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古城灘遺址

古城灘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4 16:42:19

⑴ 古城遺址發現漢代墓葬,墓主為漢代的歐洲人。講的是什麼

在這座古城遺址還發掘出了一處前後兩室的漢代墓葬,前室有4件完整的灰陶、陶灶和陶倉,後室遺體的頭骨旁有一撮毛發,呈棕紅色,遺體下面有一枚紅色紐扣。

經考古論證,墓主為漢代的歐洲人。

在與者來寨鄰近的杏樹村,村民們曾挖出一根丈余長的粗大圓木,周體嵌有幾根一尺多長的木桿,專家認為,這可能就是古羅馬軍隊構築「重木城「的器物。鄰近的河灘村則出土了寫有」招安」二字的橢圓形器物,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羅馬降人軍帽上的頂蓋。

根據一件件出土文物,關教授及其合作者認定,甘肅永昌縣的者來寨正是驪靬古城遺址,也正是羅馬戰俘的聚居地。

村民中很多人都有歐洲人的相貌特徵。

在考察者來寨的過程中,關教授發現,盡管這里的村民們講漢語,族系也為漢族,但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有歐洲人的相貌特徵:個子高大,藍眼睛,眼窩深陷,頭發呈棕色,汗毛較長,皮膚為深紅色。

他對此進行了專門統計,結果發現,者來寨共有400多口人,其中有歐洲相貌特徵的有200多人。他發現,這些被外人稱為「黃毛」的村民很少出外做事,他們總有一種自卑感。因此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出外做事總要把頭發染成黑色。

關教授及其合作者還對這里的民俗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他們發現,當地民俗具有古羅馬遺風。

當地人的葬俗與眾不同,他們在安葬死者時,不論地形如何,一律頭朝西方。

關教授等認為,這正是面向古羅馬的方向。

他們還發現,當地人對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鬥牛。

村民們在春節時都愛用發酵的麵粉,做成牛頭形饃饃,俗稱「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

他們還習慣在村社和主要路口修牛公廟。

放牧時,村民們特別喜歡把公牛趕到一起,想方設法讓它們角斗,比如將牛群趕到屠宰過牛的地方,牛群嗅到血腥後會發狂地突奔吼叫,或拚死抵斗,俗稱「瘋牛扎杠杠」。研究者認為,這正是古羅馬人鬥牛的遺風。

關意權教授等人找到的種種證據無疑支持了他們的推論,即,在公元前53年的卡萊爾戰爭中神秘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在東移的過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後來的漢匈郅支城之戰時又被漢軍俘虜,最後由西漢政府安置在驪靬城定居了下來。

⑵ 龍口市有哪些古都遺址

龍口市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個:
1、丁氏故宅(又名丁氏庄園)
丁氏故宅位於山東龍口市黃城西大街,是清乾隆年間「丁百萬」家族遺留下來的宅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體現了膠東地區的民俗風情,展示了我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丁氏故宅佔地3.106公頃,建築面積8042平方米。丁氏故宅是目前中國規模宏大、舉世聞名、保存較好的「四合院」式建築群。1985年8月被龍口市政府定為博物館並對外開放,1996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歸城故城
歸城故城址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古國都城。位於龍口市城東南6.5公里處,坐落於縣境最高山峰——萊山之間,萊陰河自南向北穿過故城,匯黃水河向西北匯入渤海。城址藩范圍內包括歸城姜家、和平、北山、大於家、董家、東遲家、南埠、曹家(含小劉家)八個自然村。這里是丘陵中的河谷盆地,土地肥沃。在農業生產與建築破土過程中發現過很多古代遺跡和遺物,從這些遺跡和遺物的分析上看,這里應是一處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古國都城。

⑶ 朝陽市黃花灘古城遺址是什麼時期的

朝陽市黃花灘古城遺址為遼代建州城址。
遼寧朝陽是遼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之一,境內遼代遺存豐富。眾多的遼塔反映了當時本地區佛教文化的興盛,黃花灘塔就是其中的一個實例
參見王劍,趙志偉:《朝陽遼代黃花灘塔》,載於《遼金歷史與考古》2010年第00期。

⑷ 代王城遺址的內容有哪些

代王城遺址位於河北省蔚縣城東偏南的代王城鎮政府所在地周圍,為春秋至漢時期的遺址。城郭築於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56年的周朝,現有城牆遺址。

