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的古文化遺址
A. 忻州地區有哪些考古發掘出的文物或遺址
考古發現的34處舊石器地點說明,早在30萬年前忻州境內就有原始人群生活的遺跡。新石器時代,有仰韶文化時期的原平峙峪、五台陽白、忻州游邀和保德的土崖塔等遺址;龍山文化遺址十分豐富,主要集中在滹沱河、黃河、汾河及其支流的兩岸和台地上。商周時期,忻州屬於北方部族的活動區域,已有較高的經濟實力、商業貿易能力,軍事組織較嚴密,重要的考古發現有保德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和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銅貝幣。
B. 原平市長城遺址有什麼特點
此段長城的牆體多為片石構築,只有在縻子窪東北的西梁、長畛村西1.5千米處的南梁等段專落為土夯。石築牆體兩側屬的壘砌石片大部分剝落,遺址主體個別地段保存較好,現保存於地面的殘段最高約為3米,頂寬1.5米至3米,基寬3米至6.5米。
長畛村西300米處的南梁長城遺址上有一座稜台形烽燧,殘高約為一米,基底呈長寬各5米,頂部呈長寬各2米,砂質片石構築。
C. 山西的三個世界文化遺產
山西的世界文化遺產為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
1,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2,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3,五台山
五台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餘里。介於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之間,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
(3)原平的古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平遙古城景點:
1,清虛觀
清虛觀是古城內最大的道觀。按照道東佛西的傳統布局安排,坐落於東大街東段路北。清虛觀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觀,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為清虛觀。
2,平遙城牆
平遙城牆,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築,由原「九里十八步」擴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變夯土城垣為磚石城牆。
D. 原平著名景點介紹到底有哪些
原平文物古跡遍布全境,有古建築、古墓葬、古遺址26處,其中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有陽武村朱氏牌樓、練家崗慧濟寺、崞陽南橋等3處。著名勝景有「天涯石鼓」、 「五峰疊翠」等,另有土聖寺、佛堂寺、樓煩寺、文廟等十餘處文物古跡;革命紀念地有:續范亭紀念堂,原平市烈士陵園,抗日烈士紀念碑,朱德、劉少奇路居舊址,下神頭慘案舊址,峙峪慘案舊址,南神頭慘案舊址等;農業觀光游景點有山西六大溫泉之一的大營溫泉。
天牙石鼓景區
天牙石鼓山距原平市5公里,南距忻州市30餘公里。在崞陽(即原崞縣城)東南20餘公里處還有一座五峰山,古人將天牙石鼓山與其匹配媲美,時有「天牙是為天牙,五峰好比地角」。唐末詩人雍陶留有《再經天涯地角山》的四言絕句:「每憶雲山養才,悔緣名利入塵埃。十年馬足行多少,兩度天涯地角來」。天牙石山有鼓神祠,坐落於石鼓山下。祠宇坐北而南向,祠前門外有石旗桿、木雕牌坊和一對石獅,另有一座和神祠山門相對的古戲台。
崞陽普濟橋
崞陽普濟橋俗名南橋,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創建於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以後歷代曾予補修,保持了宋、金時期的石橋藝術。橋用行鏨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橋全長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兩端各有一引橋,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為石料橫旋,券口之邊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兩邊,中間雕有石獅頭,余者均勻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組畫16幅;小券口邊上雕有皎龍出水及九針圖案。
慧濟寺
慧濟寺位於市東北12.5公里處,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陽鄉練家崗村「惠濟祠」取給困苦者以好之意,整個寺院建築是典型的唐塑風格,殿內菩薩及木刻羅漢均屬寧代藝術雕塑。
崞陽文廟
崞陽文廟始建於元大德(公元1299)年間,原佔地面積近兩萬平方米。歷經明清兩朝多次修葺,計有大成殿7間,東西廊房各10間,戟門5間,欞星門坊5間,敬一亭5間,小石林亭5間,泮宮坊3間,德配天地坊3間,道冠古今坊3間,金聲玉振坊3間,庫房3間,廚房3間,宰牲房3間,守廟住房3間,崇聖祠3間,名宦祠3間,鄉賢祠3間,尊經閣上3間、下5間,文昌祠3間,樂樓3間,文昌三代祠3間,魁星樓1間,忠義祠3間,明倫堂3間,節孝祠3間,教諭署講堂3間,訓導署大門3間,講堂5間,儀門內正廳3間,儒學大門1間等百楹建築。
