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遺址
㈠ 三國時劉備的皇宮在什麼地方
三國時劉備的皇宮在成都,具體位置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武擔山之南的今八寶街一帶,另一種是在今日的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從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結合文獻記載和近年的考古發現,蜀漢宮城遺址,極可能就在當年挖出石犀的天府廣場東北側,今四川大劇院(原鍾樓處)附近一帶。
考古人員介紹,直到明初,天府廣場及周邊仍被視作蜀漢宮城所在。《明太祖實錄》記載在成都修建蜀王府時,就曾有「以蜀先主舊城水繞處為外垣、中築王城」這樣的表述。而根據《三國志·鍾會傳》等文獻推測,蜀漢皇宮,和當年的益州州府、蜀郡郡府距離很近。
四川大劇院古遺址中,石犀的傾倒地和規模巨大的夯土台基恰巧位於同一文化層。而根據史料記載,石犀的擺放處極可能就是州府或郡府等建築的門外。
(1)劉備遺址擴展閱讀:
蜀漢皇宮位置的考古證據:
2013年初,在天府廣場東北側的四川大劇院建築工地上,一尊神秘的石獸驚天出世,引起不小轟動。經多位考古專家考證,石獸製作年代大致距今2000年,或為李冰治水時製作的鎮水石犀。這尊約9噸重石獸的出土,搶了這次考古發掘的所有風頭。事實上,在這個工地上,考古人員還有更多發現。
隨著考古的推進,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南北殘長39.5米、東西殘寬22.9米的台基。這處基址由泥土夯築而成,土質緊密,台基上還殘存排列了3排的9個柱礎坑。更讓考古人員驚喜的是,工地還出土了五銖、太平百錢、定平一百、直百等錢幣。
根據遺址地層的疊壓和打破關系,以及建築材料的時代特徵,考古人員推測,這處建築基址的修築年代約在東漢末或稍晚,廢棄年代則大約在三國末年,下限不晚於西晉。而建築的性質,極可能是東漢末年或蜀漢時期的一處高等級建築。
㈡ 劉備墓在哪裡
奉節文物的搶救性發掘正與三峽工程水位賽跑。劉備究竟埋在哪裡?是在奉節夔州賓館下還是在成都武侯祠?在滔滔長江水將要淹沒這座千年古城之際,劉備墓顯得越發神秘起來。 據勞動報報道,奉節人說起劉備墓,滿臉好奇和神秘。在縣委、縣府附近的仿古建築夔州賓館里,神秘感撲面而來。劉備墓就在我們腳下的泥土裡。 但是,很多人反對這種說法,以成都武侯祠為代表。據《三國志》載,劉備4月死於奉節,5月啟運,8月到達成都,劉備就葬在武侯祠,此為「成都說」。 郭沫若反對「成都說」 中國史學泰斗級人物郭沫若最先公開反對「成都說」。郭老1961年在奉節認為:4月到8月酷暑難當,當時還沒有甲醛和水晶棺等「保鮮設備」,劉備若真運成都,早已屍水長流。總之他認為,劉備墓在武侯祠缺乏依據。而很久以來,成都劉備墓只是個衣冠土冢的說法一直占上風。 經多年建築挖掘和探測發現,奉節人對「劉備墓在奉節」的說法充滿信心。 20世紀60年代修縣委辦公樓時,曾挖出一個大洞。原縣交通局局長孫華奎冒險走了一段就不敢再往下走了。縣府在修建原四川汽運公司出城公路時候,曾挖出一條1米寬的土槽。這一洞一槽,當時被文物界認為是劉備墓的墓道,但因缺乏資金和確鑿證據,封存至今。 