代王城城址平面呈橢圓形,這種平面形狀在漢代城址中極為少見,為漢代城市重要的實物。同時因其地處北方,因而對於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交流也極為重要。

河北蔚縣海拔高度900多米,古城址以南為東西橫亘的恆山余脈,古稱「飛孤關隘」,地勢險要,成為古城的一道天然屏障。

代國是商王湯所封,代王城於春秋時為代國都城,秦、漢時期為代郡。春秋末,趙襄子北伐夏屋誘代王,命令一個廚人拿著銅斗擊殺了代王及其隨從,趙襄子從而一舉平定了代地。

代國是最北方的諸侯國,甚至比燕國還要靠北。代國北至大漠,南至雁門關,西至黃河,東與燕國接壤,境內有恆山、五台山之險,大約五百里,與匈奴非常接近,所謂「天下用武之地」是也。

代國一向是「胡漢雜居」,人都剽悍尚武,盛產優秀的士兵,也不缺乏馬匹,但是因為地處塞外,自然環境惡劣。

明代蔚縣人尹耕在《代國考》中,描述了古代王城的概貌:

山北之代,始之商湯,歷代國之故,齊桓之所服,趙手冀斬並,成安陽所封,公子嘉所奔;趙歇陳余之所。夏說之所守,劉喜之所棄,陳余所監,皆是,所謂蔚之廢城也。

代王城遺址北為淺山丘陵區,壺流河由西南向東北繞城流過,古代城就建在壺流河盆地之中,城內有金波泉、密河二水,均向北流出城外,匯入壺流河,城西部為鹽鹼灘地,東部城牆內外均為耕地。

代王城、馬家寨、北門子、城牆碾四村則坐落在古城遺址之上。

古代王城址周長9265米。城垣高3至12米,城牆均為黃土夯築,夯層清晰,夯窩密集,個別牆段夯層中砌放有河卵石。

在南牆有馬面角台11個,馬面角台寬窄不等,一般向外凸出兩米左右,牆體內外還遺存有成排的半圓孔。

個別孔內還存有腐朽槽木,為築城時加固牆體結構、增強拉力、防止牆體坍塌所加的木筋痕跡。

城牆夯土層中砌放河卵石,牆體版築法均有漢代的明顯特點,城牆外壁增加向外凸出馬面的建築形式也始於漢代。由此可以推斷,古代王城始建於商周時期,重建或興建應在漢代。正如《蔚州志》記載:「板亡自立者,漢築城。」

代城九門均有涵義深刻的名稱,其位置及名稱分別是,正南榮陽門,東南興隆門,正東寶源門,東北迎海門,正北富農門、文勝門,西北興圃門,正西鍾秀門,西南崇德門。

尹耕在《兩鎮三關志》中寫道:

蔚廢代城,俗呼代王城,圍二十五里,九門遺址尚存。

現在9門僅存缺口,頹廢的城垣仍高高隆起,9門遺址依稀可辨,而且其名稱沿用至今。在古城城圈內,現在散居著的19個自然村,許多村名都與城池遺址有關,如「南門子」、「北門子」,還有「城牆碾」、「水門頭」等,從這些古老的村名,均可想像當年9門9關的壯觀。

另外,雖然歷史的繁榮早已逝去,但古代國遺跡猶存。諸如:「杜家城門」、「南箭」、「治沙地」、「太子梁」、「八圪垯」等。

在城內東南部高高隆起的緩坡台地上為宮殿區,面積宏大,城址中部有一漢代大型夯土台基,呈正方形,邊長25米,高1米,應為大型建築基址,傳說為代王宮殿遺址。

台地西南側為斷崖,有兩米多厚的文化堆積,遺物十分豐富,殘陶片堆積如山,以建築材料的筒、板瓦最多,生活日用陶器也有一定數量。瓦當有雲紋、瑞獸紋、勾連紋、同心弦紋等。

遺物中有罐、盆、瓮、缽、豆、鬲、炭爐等多種器形,個別器物上還帶有文字戳記,是為當今研究古代國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從大量遺跡、遺物推定,古城在西漢時為繁榮鼎盛時期,東漢之後日趨衰落,到北周時期完全廢棄。

