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南陵古銅礦遺址

南陵古銅礦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4 23:59:42

㈠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1973年秋,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在銅綠山開采時,發掘出13柄銅斧,最大的一個重達回3.5公斤。隨後,一答柄銅斧寄到了國家歷史博物館,引起國家文物部門高度重視。
1974年春,考古部門在銅綠山發掘出一個面積達2平方公里密如蛛網的地下迷宮,包括西周至漢代數百口豎井、斜井、盲井,以及百餘條平巷等采礦遺跡,並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煉銅豎爐和開采工具。
這一發現,震驚了世界考古界。英國、德國、日本、瑞典、澳大利亞等國的考古學者蜂擁而至,贊嘆不已:「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古跡!可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1982年,國家將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列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4年,銅綠山開建古銅礦遺址博物館。
1991年,國務院下文「劃定紅線」,要求古銅礦遺址負185米以上及周邊80畝范圍內的礦產資源不予開采。
1994年,國家文物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將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2006年12月,因「周邊環境太差,其地位與形象不符」,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從候選了10年的《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中撤了下來。

㈡ 安徽蕪湖有哪些名人古墓

王稼祥(11中附近)
戴安瀾 (具體位置在小赭山上,山頂有電視發射架的那一個)
古代遺址有很多,神山的干將砥劍石,廣濟寺的古塔(千年歷史了)

這是有關蕪湖的典故

(一) 八百里皖江浩浩盪盪,見證了蕪湖源遠流長的歷史。

就像接連在繁昌發現的人字洞舊石器遺址、柯家沖古瓷窯遺址、三山的商周遺址,還有著名的蕪湖城隍廟遺址、南陵縣大工山古銅礦遺址(已探明西周至唐宋時期的采礦、冶銅遺跡共35處)。翻開蕪湖的古文明歷史,我們能發現足下的這塊土地曾擁有「楚王城」、「三國東吳城」、「王敦城」、「宋城」和「明城」等眾多古跡遺址,展示了古城文明的燦爛輝煌。

蕪湖是一座古城,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春秋時,因「地勢低窪,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邑址位於今市區東南20公里處,為蕪湖聚落之起始。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此地因「地卑積水,而生蕪藻」,故名「蕪湖」,並始設蕪湖縣。三國時,蕪湖是孫吳抗拒曹魏的重要據點。吳黃武二年(223),縣址由鳩茲故地遷止青弋江口。

這里,有中國第一個煉鋼遺址——神山。舊石器時代文物以及古銅冶煉遺址證明,古代蕪湖的冶金和製造工業技術水平就十分發達。《圖經》雲:「縣東北六里的赤鑄山有干將墓,神山上有磨劍池。干將淬劍於此。上有磨劍石」。這是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干將和莫邪夫婦為楚王在此煉就了舉世聞名的雌雄劍。《中國通史簡編》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最早,而且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早。」1978年,北京大學侯仁之教授來神山實地考察之後,次年即在全國政協會上發言,呼籲人們保護這一世界上最早的煉鋼遺址。

這里,有佛教「金地藏玉菩薩」第一行宮——「小九華廣濟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公元894年至898年的唐代時期,赭山就建成了「永清寺」,到公元1008至1016年間的宋代中祥年間又改為「廣濟寺」,並一直沿襲到今天。它和宋代治平年間(公元1065年)建於赭山南坡的磚塔相映成輝,形成了「赭塔晴嵐」景觀。宋代時,美妙的「赭塔晴嵐、雄觀江聲、天門煙浪、荊山寒壁……」等「蕪湖古八景」已基本形成。

這里,有名揚華夏的圩田水利工程——萬春圩。嘉佑六年(1061年),沈括任安徽寧國縣令,倡導並發起了修築蕪湖地區萬春圩的工程,一次就動員民工達1.4萬餘人,開辟出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頃。這是當時江南最大的修圩——堤垸工程,修復後,圩內及周邊地區廣泛受益,因而命名為「萬春圩」,沈括著有《萬春圩圖記》。今天的萬春圩依然在發揮作用,已有蕪湖學者提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