但土槽引起了文物界的極大關注。安徽物理探測所1982年應邀前往探測,發現夔州賓館地下有18米的空洞,並有金屬反應,推測可能是金屬隨葬品或鐵墓碑(據史載,劉備墓系鐵碑封門)。在後來的多次探測中,均有相同報告。 史料也為「奉節說」提供了佐證,目前有四種版本的劉氏家譜均記載劉備葬於夔州府後花園,即現在的奉節舊縣城夔州賓館內。 「奉節說」也存懸念 但劉氏家譜也給「奉節說」帶來麻煩:奉節在唐代改信州為夔州,三國時代還不稱夔州,其「夔州府後花園」與年代矛盾。 「奉節說」的專家立即反駁:稱謂不是大問題,後人可以沿用「夔州」稱謂。明代《夔州府志》繼續反駁:「昭烈之陵依依,甘後之墓匿匿」。劉備和甘夫人感情甚篤,應該合葬。而今,甘夫人墓在夔州賓館地下已無爭議。 但奉節縣政協副主席魏靖宇稱:即使劉備墓在奉節,也不在甘夫人墓附近———考古發現,白帝城池並不是現在的奉節縣城,現在的奉節舊城建於三國之後。 這場幾十年的爭論成為學術界和旅遊界關注的焦點。人們希望打開劉備墓,親眼目睹三國皇室墓葬的輝煌。但由於多種原因,成都劉備墓還沒有發掘,也給「奉節說」留下了懸念。 奉節文物稽查隊副隊長姚炯稱,奉節目前正加緊制定發掘規劃,不知在奉節縣城全部淹沒之前,是否來得及向世人公開謎底。 要對得起祖宗子孫 三峽工程建成後,175米水位會讓奉節古城留下諸多懸念,其中劉備墓首當其沖。另外,隨著水位的上升,劉備「託孤」的永安宮、宋代糧倉、諸葛八陣的「水八陣」、「五牙戰船」和白帝城下的水軍基地等這些千古疑團將「懸」得更重了。但願留下的決不是千古遺憾。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說過:「我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要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據說,整個奉節舊縣城都將被納入「永安遺址」進行發掘。
㈢ 旅遊景點劉備山在哪裡
劉備山地處陽泉市中北部,主峰山勢陡峭,氣勢雄偉,勢如坐佛,巍然而立,俯瞰人間,版十分壯觀。
劉備權山主峰高達1272.6米,山脈面積近20平方公里,群山環繞,山上人文景觀十分豐富。自古以來就有"劉備山故事三天三夜講不完"的說法。
劉備山主峰一帶既有劉備廟、皇姑廟、送子觀音廟、千手千眼廟、奶奶廟,又有南天門等古建築遺址,又有白龍洞、白衣洞、方山石刻、飲馬池、拴馬環、上馬石等文化遺址,景點多達20多處。
同時望弟閣、情結鏈、三結義公園等旅遊景點正地在建設中。並與玉泉山關王廟、張飛堖公園等景點形成一條旅遊專線,使中國最負盛名的劉關張三結義美傳,重新物化為可觸可摸的活生生景物.
㈣ 蜀漢劉備登基在哪縣哪鎮
章武元抄年(221年),劉備在曹丕襲篡漢建魏後,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
歷史並未記在劉備詳細的稱帝地址,不過一般來說,皇帝會在自己的宮殿稱帝,劉備應該也不會例外。
關於蜀漢皇宮,歷史上一直存在兩種說法
。說法一:在武擔山之南的今八寶街一帶
;說法二:在今日的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
。近期有研究發現,劉備當年的蜀漢皇宮,
或在天府廣場東北側!
