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游記總結
Ⅰ 電子琴新疆游記里有一段我看不懂,請高手幫忙。譜例如下:
下面三連音,上面是三連音中間那個音夾著三連音哦。。。下面三個音是一內拍,每個音符是三容分之一拍。上面的第一拍是空。第二排是。。第一個音是三分之一拍。第二,三。四個音是六分之一拍。最後一個音也是三分之一拍。。不知道這樣你能不能聽明白。。不如,你上網搜搜示範的。仔細聽聽。。。
Ⅱ 電子琴考級《新疆游記》中打擊樂那段怎麼打呢
親,請問琴是什麼型號的
Ⅲ 那拉提游記作文600字爬山
快樂游記新疆省烏魯木齊市七十八中一年級四班陶依璇有一天,媽媽對我說:"小貝殼版,明天我們一起去權那拉提草原遊玩,好不好呀?"我興奮地沖媽媽直點頭.第二天,我們就准時出發了,一路上我們先觀看了賽里木湖,藍色... 查
Ⅳ 新疆游記(回家)作文
[新疆游記(回家)作文]
8月11日星期四我們踏上南歸的列車,因為二十一個國家的軍事代表團要來參觀,鮑叔叔沒時間陪我們,他送了我一個紅包還派了車和三個解放軍叔叔送我們去火車站,新疆游記(回家)作文。這次到新疆吃的住的費用都是鮑叔叔出的,我從心裡感謝他,同時我歡迎他到長沙來做客。新疆游記(回家)作文100字小學生作文(/)
Ⅳ 新疆坎兒井游記作文(兩條線索)
是"坎兒井,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專"井穴",大體上是由豎屬井,全長約5000公里。坎兒井與萬里長城,潛入戈壁灘下;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適用於山麓,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地面渠道和"、沖積扇緣地帶,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 的喀拉烏成山;的意思。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主要是用於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時稱"。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坎兒井不因炎熱,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的結構;井渠"坎兒孜"、地下渠道、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保證了自流灌溉。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因而流量穩定;
Ⅵ 《新疆游記》創作背景
1.沙漠
2.綠洲中的城市
3.坎兒井(把天山上的水 搞到地下 流到我們這邊 可以灌溉 和飲用 減少蒸發 維族人發明的)
4.維吾爾族的熱情好客 上次我車開錯了 到維族人的院子里了 他們都很熱情的說要我來家裡坐坐
5.羅布人 傳說是維族人的祖先
6.石油基地,塔里木石油 庫車又發現了油田
7.天山,北疆還是很好的 都是草
8.塔里木盆地
說到這,不的不說我住的庫爾勒了 已經評選為 全國十大魅力城市了
而且這個城市很漂亮 人也不多 就像在外國一樣了
Ⅶ 新疆游記電子琴
有點難度吧
恰恰雙音那段要多練一個字一個字的加
還有恰恰變奏那段也要下功夫
華爾茲那段很好聽,華爾茲尾巴有點難,多練就OK
主要是多聽 多練 沉住氣練 不要盲目
Ⅷ 電子琴曲《新疆游記》怎麼彈
打擊樂那一段我當年也彈不好
要找感覺,就是記住那幾個節奏,不專一定要完全按著屬書上彈,我就是憑感覺自己根據節奏型打出來的,不是和書上的一樣。
我考級多虧了這首曲子拿了優秀。
Good luck!
Ⅸ 吉木薩爾千佛洞觀後感
佛寺廟宇位於吉木薩爾縣城西南5公里處千佛山西台地,為天山以北。千佛洞佔地總面積5600平方公里,現為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以釋迦牟尼涅磐像,三聖菩薩;十八羅漢、萬壽山、千佛像及佛教故事畫為主,配以大雄寶殿、天王殿、地王殿於一體,構成佛教文化之建築群。
清末民初,道教先後在拂寺之西續建「三清觀」、「玉皇閣」、「定湘王廟」等建築,使寺觀閣廟融為一體,名弛遐邇,譽載邊睡。在《新疆建置志》、《三州輯路》、《新疆游記》、《孚遠鄉土志》等志書中,均稱該處為名勝古跡。由於歷史的發展、變遷,邊疆烽火間有發生曾使該處名勝屢遭劫難,致以四建四毀。
據千佛洞已毀寺志記載:該寺原建於北庭回鶻王朝時代,即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間,繼至蒙元時代元惠宗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北庭改稱「別失八里」為察合台汗國據有時,因其最後一任汗王改姓伊斯蘭教後,並強制其民改信伊斯蘭教,該寺遂漸衰敗。
據《三州輯略》載: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有一柴夫患目疾,一日入山,以山下泉水洗之即愈。乃上山瞥見土石斷裂處,粉垣半露,隱約有洞。急下山告村人,掏開洞門,以炬照之,洞形如半月,見一卧佛長六尺,金面洗足,逐甚感佛恩,誓削發為僧,住此山,募款修建多年,甚為壯麗。此為第二次修復之明證。
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1864年),阿古柏叛亂侵入新疆,全疆各地戰火迭起,庄園被毀,寺廟皆焚,千佛洞同遭毀劫。
清光緒元年至三年(公元1875一1877年),隨左宗棠率部進疆的張姓湖南道土,遙聞著名千佛洞古剎,特前來瞻拜,但見寺廟全被焚毀,乃與同來憎道立下宏願,決心重建,經數年苦心經營,勸募布施,隨募隨修,重建廟宇,再塑金身,並建寺觀閣殿連成一片,構成千佛寺巍峨壯觀,琉光閃爍的古建築群。逢每年農歷六月六,東自哈密、巴里坤、木壘、奇台,西至瑪納斯、伊犁、精河,南至焉耆,北至蒙古科布多,來自四面八方的蒙、漢民族善男信女、高僧眾侶紛紛前來敬香瞻拜,歷年如是,從未中斷。
一九三三年(民國二十二年),軍閥馬仲英從甘肅率部入疆,沿東路連攻數城,進而圍攻孚遠縣城(今吉木薩爾縣)時,因戰爭失利,遂慫恿匪徒縱火燒寺,烈火沖天,且三日不熄,將全部建築化為灰燼,唯有洞窟尚存。
一九四四年(民國三十三年),由縣城社會各界及商紳人士共倡發動群眾捐資,三年間重建洞窟及大雄寶殿、金剛殿、定湘王廟及南北側殿等建築物,常住僧侶、道士三、四人,歷年香客僧侶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