這里,自古以來便是工貿重鎮。南唐時「樓台森列」、「煙火萬家」;宋代冶煉走向鼎盛,史稱「鐵到蕪湖自成鋼」。明朝成為當時的印染中心,有「織造尚淞江,漿染尚蕪湖」的記載。清代蕪湖著名鐵畫藝人湯天池和當時的姑熟畫派代表人物蕭雲從合作,以錘為筆,以砧為硯,以鐵為墨,鍛造出了中華一絕———蕪湖鐵畫。 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開蕪湖為通商口岸後,蕪湖成了米業商埠,商貿日興。因蕪湖水運交通發達,李鴻章便出面將在外省的米市遷至蕪湖,從此蕪湖米市開始興旺,位居中國四大米市之冠。蕪湖逐步發展成為長江下游內外貿易的主要商埠和港口,也成了安徽近代工業的發祥地。

伴隨經濟發展、城區擴大興旺,促進了以寺廟為主的園林風景開發。東晉永和年間(公元345年)就建成了永壽院,(北宋二年改為吉祥寺,即今天的吉和街道所在地)。其建築之華麗,香火之旺盛在當時也是少有的。寺的北面,還有「觀瀾亭」、「三元殿」等,今沿河路防洪牆寶塔根旁的「觀瀾亭」也是根據這一古景所命名。而「雄觀江聲」之景點,現仍是吉和街的一個小巷。與此同時,一批民族式園林建築如「吳波亭」、「一覽亭」、「清輝閣」、「御書亭」等也相繼問世。明萬曆46年(公元1618年)開始建設中江塔,由於種種原因,斷斷續續前後歷時50餘年,直至清代康熙8年(公元1669年)才完工建成。 乾隆年間,「洪園」與「澹人居」兩園合並,更名為「琴余別館」,皆為蕪湖知府陳聖修佔有。到了清道光年間,官宦王澤告老歸家之後,便將其買下,加以修飾又更名為「希右園」,意欲「希蹤右軍,誓暮不出」之意。清末民初,李鴻章家族便在原有園林設施的基礎上大興土木,又相繼興建了「柳春園、煙雨墩、景春花園、長春花園」和公館等,使之初步成了一個環湖的大花園體系。然而,在1937年時,日本軍佔領蕪湖後,好山好水好景緻就從此敗壞下去。今天「吳波秋月」和「玩鞭春色」經過修葺,它那神秘的故事仍吸引著四方來客。透過一些古跡,如楚王城遺址(南陵的黃池鄉城西村)、南陵的黃墓(黃蓋之墓)、蕭雲從墓、夫子廟大成殿、衙署前門、縣學記碑(位於市十二中學內,碑文為宋代書法家米芾的真跡)等,仍能遙想當年蕪湖的盛景。

