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於庭龍城遺址
1. 王昌林《出塞》中的"龍城"在哪裡
王昌齡詩中的復龍城是隋唐的龍城—制—是天水,秦往後的漢晉隋唐天水都是龍城,是北方邊境防止「胡馬」(匈奴及其後代犬戎突厥回鶻蒙古等)南度賀蘭陰山潤琴中原的龍城。最早的龍城是常州,但不是防胡馬的,也不在北方邊境。 是至今日中國已經有六個正統龍城,分別是天水、諸城、太原、常州、柳州、朝陽(紫禁黃龍城)+深圳龍崗現在也叫龍城、香港的九龍城現在也簡稱龍城,山西太原古城 龍城 私人覺得這個龍城最血統最純,現在的「龍城熱線」網站就是太原的地方網站。 補充: 飛將 軍守龍城拒胡馬破匈奴復河套的故事只能在陰山南麓的 甘肅天水 開始。山西太原是「產真龍(天子)的龍城」,非因外抗匈奴,不是那回事。廣西柳州是因為傳說南朝梁「八龍見江」的典故而被確定為龍城的。山東諸城是因為傳說是「 恐龍之鄉 」而被冠名龍城的。
2. 匈奴首都在哪裡
匈奴是一個君主制的游牧部落聯盟,主要活動范圍在蒙古高原一帶,版隨著歷史時期不同權它的政治文化中心也不斷變換。
匈奴的首都稱作單於王庭,比較有名的建都地方是「頭曼城」,建立時間是秦漢之際,位於現今的內蒙古包頭市境內。還有在唐詩中有名的「龍城」(現蒙古的烏蘭巴托西南鄂爾渾河與和碩柴達木湖之哈拉和林)可網路之。
3. 離石南匈奴劉淵單於庭-左國城遺址
左國城遺址位於方山縣峪口鎮南村境內,古城坦南、北、西環崗而築,東城坦沿山脊線而建,周圍城池均為內外兩層。內城呈長方形,外城則隨地形變化環抱內城。該城居高臨下,可謂城堅地險,從軍事地理和歷史地理的角度看,堪稱離石以北的第一道天然屏障。
據文獻記載和實地調查,該城為春秋皋狼邑、漢代皋狼縣匈奴南單於庭,以及劉淵所建前漢國都左國城遺址。據有關資料表明,該遺址至今至少已有2500年的歷史。
左國城內城西北殘存部分已成殘垣斷壁,東南夯土牆基保存基本完好,在城內和夯土層中,曾出土部分先秦掏片、瓦片、青銅器皿等,這些都充分證明該城是春秋戰國時所築。
珍貴的歷史遺產保留至今,對當地的旅遊開發和文物保護工作有著積極而又深遠的意義,2006年5月25日,左國城遺址由省級文保單位晉升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遺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城池築於戰國,十六國漢劉淵起兵反晉於此並就此建都。獨特之布局及出土的珍貴文物弛名全省,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之都。左國城,春秋戰國為白狄、皋落所居之皋狼邑,漢為皋狼縣。從公元140年西河郡內遷離石起,這里建為左國城,南匈奴的首腦機關——南單於庭就入駐這里。成為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的核心基地,先後輝煌400多年,孕育了一支強大的「離石胡」人,在民族融合史上產生了里程碑的意義。南單於庭入駐後,對這里進行了創造性經營。沿用並擴展了春秋戰國和秦漢城池,背靠東部大山,面向北川河水。依山就勢,構築城垣,東、南、北三面環崗而築,東城牆沿山脊線而建,內外雙城,嚴密捍禦。內城呈長方形,外城隨地形呈不規則形變化。總體建設為內城、西城、東城三個部分,成為城套城、城包城,內外結合,互為照應的軍事城防。最外圍周長9932米,總面積達到8.7平方公里。
4. 為什麼匈奴一定要跨過長城,這是他們最後的倔強嗎
對很大一部分的游牧群體來說,游牧並不是一種能夠 自力更生的衣食住行方式,他們一定要做別的經濟發展活動來填補衣食住行所需。所以,匈奴一定要跨過長城,這是他們最後的倔強。
游牧自身的移動性與季節變化強,所以這種服務性衣食住行一定要與游牧之時節節奏緊密配合。匈奴游牧民在牧業以外的生計活動無非是栽植農作物、捕獵、採集、搶掠與商貿等。