根據從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傳來消息,考古人員結合文獻記載和近年的考古發現,認為蜀漢宮城遺址,極可能就在當年挖出石犀的天府廣場東北側、今四川大劇院附近一帶。
希望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㈤ 劉備關羽張飛結義的地方旯台灣那個遺址
然人們把視為義結金蘭的榜樣,但是歷史的真相卻是三人並沒有結義。三人結義其實是《三國演義》作者根據民間傳說以及小說情節內容所需而編造出來的。
理由一:《三國志》、《資治通鑒》等正史中從未提及此事。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劉備在鄉里聚合徒眾時,關羽、張飛就已投其門下。劉備後為平原相,與關、張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人多的地方),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關羽還說了一句話:「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
從以上兩句話中可以看出劉、關、張三人關系密切,休戚與共,患難相攜。關羽、張飛二人對劉備忠心耿耿,在人多的地方終日侍立在劉備左右,保駕護航,不避艱險。但此句只說三人「恩若兄弟」,未見得是結拜兄弟的關系。關羽那句話進一步確定,三人未結拜,因為他稱劉備為「劉將軍」。
《三國志·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年輕時和關羽一起事奉劉備,「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其中,只提到張飛把關羽當兄長一樣看待,未提劉備。而把比自己年長的人當做哥哥來看待,稱呼某人為「哥哥」並不見得就是拜把子兄弟。
《三國志·劉曄傳》中記載: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人殺害後,魏文帝曹丕問群臣劉備會不會出兵伐吳,為關羽報仇,侍中劉曄回答說:「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殺害,如果劉備不能為他報仇,對關羽的恩義就不算全始全終了。」劉曄形容他們的私人關系為「恩猶父子」,連「兄弟」二字都未用。
以上史料說明兩個問題:其一,劉關張三人關系親密,就像兄弟、父子一樣;其二,沒有史料證明三人曾經結拜兄弟。
理由二:年齡排序有誤,如果結義,應是關劉張,而不是劉關張。
在《三國演義》的第一回中寫到,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當時劉備「年已二十八歲矣」。隨後,他在同一天先後認識了張飛、關羽兩位豪傑,彼此都有相見恨晚之意,於是次日,三人便舉行了膾炙人口的「桃園結義」。《三國演義》中說劉備當時「年已二十八歲」似是有誤。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劉備卒於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時年六十三」。由於古人計算年齡都算虛歲,照此逆推,劉備應生於161年。那麼,中平元年他應該不到二十五歲。
再看關羽。史料記載關羽生年不詳,死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元代學者胡琦經過考證,認為關羽大概生於159年,比劉備大兩歲。
清康熙年間,有人在關羽的故鄉解州(山西運城市)掘井時,掘到了關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鐫刻有關羽的家世。當時有個叫朱旦的官員據此寫了一篇《關侯祖墓碑記》,文中稱關羽生於漢延熹三年(160年)。按照這種說法,關羽也比劉備大一歲。