在城外分布著眾多的漢代封土墓,現存封土堆63座,均是當時王室貴族墓葬。

古代城作為代國都邑,郡縣治所,為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代王城鎮對保護管理工作十分重視,2005年成立了文化名鎮保護管理機構,並將文化名鎮今後的發展,保護管理等工作納入到領導班子的議事日程中。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古鎮的保護管理實施條例,並聘請河北農大城鄉建設學院已經出台了《代王城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將文物保護納入到城市發展規劃中去。

河北蔚縣遺址

⑸ 湖南有哪些文明遺址

主要史前文化遺址 - 玉蟾岩遺址、高廟遺址、城頭山遺址是湖南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物古 跡,分別代表了中華民族最早的稻作農業、宗教文化和城市文明。

⑹ 山西哪有些革命舊址、遺址、歷史古跡

山西的古跡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涌現出一批風景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 、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汾市(13處)
丁村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臨汾縣丁村,位於襄汾縣城南五公里的地方
丁村民宅 明至清 山西省襄汾縣山西襄汾縣城南4公里丁村
陶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
牛王廟戲台 元 山西省臨汾市臨汾縣魏村
霍州州署大堂 元 山西省霍州市霍州市東大街北一側
千佛庵 明 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
山東岳廟元至清山西省蒲縣城東二公里的柏山之巔
柿子灘遺址舊石器時代山西省吉縣東城鄉西村
曲村--天馬遺址 周 山西省曲沃縣曲村、翼城縣
大悲院宋、金山西省曲沃縣曲村北
侯馬晉國遺址 東周 山西省侯馬市遺址在侯馬市汾、澮兩河交匯處
廣勝寺 元、明 山西省洪洞縣東北17公里霍山南麓
洪洞玉皇廟元山西省洪洞縣
晉城市 (14處)
姬氏民居 元 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8公里的陳慪鎮中庄村
崇明寺北宋至明山西省高平市東南15公里的聖佛山東麓
開化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的舍利山腰
遊仙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遊仙山麓
定林寺元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
南、北吉祥寺 宋~清 山西省陵川縣城西15公里的禮義鎮
龍岩寺金、明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梁泉村
小會嶺二仙廟北宋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小會村
崔府君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禮義鎮
西溪二仙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西溪村
青蓮寺 唐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南17公里的澤州縣硤石山腰
玉皇廟 宋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13公里府城村後的黃土崗上
晉城二仙廟 宋 山西省晉城市東12公里的澤州縣金村鄉東南村
澤州岱廟宋至明山西省澤州縣晉城市冶底村
長治市 (18處)
正覺寺金至明山西省長治縣看寺村
觀音堂明山西省長治市
潞安府城隍廟元至清山西省長治市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1938年 山西省武鄉縣
洪濟院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沁縣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武鄉縣大雲寺宋至清山西省武鄉縣
會仙觀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東25公里的監漳村西
沁縣大雲院宋至清山西省沁縣郭鎮
原起寺宋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辛安村
法興寺 唐 山西省長子縣 城東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崇慶寺 宋 山西省長子縣紫雲山
三嵕廟金至清山西省壺關縣鄉南陽護村
天台庵 唐 山西省平順縣東北25公里王曲村
大雲院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23公里的實會鄉實會村北龍耳山中
龍門寺 五代~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65公里的石城鄉源頭村北二里許的龍門山腰
淳化寺金山西省平順縣
明惠大師塔五代山西省平順縣長治市平順縣虹霓村
九天聖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東河村西的土丘上
呂梁市(6處)
馬茂庄墓群東漢山西省離石市
安國寺明山西省離石市
太符觀金至清山西省汾陽市
興東垣東岳廟金至清山西省石樓縣
香嚴寺金至明山西省柳林縣
則天廟 金 山西省文水縣
晉中市(11處)
榆次城隍廟 元~清 山西省榆次市
喬家大院清山西省祁縣
平遙城牆 明 山西省平遙縣
鎮國寺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遙縣
雙林寺 明 山西省平遙縣
慈相寺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平遙文廟金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祆神樓 清 山西省介休市
介休後土廟明、清山西省介休市
旌介遺址 商 山西省靈石縣
資壽寺明山西省靈石縣
陽泉市 (2處)
關王廟 宋 山西省陽泉市
大王廟金至明山西省盂縣
朔州市(3處)
廣武漢墓群 漢 山西省山陰縣
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 遼 山西省應縣
崇福寺 金 山西省朔縣
運城市(22處)
馬村磚雕墓宋、金山西省稷山縣
青龍寺元山西省稷山縣
絳州大堂 元 山西省新絳縣
福勝寺元、明山西省新絳縣
稷益廟明山西省新絳縣
太陰寺金山西省絳縣
萬榮東岳廟 元至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後土廟 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稷王廟金山西省萬榮縣
臨晉縣衙元至近代山西省臨猗縣
禹王城遺址 東周至漢 山西省夏縣
司馬光墓 北宋 山西省夏縣
西陰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夏縣
東下馮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山西省夏縣
解州關帝廟 清 山西省運城市
泛舟禪師塔唐山西省運城市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唐至明山西省永濟縣
永樂宮 元 山西省芮城縣
西侯度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芮城縣
清涼寺元山西省芮城縣
廣仁王廟唐山西省芮城縣
芮城城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芮城縣
忻州市(11處)
洪福寺金山西省定襄縣
阿育王塔元山西省代縣
邊靖樓明山西省代縣
雁門關明山西省代縣
平型關戰役遺址 1937年 山西省繁峙縣
岩山寺 金 山西省繁峙縣
南禪寺大殿 唐 山西省五台縣
佛光寺 唐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1938年 山西省五台縣
顯通寺 明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廣濟寺大雄寶殿元山西省五台縣
大同市(12處)
雲岡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善化寺 遼、金 山西省大同市
華嚴寺 遼、金、清 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遺址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方山永固陵北魏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九龍壁明山西省大同市
懸空寺 明 山西省渾源縣
荊庄大雲寺大雄寶殿金山西省渾源縣
渾源永安寺元山西省渾源縣
曲回寺石像冢唐山西省靈丘縣
覺山寺塔遼山西省靈丘縣
許家窯一侯家窯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陽高縣、河北省陽原縣
太原市 (5處)
晉祠 宋 山西省太原市
龍山石窟 元 山西省太原市
晉陽古城遺址春秋至五代山西省太原市
竇大夫祠元至清山西省太原市
天龍山石窟東魏至唐山西省太原市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⑺ 榆林周圍哪裡有遺址,古鎮古城都成,是荒廢的遺址,遍地有殘破的磚瓦嗎,詳細點

