.9%;出欄699.97萬只,增長5.8%。淡水養殖面積23571畝,同比增長0.6%。水產品產量28746噸,增長2.1%,其中的養殖水產品產量24132噸,增長2.0%。[2]
2015年,薊州區完成農業總產值65.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0.6%,其中,種植業產值32.48億元,同比增長7.9%;林業產值0.48億元,同比增長2.7%;畜牧業產值30.87億元,同比增長0.5%;漁業產值1.37億元,同比下降60.7%。實現農業增加值31.1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0.6%,其中,種植業增加值17.19億元,同比增長6.5%;林業增加值0.3億元,同比增長0.5%;畜牧業增加值13.04億元,同比增長0.5%;漁業增加值0.6億元,同比下降60.2%。[10]
第二產業
獨樂寺
2012年,薊州區工業增加值完成56.5億元,增長16.6%,按可比價格計算增幅高於服務業6.9個百分點,拉動薊州區經濟增長4.1個百分點,貢獻率達到27.9%;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328.5億元,增長19.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3.9億元,增長27.6%;實現增加值42.5億元,增長28.2%,佔全部工業的75.3%,增長了6.8個百分點。[2]
2012年,薊州區工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312.0億元,增長23.3%;實現利稅總額34.6億元,增長31.2%;實現利潤總額23.1億元,增長25.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108.0億元,增長34.3%;實現利稅總額12.5億元,增長62.7%;實現利潤總額6.8億元,增長45.1%。[2]
2015年,薊州區完成工業總產值453.76億元,同比增長13.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278.11億元,同比增長14.9%。實現工業增加值80.34億元,同比增長9.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79.72億元,同比增長17.1%。實現工業銷售收入408.63億元,同比增長7.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40.86億元,同比增長4.6%。實現工業利潤32.89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18.56億元,同比增長2.1%。[10]
第三產業
2012年末,薊州區金融業增加值完成7.5億元,比2011年增長24.3%。2012年末全縣各類金融機構和營業網點167家,其中銀行類單位137家,典當類單位2家,證券類單位2家,保險機構19家,保險代理類單位2家,小額貸款公司2家,擔保服務類單位3家。[2]
2012年末,薊州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50.3億元,同比增長15.9%,其中儲蓄存款251.3億元,同比增長18.4%。人均儲蓄存款3.0萬元,同比增長18.5%。各項貸款余額166.1億元,同比增長23.5%。[2]
2015年末,薊州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89.11億元,比年初增加56.92億元,增長13.2%,其中,居民儲蓄余額343.7億元,比年初增加16.98億元,增長5.2%;各項貸款余額272.27億元,比年初增加33.7億元,增長14.1%。[10]
社會
編輯
科技
薊州區風景照 (18張)
2012年,薊州區新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224家,其中企業轉型85家、招商引進22家、創業創辦117家。創業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占認定總數的52.2%,開始成為發展的主要增長點。新發展科技科技小巨人企業10家,總數達到26家。31個項目獲得市級以上科技立項,其中天津華能北方熱力有限公司「焦化尾氣余熱回收成套裝備」項目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專利申請量突破600件,達到604件。其中,發明專利153件,實用新型專利437件,外觀設計專利14件,專利質量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2]
2012年,薊州區新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221家,其中企業轉型4家、招商引進37家、創業創辦180家。新發展小巨人企業6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6家,開發「殺手鐧」產品8個,培育領軍企業3家;各類科技成果登記184項,獲天津市科技進步獎5項;全縣專利申請量達4000多件。[11]
教育
截至2015年末,薊州區有各級各類教育機構463所,其中,初中52所,高中13所,中等專業學校1所,小學115所,幼兒園253所,廣播電大1所,成人中專1所,鄉辦農校27所。全年學校招生23750人,畢業人數21394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4646人,在校生14658人,畢業生5532人;中等專業學校招生1446人,在校生3510人,畢業生1476人;初中招生7186人,在校生23461人,畢業生7198人;小學招生10472人,在校生54471人,畢業生7188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4811人。全年成人業余教育學校共培訓結業40506人。[2]
