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濟南齊長城遺址

濟南齊長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4 19:05:44

Ⅰ 淄博的齊長城遺址50字介紹

齊長城遺址橫亘於齊魯大地,始建於春秋時期,距今已2500餘年。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南北分為兩半。經實地測量齊長城全長618.893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主要有長清段、泰安段、萊蕪段、五蓮段等遺址,其中保存最好的齊國萊蕪段57.832公里。
齊長城遺址史稱千里齊長城,齊長城源於濟南市平陰縣,古濟水河東岸,從大峰山山頂通過,蜿蜒千里,直達青島市黃島區東於家河村北入海。此軍事巨防,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它歷經平陰、長清、肥城、泰山區、泰安郊區、歷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膠南、黃島共19個縣市區的94個鄉鎮、辦事處。2001年06月25日,齊長城遺址作為春秋戰國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Ⅱ 濟南有那些傳統文化古跡

濟南素有「泉城」的美稱。泰山山脈豐富的地下水沿著石灰岩地層潛流至濟南,被北郊的火成岩阻擋,於市區噴涌而出形成眾多泉水。

在濟南的七十二名泉中,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四大泉群最負盛名。噴涌不息的泉山在市區北部匯流而成的大明湖和位於市區南部的著名佛教勝地——千佛山交相輝映,構成了濟南「一城山色半成湖」的獨特風景線。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濟南市的血脈,賦予這座城市靈秀的氣質和旺盛的生命力。

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西元1019-1083年)任齊州(今濟南)知州時贊美道:「齊多甘泉,冠於天下」。清代著名小說家劉鶚(西元1857-1909年)在《老殘游記》中詳盡描述了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美麗景色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發現以紅褐色陶器為標志的西河類型(距今8400-7300年)文化遺址10多處。濟南東郊的城子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黑陶為標志的龍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發現地,這里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城址約20萬平方米。說明濟南作為城市的歷史在4000年以上。當時,中國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領——舜就誕生並生活在濟南一帶。

濟南文物古跡眾多,有舜文化遺址舜耕山、舜井、娥英河、舜廟,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西元前3世紀),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西元前1世 紀),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西元7世紀)和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西元11世紀)。我國現有最古老的單層石塔——四門塔,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李清照、辛稼軒、李苦禪等名人紀念館陳列了他們的作品及其重要文獻資料。。

趵突泉

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為主的民族形式的自然山水園林,風光秀麗,內涵豐富。名列濟南七十二泉之冠的趵突泉被譽為「天下第一泉」,泉水分三股並發,水花四濺,噴射數尺,壯如白雪三堆,稱「趵突騰空」,蔚為奇觀。泉水質潔甘美,用來沏茶,色清、味醇、爽口、坐在泉東端的「望鶴亭茶社」飲泉品茗,令眾多遊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趵突泉還是歷代唱戲說書的場所。春夏秋雙休日上午在白雪樓戲劇舞台有專場京劇演出,以「釣金龜」、「望江亭」等經典劇碼為主,還可以看到山東特色戲劇呂劇、柳子戲,以及曲藝等節目,遊人還可以與演員聯歡、聯唱,自娛自樂。

大明湖

大明湖之名始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城西南有濼水……北為大明湖。」總面積86公頃,湖水面積46.5公頃。湖畔楊柳依依,湖上荷葉連連,清人劉劉鳳誥寫聯贊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還是歷代名人聚集薈萃之地,13世紀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發出「園林美麗,堪悅心目,山色湖光,應接不暇」的感嘆。位於湖心島的歷下亭,上懸清高宗御書「歷下亭」匾額。亭前楹聯「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是杜甫的詩句。加之園內有「遐園」、「稼軒祠」、「北極閣」等景點綴其間,令遊客賞景之餘不忘記懷古,極受海內外遊客好評。

千佛山

千佛山位於市區南部,古稱歷山,相傳虞舜(舜是我國原始社會晚期著名的賢君之一),曾耕稼於此,故又稱舜耕山。隋開皇年間(581-600),佛教盛行,隨山勢雕刻了數千佛像,始稱千佛山。千佛山主峰海拔二百八十餘米,山上多巨石,廟宇亭台各據其勝,有飽經崢嶸歲月的唐槐,始建於隋唐幾經興廢的古?興國寺,以及著名的「齊煙九點坊」、「文昌閣」、「舜祠」、「大佛頭」等名勝。在此登高遠眺,山下泉城美景盡收眼底。

靈岩寺

靈岩寺坐落在長清縣境內,是唐宋時代負有「四絕之首」美名的海內古?。

寺中現有天王殿、鍾鼓樓、大雄寶殿等古建築。其中千佛殿里環列的40尊彩色泥塑羅漢,是宋代泥塑之珍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他們大小與真人相似,形狀姿態各有不同,表情互異,神態逼真,而且其肌肉與脈絡都表現的栩栩如生,書畫大師劉海粟觀後稱之為「靈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

