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歷史遺址
A. 世界上最早種植雜交水稻的人類遺址是什麼
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人類遺址是河姆渡遺址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亞洲稻和非洲稻兩種。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學家認為起源於非洲西部的奈及利亞,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亞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長期以來學術界大多認為印度是亞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發現過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遺存,20世紀70年代又發現公元前六千至四千多年的人工稻遺址。而我國河姆渡遺址和另一處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的人工稻穀距今七千年左右。1988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縣彭頭山發現了更早的碳化稻殼遺跡,距今年代為九千年至八千年。後來,考古工作者又發現了距今約一萬年的湖南道縣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一些學者認為,我國是水稻的發源地。而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中國和印度都應是亞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
而雜交水稻是農業部超級雜交水稻培育計劃的成果,該計劃與1996年提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持培育計劃。2000年,超級雜交水稻品種達到了第一階段單次水稻產量標准即每公頃產量超10.5噸;2004年,超級雜交水稻達到第二期產量指標;2012年9月24日,湖南省農業廳組織的專家驗收組宣布超級雜交稻第三期大面積畝產900公斤攻關的圓滿實現。袁隆平在很艱難的情況下發明了雜交水稻。並沒有遺址
B. 浙江發明水稻的古人類遺址
遇到我抄你算找對人了襲
河姆渡聚落:
1. 距今年代:7000多年
2. 地點:浙江餘姚河姆渡村。
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普遍發現稻穀遺存,有的地方稻穀、稻殼、莖葉等交互混雜,形成 0.2~0.5米厚的堆積層,最厚處超過1米。
稻類遺存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史上罕見的。經鑒定,主要屬於栽培稻秈亞種晚稻型水稻。
C. 水稻的發展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之一,野生稻馴化和栽培技術的進步,都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我國栽培的水稻屬亞洲栽培稻,其祖先種為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
宋代水稻栽培種植有了提高,從越南傳入的占城稻逐漸得到推廣。
明清時期,南方已經可以種植雙季稻、三季稻。在長期栽培中,培育出了許多優良品種,並形成獨具特色的我國古代稻作技術。
我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根據考古發掘報告,我國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有炭化稻穀或莖葉的遺存。浙江省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期遺址和桐鄉羅家角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穀遺存,已有7000年左右的歷史。
古人栽培水稻的歷史遺跡,以太湖地區的江蘇南部、浙江北部最為集中,長江中游的湖北省次之,其餘散處江西、福建、安徽、廣東、雲南、台灣等省。
新石器晚期遺存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山東也有發現。出土的炭化稻穀已有秈稻和粳稻的區別,表明秈、粳兩個亞種的分化早在原始農業時期已經出現。
戰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等。
我國水稻原產南方,大米一直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民的主糧。魏晉南北朝以後經濟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更促進了南方水稻生產的迅速發展。唐宋以後,南方一些稻區進一步發展成為全國稻米的供應基地。
D. 最早栽培稻穀的遺址是哪個
河姆渡文復化遺址。
河姆渡在浙制江省餘姚市。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05年1月宣布,經4個多月搶救性發掘,在寧波市江北區境內,位於寧紹平原東部,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首次發現了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早期原始村落——傅家山遺址。傅家山遺址是浙江省繼河姆渡遺址發掘之後規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保存遺址最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和另一處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的人工稻穀距今七千年左右。1988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縣彭頭山發現了更早的碳化稻殼遺跡,距今年代為九千年至八千年。後來,考古工作者又發現了距今約一萬年的湖南道縣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另外,城頭山遺址發掘出保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距今6500年)。這些都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E. 目前世界上最早水稻遺址在哪
1989年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出土的水稻為9000多年前;1999年廣東英德牛欄洞出土了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質體,經測定為一萬年前稻的遺存,同年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出土了一萬年前的栽培稻殼
F. 古人栽培水稻的歷史遺跡都分布在哪
古人栽培水稻的歷史遺跡,以太湖地區的江蘇南部、浙江北部最為集中,長江中游的湖北省次之,其餘散處江西、福建、安徽、廣東、雲南、台灣等省。
G. 被稱為「稻米故鄉」的古代遺址是
被稱為「稻米故鄉」的古代遺址是東山村遺址
據考古學家認定,以蘇州為代表的中國太湖流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稻米故鄉之一,東山村遺址就發現了八千多年前的水稻痕跡。在蘇州古城東的唯亭東北,有一座草鞋山,種植水稻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是中日合作《蘇州草鞋山遺址古稻田研究》課題的野外項目。自1992年至1995年,每年進行一次考古。八千多年前,蘇州的先民就是仰仗於稻米這一最基本食物,繁衍生息,創造出了燦爛的文明。糧食製品往往與稻米緊密相連,人們把蘇州稱為魚米之鄉,也包涵了幾千年的文化淵源。人們在用石器工具來加工穀物糧食時,往往會出現許多雪白的米粉。漢字的「粉」,即是「米」、「分散」的意思,「粉」字來源於稻米文化。
H. 我國最早在哪個遺址發掘的水稻遺存
水稻是我國的本土農作物。我國已發掘的新石器時期稻作遺存,分布廣泛。回其中最早的是湖南澧縣彭答頭山遺址發掘的水稻遺存,屬新石器時期早期文化,具體年代尚未確定。其後是浙江羅家角的稻作遺存,距今已有7000多年,秈稻和粳稻並存。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炭化稻穀和農作工具,尤為引人注目。它們都是世界是最早的稻穀遺存之一。黃河流域也發現了不少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新石器時期的水稻遺存,如河南澠池仰韶文化遺址、河南淅川黃楝樹村和山東棲霞楊家園遺址,充分說明黃河流域稻作栽培的歷史也很悠久。
I. 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追溯到什麼時代
根據已有考古和研究結果來看,種植水稻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
三個萬年以上的古稻遺址有: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和吊桶環遺址。其中玉蟾岩遺址經年代測定為距今一萬二千多年,這時候的稻穀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含有秈、粳特徵)之間,因此被認定為是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古栽培稻類型。
後兩個遺址的時期要更早一些,屬於舊石器末期至新石器早中期,但沒有發現稻穀的碳化顆粒,只是發現了稻穀的植物硅酸體。
以往我們教科書上告訴我們,國內發現的最早的水稻是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但根據嚴文明教授的《中國稻作文化起源》來看:「這里發現的稻穀遺存極為豐富,單是1973年冬至1974年春第一次發掘時,就在第4文化層發現約400平方米的稻穀、稻殼和稻草堆積,其厚度從10-20厘米到30-40厘米不等,最厚處達70-80厘米。。。顆粒大小接近於現在的栽培稻,比現在野生稻大得多,加以還有許多稻作農具共存,可以肯定這些稻穀堆積的遺存屬於栽培稻的收獲品」,說明處於新石器中期的河姆渡時期的稻作農業已經發展到相當一定的程度了,所以在這之前肯定是有前例的,也就是說河姆渡的稻作農業是被傳播過來,不是獨立發展而來的。
但,中國那麼大,隨著考古的發現,可能會有更多新的成果被發現,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文獻:
中國稻作文化的起源探析,黃劍華
再論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
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