張飛的年齡相對比較好界定。據《關公年譜》記載,張飛小劉備四歲。
綜合上面的信息,可以得出結論,劉關張三人中,關羽最長,劉備次之,張飛最小,假如真有桃園結義,應該是「關劉張」,而非「劉關張」。
由於「桃園結義」不但無太多的歷史依據,且有漏洞,因此不可全信。民間之所以有桃園結義的傳說,可能是對史書中「恩若兄弟」的想像與附會。至於民間傳說和《三國演義》要稱劉備為大哥,是因為劉備是君,關張是臣,從行政級別上看,劉始終大於關、張。
「桃園結義」的歷代演變
《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橋段是作者根據民間傳說,配合小說情節內容所需而編造出來的。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故事在民間就已經流傳很久了。
宋元時期成形
至遲在宋代,民間就開始流傳「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宋末元初赫經在《重建廟記》中就有「初,王(關羽)及車騎將軍飛(張飛)與昭烈(劉備)為友,約為兄弟」的說法。到了元代,該故事越來越完備,並且出現了不同的版本。下面舉兩個有代表性的版本。
元雜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中對該故事是這樣描述的:
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謀自立,請關羽為帥。關羽殺死此人,隨後逃往涿州范陽。此時張飛正在當地開肉店。這天,張飛外出,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壓住一把刀,告訴伙計,如果有人能從巨石下取出刀,就將肉送給他,分文不取,並讓伙計記住他的住處。不久,關羽路過此店,聽說此事,輕松地搬開巨石,從石下取出刀,卻拒絕要肉。張飛回店後得知消息,專門去到關羽入住的客店相訪,並拜關羽為兄長。二人後來又遇到劉備,二人見劉備長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劉備大醉而卧,只見有赤鏈蛇鑽進劉備七竅之中,關羽覺得「此人之福,將來必貴」,於是又共拜劉備為兄長。三人在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並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
元代《三國志平話》中的「桃園三結義」描寫得更為真實:
關羽是平陽蒲州解良人,生得神眉鳳目,虯髯,面如紫玉,身長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傳》,每每看到亂臣賊子,就心生怒氣。後來,因本縣官員貪財好賄,殘害黎民,關羽一氣之下將縣令殺了,而後亡命逃遁,跑到涿郡。
涿郡有一本地人,姓張名飛,身長九尺余,聲若巨鍾,是當地大富人家。這天,他正站在自家門前,恰逢關公走過。張飛見這個漢子生得狀貌非俗,於是向前施禮問候。關公便把自己的事告訴了張飛,聽了關公一席話,張飛覺得關公有大丈夫之志,於是邀其到酒店共敘。二人把盞相歡,言語相投,好像老朋友一樣。
這時,恰逢劉備在街上賣草鞋,賣完後也來酒店中買酒吃。關、張二人見劉備生得狀貌非俗,有說不盡的福氣。於是,關公向劉備敬一杯酒,這劉備也不客氣,一飲而盡。聊了幾句之後,三人乾脆坐在一個桌子上了。喝了一會兒,張飛說此處說話不方便,請劉、關二人去他家中一敘。在張飛家的後桃園內,三人在亭內擺酒暢飲。席間,三人各序年甲:劉備最長,關公為次,張飛最小。於是,三人結為兄弟,大者為兄,小者為弟,又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