齊長城

齊長城修建於西元前404年以前,完成於齊宣王時期(西元前319年——西元前301年)。早於秦始皇修建的「萬里長城」百餘年。

齊長城西起濟南市長清縣境內,東至青島市黃島區小珠山,蜿蜒千餘里,是古代一項巨大的軍事防禦工程。

四門塔

四門塔坐落於泉城柳埠鎮青龍山麓神通寺遺址東側,是我國現有最古老的單層石塔。

四門塔全部用大塊青石砌成,塔頂用二十三行石板層層疊築,成四角攢尖方錐形屋頂。整個形體簡介質朴、渾厚大方,是單層塔的早期建築範例。

五峰山

五峰山位於長清縣城東南40餘里,佔地面積4.83平方公里。五峰山與泰山、靈岩並稱魯中「三山」。山中,峰、宮、觀、亭、台相互掩映、風景絕佳。南北朝時,佛教在此發展,蓮花洞內數百尊佛像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金元時期道教在此興盛。歷史上五峰山道觀曾4次受到皇帝的敕封。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融為一體,景景生輝,處處生情。

Ⅲ 濟南的名勝古跡

千佛山
著名佛教名山,位於市區東南,高21米。古稱歷山,隋代開鑿石佛後,始稱千佛山。山上有唐代古剎興國寺,寺後千佛崖上有隋代的六十餘尊佛。千佛崖下還有極樂洞、黔婁洞和龍泉洞,其中極樂洞中十六尊佛像最高達三米。
千佛山上新近又增添了一處勝境棗萬佛洞,它將我國佛教之精華的敦煌、龍門、麥積山和雲岡「四大名窟」於一洞,由萬千彩塑和壁畫構成一座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石窟藝術博物館。已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老親自為「萬佛洞」題名。
交通:2、31、48、K51、K56、游66、游68路可達。
門票:20元,萬佛洞15元

趵突泉
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位於老城區西南,享有「天下第一泉」的美譽。趵突泉在《水經注》上有記載:「泉源上涌,水涌如輪。」趵突,即形容泉水上涌跳躍之狀。此泉有三個泉眼,終年噴涌,周邊面積50餘畝。水質優良,泡茶清香可口,泉東有望鶴亭、茶座等。
交通:5、41、49、K54、K96、游66、85、102、103、104路可達。
門票:15元

五峰山
位於長清區東南十公里處,與泰山、靈岩山並稱「魯中三山」。因有會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五個秀麗的山峰並列而得名。
這里群山綿延,山青水秀,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古時道教十分興盛,道觀規模宏大,分南、北兩觀。北觀即「洞真觀」,觀內碑石林立,宮觀殿字數百間,主要有玉皇殿、真武殿、三元殿、清冷亭、石牌坊等。歷史上,宮觀殿宇幾遭戰火破壞,現堂存歷代碑碣百餘塊,尤以「崔先生像贊碑」最為珍貴,此碑書畫、刻俱佳,多為歷代金石家所著錄。南觀稱元都觀,又名玄都觀,是明朝德王府的陵園,陵內有明德庄王、德懿王、德懷王、德恭王、德定王、德端王六座寢墓,最近發掘的德庄王墓,其規模與明十三陵墓相差無幾。近年來,長清縣投資修復了這里的大部分古跡,開辟了盤山道,增添了許多新景觀。觀內的千歲銀杏樹,系省內第二大銀杏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潺潺泉水從清冷亭玉女盆流出,常年不竭,九十一級台階斜立蜂,勝似泰山天階;順盤山道登覽峰巔,猶如置身泰山捨身崖,陡峭峻險,五峰仙境盡收眼底,綠樹、黑瓦、紅牆掩映成趣,分外迷從。
交通:每周五到周日8:00解放橋乘游61路直達,往返票價10元。
門票:20元
食宿:五峰仙庄是有11座古樸典雅、且具有現代化裝飾的別墅,與五女峰古今媲美,相映生輝。

Ⅳ 濟南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濟南素有「泉城」的美稱。泰山山脈豐富的地下水沿著石灰岩地層潛流至濟南,被北郊的火成岩阻擋,於市區噴涌而出形成眾多泉水。

在濟南的七十二名泉中,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四大泉群最負盛名。噴涌不息的泉山在市區北部匯流而成的大明湖和位於市區南部的著名佛教勝地——千佛山交相輝映,構成了濟南「一城山色半成湖」的獨特風景線。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濟南市的血脈,賦予這座城市靈秀的氣質和旺盛的生命力。

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公元1019-1083年)任齊州(今濟南)知州時贊美道:「齊多甘泉,冠於天下」。清代著名小說家劉鶚(公元1857-1909年)在《老殘游記》中詳盡描述了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美麗景色。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發現以紅褐色陶器為標志的西河類型(距今8400-7300年)文化遺址10多處。濟南東郊的城子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黑陶為標志的龍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發現地,這里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城址約20萬平方米。說明濟南作為城市的歷史在4000年以上。當時,中國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領——舜就誕生並生活在濟南一帶。