陝西榆林
榆林鎮北台遺址:
鎮北台位於城北4公里之紅山頂上。距離紅石峽僅2公里,距離榆林市區僅7公里,所以兩地可以放在同一個上午或者下午游覽。據險臨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鎖扼邊關要隘,為古長城沿線現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台呈方形,共4層,高30餘米。台基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64米,佔地面積5056平方米。台之各層均青磚包砌,各層台頂外側磚砌約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設有?t望口,各層垛口內四周相通。其第一層周圍有屋宇環列,乃當年守台將卒營房,至今基座尚存。緊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磚城,名款貢城,是當年蒙漢官員接待洽談及舉行獻納貢品儀式的場所。 鎮北台建於明代,有「萬里長城第一台」的稱號,屬於萬里長城防禦體系之一的觀察所,是明長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可以想見它的雄偉了。登上鎮北台台頂,可以欣賞方圓幾十里內的塞外風光,沙漠、戈壁、草灘、黃河以及三北防護林,也可以看到距離它不遠的紅石峽。鎮北台是明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磅礴的建築之一,是長城三大奇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之一,有「天下第一台」之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
紅石峽:
紅石峽又名雄石峽。位於陝西榆林北3公里處。紅石峽紅岩對峙,楊柳成蔭,長城穿峽而過,榆溪河奔騰不息,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勝景。
關於紅石峽的起源,《榆林府志》說:宋朝時,榆林這一帶歸西夏國管。當時紅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湧出南 紅石峽風光流。西夏國王李繼遷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派人障水別流,鑿石為穴,埋葬祖先,復引水其上。因此,在紅石峽水庫的普濟橋東側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繼遷葬乃祖彝昌於此。」現碑已毀。
另一種說法是,1472年,餘子俊任延綏巡撫都御使,准備修長城。當時,紅山北邊,清水河的水汪了個大海子。海子中間的水寨中住著一夥搶奪蒙漢人民牛羊、糧食、衣物的水賊。為消滅這伙強盜,餘子俊便派人在此鑿石為渠,引海子的水從榆林城西南流入無定河。水退後,餘子俊派大軍消滅了這股強盜。當時,把鑿開的石峽叫紅石峽,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兩岸鑿修的灌溉叫廣澤渠。
李自成行宮:
李自成行宮位於米脂縣城北的盤龍山上。明崇禎十六年,李自成稱「新順王」在西安建大順國後,遂命人在這里修建了行宮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來。李自成行宮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國後,其侄李過奉命回米脂修建的。行宮依山據險,前後2層90級台階,將秀麗別致的樂樓、梅花亭、捧聖樓、二天門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閣聯結托起,蜿蜒有序地直上山巔。在山頂一塊空闊的平地上建有巍峨、富麗的啟祥殿和兆慶宮。其建築雄奇挺拔,氣勢壯觀。