《三國演義》中達到頂峰
毫無疑問,是《三國演義》把桃園結義這個故事發揚光大,並推上了道德的最高峰。時間進入明代,桃園結義的故事在民間已經流傳甚久,且版本眾多。羅貫中將歷代的「結義故事」去粗留精,刪除了一些荒誕的成分,寫出了「桃園三結義」的經典版本。在《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人在國難當頭,欲投軍破賊、保國安民、共舉大事這個目標一致的大前提下結為兄弟。這樣一來,故事的立意較其他版本要高,朋友關系也拔高了一截。再加上,《三國演義》本身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的背景是真實的,因此,「桃園結義」也更加令人信服了。
民間為什麼津津樂道
在以《三國志》為主的正史中,曹操其實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以劉備為首的劉、關、張、諸葛亮等也並不是正義、忠義的化身,而僅僅是當時三方政權割據中的一方而已。但在其後的幾個朝代中,這兩方的形象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曹操逐漸變成了奸雄,劉備一方成了正義的化身,尤其是關羽和諸葛亮更是被逐漸神化,被賦予了和皇帝平級甚至高於皇帝的地位。直至今日,我國各地的關帝廟有幾千座,比孔廟還多。這個戲劇化的逆轉主要是在唐、宋時期發生的,南宋時期是主要的轉折點。
北宋末年,在經歷了「靖康之恥」後,北宋政權被金兵所滅,其殘余勢力無力抗戰,偏安一隅,在臨安(杭州)建立了首都。當時,南宋人對占據北方的金人恨之入骨。在三國時代,曹操的魏國占據的就是北方,蜀國和吳國占據的是南方,因此,在南宋時期,凡是提及三國故事時,曹操就成了人們的假想敵。無能的政府和無辜的人民都一致把對金人的痛恨轉移到了曹操身上。因此人們也就更加拔高劉、關、張的正義的形象。
另外,中國人向來推崇忠義、道義思想,而劉、關、張三人的故事正好滿足了這個心理需求。加之,中國歷史上向來把劉備作為正統的漢室宗族,曹操則被看作是篡權的奸雄,所以,人們也願意讓劉備有兩個武功高強,赤膽忠心的兄弟。而《三國演義》明顯是支持劉備而貶低曹操的。
知道了這個歷史背景,在《三國演義》中出現劉、關、張結義也就不足為奇了。
㈥ 劉備的宮殿
根據網上的資料
劉備的宮殿應是後來的蜀王府
「明洪武11年(1378年),朱元璋封十一子朱椿為蜀王,於後蜀皇宮舊址興建蜀王府,佔地38萬平方米,蜀王府宮殿巍峨,園林精緻,頗具皇家氣派。」
即現在的皇城,位於成都市中心。
已於文革期間毀於一旦。
㈦ 劉備西漢在成都有遺址嗎
武侯祠。武侯祠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
㈧ 三國時期遺址
四川多。。全是蜀漢的
成都境內除武侯祠外其他三國文化遺跡
(一)、市區:
1.衣冠廟/在武侯祠南約1.5公里處,其得名源於此地原有關羽衣冠墓。
2.桓侯巷/成都萬里橋和衣冠廟之間原有一座墓,人們認為是桓侯墓,墓所在的巷道也被成為桓侯巷。
3.萬里橋/成都南門原大橋名叫萬里橋,其橋為秦國蜀郡太守李冰所建。自三國後,人們一直稱其為萬里橋。此橋今已不存。
4.諸葛井/成都江南館街有一井,人們稱為諸葛井,相傳為諸葛亮所開鑿。井旁曾修有諸葛祠,現井、祠皆毀。
5.龍泉洛帶鎮/相傳劉禪在此落玉帶於井。
6.黃龍溪/相傳劉備稱帝時,此地出現黃龍。
7.黃忠墓/成都西郊在清道光年間曾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有「黃剛侯諱漢升之墓」,於是人們在此修建了黃忠祠,塑黃忠像。「文革」中黃忠祠、墓被毀。
8.洗馬塘/在成都市和平街小學內。塘邊相傳為趙雲住地遺址,而池塘就是趙雲洗戰馬的地方,清初,塘邊尚有「漢順平侯洗馬池」的刻石。現塘池被填平。