濟南文物古跡眾多,有舜文化遺址舜耕山、舜井、娥英河、舜廟,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公元前3世紀),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公元前1世 紀),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公元7世紀)和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公元11世紀)。我國現有最古老的單層石塔——四門塔,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李清照、辛稼軒、李苦禪等名人紀念館陳列了他們的作品及其重要文獻資料。。

趵突泉

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為主的民族形式的自然山水園林,風光秀麗,內涵豐富。名列濟南七十二泉之冠的趵突泉被譽為「天下第一泉」,泉水分三股並發,水花四濺,噴射數尺,壯如白雪三堆,稱「趵突騰空」,蔚為奇觀。泉水質潔甘美,用來沏茶,色清、味醇、爽口、坐在泉東端的「望鶴亭茶社」飲泉品茗,令眾多遊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趵突泉還是歷代唱戲說書的場所。春夏秋雙休日上午在白雪樓戲劇舞台有專場京劇演出,以「釣金龜」、「望江亭」等經典劇目為主,還可以看到山東特色戲劇呂劇、柳子戲,以及曲藝等節目,遊人還可以與演員聯歡、聯唱,自娛自樂。

大明湖

大明湖之名始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城西南有濼水……北為大明湖。」總面積86公頃,湖水面積46.5公頃。湖畔楊柳依依,湖上荷葉連連,清人劉劉鳳誥寫聯贊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還是歷代名人聚集薈萃之地,13世紀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發出「園林美麗,堪悅心目,山色湖光,應接不暇」的感嘆。位於湖心島的歷下亭,上懸清高宗御書「歷下亭」匾額。亭前楹聯「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是杜甫的詩句。加之園內有「遐園」、「稼軒祠」、「北極閣」等景點綴其間,令遊客賞景之餘不忘記懷古,極受海內外遊客好評。

千佛山

千佛山位於市區南部,古稱歷山,相傳虞舜(舜是我國原始社會晚期著名的賢君之一),曾耕稼於此,故又稱舜耕山。隋開皇年間(581-600),佛教盛行,隨山勢雕刻了數千佛像,始稱千佛山。千佛山主峰海拔二百八十餘米,山上多巨石,廟宇亭台各據其勝,有飽經崢嶸歲月的唐槐,始建於隋唐幾經興廢的古剎興國寺,以及著名的「齊煙九點坊」、「文昌閣」、「舜祠」、「大佛頭」等名勝。在此登高遠眺,山下泉城美景盡收眼底。

靈岩寺

靈岩寺坐落在長清縣境內,是唐宋時代負有「四絕之首」美名的海內古剎。

寺中現有天王殿、鍾鼓樓、大雄寶殿等古建築。其中千佛殿里環列的40尊彩色泥塑羅漢,是宋代泥塑之珍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他們大小與真人相似,形狀姿態各有不同,表情互異,神態逼真,而且其肌肉與脈絡都表現的栩栩如生,書畫大師劉海粟觀後稱之為「靈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

齊長城

齊長城修建於公元前404年以前,完成於齊宣王時期(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早於秦始皇修建的「萬里長城」百餘年。

齊長城西起濟南市長清縣境內,東至青島市黃島區小珠山,蜿蜒千餘里,是古代一項巨大的軍事防禦工程。

四門塔

四門塔坐落於泉城柳埠鎮青龍山麓神通寺遺址東側,是我國現有最古老的單層石塔。

四門塔全部用大塊青石砌成,塔頂用二十三行石板層層疊築,成四角攢尖方錐形屋頂。整個形體簡介質朴、渾厚大方,是單層塔的早期建築範例。

五峰山

五峰山位於長清縣城東南40餘里,佔地面積4.83平方公里。五峰山與泰山、靈岩並稱魯中「三山」。山中,峰、宮、觀、亭、台相互掩映、風景絕佳。南北朝時,佛教在此發展,蓮花洞內數百尊佛像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金元時期道教在此興盛。歷史上五峰山道觀曾4次受到皇帝的敕封。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融為一體,景景生輝,處處生情。