盡管有此「分支性框架」,然而在匈奴國家體制及遂行國家策略的動員下,此種部落組織之優越性常盪然無存,或至少嚴重減損。特別是如前所言,匈奴對漢帝國用兵與一般游牧「部落」搶掠定居群體的模式不同,匈奴在一年四季皆出擊,而後者為了更好地協調游牧時節節奏,絕大部分只在秋冬季出門劫掠。
5. 龍城的龍城遺址
龍城遺址的發現是在2003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對朝陽市老城區內的北大街及周邊地區進行拆遷改造而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從2003年7月到2004年12月,共發掘11個地點,發掘面積1萬余平方米,揭露出多處十六國時期至清代的重要遺跡,出土了包括北燕紀年陶瓮在內的大量重要遺物。
發掘中最重要的收獲就是朝陽北大街城門遺址的發掘,考古發掘表明,這座門址坐北朝南,始建於前燕,徹底廢棄於元代,共經歷了前燕、後北燕、北魏、唐、遼和金元6個時期的建築和改建,歷時1000餘年,三燕時期的城門是首次在朝陽城內發現,其門道結構保存完好,建築風貌獨特,為研究十六國時期北方城市的城門形制提供了實物資料。1600年前的朝陽十六國三燕龍城宮城南門遺址在北京當選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6.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飛將指的是誰
一、王昌齡左遷龍標
1、李廣
李廣是中國西漢的名將,曾因擊敗匈奴有功被任命為中郎,李廣有個外號,叫“飛將軍”,很符合詩中的“飛將”二字。然而歷史上能被稱為飛將的,除了李廣,還有三國時期的呂布,呂布是西涼軍中翹楚,擅長騎射,也被稱為飛將。
雖然名為飛將軍,但是李廣並沒有到達龍城。當時漢軍兵分四路,李廣帶的一路兵馬,距離陰山較遠,並沒有打出漢谷關,真正兵圍龍城的,是衛青。
2、衛青
衛青一路四萬兵馬,出了漢谷關,過雁門關,採用迂迴戰術,直搗龍城。衛青對於龍城的這一戰,是從秦以來,漢人戰匈奴的首戰大捷。因此,很多人認為,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
第三、霍去病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龍城飛將指的是一類人,是那些對戰匈奴,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將軍,既然如此,那就包括衛青的侄子霍去病了。霍去病的一生,極其短暫,但是如星河般璀璨,十七歲就跟隋衛青決戰匈奴,僅僅帶領八百人隊伍,就敢深入大漠,擊殺匈奴騎兵兩千,二十一歲,霍去病繼承了衛青的使命,獨挑大樑,再次深入大漠追殺匈奴兩千里,殲敵兩萬,縱觀其一生六戰六捷,可謂是戰神。
霍去病的一句“匈奴為滅,何以為家”,激勵著多少人?後世名將如文天祥、戚繼光等,皆以霍去病為楷模。
7. 王昭君出塞時匈奴在如今的何地也就是呼韓邪的王庭昭君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是如今的哪裡
前51/前49年呼韓邪兩次抄入長安朝賀。郅支單於擴張西域,前50年建都堅昆。單於庭閑置數年,前46年左右,呼韓邪復歸單於庭龍城【哈拉和林】
呼韓邪單於,(?~公元前31年)。西漢後期匈奴單於。前58~前31年在位。名稽侯珊。虛閭權渠單於之子。他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匈奴單於,因迎娶王昭君而廣為人所知。漢元帝竟寧元年(西元前33),匈奴王呼韓邪向漢求親,王昭君出塞嫁與匈奴單於後,匈奴人已重新回到漠南,雙方依漢元帝永光元年(西元前43)的約定以長城為界;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西元46)匈奴人受到烏桓人的攻擊北遷前的80年間,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匈奴人的最近後裔是蒙古族。