(二) 歷史上的蕪湖,水鄉澤國,自然風光宜人,歷代都有文人雅士涉足並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詞、題詠和篇章。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蕭繹)即寫下了《泛蕪湖》詩,歌詠蕪湖山水。唐朝詩人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中唐詩人劉秩《過蕪湖》的贊美詩:「百里蕪湖縣,封候自漢朝。荻林秋帶雨,沙浦晚生潮。近海魚鹽富,頻淮粟麥饒。相逢白頭叟,擊壤頌唐堯」。宋代文學家梅堯臣的《時魚》:「四月時魚卓浪花,漁舟出沒浪為家。甘肥不入罟師口,一把銅錢趁槳牙」。 玩鞭亭歷來是游覽名勝,留有甚多文人題詠。李白《南奔書懷》詩雲:「顧乏七寶鞭,留連道旁玩」,即指此典故。公元1084 年(元豐七年),應蕪湖東承天院方丈蘊湘之約,宋代文豪蘇東坡攜幼子蘇過自黃州(今湖北黃岡)乘舟抵蕪,為剛竣工的玩鞭亭和夢日亭題詩。蘇軾在東承天院揮毫書下《湖陰曲》七言古律一首,詠嘆的是蕪湖八景之一「玩鞭春色」的故事。蘇轍「馬鞭七寶留道左,猛士徘徊不能追」,黃庭堅「至今亭竹根延蔓,尚想當年七寶鞭」,讀之令人感慨不已。 北宋詩人林逋因流連蕪湖美景而留下「詩中長愛杜池州,說著蕪湖是勝游」的佳句。著名詩人黃庭堅因欣賞蕪湖的山水勝境,而在赭山廣濟寺中的滴翠軒內讀書居住,研究詩文。蕪湖狀元、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 「捐田百畝、匯而成湖」,形成「邑中風景最佳處」的「鏡湖細柳」風景區;並盛贊蕪湖「日照山如畫,雲濃水似煙」。明代著名戲曲作家、文學家湯顯祖的名著《牡丹亭》就是在當時蕪湖的「雅積樓」創作的。雅積樓歷經明清兩代,是蕪湖歷史上最久、藏書最多的私家書樓。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的諷刺文學巨著《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街景、風俗、人物都是取材於蕪湖,小說充滿了蕪湖一帶濃郁的生活氣息。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姑孰派的創始人蕭尺木出生於蕪湖。今存鐵畫創始人湯天池的鐵畫,都是根據蕭尺木的畫稿製成。 1918年2月,張恨水經摯友郝耕仁介紹到蕪湖《皖江報》任總編輯兼編文藝副刊。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該報副刊《皖江新潮》,曾在全國風靡一時,恨水先生當時是其主筆之一。著名女畫家潘玉良,13歲時她被賭棍的舅父騙到蕪湖,賣給了妓院當燒火丫頭,幸遇蕪湖鹽督潘贊化相救,並且替玉良贖身,跳出火炕,結成伉儷,張改姓潘,證婚人是陳獨秀。潘贊化不為世俗偏見所動支持玉良,最終潘玉良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1921年留法勤工儉學興起,潘玉良考取留法深造,從此遠渡重洋,是我國旅法最早的畫家。

(三)世紀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蒼翠的松柏之後,掩映著安徽公學的遺址,它曾被人稱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陳獨秀在蕪湖的赭山皖江中學堂和安徽公學教書期間,曾主辦過《安徽俗話報》,傳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冊「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動」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動發源地是蕪湖,而在蕪湖的活動中心則為安徽公學(安徽公學是皖江中學堂的連襟學校)。這時期的革命人士有陳獨秀、李光炯、張伯純、蘇曼殊(著名詩人、文學家、《民報》編輯)、謝無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書法家、孫中山建國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釗、柳亞子等著名人物。 現中長街20號,曾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蕪湖科學書社》,它於1903年由績溪人汪孟鄒創辦並任經理。它經歷過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北伐戰爭,且都是時代波浪的前潮,被稱為「革命的據點」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經銷的有《新青年》、《向導》、《湘江評論》和魯迅的《吶喊》等早期革命書刊。1904年下半年,時在蕪湖「安徽公學」和「赭山中學」任教的陳獨秀,就寄居在書社的小樓上,編寫半月刊《安徽俗話報》,他兩次到蕪,歷時兩年多,都是在這里居住。 1926年,現代文學家阿英曾在蕪湖主編過激進清新的《蒼茫》雜志。出生於蕪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和女作家王瑩,她的自傳小說《寶姑》將蕪湖20年代的風土人情描寫得栩栩如生,展現了當進的蕪湖風貌。1911年新劇《恨海》曾多次在大戲院內公演,開安徽話劇演出之先聲。 市區赭山內,有抗日名將戴安瀾之墓,黨和國家領導人王稼祥紀念館;鏡湖西南有紀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書記王步文犧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瑩紀念館,有曾在蕪湖編著早期革命書刊《蒼茫》的阿英藏書室,還有孫中山光臨蕪湖的地方;革命先輩惲代英、蔣光慈、劉希平等早年在蕪湖活動時的舊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軍,就是在蕪湖荻港上的岸,這些都是「紅色之地」的閃光點。