Ⅳ 齊長城遺址的建築特點

齊長城城牆的構築特點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建築材料就地取材。平原和矮丘,以土板築成寬十二三米,高七八米的土城牆。如嶺子頭處搞大寨田挖掉南側一半,現遺址底寬仍達5.2米,高僅2.5米。穆陵關西大峴山上坍塌後的遺址底寬達15米,高5米。土築城牆就地取材,黃土、黃粘土、沙土、砂礫土都有。不論何種土質,都是加鹽水板築,至今鹽漬可見。板築時夯層10—25厘米不等,現裸露處夯層明顯。
山上以石壘砌。有的沿山脊砌成寬5—7米的雙面城牆。更多的城牆不在山脊,而選在山脊陽側陡坡上開挖少量土方,壘成寬1—2米的單面石牆,牆陰填土石,形成陽面高六七米,陰側高僅1—2米居高臨下的態勢,易守難攻。用料上有塊石、條石、片石、花崗岩、石灰岩、沉積岩等,就地取材。
在濟南市長清區的陡嶺子山上發現50米長雙層城牆,即在城牆之陽坡又築外牆,兩牆相距2米—3米。三股峪北山還發現有鋸齒形城牆,即城牆外側呈三角形突出,這段城牆長300米。諸城馬山至北山一帶山坡上的城牆,都用石塊砌成間隔7—10米的格子狀,中間填土石,既省料又可防止泥土流失。
「因地形,用險制塞」,就是充分利用數十米高懸崖峭壁的山險牆,因無法攀登而不再在其上修築城牆。這種情況齊長城全線用得很多,短的數十米、幾百米、長的達千餘米。
像這樣以山險代替城牆的例子很多,其中以泰山長城和博山長城為代表。齊長城未經過泰山主峰,而是自泰山西北,經泰山之陰迤邐東去,但城牆只修築到泰山西北的釘頭崖,其以東的老鴰尖、摩天嶺、高山尖子、牛山口一帶的泰山北崗,長達15公里沒有修築城牆,而是利用海拔八九百米的高山險峰代替長城牆,並以海拔1545米的泰山主峰為屏障,步兵車陣是無法進攻的。
齊長城遺址在城子村(古城)逾淄河,東到三泰山以東雖有黑虎、油簍、雁門等諸寨而無城牆,直到沂源縣大崮、小崮之東才見城牆遺址。在南自魯山,北至三泰山,東到大崮,南北18公里,東西14公里范圍內,有海拔800米以上山峰52座,車馬廝殺的戰場是難以在這博山之中擺開的,況且南有海拔1108米的魯山屏障。因此,用山險代替城牆不無道理。況且利用山險代替城牆還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減輕了許多勞役之苦。

Ⅵ 關於齊長城的歷史論文

齊長城位於山東省境內,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人修築的軍事防護體系,其沿線險要處設關隘、修城堡、建兵營、築烽燧。它西自黃河,沿泰沂山脈分水嶺東至大海,將黃河、泰山、東海連成一線,成為齊魯大地的脊樑。
齊長城開中國乃至世界長城建築之先河。它比中國同時期修築的魏長城(公元前361年)、趙長城(公元前333年)、燕長城(公元前311年)、楚長城(約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292年)、秦長城(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早200多年;比歐州人於公元前457年在庇猶斯半島所始修的僅長79公里的雅典壁壘護道牆早100多年,比公元二世紀羅馬人所建的哈德良和安東尼長城早700多年。
齊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爭霸天下的產物,歷經幾百年修築才得以成為千里長城。春秋中晚期,齊國為防晉、魯諸國,首先修築齊長城西段;戰國初,齊強魯衰,楚、越乘虛而入,齊國被迫又修建了齊長城東段;戰國中期,楚滅越(公元前335年)後直逼齊境,迫使齊國在以山險代城的泰沂山區修建了齊長城中段。此後,又對整個齊長城進行了全面整修。
當年「齊長城考察隊」 歷時一年多(1996年10月19日至1997年10月21日)實地徒步踏察,測量出齊長城的准確總長度為643.89公里,約合1287.8華里;其中有遺址者占總長度的64.3%。
齊長城蜿蜒起伏於1518座山峰之上,歷經長清、肥城、泰山區、泰安郊區、歷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膠南、黃島等18個縣市區的94個鄉鎮、街道辦事處。
齊長城起點在今濟南市長清縣孝里鎮廣里村東北500米處的「嶺子頭」,位於東經116度34.5分,北緯36度21.6分;其終點在今青島市黃島區東於家河村東北入海,位於東經120度11分,北緯35度。
現已發現與齊長城主線並行的三條復線齊長城:其一是位於西段的大石關復線,西起長清境內馬山南端的蓮花山,沿長清與肥城邊界線東行,至三岔溝與主線相合,長9900米;其二是西起望魯山之北的729高地,經青石關、炮台頂、石馬、北博山、邀兔崖、源泉,至博山與淄川交界處的城子村與主線合,長31700米;三是大關復線,位於臨朐、安丘境內,西起臨朐與沂水分界脖根腿南山,經草山亭、太平山、青石胡同、城頂山、摘葯山、卧牛城山,至沂水與莒縣交界處的三楞子山與主線合,入莒縣境,長63890米。
齊長城主線(主體)工程屹立於泰沂山區的分水嶺上,起伏於被斷裂切割的斷塊突起的高處。因大部築於人跡罕至的峰巒疊嶂之中,所以雖歷經2000多年風雨滄桑,現存遺址仍占總長度的64.3%,長清、肥城、章丘、沂水、安丘、膠南等縣市齊長城遺址竟佔80%以上。齊長城除風剝雨蝕及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後為防再度分裂而下令拆毀部分城牆、關隘外,其餘城牆被毀之事大部發生於近現代:一是戰爭的改建與搬運;二是建國後搞「大寨田」、國防工程、修路開礦;三是開發山區、興建新村和放牧者拆牆圍圈以及山民掀石捉蠍、挖葯等。
千里齊長城,是中外歷史上影響最大的軍事防線之一,是目前國內外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遺址。齊長城可與長城相媲美,是5000年中華文明史的象徵之一,也是東方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