土聖寺
土聖寺位於市城區西南30公里水油溝村附近,背靠雲中山脈,因該寺原有山林土地上千畝,土地收入豐盛可觀,故而得名,據考始建於唐,「施火毀於火,明隆慶,萬曆年間先後重修復,每年四月初八政祭。」寺院兩側有一清泉,名曰「靈泉」故又取名靈泉寺。
崞陽關帝廟
崞陽關帝廟位於崞陽鎮東關。據碑記載,關帝廟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關帝廟座北向南,原有關公殿、戲台、東西配房、聖母殿、三義殿、龍王殿、山門等建築,構成總體平面為長方形。戲台、西配房已無存,余其皆完整。關公殿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前有廊子,並有磚鋪月台,四周有石質欄桿,欄桿左右各有望柱四根,前有八根。題記為清咸豐元年重修。關公殿後有小式木作聖母殿、龍王殿、三義殿各三間,均系晚清建築。山門有台階十四階,逐級而上,又有台階八級,並有磚鋪平台,四周有磚砌花欄。山門門額上書「關帝廟」,門前有照壁一座,石獅一座。
E. 原平的旅遊
原平文物古跡遍布全境,有古建築、古墓葬、古遺址26處,其中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有陽武村朱氏牌樓、練家崗慧濟寺、崞陽南橋等3處。著名勝景有「天涯石鼓」、 「五峰疊翠」等,另有土聖寺、佛堂寺、樓煩寺、文廟等十餘處文物古跡;革命紀念地有:續范亭紀念堂,原平市烈士陵園,抗日烈士紀念碑,朱德、劉少奇路居舊址,下神頭慘案舊址,峙峪慘案舊址,南神頭慘案舊址等;農業觀光游景點有山西六大溫泉之一的大營溫泉。
天牙石鼓景區
天牙石鼓山距原平市5公里,南距忻州市30餘公里。在崞陽(即原崞縣城)東南20餘公里處還有一座五峰山,古人將天牙石鼓山與其匹配媲美,時有「天牙是為天牙,五峰好比地角」。唐末詩人雍陶留有《再經天涯地角山》的四言絕句:「每憶雲山養才,悔緣名利入塵埃。十年馬足行多少,兩度天涯地角來」。天牙石山有鼓神祠,坐落於石鼓山下。祠宇坐北而南向,祠前門外有石旗桿、木雕牌坊和一對石獅,另有一座和神祠山門相對的古戲台。
崞陽普濟橋
崞陽普濟橋俗名南橋,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創建於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以後歷代曾予補修,保持了宋、金時期的石橋藝術。橋用行鏨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橋全長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兩端各有一引橋,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為石料橫旋,券口之邊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兩邊,中間雕有石獅頭,余者均勻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組畫16幅;小券口邊上雕有皎龍出水及九針圖案。
慧濟寺
慧濟寺位於市東北12.5公里處,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陽鄉練家崗村「惠濟祠」取給困苦者以好之意,整個寺院建築是典型的唐塑風格,殿內菩薩及木刻羅漢均屬寧代藝術雕塑。
崞陽文廟
崞陽文廟始建於元大德(公元1299)年間,原佔地面積近兩萬平方米。歷經明清兩朝多次修葺,計有大成殿7間,東西廊房各10間,戟門5間,欞星門坊5間,敬一亭5間,小石林亭5間,泮宮坊3間,德配天地坊3間,道冠古今坊3間,金聲玉振坊3間,庫房3間,廚房3間,宰牲房3間,守廟住房3間,崇聖祠3間,名宦祠3間,鄉賢祠3間,尊經閣上3間、下5間,文昌祠3間,樂樓3間,文昌三代祠3間,魁星樓1間,忠義祠3間,明倫堂3間,節孝祠3間,教諭署講堂3間,訓導署大門3間,講堂5間,儀門內正廳3間,儒學大門1間等百楹建築。
土聖寺
土聖寺位於市城區西南30公里水油溝村附近,背靠雲中山脈,因該寺原有山林土地上千畝,土地收入豐盛可觀,故而得名,據考始建於唐,「施火毀於火,明隆慶,萬曆年間先後重修復,每年四月初八政祭。」寺院兩側有一清泉,名曰「靈泉」故又取名靈泉寺。
崞陽關帝廟
崞陽關帝廟位於崞陽鎮東關。據碑記載,關帝廟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關帝廟座北向南,原有關公殿、戲台、東西配房、聖母殿、三義殿、龍王殿、山門等建築,構成總體平面為長方形。戲台、西配房已無存,余其皆完整。關公殿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前有廊子,並有磚鋪月台,四周有石質欄桿,欄桿左右各有望柱四根,前有八根。題記為清咸豐元年重修。關公殿後有小式木作聖母殿、龍王殿、三義殿各三間,均系晚清建築。山門有台階十四階,逐級而上,又有台階八級,並有磚鋪平台,四周有磚砌花欄。山門門額上書「關帝廟」,門前有照壁一座,石獅一座。
F. 原平普濟的歷史。