㈢ 江西瑞昌銅嶺商周銅礦礦冶遺址的出土文物

銅嶺銅礦遺來址位於江自西北端的瑞昌市夏畈鎮的幕阜山東北角,為商周時期的遺址。遺址分采礦區、冶煉區兩部分。古采礦區集中分布范圍約7萬平方米;冶煉區分布於礦山周圍山腳下。在采礦區內清理發掘出古豎井103口,巷道19條,露采坑7處,工棚5處,選礦場1處等遺跡。出土有石、木、銅、陶、原始瓷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500件。在冶煉區揭露春秋時代煉爐2座。出土的提升工具木滑車分別有商、西周、春秋各代之物,表明早在數千年前中國已將木製機械用於礦山開采。這批提升工具也是世界上發現的古機械物最多、最早的一批。

㈣ 江西瑞昌銅嶺商周銅礦礦冶遺址的意義

銅嶺銅礦遺址是近年中國境內發現的一處重要采銅煉銅遺存,其采冶時代從商專代中期延至戰國早期,屬所揭示的遺跡有露采坑、礦井、巷道、選礦場、工棚等百餘處,銅、石、竹、木、陶質采礦工具和生活用器數百件 ,其年代之早、保存之好、內涵之豐富,為古代礦冶遺存所罕見,它是我國冶金考古和青銅文化研究的重大發現與突破。

㈤ 銅陵金牛洞古采礦遺址的遺址修復

金牛洞遺址僅為鳳凰山古礦冶的一個采礦場,附近的葯園山、虎形山和萬迎山都曾發現過不少古代采礦井巷,其時代跨度從春秋至西漢。西南面800餘米處的萬迎山,古代煉渣遍地皆是,分布范圍約2平方公里。另外,這一帶還出土過銅錠和石質鑄范,可見,鳳凰山古礦區當時是一處規模較大的綜合銅工業區。金牛洞古采礦遺址遺存豐富,場面壯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安徽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僅是古銅都銅陵礦冶歷史的一個有力見證,也是我國有一定代表性的一處重要古銅礦遺址。為了向人們展示中國古代銅礦采冶技術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開發以銅為主的人文歷史景觀,1992年以來,銅陵市人民政府在國家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重視關心下,撥款著手對金牛洞遺址進行修復保護,成為我國繼湖北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後第2個正式對外開放、供遊人參觀的古銅礦遺址。
修復後的金牛洞遺址氣候宏偉、場面壯觀。象徵著1992年的92根水泥立柱用古銅色鐵鏈相連,一棵棵翠綠的松柏簇擁,將遺址緊緊環抱,給人們以古銅礦遺址特有的凝重和庄嚴。入口處正中重達2噸的銅牛雕塑,花崗岩基座上刻有原文化部長朱穆之先生題寫的「金牛洞古采礦場」七個嵌金大字。西側為寬敞的停車場,北面是遺址陳列館,西南面沿相思河岸建有題詞廊和銅陵地區礦物岩石林。遺址邊坡上支撐的錐空網架,猶如一把撐開的巨傘,將裸露的古礦井遮掩的嚴嚴實實,更讓人感到神秘和遐思,遺址北坡將設置的空中走廊,使觀眾貼近懸壁上的采礦井巷,盡意領略古遺址的壯觀場面。另外,在遺址的圍岩上文物部門還准備設計復原一至兩處古代采礦井巷,便於觀眾身臨其境,直接體味古代礦工生活。集文物保護與展示,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金牛洞古采礦遺址,現已成為古銅都一個重要的文物旅遊景點。