Ⅶ 齊長城在哪

齊長城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南北分為兩半。經實地測量齊長城全長618893米,全1237.8華里。此軍事巨防,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它歷經長清、肥城、泰山區、泰安郊區、歷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膠南、黃島共18個縣市區的94個鄉鎮、辦事處。
關於齊 長城的東端,《括地誌》、《水經注》、《泰山郡記》均載:齊長城在「琅琊台入海」;《通典》、《太平寰宋記》、《齊乘》則記「大珠山入海」;道光《膠州志》載:「小珠山東徐山之北入海。」據實地調查,齊長城沿小珠山北峰過鵓鴿山、大頂山、經徐山東去,在於家河村東北入海。此處現為青島市黃島開發區保稅區東側;東經120°11′,北緯35°59.5′。關於齊長城的沿線走向,歷經數代多次實地考察,與史料所載無大差異,
而各地的考古調查沿線均發現了多段(處)長城遺址,這些依稀可見的齊長城殘跡除確證長城建築沿線走向外,還可窺觀整條長城之全貌。
關於齊長城的建築結構及制度,《管子·度地篇》雲「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糾列之時也。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交通,……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上,小其下,隨水而行。地有不生草者,必為之囊。大者為之堤,小者為之防。」松華先生依據文獻記載,對齊長城的施工時節,施工地點,工程體制、施工進程、工程的管理與維修等方面進行了考述。齊長城多依山勢而築,山嶺之地又多築在峰頂處,故齊長城又有「長城嶺」之稱。但長城所經沿線亦有平坦之地,所以做為齊長城的整體建築結構設計、城牆結構各有異。隨山勢而築地段城牆多系大小不一的自然石塊砌成,一般不用灰漿等物凝固。而平原低谷地段所築長城又多夯築而成,土築的城牆也稱鉅防或防門。或城牆的建築材料而言,多就近取材,山嶺地段所長城牆,因取石之便,即用石砌;平坦地帶,因無石便取,即用土築。如今築的少。齊長城從軍事防禦功能考慮,又有城牆、防門、關塞、燧、亭、烽火台。實地調查發現齊長城在長清與肥城邊界的大石關、博山區魯山之北的縣青石關、臨朐與河水邊界的大關有三條復線;發現了12處重要關隘、9處便門,城堡、兵營遺址50餘處,烽燧12處,構成了一個系統的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齊長城建築充分利用山險代替長城的作用又能節省人財物,城牆是長城的主體;烽火台多設在山嶺的高巔之處,是軍事設防傳遞信號的設施;而關寒和防門多設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國境的必經之地,也是長城的要沖地帶。此處一般修築兩層城牆處,還多配設關卡和防門。今五蓮縣長城嶺村東西兩山頂處各設有一座烽火台,高約5米,直徑達20米。在沂水和臨朐交界地帶的大峴山上修築的穆陵關,比關築兩道城牆,格外堅固,因此處是齊國當時通往南部的重要門戶,由此向北可直達齊都臨淄。據羅勛章先生實地調查,長城所經的臨朐、安丘、沂水境內地段城牆,多為南北兩道城牆,且兩道城牆的修築結構相同,故而證明長城要沖地帶設計是有意重點加固的。
綜觀齊長城的建築結構設計,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點,故而現今所見長城不是整齊的統一設計,而是多因山勢和河堤渠防而築,平地、河流、低谷處重點設防,以確保進出方便,能攻易守。現存城牆遺跡一般在山系頂峰險要處不見,說明當時此處沒有修築城牆,有的地處即使修築,規模也很小。在山系嶺脊外緣陡險處,長城內側地勢較外側要高出許多,一般可高出2—3米,而外城牆內只填以3—4米寬的土少或碎石,所以齊長城較多處地段為單城牆,即只有外牆,無內牆,即使有內牆也較低,這們即起到了防設作用;這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所長城中是僅見的,在歷代所建長城也是僅有的。
齊長城西起濟南市長清區廣里鄉廣里村南的防門,歷經山東十三縣,東至黃島區的於家下河入海,全長達千餘里,路經有山區平地,建築由城牆、關塞、防門、烽火台組成。從其設計施工到最後完成,是一項綜合性的浩繁工程,它規模寵偉,設計科學,結構合理,在當時諸國所置長城是僅見的。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勤勞智慧的齊國人民就能設計並組織實施如此浩繁的龐大工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Ⅷ 齊長城的建築年代