原平,早在舊石器中期,便有原始部落群聚居。目前發現的6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4處在同川,分別是劉河底遺址、白溝遺址、東社遺址、趙村遺址。而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共發現123處,同川就佔了27處,分別是王北窯遺址、王家崗遺址、劉長崗遺址、大腦山遺址、西頭遺址、薛家莊遺址、薛家莊南遺址、北頭遺址、中三村遺址、棗坡遺址、溝里遺址、都庄遺址、南寨遺址、四十畝地遺址、城頭遺址、西頭庄遺址、羊嘴梁遺址、上南白遺址、溝北遺址、朱東社遺址、呼家崖遺址、王東社遺址、合村遺址、磨灣遺址、楊家嘴遺址、貴儒遺址、永興庄遺址。
受五台山佛教聖地的影響,同川又是台外寺廟的集群地,大量的寺廟星羅棋布般分散於山麓、溝壑、村莊,成為厚重文化積淀中一道耀眼的風景。城頭村吉祥寺、趙村資福院、福壽山玉泉寺、尚義柏塔寺、明鏡山佛殿、貴儒功德寺、西山底佛殿、北社東洪福寺、回光嶺觀音寺、薛家莊佛殿、白鶴山顯聖祠、北社東歇馬殿、北河底護國寺、朱東社佛殿、合村普濟寺、王東社銅佛寺、都庄華嚴寺、宏道觀音寺、南社普濟寺等,以及城頭村文廟、堯山堯廟、觀里棲真觀、上庄玉皇廟、將軍山韓厥將軍廟、宏道三教廟、西頭趙盾廟、漆郎山豫讓廟、上社岱山廟、山西關帝廟、南旺村七廟等等。如果一個個去追尋,恐紙短難敘。
G. 原平市東魏長城遺址在哪
原平市段東魏長城遺址於寧武縣東庄鄉三張庄後村向東5.5千米延入原平,經後口、龍宮、段家堡、官地等四個鄉,於官地鄉黑峪村北300米處止。境內約長43千米,大體呈東西走向。
後口鄉段長城遺址自北梁村西1千米處開始,東經北梁村、白草窳村、縻子窪村、長畛村、於長畛村南100米越無名河、北同蒲鐵路,又經四十畝村,進入龍宮鄉界。大體呈東西走向。只有四十畝村附近局部南折,全長約為19千米。
H. 山西有哪些名勝古跡
1、懸空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峭壁間,原叫「玄空閣」,「玄」取自於中國道教教理,「空」則來源於佛教的教理,後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
2、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3、平遙古城: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4、五台山: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介於北緯38°55'—39°66'、東經113°29'—113°39'之間,景區規劃面積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轄面積436平方千米。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5、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I. 尋十個文化遺址或非文化遺址的簡介。
1.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明清兩朝的皇宮。位與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佔地面積極分子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米。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傑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
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佔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3皖南古村落
西遞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東南部,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426.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坐落於玉龍雪山腳下的金沙江畔,古城東南是數十里良田闊野。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取名大研鎮(硯與研同音)。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始建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陵寢。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武侯祠(指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並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1672年清朝 康熙年間(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成都境內除武侯祠外其他三國文化遺跡