㈥ 中國古代對銅礦的開采何時初具規模中國最早的一處采銅遺址位於何地

據考古學家考復證,中國古代制對銅礦的開采最晚到商朝時期就已初具規模。1989年1月27日《中國文物報》報道,在江西瑞昌銅嶺,科學家們發現有一處中國商朝時期的大型銅礦遺址,這是科學家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一處采銅遺址。這個遺址的面積約25萬平方米。科學家們在已挖掘出的300平方米范圍內,發現有豎井24口,平巷3條,露天采礦坑一處,選礦槽一處。這些發現說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商代時期就已會採用豎井、平巷、坑采等聯合開采方法來開采礦物。

㈦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的現狀

1974年春,考古部門在銅綠山發掘出一個面積達2平方公里的地下迷宮,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煉銅豎爐和開采工具。經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論證認定,這一古銅礦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最久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銅礦遺址,是中國青銅文明的活化石。
在2006年8月,這一國寶級活化石,突現裂隙沉降,面臨坍塌危險。
從大冶市城區往西南約走3公里,進入了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礦區。幾分鍾後,一個雜草叢生的紅色院落出現在眼前。院牆外,殘垣斷壁,石渣滿地,到處是鑽探留下的圓柱狀石料。 距院牆不足百米,是有色金屬公司開采後留下的巨大礦坑,深達百餘米,使礦坑與遺址之間形成一個陡峭的坡面,古銅礦遺址就坐落在這樣一個人工形成的懸崖峭壁之上。
遺址大院門前是一段約300米的坡面泥巴路,道路坑坑窪窪,滿是拳頭大小的石塊和碎磚。一名看守人員正准備鎖門,「閉館了,現在不能參觀。」門上貼著一張告示:「因工作需要,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將於2007年6月8日起停止對外開放,特此通告。」
博物館四周牆體及地面亦出現大量裂縫,一樓警務室破舊的木門緊閉,門扣及掛鎖早已生銹。吊頂也殘破不堪,館四周的玻璃窗滿是灰塵,蛛網密結。

㈧ 銅錄山古礦遺址有多少年了有什麼研究價值

據銅錄山古礦遺址和冶銅遺址的發掘,可以看出我國早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有了相當發達的采礦技術和冶鑄工藝。
錫和鉛都是組成青銅合金的重要元素,考古發掘表明商和西周都有青銅器和鉛器。鋅開始冶煉的時間尚待查明,至遲在明代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已大量生產金屬鋅。
辰砂在我國古代是一種貴重的顏料和葯物,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就已大量開采。
到戰國時已向鐵器時代邁進。當時(公元前5~前6世紀間)冶鑄生鐵已應用於生產,這比歐洲至少要早一千八九百年。隨著冶鐵業的發展,發現和開採的鐵礦越來越多,鐵礦山分布相當廣泛。
據考古證實,黃金的淘冶加工技術,早在商代以前就已出現。到戰國時期,楚國已用黃金作為貨幣。漢代公私所藏黃金甚富,王莽時期(公元1世紀),政府所藏黃金合179 200kg,這個儲金量恰巧和羅馬帝國的黃金儲量相等。
銀器在戰國到漢代的墓葬中已作為隨葬品,由此可見,當時不僅能采冶銀礦石,而且加工製成銀器的工藝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如上所述,我國古代礦業不僅形成時間早,而且水平高,這種礦業繁榮一直延續到明、清。

㈨ 南陵奇石初探

An explorstion of Nan Ling's rare stone

南陵縣位於安徽省的東南部,現為蕪湖市所轄,總面積1236.7平方千米,其西南部多低山丘陵,崗巒起伏、溝壑縱橫,四季風景如畫,有全國重點名勝五霞洞和安徽省重點名勝西山風景區,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留下《南陵別兒童入京》詩篇;東北部為河谷平原,一馬平川,河網交錯,著名的青弋江和奎潭湖碧波盪漾,素有江南澤國水鄉之美譽。南陵獨特的地理環境塑造了獨特的南陵奇石。筆者從石種分布、奇石特色、形成成因三個方面介紹南陵奇石,意在拋磚引玉,與廣大石友互相學習,互相切磋,共同進步。