李自成行宮構思精巧,造型別致,主要建築有樂樓、梅花亭、捧聖樓、玉皇閣、慶祥殿和北慶宮等,是陝北別具一格的宮殿園林旅遊區。
李自成行宮內還設有米脂婦女革命史跡展。
統萬城遺址:
統萬城位於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則村,陝北邊境納林河南,無定河北岸原頭上。地理座標為東經109度9分,北緯37度59分之間,城址內外被流沙所淹,周圍植被稀少。
城址由外城廓和內城構成,,內城又分為東城和西城兩部分,東西城中間由一道牆分開。外廓城周長約4696米,東西周長2566米,面積0.3985平方公里,西城周長2470米,面積0.3813平方公里。
統萬城是北朝十六國之一「夏」的國都。建於公元413年,毀棄於公元994年。
公元407年,匈奴族鐵弗部首領赫連連勃勃於晉義熙三年(407),自稱天王,大單元龍升元年,設置百官,國號大夏,雄踞朔北大漠。義熙九(413)任命工巧殘忍的叱干阿利為將作大匠,征發嶺北各族人民十萬眾於朔方水以北,黑水之南營築都城,取名「統萬」寓「統一天下,君臨萬幫」之意。427年,魏世祖滅赫連昌,夏亡。魏設統萬鎮。487年(太和十一年)置夏州,以統萬城為夏州治所。
隋時統萬城屬朔方郡管轄,大業(605---617)末年賊帥梁師都竊據統萬城,登皇帝位國號梁。唐貞觀二年(682)破梁師都,長澤四縣。五代及北宋時期,黨項羌聚居於這一帶,經常與北宋磨擦沖突,公元994年,宋廷為移民。從此,統萬城夷為廢墟。
統萬城作為夏國都的歷史僅15年,而作為北方軍事重鎮的歷史卻有600多年。
我國古代都城大多為後代建築或現代市都市蓋壓或為古代治者改建。宋太宗統萬城「深在沙漠」為名,下令毀城移民後,統萬城便在浩潮的毛烏素沙漠中沉睡了八、九百年。加之營建該城的將作大匠叱干阿利,馭工嚴酷,質量要求極高。據赫連勃勃命人刻石頌功的碑文可知,統萬城的形勝險固,可與秦都咸陽、東周洛陽城媲美。城垣如同石頭一樣堅硬,還建有祖廟、明堂、社稷等祭祀設施,至於該城的「崇台秘室」,通房連閣之屬,更是其他各城少見的。因此,這座歷史上匈奴族所建的都城,在地處塞北,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靖邊紅墩界鄉白城則奇跡般地保存下來了。
統萬城是我國歷史上匈奴族留在人類長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遺址,後來又是黨項羌等北方少數民族聚居地。這座統遺址對於研究我國北方少數和民族史,各民族關系史,古代文化、藝術、政治經濟、城市建築以及地理變遷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價值。
統萬城遺址代表性遺跡有:外廓城城垣;東、西兩城城垣;隅墩、馬面、角樓基座、地面台基、宮殿遺跡,馬面內倉庫建築等。
城址內遺物相當豐富,上至漢唐,下迄唐宋文物均有發現。歷次調查發現的文物有:銅印:駙馬都尉印、「西部尉印」、「文房之印」;肖形印多件,有龜形、葫蘆形、壺形等。銅佛像三件,銅鏡三件,銅錢數枚。石雕藝術品:有圓雕石鳥、石龜座、石武士、石燈等。石殘碑一塊,瓷燈二件,瓷獅一件,瓷痰盂一件。建築材料有:花方磚、條磚,「永隆」瓦當,蓮花瓦當、獸面瓦當、蟬紋瓦當陶范、琉璃滴水,壁畫殘片。日常生活用品有陶撲滿、陶拍等。
西城南垣第一號馬面內的倉儲遺址出土有大量植物標本,種類達十餘種,除常見於沙區的沙蒿、沙柳、檸條、沙打旺外,更有喬木楊、側柏、松、冷杉、榆、棗、椿、楸等以及高梁。這是當時此地植被豐厚的證明。1996年1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⑻ 呼圖壁旅遊區的古城遺址