齊國是我國歷史上最早修築長城的國家。關於齊長城的建築年代,史家多有考述。張維華先生查檢文獻後指出齊長城的建築年代其說有四點:即齊長城已存在於齊桓公時代;從姓氏編鍾銘文推測有戰國初年和春秋中葉之說;齊長城建於齊威王初年;齊長城建於齊宣王之時。經考證,張維華先生提出:「齊長城西南之一段始因於防,其後因軍事上之重要,故首先築為長城。其南界之長城當建築於齊威王之時。」王獻唐先生指出:「齊長城從春秋時期開始修築西段,在魯襄公十八年早已完成;戰國齊又向東展修一段,齊宣王時復向東修至海濱,全部完工,使一千多里的長城,銜接起來,作為齊國南境國防線。」蔣至靜先生指出:「我國古代修築長城,……只能起源於春秋中葉的齊國。」羅勛章先生在分析齊長城的產生起因和防與長城的區別後指出:「西道防或鉅防一段長城修築時間下限不過公元前555年,其上限當在齊桓公去世後,即公元前642年。……齊長城大規模續修的時間,其上限當斷為楚滅莒的公元前431年。」我們依據《管子》「陰雍長城之地,其於齊國三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的記載,首先確認齊長城的始建年代當在春秋時期。洛陽城東約三十五里的太倉古墓曾出土*羌編鍾一套,共十三個,其中五個上鑄有銘文:「征齊,入長城,先會於平陰」的記載。平陰即指古平陰城,《平陰縣志·疆域志》雲:「孝里鋪南有村曰東長,西南三里有村曰廣里,……古平陰城,即相傳謂今東長村即其地,遺址猶存。」據實地調查齊長城的西起點在今廣里村東北500米處的「嶺子頭」,東經116°34.5′,北緯36°21.6′。
據此銘文所記是指魯襄公十八年齊晉之戰,魯襄公十八年,即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所指長城即指齊長城,說明此時齊國早已修築有長城。我們又從《管子》:「方五百里,……陰雍長城之地,其於齊國三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的記載分析,其齊國的地域范圍亦當在春秋中葉以前。
因春秋晚期齊滅萊、紀諸國,國土疆域已擴大至東海沿崖,當時齊國的疆域已不是方五百里,而是齊地方二千里了。此文獻與出土文物銘刻所載互為印證,是證春秋中葉以前齊國已有長城存在。齊國春秋時期所築西部長城,時稱的防或鉅防,與戰國時期向東延修的東段長城在性質、用途方面相比,是否有防或長城的嚴格區別?我們認為春秋所築西部長城,因是土築而成,其工程浩大,世稱鉅防,其用途雖有障水之用,但已在堤堰障水設施上加固連接重築,其主要作用已用於戰爭之御敵,所以我們認為應是齊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齊長城東西兩段,雖所築時間有別,但用途和功能卻是相同的。
從齊國歷史發展和當時經濟繁榮的情況分析,齊長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期是符合當時齊國的歷史情況的。春秋齊桓公時期,齊國的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齊國奴隸經濟的最後繁榮時期。管仲改革稅收制度,採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使封建制生產關系較早地在齊國出現,進一步提高了生產力,特別是管仲提倡鼓勵經商,發展農業,使齊國的農業經濟和沿海工商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因此齊國出現了經濟繁榮、軍事強大的局面。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我國歷史出現了諸侯稱霸的局面,為爭霸諸侯,各國採取築城衛國,對外兼並的政策,以擴大國土,增強國力,以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主地位。
此時齊為東方之大國,又是春秋五霸之首。齊國在春秋之初為了爭霸,必南征北戰,而為了防禦外敵入侵,鞏固後方,增強國防能力,始將境內的軍事要沖地帶的障水堤堰設施加固連接,以用於御敵,即開始修築長城鉅防。
齊長城是一條東西連亘千餘里規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絕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依上述所論我們認為齊長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期,歷代續修,最後完成於戰國齊宣王時期,先後築城歷時達二百六十餘年。從齊長城的建築規模及作用分析,春秋中葉以前齊長城僅完成了西段修築,即當時齊魯兩國相交界地段。據《太平寰宇記》記載:「齊宣王築長城於此,西起齊州,東抵海,猶有遺址。」又據《水經注》「大峴山」條(卷一)載:「縣北偏東百五里,上有穆陵關;關之南北為沂朐分界處,齊宣王築長城於此。」據此我們認為齊長城的東西兩段分界處在今淄博市的博山。關於齊長城的東段西段分界處,王獻唐先生據《章丘縣志》「相傳齊所築長城以御楚」的記載以及對萊蕪章丘交界地帶的實地考察,認為是否東段長城從這里開始,尚不能定。齊國由博山出青石關向南是通往魯國曲阜交通要道和齊魯兩國交界地,由以上記載和博山所處地理位置分析,齊長城的東西段分界處應在博山一帶,今沂源以東即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所續修的東段長城。
戰國時期軍隊主體由騎兵代替戰車,步兵取代甲士,使新的戰爭方式的出現,戰爭規模及時空也隨之擴大。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戰國齊威王初年始將原來的長城向東展修,齊宣王時方最後完成,築長城至黃海海濱。關於戰國初年齊威王修築長城的情況,文獻所載有如:
《史記·蘇秦列傳》正義引《紀年》雲:「梁惠王二十年,劉閔王築防以為長城」。
《水經注》汶水注(卷二十六)雲:「梁惠成王二十年,齊長防以為長城。」
《史記·趙世家》雲:「(成侯)七年,侵齊至長城」。
《呂氏春秋·權勛篇》雲:「文侯可謂好禮士矣,……東勝齊於長城。」
而有關齊宣王埋藏修築長城的史載亦有如:
《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一,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有餘里。」
《山東考古錄》考楚境及齊長城條雲:「大約齊之邊境,青州以南則守在大峴,濟南以南則守在泰山,是以宣王築長城,沿河,經泰山,千餘里至琅邪台入海。」
又考杞梁妻條亦雲:「……長城築於宣王之時,去庄公百有餘年,而齊之長城又非秦所築之長城也。」
以上史載是證戰國齊威王和宣王之時均修築過長城。戰國時期,齊為強國,雄據東方,威震天下。威宣之時,為齊之鼎盛時期,也是七雄之一,時楚已先後滅魯以及魯南諸國,掩有山東東南部地區,對齊國形成直接威脅,所以隨著形勢的發展,齊威王時接原有西段長城,繼續向東展修,宣王續之,修至濱海,作為對楚的防線。時楚亦為強國,七雄之一,國勢強盛,滅魯脅齊,故戰國時期整個齊長城已主要防禦楚國了。
依上所述,齊長城工程浩大非一時之力所能完成。我們認為:齊長城於春秋齊桓公時期開始修築西段,至遲在魯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業已完成,前後共修建了一百餘年(約公元前685—555年)。此段長城亦由西向東漸修,長清以西的板築長城牆當為最早所建,後接山嶺漸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葉完成西段長城修築。戰國初期齊威王時又接博山段長城,始向東續修,齊宣王時方將長城修至海濱,最後完成數條長城修築。東段長城共修築了七十餘年(公元前356—284年)。
齊長城經春秋戰國近一百七十餘年的艱苦努力,使一千餘華里的長城東西銜接,終於完成了齊國南境國防線的長城建設。