中國觀賞石.5

石種繁多,分布廣泛

南陵縣奇石資源十分豐富,奇石種類多樣,分布廣泛。總體來說,奇石產於兩類地區。

一是丘陵山區。在廣袤的804平方千米的丘陵山區分布著多種多樣的奇石,如煙墩、三里、峨嶺、城關、丫山、何灣、綠嶺、戴匯、工山、家發等十多個鄉鎮的山山嶺嶺、河流洞穴、九沖十八坳,奇石隨處可見。主要石種有:火山石、白雲石、千層石、龜紋石、太湖石、鍾乳石、流紋石(紅紫色流紋石)、黃蠟石、黃蠟石晶體、黃蠟珍珠石、黃蠟葡萄石、黃蠟凍石等,還有黃蠟虎皮石、墨石、浮雕墨石、浮石、雲母石、八角石;由於南陵地下礦藏豐富,有西周時期的古銅礦遺址、煤礦遺址,因此礦物晶體品種也較多,有孔雀石、方解石、石英,以及它們的共(伴)生體;而古生物的大量堆積,地下動、植物化石更加豐富,有曲雕筆石、柵筆石、狹窄柵筆石、梯形柵筆石、丁氏始石燕、羽齒蚶、王冠蟲、冬納氏螺、剌頭蟲、雙扭貝、線紡石燕貝、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以及多種魚化石、植物化石。

二是河谷平原地區。奇石主要分布於南陵東部邊陲的青弋江流域,以及葛林、奚灘、弋江、東河四鄉鎮沿江、沿線地帶的102平方千米范圍內。主要石種有:紅蠟石(紫紅、淺紅、土紅、血紅)、雞血凍石、黃蠟石(老黃、深黃、嫩黃、蛋黃)、黃蠟凍石、黑蠟石(眉紋黑蠟、水紋黑蠟、魚紋黑蠟、馨石黑蠟)、白蠟石(白紋白蠟、瑪瑙紋白蠟)、雲錦石(紋圖雲錦山水,樹木、花鳥魚蟲雲錦)、象形石(各種動物、日月星辰、文字象形石)、雕刻石(浮雕、鏤雕、雕塑)、五彩石(赤橙黃綠青藍紫,互映生輝),還有罕見的瑪瑙玉石(白黃紅紫色共存),罕見的磬石(黑磬石、灰黑石)聲音清脆悠揚。

風韻雄奇,氣韻清麗

從筆者尋找和收藏的南陵奇石來看,既具有瘦皺透丑之幽古,又具有質形紋色韻之奇麗。具體地說,丘陵地區奇石以雄渾、粗獷、奇特、沉穩、蒼古的風韻見長;河谷平原青弋江奇石以圓潤、細膩、玲瓏、清秀、亮麗的氣韻見美。所以,南陵奇石具有本地區的特性、特質、特點和特色,每一枚奇石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都是大自然萬物的縮影,都給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