馬橋子城:位於縣城西北90公里處的一零六團場境內,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該城南北長內350米,東西寬容170米,城牆高3米余,厚2.7米。該城西北方向另有一城,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0米,牆高4米,厚2米,四周有護城河。至今城牆保護完整,房屋倒塌的痕跡尚存,古錢幣、瓷片、玉器遺物裸露地表。
阿魏灘古城
民間稱「元城子」。位於阿魏灘西3.5公里處,瀕臨呼圖壁河,佔地18500平方米。據初步考證,該城建於宋元時期。
頭道溝破城
位於棗園農場西北9公里處,瀕臨頭道溝,佔地面積600平方米,該城建於清同治年間。
白圪撻破城
位於白圪撻村東的土包上,長約200米,寬約66米,城牆已倒塌,修建年代不詳。
古塔巴城
俗稱唐朝城。據初步考證;建於西遼。
景化城
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城牆周長3.5里,高1.6丈,有城門4個,呼圖壁鎮就是在景化城舊址發展擴建起來的.
烽火台在呼圖壁縣境內有5個墩台(當地人稱唐墩)。呼圖壁境內還有7個廟宇遺址,一尊突厥民族石人像,以及眾多的古墓葬。

⑼ 泉州有哪些建築或遺跡

1、安平橋

泉州天後宮位於泉州市區南門天後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國海外貿易最高峰--宋元時期的最大港口,媽祖因被引進至海外交通貿易繁盛的泉州港,成為泉州海神,並因漕運及海外交通的發展,成為全國性海神並遠播海外,所建官廟宮址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國際觀瞻所在,所建廟宇是海內外同類建築中禮制規格最高。

(9)古城灘遺址擴展閱讀:

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市,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寶島台灣,轄四區、三市、五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是福建省確定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泉州是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是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獲得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擁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