9.向寵墓/原在成都市城北公園內,現已不存。
10.九里堤/成都金牛區和平鄉九里村,殘存有一條長2000多米、寬7~8米的土埂,這就是人們稱為九里堤或者諸葛堤的遺跡。諸葛亮當年為發展經濟,防禦水害,提高糧食產量,住持修建了這條攔水堤壩。宋代太守劉熙曾重修,並在堤旁修諸葛廟,現已不存。
11.張飛營/在成都龍泉驛區。這里原為漢、唐時期的古驛站,張飛營遺址就在驛站口旁邊的山上。遺址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張飛曾屯兵於此配合劉備攻打成都。唐、宋時,這里有「古張飛營」石碑,現石碑已不存。
(二)、新都
1.彌牟鎮八陣圖遺址/明代已毀壞過半,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加以補修,道光十年(1837)曾勘清,當時佔地36畝4分4厘,當時還存71壘。1981年公布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至今還存4壘,每壘高3米多。
2.八陣圖碑/新都桂湖公園,即升庵祠內收藏有原彌牟鎮武侯祠的「八陣圖碑記」明碑。碑高185厘米,寬115厘米,碑帽及篆書碑額已失,僅存碑身。碑文為陰刻楷書。
3.馬超墓/新都城南2.5公里處。新都馬超墓在明代有四川按察使楊瞻立的「漢故征西將軍馬公諱超字孟起之墓」石碑,清人馬維祺曾在墓前建馬超祠,並親書碑一通。如今馬超祠已被毀,墓僅存方圓百米的土堆。馬超祠舊址蓋起了一所馬超小學,明楊瞻碑收藏在新都文管所。
(三)、雙流
1.葛陌/在雙流縣北4公里,金花、永福鄉交界處,為諸葛亮舊居。此處原有葛陌廟,已毀,現仍有葛陌村、諸葛井。
2.大口井/九江鄉大井村,相傳諸葛亮曾於此汲水灌田。
3.石刻張飛頭/又名「福頭」,在太平鄉與簡陽縣武廟鄉交界處。
4.蔣公舊治坊/紀念蔣琬,已拆。
(四)、都江堰
1.都江堰/諸葛亮曾在此設置堰官,以兵1200守衛。
2.青城山/青城山是天師道發祥地,三國時張魯的祖父張陵曾在此設壇傳道。
(五)、大邑
1.趙雲墓和趙雲廟/趙雲死後下葬於大邑縣城東銀屏山麓。趙雲墓依山而建,狀若小丘,墓前有清康熙年間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
2.鶴鳴山/鶴鳴山在大邑縣城北15公里處,張陵曾修道於山中。
(六)、邛崍
1.臨邛火井遺址/在火井鄉,諸葛亮曾在此取天然氣煮鹽煉鐵。
2.孔明鄉/今孔明鄉。
3.邛雅驛道遺址
(七)、蒲江
1.太清觀遺址/東漢道教創始人張陵曾在此居住。
其他地區:
1、德陽市
(1)德陽市:
a.秦宓墓宅(德陽市城北2.5公里秦宓村)
b.三造亭(秦宓村)
(2)廣漢市:
a.張任墓(金雁橋西北側北外鄉桅桿村)
b.鄧芝墓(向陽鄉勝利村)
c.馬岱墓(向陽鄉張化村)
(3)綿竹市:
a.諸葛瞻父子雙忠祠(綿竹市城西郊)
b.蜀漢三叛石雕跪像(城區關岳廟內出土,鐫刻於明代,像背刻有「叛逆糜芳」、「叛逆傅士仁」、「叛逆郝普」,現存於雙忠祠內。)
(4)羅江縣:
a.白馬關(羅江縣白馬山上)
b.龐統墓、祠(羅江縣白馬關山)
c.落鳳坡(羅江縣北2公里處)
2、綿陽市
(1)綿陽市:
a.蔣琬墓、祠(綿陽市城西郊西山)
(2)梓潼縣:
a.七曲山大廟(梓潼縣城北9公里處)
b.卧龍山諸葛亮北伐遺跡(有諸葛寨、八卦井、武侯廟、飲馬池等)
c.翠雲廊(從梓潼到劍閣、閬中的數百里古道,有張飛柏、阿斗柏等)
(3)江油市:
a.陰平郡縣遺址(江油縣小溪壩鄉陰平壩,現有皇後山、點將台等)
(4)平武縣:
a.古江油關(平武縣南壩鎮)
b.李氏夫人墓(蜀漢江油關守將馬邈降魏,其夫人自縊,曾有李氏夫人祠,墓碑尚存)
3、廣元市
(1)廣元市:
a.葭萌古城(即葭萌關、昭化古城,廣元市南30公里昭化城牛頭山東北麓)
b.費禕墓(昭化古城西門外)
c.明月峽古棧道(廣元市朝天區)
(2)劍閣縣:
a.鄧艾墓、鄧艾廟(劍閣縣城北10餘公里北廟鄉孤玉山)
b.劍門關(劍閣縣城北30公里大劍山)
c.姜維墓(劍門關旁)
(3)青川縣:
a.陰平古道(相傳在摩天嶺有孔明碑)
b.鄧艾廟與武侯祠(三鍋石鄉西陽壩)
4、南充市
(1)南充市:
a.譙周墓(南充市文化宮內)
b.陳壽萬卷樓(南充城西1公里處果山)
c.王平墓(南充市永安鄉臨江村鳳凰山)
(2)閬中市:
a.張桓侯祠(閬中縣城內)
b.嚴顏寺(花冠鄉天冒水山腰)
c.瓦口關(閬中縣雙山埡)
5、瀘州市
a.瀘州武侯祠(瀘州市城西忠山)
6、樂山市
(1)夾江縣:
a.諸葛亮點將台(在夾江縣城西,距千佛岩500米處)
b.龐坡洞(傳說是龐德公隱居處)
c.漢柏(傳說為龐德公所植,在木城鄉漢柏村石面渡附近)
7、雅安市
(1)蘆山縣:
a.姜維墓(蘆山縣城東北鳳凰山);
b.姜城故址(蘆山縣城關);
c.姜慶樓(廬山縣城南街姜侯祠內)
(2)漢源縣:
a.孟獲城遺址(漢源縣城東75公里處)
8、宜賓市
(1)南溪縣:
a.桓侯宮(俗稱張爺廟,在縣城三元街)
9.達州市
(1)渠縣:
a.八蒙山古戰場(在縣東北3.5公里處,相傳張飛與張合在此交鋒,有張飛立馬銘,曾建有桓侯廟);
(2)彭水縣:
a.張飛刁斗(傳有張飛銘文);
b.張飛妍石刻(傳說有張飛手指刻字,在太原鄉英光村石彭公路西側)
㈨ 成都哪裡保留了三國時期的文化遺址。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始建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陵寢。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武侯祠(指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並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1672年清朝 康熙年間(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成都境內除武侯祠外其他三國文化遺跡
(一)、市區:
1.衣冠廟/在武侯祠南約1.5公里處,其得名源於此地原有關羽衣冠墓。
2.桓侯巷/成都萬里橋和衣冠廟之間原有一座墓,人們認為是桓侯墓,墓所在的巷道也被成為桓侯巷。
3.萬里橋/成都南門原大橋名叫萬里橋,其橋為秦國蜀郡太守李冰所建。自三國後,人們一直稱其為萬里橋。此橋今已不存。
4.諸葛井/成都江南館街有一井,人們稱為諸葛井,相傳為諸葛亮所開鑿。井旁曾修有諸葛祠,現井、祠皆毀。
5.龍泉洛帶鎮/相傳劉禪在此落玉帶於井。
6.黃龍溪/相傳劉備稱帝時,此地出現黃龍。
7.黃忠墓/成都西郊在清道光年間曾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有「黃剛侯諱漢升之墓」,於是人們在此修建了黃忠祠,塑黃忠像。「文革」中黃忠祠、墓被毀。
8.洗馬塘/在成都市和平街小學內。塘邊相傳為趙雲住地遺址,而池塘就是趙雲洗戰馬的地方,清初,塘邊尚有「漢順平侯洗馬池」的刻石。現塘池被填平。
9.向寵墓/原在成都市城北公園內,現已不存。
10.九里堤/成都金牛區和平鄉九里村,殘存有一條長2000多米、寬7~8米的土埂,這就是人們稱為九里堤或者諸葛堤的遺跡。諸葛亮當年為發展經濟,防禦水害,提高糧食產量,住持修建了這條攔水堤壩。宋代太守劉熙曾重修,並在堤旁修諸葛廟,現已不存。
11.張飛營/在成都龍泉驛區。這里原為漢、唐時期的古驛站,張飛營遺址就在驛站口旁邊的山上。遺址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張飛曾屯兵於此配合劉備攻打成都。唐、宋時,這里有「古張飛營」石碑,現石碑已不存。
(二)、新都
