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金代遺址
A. 鐵嶺哪地方有宋代古城遺址
鐵嶺中固鎮附近的新屯遺址很著名,不過在宋代的時候這里不是屬於遼,就是屬於金,和宋沒有關系。遼代這里是同州州城,金代這里是銅山縣城,要非說這遺址屬於宋代同一歷史時期也可以。
B. 歷史上金代古城遺址都在哪個省份
四郎城、康保縣、西土城、齊齊哈爾等,主要是河北和東北三省范圍。
C. 盧溝橋,天寧寺塔哪個是屬於金朝時期建造的
金朝時的北京城外東北方向有片湖叫白蓮潭,金世宗在白蓮潭裡邊堆了個版島。這島叫瓊華島,這島周圍那權片水現在叫北海。順便說下盧溝橋也是金朝建的。
金朝的皇帝以北京為都城,那他們死了埋哪呢?埋在房山,叫大房山金陵。大房山金陵有18座帝陵,是北京歷史上首個大皇陵區。那這大房山金陵現在怎麼不能參觀呢?明朝末年的時候努爾哈赤崛起,自稱「後金」,明朝的天啟帝以為把當年金朝的皇陵毀了、風水破了,努爾哈赤就沒戲了。於是整個大房山金陵在明朝末年讓人鏟了……可惜了了…
北京建城是從商朝算,建都是從金朝算的。前面提到的廣安門立交橋附近的濱河公園,在金代宮殿遺址上有個「北京建都紀念闕」。北京建都是在1153年,到今年2014年,861年啦
元滅了金後,也定都在北京。那個時候忽必烈決定舍棄舊城,另建新城,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元大都在搞城市規劃的時候,定下了全城東西南北四方的中心點,叫中心台。這個中心台在如今的鼓樓附近。呃,城市中心從宣武區正式轉移到東城區西城區……順便說下:古觀象台的台址就是當年元大都東南角樓在的地兒
D. 古城遺址的內蒙古城
興安盟境內已發現的遼金時代古城遺址近50處,其中科爾沁右翼前旗分布較多。這些古城遺址形狀有長方形、正方形和環圓形,一般都有馬面和角樓,城牆夯土修築,少數較大的古城多為東西或南北兩座。比較典型的古城遺址有以下幾座
吐列毛都1、2號城址
位於科爾沁右翼中旗政府所在地巴彥呼舒鎮西北100公里的吐列毛都鎮內,坐落在霍林河谷北側。城後有山,城西北是金界壕。山東有一小溪從北邊的哈日木流來,經過古城東側匯入霍林河。古城分東西兩座,相距160米。編號為1號、2號城址,1號城址在西,2號城址在東。
1號城址,近似長方形,東南西北牆長度分別為703、504、682、493米,周長2382米。東牆和南牆的中部各開一門,門前皆有半圓形瓮城。瓮城直徑均為19.2米。城門都朝東南開,殘存城牆高3—4米,底寬3.5米,用土夯築,夯層厚約10厘米。古城四角有角樓。城牆上面築有馬面31個,直徑最大的12米,最小為8米,間距在4.3—8.3米。城內現已辟為耕地。南部有一處建築只存台基,殘存的台基高0.5米,底寬3.8米。台基周圍發現大量殘存瓦片,西北角發現水井一眼。在城西南角清理過一座房址,發現大量布紋瓦、鐵環、鐵釘,出土「元豐通寶」一枚。1號城裡發現大量的鐵鋤、鐵鏵犁、馬蹬、石臼、石杵、定瓦片、釉陶缸片、大卷沿夾砂灰陶片、鐵刀、鐵鐧、鐵矛等生產生活用具和兵器,另外還出土了「開元通寶」、「熙寧通寶」、「崇寧通寶」等大量銅錢。
2號城址,在1號城址東側,長方形。城東西牆各長320米,南北牆各長385米,周長1410米。2號城四隅皆為直角,十分規整。殘存城牆高0.8米,底寬4.5米。北牆偏東開一門,門寬為8米。門前亦有瓮城,為長方形,東西長50米,南北寬24米。城外有護城河。2號城發現少量陶片。研究結果表明,2號城當年使用的陶器與1號城的相同,只是使用時間短些。
經考證,1、2號古城建於金代,元代廢棄,所處地址屬金泰州。1、2號古城是烏古敵烈統軍司的治所。
雙城子城址
位於突泉縣突泉鎮西北約60公里的寶石鎮境內。從古城城址向北走5公里左右,便到達了蛟流河的上游。由古城城址向西走500米,眼前便是蛟流河。河岸上散布著遼金時代的陶瓷片、石臼等。雙城系指有南北兩座城。南城小,為外城。北城大,為內城。兩城中間有一道牆,把內城與外城隔開。牆上只有一道門與內外城相通。外城和內城皆為正方形,外城邊長252米,內城邊長336米。城牆高4米,建有角樓四座。兩城外有護城牆,每隔約80米有一個鏑樓。城內曾出土鐵刀、鐵蒺藜、青瓷碟、白瓷碗等兵器和生活用具。據考證,雙城子為遼代的春州城。
公主陵古城遺址
前公主陵1、2號城址
位於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鎮前公主陵村。北面靠山,東面有洮兒河,西有111國道,南面為開闊地。共有兩座城址,一座位於村北,編號為1號城址;一座位於村東,編號為2號城址。兩城相距150米。