參考資料:網路-泉州

⑽ 我們在戈壁攤上的一個古代遺址

鎖陽城考古遺址公園原名苦峪城,鎖陽城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在甘肅省瓜州縣城東南約70公里的戈壁灘上,始建於漢,興於唐,其它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過。
歷史地位
鎖陽城在漢代是敦煌郡冥安縣治所,西晉為晉昌縣,隋為常樂縣,唐為瓜州郡。後歷經戰亂,明王室閉關後遭廢棄。鎖陽城之名緣於清代民間,因城周圍有諸多味美甘甜的鎖陽,後人因物命名為鎖陽城。鎖陽城是絲綢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諸方面曾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鎖陽城附近有一大片非常開闊的綠洲,是酒泉郡與西域聯系的紐帶。周圍有幾十處古城、古墓、石窟、寺廟,保存規模尤以鎖陽城為最。鎖陽城分內外兩城,外城總面積80萬平方米,內城總面積28萬平方米。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敵台、擂台等古代軍事設施。
鎖陽城具有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和古代農田水利灌溉系統。同時,也是古代沙漠化演進過程創舉滄桑變化的典型標本,是中國西部古文化遺存和獨特自然景觀結合最為完美的旅遊景點。
1992年,趙朴初先生在鎖陽城參觀考察後,為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深厚文化內涵所感動,欣然提筆寫下了「安西一路樹蔭蔭,留得瓜州作別名;濟潤焦枯生萬物,西來始識雪山尊」的佳句。
在古代河西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軍事活動中,鎖陽城一直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史料稱「鎖陽城及其周圍分布的6處漢唐古城,其形制之復雜,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整,遺存之豐富,為國內罕見。」
於是,在旌旗獵獵、戰馬嘶鳴中,這座古老的城池不僅給我們留下了一串串朝代更迭的印記,也記錄了一幕幕風雲際會背後的脈脈溫情。
歷史變遷
瓜州鎖陽城遺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是歷代各民族輪番上演歷史悲喜劇的大舞台。距今雖有1380餘年的歷史,但該城址及其周邊地區是集古文化遺存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匯集了古城址、古寺院、石窟寺、古墓群、古河道、古渠道、古墾區等多種文化遺存,其文化面貌的多樣性和復雜豐富的內涵為國內罕見。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晉昌故城」等,遺址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安西縣,是一處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的郡城遺址。
據史料記載,鎖陽城始建於漢,興於唐,其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過。鎖陽城在漢代是敦煌郡冥安縣治所,唐為瓜州郡。後歷經戰亂,明王室閉關後遭廢棄。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風格。城東北方向有一座大型寺院系元代建築,大塔高14。5米,千座小塔整齊地排列於一條線上。鎖陽城之名緣於城周圍有諸多味美甘甜的鎖陽,後人因物命名為鎖陽城。鎖陽城是絲綢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諸方面曾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唐武德五年(62)設立瓜州,安史之亂後,吐蕃侵佔河西一帶,瓜州於大歷十一年(776)陷落。後歷經唐末、五代、宋初的曹氏及張氏歸義軍時期,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西夏佔領此地,仍名瓜州。西夏亡,州廢;明代更名苦峪城,宣德十年至正統六年(1411)重修;成化八年(1472)移哈密衛於此。弘治七年(1494)又有修繕。明末城廢。
古代鎖陽城附近有一大片非常開闊的綠洲,是酒泉郡與西域聯系的紐帶。周圍有幾十處古城、古墓、石窟、寺廟,保存規模尤以鎖陽城為最。鎖陽城分內外兩城,外城總面積80萬平方米,內城總面積28萬平方米。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敵台、擂台等古代軍事設施。有專家認為,鎖陽城是「古代沙漠化演進過程創舉滄桑變化的典型標本,是中國西部古文化遺存和獨特自然景觀結合最為完美的旅遊景點。」
歷史傳說
此城其所以改名為鎖陽城,是因為有一段傳說:唐代名將薛仁貴奉命西征,一路順利,可是打到苦峪城後,中了埋伏,被哈密國元帥蘇寶同圍困在城中。唐軍雖然多次沖擊,仍然沖不出重圍,只能固守苦峪城。一天天過去了,城中糧草快要斷絕,老將程咬金殺開一條血路去長安搬救兵,薛仁貴召將士節衣縮食,並親自帶人挖草根樹皮充飢,以待援兵。有一天,薛仁貴發現城周圍田地里生長的一種植物和紅蘿卜一樣,名叫鎖陽,可以食用,便命令將士挖出來充飢,這里遍地都有鎖陽,將士們挖吃鎖陽一直堅持到程咬金救兵到來。以後為紀念鎖陽解救全軍性命一事,就把苦峪城改為鎖陽城。
鎖陽城的具體築城年代從現有資料無從考證,但從城中發掘出的開元通寶等唐代器物和城外白塔下挖出的唐碑斷定,城的始築年代當不晚於盛唐。據文物部門考證,鎖陽城就是唐代瓜州的治所晉昌縣城。鎖陽城遺址內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他建築物遺跡,陶片、銅幣隨處可見。鎖陽城周圍漢唐時期的古渠道分南、北、中三條主渠,東西貫通,南北相連,總長度達百餘公里,其間,支渠、毛渠、斗渠及古農墾區大片棄耕地交錯相連,如今仍依稀可辨。
鎖陽城具有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和古代農田水利灌溉系統。它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國隋唐時期的軍事、農業、城市形制以及當地的生態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鎖陽城周邊分布的古墓葬東西綿延數十公里,現已查明的漢、唐、魏、晉時期古墓葬約四千餘座,是河西地區規模最大、最為集中、最為豐富的古墓區之一。目前,沒有進行過正規的勘探發掘。僅從1992年被盜掘後的鎖陽城唐墓出土的三彩馬、駝、俑、鎮墓獸及墓室畫像磚、地磚等判斷,其製作工藝精美絕倫,屬河西地區少見。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