1.彌牟鎮八陣圖遺址/明代已毀壞過半,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加以補修,道光十年(1837)曾勘清,當時佔地36畝4分4厘,當時還存71壘。1981年公布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至今還存4壘,每壘高3米多。
2.八陣圖碑/新都桂湖公園,即升庵祠內收藏有原彌牟鎮武侯祠的「八陣圖碑記」明碑。碑高185厘米,寬115厘米,碑帽及篆書碑額已失,僅存碑身。碑文為陰刻楷書。
3.馬超墓/新都城南2.5公里處。新都馬超墓在明代有四川按察使楊瞻立的「漢故征西將軍馬公諱超字孟起之墓」石碑,清人馬維祺曾在墓前建馬超祠,並親書碑一通。如今馬超祠已被毀,墓僅存方圓百米的土堆。馬超祠舊址蓋起了一所馬超小學,明楊瞻碑收藏在新都文管所。
(三)、雙流
1.葛陌/在雙流縣北4公里,金花、永福鄉交界處,為諸葛亮舊居。此處原有葛陌廟,已毀,現仍有葛陌村、諸葛井。
2.大口井/九江鄉大井村,相傳諸葛亮曾於此汲水灌田。
3.石刻張飛頭/又名「福頭」,在太平鄉與簡陽縣武廟鄉交界處。
4.蔣公舊治坊/紀念蔣琬,已拆。
(四)、都江堰
1.都江堰/諸葛亮曾在此設置堰官,以兵1200守衛。
2.青城山/青城山是天師道發祥地,三國時張魯的祖父張陵曾在此設壇傳道。
(五)、大邑
1.趙雲墓和趙雲廟/趙雲死後下葬於大邑縣城東銀屏山麓。趙雲墓依山而建,狀若小丘,墓前有清康熙年間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
2.鶴鳴山/鶴鳴山在大邑縣城北15公里處,張陵曾修道於山中。
(六)、邛崍
1.臨邛火井遺址/在火井鄉,諸葛亮曾在此取天然氣煮鹽煉鐵。
2.孔明鄉/今孔明鄉。
3.邛雅驛道遺址
(七)、蒲江
1.太清觀遺址/東漢道教創始人張陵曾在此居住。
其他地區:
1、德陽市
(1)德陽市:
a.秦宓墓宅(德陽市城北2.5公里秦宓村)
b.三造亭(秦宓村)
(2)廣漢市:
a.張任墓(金雁橋西北側北外鄉桅桿村)
b.鄧芝墓(向陽鄉勝利村)
c.馬岱墓(向陽鄉張化村)
(3)綿竹市:
a.諸葛瞻父子雙忠祠(綿竹市城西郊)
b.蜀漢三叛石雕跪像(城區關岳廟內出土,鐫刻於明代,像背刻有「叛逆糜芳」、「叛逆傅士仁」、「叛逆郝普」,現存於雙忠祠內。)
(4)羅江縣:
a.白馬關(羅江縣白馬山上)
b.龐統墓、祠(羅江縣白馬關山)
c.落鳳坡(羅江縣北2公里處)
㈩ 劉備故里、、、、
劉備故里樓桑村,又名大樹樓桑,在今河北省涿洲市東南15里。據《三國志 ·先主傳》的記載,劉備住宅的「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余,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劉備小時候,常與其他小孩在樹下游戲,說:「我將來一定要乘上這種傘蓋的車子。」劉備稱帝後,人們就因此樹而把他的家鄉稱為樓桑村。 村中原有劉備家廟,但早以坍毀。唐乾寧四年(897),在村西北建「漢昭烈廟」(又稱樓桑廟)。宋,明,清時,對此廟屢加修建。廟宇佔地30000多平方米,山門上嵌「赦建三義宮」石牌匾,門內兩側是二馬房,內塑劉備坐騎「的盧」和關羽的「赤兔馬」。前殿為劉備殿,殿的正中供劉備像。東,西偏殿分列關羽,張飛像。均系木雕而成,高3米多,氣勢雄偉。後殿稱娘娘殿,正中是甘夫人,糜夫人和吳夫人的像,東偏殿有諸葛亮,龐統,趙雲等人的雕像,西偏殿是少三義,供劉禪,關興,張苞三像。這些雕像,神采各異,栩栩如生。歷代官宦文人來此拜祭的不少,王安石,朱熹等還留有題詠。廟中原有墓碑匾聯數十件。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為樓桑廟會,亦稱樓桑春社。在那一天。來此憑吊踏青的人熙熙攘攘,絡繹不絕,形成當地的一大風俗。「文革」期間,廟宇被毀,現遺址上僅存廟門和幾通石碑。今已擬定規劃待修復。