5西安3000年前的西安是中國古代王朝的核心要塞。現在很多遊客湧向西安,參觀當時留下來的珍貴兵馬俑。秦始皇陵中埋藏著多達6000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真人一般大小的兵馬俑,讓如今的西安蜚聲世界。考古發現,當年修建陵墓時耗資巨大,大量的人力物力,無法估價的財富和水銀才換來了秦始皇陵 6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並向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豬首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出土時代最早的龍形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 的傳人。7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歷)即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行宴會的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島瑤台,再現《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園勝景,如蘇州的獅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於園中。長春園內還有一組歐式建築,俗稱西洋樓。圓明園還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
咸豐十年(1860)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啟爾中將於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兩天兩夜。
同治年間(1862~1874),同治帝准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後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1979年,圓明園遺址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圓明園遺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開。現被辟為圓明園遺址公園。 8廣西白龍珍珠城遺址古珠城曾是令人驕傲的南珠標志,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古珠城殘留下的歷史遺跡,在今鐵山港區營盤鎮境內,距北海約60公里。這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位於到城東南36公里營盤鎮白龍村。珍珠城又名白龍城,傳說古時有一條白龍飛到這里上空,落地不見蹤影,人們認為白龍降臨乃吉祥之地,便從那裡建城,稱為白龍城。該城瀕臨大海,離海不遠有珍珠母海多處,尤以白龍楊梅池最大。此地歷代盛產珍珠,質優色麗,以「南珠」之稱聞名於世。流傳多年的民間神話故事《合浦珠還》就發生於此。城為正方形,南北長320米,東南寬233米,周長1107米,牆高6米,城基寬6米,條石為腳,火磚為牆,中心黃土夾珠貝夯築而成。面積七萬多平方米,分東、南、西三個城門,門上有樓,可瞭望監視全城和海面,城內設採珠公館,珠場司、鹽場司和寧海寺等。城牆內外砌火磚,中心每10公分一層黃土夾一層珍珠貝貝殼,層層夯實,珍珠城因此得名。城牆周圍可見古代加工作坊的遺址和明代欽差大臣《李爺德政碑》《黃爺去思碑》等的遺跡。殘貝散落,遍地皆是,可見當年採珠之盛。 9青島山炮台遺址公園坐落在風景秀美的青島山上,為島城最佳觀景點之一,這里曾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亞洲唯一的戰場,其地下工事保存完好,是一處集教育、休閑、游覽為一體的人文景觀。 10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 黔西沙井觀音洞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句。因為他的名氣大,文章又很動人,這「不毛之地」便深深印入人們的腦海,把莽莽的雲貴高原想像成一片荒漠。一陣陣「蠻煙瘴雨」,把雲貴漫長的歷史湮沒,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找回這「失落的文明」。在此之前,人們研究貴州歷史,翻遍了浩繁的史書,好不容易才尋找到幾條關於牂牁、夜郎的史料。可是,仔細算來,也不過兩三千年的歷史。1964年,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試掘了黔西觀音洞遺址,揭開了貴州「史前文化」的帷幕。「史前文化」是一部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它彷彿是一座巨大的無字碑,碑上雖然沒有鐫刻文字,但那點點斑痕,卻依稀可見人類童年時代的足跡。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的發現,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了極其邈遠的太古,使貴州的歷史線索突然向前延伸了24萬年。001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布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入「國保檔案」。這是貴州「史前文化」的「第一樂章」,是貴州悠久文化的源頭,在此之後,古人類在貴州這塊土地上的活動更廣,創造更多,已發現的古人類、古文化遺址將近百處,在全國佔有重要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