滄海桑田,塑造奇石

南陵縣不同的地史時期,經歷了不同的地質作用。從寒武紀到第三紀沉積了一套以濱海、淺海相為主的地層。寒武紀以碎屑、化學、生物沉積為主。泥盆系為石英砂岩、粉砂岩和泥質粉砂岩;石炭系為頁岩、石英砂岩和砂質頁岩;二疊系為黑色炭質頁岩、硅質岩和黃綠色石英砂岩;三疊系為灰岩、紫紅色砂岩;侏羅系為一套火山岩系,包括火山熔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以及正常沉積的岩石,岩性主要為灰質礫岩、紅色砂岩、流紋岩、灰色安山岩、氣孔狀安山岩、凝灰質粉砂岩、肉紅色流紋岩、黃綠色砂質泥岩、鈣質粉砂岩、細粒岩屑砂岩、頁岩等。在南陵縣蝌蚪山(破頭山)火山口周圍的紫紅色流紋岩呈放射狀分布;白堊系為紅色礫岩、砂礫岩、暗紅色礫岩、砂岩及泥質粉砂岩;第三系為砂礫岩、粉砂岩、砂質泥岩、紅色碎屑岩,其上為第四紀沖積、坡積和殘坡積所覆蓋。另外,區內還有花崗岩和大理岩等變質岩分布。構成上述地層的岩石,為本區豐富的奇石資源提供了物質基礎。

【名稱】清溪石上流

【名稱】山

發育於三疊紀中晚期至侏羅紀的印支運動使本區由茫茫大海轉變為陸地,而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更為強烈,形成了本區「左挖山,右帶水」的地形地貌。它使上述地層大面積裸露,山上山下、斷崖沖溝、河流洞穴、山坳丘堆中所蘊藏著的大量奇石,或溢於地表,或埋藏於地下,有極大的開發前景。

南陵青弋江流域是奇石的聚寶盆,地處南陵東部河谷平原之中(南陵盆地),其上游之水,從黃山、太平、旌德、涇縣直瀉而下,夏季山洪暴發所引發的山體滑坡,使大量的山石搬運至此,奇石暴露於淺水之中和沙灘之上。

綜上所述,南陵奇石有兩種說法,一是黃山「飛來」,二是本地造就。筆者認為各有其道,兩者兼而有之。

【名稱】雲錦仙女鶴壽圖

㈩ 南陵有什麼東西能象徵南陵並談談這一象徵!

比如西周銅礦冶煉遺址、土墩墓群、烏霞寺。
南陵縣名由來、含義,其說有三:[唐]<括地誌>賀次君<輯校>)記載:「南陵故縣,在雍州萬年縣東南二十四里。漢南陵縣,本薄太後陵邑,陵在東北,去縣六里」。以僑置縣而得名。漢為京兆尹屬縣,亦謂「南霸陵」,因置縣而奉寢陵,即漢文帝薄太後葬所。故治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北宋樂史編著的《太平寰宇記》記載:「南陵縣,緣山為名。」取地處江南陵阜間為名,系增置縣。民國20 年(1931 年)5 月版《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晉置南陵戍。南朝梁置縣。」由東晉於沿江南岸赭圻屯所置南陵戍而來。民國一說較為有據。
南陵歷史悠久,在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棲息。據考證,在距今2500--3000年前西周時期,南陵縣境是吳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名將周瑜曾為南陵第一任縣長。西周至唐宋時期,南陵曾延續1000多年進行大規模冶煉活動,為中國銅文化發祥地之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工山古礦冶遺址是當時的冶銅工業基地,面積有40平方公里,書載:"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可見冶銅場面之壯觀,規模之宏大。千峰山土墩墓是早期吳都牯牛山古城的墓葬區。南陵山青水秀,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寓居南陵,後奉詔入京;南陵地靈人傑,明代有抗日援朝收復平壤的龍虎將軍沈煉,清代有駐美紐約第一任首席領事徐乃光,民國時有畢生致力於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學博士梅光迪。
南陵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是蕪湖市管轄縣之一,地處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過渡地帶,是通往"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重要門戶。

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春谷縣,三國名將周瑜為南陵首任春谷長,南朝梁武帝(公元525年)始置南陵縣。南陵銅礦采冶始於西周,為中國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遺有大工山銅礦遺址和皖南土墩墓群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安徽南陵國家鳳丹生物產業基地"獲得國家林業局批准認定,成為本次認定的全國3個林業生物產業基地之一。

合福高鐵南陵站已建成,2015年6月28日通車,南陵進入高鐵時代。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