Ⅸ 齊長城的歷史作用

長城是我國古代早期的一項軍事防禦工程,春秋戰國時期為適應諸侯國爭奪戰爭的需要而修築。關於設置長城的功能,張維華先生指出:「原夫長城之設,即可以為界,亦可以為防,對於當時各國疆域分合的形勢,甚有關系。」此言甚確。我們從齊長城的整體設計和分段施工情況分析,齊國之所以修長長城,主要是從軍事防禦需要考慮和組織實施的。齊長城的疆域又不限此界,僅以此為守界;即戰時自防守於此,利時又可以以此界進攻盡取它國之地,即所謂能攻易守。這從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曾多次越過長城攻侵它國的實例得以證之。
杜宇、孫敬明先生依據齊地出土兵器地點考證,戰國時期齊國南部疆域已達江蘇北部,魯南的汶、泗流域及棗庄一帶是齊比較長期穩定的地區也可證之①。春秋時期齊魯均為大國,國勢強盛,又為鄰國,故齊為防魯國而修築了西段長城;楚滅魯後又為防楚又續修了東段長城。從齊長城的建築結構上多設烽火台、防門、關塞、關卡等設施上分析,也主要從軍事用途上考慮的。此設計可以做到戰時能及時發出信號,也能做到出入便利,易守難攻,使齊國南部長達千餘里的國防線連片成為一體。這於當時楚築方城,燕、趙、魏諸國分段築城的情況迥然有別,這不能不說是二千五百年前我國軍事防衛設施上的一大奇跡,充分說明當時齊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勞動人民的聰慧才能,這也與春秋戰國時期在齊國曾出現管仲、孫武、田穰苴、孫臏等一批著名的軍事家有關。齊長城的修築在春秋戰國時期防魯備楚及爭霸稱雄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軍事作用,使齊國在長達五百餘年的動盪戰亂中立於不敗之地,脅魯楚,伐燕趙,攻衛宋,爭首霸,取七雄,成為泱泱大國。
《戰國策·齊策》蘇秦說齊宣王早:「齊南有泰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前已論及,春秋時期齊國的主要防禦對象在南界,從地理條件而論此有泰沂山脈已是齊國南界的天然屏障,又修築了長城,更格外堅固。
而平陰、長清地帶的長城西端,即無山嶺屏障,又無河道為阻,而此處又是齊國南通曹、宋、滕、邾、魯、楚、周諸國,西通衛、晉、鄭的要沖地帶,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故齊國不惜耗費巨工在此用土坯長成高厚的城牆,故史稱鉅防。鉅防西端設防門,築兩道城牆,為重要門戶,中間設關卡,戰時可以關閉。《史記·蘇秦列傳》「雖有長城鉅防,惡足以為塞」即指此。至於戰國晚期,燕軍伐齊,由西北入境,長驅直入,攻佔齊城,當另有別因。南部因有長城鉅防,在春秋戰國長達五百餘年的時間內未發生此類滅國之災,是證長城作為南界軍事防禦工事,確實起到了築城衛國的作用。
為了發揮齊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在依山藉助泰沂山系地利的科學設計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泰沂山系有一條東西綿延近二百里的山脊線上。在長城的設計中也充分考慮到利用泰沂山脈天然屏障的地理特點,貫徹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軍事思想。因山系溝谷切割,峰頂岩坡峭拔,陡險異常,在當時以車戰為主的戰爭中,無需在此處再修築城牆,所以在調查時不少山系頂峰地段無城牆殘跡,這樣即起到了防衛作用,又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低谷河流平坦地段均設防嚴固,在谷地盡頭修築長城,可以拒敵國門以外。
齊長城充分利用泰沂山脈自然山勢的設計,不僅充分體現了「齊陵堤防,必處其而右背之」的軍事原則,也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分顯示了當時齊國科學的先進和體現軍事防禦這一軍事主導戰略意圖。