類別
學校列表
高等院校 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民辦)
主要中學
天津市薊州第一中學 天津市薊州第二中學 天津市薊州第四中學
天津市馬伸橋中學 天津市邦均中學 天津市楊家樓中學
天津市上倉中學 天津市擂鼓台中學
衛生
2012年,薊州區人民醫院新址、精神衛生防治中心開工。2012年末薊州區有各類衛生機構646個,其中,縣、鄉兩級醫院31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90個,衛生監督和疾控機構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衛生學校1所。衛生機構床位1629張,其中,縣級醫院762張,鄉鎮級醫院867張。衛生技術人員4453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494人,注冊護士818人,葯師(士)168人。[2]
2012年,完成507所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和8所基層醫院手術室、急診室、國醫堂標准化建設和集中供養中心傳呼工程。18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得到落實,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54.8%,高血壓、糖尿病等重點疾病系統管理率達到84.2%。婦女兒童健康行動計劃扎實推進,累計受益18萬人。[2]
截至2015年末,薊州區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53個,其中,達標的村衛生室521個。衛生技術人員4699人,其中,職業醫師1427人,注冊護士848人。醫療床位1838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生1.7名,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1張。[11]
體育
2011年,薊州區新建健身休閑中心1個、路徑工程80個,為部分健身小區更換了體育器材,提高了體育基礎設施條件。2011年成功舉辦了薊州區首屆農民運動會,開展了全民健身日、「三八」 婦女健身杯體育通訊賽、職工趣味運動會、老年人體育健身大會和正月文體活動月、元宵節文體活動展演、消夏納涼文體系列活動等群眾性體育活動。2011年在參加天津市青少年各項體育比賽中,共獲得37枚金牌、30枚銀牌、23枚銅牌,98人次進入前八名。[2]
2012年,組織參加的天津市青少年田徑、籃球、乒乓球、跆拳道四個項目的比賽,共取得第一名16人次、第二、三名9人次。群眾體育蓬勃開展。相繼舉辦了正月文體活動月,三八健康杯體育活動通訊賽,「麴院風荷杯」中國象棋、乒乓球、游泳比賽,第六屆老年人健身大會,迎慶十八大舞動新薊州「掛月杯」廣場舞大賽,第九套廣播體操推廣及鼓樓廣場消夏健身展演等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2]
2015年,薊州區參加了天津市農民中國象棋比賽和乒乓球比賽,天津市青少年跆拳道、乒乓球、籃球、田徑青少年錦標賽,共取得1個第一名、2個第二名、3個第三名,第四至第八名11項(人)次。相繼舉辦了「正月文體月」,鄉鎮農民象棋、乒乓球、廣場舞和五子棋海選賽,區級農民象棋、乒乓球、廣場舞、五子棋總決賽、全民健身日、薊縣第四屆廣場舞大賽、「聯合杯」薊縣乒乓球大賽、「萬事興杯」第十六屆職工趣味運動會、第九屆老年健身大會、「京津冀」國際公路自行車挑戰賽、天津市第六屆山野運動大會等。[11]
文化
薊州區
2012年末,薊州區共有劇團1個,群眾業余演出團隊234個,農村集體文化中心949個,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書11.8萬冊,電影放映單位1個,播放影片304場。[2]
2012年,薊州區擁有廣播機構1個,全年播出稿件1870件。IP電視節目60套,比2011年增加了9套,用戶1.9萬戶。數字電視節目161套,模擬電視節目46套,數字和模擬電視用戶14.5萬戶。[2]
截至2015年末,薊州區有劇團一個,演出場次達到280場,接待觀眾超過42萬人次。縣鄉文化館(站)27個,群眾業務演出團隊234個。縣級圖書館1個,藏書15萬冊。影劇院1個,演出場次達到2333場,接待觀眾達到2.6萬人次。
旅遊
編輯
截至2015年,薊州區有盤山風景、黃崖關長城,翠屏湖度假、城區古文物、中上元古界標准地層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護區等六大旅遊景區。其中,盤山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八仙山和中上遠古界標准地層剖面分別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薊州區內還有國家重點保護的千年古剎——獨樂寺和白塔寺、鼓樓、文廟、公輸子廟、關帝廟、城隍廟、天仙宮等文物古跡。[12]
簡介
圖片
盤山
盤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盤山始記於漢,興於唐,極盛於清。歷史上建有72座寺廟和眾多玲瓏寶塔,一座皇家園林──靜寄山莊,早在唐代就以「東五台山」著稱佛界,以「京東第一山」馳名中外,民國初年盤山同泰山、西湖、故宮等並列為中國十五大名勝之一。[4]
盤山
黃崖關長城
黃崖關長城是國家4A級景區,黃崖關長城始建於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7年),明代包磚大修,1985年修復了城牆3025米,樓台20座,八卦關城、水關各一座,全段長城牆體和敵樓建在海拔700多米的山脊上,陡峭險峻,被長城專家譽為「萬里長城的縮影」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