1號城址,近似長方形,夯土板築。城址南北東西長度分別為666米、650米、255米、258米。城牆基寬10米左右。殘牆高1—3米,夯層厚約0.1米。城門在南牆偏東部,寬23米。城門前有瓮城,城牆四角有角樓。城牆四周有馬面15個,其中北牆6個、南牆5個、東牆2個、西牆2個。角樓、馬面均高於殘牆,呈半圓形突出於城牆。馬面之間相距15-90米不等。城內東北隅有一內城,為夯土板築,南北長180米,東西長208米。內外城共用一面北牆。內城東牆距外城東牆68米。牆寬約3米,為夯土板築。內城南牆偏東側有一城門,門寬15米。門外兩側各有一個建築基址,呈方形、長方形兩種。城內建築基址分布規整。在城內發現許多殘存的布紋灰瓦、陶片,還有少量的灰色獸面瓦當。
2號城,呈正方形,四周殘存的城牆邊長675米。牆基寬15米,殘牆高1-2米。城牆四角有角樓。四周城牆有馬面,間距50-70米。角樓與馬面均高於城牆,呈半圓形突出於城牆。城牆為夯土板築,夯層厚0.1米。城內西北角有一處窯址,呈圓形,周圍殘存有布紋板瓦、碎磚、窯具等。城北面中部有一處建築基址。
在1、2號城址內採集到的有陶片、板瓦瓦當、粗瓷片、白瓷片等。陶瓷片為泥質灰陶,輪制,素麵,鼓腹,有卷沿器口。灰色獸面瓦當主題紋飾為怪獸,四周輔以乳釘紋。板瓦為灰色布紋,粗瓷片為缸胎醬釉色,白瓷片微黃無開片。
根據1、2號城址的特點與採集的標本特點推斷,1號城為遼金時代古城,2號城為遼代古城。
E. 拉林鎮的文化遺存
拉林地區各滿族抄鄉鎮中,襲分布著當年的32個村落布局,民族構成基本保持原貌,各村屯滿族人至今仍操北京口音,有許多滿語詞彙和專用名詞、地名,以及食品、文藝、體育、服飾都保留著京旗的特點。
拉林地區不僅京旗文化厚重,而且因距金上京會寧府很近,因此,金源文化遺存也非常多。其中有營城子、北土城子、東城子、西城子、南土城子、古城店、半里城子等7座金代古城遺址。有石人、石羊等5處金代墓葬。有看花樓、望海樓、御花園等金代建築遺址多處。還有金代運糧河、點將台、上馬台等遺址。
拉林地區在清代有很多寺廟,佛教文化層次較高,有華藏寺、關帝廟等。世界佛教領袖宣化上人就出生在拉林。
拉林京旗文化,獨具特色,歷史背景深厚,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內涵豐富,是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中國京都文化和東北邊疆文化碰撞的產物,是漢民族文化同地方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晶。它不僅為黑龍江流域的歷史文化文明增添了底蘊,也為我國提供了寶貴的人文旅遊資源,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F. 宋代金代遼代的遺址怎麼找
找旅遊景區關鍵詞
G. 黑龍江省金代墓葬大多葬在什麼位置
兩個地方可以重點考察:一個是阿城區,原本後金的都城,一個是依蘭縣,號稱專依蘭古城,宋屬徽宗都死在那嘎,但是金朝一直是個游牧民族,後來還被元滅了,尤其是在黑龍江發展時,還很窮弱,應該沒什麼好玩意,你可以去黑龍江省博物館看看,這么個省級博物館非常袖珍,一半還是自然動植物,另一半中大部分還是關於俄羅斯的。
H. 遼代遺址和金代遺址的區別
遼代遺址和金代遺址的區別:
首先從文化起源區別來講,遼與金的文化歷史背景不同。遼國是契丹族建立的,契丹族起源於中國內蒙西拉木倫河。而金國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族是中國黑龍江境內的肅慎族的後裔,兩個民族的發源地不同,受到的文化啟迪也有很大差異。雖然在宋朝時期兩個國家和民族有交融和更替,但各自仍然保持著本民族的文化特徵。因此,在遼代遺址和金代遺址中,也存在各自不同的文化符號,遺址中的文物也體現著各自文化凝固的特徵與屬性。
然後從墓葬文化區分,
遼國較宋國更近,受西來佛教文化及漢族儒家文化的影響較深,在墓穴中經常出現大量的卷軸畫,1974年遼寧法庫葉茂台遼墓出土了兩軸絹本遼畫,一為山水畫《山弈候約圖》(《山水樓閣圖》),一為花鳥畫《竹雀雙兔圖》。前者熔唐、五代和宋初的表現手法於一爐,比較成熟,後者構圖上取對稱形式,裝飾氣味尚未洗凈,當出自契丹畫師之手。這在金國遺址中是不會看到的。
金國來自遠東,受薩滿教影響至深,即便後來佛教進入金國,也不能動搖薩滿教在金國的地位。這在墓穴中最獨特的體現就是焚屍火葬,女真人早期的喪葬是無棺槨的土葬,但建國包括貴族之內全部是火葬,死者皆有棺,或有棺有槨,貴族有石室墓,墓前有石碑、石人、石虎、石羊,少見中原漢儒文化的東西。
I. 宋代金代遼代的遺址一怎麼找
宋代清代遼代遺址,你這個需要考察當地的環境是否有,古籍上記載,然後找一個摸金校尉也許就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