8. 王昌齡的出塞中的龍城現在在什麼地方
漢朝北部邊疆的上谷郡、北地郡、雁門郡、代郡、右北平郡等,都留下過李廣的足跡,北部陰內山一線上留容下過他那驍勇善戰的身影,當然還有那讓匈奴畏懼、不敢逾越的「飛將軍」之名。史書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可見李廣雖然進攻方面比不上衛青,但是防守上還是可圈可點的。
9. 龍城遺址的考古發現
城門遺址位於朝陽北塔東南米,包括大型夯土城門墩台、石砌門道、向南北兩側延伸的石子大路、磚路和東西兩側的城牆。城門墩台由兩個東西對稱的大型夯土台基構成。
三門道證明這是座都城通過考古發掘,發現「龍城宮城」正門先後經過前燕、後燕、北魏、唐、遼五個時代的建設。第一期門址有三個門道,兩側有向東西延伸的城牆,門址和城牆都用純凈黃土夯築,質地堅實,夯層清晰,夯層厚8—10厘米。按中國古建築的等級制度,只有都城的城門才允許開設三門道,據此推測,第一期門址當為前燕始建龍城時所築,是龍城宮城的南門。第二期門址在一期門址基礎上改、擴建而成,仍為三門道,推測二期門址建於後燕,毀於北燕滅亡時。
龍城確毀於一場大火第三期門址形制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是把東、西兩門道的南端用夯土堵死,中門道繼續使用。兩側門道未堵的空間填滿了堆積土,出土有北魏蓮花瓦當和隋五銖錢。第三期門址當為北魏時期所建,沿用到隋代。第四期門址在北魏基礎之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門墩的南北兩端和城牆南端都進行了增補。門墩平面呈長方形,底部東西長34米,南北寬23米,門墩南北兩側均有包磚。門道長4米,其北部發現一條南北走向磚道,殘存25米。根據夯土外包磚的形制和層位關系判斷,第
據中國古代建築的等級制度,只有都城才能修建三門道城門。朝陽龍城城門遺址就發掘出了三門道。專家分析,這座始建於前燕時期的古老都城,是1600年前中原文化、東亞文化、草原絲綢之路的匯集地。
四期門址當建於唐代。第五期門址的方向和格局都依唐代之舊,但范圍有所縮小。門墩底部東西長約32米,南北寬20.5米。門墩外圍均用磚石包砌。門道寬5米,長20.5米,地面用大石板鋪砌,兩壁包鑲木板,其下置礎石,上承木柱,門道內堆積了大量的被燒成木炭的粗大立柱和紅燒土塊等,表明此建築最終毀於一場大火。推測第五期門址始建於遼代,沿用至金元,廢棄之後沒再重建。
眾多文物顯示古城的繁華在此次發掘中出土了建築構件、陶器、瓷器、骨器、石佛造像、陶佛造像、石夯錘、玉器、鐵器、銅器、銅錢等遺物。在七號地點發現了多件刻有北燕「太平」年款和製作工匠姓名的陶瓮。此外,在朝陽南塔北側50米、雙塔街南口還發現了一座遼代藏佛舍利石宮。石宮平面呈長方形,由大石板砌成石室,外麵包磚。石室內藏一長方形石函,石函內外均施彩繪,函內藏有佛舍利、鎏金佛像、銀缽、銀菩提樹、白瓷凈瓶、白瓷香爐等物。石函旁立一長方形石碑,刻《佛舍利銘記》,時為遼聖宗統和二年,即公元984年。
令人驚奇的是,作為「三燕故都」的內城門道,修築已相當講究。早期的門道地面鋪一層黃沙土;中期唐代的門道又發展了一步,道中間鋪了2米寬的磚路;而晚期的門道更氣勢恢宏,不但路寬拓展到5米,還全部以200厘米長、80厘米寬的長方形大石塊對縫鋪設,排列整齊。當時這座城市的繁華,由此可見一斑。
10. 廣西白龍城遺址在什麼地方
位於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區營盤鎮白龍村,距離北海市約6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