當然,科學設計如此龐大的工程絕非易事,需要精心計算,通盤考慮。但組織實施此項浩繁的工程更為不易,需要長時間人力物力的協調組織,配合施工方可完成。能設計此項工程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不行,能完成工程建築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也是不可能的。於此體現了齊國綜合國力的強盛和經濟基礎的雄厚,也反映出東方大國的氣勢雄風。正如司馬氏所言:「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齊長城隨著秦統一戰爭的開始和齊楚相續被秦所滅,失去了軍事上的防禦作用,但做為春秋戰國時期強盛齊國的見證和我國最早的長城遺跡,將永載史冊。
齊長城源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故屬平陰縣)境內,位於長清與肥城、平陰交界處,西傍黃河,東與泰山相望,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是山東省旅遊資源中一處新景點。
齊長城,橫亘於齊魯大地,始建於春秋時期,距今已2500餘年,齊長城源於濟南市平陰縣,古濟水河東岸,從大峰山山頂通過,蜿蜒千里,直達青島市黃島區東於家河村北入海,全長618.9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濟南市長清區境內有兩條齊長城,即主線和復線。主線西起孝里,經雙泉、馬山、萬德與泰山相連,復線均在主線以南長清與肥城、泰安交界線上。兩道長城之間為屯兵營房和石砌通道,城牆一般高5米,厚2.5米,城牆內側有守城馬道,高4米,寬2米,馬道下依牆建石屋。長清境內齊長城共約97.8公里,翻越山頭294座。
齊長城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旅遊價值,它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長雅典壁壘早200餘年,比秦長城早400餘年,堪稱「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濟南市長清區境內的大峰山峰頂有齊長城遺址1300餘米,是全國齊長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又因大峰山曾是魯西抗日根據地和長清第一屆縣委誕生地,亦是有大峰山革命烈士陵園、奎文閣、金蟾洞等30多處人文景觀和60多種珍禽異獸生活在萬畝林間形成的自然景觀的省級森林公園。濟南市長清區委、區政府決定把齊長城旅遊區的開發作為西線旅遊建設的龍頭,成立了長清縣齊長城旅遊區管委會(後改為濟南市長清區齊長城旅遊區管委會),並著手修復齊長城,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教育基地及中國長城開發的第二個旅遊區。
齊長城旅遊區總體規劃布局已經專家論證,制定了為期6年分3期工程建設的方案。旅遊區分為游覽觀光區、休憩娛樂區、服務接待區、生活管理區、生態保護區共5個功能區。其中旅遊觀光區又分為齊長城景區、峰雲觀景區、璇璣洞景區、三教堂景區、黃崖寨景區、烈士陵園、黨史紀念館等。
齊長城旅遊區內現已修通了4公里進山瀝青路、上山石階路,修復峰雲觀古廟群,新建峰雲別墅、「荷塘月色」以及停車場、門票房等與之相配套的基礎服務設施。濟南市長清區委、區政府熱情歡迎您到齊長城旅遊區觀光旅遊,投資興業。

Ⅹ 濟南長清齊長城好玩嗎,濟南長清齊長城景點怎麼樣

長清齊長城,橫亘於齊魯大地,始建於春秋時期,距今已2500餘年,它最早載於《管子「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齊長城為齊王齊桓公所建,司馬遷《史記·楚式家》中載:「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洲,千餘里以備楚」。齊長城源於長清縣孝里鎮廣里村,古濟水河東岸,從大峰山山頂通過,蜿蜒千里,直達青島市黃島區東於家河村北入海,全長618.9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中文名
長清齊長城
建造時間
春秋時期
建造者
齊王齊桓公
長 度
618.9公里
翻越山峰數
1518座
更多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